西西河

主题:【文摘】【文摘】闲话大唐宰相(作者 弓月) -- 何足道

共:💬2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文摘】【文摘】闲话大唐宰相(作者 弓月)

    这是中华历史文化区弓月兄的一篇代表作,本来我邀请弓兄来西西河,但他用了各种方法还是进不来。弓月兄是隋唐史的高手,我得到他的授权,把此帖转过来。大家回贴时砸得轻点。原因1此帖非我的原创 2何某的唐宋史比后汉史,明清史还是要差些的。说了这么多,开始正题吧。

    首先说一说名号。唐宰相名号众多,数过来大概有以下:中书令、侍中、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与(议、豫)朝政、参知政事、同掌机密等等。前四者称为四辅,其他的是兼职宰相。中书令、侍中又随着中书省以及门下省名称的变化而变化,中书令在一些时候又称作内史令、紫薇令,而侍中也有纳言、黄门监的称呼。其他的也有如同东西台三品,同凤阁鸾台三品、同紫薇黄门三品等等的变化。

    基本上从始至终,中书令、侍中在唐代都是作为宰相名称,大多论者以为二者止于终唐之世,至五代及宋只是虚名而已。其实不然,中书令作为宰相职应止于五代冯道;而侍中作为宰相职应止于北宋中期的韩琦。尚书省长官尚书令是理论上的宰相,不过由于李世民即位前曾担任此职,此后鲜有继任。只有唐中宗、唐玄宗、唐德宗作为太子监国时才担任过尚书令。尚书省的左右仆射是尚书省的实际长官,在唐前期具有极高的地位(正二品,其他宰相为正三品),被唐太宗称为“真宰相”,不过唐高宗以后,沦为了三公三师之类的虚衔。高宗末就有豆卢钦望任尚书左仆射不带同中书门下三品不敢进入政事堂的事。

    同中书门下三品开始时授予官阶在正三品以上的兼职宰相。后来逐渐没有了这个限制。中书令、侍中同升为正二品后,此名消失。唐宋最广泛的宰相职时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平章一词始于李靖,《新唐书》载李靖“乃授检校特进,就第,赐物段千,尚乘马二,禄赐、国官、府佐皆勿废。若疾少间,三日一至门下中书平章政事”。真正出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一职是在唐高宗永淳元年“丁亥,黄门侍郎郭待举、兵部侍郎岑长倩、秘书员外少监郭正一、吏部侍郎魏玄同与中书门下同承受进止平章事”,“丙寅,黄门侍郎刘齐贤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到了代宗以后成了最基本的宰相职。

    参与朝政之类,很多人以为始于贞观元年的“敕东宫仪典簿最悉听(杜)淹裁订。俄检校吏部尚书,参豫朝政”。而在隋代,这类的兼职就已近很常见了,例如大业三年,隋炀帝以黄门侍郎裴矩参与朝政等等。

    一、太宗时期

    贞观盛世的宰相班子可谓明星阵容。一般的认为是,行政决策方面有房杜,监察诤谏有王魏,守国安边有二李。不过古今享有盛誉房杜二位是否名副其实,我认为值得商榷。

    《新唐书》本传对房的评价是“玄龄当国,夙夜勤强,任公竭节,不欲一物失所。无?u忌,闻人善,若己有之。明达吏治,而缘饰以文雅,议法处令,务为宽平。不以己长望人,取人不求备,虽卑贱皆得尽所能。或以事被让,必稽颡请罪,畏惕,视若无所容”。很明显可以看出房玄龄的三个特点,其一是事必躬亲;其二是为政宽简;其三是胆小怕事。第一点值得肯定,据两唐书,他的政绩主要在于吏治和修订律法。但是另一方面事无巨细,亲力亲为又是很多政治家所不以为然的;第二点也值得肯定,但是这只是其中一面,贞观政治的手段是刚柔并济,而非汉文时期的一味放任;第三点恐怕是很重要的,房玄龄当国15年的原因大概与这一点有关。李世民需要的是那种能力强但又听话的人。如果房玄龄有魏征那样的性格,可能就远远做不了这15年的宰相了。他很少和李世民抵触,仅有的一次就是在出兵高丽的问题上。正是由于这样,当李世民晚年骄傲情绪滋长时,房玄龄也说了不少迎合的话,毕露阿谀之态。不只是他,同期的长孙无忌、李世绩等等都是这样。

