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京剧早期杰出人物及流派简介(六)转贴 -- 淡竹

共:💬2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京剧早期杰出人物及流派简介(六)转贴

    老旦

    龚云甫

    龚云甫――(1862―1932)名瑷,又名世庠,北京人。原为玉器商人,票友,後拜刘桂庆为师,始学老生,业成後搭孙菊仙主持的四喜班,改学老旦,从熊连喜学老旦戏。历搭各班,曾与杨小楼、刘鸿声、陈德霖、梅兰芳等合作演出。他嗓音清脆,唱腔悠扬婉转,念白讲求字韵,吸收了青衣的花腔,丰富了老旦的唱腔和表演;注重身段表情,将老旦表演艺术推向―个新水平,从而创立了“龚派”艺术。擅演剧目有《钓金龟》、《行路哭灵》、《徐母??曹》、《滑油山》、《六月雪》、《孝义节》、《沙桥饯别》等。

    罗福山

    罗福山与龚云甫是同期老旦演员,罗派是做工老旦的主要流派。他能戏极博,凡老旦剧目均能演出,做工、念白俱佳,是老旦行当中不可多得的人才。罗福山嗓音酷似老年妇女,但不以唱工擅场。他的做工结合身段、步法,表现力很强,扮演憨厚诚朴的老年妇女如《春秋配》的乳娘,真挚善良;演有身分的老年妇人如《雁门关》之余太君,沉着老练。《朱痕记》中饰朱母,牧羊山一场连做扑闪踉跄,身段极其繁复,既快又准。《焚绵山》中饰介子推之母,于火烧一场亦有繁难的扑跌表演,都极为生动逼真。《得意缘》中饰狄母,更能于龙钟老态中别具豪壮之气。他的嗓音虽稍纤弱,音量不大,却能响堂,念白吐字真切,语气委婉自然。罗福山早年在四喜班演出,民国以来久傍梅兰芳、余叔岩等,深受倚重。常演剧目中《得意缘》之狄母、《宁武关》之周母为其杰作,其他如《八大锤》之乳娘,《状元谱》之陈安人,《桑园会》之秋母,《樊江关》之柳迎春等,亦能为全剧生色。其传人有文亮臣、孙甫亭、陈文启、李多奎等,其中李多奎兼学龚云甫而转以唱工为主,文亮臣亦唱做并重,继承罗福山做工、技巧最多者为孙甫亭。再传弟子有耿世华等。

    李多奎

    李多奎(1898-1974),原名玉奎、万选,字子青,北京人。十二岁入庆寿和科班学老生,变声后从陆彦庭学胡琴,后嗓音日渐洪亮,常由陆操琴调练嗓音,为龚云甫所见,改学老旦,拜罗福山、谢宝云、龚云甫为师。李多奎兼取三家之长,结合自己的条件注意韵味,古朴大方,苍秀挺拔,韵味醇厚,创立了老旦新腔,世称"李派"。他的演唱重于用气之功,他常说"气为音之本,无气无声。"他对于演唱中的换、偷、提、喷、吞、吐、收、放各种用气之法安排的精细到家。他在演唱中无论是急促的快板,还是长拖腔的慢板,都能唱的气足神通,保持声音的圆润悦耳,他还十分注意声韵的变化和感情的表达结合。

    李多奎1929年随程砚秋到上海演出,一出《钓金龟》轰动申城,震动浦江两岸。后又与高庆奎、金少山等合作,经常演出于京沪各地,他擅演的剧目有《遇后龙袍》、《太君辞朝》、《行路哭灵》等。

    解放后参加北京京剧团,1961年与裘盛戎合作整理演出了《赤桑镇》再次引起轰动,成为老旦、铜锤戏的代表作品。李多奎在多年的演出实践中又总结出了"亮"中加"柔","脆"中掺"润",这样一种老旦唱腔技法,把剧中人物不同环境下的感情变化表达的细致入微,极富听觉欣赏之美感。演出实践中,观众听起来亮、脆、宽、窄、润、柔、甜、沙兼而有之,力求展现京剧老旦演唱技巧的音乐完美性,李多奎也在这方面投入了很大的精力,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成为龚云甫之后我国京剧艺术界影响最大、最深远的老旦名家,也是京剧表演艺术队伍中一位承前启后、精益求精的艺术大师。

