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注意】《兴华周刊第六期》 -- gtssp

共:💬10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注意】《兴华周刊第六期》

    《兴华周刊第六期》

    共同奋斗,振兴中华,这是《兴华周刊》的宗旨。《兴华周刊》在2004年春天创刊,集合了一批志同道合者,关注国家的整体利益、民族的长远利益和最大多数人民的根本利益。《兴华周刊》以原创作品首发,力争深刻、尖锐与独立地分析和评论。《兴华周刊》主张,公器付诸公论,真理越辩越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与诸位同仁和读者共勉。

    目录(本期为台海专稿,台海形势诡异多变,《兴华周刊》将长期关注)

    每周掺望(国际版,新华声)

    闲聊(新华声)

    台海局势(hyloo台海系列评论 2004年320感想)

    (理印达 如何看汤曜明辞职?)

    人物臧否(镭射 李登辉的野心)

    经济评论(新华声 赤字美元的流转)

    一家之言(李寒秋 骑虎难下 进退维谷-评“哈马斯”精神领袖亚辛被以色列暗杀)

    外交战略(gtssp 谈何新的亲日兼谈后冷战时期中日关系的演变)

    每周掺望(2004-3-27~2004-4-2)

    3月27日将是泛蓝大游行,此后一周将是关键。当然,长期拖延也是可能的,短期解决则是最不可能的。如果327真的有50万人参加,那么离天鹅绒革命就不远了。而流血冲突的话,将使得327成为历史上的一个坐标。

    1。台湾宪政危机。笔者认为台湾政局已经从统独问题转化为内部政争。在陈水扁连任的合法性没有解决之前,台独势力首先要应付台湾内部的政争。而内部政争的爆发使得台湾独立活动暂时着不到力。

    2。钓鱼岛问题和南沙群岛(越南)问题上升,由于受到国内民众关注,成为下周焦点之一。

    3。伊拉克战争最近呈事件频仍之势,加上亚辛遇刺,整个中东成为热点。

    4。韩国政局动荡,但是应该有眉目了。卢武泫复辟的日子不远。

    5。普京任命各州长官。新的总统体制得到进一步加强。格鲁吉亚形势成美俄在高加索争夺的要冲。俄国的形势发展意味深长。

    闲聊 阿扁的枪伤

    “两颗子弹、两颗子弹,真奇怪、真奇怪,一颗飞来飞去、一颗弯来弯去,真奇怪、真奇怪!”(台北号子)

    闲聊,就是冷眼向洋看世界,什么都能看透。比较简单的,就是看阿扁319的枪伤。有趣。

    一说腹部中弹,就觉得是腹部一个枪眼。后来看到照片,是横着拉了个半尺长的口子。有人说象是大山刀砍的,嘿嘿,就是那种。横的,拉一口子。

    枪子好象是横着溜着阿扁肥肥的肚子,跑了半尺长的路,然后呢?在阿扁的衣服里留下了。因为阿扁的衣服上只有一个洞。所以子弹不能出来。只进不出。也没进阿扁的肚子。

    老实说,阿扁还是不够胆。看过尼罗河上的惨案吧。阿里斯蒂笔下的杀人犯,巧作安排,杀了老婆林内特之后,跑回来在自己的腿上打了一枪,那是真的一枪。阿扁呢?请医生用手术刀拉一下,效果不行啊。

    闲聊,看台湾的大选,看阿扁的枪伤,热闹。何以这样的人居然能够选上当“总统”,这民主就这么点水平?

    2004年320杂想

    作者:hyloo

    笔者一直较为关心台湾的统一问题,无它,希望中国的发展能够得到更多助力,更好的环境。

    这次320台湾选战及公投,是笔者第一次实时关注此类事情进展,与以往的感受大不相同,深有感慨之余,写下几感几思,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深感台湾问题的特殊性及接近解决的程度了。

    一)关于投票结果

    此次公投,投票率约45%,所谓投票率是投票的人数占有投票权人数的百分比。

    按台湾定下的公投法,公投的投票率要过50%,公投的结果才有效,因此,此次公投的结果无效。

    这说明我们反对公投是有效果的,台独最希望得到的民意牌暂时拿不到手了,一时之间挟民意以骗天下的可能性没有了。反台独要坚持不懈!!

    参加“总统”选战的投票率约80%,陈吕得票为50%,即有投票权的人中支持陈吕的有80%*50%=40%。

    这里要注意的是这样一个情况,公投投票率45%>40%,笔者认为这代表一种思维:认为公投是他们的权利,他们可以发表意见,不用顾忌大陆认为公投是一个国家全体人的事,而台人不能单独举行这种公投;即便公投终将会涉及统独,他们也可以单方面表态。从某种意义上看这是一种国家意识。深感忧虑。

    二)意识形态

    笔者认为,意识形态就其本身来说是要求不受追究的,是一种语言霸权,但在历史上长河中,它必定要受到审定;同时它也是一种在变化的事物,更关键的是,它要从思想上主导社会的利益分配、国家间(世界)的利益分配。我以为它关乎政治经济学,关于何新的新国家主义的论述很多,笔者认为何新的新国家主义的政治篇虽然是以考察西方国家主义起源开始的,但对新国家主义在中国应以何种形态出现或具体是一个什么政制并没有举出。中国的知识分子中的精英阶层应该从中国古典人文传统中、从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寻找出合适的价值观,构筑新时代的意识形态。在意识形态上不能放弃社会主义目标。

    此次台湾320选战给我们展示出的“民主”,实质上是一次意识形态的斗争。

    三)台湾的“民主社会”

    民主是台湾省经五十年以上建立起来的神主牌,即意识形态。(另一神主牌是反共。)

    大陆这边基本上认为,民主只是一种手段,在追求它的时候,显示出它也是一种目的。

    而在台湾,蒋治下的曾国藩式的儒学,是落后于时代的,它的说与做是脱节的,因为它没有一种以人民利益归属的价值观和实践观,在政治上没有活力,充满了小仁义、权谋、价值核心深处极端利已。因此国民党在大陆无法重振起中国雄风,及至到了台湾省,在反共的需要下,在党内思想精英和民间(党外)的压力下,从虚情假意到半心半意地引入了西式民主。