    杜如晦就更令人费解。他贞观四年就死了,其时盛世局面还未完全呈现。杜如晦在为相期间的主要贡献在于整理了一些文典,裁定了一些典章制度。但是后世所说的“房谋杜断”大概是对于玄武们事件而言。这个问题上,他们二人的确出了不少点子,并最终促使李世民拍板。

    魏征在今天普通人心目中的地位要远高于房杜。因为他已经成为了传统读书人人格道德的化身,是不畏强权、敢于直言的典型代表。在我个人认为,魏征对贞观之治的贡献是要超过房杜的。房杜解决的是制度上的问题,而魏征解决的大多是有直接利害关系的问题。两唐书本传记录了魏征的几份奏疏以及一些事例,内容包括解决内部问题,解决国际关系,规则帝王行为,明确用人赏罚准则等等。

    正是由于魏征太直率,太认真,所以多次导致李世民下不了台,还几次声称要杀了魏征。如果说李世民对于房玄龄赏爱有加,那么对魏征就是又爱又恨。李世民从辽东失利回来时,想起了已经去世多年的魏征,认为如果有魏征就不会有今天的失败。不过在此之前,他还由于侯君集案怀疑魏征结党而毁坏了魏征的墓碑,取消了与魏征做亲家的婚约。魏征的确向李世民推荐过侯君集做宰相,侯君集与太子谋反案发时,魏征刚刚去世,李世民一气之下,便对魏征下了狠手。也许是李世民在魏征生前没能杀他,所以只有死后借机来发泄一下不满。很相似的是,房玄龄曾向李世民极力推荐过张亮,后来张亮也和侯君集一样做了大将,做了宰相,都深得李世民宠信,后来也是由于策划谋反而被杀。但是不同的是,房玄龄并没有因此受到影响。大概从这里就可以窥见李世民对于二人态度的不同。

    贞观宰相中,萧?r可以说是卓尔不群的一位。他出身帝王之家,以善经术、性鲠急,鄙远浮华而闻名。贞观宰相中出身皇族的不乏其人,像陈叔达是陈朝后裔;宇文士及为宇文北周的后人;杨恭仁、杨师道兄弟是隋皇室。这批人是李渊时期主要的中枢重臣。不过李世民上台后不久,决定重组一个充满活力的中枢,所以这批人大多下马了,只有萧?r继续保持着重臣的地位。杨师道虽也在贞观十年出任侍中,后来还担任过中书令,但是李世民对他的工作不甚满意,最终被撤职。

    萧?r做过左仆射、参预政事、同中书门下三品等等,地位可以和房玄龄一比,但是他在宰相集团中却是很孤独的。他性格急躁,从不愿屈从于他人。李世民新上台,他就看不惯李世民的宠臣房玄龄杜如晦,由此第一次得罪李世民而罢相。第二次是在大殿上和同为宰相的陈叔达吵起来,李世民发怒,再次罢免了他。第三次罢免是他揪住房杜魏温四位宰相的小过失不放,向李世民告状。因而遭到集体抵制而下台。此前李靖破东突厥凯旋,被任命为尚书右仆射,接替新近去世的杜如晦,一时间风头正劲。而萧?r偏偏在这时参劾李靖治军不严,好在李靖并不计较这些。第四次是他跟李世民说要出家做和尚,而第二天李世民决定下诏同意时,他突然反悔,李世民一气之下索性将他外放,眼不见心不烦。

    但是萧?r忠诚是历来被肯定的。李世民肯定了武德末年萧?r的立场,认为他是“社稷臣也”,还赐诗曰:“疾风知劲草,版荡识诚臣。”李世民还算了解萧?r,给他的评价很公允“公守道耿介,古无以过,然善恶太明,或有时而失”。我想善恶太明可能正是症结所在。不过萧?r并不理解李世民。李世民让他辅佐太子,告诉他要注意礼节,但他不听;只要有群臣宴会,他就要当场说房玄龄等人结党营私,只是还没有造反罢了。魏征也算是很直率的人,但还是要输萧?r一筹,他曾感叹:“臣有逆众持法,主恕之以公;孤特守节,主恕之以介。昔闻其言,乃今见之。使?r不遇陛下,庸能自保邪?” 萧?r不如魏征,正是败在性格和处事方法上。

    萧家是唐朝最显赫的家族之一,一共出了八位宰相,从武德朝萧?r始经嵩、华、复、湛、俯、仿至唐僖宗时萧遘而止。新唐书赞曰:“自?r逮遘,凡八叶宰相,名德相望,与唐盛衰。世家之盛,古未有也。”

