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奥匈帝国军队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系列 -- 蒂罗尔射手

共:💬252 🌺1418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7
下页 末页
  • 家园 奥匈帝国军队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系列

    一直以来,对一战的研究不如对二战的研究那么火热,而在一战研究中,也主要偏重于德英法俄美等国,对于自始至终,参与了战争,其王储被暗杀事件更是战争导火索的中欧强国奥匈帝国,中文论述不是很多,笔者不才,试图尽自己努力,弥补一二。

    第一部分:奥匈帝国军队的组织构成

    所谓“奥匈帝国”,实质上是古老的哈布斯堡王朝对于现代民族主义兴起的一种无奈的让步而已。在中世纪,民族感不强的时代中,哈布斯堡皇室统治着一大堆领地,从莱茵河畔直到西乌克兰,皇室用一大串诸如“国王,亲王,大公,公爵,伯爵”等领主称号,统辖这片广袤的土地,和土地上居住着的民族各异的臣民们。这种中世纪的统治结构,甚至在17世纪就已经不合时宜了,法,英,普等单一民族君主国的兴起,和哈布斯堡王朝的衰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拿破仑战争期间,皇室失去了一直装点门面的神圣罗马帝国皇位,不得不改称奥地利皇帝,然而,到了19世纪60年代,连奥地利帝国也要维持不下去了,随着帝国在意大利对法国和在波希米亚对普鲁士的接连两次战败,一度被压制的民族解放运动又再度汹涌澎湃起来,皇室为了拉拢自特蕾莎女皇时代就一直效忠皇室的匈牙利贵族,不得不于1867年授予匈牙利自治权,这就是所谓“奥匈二元制君主国”的由来,简称“奥匈帝国”,其正式全称是:“帝国议会所代表的王国和领地以及匈牙利圣斯蒂芬的王冠领地”,这依然是一个中世纪与近代的混合体系,所以,笔者倒是认为,所谓“二元君主国”,虽然一般而言,是指奥,匈两个地理部分而构成共主联盟的地理和行政上的意义,然而从深层次来说,更是对奥匈帝国这种中世纪政治结构和现代政治结构的混合情况的极为契合地描述。

    实质上,随着萨多瓦的战败,帝国恢复在德意志区域的影响力的希望化为泡影之后,帝国开始努力向东南巴尔干方面扩展影响力,企图攫取土耳其退出东欧后的留下的以斯拉夫人为主体的前土耳其占领地区,这就使得帝国和其几个世纪以来的亲密盟友,以斯拉夫人保护者和老大哥自诩的俄国反目成仇,不得不把自己绑到德国的战车上,来对抗强大的沙皇。

    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展开,帝国在19世纪的最后30年中出现了回光返照,以致到了战前,帝国居然依靠着广阔的领土(欧洲第二),庞大的人口(5200万,欧洲第三)和不弱的工业实力(特别是军事工业),显得似乎还是欧洲乃至世界列强之一。正是这种幻觉,还有对德国保证的坚信,使帝国毫不犹豫地投入到战争中,然后被战争击得粉碎。

    帝国的军事官僚队伍并不缺乏人才,萨多瓦的战败,反倒使帝国迅速吸收了其原来的敌人,现在的盟友――德国的经验,建立了自己的总参谋部和大规模动员体系。

    反映到具体军事部署上,则是将原来作为后备军使用的“地方防卫军”(Landwehr)升格到正规军的位置,而由于该升格是和匈牙利自治同时开始的,所以,匈牙利得以被允许建立自己的“地方防卫军”(Honvéd)。

    因此,到了战前,帝国陆军就由如下三部分部队构成:

    帝国国防军(Bewaffnete Macht 或 Wehrmacht)

    皇家和王家地方防卫军(Kaiserlich Koenigliche Landwehr,这里的皇,是指奥地利皇帝,王,指的是波希米亚国王,然而波希米亚仅有王国之名,却没有如匈牙利一般的自治权),这是帝国的非匈牙利部分(又称内莱塔尼亚地区)的地方防卫军,虽然被称为地方防卫军,然而却具备野战能力,只是根据法律规定,其部署和作战有一定地域限制,不像帝国国防军可以在帝国任意区域部署和作战。

