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闲聊 样板戏进学堂 -- 子玉

共:💬71 🌺57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闲聊 样板戏进学堂

    闲聊,鸡毛蒜皮的小事,有些人吓死了。据说教育部规定京剧纳入中小学课程,15个唱段其中包括12个样板戏唱段。于是一些人,大呼国将不国了。呵呵。

    样板戏号称8个,实际上不止8个。其中有革命现代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海港》、《杜鹃山〉、《龙江颂》,有革命现代芭蕾舞剧《白毛女》、《红色娘子军》。再这些剧目的基础上,还有一些衍生的剧目《钢琴伴唱红灯记》、《革命交响音乐伴奏智取威虎山》。如果没有记错的话,后来还有一些没有被纳入样板戏的音乐剧目,比如大型交响音乐《黄河》。这些剧目都是在文革期间产生的,被称为样板戏,体现了当时整顿文艺领域状态的一种战略。就是用样板戏规范文艺创作,避免当时说的“封资修”的文艺创作。

    这些剧目的主要领导者是江青。江青为文革四人帮之一员,在文革后涉及多项刑事指控最后被判处终身监禁,死于狱中。

    一些人因为江青主持了样板戏的创作,视样板戏为洪水猛兽,实际上从另一个侧面确定了江青实际上的领导样板戏创作的作用。

    我们闲聊,大可不必把旧日的功过予以评说,我只是就样板戏本身的艺术创新,做一个评论。这个本来应该由文艺批评家做的工作,因为大家或纠缠于文革的政治,或避嫌于与四人帮切割,所以每每谈及样板戏,都是一盘糨糊,不得要领。所以在下只好越俎代庖了。

    样板戏的第一个剧目红灯记,是差不多有史以来第一个现代题材的京剧剧目。这个剧目,不是江青组织的原创。京剧一直以来就濒临绝境,以现代题材开创新的艺术天地,是一件很有创新精神的事情。有些人以意识形态作为理由反对教育部把样板戏列为中小学课程,是很滑稽的。如果没有红灯记这样的创新,那么京剧到现在还是一些传统剧目,其生命垂垂老矣。反观文革之后已经20余年,可是除了当时的革命现代京剧,我们根本没有任何现代题材的创新,比如什么反革命现代京剧或者伤痕现代京剧,没有。有的只是什么裸体京剧,把什么盘丝洞,搞几个裸体女人放进去,算是创新。可惜这样的创新,实在无法纳入中小学教材。于是今天拯救京剧,还是只好把样板戏拿出来。

    由于文革的左倾路线,现代题材才在革命主题中进入了京剧和芭蕾。不要说京剧,就是芭蕾我们又看到什么现代题材呢?没有。所以,不可否认的,革命现代京剧和芭蕾剧,是现代主题进入这两个中西文化最高艺术形式的唯一硕果仅存的成就。

    另一个较早的剧目《沙家浜》,起源于同名沪剧。这个沪剧剧目移植为京剧,获得了成功。京剧《沙家浜》由于种种原因,其影响远远超过沪剧《沙家浜》。我无法判断这个移植是不是江青的主意。这种移植都朝着一个方向,就是移向京剧和芭蕾。比如《白毛女》起源于延安时期的歌剧,芭蕾《白毛女》直接使用歌剧中的主题歌,而舞蹈设计也天衣无缝,属于比较成功的移植。

    样板戏中另一个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更适合做芭蕾题材,因为娘子军主要是年轻女子的军队,因此群舞和独舞都更容易铺排。如果现在还有人要搞现代舞剧的话,大概只有拿空姐或者体操队作为主题了。

    除了不遗余力地把现代题材引进到京剧和芭蕾舞领域之外,京剧样板戏的进程中还有一个惊世骇俗的方面,就是在配器上大幅度地引进西洋乐器。记得第一次听《钢琴伴唱红灯记》的时候,抱着非常好奇的心情,简直不能相信这样的配器能够唱京剧。但是实际的效果是出人意料的好。到了交响乐伴奏《智取威虎山》,那个“穿林海跨雪原”的前奏,圆号的引子,令人叫绝。

    如果说钢琴伴唱是一个很聪敏的创意,那么交响音乐伴奏京剧应该说是一场革命。很可惜,文革后恢复了很多传统剧目,但是这种大手笔的创新居然被彻底埋没了。实际上京剧界的人士应该反省,是不是再次启用这种配器模式,把传统剧目改一点?