    唐在灭东突厥和败吐谷浑之后,贞观盛世的局面基本形成。远人来附,内部稳定,人口逐年增加,犯罪率极低。这一时期的领导班子是一个充满活力、团结一心的领导班子。由上及下,君臣相知;宰相集团内部也各有所长,和睦相处。在此时担任侍中的王??高度评价了各位宰相的所长。李世民问及王??他在宰相集团的地位时,他回答:“孜孜奉国,知无不为,臣不如(房)玄龄;兼资文武,出将入相,臣不如(李)靖;敷奏详明,出纳惟允,臣不如(温)彦博;济繁治剧,众务必举,臣不如(戴)胄;以谏诤为心,耻君不及尧、舜,臣不如(魏)征。至激浊扬清,疾恶好善,臣于数子有一日之长。”

    除以上的几位,贞观宰相中还有一些值得一提的。王??也是和魏征一类的人,不过为魏征的光芒所掩盖;温彦博是当时著名的儒雅之士,长于文字,最大的错误就是把武媚娘介绍给了李世民;戴胄以刑部尚书参与朝政,是著名的执法官,有“铁面法官”之称,其侄儿戴至德是高宗时期的宰相,亦是乃叔一般的人物;刘洎也是一个敢于直言的人,在侯君集案前后出任中书令,李世民出兵辽东,他任侍中辅佐太子监国;这一时期另外两个有名的宰相是中书令岑文本和马周。岑文本文学出身,位至宰相,自以为“滥荷荣宠”,所以不敢懈怠,最后累死在任上;马周是一个很有传奇色彩的人物,是当时仅有的一个从布衣出身的宰相,李世民最后的几年中他一直担任中书令,维持守成的局面。至于褚遂良、于志宁等几位更重要的舞台是在高宗朝。两位外戚长孙无忌、高俭也算位高权重,但是作为宰相并不比上面这几个优秀。

    李世民自己对后期的宰相班子也是有一套看法的。《新唐书.长孙无忌传》记载了李世民对各位宰相重臣的一段评语:“高士廉心术警悟,临难不易节,所乏者骨鲠耳。唐俭有辞,善和解人,酒杯流行,发言可意,事朕二十年,未尝一言国家事。杨师道性谨审,自能无过,而懦不更事,缓急非可倚。岑文本敦厚,文章、论议其所长也,谋常经远,自当不负于物。刘洎坚正,其言有益,不轻然诺于人,能自补阙。马周敏锐而正,评裁人物,直道而行,所任皆称朕意。褚遂良鲠亮,有学术,竭诚亲于朕,若飞鸟依人,自加怜爱。无忌应对机敏,善避嫌,求于古人,未有其比;总兵攻战,非所善也。”这样各宰相的优劣就可一目了然了。很显然,这个时候已经没有了魏征、萧?r一类的敢于犯颜的正值大臣。这大概就是贞观政治后不如前的一个重要原因。

    唐朝有很多出将入相的人。贞观时期有四位:李靖、侯君集、张亮、李?蕖@罹缸魑?将领无疑是很出色的,但是作为宰相,就不见得有多少政绩。两唐书本传载“靖每参议,恂恂似不能言,以沈厚称”,大概李靖明白治国上他比不上其他人。或者是已经知足,不想自己“功高震主”。如果是这样,那么李靖就算是很高明了,因为侯、张这两个有着战功的宰相,后来都没能够得到善终。而常年在外的李?藁爻?任宰相后,似乎很快吸取了教训,事事顺着李世民的意思,阿谀奉迎。李世民想出兵辽东,上下一致反对,只有李?抟桓鋈私泻谩N蚁胝饫锩妫?迎合李世民是一个意思,另一个意思是他刚刚入朝新任宰相,在众多元老以及新锐面前处境很尴尬,只有凭一战来立威。他也是李世民的托孤重臣之一,但是他早就明白皇帝父子对他有防备,所以干脆还是唯唯诺诺、溜须拍马,并没有尽到责任。这与他在战场上的光辉形象比起来,反差很大。