    王家匈牙利地方防卫军(Honvéd),其使命和性质与皇家和王家地方防卫军一样,是帝国的匈牙利部分(外莱塔尼亚地区)的地方防卫军,也属于正规野战部队。在军事行政管理方面,帝国国防军由维也纳的帝国战争部直接统辖,皇家和王家地方防卫军由同样设在维也纳的奥地利地方防卫部管辖,王家匈牙利地方防卫军由设在佩斯港(现在布达佩斯的一部分,港口区域)的匈牙利地方防卫部管辖,而这两个地方防卫部,共同统于维也纳的帝国战争部。在军令指挥体系方面,由这三部分共同组成的帝国陆军,由维也纳的帝国总参谋部指挥。

    从军政和军令向上引出的两条线,共同指向一个人:理论上的帝国军队最高统帅:奥地利皇帝兼匈牙利国王。然而实质上,由于帝国已经立宪,君主对帝国战争部长的影响力已经不如帝国宰相,更由于君主弗兰茨.约瑟夫一世已经垂垂老矣,军令指挥权实质上是由总参谋长在行使,在战争初期灾难性的惨败之后,军令指挥权又落到了德国顾问手中,这种情况,在老皇帝驾崩后有所改变,继位的皇帝卡尔一世年富力强,又是颇有经验和成就的野战军官,这使他拿回了部分军令指挥权。

    帝国战争部部长在理论上高于帝国总参谋长,其属下除了总参谋长外,还包含个兵种总监和战地救护部队总指挥,帝国军官团团长(荣誉性职务,荣誉上的全国军官之首),军事建筑总工程师,军医委员会(注意其主任和战地救护部队总指挥不是一个职务,该委员会和战地救护部队总指挥部也不是一个部门),战地宗教军官总监,军事技术委员会以及各行政性部门。

    虽然是内阁部门,然而帝国战争部长却必须是现役军人。帝国战争部将帝国划分为数个军管区,每个军管区一般驻扎或者预计总动员后将建立一个辖数个师和辅助部队的作战军,军管区司令由该军军长兼任,军管区司令部由四部分组成:

    军事部:由军参谋长担任主任,负责军事事务。

    军事建筑部:负责军事建筑事务。

    经理部:负责后勤和军事经济事务。

    辅助部队部:包含军炮兵旅长,军法处长,战地救护主任,军事宗教事务委员会(由于帝国各民族信仰极为庞杂,因此各教会和教派都有自己的随军神职人员,包括随军牧师,随军拉比,随军依玛姆,当然由于帝国没有信奉佛教的民族,所有没有设立随军和尚)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708791:续1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708895:续2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709833:续3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709869:续4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710037:续5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710866:续6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712589:续7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713329:续8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747248 续9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752040 续10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763004 续11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764892 续12

    元宝推荐:铁手,一直在看,逸云三洲, 通宝推:五角星帽子,一介书生,铁手,玉垒关2,水随天去秋无际,熊仔,代码ABC,
    • 家园 dddddddddddddddd
    • 家园 好深一坑……
    • 家园 【原创】续27 皇侄孙入继大统,糟糕的后勤

