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凑热闹贴,也说说香严智闲禅师的事儿 -- 渔舟

共:💬78 🌺17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凑热闹贴,也说说香严智闲禅师的事儿

    写这个帖子,因为最近大家都热爱谈禅,而我庸俗地喜爱凑热闹。更直接的起因,是九霄老兄学禅20分钟速成之后的热贴九霄环佩:【原创】我也来解个智闲药山禅。 —— 八卦观察员发现,这个帖子虽被许多砖头砸去,不过九霄兄乐观地认为自己房子根本没倒塌。下面开始正式发言。

    首先这个,香严禅师是怎么和药山禅师过上招的呢?嘿嘿

    这个不能怪九霄兄,他本来就不琢磨这些,看着有趣随手拿现成东西来用,就顺着这么写了。因此先来正正名。六祖以下禅宗直接分两支:青原行思和南岳怀让。药山惟俨是青原一支法脉的后人;而大家热谈的锄地开悟的香严智闲禅师,是南岳怀让一大系的后人。和他过招的那个是沩山禅师,沩山灵佑。曾经是香严的师兄,百丈怀海门下弟子。百丈怀海去世时,沩山已经承接法脉,宏化一方,后世所谓“花开五叶”,五家七宗之首的沩仰宗的创宗祖师。香严彼时还未悟,于是投前师兄门下继续参学。后来,他和仰山禅师一并成为接续沩仰宗法嗣的重要人物。

    九霄兄问了一句,我之前推荐的书《花出青嶂》外链出处中有无此故事。书里提到了但不是专门讲。那书主体部分的形式,是把各宗各派的公案选些来一个一个谈,其中没有把“未生前如何”以及锄地开悟的故事专门拿来讲。但是与“未生前如何”同类手法的公案涉及的很多,在讲那些公案的时候也提到这个故事。“未生前如何”一问,是禅宗常用手法“夺所”的一个典型代表,在此书第一章导读中就提到,作为解说“夺所”之原理时,顺手举的一个例子。

    要说“夺所”是什么,就得说“二元相对”,这个其实不难理解。“所”与“能”相对,能所对立,是我们产生任何认识的基础,我们总是依靠“能知”去认识“所知”。“能所对立”就是佛教对于我们认识世界的根本模式的概括。

    为什么“夺所”呢,是为了突破这个“能所对立”,类似的表达有“超越能所”、“超越相对”、“契入”/“契入空性”……以及,“开悟”。那么,如此这般又为什么?对于佛弟子,这是解决自己和其他一切有情之烦恼根子的必须。至于为什么佛门有这种看法,容我懒一懒,这里不写了,因为会很长很罗嗦。但是这一串问题都是绝大多数佛弟子要花时间做的功课。香严禅师早年,所花的大量时间用于闻思,都不是白费,在开悟之前已经在思维上把能清理的清理了很多,这些肯定非常有助于他的开悟。

    香严禅师是博学多识反应灵敏的聪明人,讲他的故事一般都会提到他当年对于佛教教理熟练掌握,在先师百丈怀海门下,是个问一答十的人物。但我个人看法,他其实是知道自己没通透的,否则不会在先师谢世后,转而随学他曾经的师兄沩山禅师。这礼师兄为师的磊落风度令我非常佩服,那是有极其明确的人生目标的人。

    沩山禅师当时和香严先还谈了别的呢,“我闻汝在百丈先师处,问一答十,问十答百。此是汝聪明灵利,意解识想,生死根本。父母未生时,试道一句看。”开头说的那些(你的本事闻思聪智,这些不够云云),都是思维心习惯的平常话题。接着没有过门地问出“未生前如何”的无理问。香严一下子闷住了——香严当时没有立刻契入,但这问题确实夺了他的“所”,思维心一下子找不到攀援的对象了。对于训练有素的行人,这个时候如果能把握住,就能“契入”,据说,好像,似乎,宛若,可能……这里是个技术活,操作的活儿。但香严当时还没有成熟到这个程度,这次机会没把握住。

    他直接请教到底那是怎么回事?——你是过来人,你直接告诉我到底那是怎么回事吧!很眼熟的心态吧?但是沩山老师说,我不干,我说了,你将来骂死我。再者我的是我的,不是你的啊!这其实也是对香严的鼓励和信任,也是非常负责任的做法。 

    前面说过,把握机会契入,是有技术含量的。这个活计,禅和子们是人人要练的,基本功脱不开上座的功夫,然而禅门子弟在座下也时时都要处在练习状态中。可惜的是,香严锄地开悟,和许多其它类似的故事,例如摔碎个杯子开悟的故事等等,经常被当作禅宗开悟很容易的例证。你看香严锄地好像轻松,有过一点止观经验的人都好像,似乎,宛若,放佛……都能想象到他锄地时候所用功夫的难度。一般人对心——不是说那个器官,佛教称“肉团心”的——没什么认识,更不用说对心的体会,对心的控制。禅师们的生活累得很,其实是我们绝大多数人做不来的。