    李多奎除精心创作演出一批优秀京剧剧目之外,还培养了大批的艺术后人,如李盛泉、李金泉、王玉敏、李鸣岩、王梦云、王晓临等等。

    净行

    金少山

    金少山(1890-1948),本名义(一说作仲义),又名少山。满族。北京人。清末民初时京剧名净金秀山之子。幼年从父学艺,工铜锤花脸,兼宗何桂山。同时,他从韩乐卿习练武功把子,学架子花脸戏;"倒仓"后又向何通海学得不少如《庆阳图》、《太行山》一类的开场戏;还从屈兆奎学了一些非正工花脸所演的如《秦淮河》、《双沙河》等诙谐戏,以应付搭班之需要。在这期间,他随父演出于北京各戏院。他正式投拜的业师乃是唱小生的德?B如,因其父与德交谊深厚,又是后者将他荐入伶界作正式演员的,遂拜德为"带道师"。

    金少山初登舞台于杨香翠所主持的宝胜和班,该班主演有武生黄月山等人。1911年改入双庆班,1914年又搭鸿庆、永庆各班,与梅兰芳、朱素云、谢宝云合演《岳家庄》,与王瑶卿合演《金猛关》,与程继先、荣蝶仙合演《秦淮河》,与韦久峰合演《审刺客》,与其父合演《白良关》、《洪羊洞》、《穆柯寨》。当时,北京菊坛名角如林,像他这样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后生,不易得到大展才华的机会,当时的金少山尚为土内明珠,犹未耀彩。

    父亲谢世后,金少山在北京几乎不能自立,遂往烟台等外地演出。及至嗓音转好,于1922年辗转到达上海,先后隶丹桂等一台、共舞台任长期坐包演员(为外邀演员充当配演,俗称"班底"而非"底包"),绝少知音。在这里,他遇上了许多艺事优秀的合作者,如林树森、白玉昆等。由于这种机缘,他又学会和新排了不少剧目,大大充实了腹笥,拓宽了戏路。《审七长亭》就是在这期间向刘永春学的,后来成为他的代表作之一。

    1922年冬,上海约梅兰芳旅沪公演,《霸王别姬》中的霸王一席,难于物色。正当为难之际,恰逢王瑶卿刚由沪返京,他便推荐了金少山。金少山的戏由大管事李春林为他说戏监排,临期一经登台场,以其魁硕修伟的身躯,宽额丰颐的扮相,叱咤风云的气势,声若洪钟的唱念,将西楚霸王的风采再现于舞台,轰动了上海滩。自此,他的声望与日俱增。1937年他重返京华,自组"松竹社"挑梁奏艺,开花脸挂头牌先例,以周瑞安、张荣奎、陈少霖、李多奎、姜妙香、王福山等名伶为佐,多年不衰。并与梅兰芳、孟小冬、马连良、谭富英等合作演出。1943年他再到上海出演于皇后大戏院,门口的"客满"牌,竟达六个月之久不能摘下。金少山直到辞世,雄踞净行首席,誉满大江南北。其技艺出类拔萃,被誉为"十全大净",因其成功地塑造了项羽的艺术形象,故而又有"金霸王"之美称。

    作为一个花脸演员,金少山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他的生前好友、当代戏曲家翁偶虹曾说:"有人赞金少山的嗓音之高亢胜过何桂山,表作之精细不让黄润甫,身材之魁梧超出李寿山,武功之娴熟甚于庆春圃。这四位都是净行中造诣深湛的前贤,说金少山能集众家之美,萃于一身,是当之无愧的。"武生前辈尚和玉生前也曾赞叹说:"金少山那样的大花脸,真是要哪儿有哪儿,实在是难得的全材,说得上前无古人!"金少山确是一个天赋优厚的全面人材。他的声音之洪亮响亮,确有声震屋瓦、震耳欲聋之势。高、中、低、宽、厚、亮、面面俱备。他在鼻音的运用上,也有自己的特色。头腔、胸腔与鼻腔共鸣的方法用得巧妙得法,唱来灵巧、和谐而无沉闷、单调之感。它如虎音、膛音、立音、炸音也都一应俱全、用来随心所欲。

