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品红楼:群芳判词与八十回后 -- 谈天

共:💬23 🌺35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品红楼:群芳判词与八十回后

    红楼梦写到八十回,大观园横被抄检,荣国府凄清赏月,正是山雨欲来。更有迎春初嫁,前路茫茫,已发薄命之兆;香菱遭妒,一身零落,渐生不治之征.就在种种悲辛有意无意蔓延之际,一切悄然无息.自红楼梦兴起,百多年间,众说纷纭,始终不见后文踪迹,或谓不幸散佚,然而红楼梦抄本众多,前八十回几乎完壁,后文怎却一回不见?如何红楼文字汪洋大海,却在群芳凋零之际鸣镝无声?后文不得流传,并非偶然,实系作者有意为之.主要是政治方面的忌讳和来自家族的压力,毕竟后文涉及贾府败落情节.所以作者在前八十回里千方百计埋下隐线伏笔,以竟不完而完,似缺实全之意.且十二钗历劫的情节又须一以贯之,断没有单写几个放却其余的道理,故而没有通盘考虑成熟作者也不会贸然下笔.于是在贾府旋亡尚存之际,群芳将殒未殒之时,红楼梦戛然而止.

    不过曹雪芹心中自有腹稿,前八十回里诸多伏线藏笔,无不昭示着后文的情节架构,如其中的灯谜谶语,夜宴花签等,更有文字间的隐约浩叹,而最关键的莫过于第五回中的十二钗判词和曲子,实是总括全书.十二钗以宝钗黛玉为首,秦可卿最后,中间漫列群芳,看似无绪,然则别有脉络.宝钗黛玉二人与宝玉的命运纠结贯穿全书,是红楼梦一书精神所在,且钗黛二人才貌不分轩轾,冠于群芳,居于十二钗之首自是允当,并于后文另有深意.而将秦可卿放在最后,一者因秦可卿为十二钗中前八十回里唯一殒身之人,结局已然明了,再有她的判词如情天情海幻情深,宿孽总因情等等,似为统领全书缘起,置之最后固其宜也.

    中间群芳又如何呢,先列其判词如下:

    元春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 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

    探春 :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史湘云: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 展眼吊斜晖, 湘江水逝楚云飞.

    妙玉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 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迎春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 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

    惜春 :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 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王熙凤: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 一从二令三人木, 哭向金陵事更哀.

    巧姐 :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 偶因济村妇,巧得遇恩人.

    李纨 :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 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

    王熙凤,巧姐,李纨三人的判词顺序与八十回后的情节发展相符合,先是贾府势败,王熙凤殒身,然后巧姐无依,沦为村妇.李纨则是十二钗里结局最后分明的人物.

    贾府四姝判词的顺序是元探迎惜,而非元迎探惜.其中惜春的判词是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应是惜春目睹了元迎探各自的遭际后毅然出家,为四姐妹中故事最晚发生.在贾母八十大寿这一年的深秋,迎春出嫁,据其判词一载赴黄粱,知迎春香消就在次年深秋.探春判词有清明涕泣江边望一句,预示着探春远嫁在清明时节.元春判词首句'二十年来辩是非'总括其生平;'榴花开处照宫闱'榴花既石榴,石榴者十六也,或者十六岁即为元春入宫之时;虎兔相逢大梦归',若以生肖对地支则有寅虎卯兔,故虎兔相逢即为寅年卯年相交之时,正是一年将尽新年将至的除夕之夜,元春命入泉台.

    前八十回里最后一年,是贾母八十大寿,接着薛蟠娶亲,迎春出嫁,此刻的贾府荣华恰好,转年不免悲凉悄生,是以<恨无常>的元春在这年的除夕之夜玉殒香消.次年深秋,又是迎春殁身之时.探春远嫁在清明时节,其判词又在元迎之间,以此推言,探春远嫁就发生在这一年的清明.最后是惜春勘破出家,所以贾府四姝的判词顺序是元探迎惜,皆依八十回后先后历劫之序.而惜春的判词是'缁衣顿改昔年妆',曲子中又有'把这韶华打破,觅那天淡云和'等语,可知惜春出家之时,贾府尚未倾颓.所以元春探春迎春惜春王熙凤巧姐李纨几人的判词皆因后文故事依次而列,则史湘云妙玉二人也不应例外.

    那么八十回后的情节脉络据群芳判词之序或可知其大概.

    那一年,贾母迎来八旬大寿,贾府冠盖如云;那一年,迎春初嫁了,大观园依旧珠围翠绕,只是无常人生难以逆料,元妃就在这年除夕之夜,深宫之中,将那万种的繁华都轻轻抛却了.二十年间,过眼云烟,不过是大梦一场.

    转年的清明时节,探春别过了骨肉双亲,舍弃了柳繁莺飞的大观园,一蓬孤帆,远嫁异方.虽说万水千山,毕竟魂梦可归.

    大约这年的春夏之交,史湘云大婚.才掷去篱下滋味,终不料云散水流去,寂然天地空.纵是光风霁月,到底难免苦涩.