    文革过后传统剧目纷纷恢复,这是可喜可贺的。但是回避样板戏,回避样板戏的创新,也使京剧始终摆脱不了过于陈旧的巢臼。以至于今天要把京剧引进中小学堂,还是要把样板戏请出来。

    公平地说,文革的氛围也造就了样板戏的普及。那时候其他戏剧电影什么的都在被批判之列,唯独样板戏可以普及。于是造就了一两代人对样板戏能常能听,耳熟能详。在中小学推广京剧,的确需要学生家长的配合。而利用样板戏在学生家长中还有相当的市场,实际上是比较聪敏的办法。

    现在还有一些人抬杠说为什么不把地方剧种放进教材,为什么唯京剧独尊。这种议论显现出这些人对可操作性的严重缺失,更表露出这些人根本没有文化战略头脑。这点就不多说了。

    随便聊聊。相信有很多艺术方面有造诣的人士,在下不拘愚陋抛砖引玉,希望有识之士不吝赐教。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02-24 23:24:04编辑过]

    本文来源『兴华论坛』 http://bbs.1911.cn

    • 家园 京剧是休闲艺术,老人艺术,儿童不宜。
    • 家园 几句要商榷

      京剧一直以来就濒临绝境

      这句话不太对劲。请原谅我用这个词。实际上在50年代,我国排演了大量的“新戏”,比如我们今天熟悉的《秦香莲》《杨门女将》《将相和》《十老安刘》。这里面,有的是总结传统戏剧基础上改编的,比如《十老安刘》将过去很多折子戏融合在一起,排成了一出精彩的大戏。而《秦香莲》《杨门女将》《将相和》则几乎新创作的成分更大。单纯从这个角度说京剧濒临绝境仿佛不太准确。

      让样板戏进学堂,在我这个戏迷看来,是很不妥当的。欣赏样板戏和欣赏传统京剧(包括5、60年代新排的传统京剧)对观众的要求是不同的。换言之,在学生对京剧毫无认识的情况下,我认为他们学会了欣赏传统京剧,欣赏样板戏不成问题,而反之,则未必。而且,样板戏里一些东西真的是诸葛妖、刘备伪,人物塑造远不如传统京剧人物可爱。

      我从小受京剧熏陶,是从《苏三起解》《借东风》开始喜欢京剧的。如果让我幼儿园的时候学《智斗》,呵呵,我估计就不会喜欢了吧。

      • 家园 样板戏用的是现代语言,容易懂

        古装戏我听起来都费劲,小孩子就更难了吧?

      • 家园 呵呵,见仁见智....

        是不是“频临绝境”,这个对我们京剧界之外的人是无所谓的。京剧界自己的事。冬天喝凉水,自己冷暖自知。

        有个电视剧“青衣”,呵呵,是冯大导的太太演的,说得就是频临绝境。

        这个我不想多讨论。不争论。就此打住。

        • 家园 【讨论】样板戏经得起考验

          唱腔,唱词,音乐,布景无一不是精华。

          文革后,样板戏跟着倒酶,传统京剧纷纷出台。

          时间一长,传统京剧和样板戏的比较就会出效果。

          比起样板戏,传统京剧的乐器单调,很多唱

          段的唱词粗糙,一台戏基本上就是看一两个

          “角儿”在那里演,其它都是过门,龙套。

          我经历了看旧京剧(不懂,主要看武戏),样板戏,

          再到传统京剧的全过程。不得不说样板戏,包

          括京剧、芭蕾、交响乐都是精品。样板戏中

          政治成分重了一点,的确是其瑕疵。但是为了

          那点政治因素而排斥艺术精品实际上也是政治

          挂帅。

    • 家园 倒是觉得普及京剧 还是从孩子的眼光来看合适些

      即是说 孩子们比较熟哪段历史 那就先推相应题材的京剧。

      比如三国背景的

    • 家园 同意!