    金少山的唱腔朴实无华,不事雕琢,似乎平淡无奇,实则逋峭浑厚,于顺畅自然之中显现气势。他唱[快板]最见功力,吐字、气口、尺寸都驾驭自如,快而不乱,流畅清晰,字字入耳。如《锁五龙》单雄信痛斥李世民、徐茂公、罗成的三段;《断密涧》李密与王伯党的对口都具有代表性。在唱腔中,他善于借鉴、吸收其它行当中一些唱法,用以丰富花脸唱腔,贴切、新巧而不着痕迹。他的唱,在继承金秀山、何桂山唱法的基础上有所发展,自成一体。

    他的念白的功力也极为深厚,善于运用高、矮、宽、细各音,于轻重疾徐、迟急顿搓的变化中,刻画人物性格,揭示角色心理,收到达意传神之效。如《连环套?拜山》窦尔墩与黄天霸对白,《审七长亭》李七在公堂上的大段自白,均属精品。念京韵白的太监戏更有独到之处,如《黄金台》的伊立、《忠孝全》的王振、《法门寺》的刘瑾等,都是他的得意之作。

    他的做表,实遵黄三(润甫)路数。其武功基础,、腰腿功夫都好,工架严谨稳练,身段精巧漂亮,"寓矫健于凝重之中,见端庄于玲珑之内"(翁偶虹语),在《闹江洲》中的使双斧,《霸王别姬》中的操大枪及《盗御马》中的马趟子,《五台山》中的罗汉像,《清风寨》中的浪子步,以及《霸王别姬》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威仪,《草桥关》姚期戎马半生,烈士暮年的老迈,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金少山突破了铜锤花脸与架子花脸严格分工的界限,推进了净行表演艺术的发展,形成了自家风格,世称"金派",与郝(寿臣)、侯(喜瑞)两派鼎足而立,其成派是先于裘(盛戎)的。

    他常演的剧目有:《锁五龙》(饰单雄信)、《草桥关》(饰姚期)、《御果园》、《白良关》(以上饰尉迟恭)、《牧虎关》(饰高旺)、《飞虎山》(饰李克用)、《断密涧》(饰李密)、《刺王僚》(饰姬僚)、《断太后?打龙袍》、《铡美案》、《探阴山》(以上饰包拯)、《大保国、探皇陵、二进宫》(饰徐延昭)、《失街亭、斩马谡》(饰马谡)、《盗御马、连环套》(饰窦尔墩)、《闹江洲》、《丁甲山》、《清风寨》(以上饰李逵)、《取洛阳》(饰马武)、《审七长亭》(饰李七)、《忠孝全》(饰王振)、《法门寺》(饰刘瑾)、《霸王别姬》(饰项羽)等。有些原为开场戏,经他搬演后也列为大轴,如与马连良合演的《八百八年》(饰姜尚)即开场戏《渭水河》,另如《太行山》(饰姚刚)、《大回朝》(饰闻仲)、《龙虎斗》(饰呼延赞)、《庆阳图》(饰李刚)等。他还排演过新戏《芒砀山》饰演张飞。他演的《八蜡庙》中的金大力,《双沙河》中的张天龙,也为人所喜爱。

    金少山热爱生活,爱好广泛:喜听评书大鼓,爱看踢球摔跤,对花鸟虫鱼、茶馆庙会都有浓厚兴趣。这对他认识生活,陶冶性情,进行艺术创造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他性格豪爽,仗义疏财,常常解囊助人、无所吝惜,但花钱无度、常有亏欠,以致晚景凄凉,于1948年8月13日在北平贫病而终。享年59岁。

