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二十亿年前的核反应堆--小炉匠炒冷饭 -- 小炉匠

共:💬22 🌺6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 家园 【原创】二十亿年前的核反应堆--小炉匠炒冷饭

    二十亿年前的核反应堆 小炉匠

    二十亿年! 远在人类文明出现之前,可能出现象核反应堆这样的高科技产物吗?是的。不仅出现过,在地球上还出现过不止一处。这类远古的核反应堆使宗教人士或研究飞碟的民间科学家们十分兴奋,想借此证明史前就有高度文明和科技,或外星人造访地球. 然而,这种史前核堆却完全是自然现象,并不需要高科技.那倒底是咋么一回事昵,还要听炉匠慢慢道来。

    先说说核裂变反应是怎么回事。我们知道原子核是由两种主要的基本粒子,质子和中子这组成。象铀235的原子核,就含有92和质子143个中子。这些质子和中子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稳定的集体.原子核中质子和中子之比要有一定之规,才能稳定。否则就会发生核反应,重新组成稳定的集体。比如从外界有一个自由中子闯入铀235的原子核,多了一个中子就破坏了核的稳定性,其结果是含有236个核子的原子核分裂成两半,形成两个差不多大小新原子核,这就是我们常听说的核裂变。核裂变的同时会放出很大的能量,这能量就是核反应堆的能量来源。一个中子闯进铀原子核造成裂变,裂变的同时还会再产生两个新的自由中子。如这两个中子再闯入别的铀核,造成两次新的裂变,就会产生四个自由中子,如此一变二、二变四的反应,又称链式反应,如果条件合适,链式反应会在很短的时间内(一秒的千万分之一)持续二十几代,足以把一大块铀中的原子全部分裂掉并放出相当于几十万吨烈性炸药的巨大能量。这就是原子弹爆炸的原理。而在原子反应堆中,裂变的链式反应被控制在极其精巧的水平,使其细水长流,就能源源不断地产生能量。

    因此,外界有足够多的自由中子,能不断闯进铀原子核,是核裂变反应持续的关键。铀原子平时也能自发地分裂,但可能性很小。在一大块铀中有几十亿亿亿个原子,整体来看总能不断地产生自由中子并使裂变反应持续。商业核反应堆就是把一大堆铀制成的燃料棒插在一起,这样自发分裂产生的中子就能维持不断的裂变反应。

    这里还要交待一下,天然铀矿中主要是铀238,铀235只占0.720%。。铀235更容易产生核裂变,也是作原子弹的材料。铀矿中235/238的比例是从地球形成时到现在亿万年中的自发衰变率定下来的。所以在世界各地的铀矿基本都保持这个比率.甚至在月球上或陨石中,铀235的比例始终都是 0.720%

    1983年法国的一个核技术员在检验一块从非洲加蓬出产的铀矿石时,发现那块铀矿石中的铀235只有0.717的含量,虽只比其他地方来的矿石少一点,但却是很不寻常,因为算起来那批矿石中竟少了几百公斤铀235,足以制造一百颗威力强大的核弹。他为此结果大吃一惊,连忙层层上报,可进一步的调查结果却发现这批矿石不可能被预先提取过,而是在地壳中采来铀235含量就低。

    这是为什么呢?唯一可能的解释就是这批铀矿石在出土之前已经在核反应堆中被“烧”过,使有铀235的比例下降。哈! 原来那矿里藏着一个巨大无比的核反应堆!

    加篷铀矿的这一发现使某些宗教人士大为兴奋,认为那史前核反应是经上帝之手。民间飞碟专家也认为找到了外星人来访的证据。

    可这怎么可能呢?现在的核堆并不能直接使用矿石,而是要经过多次提纯,使铀235的含量提高,否则过多的铀238就会大量的吸收中子,使链式反应中断。天然铀矿中的铀238远远高于能让裂变核反应可以持续的含量。

    是说起来答案却十分简单,原来在远古时代铀原子刚形成的时候,铀235是很多的,而铀238相对较少,因此在二十亿年前形成的铀矿矿脉中,自发出现链式反应的可能是有的。

    可是,那铀矿中一旦出现链式反应,怎么不象原子弹一样轰的一声炸得粉碎呢?要了解个中原委,还要听炉匠再讲一个原子炉的秘密。

    原来刚从铀核裂变出来的中子,跑得飞快,转眼就飞得很远,只有很少的机会核周围的另一个铀核相撞引发另一次裂变。这时如果在周围放一些较轻的原子核,如碳,氢和氧核,使那快中子与轻原子核相互作用变得较慢,就能大大提高与另一个铀原子核相撞的机会。这样同样多的铀燃料,减速剂多些,慢中子就多些,核裂变的速率就高,反之减速剂少些,慢中子少,核反应速率就低。今天的核堆就是用这种原理,靠把铀棒适当地插入减速剂来维持制平稳的裂变速度。但是,核堆的控制非常复杂,搞不好就会出现切尔诺贝利或三里岛那样的核事故。这么说来,那加蓬天然核反应器就更神秘了. 是谁在它运行的几十万年以来,时时刻刻地精确控制着其反应速度,防止象切尔诺贝利那样的事故发生?

