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孤篇压全唐的《春江花月夜》 -- 九霄环珮

共:💬52 🌺53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既然九霄环佩如此谦虚,我就来献花兼献砖了

      老实说,通常我觉得古人的绝唱不太需要翻译,所以对古诗今译都一目十行地扫过,包括这一篇。

      不过,响应兄台号召,仔细读过一遍后,发现兄台的翻译文采语感都是一流,在下很是佩服,故此献花。

      不过,中间有个地方在我看来,有理解上的问题,不敢保证我正确,所以在此抛砖: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兄台译作:

      今夜的江畔,

      是谁初次凝望明月?

      探溯悠远的过往,

      明月何时照见

      最初的离人?

      我的看法是:

      江流之畔

      是哪一位

      先民

      第一次将明月仰看

      江流之上

      是何月何年

      明月

      第一次将先民照见

      从这个起点之后,这一幕就开始了世代重演,

      见月之人一代代都是这个何人之后,

      照人之月一年年都在这个何年之后。

      所以才有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 家园 又仔细想了想,觉得还是丁兄更对一些。

        那一句又改了改。

        有人批评,真的很好。

      • 家园 这句我也摇摆了很久。

        这句我也摇摆了很久。

        丁兄说的确实有道理,我开头也是往这个方向翻译的,后来受到一个叫肖旭的人的影响,又稍许改变了主意。

        这里核心的问题是这三句的“人”到底是什么人: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不知江月待何人”。

        我最初的理解比较混乱。后来我把他们都统一为“离人”。我是这么想的:

        第一句“江畔何人初见月?”意思是哪个人初次离家来到江边看到明月。我觉得在诗人心里,望月就几乎等同于思乡,想念亲人。这一句是一种对个人人生历史的感慨(实际上就是暗指作者自己):离家是一个人的重要事件,而望月是离家以后的反应。

        第二句“江月何年初照人?”这个人字面上当然是前人(先民),但是这个被照的前人在作者心里也是个“离人”,因为如果天天住在江边,被月亮照着估计没有什么心理反映。

        第三句“不知江月待何人”应该是比较明显,这个人应该是“离人”。作者的意思并不是月亮有什么主观性,并不是月亮真的等待什么人,而是又有“离人”到江边来望月,似乎是和月亮有个“约会”一样,而这个约会是千百年来不断重复的。所以这句的真实意思是“不知道江月今天夜里又等来哪个离开了亲人的家伙”。

        所以作者的思绪是:自然的当前状态(前面写景)->个人的人生历史(其实基本上就是作者自己)->自然和整体人类的历史->回到自然和个人的当前状态。

        丁兄的议论说实话,别开生面。

        从这个起点之后,这一幕就开始了世代重演,

        见月之人一代代都是这个何人之后,

        照人之月一年年都在这个何年之后。

        所以才有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我原来没有想到这一点,但我很喜爱这个分析。一个疑惑就是,作者从开头的写景,转变到“江流之上是何月何年明月第一次将先民照见”有点突然,时间上似乎一下子推得有点太远,而我对此诗的理解,作者的思绪应该是相当连贯的。

        最后,我觉得即使表面上似乎挺明白的古诗,其实并非那么明白,归根到底,谁也说不清楚。而翻译,实际上必然包含译者自己的理解,也就有一定的“二次创作”的意义。

        • 家园 个人看来

          诗词注重的是意境,具体意思都不是很重要了,也许每个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心境,读起来感觉也不一样啊,朦胧点更好,太清晰了就没什么意思了,何况我们不是作者,很多时候作者写时的心境如何才能更有体会。

        • 家园 继续讨论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我们的分歧在于,江畔何人初见月 这个何人是此刻的望月者还是最初的望月者。如果解作前者,那么 初就是初次,可是初次是从哪里来的呢?全篇虽有大量篇幅描写离人和相思,但初次可不是离人和相思的必要条件,第二次,第NC次分离一样造就离人,一样凭添相思。此外,谁今晚第一次举头望月,这个谁还是一个普通的COLOR=red]个体[/COLOR],而下一句, 月亮哪年第一次照见了人(没有歧义),,这个人就突然成了类的代表。这样解释衔接不很顺畅。

          其实,今夜江畔,人望月,月照人,这里一共有四个对象。

          时间:今夜。地点:江畔。主体:人和月。

          这四个量里面,江畔和月是固定的,而今夜和人是可变的。

          上引那六句,都是在凸显一种对比------变与不变的对比---时间,人物的改变与江月的不变之间的对比。

          一个普通的何人在个框架中找不到位置。

          兄台的疑惑:

          作者从开头的写景,转变到“江流之上是何月何年明月第一次将先民照见”有点突然,时间上似乎一下子推得有点太远,而我对此诗的理解,作者的思绪应该是相当连贯的。

          我的理解是:

          作者在江边赏月后,不由得想,除了我,谁也看到了这样的胜景,(这并不比想到某个初次离家而望月的人更突然,由自己想到一般的望月者,与 由自己想到某个初次离家的望月者 ,哪一个更自然?)

          由自己这个个体想到了整个的,想到望月的不只自己,还有很多别人,不只今晚这些人,还有昨晚的人,前代的人,乃至最初的人。所以发问,谁是第一个看见月亮的。

          • 家园 最大的问题在于:

            江流之畔

            是哪一位

            先民

            第一次将明月仰看

            江流之上

            是何月何年

            明月

            第一次将先民照见

            仔细想想,老兄翻译的这两句其实表达的意思是完全一样的:-)

            • 家园 不一样

              第一句说的是个体的变,着眼点是何人,第二句说的是时间的变,着眼点是何年。

              这一点你看看紧随其后的下文就很清楚了,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前句承接个体的变,从最初的何到无穷的代代

              后句承接时间的变,从最初的何年到相似的年年

              • 家园 准确的意思是不完全一样,

                准确的意思是不完全一样,

                一个是先民望月亮的初次,

                一个是月亮照先民的初次,

                说相同,是因为先民望明月,必然也是明月照先民。说不同,无非是月亮初次照先民的时候,先民未必举头望月。这个意思上的区别我个人觉得没有什么趣味,至少和本诗风格不统一。我个人感觉这样的诗有些牵强,意向重复,都是月亮和先民之间的关系。至少我写诗的话不会写这个,纯粹是个人口味吧,这个很难有一个标准。

                仍然比较喜欢丁兄的那个关于作者思绪的逻辑连贯性方面的观点,只是我对此诗的连贯性的具体内容稍有不同。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