    台湾的民主成长环境是蒋介石父子治下的反共时期,带有显明的反共痕迹的民主理论才能生存,至少才能在国民党治下的台湾省教育、政府、舆论等发芽。

    可是“民主”成为台湾的进步力量发展的重要意识形态依托,最终成功地冲破了国民党的没落统治。时至今日,在台湾,民主是神圣的绝对不可碰的词,(就如大陆的“人民”),还胜过“反共”。

    我认为台湾人对民主社会认识,有以下两点特征,或称意识信条:

    一是:民主的最大好处就是让人出声、表达自己,尽管有时只是拾人牙慧,或是甚至是帮卖了自己的人背书。

    因此,台湾"民主社会"的第一信条:“我不支持你的观点(利益),但我会让你说话,(更高尚一点的表述是我执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是言论自由的特征。

    同时,为了保证这一体制,生活在其中的人(整个社会)会忍受一些不公平,有时是相当一部分人的不平等。

    在这种社会中的强者要求,虽然“让你(弱者)说话”,但你也要捍卫我(强者)说话的权利,这里,你(弱者)说话的权利只是说话本身,我(强者)说话的权利却包含了我的利益。----这是台湾“民主社会”的潜规则,也是台湾"民主社会"的第二信条,所谓“大声挟恶”是也!

    此次320就是在这种社会中进行选战。

    四)试析选战的斗争过程

    过程很复杂,但泛绿的思路足以说明此次选战变化的主要规律。

    320选战开始之前的泛蓝联合,实实在在地在几个选战中展现了相当强的实力,迫台联李和陈重新携手,形成泛蓝对泛绿的局面,这是一个你是我活的生死较量场,非黑即白,真正的中间票不多,约百分之十左右。

    按正常的逻辑,双方应明晰自己的基本支持面,在最后阶段再去呼唤中间票。

    就基本面来说(这个基本面中,几乎不动的有4,相信民主轮替价值观的人中对扁失望对蓝期待的约各0。5,),蓝绿应为五比四的局面,因为绿的经济没搞好,首先失去了约五个百分点的中间选票,即泛蓝以5。5:4领先。然而,双方力争民主牌的同时,李登辉的台联党打起了反共牌,作了几个政治动作,而这些参与者只不过是那个4里的一部分,并不能代表什么中间民意,或有多大势力。国亲在优势意识下,出于稳胜的目的,有意识地放弃了一开始曾拟就的经济牌、三通牌,充分体现出一种目光短浅的"唯民意”(其实就是报纸上的民调)型领导人的征态。

    这里引入陈文茜作为选战策略的指导人后不当的使用是一个标志点。陈出身于民进党,选战意识极强,但在理念上与国亲差别甚远,国亲每当民调下降就让其出来,实质上让陈看出了破绽----民调。

    此后,国亲一系列的自我摧毁动作,都是因为民调,根源在于反共神主牌,这样,所谓国亲能稳定两岸关系的形象荡然无存。比较理性的中间人认为两党是一样的,国亲的基本支持面的中的至少有三四个百分点的人失望,提出废票运动,国亲当时尚不知其危险所在。

    及至公投法通过过程中,国亲的权谋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试图将大陆绑架入320选举及其后的立委选举。它们一厢情愿地认为,大陆非靠他们而无法实现台海稳定;却不知大陆因之最终定下以武统为主的战略后,只约束国际社会不得对公投赞同,固然可以让它们少受反共牌的约束,但同时陈李可以肆无忌殚地以民粹语言刺激支持者情绪而没有一点压力,吸收了不少幼稚的年轻人的票。

    民进党利用执政资源创造出经济好转迹象之后,蓝绿比约为5:4。5。

    最后的高潮就是:

    李远哲出面称民时党还有提升空间,潜台词是经济不好原因是整个世界含台港都不好,民进党府小野大,再给个机会。然后是玄机重重的枪击事件,让人联想起国民党以前的黑道手法,陈吕事后的处置干净利索,此事件至少让国亲的基本面少了0。3以上,4。7比4。5,加上做票,泛绿险胜。

    而国亲方面不知所措,取消了最后的造势大会,候选人探问被拒。幸而出身绿营的陈文茜还是在逻辑上不接受之余出了声。否则真可谓国亲无人。

    五)连宋看来败命已注定为何还应抗争

    现在多数台湾人已希望结束令人疲惫的选战,而台湾的"民主社会"也不会给予连宋多少机会。

    在320当夜,长久积存于连宋心中的血性爆发了!!

    他们本人政治生命行将结束之时,突然之间发现,他们曾有的远大报负均未能实现,而且很可能是被一个小人的黑手轻易抹去,作为曾受过齐家治国平天下教育及吸纳西方文明较多的一辈人代表,他们选择了抗争,并立即走上街头,这可能是陈始料不及的。

    虽然国亲在国家主权问题上屡屡失去立场,但在他们言词之中,对中国还是怀有一份真情的,所以笔者愿意在这里再分析一下。

    街头抗争本非国亲所长所为,反而是此种斗争方式的受害者,相反民进党曾长于此项,但现在主客易形,就军事斗争观点而言并无明显的劣势。

    所最欠缺者,是因为社会已人心思定,除非有确切的大发现,能使民主社会认定选战有重大舞弊。

    现在可攻击有三:

    一是作票。目标要验票,估计因此翻盘可能性极小。

    二是枪击及处理。目标要分清真相,

    三是保卫民主社会的道义,最好能再次投票,分离出公投,可保必胜。

    难点在于保持对陈的压力及世界的吸引力。

    忧虑有三:

    一是年纪已大。

    二是是否有足够的议题创造力、充分动员对年轻人动员力。

    三是国亲内部凝聚力。

    可引为外援者:

    一是西方的国际民主组织。但美国想的是主导权,不会想泛蓝胜。更不用说日本。

    二是中国大陆。在反共神主牌下只能有限策应。而且大陆有自己的利益所在。

    三是香港、可能有新加坡(?)等等。

    转折点当在发现枪击疑点、公投分离后再投。如不能做到这一点,也要尽量将陈的伪装揭下,或将反共的神主牌推掉,天下事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也是延续国民党在革命时期的精神啊。

    如何看汤曜明辞职?