    妙玉一生孤高,却何必非择侯府而居?一座拢翠庵终究掩不住青春芳华,于是这年清秋八月,心事渐违.可知人生的不如意,十常八九.

    一味逆来顺受的迎春,在逃无可逃之际,草木摇落之秋,黯然魂断.多少辛酸苦悲,随风而逝.

    目睹了元迎探的人生聚散,或是勘破了,或者厌倦了,在迎春香逝之后,惜春便将那珠翠云鬟都换做了缁衣素颜,果然青灯古佛旁,有一方净土.

    三春过后,隆冬时节,贾府倾颓之日,就是王熙凤殒命之时.一瞬之间 ,繁华冰消瓦解.可叹凤姐半生争强,不过赢来富贵东流,情天埋恨.只是身殁之际,应怜痴女无依.未知放春山上,如何修得性空灵.

    贾府势败,贾琏夫妻尚做得同命鸳鸯,惟留下巧姐无人可依,竟遭惊魂,幸娘亲种下善因,寻得个荒村野店安身立命.从此甚么侯门千金,再休提起.

    镜里恩情,更那堪梦里功名.终盼得贾兰重振家声,却不料泉台路近.又怎堪说那青丝染了这白发.十二钗的风流到李纨魂归太虚销磨而尽.于是一切重归大荒山无稽崖之初,镌刻着这人世幻历的顽石,正在青埂峰下静静的等待空空道人的到来.

    从元春香消到贾府覆亡,一年光景,群芳凋零.宝钗黛玉二人亦在劫难逃.林黛玉相思成空,泪尽而逝;薛宝钗茫然出嫁,误了终身.钗黛遭际实为作者最痛心所在,是故列于群芳之首,更使人难从判词窥其究详.若要猜度,则又千端万绪,非本文所及.

    一部红楼,纷纷扰扰,八十回后,百多年间,斯文斯人,竟已杳杳.无可如何之际,此间亦不过妄言妄猜.正是:红楼人去无消息,顽石梦来终惘然.

    关键词(Tags): #红楼梦#判词顺序
    • 家园 原来如此

      这几日颇不喜文艺书籍的LD竟然在俺面前喋喋不休的论红楼,不时的用渴求知识的眼神望向俺 ,不由让俺刮目相看。

      问其由来说,河友有人在谈红楼,说什么现实人际关系问题都可在红楼中找到答案。望着书生气味十足的他,我不由笑。。。

      红楼,,我相当的熟悉,N年前的某个假期,读十几数遍。全书通读,之前亦有读N遍的历史,因没有别的书可看。

      红楼。。为了和LD打赌自己的记忆力所向披靡,通背全书古诗词。

      十年一觉扬州梦。终究都是笑谈了。

      看到他一脸认真的读红楼,还说要去书城再买一本,我哑然失笑。因为楼上的书柜中静静的放着一本,已经有许多时日,而他竟不曾知道。。。

      感谢谈天

      认同这个:故而没有通盘考虑成熟作者也不会贸然下笔.于是在贾府旋亡尚存之际,群芳将殒未殒之时,红楼梦戛然而止。

      以雪芹之资、之能、之才,作到这个易如反掌。

      一部红数读来,让人欲罢不能。

      红楼人去无消息,顽石梦来终惘然.

      荒唐终究是辛酸,自有痴人解其味。

    • 家园 关于金陵十二钗的顺序

      关于金陵十二钗的顺序 我一直没有想明白

      是按人物重要程度么 刘在论断妙玉的重要地位时 是以她十二钗排在凤姐前作依据的 可是刘的秦学头号人物却排在最后面 这个是说不过去的

      是按出场顺序么 显然也不是

      是按年龄顺序么 显然也不是

      是按死亡顺序么 也不是 元春死应该在贾家败落之前 所以正序倒序 都说不通

      是按人物结局揭示顺序么 楼主所说有些道理

      是按人物构思顺序么 我觉得有可能

      黛钗是主角 最先构思好的

      元春对贾家的兴衰起重要作用 也应该是先定了的人物

      凤姐是个很出彩的人物 也是个很矛盾的人物 她的聪明 她的可爱 她的心机 她的狠毒 她的不得已 她的悲惨结局 这样一个明明白白的作过那么多坏事的人 还能够被大多数读者喜爱 这个分寸是很难把握的 这个人物性格故事应该都是很难构思的

      秦是作者最多挣扎的人物 通过判词 我们知道作者对这个人物作过怎样的改写 写了 又删了 所以放在最后

    • 家园 难得在河里见到红楼贴,花之

      每次看红楼梦,看到八十回都看不下去了,后面高鄂续的简直是太烂了,曹雪芹若是知道日后大行其道的竟是这个版本,肯定会气的在黄泉吐血.

      王熙凤的判词写得很明白,她的结局肯定是被休了,这应该发生在她的娘家王府败落之后.刘心武说被休之后她和平儿的地位调了个个儿,由琏二奶奶变成了凤丫头,我觉得不大可能,因为太现代化太戏剧性了,不符合当时人的观点.哭向金陵事更哀,她后边还有得罪受.

