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从故乡的风俗说开去---也谈我对日本的印象 -- 九合诸侯

共:💬6 🌺5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从故乡的风俗说开去---也谈我对日本的印象

    江南的葬礼上有死人白布蒙面的习俗。相传是肇始是由于吴王夫差为越王勾践所败,悔当初不听伍子胥的劝告,死后无脸相见,遂以白布蒙头。后来演化成民俗,大概逝者生前都有对不起的人吧。我乡自清初开始,也有此习俗。听老辈人讲,是因为明朝覆灭,人人留起辫子成了亡国奴,死后无脸面对列祖列宗。因此本地反清活动也尤为激烈。清政府在本地设立祠堂,公开祭祀在萨尔浒战役中战死的刘铤将军(亦我乡人),大概也和反抗过于激烈有关。

    八年的抗战,我乡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当周边的海州(连云港)、徐州、淮阴相继沦陷时,乡人们还在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坚持,不管军人、农民、乡绅,甚至土匪等辈皆奋起而抗战。以致我乡有和鬼子肉搏致死的勇士,而无被集体屠杀的羔羊。八路军、新四军甚至国军残部都在这个小小的“飞地”里建立了根据地,和鬼子血战到底。家乡没有山,一马平川,鬼子来了躲都没法躲。所以这种抵抗愈加惨烈,哪怕是胜利的故事也都带着悲壮。但是八年的苦斗换来了自由的身份,当有人逝去时,可以光明正大地面对祖先,再也不用那块白布了。

    老人们的故事多是讲述抗战,这就构成我对日本人的第一印象,让中国付出极大牺牲的手下败将。后来看电影、电视,才对日本人的凶残有了更直观的印象。我身边的长辈大多有抗战记忆,从小潜移默化,永远不会忘记,也不会轻言“中日亲善”。也许偏激,但却是我的真实感情。

    八十年代是一个“哈日”的时代,这个东邻施加的文化影响好像要比美国大得多。日本的动漫、歌曲、电影、电视剧也在这个时代纷纷登场。学日语的积极性也比现在高涨。中国人在见识了日本的电子电器、机器设备之后,看待这个国家时眼睛里充满了羡慕。当我第一次看到日本的大型设备时,我只能用震惊形容,这样大的机器居然也能做得如此细致。于是我对日本的印象又多了一层佩服,同时还有一点恐惧。

    之后,中日关系一直很差,我对日本当然也没什么好的印象。在大学图书馆里,日文的书籍就放在中文书籍的旁边,当我看到几乎没几个字不认识的《满铁日志》、《大川周明全集》,对日本的印象更差了。这也可能和我不懂日语有关系,汉字比例大的才能看懂。汉字比例大的成书都比较早吧,成书早的书籍没几个对华友好的。

    由于不通日文,我对现代日本社会的了解主要来源于英文媒体。中文的比较少,主要就是老萨和老冰的博客。老冰的博客比较搞,我第一次认识到居然可以用这种角度来观察日本。这样一来,对日本很多变态的事情也就逐渐了解了,对普通日本人的偏见也逐渐减少。这次救灾,使我看到普通的日本人居然是那么善良。这要感谢萨苏。

    美国的存在使得日本的主权并不完整,中日关系与其说是双边关系不如说是三边关系。日本由于对中国的恐惧需要和美国走得近些,美国为了控制亚洲、制衡中国也需要日本的力量。美国虽不是我们的仇雠敌战之国,但两国的关系相信大家都了解。那么作为一个历史上对中国犯下滔天罪行,现阶段又充当美国某种程度代理人的日本,与它和解真的很难。但是大国间的博弈其实不允许政治家参杂感情的,谁都知道武力解决并不可行。而日本也没有这种能力,所以中日虽然龃龉不断,可以撕破脸,可以骂声不断,却只能选择和平。这样的结果使得即使有天大不满,也只能通过谈判来解决。这点我虽然和萨苏结论相同,但萨苏认为和平需要善意,我却认为和平来自于利益。

    中日之间也许永远只有利益的交集,而不会友好。但和平已经足够,何敢奢望太多,日本的政客又不是小魔女那样普通的友善的日本人。何况还有美国。

    萨苏对政治不感兴趣,我也一样。老萨为人不错,绝对值得深交,不似我这样戾气太重。平和的人写历史的时候,也许可以真正静下心来思考吧。

    元宝推荐:宁子,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