    作者:理印达

    今天(322)台湾发生了一件值得高度重视的事情:台湾的国防部长汤曜明高调公开地发表辞职信。此事值得玩味。窃以为,台湾乃至台海局势,将出现转折性的变化。

    从台湾320大选至今,台湾的选举,没有一个明确的结果。蓝营提出选举无效之诉,台湾的大选,进入了司法途径。绿营及台湾陈水扁政府迟迟没做正面回应,"总统府"前蓝营群众聚集抗议,并将在本周6,3月27日举行全岛大规模的游行。

    就在此时,台湾国防部公开举行了新闻发布会,国防部发言人宣读了国防部长汤曜明的辞职信。台湾的国防部,代表着台湾军方。这是个信号,标志台湾军队开始发言了。从目前的台湾局势来看,决定台湾这次大选最后结果的,很可能将是台湾军方。从今天台湾军政双方的公开对话来看,非常值得玩味。

    台湾军方两次发言,第一次宣布汤辞职后,行政院表示已经慰留成功;但国防部马上否认,并说明汤是坚辞,还表示将留任至新内阁组成(军权仍在手)。

    这透露出什么意思?首先,汤丝毫不给面子,马上予以否认,表明陈水扁政府和军方的沟通失败,或者换句话说,陈水扁政府没有获得军方的理解和支持。其次,汤为什么选择这个时候宣布辞职?有何含义?如何看待?

    汤曜明公开辞职,反应了军方和陈水扁的矛盾,说明他们非公开的沟通,没能达成共识,也就是说,军方的要求陈水扁政府没能答应。这迫使汤采用公开辞职的办法,暴露他们间的矛盾,并公开地进一步地向陈水扁政府施加压力。当陈水扁政府的行政院长说已经慰留成功,国防部又马上否认,这表明汤及其军方态度非常坚定,一副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架势。这说明台湾军方和陈水扁政府的矛盾非常激烈并已经公开化。

    那么,军方和陈水扁政府的矛盾在哪里?为什么军方要在此时公开此矛盾?这无疑与台湾目前的局势紧密相关。

    我以为这里很有深意。他们出现了什么矛盾?第一,对陈水扁政府处理当前台湾局势有不同的看法。第二,对大选如此得到的结果的,也有不同的看法。第三,军方这两点看法,及其表示的态度,以及如何处理,都很难让陈水扁政府接受。分歧如此之大,双方都不让步。于是,汤只好让矛盾公开化,并向各方传递出来,加大对陈水扁政府的压力。

    很显然,对于此次大选,台湾军方得出了与陈水扁政府不同的结论。

    第一,从军人的角度看枪击案,相信他们有自己的认识。那就是同情甚至支持蓝营的立场。军方不相信这是一个普通的治安事件,疑点太多。这里面有阴谋。而陈水扁显然得益于枪击案,这样的当选,让军方不以为然。未来4年,台湾军队将听命于这样的统帅的指挥,为其卖命,他们难以信服。

    第二,不甘被政客玩弄。由于枪击案后启动的"国安"机制,30万左右的军警都无法投票。而目前的投票结果,绿营只领先了2万9千多票,如果30万左右的军警都参与投票,结果会如何呢?看问题,军人自有军人的角度。他们心里很清楚,陈水扁政府恶化两岸关系,把两岸往战争的方向推,如果仗打起来,第一个死的就将是台湾军人,其目前的利益不但没有了,连怎么死的都不明不白。我以为,他们显然有了非常强烈的危机感:他们不能被政客玩弄了,他们要说话了。

    汤曜明辞职:台湾军方表态,对陈水扁政府和此次大选打了个大问号;向蓝营传递信息,给蓝营打气,告诉民众,他们与陈水扁政府的看法和态度是不同的,间接表达了军方对他们正当诉求的支持。同时要求陈水扁政府尽快处理目前的事态。

    那么,咱们应该怎么办?北京如何应对?我以为,前段时间咱们的应对非常高明,应该继续保持、需要强调的是,要坚定地保持对美国政府的压力,不能让美国政府发表对大选结果表示认同的任何言论,西太平洋的美军不能搞任何异常调动。

    李登辉的野心

    作者:镭射

    李登辉的《台湾的主张》堪称台独的圣经。我无缘读到此书,不过,我通过其他学者的转引,大致了解了书中的内容。根据这些内容,我得出了一个结论:台独的目的,决非仅仅“独立”,当个三流小国(以台湾目前的实力,如果独立,只能是三流小国)而已。他们有着更大的野心。

    我认为,在这本书中最值得重视的,是李登辉提出了一个“新中原”的概念――“我在 1995 年特别提出‘经营大台湾,建立新中原’的主张:在多元文化长期而充分的辐辏整合下,使台湾在整个中国文明的总体发展趋势中,跃居为最先进的新生力量,成为中国文化的‘新中原’……这里所谓的‘新中原’是指所谓多元文化重新融合,绽放新文明之地。其中,和政治攸关的,应属民主文化。这是居住在台湾的全体人民,以‘我们都是台湾人’的认同为基础,共同参与、营造出来的成果。……不可讳言,目前台湾岛内存有本省人、外省人与原有住民等不同族群,使认同备增困难。但也正因为如此,而使台湾可以融合不同历史背景的族群文化,形成一个和大陆完全不同的新族群。这才是‘大台湾’与‘新中原’的意义所在。”(以上转引自张文木先生的论文)

    如果有谁认为,他的目的仅仅是不认自己是中国的一部分,要融合“中国”的文化,独立成为自己的“新台湾”,就太小看他了。他的目的的核心,是“再造”中原。要弄清楚这个概念意味着什么,必须从19世纪的日本谈起。日本学者滨下武志先生指出,在西方势力进入东亚之前,东亚地区存在着一个以中国为中心的帝国体系――他称之为“东亚朝贡体系”。这个体系是以“朝贡”体制为纽带建立的,也就是说,在当时的东亚地区,中国的位置是特殊的,它是其他各小国(如越南、朝鲜、琉球等)的宗主国和保护国,是东亚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但是,随着西方势力的入侵,中国先丧失了缅甸、越南、琉球等传统封贡藩国,甲午战争后又失去了朝鲜,传统的东亚封贡体系终于土崩瓦解。