      妙玉是十二钗中前八十回出场最少的人物,后面她的戏份肯定会加重,才不辜负金钗的第六把交椅.

      惜春心硬,舍得自己去出家;迎春心太软,枉送了性命;探春心细如发,出嫁后应有用武之地,无奈大厦将倾,独木难支.

      刘心武说黛玉是沉湖自尽的,很有意思,他的依据是"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

    • 家园 好看。请再接着说说副钗吧。

      您提到的“妙玉心事渐违”,能再说详细一点吗?我不大愿意相信他们说的,妙玉被抢做压寨夫人说法。

      还有,王熙凤的“一从二令三人木”,有人说是被休了,但是我一直没搞清楚。请指教。

    • 家园 按周汝昌观点,钗黛湘结局:

      黛玉一定是先死了,怎么死的只是细节问题。

      黛玉死后,宝玉和宝钗奉旨(元春的旨,元春早就看中宝钗了)完婚。宝玉和宝钗坦明对黛玉的感情,宝钗表示愿意和宝玉做名义夫妻。宝钗其实也有病根,后来也死了。

      贾府抄没后,宝玉一度沦为乞丐。湘云也被充奴,落入卫若兰家,几经辗转与宝玉相逢(所谓白首双星,可惜“书未成,雪芹既逝“,没有等到白首),在朋友的撮合下结为夫妻。

      脂砚斋确实最可能为女人,而且与曹关系密切,周认为脂砚斋就是湘云的原型。

      • 家园 与您探讨。

        1,宝玉应该不需要对宝钗坦白吧?宝玉和黛玉的感情,应该是路人皆知的。

        2,宝钗的病根是指那个冷香丸的事儿吗?

        3,总觉得宝玉沦为乞丐不大可能。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参照曹家的历史,也不至于此。

        • 家园 我知道的不多

          1,宝玉应该不需要对宝钗坦白吧?宝玉和黛玉的感情,应该是路人皆知的。

          这个是细节了。宝玉和黛玉相好大家都知道,但两人好到什么程度就难讲了。至于宝玉宝钗是否一定是名义夫妻倒不一定。但宝钗是宝玉的第一任夫人应该是确定的。

          2,宝钗的病根是指那个冷香丸的事儿吗?

          我是这么猜测的。

          3,总觉得宝玉沦为乞丐不大可能。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参照曹家的历史,也不至于此。

          贾家跌的很惨应该没问题。如果仅至于此宝玉倒也不需沦为乞丐。可能还有许多别的曲折。

          另,根据周,湘云是落入卫若兰家当奴仆,而宝玉的雄金麒麟不知怎么到了卫若兰手里,因为这个金麒麟宝玉和湘云才有缘重聚。从金麒麟看,宝玉和湘云确实可能最后成为一对,这里又牵涉到脂砚斋,所以也合乎情理,但曹雪芹到底是否是这样写的,谁也说不确定。

          • 家园 周老太爱湘云了,带入太多个人感情在里面

            关于金麒麟,脂批说:“金玉姻缘已定,又写一金麒麟,是间色法也。何颦儿为其所惑?故颦儿谓‘情情’。”金麒麟只是一个小插曲,目的是为了表现黛玉的专情,情之所中、故当局者迷。

            卫若兰是湘云的丈夫,此因无疑。

            • 家园 两位都提到卫若兰,请教出处?
              • 家园 卫若兰的介绍

                找了一个卫若兰的简介,《百度百科》

                卫若兰(见第十四回)他仅在秦氏出殡时出现了一次,书中点明他的身份是“王孙公子”。

                第十四回林如海捐馆扬州城 贾宝玉路谒北静王

                “神武将军公子冯紫英,陈也俊,卫若兰等诸王孙公子,不可枚数。”

                他之所以成为引人注目的人物,是由于脂批的特意提及。第三十一回“因麒麟伏白首双星”中,写湘云拾着了一个宝玉丢失的金麒麟,庚辰本回末总评曰:“后数十回若兰在射圃所佩之麒麟,正此麒麟也。提纲伏于此回中,所谓草蛇灰线在千里之外。”第二十六回写冯紫英一段上有眉批云:“惜卫若兰射圃文字迷失无稿,叹叹。”批语表明,宝玉送给湘云的麒麟,后来到了卫若兰身上,曹雪芹八十回后原稿中将有卫若兰射圃并麒麟等事的专回描写,但这些事的提纲却伏于第三十一回中。据推测,湘云后来很可能是与卫若兰结为夫妇,而金麒麟则为其中穿针引线的道具。湘云的“判词”则又提示,她的婚姻一度很美满,“厮配德才貌仙郎”,但由于家族衰败等原因,“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夫妇被迫离异,两人便如银河两边的“双星”--牛郎、织女一般,两地相思,永难相会。

            • 家园 那么你是怎么看脂砚斋其人?男耶?女耶?与曹何关系?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