    原来这也很简单,并不需要假设上帝的存在。这铀矿矿脉本来处于接近链式反应的亚临界状态,但却又不足以产生持续的链式反应. 当雨季到来时地下水渗入矿脉,水中的氢和氧原子核就使中子减速,产生的慢中子多了,就出现了链式反应。链式反应的能量把水变成了高压蒸汽并把地下水逐出矿脉,水位低了慢中子就少,反应就减慢。反应慢了矿体就逐渐冷却,水位又上升,使链式反应重新加快。在这巧中之巧的巧合之下,加蓬铀矿石中的天然反应堆就日复一日地稳定地运行。仔细的研究发现那片铀矿中竟有16处独立控制的反应堆,由不同的地下水小环境开启关闭. 其中一个每次“开启”30分钟,然后再“关闭”至少2.5小时。到旱季来临,所有的反应堆就完全停下来,直到下一次雨季。这些核反应堆运行历经了几十万年之久才使这一大块矿脉中地铀235含量减少。

    我们能否从这自然的巧妙设计中学到点什么呢?能不能仿造它建不用人管也极为安全地核堆,永远避免切尔诺贝利那样地事故呢?实际上人们已经发明了这种设计,就是目前绝大多数地商业核堆使用的“压水堆”。这种堆在密封仓内把燃料棒堆到亚临界状态。只有当把水(或重水)压入堆中时,核反应才能开始。反应产生的热量会自动调节仓内蒸汽压力,并自动把反应速度控制在安全范围内。

    只有有了能让公众放心的核安全,才能充分地利用核能,减少化石燃料的污染和温室效应。

    (初稿写于北京机场,2006年12月4日,改于2008年4月26日,谢西西河网友指出初稿中的错误)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这个炉匠系列应该定名为

      [SIZE=3]小炉匠破解世界之谜[/SIZE]

      送花送花

    • 家园 大自然可真奇妙

      这些精妙之处,进一步探索,就是科学;退一步的话,就变成了神秘以致宗教...

    • 家园 改了U235丰度等明显错误, 谢各位大牛.
    • 家园 李大师的看法跟您不一样

      李大师的转_法_轮第一章用了这个例子, 李大师的意思是 ......

      说实话看了半天我也不知道他要想说什么

    • 家园 下面的话,应该是一种假说吧,搞科普的也忽悠,不合适吧?

      原来这也很简单,并不需要假设上帝的存在。这铀矿矿脉本来处于接近链式反应的亚临界状态,但却又不足以产生持续的链式反应. 当雨季到来时地下水渗入矿脉,水中的氢和氧原子核就使中子减速,产生的慢中子多了,就出现了链式反应。链式反应的能量把水变成了高压蒸汽并把地下水逐出矿脉,水位低了慢中子就少,反应就减慢。反应慢了矿体就逐渐冷却,水位又上升,使链式反应重新加快。在这巧中之巧的巧合之下,加蓬铀矿石中的天然反应堆就日复一日地稳定地运行。旱季来临,反应堆就完全停下来,直到下一次雨季。这核反应历经了几十万年之久才使这一大块矿脉中地铀235含量减少。

      • 家园 不是假说,有详细的研究证明

        抄来的一段,长点,但讲清了研究过程,证明地下水的参与与调节.