    • 家园 好文。补充对唐太宗时期宰相班子评价中房、杜二人的一些看法

      世人对房、杜二人的高度评价,一个大概是因为太宗的宰相班子是以此二人为核心,集结其他人员;另一个大概是因为贞观之治在杜在世的时候,就已经因为他们的工作打下了底子。

      需要强调的是,隋唐,尤其是唐早期的宰相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班子。这样的一个班子,其成员各有侧重(上文已有所述),就比较容易相互补充,而不至于因为某一个人的一些所短而影响总体,也不至于出现大家都来谏议而无人做事的情况。我认为这个很重要。因为没有一个人能够面面俱到,不如各有所重,专心致志于所长比较好。关于这点,帝以??善人物,且知言,因谓曰:“卿标鉴通晤,为朕言玄龄等材,且自谓孰与诸子贤?”王??(原建成部下,后宰相班子成员之一)的评论是:“孜孜奉国,知无不为,臣不如玄龄;兼资文武,出将入相,臣不如靖;敷奏详明,出纳惟允,臣不如彦博;济繁治剧,众务必举,臣不如胄;以谏诤为心,耻君不及尧、舜,臣不如征。至激浊扬清,疾恶好善,臣于数子,亦有微长。”(上文中已有此段文字,但是到底是 『亦有一日之长』 还是 『亦有微长』”)

      李世民的宰相班子是在即位后经过两年多的调整,才于贞观三年二月正式组成。杜如晦是贞观四年五月去世。这段时间里,东突厥被灭,外胁已定,内政初修,宽刑简法、除酷从宽、制定《唐律》,治国方略已经确定,为“民为邦本,本宁邦安”。从“元年,关中饥,米斗直绢一匹;二年,天下蝗;三年,大水。上勤而抚之,民虽东西就食,未尝嗟怨。”至贞观四年“是岁,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及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

      而这中间的“制度”对整个社会所起到的作用相当大,所以对房、杜的评价很高也是合情合理。

    • 家园 插段广告

      琅琊中华历史文化论坛是一家成立了1年多的以三国历史为主的论坛。它是网络上最权威的三国论坛之一。共分为五个版块

      1文史论坛 分为中华历史文化 ,三国历史讨论区 ,幻想三国志,侠文化,世界文明资料区 其中弓月兄和何某是中华历史文化的版主,辽东管宁是琅琊的总版主,同时还兼任三国历史讨论区,幻想三国志,世界文明资料区的版主

      2人文艺术 包括琅邪笔会(参赛专区) ,琅邪笔会(参赛专区) ,乐馆 ,棋室 等

      3游戏地带 有三国志IX专区 ,太阁立志传V专区 等

      4生活休闲 有资源与技术讨论区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

      ,驿馆客栈

      5论坛公务

      点击 http://www.langya.com/forum/index.php就可进入

      欢迎铁手兄,温相兄,老兵兄,任兄,查理兄,萨苏兄和其他叫不上名字的兄台光临指教。

    • 家园 多谢老兄转载,这篇文章以前就在中华历史文化区拜读过,非常精彩!

      为什么弓月老兄不能进来呢,真的太可惜了,是不是发言受限制啊,如果是的话,可以直接找老铁把这个问题给解决掉。

    • 家园 高宗、武周、中宗、睿宗时期

      二、高宗、武周、中宗、睿宗时期

      高、武两朝宰相共有百余,但是广为人知的恐怕只是狄仁杰一人。武则天亲手擢拔的宰相也有七十余人,但完全为武则天倚重的,恐怕也只有狄仁杰一人。不仅武则天称之为“国老”,他也是为数不多的没有被酷吏打倒的中直重臣。

      狄仁杰是一个出色的刑狱专家。前几年有一部电视剧就是专门讲狄仁杰如何如何突破一些奇案的。他在大理寺做得相当好,“岁中断久狱万七千人,时称平恕”,被人比作戴胄,这是一个难得的殊荣。因为在唐朝甚至是后世一般都把贞观政治看作是不可逾越的。行政方面,狄仁杰在基层干了很久,形成了很务实的政治作风。说到务实,便有一个有些争议的事件。

      高宗咸亨年间,吐蕃攻下西域十八州,唐不得已而罢安西四镇。而自薛仁贵兵败大非川,李敬玄兵败洮河后,与吐蕃的东线战场也进入劣势。此后的二十余年,唐与西方国家的联系被吐蕃阻断,丝路贸易受到极大打击。直到二十年后,大将王孝杰才一举将西域的广大领土收回。此时已是武则天临朝时期。在安西四镇重新驻防,设立行政机构成了一个重要的议题。当时有两种意见,反对意见的代表就是狄仁杰。他的论据主要是军费开支大,劳民伤财,殃及国内。他的结论是,以夷制夷,坚壁清野,使“寇无所得”。同时他也主张废除安东都护府,“损四镇,肥中国,罢安东,实辽西,省军费於远方,并甲兵於要塞”。