      1916年11月21日,执政68年的老皇帝弗兰茨.约瑟夫一世终于于维也纳郊外的美泉宫龙驭上宾,享年87岁。这位饱经忧患的老皇帝不是一个坏人,只是一个严重落后于时代的庸人而已,在他的平庸领导下,帝国的奥地利,波西米亚地区,得到了重大发展,这不是笑话,他那平庸的统治在这种本来就经济基础好,又靠近经济发达的德国的地区是非常适合的,19世纪末的奥匈帝国的奥地利和波西米亚地区,呈现出一种病态的繁荣昌盛的景象;然而相对来说,对于条件没那么好的匈牙利,波兰,西乌克兰和巴尔干地区,这种平庸的统治却造成了严重的问题,没有德国发展辐射效用的这些地区,基本处于以农业和手工业为主的封建式自然经济统治下,佃农,地租,破败的农舍,泥泞的道路,几乎不存在的基础设施,地主,宪兵,城堡,军事即决法庭,这一切和奥地利及波西米亚地区的大学,现代城市,铁路,公路,有轨电车,发电厂,大工业,孤儿院,德国式福利制度(当然不如德国),警察,陪审法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让人难以理解,不可思议的是,这一切居然共存于同一个国家。平庸使得弗兰茨.约瑟夫一世无能也无心去改变这一切,去利用奥地利和波西米亚的资源去发展落后地区,他无所作为的放任这种不平衡被继续拉大加深,既不愿意,也无能力去改变。他如同一个立宪君主(实质上也的确是)一样统治着奥地利和波西米亚,然而,对帝国其他地区的臣民而言,从当地总督的巨大权势可以推导出,能够赐予这种权势只能是一个中世纪一般的专制君主,尽管实际上并非如此。不发达地区的臣民所不知道的是,皇帝实质上是放任的让帝国处于一种权力博弈当中,发达地区的城市中产阶级组织起来,于是皇帝就无所作为的把权力给了他们;而不发达地区一盘散沙的农民,佃农根本没有把自己的愿望,诉求上达天听的能力,于是,权力就落到了地方官僚和贵族领主手中。尽管每份军事法庭的绞刑判决上都有皇帝的签字,然而,实质上对于皇帝而言,这只是一种“普通”文件而已,和他每天签署的其他一切文件没什么不同,他甚至不了解,这种军事法庭的判决和帝国发达地区的陪审法庭的判决绝不是同一种性质的东西,对他而言,判决就是判决,判决呈递上来他就签字,只不过是不发达地区的判决多,让陛下的右手更加劳累而已。平庸的愚蠢使得他在收获不发达地区的臣民仇恨的同时还茫然无知。

      这种经济和政治上严重分裂的国家居然还能维持,所能依靠的只是一种政治惯性而已,平心而论,哈布斯堡皇室长期的统治的确形成了一种巨大的政治惯性,皇室,公务员(这里的公务员和贵族不重合,这两个阶层有重合也的部份也有分离的部份),常备军,这种三位一体牌胶水勉强维持着奥匈帝国这艘破船,风平浪静的时侯还能凑合,一旦遇到第一次世界大战这种惊涛骇浪,破船被打成一堆碎木板是很正常的事情。

      皇帝死了,当然必须要有继承人才行,可是,皇太子早就死了,连作为皇储的皇侄也于两年前死了(废话,不死也没大战),这个大位总不能虚悬吧,群臣在哈布斯堡近支皇亲中扒拉一番,总算扒拉出一位血统最近,看起来也最英武有为的皇侄孙:卡尔.弗兰茨.约瑟夫.路德维希.赫尔伯特.乔治.马利.冯.哈布斯堡大公。

      卡尔大公(就这样简称吧,免得射手累死)家世血统和皇帝很接近,他是卡尔.路德维希大公的孙子,该大公是皇帝弗兰茨.约瑟夫一世的小弟弟,也是当年茜茜公主的第二个倾慕者(可惜被老哥抢了)。卡尔大公的父亲是奥托大公,伯父就是那位被暗杀的斐迪南大公,算来算去,皇帝无子嗣,弟弟马克西米连大公被墨西哥人枪毙,这皇位继承人倒是全在小弟弟家产生了。

      1887年8月17日,卡尔大公出生于下奥地利的佩尔森堡宫,母亲是萨克森公主路易丝。卡尔大公和所有皇室子孙一样,幼年没有得到多少亲情,他是由家庭教师,维也纳大教区副大主教马歇尔(和五星上将只是同姓而已)养大的,1901年,他毕业于维也纳最高级的私立天主教舒滕高中,但是他的高中生涯并不快乐,他似乎很不喜欢和同高中的其他皇室及贵族子弟相处,只混了个下级教师证书就毕业了。

