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小鬼子的豆战车(河友邮箱问题兄点菜) -- oboeman

共:💬35 🌺32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小鬼子的豆战车(河友邮箱问题兄点菜)

    先致歉:小子近来甚忙,加之此帖涉及平面媒体用稿,所以只发一小部分文字,稍多加些比较少见的图片,姑且先谢前辈们的关注。小子自己原先的稿件内容,是对94式和97式轻装甲车(即日本所谓的豆战车)及其变型车进行的完整研究,在此谨对94式进行简要概括,并摘录出原稿中与南京保卫战相关的部分。萨军门对94式在中国的其他一些情况有过详细介绍,小子尚未获得萨军门许可,就不在此转引其考古大作了。

    续帖请见http://www.cchere.net/article/1669303;专供西西河,请勿转载他处。

    一战结束后,随着高涨的厌战情绪以及经济萧条,各国军费预算普遍大幅削减,成本可以低到仅为一般坦克1/5的超轻型坦克应时风靡,英国维克斯公司1926年起推出的多种卡登-洛伊德装甲车(尤其是28年的机枪车)引领时代潮流。1930年在之前进口4辆卡登-洛伊德Mk.VI机枪车(海军陆战队用,参加32年一·二八“第一次上海事变”)的基础上,日本陆军增购2辆Mk.VIb型,31年3月起在步兵学校和骑兵学校(习志野)试用后,开始考虑装备类似的履带式快速轻型装甲车作为辅助车辆,尤其是为解决前线步兵弹药和粮食供给问题(全地形输送车)。日军技术本部经过与步兵学校方面两次座谈后,确立“特殊牵引车”的研究意向,委托东京瓦斯电气工业(日野自动车的前身)试制运输用特种牵引车及其履带式拖车(载重0.75吨)。33年设计完成时名为TK车(这个TK是日文“特殊牵引”的缩写),34年最初制式名为“94式装甲牵引车”,随后陆军参谋本部考虑到单是用于运输弹药(粮食可以“现地调达”劫掠占领区)不免浪费,应作为多功能的豆战车装备步骑兵部队,遂将其改名为“轻装甲车”(只装一挺轻机枪故划为轻装甲车),其成本大致为89式中型坦克的一半。挂带履带式拖车这点,与同时期英、法、意、波兰等国的超轻型坦克相同。比英国卡登-洛伊德、法国雷诺UE、意大利CV和波兰TK等超轻型坦克先进之处在于,94式一开始的设计要求就包括具全周射界的顶置机枪塔,而且舱室内衬石棉以隔热防火。装甲为铆、焊混合的表面硬化(渗碳)轧制钢板,以抵御日军6.5毫米步机枪弹为基准,最大厚度12毫米,更薄的侧后部显然难以抵御中国中央军普遍装备的7.92毫米毛瑟硬质尖弹。

    值得注意的是其悬挂装置,是原乙未生少佐(后为中将,日本坦克界最具威望的“战车的名匠”)1933年设计成功的,成为此后日军坦克悬挂装置的范本。有不少英美说法蔑称其为卡登-洛伊德式,也有些英美说法驳斥这一“卡登-洛伊德盗版”说。小子通过观察卡登-洛伊德各种坦克及后来的维克斯轻型坦克等悬挂装置的弹簧布置方式,较认可“原乙未生原创”说。

    94式“豆战车”只装一挺轻机枪所以叫轻装甲车,92式“骑兵战车”装上了13.2毫米机枪就叫重装甲车。94式1935年起量产入役,36年底改进,总计843辆,主要由东京瓦斯电气工业、三菱重工业和神户制钢所生产。最初日本陆军从11个常设步兵师团选拔人员,派往“战车第2连队练习部”(坦2团训练中心)集中训练后作为种子教官返回所部,在本师团新设的轻装甲車训练所培训本师团的轻装甲车乘员,此为日军步兵部队机械化的开端。94超轻实际遂行的战斗任务与坦克部队相当,包括引导骑兵冲锋。甚至在坦克部队中暂时替代主力装备以待国内生产跟上部队编制需求。顺便插句,这点完全类同德军中的I、II号坦克。94式编成配备情况大致分三种:(1)37年中起,普通战车中队(坦克连)内辖1小队(排)或战车连队(坦克团)的捜索中队(侦察连)辖1小队7辆;(2)36年起日军逐渐改骑兵连队为新式步兵师团的机械化捜索连队(团级机械化侦察单位,效法德军),所辖装甲车中队辖1小队6辆94式轻装甲车(另说5、7辆;初期东南亚作战后撤消);(3)根据战况需求配属步兵师团的独立轻装甲车中队辖17辆。

