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乱弹三国之空城记 -- olivierDulac

共:💬10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乱弹三国之空城记

    少时曾有师长训导,曰:少不看水浒,老不读三国。私下以为是少年人血气方刚,看过水浒没事也拳打*关西的话会给学校添乱子,故此不适合,而老年人已经见惯了人情世故,再熟读三国,怕真要落个老奸巨猾的名声了,所以也不好。可那时可看的书太少了,怎么办呢?恩,反着看吧,估计那就没问题了,少观三国,等我老了再去当花和尚吧(80高龄的鲁提辖?!)。

    一本厚厚的三国被我不知翻了几遍,鼻梁上的眼镜也变的和书一般的厚了。那时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近妖”的诸葛神仙了,厉害啊,尤其是他的空城计,简直登峰造极,无以复加了。可现在长大了却有了越来越多的疑问了,请大家听我慢慢说。

    那么,乱弹开始了。我的看法是,整出空城计其实就是诸葛发给司马的信号,信号的内容是:老兄,我没兵了,你要再不退兵的话我可真的撑不住了。读懂了信号内容的司马果然不再进军了,恩?好,你没部队了是么,那我就先撤退,咱下次再来过。

    也许有人要骂了,说你这不是再瞎掰么,别急么,说了是乱弹了,接着就说说我的歪理吧,权当笑话听听。首先要说的是司马,我说他的谋略和智力不亚诸葛多少恐怕没几个人会反对吧。街亭之战的胜利其实对司马来说完全是出乎意料之外的,他根本就没想到会赢的这么顺利。在我看来,他率领部队出击并没有把消灭西蜀做为一个目标,也许是北魏的长期的整体的目标,但至少在这次作战中他根本就没想过要打到成都去。或许他是想迫使西蜀在边防上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而削弱对手。在我看来,司马是在中晚期加如的曹操集团,此时的曹操集团已经不像当初平定河北时那么锐意进取了,军事上趋于保守,大概是曹操认为更好的利用北魏的整体优势去慢慢的拖垮敌人是更好的方法吧,要不他怎么会想到周文王和周武王的呢?扯远了,回到我的歪理上,

    街亭的胜利就如同圣诞大礼,让司马很是惊喜了一下,做为三军主帅在占据优势的情况下自然要乘胜追击了,照他一贯的稳健的风格,肯定要派出相当数量的侦察部队去了解蜀军在失去这么重要的一个据点后的动向了。高潮就要到了,让我们想象一下当时的情况吧,真实的战场毕竟不是京剧舞台上能表现出来的,司马的大军接近诸葛所在的空城后势必要安营扎阵,然后做战斗前的各种准备,若是像电视剧中那般呼拉拉一大批人冲过来,然后仅一分钟就立刻撤退,这,这也太夸张了吧,有这么打仗的么,就是要撤退也该分清谁先撤,谁掩护,谁负责保护辎重补给,行军和撤退都这么随便早就该让人吃光了。

    又跑题了,回来。诸葛这边把城门大开,开始发信号了,司马呢,在营中全看的清清楚楚,再加上其他侦察部队传回来的消息,我认为他对当前的战场态势应该是比较了解的了。西蜀当时在前线才几万的部队?街亭一战,笨马谡一下让至少两万蜀军覆灭,王平那支部队说是有五千,我很怀疑他的战斗力是否还能有这么多,尽管按照书上所云他的部队没怎么乱,但大军失利,军无斗志之下,他的部队……

    西蜀取得汉中后虽然得到了一个非常好的防御屏障,但这也使他们同北魏的战线延伸了数百华里,毕竟有道是八百里秦川么,后勤上的压力不说,出征的部队中至少百分之二十到三十要用来保障供应,那诸葛手边还能有多少部队呢?

    司马看到了大开的城门后做出的决定是撤退,按照演义所云他是中了计,怕诸葛埋伏的大军,实际情况是这样么?且不谈司马这位军事经验丰富的主帅,就是我们只怕也不容易得出诸葛藏有埋伏这结论,为什么?前面分析过了,当时诸葛手头可用之兵最多就几千,其他部队要么远在百里之外,要么分散在运输线上,司马通过分析是不难得到这结论的,请不要怀疑他的智商,如果你认为他智商不行那我也什么好说的了,用兵,孙子说的好,死生之地,存亡之大事也,不经过仔细分析司马会随便下撤退的命令么?何况街亭还在自己手里那诸葛也没可能断后路,再说说城里的情况,说是城我认为也许称为镇更合适。只是个略微放大的镇再加上城墙罢了,城墙加在一起不超过五华里(按汉制),那么在城中就算全有埋伏能摆下多少人?对抗至少六万以上的魏军占的到优势么?况且城门大开,意味着对进攻一方最为不利的因素也被去掉了,对于指挥官来说大可以先派只部队去抢城门,确保城门被占领后就能随心所欲的展开了,即使真有的埋伏也不会有大害。失去了城墙的守方是无法对攻方造成重大伤害的。