    郝寿臣

    郝寿臣(1886-1961),原名万通,祖籍山西洪洞,生于河北香河县,出身于一个贫苦的木工家庭。六岁和哥哥郝寿山一起读私塾,勤奋好学,但因生活贫困后辍学,接着就走街串巷,吆喝着去卖五香豆。他带着虎音的叫卖声惊动了皮影艺人王德正,将他收为徒弟,并为他请了老师吕福善。七岁的郝寿臣开始学的戏是《锁五龙》、《二进宫》、《捉放曹》等。郝寿臣从小就有一副很冲的嗓子,跟着师傅唱堂会,艺名"小奎禄",很受欢迎。后拜师李连仲,正式学习架子花脸,并不断到东北、河北、河南等地演出。他刻苦练功,边学边演,吃苦耐劳,细心揣磨,使他的架子花脸演唱技艺日趋成熟。郝寿臣二十三岁从东北来到北京,在东安市场丹桂茶园演出,不久又加入三乐社科班,充当配角。当时的北京舞台上名角如林,要想在艺术上有所成就,就要另辟蹊径。他在刻苦学习金秀山唱功的基础上,又认真学习黄润甫的演唱风格。同时得到著名梆子演员的指导,他又根据自己的自身条件,开创了其"架子花脸铜锤唱"的艺术风格特色。厚重是郝寿臣的整体风格,从他的演唱中、念白中虽然嗓音有些闷哑,但咬金嚼铁,每一个字都有沉甸甸的份量。他把鼻腔音变为口鼻共鸣,灵活运用,洋溢着一种深厚的韵味,形成了独特的郝派唱念。郝寿臣在做功上造型漂亮、身手干净、眼神准确,像一只活生生的猛虎,跃跃欲试,闪耀着超人的艺术光辉。郝寿臣一生塑造的舞台形象各个都是栩栩如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郝寿臣为了提高广大观众对花脸角色的兴趣,给观众以更多的美的享受,他注意在脸谱上苦下功夫。他与梅兰芳、程砚秋、马连良、高庆奎、杨小楼等人共同合作创演的新戏约近四十余出,每年平均排演两本新戏,新创剧目人物的脸谱没有蓝本可参考,他就按照剧情和人物性格去创造新形脸谱。他还改革了勾脸的工具和方式,还为众多的人物设计出符合身份和性格的服装图案。这种大胆创新的精神在净行演员中是十分难能可贵的,郝派脸谱艺术在京剧艺术的圣殿中独有其位,而且对京剧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深远影响。

    郝寿臣1953年任北京市戏曲学校校长,他的门徒有:袁世海、李幼春、王永昌、周和桐等。

    侯喜瑞

    侯喜瑞(1892-1983),字霭如,回族,北京人。原籍河北省衡水县,出身贫苦,父亲幼年失去双亲,侯喜瑞早年丧母,到十一岁时父亲无力抚养,经喜连成科班老师介绍到戏班学戏。他先是跟李寿山(艺名"一条鱼")学河北梆子老生,和萧长华学京剧丑行,最后拜韩乐卿为师,工京剧花脸。韩乐卿在京剧舞台上名虽不彰,但他的弟子金少山、侯喜瑞却是京剧净行中两个流派的创始人,可见其艺术功力之精深。侯喜瑞出科后为求深造,又拜著名架子花脸黄润甫为师,成为黄派继承人,给他的舞台艺术打下了坚实基础。侯喜瑞出科时正好嗓子"倒仓",又恰逢身上"回功",为了不让七年的功夫白费,侯喜瑞狠下功夫,坚持练功,日夜不休。他喊嗓子,练念白,从无间断,一年多的苦练,为他日后在舞台上带来了光彩照人的艺术魅力。侯喜瑞身材并不魁梧,天赋的嗓子条件也不是太好,但正是由于他的功夫精深,出得台来一举手一投足,观众便跟着进入了角色的感情天地。他表演的代表作《牛皋下书》,当他卸去甲胄,换上官衣的那一刻,这个黑大汉流露出那种妩媚之态,加之舞台表演,舞蹈动作,眉眼传神,侯喜瑞的功力在舞台上无限展示,台下观众为之轰动。这就是一位架子花脸表演艺术家特有的鲜灵之气。