    37年“支那事变”,有7个独立轻装甲车中队被派往中国,随同89式中战车成为日军最初的装甲作战主力;至37年12月,已编成13个独立轻装甲车中队。39年下起,这些中队逐渐改编入战车连队,94式也开始退出一线由97式轻装甲车接替;原步兵师团的捜索队则改编加入轻装甲车中队。

    37年12月“南京攻略战”,日军参战装甲部队除战车第5大队(第五坦克营)外,另有步兵部队专有的独立轻装甲车第2中队(藤田少佐)和第6中队(井上中尉)。作为攻城步兵部队仅有的装甲力量,这些94式的基本作战方针是直接支援一线步兵并相机行事,至少在中华门和中山旧门分别集中使用了至少1个小队。实际所起的重大作用,主要是以密集的车载机枪火力压制城墙上的中国守军。较突出的是对中华门的包围,豆战车掩护小鬼子爆破成功;另外还以车体直接撞击安德门。不过,井上中队在牛头山铁心桥附近被反坦克炮(当时中国称战防炮,战车防御炮)伏击,被击毁4辆,死7人(也就是说仅1名乘员幸存)。另有不少被中国军队7.92毫米毛瑟弹直接击穿炮塔侧面(理论上约300米可击穿侧面)击伤乘员的情况,也有被地雷炸翻的。事实上,美军的射击测试结果是,对94式前、侧、后8-12毫米的装甲,美军 .5吋(12.7毫米)枪弹在600码(约550米)距离内轻易击穿,而 .3吋(7.62毫米)穿甲弹则可在300码(约275米)远贯穿尾舱门。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模型地台标牌字样为“九四式轻装甲车 独立轻装甲车第二中队 藤田实彦中队长车 昭和12年 南京 中华门攻防战”

    38年4月台儿庄战役,直接进攻台儿庄的日军配属的装甲部队为支那驻屯军特别战车中队,辖5辆94式豆战车和7辆89式中战车。美国资料认为,日军撤离时,最终抛弃的坦克可能仅2、3辆,而中国方面夸大为击毁和缴获40辆。

    元宝推荐:MacArthur,
    • 家园 细品日本二战坦克,我有一个发现

      这个发现就是:89、94、95、97式坦克,基本上都可以视为是为“大陆作战”的需要而量身定做的。这些坦克都有着共同的特点:车体轻,防护能力薄弱,以榴弹炮(89式坦克)或机枪(94式)为主要武器,这些特点都非常适合中国的作战环境:对付几乎没有装甲力量的中国军队,没有必要装备大威力的坦克炮,可以对步兵和土木工事造成巨大杀伤的榴弹炮和机枪是更加合适的选择;30年代的中国没有如欧洲那样发达的公路网,小而轻的车体更加适应中国糟糕的道路状况,虽然由此导致防护能力薄弱,但由于中国军队几乎没有反装甲武器,也严重缺乏步兵打坦克的训练,因此足以抵挡重机枪子弹的装甲已经可以满足需要。

      • 家园 德国39年开战时坦克也多是薄皮大馅,您查下早期三号四号即知

        说实话,要论火力、机动性和装甲这三大性能,以及使用可靠性,日军97式甚至89式中型坦克比德军早期三号坦克(E型以前)都好,早期的四号坦克(D型以前)装甲则更弱(就不说其窄履带和汽油机了),那时的三号四号比较强的地方在于其升级改装潜力,这是设计上的成功。相比正宗的德国坦克,德军用的捷克造38(t)是30年代晚期非常优秀的,但升级潜力和日军坦克一样有限。

        • 家园 一个是改装潜力,二个关键还是思想

          思想决定了使用和进一步发展方向

        • 家园 战前,法国研制的ARL-44重型坦克挺震撼的

          ARL-44重型坦克的各项指标颇为不俗——不论是火力、机动性和装甲:

          90毫米长身管炮,120毫米的主装甲,50吨的体量,将近600马力的澎湃动力,使它具有35公里的时速,350公里的战斗行程。

          具体见这个:

          法国ARL-44重型坦克

          • 家园 怎么这么高啊

            似乎战前法国坦克都是偏高

            • 家园 估计该坦克是前驱动(主动轮在前)

              若真如此,这肯定是原因之一,因为传动系统要占很大一块空间。

              记得法国坦克是世界上最早采用电传动的,哪种型号懒得查了(印象是WW I时的圣.沙蒙),反正挺早。ARL-40/44资料不多,难以判断。前驱动我是根据那个大号前轮瞎猜的:(

              美国M3、M4车体高大,前驱动也是一个原因。炮塔高大则是设计原因。

              战后法国研制的AMX-13另辟蹊径,搞了个摆式炮塔,倒确实把炮塔的高度降低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AMX-13

