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讨论】长城管用吗? -- 颜赤城

共:💬16 🌺9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讨论】长城管用吗?

    问个啥问题。

    为什么北方游牧民族能毫无阻拦的入侵呢?嘉靖年间蒙古骑兵能绕北京一圈抢劫一番扬长而去。似乎还是城市的防御能力超强。但是长城在这些战争中几乎不存在。为什么呢?

    • 家园 张无忌夺了灭绝的倚天剑难道是倚天剑不好吗?

      长城不过是工具,人才是问题。

    • 家园 长城是烽火台的连接产物

      往乌鲁木齐去的那条铁路,车过嘉峪关附近,透过车窗就可以见到很多烽火台遗迹,那一望无际的戈壁滩上,烽火台的作用可非常不小。有敌来犯,白天冒烟晚上冒火,根据敌情区别多大的烟火。把这些烽火台修筑工事连接起来,给养运输和部队行进能力便得到很大提升。长城就是把烽火台给连接起来。冷兵器时代,别说有个防御工事,哪怕只多个盾牌都提升不少战斗力。

      至于后来防御效果如何,得具体看是什么朝代和什么位置。

    • 家园 长城其实是提供一个进攻时的集结和出发地域
    • 家园 长城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是 - 山间高速公路。

      当对方的骑兵,下马,沿着无路的山坡,向上仰攻时,

      天朝的士兵,就可沿长城,边射箭,边运兵增援。

      在敌兵赶到之前,还可以喝杯啤酒。

      真叫一个惬意!

    • 家园 长城的作用在于阻滞

      长城的作用的确在于限制对手的机动性,但却并不是单纯的防御性质。相反,限制对手机动性的目的在于便于己方集中兵力,聚而歼之。因为对付游牧骑兵,难度不在于驱逐而在于歼灭。但如果没有机动性优势,以步兵为主的农耕文明军队想要歼灭对手,难度是比较大的。所以历史上通常有两种做法,一是提高己方的机动性,二是设法降低对手的机动性。在清末同光年间的捻军之役中,僧王和左宗棠倾向于前者,即所谓以动制动;而曾国藩、李鸿章倾向于后者,即依靠河防,以静制动。但总体来看,如想要有所功效,两者不可偏废。捻军之役后来的进程也证明了这一点。这也是为什么光靠长城实际上是起不到什么作用的原因。长城之后,必须要有野战军,还是要敢于野战歼敌,否则必然陷于被动挨打,以致最终亡国。

      长城并非唯一针对野蛮人的大规模防御工事,罗马帝国时期也曾经沿帝国边境修筑过类似线状工事,其中在英国还有部分存留,即现在的哈德良长城。而动静结合,野战歼敌的思想也曾为罗马军团的实战所证实。

    • 家园 可以这么说

      长城给游牧民族入侵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大大降低了他们的机动性,但想光靠长城就阻挡住入侵是不可能的!

    • 家园 嘉靖年间蒙古骑兵和成吉思汗的骑兵哪个厉害呢?

      成吉思汗的骑兵被中国古长城中最简陋的金长城给挡住不能向东,只能搞搞欧洲西亚短期旅游。一直到金被破,才绕过金长城搞定了剩下的部分。

    • 家园 去过八达岭,发现长城基本处在高岭之上,游牧民族

      游牧民族的马基本不可能爬上去,我想他们要来也得走山下啊,所以防御效果不能说好。

    • 家园 有一种说法

      长城消磨了汉民族的进取精神,让人们躲在坚固的城墙后做毫无意义的自我安慰与自我麻醉

      • 家园 这种说法有点找茬的感觉

        欧洲国家为了抵抗游牧民族也没有少修类似长城的城墙防御设施(当然规模要远小于长城)。中国人的非侵略性是由地域文化决定的。中国从秦汉起,差不多已经占领了东亚大陆上最适合人类居住的部分,不太可能对周边那些蛮夷之地有什么大的兴趣。中国基本上可以实现自给自足,这也使得中国人对远洋开拓毫无兴趣。

    • 家园 不管怎么说……

      现在来讲,长城很有用了。给国家创造多少GDP啊

    • 家园 光有长城是不行。还得要有人在里面守着,才有效果
    • 家园 大部分时候,长城起了屏障作用

      长城主要对付游牧民族对农耕的汉人的旋风一般的劫掠。每隔几年,草原的游牧民族就会遭受到大的自然灾害,由于没有足够的食物,他们成群结对的洗劫北方的农民。由于他们无以伦比的机动性,靠城市那样点式防御无法保护广大的农民,只有长城才能保护他们。所以历朝历代才不遗余力的兴建长城。

      • 家园 长城是用来做第一道防御,仅有哨兵放烽火,符合兵力前轻厚重的配置

        如果把长城的建筑工程量折算成火力来看,属于火力前重后轻了。

        游牧民族机动力,突击性,突然性强,建长城极大削弱了其机动力,迫使其只能从相对平缓的地点(关口)突破,重兵在那几个关口后面驻防即可。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