      说实在话,这种观点我是不认同的。苏洵《六国论》中有一句话,我想用在这里也很形象。“以地事秦,如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敌人的贪欲是无法满足的,一定不能姑息。像吐蕃,后来一度兵临长安,决不是一个以小利可以收买的敌人。另外,唐与西方国家存在广泛的经济联系,直至唐玄宗天宝的年间,丝路的的税收足以供给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所有的军费开支。何况武则天时期西域的军队规模远比不上天宝时期。其三,边防得不到保障,国内不是安宁。我想如果稳定的边防条件,武则天是不可能发李孝逸30万大军到扬州镇压去徐敬业的反武起义的。

      武则天这回也没有听狄仁杰的,安西四镇又回到了唐的版图之内。但是狄仁杰的出发点是好的,讲的一些方面也有道理,不过在唐朝,皇帝们是不会认同这样的意见的。

      其实在狄仁杰前和后都有过类似的事件。同样也有两位务实的政治家也这些事有关,一位是贞观名相魏征,一位是北宋的名臣司马光。还有一个名声不太好的唐朝宰相,他就是文宗朝的宰相牛僧孺。

      贞观十四年,唐将侯君集成功跨越大沙碛,闪击丝路重镇高昌,一举灭之,扫清了丝路上的一大障碍。战后也是在争论是否设立行政区的问题。魏征在当时是反对的,理由和狄仁杰差不多,李世民最终也没有听他的,决定在高昌设立西州,并且使之成为安西都护府的第一个治所。从此重开了西域的大门。

      文宗时期,唐蕃关系一度缓和,双方开始协商议和的问题。正在此时,吐蕃的一个大豪酋率领维州城守军投降唐朝。维州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周略要地,韦皋等几代剑南节度使都未能把它攻克,所以当时的剑南节度使李德裕主张立即接手维州,并驻以军队。而当时的宰相牛僧孺表示反对,说“失一维州,无害其(吐蕃)强”,我们不可以失信于人。得了维州可能会招致吐蕃对陇右的打击。最后牛僧孺得到了文宗的同意。不过那帮投降的将士回去后,全部被杀害了。牛僧孺的这种态度历来被认为是针对他的政敌李德裕的,所以一直备受历史学家的指责。

      牛僧孺最大的辩护者就是司马光。司马光在通鉴中不惜歪曲事实,玩弄文字来为牛辩护,大大损害了他一往正直的形象。其实司马光也是在为自己辩护。因为在元佑更化中,他同样是不惜一切来反击已经下台的政敌王安石。其中便包括放弃陕西米脂等军事寨堡的举动,理由完全牛僧孺一样。这样,王安石变法的一些强兵的政绩很快被被毁坏殆尽了。

      狄仁杰之所以能够当宰相,与另一个宰相是分不开的,那就是娄师德。娄师德也是典型的出将入相的人物。李敬玄兵败洮河后,京西防线守到了极大的打击,娄师德负责重新组织防务的工作。他首先运用外交手段,稳住吐蕃。并在之后的战斗中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后来连《幼学》上都有“娄师德八战八捷”的句子。

      不过为将是一个方面,行政又是一个方面。前面说过像二李那样的名将,都未必可以算是一个称职的政治家,娄师德也不例外。娄师德为相期间也是采取了与人无争的方法以求自保,有时候甚至像一个小丑。同列宰相李昭德讥讽他是“田舍翁”,他说我不种田谁种田;他弟弟说如果有人将口水吐到自己脸上,就应该擦去,而娄师德说,如果当时是由于别人发怒吐口水到了自己脸上,就应该让它自己干掉,当面擦去的话,别人会更愤怒。

      娄师德向武则天引荐狄仁杰做宰相,狄仁杰自己却不知道。当狄仁杰当了宰相后很看不起娄师德,屡次排挤他。娄师德却也并不介意。后来武则天向狄仁杰道出了事实,狄仁杰才觉得惭愧,感叹道“娄公盛德,我为所容乃不知,吾不逮远矣”。

      由此可见,一方面娄师德政治才能缺乏,明哲保身;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他的宽广胸怀。