          • 家园 是的,其实二战初法国坦克装甲和火力都算极nb的,唯一的重大缺陷

            就在于主力轻、中、重型坦克上都是单人炮塔,无法充分发挥车辆的战斗效能吧。要是德国不挑起战争,等过几年苏联开始向欧洲武力输出革命时,苏制重型坦克(KV)和法制重型坦克(ARL 40及其衍生)的碰撞应该会非常精彩,双方都会感到吃惊吧。看看当时德国的试制重型坦克NbFz,比ARL 40可差太多了。

            • 家园 苏联向欧洲武力输出革命?
              • 家园 是的,即便德国不去打苏联,后者也会向西进攻,请见朱世巍的东线1

                要是您信得过朱世巍的《东线》系列。记得朱先生是参考对比了多种官方资料和现存的开放档案来研究的。

                一个最简明的事实就是德军进攻后暴露出来的苏军部署:西面从边境到军区纵深的部队完全呈进攻姿态而非弹性防御。

                另外,您知道,坦克那时主要是进攻性武器,而苏军装甲部队在30年代达到的规模,其他各国到二战结束都难以望其项背,还研制很多喷火坦克、两栖坦克、空降坦克(当然已有子母轰炸机)等特种车辆,这在德国对捷克、波兰动手前,决不算是什么安分守己的表现吧。

                • 家园 苏联向西进攻好像跟“向欧洲输出革命”是两个命题

                  之前苏联一向崇尚的是“以进攻对进攻”“进攻是最好的防守”。

                  苏联真要西进针对的谁恐怕是很明白的事。为什么39年苏联要打芬兰,不顾国际风评和惨重伤亡也要拿下卡累利阿地峡?真的是图芬兰的地方么?再横向比较一下,德国有没有“东进”呢,捷克是什么时候被吞并的?联系在一起看有的事情就显现出来了。

                  至于什么输出革命,整体上来说,继列宁认为“社会主义可以先在一国建成”之后,斯大林又排斥了托洛茨基的“不断革命派”,苏联的方针只能转到对国家的保卫和建设上来,这也是它国家发展的内在需求,五年计划的建成就是这个政策的结果。跟不得不扩张以维持原动力的德国有根本上的不同。至于冷战,那得另说。实际上就算是冷战期间,比起“输出民主自由”的米国,苏联“输出革命”也不甚热心,何况这里说的是二战之前。

                  • 家园 知道前辈会提出苏军以攻对攻的作风,小子之前说“弹性防御”是指这个

                    但大战略上,小子倾向于认可朱世巍先生在《东线1》里的论述(您不妨找来仔细品读一下,相信前辈会有更深刻的见解),即苏联在30年代中后期已经企图一鼓作气、一劳永逸的消灭欧洲大陆上的几个老牌反共大国。30年代中期,英法刚渐渐恢复经济和扩充陆军军备,德国装甲部队还完全处于雏形,苏联已经有了世界最大规模装甲部队并积极研发各种很有创意的进攻性特种车辆,这不只是满足自卫需要吧?您说的苏军以攻对攻的战略思想当然没错,小子之前说的“弹性防御”正是此意,但这样毕竟是防御为最终目的,进攻只是手段。

                    不过,若苏军以攻对攻成功,会止步于苏德边境吗?取得对德全胜(德国那时还根本没有转入全面的军工和动员体制)后,会止步于德法边境吗?

                    德国在莱茵河西、奥地利和捷克完成对英法的最初试探后,先拿波兰这个英法在东欧的小伙伴开刀,给苏联绝好的机会收复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德军按照协议撤出部分已占领地区,记得曼施坦因回忆过),而后苏联胁迫波罗的海三国“回归大俄罗斯”,并向芬兰提出交换领土的要求以保障列宁格勒。苏芬战争这个插曲,客观上让苏联试验了部队和新装备的实战能力(就像日军在诺门罕试着打一下),苏联最后也达成了领土上的政治目的。

                    这些在客观上当然使苏联增强了针对德国未来进攻的防御能力,但同时也是苏联未来发动进攻的更好的出发线,不是么?而且让苏军吃过大亏、敌意一直浓厚的波兰也已经没了,接下来自然轮到德国。不过苏联领导层的主观意愿,具体实施起来当然需要分阶段的长时间努力,但怎么可能停留在满足于只消灭若干反共强国之一?。

                    德国为了准备未来与苏联的大打,先干掉背后的宿敌法国,把英国佬赶出欧洲大陆。西欧版图的这一更新,不仅对德国有利,对苏联也有利,因为只要干掉德国就相当于成为欧洲霸主。德国41年已经被巴尔干耽误了一个多月,再推迟开打就得推迟到明年晚春,若被苏联先发制人进攻,苏联取得决定性胜利后难道会就此打住,放过只有维希政权的法国任其“光复”全境?

                  • 家园 送花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