      游荡了两年,他被家里强行送进军队,作为骑兵中尉在第1“奥托大公”枪骑兵团服役,在服役期间,他发觉自己对军事还算有兴趣,于是,1905年,他开始接受系统的军事教育,不过这个时侯他已经转到了第7龙骑兵团,因为该团当时驻地是波西米亚的比林,该地设有随营初等士官学校。1906年10月,他完成初等士官培训后晋升上尉,然后离开军队去布拉格大学读书去了,一直到1908年夏才又回到军队服役。

      1906年,他父亲去世,他被皇室事务管理局通知,因为他的伯父,斐迪南大公的婚配很忤逆皇帝的意志,妻子索菲娅出身太低微,所以,斐迪南大公的子嗣将不能继承皇位,因此,他,卡尔,就是斐迪南之后的皇位继承人。

      应该说,听到这个消息卡尔说不上有什么开心的,开玩笑,皇伯祖还在位呢,不知道是不是修炼了什么神功,都快成人瑞了,还不知道能蹦达多久呢,然后还有那位年富力强的伯父,皇位,估计还要等百八十年吧。

      1911年,卡尔混到了外交部,从1911到1913年,他和他那位皇储伯父斐迪南大公走得很近,经常发出一些:“我继位了要改革,要避免参与欧洲大战,要和平,求发展,给波西米亚自治权…”等等政治言论,当然发言的都是他的皇储伯父,他不过是在一旁敲边鼓作赞赏状而已。

      1914年,斐迪南大公夫妇被暗杀,根据哈布斯堡家法“ex lege”,卡尔大公正式成为皇储,回想那位和他相处甚欢,政治见解一致的伯父,卡尔真不知道是悲是喜。

      作为皇储,他是最高统帅部的当然成员,然而他却主动要求去野战部队,这主要是他经常和那位实际上主持最高统帅部工作的参谋总长霍申道夫男爵冲突的结果。作为第20军的军长,他参加了东线,意大利战线和入侵罗马尼亚的作战行动,是皇室中少数知道前线实际情况的比较有经验的野战军官。

      1916年10月,正在罗马尼亚前线的他被召回维也纳,因为老皇帝已经病入膏肓,11月老皇帝去世,卡尔正式加冕为:奥地利皇帝卡尔一世,匈牙利国王卡罗利四世,波西米亚国王卡尔三世,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达尔玛提亚国王卡尔四世,奥地利大公,特兰西瓦尼亚大侯爵,哈布斯堡和吕堡伯爵,哈布斯堡家族族长。

      卡尔继位之后第一件事情就是清查后勤,作为前线将领,他对前线后勤的糟糕是深有感受的,清查结果让他简直想哭。

      自1915年4月1日至1916年3月31日,奥匈总共向前线部队输运了如下非武器弹药物资:

      262万件军上装

      298万条军裤

      133万件大衣

      395万双靴子

      13万4千条子弹带

      44万7千个背包

      66万5千顶帐篷

      12万5千支工兵铲

      在同一时期,奥匈的前线兵力在270万左右,考虑到军装和军裤靴子的磨损速度,上述物资根本无法满足这支可怜军队的消耗,实质上,百分制30的部队没有军上装,百分之25的部队没有军裤,百分之65的部队没有大衣,百分之27的部队没有靴子。这造成了奥匈军队中五花八门的穿着的出现,地方自卫队的蓝制服,甚至家里稍来的平民大衣,橡皮套鞋被士气低落的士兵胡乱套在身上御寒,使得一些部队看起来如同一支乞丐大军一般,十分滑稽可笑。

      卡尔一世无奈之下,开始试图寻找退出战争的办法。

      通宝推:寻找无双,笑吟,
    • 家园 【原创】续26:伊松佐,入侵罗马尼亚

      5月11日,在确定德国军队不会介入意大利战线之后,趁奥匈集结兵力在蒂罗尔前线发动反击的机会,意大利军再次在伊松佐河流域发动了进攻。

      这次所谓的“第五次伊松佐河战役”,意军进攻目标为San Michele山和San Martino山,然而,除了付出2000人死亡的代价外,意军甚至没有将战线向前移动哪怕一米。