    司马为什么会撤退?他知道诸葛已经没有部队了,只要他一个冲击,蜀国的丞相就要捐躯了,那么失去最高指挥的蜀军前线部队也会迅速溃败,即使随后蜀方再重新组织防御,只怕也为时已晚了,那时离蜀国的覆灭只怕也为期不远了,失去了西蜀的配合,东吴还能撑多久呢?他想了这么多么?我认为,他肯定想到了,做为一个算的上是杰出的人物,没有相当高的战略眼光只怕是不可能把北魏抢到手里的。大好的形势啊,为什么要撤退?为什么不提前结束三分天下的局面?很简单,为了他自己。

    曹操不可否认是个杰出的领袖,他的几个儿子也相当不错,文的能文,武的黄毛让北方的少数民族听到了就害怕,还有个六岁就能称大象的神童……(汗啊,我六岁时在干什么根本就记不起来了)但是……他的孙子就似乎不怎么厉害了,好在曹睿还过的去,用司马,但也防着他,一直把曹操的训导记得牢牢的。在这种情况下,一旦蜀国GAME OVER,那么他司马的好日子只怕也就快到头了,就算不把他鸟弓兔狗了,至少逼着他告老还乡是肯定的,人家当皇帝的对你不放心啊。如果蜀国还在呢?呵呵,那还要靠他来对付诸葛,他就还能保持住手头的资本,等着翻牌的机会,所以,蜀还不能亡,诸葛,你老兄也要给我挺住!

    “弟兄们,那城里定有埋伏,我们闪!”呼拉拉随后大军走了,魏蜀的战线还是保持了原来的态势……

    乱弹结束,欢迎大家拍砖!谢谢看我写的垃圾,辛苦大家了。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空城计

      按照三国演义有其合理性,因为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寓兵法于演义,很注重作战的实用性,到了毛本就不行了,那是主要为娱乐和强调正统了。看诸葛亮对杀刘封的态度就可以看到罗本和毛本在实用性上的区别,一个是作为政治家应该怎样做,一个是作为道学先生该怎样做。可以想象清朝将帅一本三国打遍天下应该用的罗本,要是用毛本,努尔哈赤就要上吊了。

      因此,上面分析的诸葛亮空城计,包括关兴张苞伏兵的作用,属于“合理想象”,富有军事政治的合理性。

      而历史上真正的空城计是魏延干的,地点是阳平关,效果是很好的,充分显示了魏延的战术才能。此外,历史上赵云在汉水,也有一次虚实结合的空寨计,就是赢得“赵子龙一身是胆”称号那次。可见,历史上空城计不是没有的,只是没有演义里面这样玄乎罢了。

    • 家园 【原创】空城计之合理性

       

        空城计之合理性(上)

       

        单纯视为诸葛亮与司马懿之间的赌博,未免太小看空城计的合理性。

       

        事先的安排与事后的变化不多考虑,断章取义仅凭焚香弹琴的从容悠情,以管窥天或坐井观天,见识有如瞎人摸象,难以得见全貌。从《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前后文仔细端详,把时间背景及细节过程娓娓道来,方可探知究竟,事实胜于雄辩,而不是猜想可能,或是感觉应该如何。

       

        诸葛亮在得知街亭及列柳城尽失时,正着手安排北伐军撤兵事宜:所以一开始就安排关兴及张苞各引精兵三千人投往武功山,又令张翼先遣剑阁以备妥归路,再命马岱及姜维殿后准备埋伏,最后移民天水、南安及安定等三郡官吏军民皆入汉中。而诸葛亮亲率五千兵马运粮,这些分拨安排,正是打算撒兵的序列开始。

       

        可惜总有人错认为诸葛亮只用一座空城打算对抗司马懿,或是讹言成毫无准备之下被迫迎战,事实上诸葛亮在事前的分拨安排,却鲜少人知。事前已有埋伏,才敢布局示疑,这与事前没有准备,赌运气冒险一博的情形迥然不同。老是往司马懿「养敌自保」,或是诸葛亮「冒汗走险」等方面猜测,不如仔细落实事件的「前因后果」,还比较具体根据而不沦于幻想迷惑。

       