      我早在上初中的时候学校就找京剧团的老师来教京剧,包括传统的和样板的,那时候全市好多其他中学也学京剧,京剧团也派老师去各个学校教,还专门搞了全市中学京剧会演呢。作为课外活动和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很好呀。那个京剧课是和其他选修课一样,自愿报名参加的;很多同学都感兴趣。

      记得当时学了智斗,智取威虎山,杜鹃山什么的,那些词写得非常好。

      记得小学的时候音乐课本上也有“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现在全国推广,真好。

      WG确实不对;只有样板戏存在,其他万马齐喑的文艺政策更是不对。但是,那几个京剧新戏的艺术成就,以及其唱词所表达的那种精神和意志,绝大多数情况下,并没有任何不妥。

    • 家园 现在的人找“传统”,找“国学”已经到了没头苍蝇的地步

      连季羡林都成了国学大师,真是无话可说。

      看了看,感觉寞洑说得在理。

      首先,说京剧濒临灭绝是不对的,无论横比竖比,都看不出有这个现象。起码,中央台还有一个频道,北京还有个剧院。起码,唱老旦的比唱男低音的要多。

      其次,京剧确实有部分灭绝的可能,比如某些流派。这个,就要怪他们搞京剧的自己了。不是么?那为什么年年春节都唱四郎探母,为什么大剧院叫梅兰芳?

      用现代原素改造传统剧目,这个以前做过,基本不成功。不过新编剧目倒是挺合适,遗憾的是过不了两年就被忘记了,也留不下什么能够传唱的片断。为什么呢?为什么大家都不爱看新编剧目呢?

      为什么样板戏能够被大家传唱?除了当时“集中轰炸”,印象深刻外,那些听样板戏的恐怕没有几个听过传统剧目,而且文革一结束就下海唱卡拉OK抱小姐去了。让他们说什么是京剧,恐怕只能说出几个样板戏来。岁月流逝,这一代人现在成为了国家生活的主体,所以样板戏又火起来了。

      京剧最不行的时候不是文革时期,而是八十年代,那个时候。老一代死的死老的老,新一代又上不来,演出没人看,剧目流失快,“后继无人”也就是那时候叫起来的。

      我们应该做的,是拯救我们自己的文化,而不是让外国人知道我们有文化。如果我们在寻找传统文化原素的时候,只能从京剧里找,那只能说明中国文化真的是濒临灭绝了。

      什么是文化自信?不是在奥运会上拉二胡,也不是让杨贵妃满世界乱跑。

      想起有一次看两个人争论中医该怎么办。一个说就按老的来,该怎么治怎么治,深入研究,系统挖掘。另一个说要走向世界,要国际化、工业化,让全世界都认可中药。不禁觉得可笑,两个人说的根本就不是一个事情,一个说的是文化,另一个说的是产业,一个是如何延续,另一个是如何挣钱。这两个人要能说到一块那才怪呢。

    • 家园 今天在CCTV4上看到了

      好些学校还真教起来了,不但唱,还有做。以前很多人担心中国的这项艺术会冷下去甚至后继无人,都没想到将其列入学校教学这一点。看来教育部这次真的做了件好事,会有效的。

    • 家园 一人对一个帖只能 [送鲜花] 一次

      提示:

      一人对一个帖只能 [送鲜花] 一次!!

      • 家园 这个规定是比较成熟的民主....

        不象选秀节目一个手机号码可以投15票,一个人理论上可以买无限多的手机号码投无限多的票。

        据说选秀手机投票是中国民主的样板,呵呵。

    • 家园 不花没人性哪。真的要思考以下什么是中国自己的艺术新创作了。

      为什么许多样板戏的唱段,例如沙家浜的《智斗》、林海雪原的《打虎上山》《甘洒热血写春秋》等,今天仍然是非常容易上口的,经常在影视节目中被重现的,说明这些东西是有群众基础,本身的曲调和台词都是经过千锤百炼写出来的精品。

      搞了几十年,应该回过头来,总结一下,什么才是中国人自己的艺术新创作了。

    • 家园 八大样板戏确实是艺术精品

      当然八个戏不是一样的水准,个人认为《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杜鹃山》水准较高。样板戏能取得这样的成就,除了靠精益求精地不断雕琢外,有人认真地抓(不管她出于什么目的),而且抓的人懂行、眼光高也很重要。对比一下李瑞环抓京剧,除了普及面大了些,几乎没出什么精品。

    • 家园 教育部终于做了件好事.

      八大样板戏的艺术水准非常之高.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