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反满清却不反皇帝可笑之极 -- 葡萄

共:💬44 🌺43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圣经
          家园 能给链接或者提示吗

          谢谢

          • 家园 新教运动和启蒙运动

            del

            • 家园 没有找到具体的东西,只说说自己的看法

              过去有个流行观点,认为中国只所以文盲多是因为封建政府的压制,西方教会重视传播知识,所以他们先进。

              这是个错误的观点。他是从中国的文盲多这个结果,想当然的认为是政府教育不力,或者根本不推广教育是原因,根本没有认真查证事实情况。而被认为先进的西方,其教育本来就是从中国进口的,如何又比中国先进。

              从孔子“有教无类”以来,封建王朝历来将文化作为国策进行推广,教化民众从来都被儒家当作天任。

              原因就在于汉字识字的困难上,西方有人统计:汉字的学习时间是字母文字的7倍。现代教育实践也说明这个问题:大量的在校学生失学,因为他们的家庭经济情况不能支持他们的学习。现在如此,百年前的社会财富状况下,更可想而知。

              从这点也可以重新解读孔子远离劳动言论的现实基础了,那是基于汉字的学习需要脱产,如果有人在学习汉字时,还要关心一下劳作,孔子认为是学不好汉字语言的。

              我可以得出结论,如果中国想在本土自己进入工业革命,需要7倍于西方的个人生产率,如果再乘以巨大的中国人口基数,将需要千倍于西方通过殖民得到的社会财富积累,才可以做到。

              • 家园 这个理由不成立

                学习英文,1万的词汇量用来读报纸和杂志还是有难度的,比英文更复杂的德文更是如此。但是汉语,2000多的词汇量足以应付看杂志,看电影,读书看报,写小说,毛泽东全集5卷本,使用的不统汉字也不过2000多个,但是2000的英语词汇量就是彻彻底底的文盲了。

                我认可葡萄的说法,中国没有产生资产阶级的原因在于君权太强大,而维护君权体系的程朱理学类似于古兰经那样的自恰体系,这个体系已经丧失了自我进化的能力,除非从外部打破,内部已经没有了自我革新的能力。实际上,明朝的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很明显,在江浙一代,已经有很多手工工场,西门庆同学也是一个新型资产阶级的代表,有自己的药铺。

                中国没有发展类似于西方那样的科技体系的原因,我认为是中国古代哲学跟西方古代哲学发展方向不同所致。西方哲学是缘自于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后来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是毕达哥拉斯学派的进一步发展,而毕达哥拉斯学派是很看重数学的,他们倾向于用数学解决一切问题,基于这一点发展出了理性思维,即基于实验和理论相结合的科学体系。数学不光是理性思维,而且是一种量化思维,进而大问题被划分为小问题,小问题被分的更小,然后分而治之。所以欧洲人一般会提出一些假说,然后再来证明这些假说,这样,科技就慢慢发展出来了。

                但是中国古代哲学很特别,最早的阴阳八卦理论,是这个套路,一发展出二,二发展出四,进而无穷。在这个例子里,大家似乎关注的是一到二,二到四中间转换的过程,比如什么时候变或者如何变。但是具体一是怎么来的,中国人似乎不愿意去考究,这从西方的思维来看是完全没有意义的。所以说,这种形式逻辑发展的停滞是中国没有发展出类似于西方科技的一个原因。但是这种理论并非一无是处,至少使用这种哲学体系构建起来的中医是成功的,而中医的阴阳调和、经络穴位的阐述,则是西方科技始终解决不了的一个问题。我看过一些中医书,一开篇就讲阴阳调和和各种经络穴位的功能描述,但是从来不讲为什么会有这些功能。

                但是总得说来,西方哲学在发展近代科技方面,的确比中国古代哲学要更有优势。

                • 家园 你没有认清字母文字简易性的根源

                  不是词汇量,而是词与语言的结合程度。

                  字母文字熟悉词汇,只需要认识26个字母,其它都在交谈中解决 。

                  汉字不行。

                • 家园 我对那个词汇量的比较表示怀疑。

                  不知道这个究竟是怎么统计出来的?

                  因为首先统计的是词汇量。这个就很难说了,不知道是否有什么专业的标准?何况在两种相差如此之大的语言中建立一个可比较的标准更为困难。比如英语中名词,形容词,动词,副词是不是分开统计的?如果不分来,有时候几种词性之间的意思差别会很大。而汉语中,如果不是统计字而是词,那么比如看到和看见之类的,是否要分开计算?有人可能认为这太小儿科了,明显是一个意思,但是这确实是“小儿科”,一年级的小孩未必全知道。

                  英语中对词汇量的要求看似非常高,某种程度上说,1万还很不够。但严格来讲,解释所有的英语单词,只需要2000(还是4000?还是几百?)个词汇就够了。这个是有事实根据的,因为不少英语字典就是根据这个原理来编写的。

                  换而言之,英语文章中很多词汇是为了行文漂亮替换了,这种情况在任何语言中应该都存在。但由于英语来源的复杂性,这些意思相近的词汇在拼写上可能大相径庭,甚至连本国人都未必知道它们起源和关联。当然,汉语中也有这类问题,比如犹豫,可以用犹疑、踌躇、踯躅等等很多词汇代替,2000词显然不够。