    在这种情况下,日本人提出了由日本代替中国,重建东亚封贡帝国体系的构想。曾任天皇侍读的日本中国哲学权威服部宇之吉(1867-1939)曾说:“儒学之真精髓在于孔子教,然中国于此久失真精神。……今皇国旷古之圣业,着成于再建中国之伟业。”日本近代思想家内藤湖南(1866-1934)在其名著《东洋文化史研究》中则以文化中心移动说立论:“正如文化中心从黄河流域迁移到江南一样,在现代,文化中心移到了日本,故应将以日本文化为中心的东亚文化作为新的中国文化加以酝酿。”

    不难看出,日本人的目的,就是从文化、政治等各个方面,全面取代中国,成为东亚的新“盟主”。在这里,日本人所说的“中国”,已经不再是中国这个国家,而是东亚国际秩序核心和支柱的代名词。他们要建立一个以日本为主体的“新的中国”,取代原来那个已经衰落的“旧的中国”。这个思想进一步体系化和具体化,就是那个著名的“大东亚共荣圈”。要达到取中国而代之这个目标,关键是要先彻底摧毁“原来的中国”,否则这个“新的中国”就建立不起来。正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日本疯狂地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目的就是把中国用武力支解成若干个小“国”,然后象当年秦灭六国那样,把他们逐个吞并,最后建立一个以日本为中心的“新的中国”。但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巨大的文化和民族凝聚力是主要原因),日本没能实现彻底支解中国的战略目标,因而日本没有能够实现以日本为核心,重新整合东亚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日本以其小国之力发动对美国的战争,就只有战败一途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日本没有能够吞并中国,是它战败的根本原因。

    现在我们回头来看看李登辉的理论。不难看出,他的理论,就是当年日本对传统“中国”地位的觊觎和取代的言论的翻版。请对比这两段话:

    在多元文化长期而充分的辐辏整合下,使台湾在整个中国文明的总体发展趋势中,跃居为最先进的新生力量,成为中国文化的“新中原”。(李登辉)

    正如文化中心从黄河流域迁移到江南一样,在现代,文化中心移到了日本,故应将以日本文化为中心的东亚文化作为新的中国文化加以酝酿。(部宇之吉)

    二者对比,连措辞都非常相似。只不过在李登辉这里,从文化、政治等各个方面,全面取代中国,成为东亚的新“盟主”的不是日本,而是“台湾”这个连“国家”都算不上的东西!

    我想不需要多加解释了。李登辉在这里提出的,实际上就是一个台湾版的“大东亚共荣圈”构想。也就是:重新整合整个东亚,建立以台湾为核心的新的东亚帝国秩序,这就是所谓的“经营大台湾”的实质。这不仅仅是一个梦想。在书中,他提出了实现这个目标的整个计划:

    第一步,正如当年日本肢解中国那样,通过鼓励、支持大陆内部的“民运”之类的势力,从内部搞跨大陆政权(摧毁“原来的中国”)--此即著名的“七块论”;

    第二步,“把中华民国的成果带到大陆”,就是以台湾为核心,逐步整合、吞并这七个小“国家”,建立一个以台湾本岛(“新中原”)为中心、以大陆为外围和边缘的“大台湾”;

    第三步,在前两步完成后,联合日本,摆脱美国,以一个大国的身份,参加对世界霸权的角逐。

    至此我们可以明白,李登辉的根本目的根本不是建立一个独立于中国之外的“台湾国”,而是要用“台湾国”来取代“中国”。如果这个看似梦呓的计划得以实现,世界上从此将不再有“中国”这个国家,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叫“台湾”的国家。这个前景,对于中华民族来说,这是一个不堪设想的噩梦。

    http://www.1911.cn/bbs/dispbbs.asp?boardid=62&id=16425&star=2#75882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种认为可以通过妥协退让,让“台湾”与“中国”共存的想法,实在是一种一相情愿的幼稚。台独对中华民族的威胁,丝毫不亚于当年的日本帝国主义。台独兴,则中国亡!我们必须象当年抗击日本侵略者那样,不惜一切代价,彻底消灭台独势力。否则,在不远的将来等待着中华民族的,将是万劫不复的灾难深渊!  

    赤字美元的流转-贸易赤字的本质

    作者:新华声

    当两个国家之间进行贸易的时候,一国出现大量的贸易赤字,就是进口的多,出口的少,就要用国际硬通货支付。由于中国本身的货币不是自由交换的货币,中国在贸易中必须使用其他国际硬通货支付。如果长期贸易赤字耗尽外汇储备,中国就必须依靠国际债务来进口。其他国家也是一样,长期的贸易赤字实际上最后都是通过国际债务来支撑的。因此,贸易赤字实质上一种债务。惟有美国似乎是一个例外。

    这个问题由于何新提出的关于“弱势美元”的观点引起了讨论,引起了笔者的兴趣。何新提出:“美国经济目前最大问题是巨额双赤字。特别是国际收支赤字。这个赤字的涵意是国际负债。其最大债主之一是欧洲。若以美元计价,当美元贬值时,意味着债务的减少。这是一种对经济危机的巧妙转移。”反对的意见认为:“贸易不平衡,出现了贸易赤字,也就是何新说的国际收支赤字。但不能说这是国际负债。美国多买了别国的东西,支付的是美元,并不是支付国债凭证,你就不能说它是国际负债。”

    笔者将分析美国的贸易赤字本质上还是债务,同时也揭示美国的确具有特殊性。

    美元本位制的特殊性

    美国由于美元本位制的关系,可以用美元支付贸易的巨大逆差,可以长期的保持巨额贸易赤字,也就是说美国可以用印钞票的办法来支付自己的进口。这一作法又由于大多数贸易顺差的国家(包括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把美元作为主要的外汇储备货币,形成一种对美元本身的储备需求,美元成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因此巨大的逆差继续扩大。(但是近一两年来美元不断下跌,与其巨大的贸易赤字不无关系。)

    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到了4033亿美元(2003年数字),其中绝大部分应该是美元。日本的外汇储备更高,达6735亿美元。中国2003年一年的外汇储备就提高了1168亿。同时亚洲各国的外汇储备都增长很快。2003年6月末,韩国、印尼、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等遭受过金融危机的五国的外汇储备比1997年末增加了1600多亿美元,增长180%。亚洲国家2003年底共持有1.82万亿美元储备。10年前,发达国家在全球外汇储备中占有2/3的比重,现在只有1/3左右,与发展中国家的地位正好发生了“对调”。