      后来武则天又让狄仁杰举荐人才,狄仁杰极力推荐荆州长史张柬之做宰相。武则天开始不在意,只是将张柬之内迁,连续进行了两次。狄仁杰提醒,再不用张柬之久来不及了,因为此时张已年近七十。武则天这才同意任命张柬之为相。后来张柬之的确有很大的贡献。他和另外五位宰相及大臣,联合羽林军发动兵变杀死武则天的男宠、作恶多端的张氏兄弟,从而中兴李唐。这五位大臣后来都取得了郡王的封爵,合称“五王”。但是没有了二张,并不代表事件已经完全结束。此前张柬之就准备将诸武一并铲除,但是中宗不同意,五王内部也有不同意见。后来诸武反过来对五王发动了残酷的报复。开始武三思将五王被贬为五州司马,然后派人暗中杀害,手段极其残忍,即使是见于史书,也惨不忍睹。五人中只有张柬之在被贬后不久病死,算是免于受罪。而当时提出不杀武三思的桓彦范,死状最惨,“(周)利贞至贵州,逢彦范,即缚曳竹槎上,肉尽,杖杀之,年五十四”。

      高、中、睿三朝的政治可以说是女强人的政治。这期间的每一个女强人----武则天、韦后、太平公主,除了具有强大的个人野心以外,在背后都有这一个朝官集团的支持。像武则天的上台就得到以李?尬?首的山东地主以及以许敬宗、李义府为首的南方士人的支持;韦后擅政,便和武三思集团联合;太平公主在和太子的权力争夺中也极力拉拢朝官,以至于宰相七人,有五人出太平公主门。武周时期,武则天的集权做得好,所以中枢政治还没有达到败坏的程度。而中宗朝、睿宗朝就不同了,几乎没有皇权可言,围绕权力争夺的阴谋、兵变纷起。连中宗皇帝也成了牺牲品。国内政治更是黑暗到了极点,韦后和安乐公主一手遮天,新鲜花样百出,贪赃受贿、卖官鬻爵,一时成风。她们想做武则天,但是她们没有武则天的能力。这帮又蠢又恶的妇人只会将局面弄得更糟糕。

      幸而出现了李隆基。睿宗皇帝无意于帝位,让位给了太子李隆基。但大权还是由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对掌。而优势又在太平公主一边,前面已经提到宰相七人,有五人依附于太平公主。另外,睿宗的天平也偏向于太平公主一边。但是太平公主一边的窦怀贞、萧志忠、岑羲、崔??这些人谄媚有余、能力不足,最后被李隆基占了先机。李隆基这边的宰相包括刘幽求、魏知古,并且把公主一边的陆象先也拉了过来。刘魏二人相当于玄武门事件中的房杜,是主谋。并且刘幽求积极联络了羽林军,保证了近卫军队在政变的方向。李隆基心腹将领王毛仲领导的羽林军是政变的主要战斗力量。而军队的实力派将领郭元振亲自出马,保证了内廷的稳定和皇帝的安全。在精心的策划下,李隆基一举粉碎了太平公主集团,彻底收回了权力。

      事件结束后李隆基迅速采取了稳定的措施,重组中枢。和贞观宰相一样,新的宰相集团大都是兵变中的功臣。像有定策之功的刘幽求被任命为右仆射同三品知军国事,成为了首相,其余陆象先、郭元振也同三品,魏知古稍后也成为侍中。武则天时期的名臣张说出任中书令。张说虽然没有直接参与兵变,但他和太平公主集团有很大矛盾,在他被太平公主贬谪之后,他就提醒李隆基要及早下手。李隆基恢复权力后,马上把张说召了回来。

      但是这批人和贞观宰相又有着很大的区别。最明显的就是在任期上。刘幽求、张说、陆象先不到半年而罢相;郭元振最惨,仅仅作了两个月宰相就被流放;魏知古还算走运,干了两年多,才罢为工部尚书。罢相原因以后会详细提到,首先和姚崇有关系。但是深层上,还是李隆基自己的原因。李隆基是一位锐意进取的君主,他想急于改变政治局面,就不能够长时间使用这个宰相集团。毕竟这只是一个权宜的,过渡型的班子,它不是建立在实际才能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有功恩遇的基础上的。以郭元振为例,他是四朝重臣,一代名将,在唐蕃战争中,功勋卓著,是李隆基在兵变中借助的基石之一。但是李隆基竟然仅仅因为军容不整而要杀他,后来命是保住了,被流放新州。这件事反映了李隆基改组中枢的急切心情,是可以不惜杀戮大臣的。两个月后,姚崇入相,李隆基开始了全面改革的步伐。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