      8月4日,意军发起“第六次伊松佐河战役”,这次,意军总算是撞上了6合彩,由于东线的大败,大量奥匈军被抽调到东线去堵塞战线上那个将近600公里的大洞,因此意军在付出了5万人的沉重代价之后,终于攻克了San Michele山,Doberdo高地和Goerz小镇,将战线向前推进了15公里。

      受此“重大胜利”的鼓舞,意军从9月13日开始,一直到11月4日,连续发动了“第七次,第八次和第九次伊松佐河战役”,意军连续作战,终于在Triest附近取得极大进展,将战线前推了60公里,歼灭奥匈军10万,自己损失13万。

      至此,奥匈的意大利战线也处于摇摇欲坠地状态了,意军虽然进展缓慢,然而还是持续不断地消耗着奥匈的兵员,经历了东线惨重损失的奥匈对这种消耗是无法承受的,而专注于一条战线的意大利却可以承受这种接近1.5比1的交换率。

      对于奥匈来说,1916年是霉星高照的一年,由于奥匈在东线的惨败和其他因素的影响,此前一直中立的罗马尼亚终于决心为协约国的事业进一份力了。8月27日,罗马尼亚宣布加入协约国参战。然而,刚刚经历了东线惨败,正在为了恢复战线而陷于和俄军苦战的同盟国东线部队甚至无法对罗马尼亚作出任何直接地反应行动。这种虚弱被罗马尼亚所利用,罗军兵分三路,入侵匈牙利王国属地特兰西瓦尼亚(特产吸血鬼之地),特兰西瓦尼亚守备区下属的几个老弱病残守备营不战而降,然而,出乎罗马尼亚军预料的是,当地的“罗马尼亚同胞”并没有“箪食壶浆,以迎王师”,特兰西瓦尼亚罗马尼亚人固然不愿意为哈布斯堡皇室作战,可是却还是希望当相对富裕得多的奥匈臣民胜过当罗马尼亚王国臣民。

      然而,当罗军开始试图通过罗马尼亚进入匈牙利本土的时侯,遭到了匈牙利部队的顽强抵抗,这些守卫家乡的匈牙利战士再度爆发出了高度的战斗力,王家匈牙利地方防卫军第72边防旅和106后备旅节节抵抗,居然使得兵力占绝对优势的罗军一筹莫展。

      赢得了时间的同盟国开始重新编组部队,因为在凡尔登给法国人大放血的同时也切开了德国自己动脉的法尔肯海因被德皇撤销了参谋总长职务,被贬为东线第9集团军司令,任务是击败罗马尼亚,配合他的是奥匈第1集团军,奥匈剩下不多还算完整的部队,司令阿瑟.冯.阿尔茨,施特拉斯堡男爵,也是后来的奥匈参谋总长。

      然而,同盟国对罗马尼亚的第一次胜利却是小兄弟保加利亚取得的,因为和罗马尼亚争夺多布鲁沙地区而结仇的保加利亚在罗马尼亚宣布参战后,立即动员部队,准备夺取争议地区多布鲁沙。9月4日,保军集结25万人进攻多布鲁沙,准备不足的罗马尼亚军大败,同日,德国出动水上飞机轰炸了罗马尼亚康斯坦察军港。9月5日,德军进一步轰炸了布加勒斯特,8日,德国人把土耳其军运到多布鲁沙参战,罗军不得不把主力从北方的特兰西瓦尼亚调过来,穿越整个罗马尼亚,移动到岌岌可危的多布鲁沙战线上来。9月9日,保土联军占领整个多布鲁沙,罗马尼亚主力“卡尔帕滕集团军”被击退近60公里。11日,罗军对奥尔索瓦发起反攻,被保军击退,罗军损失近10个旅。罗马尼亚军在还没和德奥军主力接触的情况下就损失了近10万人,这种战斗力的确令人惊叹,和意大利人有一比。