    可以说,这种储备货币的特殊需求,使得在任何其他国家都形成国际债务的贸易巨额赤字,在美国这里转化成一种特殊的“货物交易”。

    回到美国贸易赤字是否是债务的问题上,可以看到,由于美元本位制的缘故,美国的贸易赤字支付的美元在国际上被储备,或者在美国之外流通,因此没有成为显性的债务。而这正是美国维持强势美元的目的,也是美元霸权的要害之处。

    但是笔者进一步的研究发现美元走弱,却会把美国的贸易赤字渐渐转向显性的债务。

    储备货币的需求不可能是无限大的

    首先必须看到各国对于储备货币的需求不可能是无限扩张的。比如中国目前就在讨论我国的外汇储备是否过大。对于日本来说,其外汇储备应该说是过于大了。笔者认为,整个亚洲的外汇储备已经接近一个顶点。在这种状况下,把美元呆持在手里,继续积累外汇储备,继续用实物换回美元,恐怕不是亚洲国家的选择。换句话说,从美国流通到这些贸易顺差国家的大量美元,沉淀了一部分在这些国家的外汇储备中之外,其他的还将继续转化形式。

    关键是研究美元在美国之外流转的过程。美元在支付了贸易货款之后,由于美国始终处于贸易逆差的状态,这些美元不会再因为支付购买美国货物而流转回美国。一部分停留在外国的国家银行里,成为外汇储备;另一部分在这些国家之间流转,互相用美元支付相互的贸易交易;这两部分的美元在美国之外流转,不回到美国,因此,美国的贸易赤字的一部分,轻易地被美国用绿纸给化解了。

    如果世界贸易量增长,那么美元在美国之外流转的货币量也增长的话,美国就能不断地扩大贸易赤字,用花花纸来换回别人的实物。

    因此美国需要保持美元的强势,让各国不断地提高美元储备,尽可能地用美元进行交易。这点在王建等人的著述中都有论及。

    相反,如果美元走弱,那么,世界各国就要考虑是不是减持美元储备,换成欧元或日元?另外,世界贸易中,其他强势货币,也会提高在贸易交易中的使用量,从而绝对或者相对地减少了美元在美国之外的需求。这两个方面,正是美国的美元地位的隐患。

    那么,问题是在各国减持美元储备减少在流通中使用美元的话,美元继续的走向是哪里呢?

    笔者认为,美元首先由于市场需求减少,就会在国际上贬值。人们就会抛出美元,吸纳其他强势货币。各国首先会用美元向美国购买美国国债。换句话说,贸易赤字由此的确转换成了显性的国际债务。

    但是,也可能有国家出来吃进美元,用自己的货币来买进大量的美元。问题是谁来吃进美元呢?谁呢?当然,目前只有欧洲和日本。这点我们后面分析。

    购买美国债券

    亚洲国家可能会和日本那样,首先选择购买美国的国债。由于美国除了在贸易上存在巨额赤字外,其政府财政赤字也是异常庞大的。日本和中国去年分别购进大量美国国债,中国购买了809亿美元。这样,那种被掩盖的国际债务就显化了,成为真正的国际负债。

    随着对于货币储备需求的淡化,各国将倾向于把外汇顺差购买外国国债,这样,就可以获得利息收入。这方面在理论上的需求倒是无穷大的。

    美联储2004年3月4日公布的报告称,外国央行连续第19周增加买入美国公债和政府机构债券,外国持有的美国债券创下纪录新高,截至3月3日的一周已达1.158万亿美元。亚洲的央行,特别是日本央行在过去一年中一直是美国债券的大买家,因其在汇市干预中买入的美元需要进行投资。2004年年初以来,外国央行对美国公债和政府机构债券的持有量已增加860亿美元,2003年全年攀升2,170亿美元。

    实际上美国债市从去年6月开始并不好,可是美国国债市场的买主却大有人在,这就是日本。2004年1月13日Yahoo刊登的文章《美国债券市场的迷局》就分析道:在几分钟之内,美元对欧元下跌了1%。这对美国股市是一个的打击。然而,美国的债券市场在同一天表现强劲。这实在是个谜。….. 对于这样一个谜局,答案与解释会有许多。日本中央银行一直以来不停地干涉其外汇市场,其目的则是为了让日元兑美元维持较低的汇率,从而维护日本的商品出口力的竞争性。就今年1月份第一周而言,日本央行已在外汇市场上注入了价值约400亿的美元,即在那一周内,日本央行以日元付出,购入了400亿美元。那么又如何处置这些被购买的美金呢?他们从来是不会以现金方式被保存起来的,事实上,他们用这些美金去购买了美国国债

    这里就回答了关于谁来吸纳各国手里的赤字美元的问题,也解释了日本大量吸入之后,又怎么来周转这些美元。日本并没有把这些美元压箱底,日本还是用来买美国国债。因此,宏观地看,美元走弱之后,美国贸易赤字的债务本质就显露无疑了。

    美元周转的四种形式

    归结一下,美国用来支付贸易赤字的大量美元,以四种形式在国际上周转。一部分作为各国的储备货币停滞在各国的央行里;一部分作为各国在美国之外的支付手段流通;一部分作为投资流回美国,投入股市或直接投资;还有一部分则是购买美国债券,化为国际债权。

    由于美元下跌较快,各国可能都要考虑降低美元储备的比例,因此这一块的美元减少。由于欧元区流通欧元,加上欧元坚挺,在国际支付上欧元占的比例在提高,美元在第二块也应该减少。美国股市并不太好,尽两年对美国的直接投资也减少不少,2002年中国吸收外资直接投资超过美国,因此第三块也减少了。惟有第四块增加。上述美联储2004年3月4日公布的报告实际上就是证明了上面的分析。

    而第四块的增加,又是通过外部美元购买日元,日本用买入的美元购买美国国债来实现的。中国政府也在大量购买美国国债,主要是用贸易顺差得到的美元和外资直接投资到中国带入的美元。

    笔者认为,近年来美元的贬值比较猛烈,使得原来的国际货币体系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比如如果美元对日元没有贬值趋势的话,日本是不会进行央行干预收购美元的。日本也就不会吸纳那么多美元而不得不买入美国债券。而美元贬值的原因可能很多,但是美国的贸易赤字太高造成大量美元流入国际而使得美元在国际上供大于求,应该是一个主要原因。