        原作 Alex P. Meshik 翻译 波特

        远古核反应堆运转过程的种种细节,直到最近才被我和同事彻底揭开。

        轻元素提供证据

        重元素分裂产生的轻元素提供了确凿无疑的证据:奥克罗铀矿在20亿年前确实发生过自持核裂变反应,而且持续时间长达数十万年。

        奥克罗的铀异常情况被发现之后不久,物理学家就确定,天然的裂变反应导致了铀235的损耗。一个重原子核一分为二时,会产生较轻的新元素。找到这些元素,就等于找到了核裂变确凿无疑的证据。事实证明,这些分裂产物的含量如此之高,因此除了核链式反应以外,不可能存在其他任何解释。这场链式反应很像 1942年恩里科•费米(Enrico Fermi)及其同事所做的那场著名演示(当时他们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可控原子核裂变链反应堆),反应全靠自己的力量维持运转,只是时间上提早了20亿年。

        如此令人震惊的发现公布后不久,世界各地的物理学家便开始研究这些天然核反应堆的证据,并在1975年加蓬首都利伯维尔的一次特别会议上,分享了他们关于“奥克罗现象”的研究成果。第二年,代表美国出席那次会议的乔治•A•考恩(George A Cowan,顺便提及,他是美国著名的圣菲研究所的创建者之一,至今仍是该研究所的成员)为《科学美国人》撰写了一篇文章(参见1976年7月号乔治 •A•考恩所著《天然核裂变反应堆》一文),文中他讲解了当时的科学家对这些远古核反应堆运行原理的猜测。

        比如,考恩描述了钚239的形成过程——数量更加丰富的铀238捕获了铀235裂变释放的一些中子,转变为铀239,然后再释放出两个电子,转化成钚239。在奥克罗铀矿中,曾经产生过超过两吨的钚239。不过这种同位素后来几乎全都消失了(主要是通过天然的放射性衰变,钚239的半衰期为2.4 万年),一些钚自身也经历了裂变,它所特有的裂变产物证明了这一点。这些轻元素丰富的含量让科学家推测,裂变反应一定持续了几十万年之久。根据铀235消耗的数量,他们计算出了反应堆释放的总能量,大概相当于1,500万千瓦的机器运转一整年所消耗的能量;再结合一些其他的证据,就能推算出反应堆的平均输出功率:不超过100千瓦,足够维持几十只烤箱的运作。

        十几座天然反应堆自发工作,并维持着适度的功率输出,运转了大约几十万年之久,这确实令人惊叹。为什么这些矿脉没有发生爆炸,没有在核链式反应启动后立即自我摧毁?是什么机制使它们拥有了必不可少的自我调节能力?这些反应堆是稳定运转,还是间歇式发作?自奥克罗现象最初发现以来,这些问题迟迟得不到解答。实际上,最后一个问题困扰了人们长达30年之久,直到我和我在美国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的同事检测了一块来自这个神秘非洲铀矿的矿石之后,谜底才被逐渐揭开。

        惰性气体揭露谜底

        在奥克罗反应堆遗迹中,氙同位素的构成比例出现异常。找出这种异常的根源,就能揭开远古核反应堆的运作之谜。

        最近,我们对奥克罗的一个反应堆遗迹进行了研究,重点集中在对氙气的分析方面。氙是一种较重的惰性气体(inert gas),可以被矿物封存数十亿年之久。氙有9种稳定同位素,由不同的核反应过程产生,含量各不相同。作为一种惰性气体,它很难与其他元素形成化学键,因此很容易将它们提纯,进行同位素分析。氙的含量非常稀少,科学家可以用它来探测和追溯核反应,甚至用来研究那些发生于太阳系形成之前的、原始陨石之中的核反应。

        分析氙的同位素成分需要一台质谱仪(mass spectrometer),它可以根据原子量(atomic weight)的不同而分离出不同的原子。我有幸可以使用一台极其精确的氙质谱仪,那是我在华盛顿大学的同事查尔斯•M•霍恩贝格(Charles M. Hohenberg)制造的。不过在使用他的仪器之前,我们必须先把氙气从样品中提取出来。通常,科学家只须将寄主矿物加热到它的熔点以上,岩石就会失去晶体结构,无法再保留内部储藏的氙气。为了获得更多关于这种气体起源和封存过程的信息,我们采取了一种更加精巧的方法——激光萃取法(laser extraction),它可以有针对性地从矿物样品的个别颗粒中释放出氙气,而不会触碰周围其他的部分。

        我们可以利用的唯一一块奥克罗矿石碎块仅有1毫米厚、4毫米宽,我们把这种技术应用到碎块上的许多微小斑点之上。当然,我们首先需要决定将激光束聚焦到什么位置。在这方面,我和霍恩贝格得到了同事奥尔加•普拉夫迪夫切娃(Olga Pravdivtseva)的鼎力相助,她为我们的样本拍摄了一张详尽的X射线照片,识别出了候选的矿物。每次萃取之后,我们都会将得到的气体提纯,然后把氙气放入霍恩贝格的质谱仪中,仪器会显示出每一种同位素的原子数目。