        从火烧新野及博望用水开始,屡被吓得惨败的魏军官兵,在其心目中,诸葛亮是个善用诱兵的奇兵专家。而且魏军亦向来善用诱兵,从早年的濮阳之役诱取吕布,以及官渡之战诱斩文丑等,魏军早知贪饵受诱的下场──壮烈牺牲地重创负伤。诸葛亮高举北伐大旗,集结大军来袭,不管是移动三郡居民或是节度蜀兵诸将的行动,都不会是小活动而不为人所知,纵使司马懿不知蜀兵虚实,也能知悉蜀兵曾有大规模的移动。但是司马懿等魏军在西城跟前所看到的蜀军,却无任何大规规重兵,这些蜀军怎会消失不见呢?移防的蜀军人在何方呢?会不会是埋伏准备袭击呢?是不是诸葛亮打算用少人的诱兵引导魏军入城受死,以诸葛亮为蜀军的最高领导,谁敢掉以轻心看扁?

       

        司马懿再冒失也要盘算诸葛亮的麾下大将,像关兴、张苞、马岱及魏延等蜀兵诸将,是不是全都聚集在西城等死,还是隐匿在旁,虎视眈眈伺机而动?或是研判蜀兵诸将悉数逃亡,仅剩诸葛亮一人落单,眼中没有蜀兵诸将存在,除非司马懿得意豪赌,自认逮到没有护卫兵团的集团主帅,这若不是运气太好,就是诸葛亮设下陷阱,以诱兵请君入瓮。

       

        司马懿原本不信哨兵报情,亲自探敌求证后,于是采取谨慎的措施。先行后退,再缓徐图:若有埋伏,则顺势引退;若无埋伏,则再兴战事。从司马懿不久又重回西城,盘问当地居民有关蜀军虚实,便可得知司马懿的确有卷土重来的军事行动,并非像有人所说的「魏兵一路吓回长安」。先退一步,保持安全距离,再另谋主意,而非惊吓大逃。

       

        后来就在武功山的小路,关兴及张苞杀声盈谷,更兼魏军心疑,岂敢久停。曹真本想贪功追杀,不意却半途中伏,被诸葛亮事前所分拨安排的姜维及马岱拦截,不得不引兵鼠窜而还。司马懿若不早退,差点就落得曹真的下场。随着司马懿撤兵暂退,诸葛亮趁机撤回汉中。

       

        事先有「分拨安排」,事后有「埋伏交战」,遂使诸葛亮以风声鹤唳的静肃,巧设空城疑计而圈套司马懿。

       

        空城计之合理性(下)

       

        正史在裴注引有郭冲三事,谈论诸葛亮空城计。

       

        裴松之已经就空城计的发生时间、地理位置、攻守形势及礼节尊卑不分等加以驳斥,所以郭冲所言并非事实。光是司马懿人仍为荆州都督(就是周瑜一辈当不到的职位),人在宛城,没空北上街亭与诸葛亮对阵,时空已经不符。

       

        郭冲说司马懿带兵二十万,诸葛亮仅留蜀兵万人,其它余军则交给魏延,司马懿以二十比一的优势,根本不用惧怕。而《三国演义》却说魏军仅有十五万,诸葛亮自身有兵二千五百名,另二千五百名蜀兵暂出,而关兴及张苞各领三千,这里已有一万一千名,还有张翼、姜维及马岱各军未计,若再把街亭战场的王平、魏延、高翔、申耽及申仪等残军计入,还有赵云及邓芝的箕谷疑军合并计算,恐怕兵少的人不是蜀兵。按《三国演义》的说法,当初诸葛亮率领大兵三十余万,蜀兵北伐军当初还能惊动魏明帝亲征,军队的规模及实力仍不容小觑。

       

        按《汉晋春秋》诸葛亮自称:「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于贼,而不能破贼,为贼所破者,则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也就是蜀兵多于魏兵,而非魏兵多于蜀兵。若是司马懿大军以众凌寡,又何需在意区区万名蜀兵呢?事实上诸葛亮也不是仅带万人就敢北伐,连南征南蛮都不只动用万人,北伐又怎只用万人。司马懿的对象不仅是诸葛亮的直属本队,更应考虑全体北伐大军。

       

        人数再多并非不怕陷阱,战国时长平之役,赵卒虽以四十余万人之众,仍落入秦军包围而挨饿,最后还被迫投降坑杀。汉中一带的山岳地形,满布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及天隙等险要,以石穴丛林等障碍,最怕身陷死地而无逃生余地。山林还不利于魏军骑兵的奔驰,山谷中的关隘其中还有「一夫当关,万夫莫敌」之险要,兵卒虽多,忽略地形的限制,岂不大意。