    侯喜瑞一生在舞台上塑造了众多的,栩栩如生的,被观众所喜爱的艺术形象,但他的创作原则只有两个:一是"装龙象龙";二是"发于内而行于外",他曾经用于一句很通俗的辩证语言讲到,"扮戏不是我,上台我是谁"。第一句话,是说当演员应当管得住自己的感情,不能高兴了演戏就精彩,不高兴了演戏就乌涂;至于"上台我是谁",说起来也很简单,因为演员表演的是角色,必须"发于内行于外"。侯喜瑞对自己扮演的角色不分大小,主演或配角他都是这样认真的进行创作,寻找角色内在情感,塑造生动鲜明的舞台形象。侯喜瑞有活曹操之称,他几十年扮演的曹操这一舞台人物形象,可以说每演一次,都有一次新的感受,更有一次新的创作。广大京剧观众称赞他"侯喜瑞的曹操可以说出神入化,活灵活现。"

    侯派表演的艺术特色主要有三个方面:

    1、"侯派"的工架

    侯喜瑞的表演身段注重矫健、灵活,力感强,在基本功方面他对手、身、步十分讲究,要求"膀如弓,腰如松,胸要腆,腕要扣,腿起重,落该轻"。总的来说他的花脸反对松懈,强调"力"和"劲", 注意"力"的美感。他更重视的是"眼"法,他认为"眼是心中苗",以此强调眼睛在表演中的重要性,以上这些表演的基本原则使之更好的根据人物不同的性格、身份、处境和遭遇来表现他们。

    2、"侯派"的唱

    他在注重念白的同时也讲究唱工。他吐字功深力厚,使"唱"别有韵味,他唱的特色是偏重于"沙、低、沉、宽、厚",异常动听,每句唱都有准确的表现目的,抒发人物情怀,他完美的展现了自己从喉部深处发音的特点,使侯派的唱腔深沉而有哑音,但却宽厚,独具风韵,别具一格。

    3、"侯派"的念白

    在舞台念白中,侯喜瑞也是运用前面说到的原则,念白处理张弛结合,舒疾自如,运用的得心应手,不论大小戏,大小人物,他对台词都是逐字逐句的分析,语气、吐字有棱有角,富于一种韵律美,听起来让人有一种"绕?湃?日而不绝"之感。

    侯派艺术唱、念、做、打是个和谐的整体,在金少山挑班时期,侯喜瑞依然活跃于舞台,毫不逊色,与郝寿臣并驾齐驱,不分先后,侯喜瑞曾在天津挑大轴,演出《连环套》、《战宛城》连连爆满。此时"金"、"郝"、"侯"三派鼎立,开创了京剧净行一个崭新的时代,侯喜瑞在舞台上是一个流派的创始人,但从不争角色,不争地位,不争名利,谨守职业道德,德高望重,传为美谈。

    侯喜瑞曾在北京戏曲学校、中国戏曲学校任教,把"精、气、神"作为架子花表演的三字经,传授给广大学生,也概括了他艺术风格的精髓,人们赞誉他"艺高、寿高、德高",侯喜瑞寿至九十二岁高龄,无疾而终。

    裘盛戎

    裘盛戎(1915-1971),北京人。著名花脸裘桂仙之子。他八岁开始练功,十四岁入富连成科班,演铜锤兼架子花脸,受到了文戏教师孙盛文、武戏教师王连平以及萧长华等人的精心指导。就这样,在严父良师的教诲督促下,他勤奋不怠,刻苦好学,经过七年艰苦的坐科生涯,练就了一身过硬的功夫。1934年,裘盛戎从富连成社出科,散搭各班,在各地演出。他曾搭杨小楼班,饰演《阳平关》中的曹操;搭金少山班,饰演《白良关》中的尉迟宝林;另外他还同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及周信芳、盖叫天、言菊朋、萧长华等著名艺术家同台演出过。四十年代后期,裘盛戎开始自己挑班演出。他善用口鼻共鸣,对发声、吐子、用嗓、行腔、气口以及音色、共鸣都很讲究,其唱腔吸收了裘桂仙、金少山、郝寿臣、侯喜瑞各派之长,兼取老生演唱技巧,并结合自己的条件,形成了一种韵味醇厚、节奏鲜明、刚柔相济的唱法,世称"裘派"。在表演上,他注重表达人物情感,扮演不同人物时,揣度情理,利用步法的不同,髯口表现上及水袖舞动上的变化来充分表达人物情感的变化。其工架稳健严谨、刚柔相济、动作洒脱大方、节奏鲜明。裘派艺术在京剧花脸行当中影响很大,有"十净九裘"之说。

