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瑞恩的二战三部曲 -- 天火

共:💬32 🌺2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瑞恩的二战三部曲

    米国作家科尼利厄斯•瑞恩的二战三部曲,我已收集完毕。按中文版发行顺序,它们是:《最长的一天》、《最后一役》、《遥远的桥》。

    三部曲中,最爱《最长的一天》。除作品本身确实不错外,也因其出自第三帝国元帅隆美尔的名言:“登陆的头24小时是决定性的,无论对于盟军或德军,这都是最长的一天。”

    而最不喜欢的则是《最后一役》。照理说,彻底击败纳粹帝国那辉煌的一战,完全可以写得有声有色,可我看得味如嚼蜡。也许,攻克柏林一役是由苏军完成的,西方人对此在主观上有潜意识的排斥,客观上收集史料也不容易吧。

    《遥远的桥》我正在阅读。对于描写盟军在二战中的一大失败——徒有虚名的英国元帅蒙哥马利指挥的市场•花园行动,本来有很大的期待,想好好欣赏下英米两军是怎么被德军狂扁的。但越看越失望,才知道本书水平也终究不过如此。

    瑞恩这三部曲在西方二战史的地位无论如何突出和经典,其两个特点注定了它毕竟不能算作全面、客观、权威、专业,充其量是徘徊在二战小说和史籍之间的异形。

    首先,作品的结构特点是,从作战双方不同身份的人员的回忆角度切入,基本上按时间顺序来讲述故事。例如,先由平民甲讲述诺曼底登陆前的寂静,然后让海岸驻防德军乙发现铺天盖地而来的舰船,接着是盟军士兵丙来一段在登陆艇上晕船呕吐得七荤八素的镜头,说不定这时又切回几天来盟军最高司令部丁的决策过程,再回到战场,以运输机中米军101空降师士兵戊的角色进入欧洲大陆……

    这的确是种新颖独特的结构,其好处是:能从不同角度观察战争中的不同场景和故事,每段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小故事,而串联起来也能抓到事件发展的脉络;且取材、创作上相对自由,只需稍稍注意一下顺序即可。

    但它也有自身的致命弱点。因取材大多基于个人的回忆角度,在宏观上对整体的掌控和了解便明显不足,战役中双方的军队部署、作战计划、武器装备、投入兵力、作战进程等等,无法从书中支离破碎的片断中得到完整的拼图。这点上,与诸多专业的二战书籍相比是一个无法弥补的缺点。

    可能西方的意识形态过于注重个人,看待问题的视角狭隘。对宏观战略层面的关注,远远不如对个人经历和战术层面的细节更有兴趣(即使是战术层面的描写,该书的水准也只能称为业余)。

    从军事影片上看也是这样,很让人痛心的是许多中国人深受西方宣传的毒害,对《拯救大兵瑞恩》(此瑞恩非彼瑞恩)、《兄弟连》顶礼膜拜,而对国产的《大决战》、《开国大典》却嗤之以鼻。殊不知两国影片本就不是一种类型:国产片更注重于刻画双方指挥员层面的斗智斗勇、战略决策、战役进程,而兼顾具体的战斗场面和作战人员,米国影片则恰恰相反。本来两种风格并无高下之分,而抱着尊人抑己的心态就让人感到可悲、可怜、可恨、可耻!

    此外,另两部可能不明显,到了《遥远的桥》就感觉出来了。作品虽说兼顾盟军德军双方,但更多是从最后的胜利者盟军的角度出发。因此,书中更多见到的就是德军溃败、盟军大胜。可市场•花园行动这场盟军的惨败,居然还是这么个写法,就不禁有个疑问:“为什么盟军老打胜仗,还是把土地和性命给丢了?”

    二战三部曲,平民的经典、菜鸟的参考、专家的消遣。

    END-天火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