                  之所以汉语会给人以所需词汇少的感觉,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字”的存在,所以说要是认识的达到2000个字,那么一般的阅读问题确实不大了。但字本身是带有含义的,不然英语中字母数量更少了,只要26个。所认识的字在达到一定程度后,能够通过组词来加以变换,进而保障阅读和写作。但这个基础识字量,以及对字的多个可能区别很大的涵义的较清晰的理解,绝对不是个轻松的工作。这里想起个我自己的例子,我小时候识字在同龄人中间绝对算多算早的了。但是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有篇课文中有“一会儿”这个词。这个词在我们那的口语似乎很少用到的,之前看小人书也没遇到。因此,尽管这三个字本身极为简单,第一次遇到时我仍然怎么也不能理解这个词的意思。

                  这种情况其实不少,所以说有几千字的量也未必够用,尤其是对于专有名词而言。英语中很多专有名词是以新词的形式来表达的,尽管这些词本身可能是由其他词演变或者转变意思而来的。而汉语中,如果排除音译词,很多专有名词都是用旧字来拼组而成的。随便举个例子,可能不大好,比如factorial这个词,用来表示阶乘,基本上就是专属此意了。这应该算是个全新的词。而在汉语中,“阶乘”这个词在意译上已经算是相当完美了,但一般人第一次遇到仍不可能知道其确切意思,尽管那两个字都很普通。

                  总体来说,对于某些概念的混淆和尺度把握,很容易造成统计上出现惊人的差距。当然,具体的定义得去问语言学家。

                  在我看来,不论哪种成熟的现代语言,对词汇量的要求应该是接近的。差别在于实现这种词汇量的方法,而拼音语言和汉语各有千秋,但相对初学者而言更有优势。

              • 家园 汉字的确是个问题

                假设一个婴儿,从生活环境中掌握英语口语的难度与汉语一样。

                掌握英语口语之后,只要学会字母,语法,拼写规则和一些简单练习就基本能掌握英语阅读能力,经过一定量的阅读,自然就能掌握英语的书写。其顺序是口语-〉阅读-〉书写。

                而汉字则办不到,汉字的顺序是口语-〉书写-〉阅读,距离都较远。学习成本较高,而且占用了一个人的适合学习的最佳时间,因为语文不掌握,阅读其他课程的中文课本都成问题。

                另外,当因地域广大,交流缺乏造成众多口语方言时,掌握汉字的地区,较容易实现思想的统一。而使用字母文字的地区,较容易出现新思维。

                事实上,汉字给我们的竞争力带来的负面影响十分巨大。

                • 家园 学中文再学英文要比学英文再学中文容易。

                  从综合竞争力看,如果只要掌握一种语言,学英语好。但是要掌握双语,先学中文是对的。

                • 家园 文字只是工具,是传播思维成果的工具

                  是思想决定语言文字,而不是语言文字决定思想

                  而物质才能决定思想,不是思想决定物质

                  当社会意识到需要将文字与语言相结合时同,就产生了汉语拼音。当社会需要汉字作精确的工艺表达时,也就产生了精确表达的汉字。

              • 家园 不要再羡慕大航海时代了,大航海对中国毫无用处

                世界上有几十个美洲大陆、澳洲大陆让中国去殖民吗?

                也不要再为郑和叹息了,相对于中国已有的巨大财富,和需要的巨大财富,郑和纵然是掠夺也是杯水车薪。下西洋在当时中国教育现状下,只能是劳民伤财。

    • 家园 为什么没有自生出工业革命呢?

      其实要解释中国为什么没有内生出工业革命,就是要解释为何中国没有发生科技革命。

      我比较赞同林毅夫所说的社会激励机制。中国完善的科举制度让知识分子穷其一生去学习四书五经。而西方社会,普通人无法通过努力参与国家统治,贵族生下来就是贵族,平民一辈子都是平民。

      但是林毅夫的课程说到了这里就没有继续往下阐述。即使没有内生出科技革命,我们能不能通过与西方的交流实现科技的进步,进入现代社会呢?我认为这是完全有可能的。

      葡萄说中国君主制度太强大,君主权利是否有可能推动我国现代化呢?

      • 家园 没有科技革命是因为我们用了象形文字

        还好2000年在整个历史长河里是很短暂的,1840年后,中国人开始理解科技,掌握科技。

        但牢固的理工科思维的建立还需时间。

        • 家园 汪丁丁曾引证

          运用象形文字时的大脑运动同运用字母文字时大脑运动是不同的。

          但是否到了无法产生科技革命的程度?要知道西欧以外的世界都没产生。

          倾向于认为科技革命是个人类基因突变,

          • 家园 象形文字阻止工业革命,是因为他太难学了

            难学,降低了劳动者的素质,阻碍了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

            一个基本事实上,西方,特别是工业革命的英国,大部分的发明创造者都是有知识的工人或者手工工匠出身

            • 家园 百度了一下

              汉字应该是会意文字。

              其实象形文字是好学的,人类最初的文字都是象形文字,字母文字是后发展的。

              而且中国的科技直到宋朝,都是领先西方的。就是说劳动者素质高。

              人类在大约6000年前就已经有了象形文字,后来巴比伦和苏美尔人又发明了楔形文字。这两种文字符号在半坡文化(仰韶文化的一支)的陶器或其他器物上都有所表现。大约4000年前地中海又出现了腓尼基文字,现在一切字母文字,比如阿拉伯语、希腊语、拉丁文、希伯来语、英语等,都可以说是直接或间接从腓尼基文字发展而来的。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