    注意日本政府的意图

    日本央行大量吸纳美元,进行干预,除了似乎是监守日元不升值的意图之外,很明显还在输出日元储备。也就是说,由于各国可能减持美元储备,必然要用其他货币补充,日元看涨,当然就可能大量吸入日元。于是日元成为较大比重的储备货币。而我们已经看到储备货币就象实物一样,可以用来换到对方的实物的。因此必须注意到日本政府的货币策略,也要注意美国对日本的央行干预的态度。笔者隐隐间感觉美日之间对于这个问题是有某种默契的。而世界货币体系是否趋向于根本性的变革,还有待研究。

    骑虎难下 进退维谷

    ――评“哈马斯”精神领袖亚辛被以色列暗杀

    作者:李寒秋

    3月22日当地拂晓时分,巴勒斯坦“哈马斯”组织的精神领袖亚辛在离开其住宅附近的一座清真寺的时候,被以色列直升机发射的火箭弹击毙。以色列对亚辛这样一个手无寸铁的残疾老人实施国家恐怖行动事实上是把他推上了包括巴勒斯坦人在内的全体阿拉伯人和全世界穆斯林眼中的烈士和圣徒。亚辛本人“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在爆炸的烈火中永生,也许这正是亚辛所希望的结局。他是狂热的爱国者,他的一生就是奋斗,他的被杀是他的预言,他没有别的所求,他是满足的。

    亚辛作为宗教极端分子和极端民族主义者,与较为温和现实,接受了“以土地换和平”原则为宗旨的“奥斯陆协议”的阿拉发特不一样,他和哈马斯组织的最高理想是把以色列赶出巴勒斯坦,建立纯粹伊斯兰的大巴勒斯坦,因此哈马斯组织以及亚辛本人与以色列的激烈矛盾是无法调和的。沙龙政府目前的巴勒斯坦政策是撤出加沙定居点,交还给巴勒斯坦,修建隔离墙,实行单边化的有限和平。但是选择在这个时候暗杀亚辛,将引发巴勒斯坦人无穷无尽的恐怖袭击,难道沙龙政府会无知到了这个程度,根本不畏惧这样的结果吗?

    以色列军工利益集团的代表人物沙龙一上台,其对“恐怖分子”除恶务尽的做法直接导致了2001年美国纽约“9?11”大爆炸事件。而以色列趁机进攻巴勒斯坦临时政府,围困阿拉法特,极大地削弱了 阿拉法特在巴勒斯坦的政治威望。在伊拉克战争发动一周年之际,全球反伊战运动势头再次兴起,西班牙遭基地组织恐怖袭击,西班牙新政府宣称将退出美英战线,从伊拉克撤军,在全世界引发了连锁反应。选择在这个关键时刻暗杀亚辛,将使美国这个以色列最大的靠山也是最大的工具在全球反恐的单行道上欲罢不能。这一系列行动看得出以色列军工利益集团的一贯行为模式和犹太人的工于心计和善于借刀杀人的民族性格。

    对于以战争和恐怖手段立国的以色列来说,“在永恒的斗争中成长,在永恒的和平中毁灭”,“无强敌外患者,国恒亡”。如果在巴勒斯坦地区真的实现了全面和平,高效的以色列战争机器将如何打发和平时光?众多的阿拉伯难民将如何安置?大移民政策所导致的过剩人口将如何发配?庞大的国防工业将如何处置?没有了战争和恐怖袭击的压力,用什么将这个夸夸其谈、大言不惭的民族团结起来?没有了战争和防御恐怖袭击的借口,有什么办法从吝啬成性、一毛不拔的美国犹太财团以及犹太院外游说集团控制下的美国政府口袋里榨出钱来?没有了战争和恐怖袭击以及随之而来的胜利、荣耀与悲情,以色列军工利益集团有什么理由与资本全面控制国家政权?更进一步,没有了制造地区争端的借口与能力,以色列在美国的全球战略中还会有多少利用价值?

    如果巴勒斯坦地区真的实现了全面与永久的和平,现代以色列将面临与古代犹太王国相同的困境――由于在数量上的绝对劣势,犹太人将淹没在异族人口与异族文化的汪洋大海中,就象古希伯莱人淹没在迦南人与迦南文化的汪洋大海中一样。这就是沙龙政府修建隔离墙,阻隔阿拉伯人与犹太人的融合的真正原因。犹太民族是一个极度记仇和极度不宽容的民族,他们不是成为征服者就是成为被征服者,不是残酷地迫害他人就是残酷地被他人所迫害,从来就没有成功地调和过这两种极端对立的立场与经验。同时他们又是绝对的自我中心主义者,从来就没有主张或相信过天下一家的善意。这个持极端民族主义立场的民族,虽然遍布世界,却从来没有主张过世界主义。

    在以色列军工利益集团看来,从历史经验与人性,从利害关系与权力结构来分析,与阿拉伯人为友比与阿拉伯人为敌更加危险,实现和平比保持战争状态对以色列更加不利(说不定他们是对的)。其实一点也不奇怪,以色列的立国八字方针就是“对内民主,对外扩张”(开国元勋本?古里安语)。以色列就是当今的斯巴达,对他们来说永久与绝对的和平是没有的,生存就是战争,战争就是一切。以色列今后将退守在本国的“马奇诺防线”后面,在本国占有政治、经济与军事力量对比绝对优势的局面下,保持对巴勒斯坦人围而不歼,击而不杀的非和平亦非战争的状态。至于何时与阿拉伯人全面开战,将视以色列的军工利益集团的需要而定。

    谈何新的“亲日”兼谈后冷战时期中日关系的演变

    作者:gtssp

    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因素,“亲日”这个词语在中国某种程度上等同于汉奸。于是“亲日”也就成为打击论敌的最价廉物美的武器和标榜自己争议的最价廉物美的护身符。