      9月12日,在冯.马肯森元帅指挥下,德国第9集团军和奥匈第1集团军穿越多布鲁沙地区,从南部对罗马尼亚发动了全面进攻,进攻还得到了近30万保土军的支援。罗军在德奥联军凶狠的打击下迅速溃散,崩溃速度之快,甚至出乎马肯森的预料,本来担任后方支援任务的一支保军居然因为追击而收不住脚,冲到了大军前方,首先占领了卡瓦拉。

      正在德奥联军在罗马尼亚境内追亡逐北的时侯,战局又发生了变化,沙皇那扶危济困的热心肠再度发作,强令勃劳希诺夫抽出1个军去多布鲁沙救援罗马尼亚,此时正是东线激战正酣的时侯,德国和奥匈的增援部队正在和勃劳希诺夫苦苦争夺俄军夏季夺取的胜利果实,在这个关键时刻抽调兵力去救罗马尼亚,我们不得不说一声:“尼古拉,真是个厚道人哪。”

      俄军的投入立刻得到了马肯森的警觉,他立即抽调了1个德国步兵师,1个奥匈步兵师和2个保加利亚步兵师,2个保加利亚骑兵旅去多布鲁沙地区。经过8天激战,缺衣少食,疲乏不堪的俄西伯利亚第4军被逐出多布鲁沙,损失惨重。

      9月22日,罗军丢了Topraisar,23日丢了赫尔曼城外围,根本无法组织起有效的抵抗。罗马尼亚首都卫队开始在布加勒斯特布防,25日,德军轰炸了布加勒斯特筑垒地域,给罗首都卫队造成重大伤亡。

      罗军主力被德奥保联军包围在赫尔曼城,双方在该城展开激战,29日,德奥军占领该城全部制高点。30日,同盟国军宣布占领整个赫尔曼城,罗军主力大部被歼。

      10月2日,俄军居然不顾德奥军已经开始攻入本土的兹洛克佐夫,再度对多布鲁沙发动牵制性进攻,又被击退。

      10月3日,罗马尼亚炸毁多瑙河上桥梁,企图阻断同盟国军的追击。这的确阻断了德奥军的追击,为布加勒斯特设防赢得了时间,德奥军一面使用远程炮火和航空兵轰击布加勒斯特,一面从德国紧急调运舟桥设备。

      10月4日,奥匈拼凑了5个边防旅,将特兰西瓦尼亚境内的罗军赶回罗马尼亚,收复国土。

      11月初,同盟国军架起便桥,强渡多瑙河,在同盟国军凶猛的炮火下,布防的罗军伤亡惨重,无法阻止同盟国军渡河。

      11月中旬,在同盟国军持续猛烈进攻下,罗马尼亚军开始总崩溃,成群结队的溃兵向俄国逃去,俄国人总共收容了15万罗马尼亚溃兵,倒是对大出血不止的俄国前线兵力不无小补。

      12月6日,同盟国军攻克布加勒斯特,占领整个罗马尼亚,总共俘获50万罗马尼亚战俘。

      通宝推:寻找无双,阿多尼斯,
      • 家园 以前在图书馆

        以前在大学图书馆,看到好几本关于一战的翻译过来的图书,而且都不是那种干巴巴的战史叙述(名字也不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历史”之类的),而是有不少生动的内容,可惜只有“八月炮火”一本记得名字,82年出版的,译文极佳,一看就是那些解放前的老先生的文笔,也能在网上看到(http://www.warstudy.com/history/world_war/guns_august/index.xml)。其他的书现在去图书馆关键字搜索都找不到了。

        希望大家都搜罗搜罗这些译著的名字列出来。

      • 家园 一战东线就是一场比谁最烂的比赛啊!

        目前看来罗马利亚第一

        倒是错怪了意大利,一直以为意大利是最烂的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