        氙气出现的位置令我们大吃一惊,它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大量分布在富含铀元素的矿物颗粒之中,储藏氙气数量最多的竟然是根本不含铀元素的磷酸铝颗粒。非常明显,在目前发现的所有天然矿物之中,这些颗粒中的氙浓度是最高的。第二个令人惊讶之处在于,与通常由核反应产生的气体相比,萃取出来的气体在同位素组成上有显著的不同。核裂变一定会产生氙136和氙134,但在奥克罗矿石中,这两种同位素似乎缺失严重,而其他较轻的氙同位素含量则变化不大。

        同位素构成比例上的这种差异是如何产生的呢?化学反应无法提供答案,因为所有同位素的化学性质都完全相同。那么核反应,比如说中子俘获过程 (neutron capture),能不能给出解释呢?经过仔细分析,我和同事们把这种可能性也排除了。我们还考虑过不同同位素的物理分选过程:较重的原子移动速度比较轻的原子稍慢一些,有时它们就会相互分离开来。铀浓缩装置就是利用这个过程来生产反应堆燃料的,不过需要相当高的技术水平才能建造出这样的工业设备。即使自然界能够奇迹般地在微观尺度上创造出类似的“装置”,仍然无法解释我们所研究的磷酸铝颗粒中混合在一起的氙同位素比例。举例来说,如果确实发生过物理分选的话,考虑到现有的氙132的含量,氙136(比氙132重4个原子质量单位)的缺失,应该是氙134(比氙132重2个原子质量单位)的两倍。但实际上,我们并没有看到那样的模式。

        绞尽脑汁之后,我们终于想通了产生氙同位素构成比例异常的原因。我们所测量的所有氙同位素都不是铀裂变的直接产物。相反,它们是放射性碘同位素衰变的产物,碘则由放射性碲衰变而来,而碲又由别的元素衰变产生,这是一个著名的核反应序列,最终的产物才是稳定的氙气。

        我们的突破点在于,我们意识到奥克罗样品中不同的氙同位素产生于不同的时期,它们所遵循的时间表由它们的母元素碘和再上一代的元素碲的半衰期所决定。某种特定的放射性前体(precursor,即一系列反应过程的中间产物)存在的时间越长,它们形成氙的过程就被拖延得越久。例如,在奥克罗的自持裂变反应开始后,氙136仅过了大约1分钟就开始生成;一个小时后,稍轻一些的稳定同位素氙134出现;接下来,在裂变开始的若干天后,氙132和氙131 登场亮相;最终,几百万年之后,氙129才得以形成——此时,核链式反应早已停止很久了。

        如果奥克罗矿脉一直处于封闭状态,那么在它的天然反应堆运转期间积聚起来的氙气,就会保持核裂变所产生的正常同位素比例,并一直保存至今。但是,科学家没有理由认为,这个系统会是封闭的。实际上,有充分的原因让人猜想,它不是封闭的。奥克罗反应堆可以通过某种方式自行调节核反应,这个简单的事实提供了间接的证据。最可能的调节机制与地下水的活动有关:当温度达到某个临界点时,水会被煮沸蒸发掉。水在核链式反应中起到了中子慢化剂的作用,如果水不见了,核链式反应就会暂时停止。只有当温度下降,足够的地下水再次渗入之后,反应区域才会继续开始发生裂变。

        这种关于奥克罗反应堆如何运转的说法强调了两个要点:第一,核反应很可能以某种方式时断时续地发生;第二,必定有大量的水流过这些岩石——足够冲洗掉一些氙的前体,比如可溶于水的碲和碘。水的存在有助于解释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大多数氙现在留存于磷酸铝颗粒中,而没有出现在富含铀元素的矿物里—— 要知道,裂变反应最初是在这里生成那些放射性前体的。氙气不会简单地从一组早已存在的矿物中迁移到另一组矿物里——在奥克罗反应堆开始运转之前,磷酸铝矿物很可能还不存在。实际上,那些磷酸铝颗粒可能是就地形成的,一旦被核反应加热的水冷却到300℃左右,磷酸铝颗粒就会形成。

        在奥克罗反应堆运转的每个活跃期和随后温度仍然很高的一段时间里,大量的氙气(包括形成速度相对较快的氙136和氙134)会被赶走。等到反应堆冷却时,半衰期更长的氙前体(也就是最后会产生目前含量比较丰富的氙132、氙131和氙129的放射性前体)则会优先与正在形成的磷酸铝颗粒结合起来。随着更多的水回到反应区域,中子被适当地慢化,裂变反应再度恢复,使这种加热和冷却的循环周而复始地重复下去。由此产生的结果,就是我们所观察到的、奇特的氙同位素构成比例。