    裘盛戎在上海与周信芳同台甚久,能戏甚多,擅演《姚期》、《坐寨盗马》、《打龙袍》等,尤以"包公戏"著称。五十年代后,裘盛戎参加北京京剧团,任副团长,与马连良、谭富英、张君秋、李多奎等合演《赵氏孤儿》、《铡美案》、《赤桑镇》等,在唱腔、唱法和表演上均有新的创造。《铡美案》已摄成影片,并排演了新戏《将相和》、《秦香莲》、《羊角哀》、《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海瑞罢官》、《青霞丹雪》等,还演过近代历史剧《林则徐》(饰林则徐)及现代戏《杜鹃山》(饰乌豆)等。

    裘盛戎的弟子有夏韵龙、方荣翔、王正屏、钳韵宏、郝庆海、张韵斌、吴钰璋、李长春、李欣、孟俊泉、杨博森及其子裘少戎等。

    钱金福

    钱金福――(1862―1942)北京人。幼人全福昆曲班坐科,後改入三庆科班习艺,演武净兼架子花脸。从于双寿学昆曲,从崇富贵学武净,先後搭春台、小长庆、玉成、春庆、同庆等班演戏。一生辅佐谭鑫培、余叔岩、杨小楼,为他们的得力助手。武功扎实稳健,讲究表情身段,舞台造型美观;勾脸亦有独到之处,自成一派;动作干净利落,具有大将风度,在武净行中自成流派。擅演《芦花荡》、《瓦口关》、《铁笼山》等剧。曾与谭鑫培合演《定军山》、《镇潭州》、《八大锤》,与余叔岩合演《摘缨会》、《失街亭》、《伐东吴》、《太平桥》,与杨小楼合演《飞叉阵》、《战宛城》、《长坂坡》、《阳平关》、《战冀州》、《挑滑车》、《安天会》、《英雄会》、《落马湖》、《趟家楼》等。演戏态度严肃,一丝不苟,为後学者效法。其子钱宝森也演武净,继承父业。弟子有刘砚亭等。

    丑角

    萧长华

    萧长华(1878-1967),艺名宝铭、号和庄。原籍江西新建,祖辈客籍江苏扬州,生于北京梨园世家。伯父永寿,艺名小兰,是咸、同年间著名的昆旦;父亲永康,艺名镇奎,是与程长庚、卢胜奎、杨月楼等同时期并同台奏艺的著名丑角演员。萧氏从小受到艺术熏陶,9岁入北京琉璃厂东门百花园青云书屋读书,得到了良好的文化启蒙教育,11岁时与兄长荣投师菊坛名宿徐文波(承瀚)门下。萧氏入门后师从周长山、曹文奎、周长顺、裕云鹏学老生老旦及文丑,十二岁出台在三庆班演娃娃生,随后又与四喜班演老生。十五岁后专工丑行,拜名丑宋万泰门墙为关门弟子。宋曾与"同光十三绝"中鼎鼎大名的苏丑杨鸣玉同台搭当三十余年,艺精功深,对萧长华的敏而好学十分厚爱并悉心传授,为萧氏踏上艺术之路打上了坚实的基础。