    九十年代初,我国著名的也是最具争议的战略学者、政论家何新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曾经判断中日关系走势的一个可能是中日合作,并据此作出建议决策层考虑,于是乎,一顶“亲日汉奸”的大帽准确的扣在何新的头上。无独有偶,9.11之后,那位著名的一夜美国人在面对人们对他“亲美”的指责时,为表白自身的“爱国”或民族立场,也曾表示正在撰文批评日本。事实上,在英明伟大、永远正确的自由主义者里,持有坚决的反日立场的大有人在,也不乏在争论中动辄将“亲日”大帽免费赠送的好汉。看来,这些人非常了解中国人的民族心理,清楚的知道日本在我们这个民族的记忆中是怎样的清晰和惨痛;同时也正因为此,他们也清楚的知道,“亲日”这顶帽子对于他们的新左派论敌来说,有着怎样的杀伤力;此外,表面的反日,还能有效的遮掩和搪塞“亲美”的真面目。由此观之,反日还真是一举三得,岂不妙哉。

    既然反日是如此的便宜和有效,那么对于包括何新在内的一些战略学者为何又要冒如此之天下大不韪去“鼓吹”所谓的“中日合作”,甚至被人讥讽的称之为“中日亲善”,颇让人记起几十年前的“大东亚共荣圈”。何新素来独往独行,诽议不断,自不会为此去做什么辩驳,也深知这类口水官司的无聊。但是,作为我等末学后进而言,出于好奇或言“好学”,自然难免要探询一下究竟。

    在笔者看来,九十年代初期,何新作出如此战略判断的依据主要有三个。首先是中国当时自身的所处的国际环境。由于冷战的结束,当时中美已经结束了“蜜月期”,中国与整个西方世界的关系也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而基本处于冷和平的状态,在冷战后期曾是中国最大的地缘对手却事实上也是战略屏障的苏联,随着灾难性的自我崩溃虽然已不再是中国的敌手却也不再是战略屏障。当持续了四十多年的冷战以庞大的苏联帝国轰然解体这种出人意料的方式突然终结的时候,中国人无暇享受战胜百年宿敌的成就感,而是惊讶的发现:这世界已经有了太大的变化,昔日可以左右逢源、纵横捭阖的世界格局不复存在了,昔日最大的地缘敌手固然已经垮台,与此同时共同敌人的消失也使得中国和西方的利益冲突浮出水面,在西方世界一片“历史的终结”的欢呼声中,作为仍然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经济利益等方面与西方有着几乎是全方位冲突的中国,那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孤独感,是不难想象的。

    事实上,当时的整个国际格局由于苏联的解体正处于整体性的混乱之中,中国在寻找盟友,美国在寻找下一个对手,俄罗斯自顾不暇,欧洲忙于消化苏联的地缘遗产(很不幸,消化不良,波黑内战就是一个明证)。在这种混沌不明的情况下,由于整个八十年代,日本经济的强劲势头以至于威胁到了以美国为首的传统西方的利益,以及日本固有的东方色彩,日本有被定位为苏联之后可能的西方敌人的可能,虽然次序上应该排在中国之后,但是无论如何当时的中日之间有某种唇亡齿寒的同病相怜之感,而日本在九十年代初在西方世界中率先解除了对中国的制裁也似乎是一个日本有意靠近中国的信号。

    其二是中日经济的互补性。中国丰富的人力资源、强大的加工能力与日本强大的经济、金融能力和先进的技术能力,还应该加上俄罗斯丰富的自然资源,是一个完美的组合。在整个八十年代,日资是除海外华人投资之外,对中国投资最大的,在某种意义上是日本战争赔款的补偿形式的日元贷款,客观上也对80年代中国经济的发展有相当大的好处。事实上这个判断直到今天并没有过时,在这几年中日政治关系停滞不前的情况下,双方的经济合作依然取得了巨大成就,日本依然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和投资国之一。而在俄罗斯试图一女事二夫的远东石油管线和中日由此而生的纷争不断中,我们也能从另一个角度领会到中俄日间这种复杂的经济互动关系。

    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是由于东亚地缘形势的发展变化。众所周知的是,日本是通过在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对华对俄两场战争的胜利,确立了其在东亚的霸主地位。当然也埋下了日后失败的祸根,在后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正是遭到了对此心存不满的美国、满怀屈辱的中国和矢志复仇的苏联的三重打击,大半个世纪奋斗而得的霸业烟消云散。战后的东亚局势与历史上任何一个阶段都不同的是,一个东太平洋国家-美国成为了事实上的东亚霸主,而在二战的废墟上崛起的另一个超级大国苏联由于其超强的军力对东亚也有足够的影响力,历经百年沉沦的古老中国在历经艰难获得民族独立后重新崛起,对于昔日的势力范围东亚自是不甘放弃,而日本在成功的完成了经济起飞的奇迹之后,昔日的帝国野心重又浮现。正如在中日建交时,周恩来总理对日本首相田中角荣所说的,中日两强并立,是东亚千年历史上所没有经历过的局面。周总理这番话是对日本人说的,固然只提到了中日两家,事实上,东亚的地缘政治格局是中美日苏(俄)四强并立。即使在经历了苏联解体这样重大的历史事件之后,倒驴不倒架的俄罗斯依然对东亚事务有着足够的兴趣和影响力,东亚四强并立的地缘政治格局也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日前举行的北京朝核六方会谈为此做了最好的注脚。在这种错综复杂的局势下,任意两方的在利益驱动下的互相接近都是不足为奇的,事实上,在人类整个外交史上,这样的事情都是屡见不鲜的,并不因为中日曾经是地缘世仇就存在一条类似印度贱民不得接触这样的清规戒律。

    当然,中日关系在九十年代的实际演变并未如何新等人曾经设想的那样运行,而何新也只是将中日合作作为中日关系的一个可能也可以去努力的方向。观诸何新在九十年代初的国际战略文章,警惕日本的文字也不难找到。这正说明了何新作为杰出战略学者的战略眼光,能够清醒的意识到事物发展的另一种可能性,并为此作出准备。实际上,与九十年代初相比,影响中日关系的外界环境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换言之,中日关系的基本格局并没有发生变化,整个国际格局虽然不似当时那么混乱,却依然还处在调整中;中日关系的经济基础也没有太大的改变;东亚地缘格局依旧;改变的只是日本,日本自身的实力和地位改变了,因此中日关系也就不同了。