        什么力量能让氙气在磷酸铝矿物中留存20亿年之久呢?再进一步,为什么在某次反应堆运转期间产生的氙气,没有在下一次运转期间被清除呢?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还没有找到确切的答案。据推测,氙可能被囚禁在磷酸铝矿物的笼状结构中,这种结构即使在很高的温度下,也能够容纳笼中产生的氙气。尽管具体细节仍不清楚,但不管最终的答案如何,有一点是明确无误的:磷酸铝俘获氙气的能力真是令人惊叹。

        间歇式核反应堆

        远古核反应堆犹如今天的间歇泉,有着天然形成的自我调节机制。它们在核废料处置和基础物理研究方面,给科学家们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在搞清了观测到的氙同位素在磷酸铝中产生的基本过程之后,我和我的同事们试图从数学上为这个过程建立一个模型。这个计算揭示了有关反应堆运转时间的更多信息,所有的氙同位素都提供了大致相同的答案。我们研究的那个奥克罗反应堆每次“开启”30分钟,然后再“关闭”至少2.5小时。这样的模式犹如我们所看到的一些间歇泉,先是缓慢地加热,然后在一场壮观的喷发中将积蓄的地下水统统蒸腾而出,接着再重新蓄水,开始新一轮循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持续下去。这种相似性支持了这样的观点:流经奥克罗矿脉的地下水不仅充当着中子慢化剂的角色,还不时会被蒸发殆尽,形成保护这些天然反应堆不至于自我摧毁的调节机制。在这方面,这种调节机制十分有效,数十万年间没有发生一次熔毁或爆炸事件。

    • 家园 谢各位大牛. ,等飞机时无聊写的, 记忆不准漏了破腚. 尤其丰度

      错了不应该.有空改改. 西西河里专家真多.对我帮助很大.

    • 家园 压水堆也是轻水吧
    • 家园 丰度搞错了

      天然的铀,U235只有0.7202%,其他的基本上都是U238。

      在加蓬发现的这个天然的核反应堆,大约在15亿年前运行,运行了几十万年,功率差不多是100千瓦,不大。

      这个地方发现的U235的含量是0.7171%,看起来差别不大,不过已经是很显著的差异了,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了丰富仅有0.440%的。还有一些其他的证据,比如Nd142,Ru99的含量都能够支持远古时代这里有核反应的结论。

      这个发现是在1972年,后来又发现了几个类似的反应堆。

    • 家园 反应堆的控制好像不是通过慢化剂控制的吧?

      原来刚从铀核裂变出来的中子,跑得飞快,转眼就飞得很远,只有很少的机会核周围的另一个铀核相撞引发另一次裂变。这时如果在周围放一些较轻的原子核,如碳,氢和氧核,使那快中子与轻原子核相互作用变得较慢,就能大大提高与另一个铀原子核相撞的机会。这样同样多的铀燃料,减速剂多些,慢中子就多些,核裂变的速率就高,反之减速剂少些,慢中子少,核反应速率就低。今天的核堆就是用这种原理,用插入减速剂来维持制平稳的裂变速度。但是,核堆的控制非常复杂,搞不好就会出现切尔诺贝利或三里岛那样的核事故。这么说来,那加蓬天然核反应器就更神秘了. 是谁在它运行的几十万年以来,时时刻刻地精确控制着其反应速度,防止象切尔诺贝利那样的事故发生?

      http://www.talkcc.net/thread/1566634

      搜一下反应堆的原理,

      反应堆的类型很多,但它主要由活性区,反射层,外压力壳和屏蔽层组成。活性区又由核燃料,慢化剂,冷却剂和控制棒等组成。
      控制棒用银铟镉材料制成,外面套有不锈钢包壳,可以吸收反应堆中的中子,它的粗细与燃料棒差不多。把多根控制棒组成棒束型,用来控制反应堆核反应的快慢。如果反应堆发生故障,立即把足够多的控制棒插入堆芯,在很短时间内反应堆就会停止工作,这就保证了反应堆运行的安全。

      控制反应速度的方式,刚好和小炉匠说的相反,毕竟慢化剂不仅仅承担慢化快中子的任务,还要承担导热剂和工作介质的任务,如果慢化剂少了,热量传导不出去,在反应降速之前反应堆就会受不了热量的。苏联A级核潜艇的钠金属堆好像就因为导热剂的问题出过事。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