    萧长华青年时代得与谭鑫培、王楞仙、何桂山、黄润甫、金秀山、刘鸿升、龚云甫、杨小楼等名匠同台献艺。在长年的舞台磨练中锐意求进、严谨不苟,为人配戏从不喧宾夺主,起到烘托的作用,颇得名家器重。他更是借助这个机会潜心体察大师们演剧的妙处,从中领悟深谛,加以揣摩研索,广博的充实自己,他曾长期与梅兰芳合作,成为不可分离的舞台伙伴;还常佐徐碧云、筱翠花、马连良、孟小冬、金少山、尚小云、谭富英、奚啸伯、张君秋、言慧珠等演出,其精湛的艺术造诣,饮誉大江南北,与慈瑞泉、郭春山并称"丑行三大士"。在八十年的舞台生涯中,他刻意求功、勇于变革,在京剧舞台上成功的塑造了一大批为人们所喜爱的丑角艺术形象,如《群英会》的蒋干、《审头刺汤》的汤勤、《乌龙院》的张文远、《法门寺》的贾桂、《女起解》的崇公道、《卖马》的王老好、《盘关》的皂隶、《失印救火》的金祥瑞、《四郎探母》的国舅、《取帅印》、《选元戎》的程咬金、《贵妃醉酒》的高力士以及他主演的丑戏《连升店》、《请医》、《荡湖船》、《绒花计》、《荷珠配》、《小上坟》、《小过年》、《打刀》、《打灶王》、《打杠子》、《十八扯》、《探亲家》,还有杨国忠、朱焕然、吴士公、胡来、吴赖、柳敬亭、周幽王、孙秀等等形象都是他的艺术杰作。忠邪善恶、嬉笑怒骂、面目各异、逸趣纷呈,展现了他洁净脱俗,灵隽高雅的艺术特色,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不同反响。

    萧长华嗓音清脆洪亮,念白爽利流畅,吐字清晰明快,传情达意于轻重疾徐、抑扬顿挫之中,富有音乐性和韵味美。尤工韵白,方言白中,又以苏白见称,身段作派细腻简洁、灵活大方,他的表演善于体察生活,揣摩人物的性情、心理和神态,着力以形传神。他注意掌握分寸、收放得当、恰到好处,不以浅薄粗俗的表演哗众取宠,而能即诙谐又含蓄,即风趣又脱俗,以冷隽、幽默取胜。他最擅"方巾丑",他演的蒋干是一个迂而不呆、酸而不谄、举止温文,一身儒气的谋士。心地无邪而尽做蠢事,可笑而有可爱;他演的汤勤是一个狐假虎威、忘恩负义的势利小人,虽有风雅之态却狡黠轻狂,可鄙又可憎。著名国画大师刘海粟曾评述萧长华的艺术:"谑而不虐,夸张而不失其真,诙谐出于严肃。"著名作家田汉有诗赞之:"盗柬争疑真蒋干,审头都说活汤勤。"

    萧长华还是一位戏曲艺术教育家,毕生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善于识拔爱惜人才,尤重品德教育,以身作则,既教戏又教人。一生热心于公益事宜,乐于助人,德高望重,受到行内外的崇敬,成为后学者的师表。新中国建立后萧老以耄耋之年,出任中国戏曲学校名誉教授、副校长、校长之职,热诚工作,爱校如家,受到广大师生的爱戴。他还积极参加社会上的戏曲改革活动,审定了大批京剧传统剧目,编写了诸多京剧剧目教材,弘扬精华,弃掷糟粕,主张在革新创作中推进京剧艺术发展,提高戏曲教学质量,造就一代戏曲人才,作出了丰伟的功绩。他的学生和传人不下千人,桃李满天下,当代著名演员有雷喜福、侯喜瑞、马连良、于连泉、谭富英、马富禄、茹富蕙、叶盛章、叶盛兰、李盛藻、高盛麟、裘盛戎、李世芳、袁世海和刘秀荣、袁国林、孙岳、张春孝、钮骠、李春城及其子盛萱、孙润增、润德、润年均得其薪传。他曾获1952年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大会颁发的奖状;1958年八十寿辰时获文化部奖;曾当选为第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届联合会委员,中国戏曲家常务理事等职。