    日本从九十年代中期泡沫经济破裂后,至今经济复苏乏力。泡沫经济的破裂,一方面证明了在八十年代盛极一时的日本实质上的外强中干,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日本是在与美国的经济战争中被击败了,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出,何新在八十年代初、九十年代初对日美矛盾的判断的正确性。日本的地缘条件极为不利,是世界主要大国中最为不利的,国土狭小没有战略纵深,土地贫瘠没有战略资源,贸易立国的经济战略决定了其经济命脉在海洋上,而不幸的是,漫长的海上生命线暴露在几乎所有的潜在战略对手的枪口下这种先天性的缺陷,决定了日本扩张的特性。从丰臣秀吉到明治昭和两朝的日本统治者所选择的侵略扩张路线基本就是铁木真统一天下路线的反向翻版。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的胜利使得日本军国主义者的侵略野心极度膨胀,妄图利用现代化进程中的先发优势,以中国东北为基地,北上攻取西伯利亚,南下占领中国大陆直至中南半岛和南亚次大陆,其野心之庞大令人咂舌,其不知己不知彼的盲目也同样令人吃惊。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成功除了自身的骁勇善战外,主要敌人的普遍孱弱也是重要原因。而时移世易,在二战中,面对北方强大的苏联,东方的睡狮中国也已经渐渐苏醒,南下路线上横亘着日不落帝国和其背后强大的美国。日本以一岛国之力,试图挑战世界主要强国、大国,最后落得玉石俱焚,至今还身处举国当孙子的地位。经历了如此惨重的失败,除了承认美国强大、原子弹厉害,没有任何反省,还不断的在历史问题上拨弄是非。

    日本在80年代中期,人均GDP超过美国后,举国上下一片骄狂,“购买美国”之类的狂言不绝于耳,结果被美国一个“广场协议”击碎了经济泡沫,至今未能走出困境,除了不断的怨天尤人以外,连一个成型的危机方案也拿不出来。而与日本的沉沦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在日本经济低迷不振的十几年里,中国的经济蒸蒸日上,国力日益强大。日本统治者清楚的知道,日本在上世纪上半叶曾经一度拥有的东亚霸权地位是在传统东亚强国中俄两国极度衰弱的时候侥幸获得的,与其说当时的日本足够强大,不如说是它当时的对手太过虚弱,然而日本在第二次大战的失败和中国的崛起,代表着明治维新后,日本统治者选择的称霸东亚,争霸天下的国策的彻底失败。

    在可预见的将来,没有任何客观条件支持日本统治者重新走这条道路。在中美俄三强并立的东亚,地缘条件最为不利的日本所能做的只能是择其强者投靠之。日本为了实现其百年来的称霸幻想,在遭到多次失败后,半是无奈(二战后初期)半是自愿(九十年代后期以《日美安保条约》新指针为标志)的选择了与最强者结盟的外交政策,试图以一种狐假虎威的形式重温五十年前“大东亚共荣圈”的迷梦。日本在二战失败后,其侵略罪责在美国的庇护下没有被彻底清算,军国主义的三大支柱-天皇制的国体、军部和财阀-除了军部之外也没有什么本质的改变,日本政客频频在历史问题上拨弄是非,小泉首相多番参拜靖国神社,也不仅仅是因为对历史的无知和道义的缺失,而正如何新指出的,是一种深谋远虑的政治策略,随时准备在条件适合时将臭名昭著的“昭和史观”借尸还魂的复活。

    因此,在中日关系上,简单的高呼反日或鼓吹中日友好(如马立诚),未免都失之偏颇,将论敌基于地缘政治现实考虑的对日政策斥之为“亲日”就更不可取。中日关系应当放在东亚地缘政治斗争的大背景下来考虑,诚如何新所言的,“中日关系应避免受双方国内旧仇情绪的牵制。”中国最聪明的作法是争取与日本合作的同时整军备战,以被不测。

    技术总监:周文

    编辑部成员:gtssp、李寒秋、林昙、新华声、5402、益西彭措

    本期责任编辑:gtssp

    本期出版时间:2004年3月26日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欢迎到http://www.1911.cn/bbs注册、发言和投稿

    版权声明:本周刊所发文字版权归原作者与《兴华周刊》电子杂志所有,互联网媒体转载请注明出处,传统媒体转载请与《兴华网》( http://www.1911.cn )([email protected] )联系并向原作者支付稿酬

    “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尊敬的读者,感谢您阅读了《兴华周刊》,在此全体编辑和作者向所有关注《兴华周刊》的朋友表示感谢,并且借此机会向诸位名家新锐约稿。《兴华周刊》承诺,在爱国兴华的大前提下,欢迎一切独立思考和严肃写作的文章。“开放包容,兼收并蓄”,是《兴华周刊》的风格,《兴华周刊》编辑部对一切勇于负责、勤于思考和善于写作的人士开放,欢迎志同道合者加盟。

    • 家园 感谢大家的鼓励和意见

      周刊不是我一个人做的,没看到我们编辑主编一大堆的吗:)

      我一直很喜欢西西河,因此也就一直在这儿发。

    • 家园 上期的点击率不高

      本来自以为做的还是有点深度的,想来是被淹没在台海的漩涡中了:)

      这一期以为跟上形势了吧,人又去保钓了,哎!我可没说保钓不好啊,看那些爱国群众,硬是当着小鬼子的面烧了膏药旗;看咱们政府,有理有利有节,愣是让小鬼子们乖乖的把保钓英雄送了回来。只是我们又跟不上形势了:)

      周刊不知不觉已经做了一个多月了。一直以来,非常感谢西西河的朋友们的支持和爱护。在此一并谢过了。

      若是朋友们有好文章想多个能发表的地方,上面有投稿的地方:)

      再一次的说,谢谢了。

      • 家园 文章非常客观理性,谢谢。另提几点建议

        下面的都提了。我再加几点:

        在文章分主题连载后,最好能在目前标题后面加上比较显目的内容标题,这样,可以选择性的查看。

        多谢多谢。

      • 家园 要多宣传呀,要像我这样新来的,因为不知此为何物而没点那不就辜负您的劳动了。
      • 家园 其实是蛮好的。如果能与读者有些互动和讨论,也许会更好。祝越办越好
      • 家园 你做得真是很好,我每期都收藏,您千万别放弃!俺坚决支持您!
      • 家园 最好分主题连载

        一起登看太累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