       

        诸葛亮已有大军,兼有地利,司马懿如郭冲所称,虽有二十万,但仍未必占尽上风。而且郭冲最大的失误,就是忽略蜀兵诸将的存在,司马懿屈指可算出北伐诸将的所在,面对只剩诸葛亮一人的军队,除非司马懿目中无人,看不见魏延、高翔、赵云及王平等蜀将。否则司马懿则应推敲这些蜀兵诸将是否正埋伏有以待之,诸葛亮在后来善用诱兵斩杀张合及王双等人,更证明魏兵冒进的下场,自食轻敌的恶果,恐将遭身死败亡之途。

       

        诸葛亮的空城计,最早不是出现于明清以后的《三国演义》,反而出现于来自于正史陈寿所著《三国志》的附注(郭冲三事),而且后者还比前者不合理。

       

        这很讽刺,来自正史的附注不可信,反而虚构的演义面面俱到。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演义与正史附注的合理性问题

        完全同意裴注空城计的不合理性。我记得裴松之自己也怀疑这个内容。

        不过演义比正史附注更合理到也是合理的。首先是因为演义的作者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先以旁观者的立场发现前人的漏洞然后再把窟窿补上。其次,演义的情节可以不真实,但逻辑上必须能够自圆其说,情节的合理性是小说的生命。而正史的附记往往出自野史笔记或地方志,对合理性的要求反而没这么迫切。(现在也有些史学家的所谓论述的合理性直让人摇头,甚至不如小说)

        记得张国良的《三国志平话》系列也弥补了不少演义的窟窿,比如诸葛亮和赵云乘船逃离那段吧,就算周瑜派去杀诸葛亮的人追不上,难道东吴沿江都不设卡,不设防的吗?大战一触即发的紧要关头,没有主帅的手令,身份不明的船只竟可以任意穿梭,那对方要是奸细怎么办?要是偷营放火的怎么办?

    • 家园 好像李敖也这样戏说过,记不清了
    • 家园 有道理。魏军的监军是谁呀?司马不怕魏王怪罪他藏私么?
      • 家园 那一仗根本是曹真张合打的,和司马没关系。
        • 家园 怎么说好呢?

          其实写这点东西本就是大家讨论的,我的看法是基于三国演义而来,但读过的人大都知道书中内容或许和真实历史存在不少距离,可其他更直观的资料如陈寿的三国却又太简单了,很多地方一笔带过,一次战斗双方动员兵力是多少,主帅和主要将领啊,很笼统甚至很矛盾,所以在此文中姑且把司马做为三军将领,假设了他是前敌指挥,然后分析为什么会做撤退的决定,让海天见笑了。

          但话说回来,我还是有疑问,曹真怎么也不能算是白痴吧,毕竟他的军事经验也算丰富的了,张合更是出名的将领,诸葛对他的评价我想大家都知道,就是他们两指挥的话也没理由中了诸葛的空城计啊,因为在我看来,无论谁做为前敌指挥,看到敌人城门大开,至少该派支部队去抢城门的,就算有埋伏,不过是一支部队,又不是大部队,其他人大可在边上接应,抢的到手立刻杀进去展开攻击,抢的不顺利或有埋伏那在城门的也只是支小部队,完全可以在其他部队配合在撤出来,然后根据战场形势做走或留的选择,打也不打就撤退了,实在让我很想不通,因此我认为实际下了撤退命令的应该还是司马,呵呵,当然是基于我自己的分析,若是曹真和张合他们没理由放过收拾诸葛这个大好机会的,只有司马他才会!

          杂七杂八的想法多了,脑子就乱,还望西西河的大侠们来指点指点我。

          • 家园 咳,您说哪儿去了,我也是看到了一说,没笑话的意思。

            我知道您的意思是就三国演义说三国演义,跟三国志什末的正史没关系,当时就是看到了说一句(指当时西线魏军的情况),实话说三国(正史)里是不是真有空城计这件事我都不清楚。(电子赵括可能知道)

            欢迎来西西河!

            • 家园 呵呵,那是,您过虑了,我也没别的意思

              之所以会写这点东西也是因为现在看来在演义中出现的这段空城计太过于不可思议了,所以才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本就是博大家一笑罢了,若正经讨论历史,我读的还很不全呢。

              空城计真的有么?天知道!哈哈,但我若是司马看到空城我绝对会撤退,至于魏王会不会骂么,呵呵,将在外自然是我说了算了。毕竟当时到了中晚期三方的人才都可以说是不多了,(到晚期简直可说是凋零)能对抗蜀军的军事将领或许还有,可能当一面的主帅才几个呢?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