    王长林

    王长林――(1857―1931)北京人,原籍江苏苏州,出身梨园世家。幼时拜王文隆为师,学文武丑。後入胜春奎科班习艺,演遇武花脸。曾搭三庆、春台等班,又自组春福班,後又入小丹桂、玉成等班。在同庆班舆谭鑫培配戏较久。後长期辅佐杨小楼、余叔岩,也扶助过言菊朋、马连良,称为丑角元老。曾为清“内廷供奉”。文武丑兼工而以演武丑为主,能戏甚多。嗓音清脆流利,以念白爽朗有力,武功灵活见长。身段极富舞蹈美,武打脆快稳准,特技有独到之处。擅演《时迁偷?a》、《祥梅寺》、《九龙杯》、《打瓜园》以及《小放牛》、《打渔杀家》、《问樵闹府》等。子王福山也演文武丑。名武丑叶盛章得其亲传。亦向马富禄传授过《问樵闹府》等戏。

    叶盛章

    叶盛章――(1912―1966)字茂如,安徽太湖人,生于北京。幼年入朱幼芬组织的福清社科班,後改入富连成习文武丑。工文武丑,从艺于萧长华、郭春山、王连平等人,拜王福山为师。他的《巧连环》、《祥梅寺》、《打瓜园》等戏,为王福山之父王长林亲授。其他如《铜网阵》、《雁翎甲》、《三盗九龙杯》等戏的演法也宗法王派。他还编演过《智化盗冠》、《徐良出世》、《酒丐》等武丑戏。并从王长林学艺,又从沈金戈学昆曲。出科後率富连成学生赴各地演出,後自组“金声社”,为武丑挑大梁之第一人。建国後与李少春、袁世海合组新中国实验剧团(後并入中国京剧院),随後在北京市戏校任教。他的武戏兼王长林、张黑之长,文戏则学萧长华、郭春山。他身手矫健,念白爽利,动作灵活,武打乾净。艺术上敢于革新,在改编传统剧目的过程中,改革创新了许多特技,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时称“叶派”。排演了《东方朔偷桃》、《程咬金招亲》等,移植了川剧《秋江》,并参加了现代戏《洪湖赤卫队》、《安源大罢工》的演出。武丑又名“开口跳”,既要求武功扎实,能翻能打,又要求念白口齿清楚伶俐;叶盛章二者兼优,扮演杨香武、朱光祖、胡理、时迁、蒋平、刘利华等角色,演出效果极佳。他能戏甚多,武戏有《酒丐》、《藏珍楼》、《徐良出世》、《巴骆和》、《时迁偷?a》、《大侠白泰官》、《打瓜园》、《九龙杯》、《溪皇庄》,尤以《三岔口》为最佳。文戏则有《祥梅寺》、《问樵闹府》、《失印救火》、《秋江》等。现代戏有《洪湖赤卫队》、《安源大罢工》。弟子有张春华、谷春章、侯正仁、刘习中、范元廉等。

    刘斌昆

    刘斌昆(1902--1990),河北省丰润县人。刘斌昆幼年随父刘艳云(艺名六阵风)练功学艺。曾以小幼童艺名与周信芳同台演于江南各地。9岁从河北梆子名丑童紫红学艺。16岁拜师于徽班名丑赵桐顺。赵桐顺向他秘授了24手丑角基本功和许多丑角演技口诀。后来到上海又从陆寿卿学习了20余出昆曲丑角戏。20岁改演京丑,先后拜京剧名丑克秀山、汉剧名丑李春森及任长海、徐凌云、萧长华、郭春山等学艺。他先后从10位老师身上接受了徽、汉、京、昆、梆的表演精华。搭班以后经常与马连良、周信芳、盖叫天、小翠花、琴雪芳等同台献艺。1932年参加周信芳的移风社,与周长期合作。他功底深厚,好学不倦,博学强记,会戏甚多,戏路甚宽,具有很强的创造能力。1939年与小翠花合演《大劈棺》创造的纸人“二百五”形象深为内外行赞赏。他的表演生动,灵活,幽默,滑稽,善于运用丑角的表演手段刻画人物;无论角色大小,经他一演无不生辉。有“江南第一名丑”之美誉。

    《金玉奴》之金松、《群英会》之蒋干、《清风亭》之贺氏、《打严嵩》 之严侠、《四进士》之刘二混、《双下山》之本无、《疯僧扫秦》之疯僧等均为其擅演剧目。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