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柏杨《中国人史纲》读后感 -- 科大胡不归

共:💬39 🌺7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柏杨之死,网上对骂声一片

      有趣的是,这些人通常都是比较“右”的人,经常合流反共。不过毕竟是道不同,虽然相与谋了,总有内讧的时候。

      • 家园 可我听到的左的人反他的人更多
        • 家园 按比例来讲应该是

          反他的在左派中比例应该比右派中高,不过左派反他,未必着眼于他的具体观点,很多人估计连他的书都没看过。

          绝对人数上,老兄可以去天涯看看,都是什么人在吵。尤其是那些皇汉,反满清的人。平日里一天到晚攻击ccp破坏文化。另一派么,自然是西化派了,认为ccp本就是继承了劣根性的酱缸之一。

    • 家园 据朋友说,他是领陈水扁奖金的文化资政,工资丰厚,不知是不是。

      对谣言本人不负责任。这位朋友可是研究柏杨的。

    • 家园 我觉得柏杨很大程度上没有脱离传统的道德史观的窠臼
    • 家园 有几处不太明白

      赤壁之战时候曹操的军队是政府军有什么问题吗?否则算什么?只要汉献帝还在曹操的掌握中,并且他还没篡位,他的军队当然就是政府军。

      难不成秦二世时候赵高专权,他派出去剿灭陈胜吴广起义的军队就不是政府军了?清末慈禧太后垂帘,甲午海战的北洋水师就不是政府军了?假设霍光在汉宣初年出兵讨匈奴,难道单于说一句:光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这军队就不算汉政府军了?

      还有,介绍三国的篇幅太短又怎么了?如果不是出了本《三国演义》,我们对这段历史的感兴趣程度与五代十国又会有多大的差别?关于子午谷,这个即使现在在网上也是颇多争议的。柏杨持有其中的一种观点也不是什么大问题吧。同样,街亭的失利也很可能不是表面上那么简单,上山和当道扎营的利弊河里以前就有过很详细的分析。

      另外关于禅让,虽然我是倾向于尧舜禅让的主观能动性与汉献禅让给曹丕相差不大这个观点的,但的确没什么特别证据说一定如此。但是,从昭君的两次嫁人得出尧舜“很有可能”是真心禅让的结论,我是不太明白这其中的逻辑的。

      我是觉得,柏杨当然可以有自己的倾向性和观点,并且在自己书里充分地表达。根据对史料的合理剪裁更好地表现自己的观点结论这很正常啊,有几个人不是这么干的?(司马迁?)

      只要他不强迫所有人都接受他的观点,我就不觉得有什么问题。读者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分析判断来得出自己的结论。

      • 家园 柏杨的问题在于缺少严谨的态度

        赤壁之战时候曹操的军队是政府军有什么问题吗?

        还有,介绍三国的篇幅太短又怎么了?关于子午谷,这个即使现在在网上也是颇多争议的。柏杨持有其中的一种观点也不是什么大问题吧。

        另外关于禅让,虽然我是倾向于尧舜禅让的主观能动性与汉献禅让给曹丕相差不大这个观点的,但的确没什么特别证据说一定如此。但是,从昭君的两次嫁人得出尧舜“很有可能”是真心禅让的结论,我是不太明白这其中的逻辑的。

        我是觉得,柏杨当然可以有自己的倾向性和观点,并且在自己书里充分地表达。

        就事论事地说,我觉得这些观点都可以商榷,不是一定这样或一定那样的。问题是,柏杨是用非常确定的口气叙述这些有争议的观点的,而且他完全不提可能的反面的论据,--其中许多还是尽人皆知的。好的历史学家都是正反两面的论点论据都提,详细解释自己为什么选择一方的。柏杨这种作风,实在不象历史学家,只象个刀笔吏。

        更糟糕的是柏杨的泛道德论倾向,特别爱从极其薄弱的证据推出极其强烈的对古人道德水平的断言,比如孔子诛少正卯、孔子删诗经等。这种态度实在令人非常--非常--非常--非常地受不了。

      • 家园 尤其喜欢老先生的"丑陋的中国人"

        可惜这本书改变不了国人的本质。

        • 家园 何谓国人本质?您属于这个国人的范畴吗?

          如果是,能否讲述一下您如何脱离了这个本质。如果不是,这样的言论总还是需要的资格的,能否略表一下高尚的经历。

          话有点冲,只是提醒一下,任何时候当给一个民族或者国家打标签的时候,还是需要谦卑和理性的态度。

      • 家园 柏杨的那本书的最大贡献是他的写作风格

        大陆之前的历史著作大半都是板着脸的教育,阶级分析之类的套路,柏杨的那本书的亲和性要好的多,那种夹叙夹议的自由写作手法很容易学习,而且他的写作思路由于没有大陆的那种思想束缚,姑且不论正确与否,思路也很放的开,对于拓宽一般读者读史的思路也很有益,打个比方,就跟现在的易中天《品三国》系列差不多。后来的网络历史系列先驱《五胡录》很多地方都流露出受到这本书的影响。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写史忌讳选择材料

        对柏杨的反感,大部分来自他明明是在写小说,偏要包装成史料,为论点找论据,很有道理的扯淡——后来知道自己被骗了的感觉可不好。

        司马迁可没这样,太史公曰四个字不是多余的。

        • 家园 呵呵,问个抬杠的问题

          您是如何得出结论说太史公从不(或者说很忌讳)剪裁材料的?

          刚刚还看到有人问太史公是如何知道李斯与赵高密谋的详细对话的。呵呵,这算不算“为论点找论据,很有道理的扯淡”?

          陈寿写三国志,他觉得有疑问的材料情愿不用,这不就是剪裁吗?难道觉得有问题还往史书上写吗。但如果陈认为有问题而弃如敝帚的材料,裴松之却认为是完全真实的,是不是裴也可以说陈寿“明明在写小说,偏要包装成史料”?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