    至于瓦块丢到竹子上开悟,其实没什么更深的含义,不过是他开悟的因缘际会,公案中还记录了其他人摔个杯子开悟或者棒喝开悟等等,也都一样。原理其实不离“突破二元相对”,人家能在这个“当”的一声下,能和所拆开,悟入,基础是他以前做的大量思辨和止观修持。这会儿不“当”一下,下回他也可能在一个什么“嘭”的场合完成此事。你说他当时脑袋里面想什么?——如果想什么,还能不二么?还能叫开悟么?九霄兄有个认识非常到位:你能感觉到,还能是“空”吗?你能感觉到的一切都是“有”!想,也是一样的。

    关键词(Tags): #佛教#禅宗#香严
    • 家园 有也是空,无也是空

      其实有些滥俗的道理只差体认,悟的过程就是体认的过程,中间你可理出无数心得,百川归海,还是到一个空字上。我现在这么说也是老生常谈,但我一直认为,一切的修行,就为验证老生常谈。只不过,不自欺的话,悟到了的时候,老生常谈对自己就是新的体验。我一向认为,禅,其实很简单,但体认的过程很不平凡而已。将禅谈得很玄乎,恐怕未契禅旨。马祖的“即心即佛”和马祖的“非心非佛”不是很能说明问题吗?

      梅子何时熟呢?

      我看一切公案,只看他是否有了体认。

      禅,佛教中最接近哲学的一宗,这是我的一个很执着的观点。

      • 家园 是啊,说几句空不空其实没意思

        因为啥都不懂一样可以很方便地学舌,对什么都喊一句"空" ,反正话上是可以没什么毛病.

        只是,学舌有什么意义呢? 就算号称自己是学佛的人,又有几个真的认识到,这东西是要能够实实在在用起来的--不是为了建立漂亮的理论模型,不是为了表现深奥聪明孤高,不是为了给吃饱喝足的人生一点小点缀,更不是为了玩玩文字游戏.

        • 家园 老生常谈是点缀,那新意思就是彻悟了?

          老生常谈很迂腐很颟顸,但和文字游戏扯不到一块去。文字游戏总是会带来点新意思的,要不然还游戏什么呢?六祖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就是这么一个老生的常谈,这句话除了在黄梅东禅寺贴在墙上之时有点新意思,到了慧能成祖成佛之后,便无可避免地成为了老生常谈,供给后人学舌之用。学舌之人对这句话,咂摸来咂摸去的也再咂摸不出另外的意思,只能本来无一物地学舌下去。因为本来就是无一物嘛。一本禅语录,不管多少页吧,几百个公案下来,落英缤纷的,很好看,禅师的机锋也很锐利,禅师的讲话也很高妙——要不然宋朝的文人对剽窃禅师语怎么会那么来劲呢?新意思,新意思,并州萝卜重三斤,当时够新吧?现在还不被从金圣叹以来的文人们引用得成了老生常谈?那句话说了什么禅理?现在其还具不具有禅理?鸟窠和尚对要离开自己去外面找寻佛法的弟子会通说道:若你是要去找寻佛法,我这里也有一点。他从衣衫上扯下一根纱吹向会通。鸟窠和尚这时一句空不空的话都没说,但他就是在告诉会通一个老生常谈的空字——无限接近于零的有将不能从本来的无中悟到无的人带进无中。这个公案也很老生了,当然现在也能被读出新的意思,不过,我愚钝,只读出这么一个老生常谈的字来。

          临济义玄有一段讲话,我用来作为自己对禅的一些微薄理解的保任力量:

          若人求佛,是人失佛;若人求道,是人失道;若人求祖,是人失祖。大德。莫错!我亦不取尔解经纶,我亦不取尔国王大臣,我亦不取尔辨似悬河,我亦不取尔聪明智慧,唯要尔真正见解。道流!设解得百本经纶,不如一个无事的阿师。

          通篇还是一个无字。

          一个无事的阿师,应该就是除了知道些老生常谈之外,没有什么新意思的人。

          • 家园 我不觉得空无之类不能碰

            某些事情上,这些字词怕是躲不开的。我都没想过用“老生常谈”这样的词来形容。事实上,真有料的东西,里头全都谈这些,我依然会看得津津有味。

            只是感慨现实。假作真时,明白人还是明白,能分辨;不明白的管它说新词套老话,还是不明白。古禅德之语是实际证量,就算口头表达和人类似(其实他们尽量不与前人同,总要从自心中流露出点东西),其实际证量,学舌人多半是不知所云,尽管也可以“空”啊“无”啊喊很多。

            • 家园 佛讲的每一句话

              佛讲的每一句话,都是有它的适用范围,在范围内正确,出了范围一样的错。

              越是套话,越是模糊,适用范围就越大,大家要是都用自己的话去精确地描述,那就容易犯错误,讲错话,使用那些空泛的术语是最不容易出错的。

      • 家园 人悟不悟,修不修行本无差别

        依法不依人是主观唯心主义,依人不依法是客观唯心主义。

        饿了吃饭,困了睡觉,才是正道啊。万一领悟了成了可回不去了,失掉做人的乐趣了。

        依我看法,火宅之火也是假的,玩此火之乐,尤胜于以法娱乐。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