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中印冲突史话(1)- 麦克马洪线 -- 好猫如诗

共:💬13 🌺2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中印冲突史话(1)- 麦克马洪线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中印冲突史话(1) [原创]

    by 好猫如诗

    麦克马洪线:

    西藏,自古以来是中国的领土。她北接新疆,东望中原,长江、黄河就像两条纽带,将雪域高原和神州大地紧紧联系在一起。南面,是从世界屋脊陡然直下的喜马拉雅山南坡。这里历来是西藏的门隅、珞瑜和下察隅地区,从印度洋吹来的暖湿的西南季风,被高耸的天然屏障所阻,形成了这一地区温暖湿润的气候,与藏区的冰天雪地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片西藏的江南,正是中国的藏南门户,这里的人们与南面的尼泊尔、印度鸡犬相闻,互通有无。长期以来,中国与邻帮印度维持着和平友好的关系。两国总共1700公里长的边界,被尼泊尔和不丹从中间分为三段,分别以喀喇昆仑山、喜马拉雅山脉和喜马拉雅山南麓作为两国历史上约定俗成的界限(在图中是红线部分)。横亘万里的巨大山脉,成为两国边界划分的天然仲裁,形成了南北两侧地理上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两国的百姓便世世代代遵守这一天然的划分界限,将这种宁静安详的局面一直维持到了19世纪中叶。

    1846年,已经控制印度的英国殖民政府吞并了查谟-克什米尔地区。为了进一步将势力范围扩展的中国地区,声称拉达克是克什米尔的一部分,在完全不与清朝政府协商的情况下,强行占据了拉达克的广大地区。

    拉达克,在历史上原本是西藏原始宗教本教的发祥地象雄地区的一部分。公元869年,吐蕃王朝解体,王孙吉德尼玛衮出逃,在西部的阿里地区建立的强盛的阿里王朝。到了晚年,他将国土一分为三,分封给三个儿子。大儿子选择了云彩会集处的普兰;二儿子选择了云彩弯弯处的古格(扎不让,今扎达);三儿子选择了云彩最高处的玛隅(今日土)。即后来的普兰王朝、古格王朝和拉达克王朝。普兰是雪山环绕的地方;扎达是土林环绕的地方;日土则是湖泊环绕的地方,这也便是“阿里三围”的由来。然而,这片云彩最高处的圣土,却因为政府的积弱和殖民者的野心而从此离开了自己的同胞,成为印度克什米尔自治邦的一部分。

    为了进一步染指中国的西藏事务,英国先后派遣大量的勘探人员,伪装成僧侣、商人、游客,从不同地区进入西藏、新疆进行测绘活动。在西线,于1865年绘制了所谓的约翰逊线,将中国阿克赛钦、摩河谷及喀喇昆仑山以北广大地区划入英属印度的克什米尔版图。1911年,英国又趁中国社会发生巨变的机会,为从东线入侵中国进行了紧锣密鼓的准备。

    1914年,英国邀请中国参加了印度北部西拉姆的边境争端调停会议。当时与会的是袁世凯北京政府的代表人员。其时孙中山正在南方发动轰轰烈烈的二次革命,讨袁战争在全国打响。英国政府的如意算盘是趁北京政府焦头烂额无暇顾及边境事务的时候,最大限度的实现侵略中国的梦想。

    会议上, 关于西藏的划界问题,麦克马洪正式交出英方调停约稿11条,内容包括:中国对西藏拥有宗主权并承认外西藏有自治权,所有外藏内政由拉萨政府掌理,中国不改西藏为行省,西藏不有代表于中国议员或类似之团体;中国于西藏不派军队,不驻文武官员,并不办殖民之事;英藏议订新通商章程;英国商务委员可于必要时随时带卫队前往拉萨等。约稿将青海的大部分及四川西部均划入西藏界内,其中再划为内藏与外藏。允许中国在西藏有卫队100名。而所谓的中印边境线,也仅仅是由英国外务大臣麦克马洪所画的一条粗略红线(在图中是绿线部分),这条红线,将中印传统上的边界线向北纵深推进了100多公里,将面积达9万多平方公里的喜马拉雅山南麓最富饶领土全部划入英国的殖民领地。这就是臭名昭著的麦克马洪线。

    正如牛津大学高级研究员内维尔?马克斯韦尔曾指出:所谓“麦克马洪线,”是一九一四年西藏一个代表团与印度政府外交秘书亨利?麦克马洪爵土在德里所作的一桩未经授权的秘密交易的产物。1938年,英国又重新出版了1929年版的《艾奇逊条约集》第14卷,然而出版日期仍然注明是1929年,同时英政府大量销毁当年1929年的真版文件。在1938年的伪版条约集中,当年的麦克马洪线被列入条约的内容,企图以此来对领土的侵略进行合法化。

    然而,1914年的在西姆拉会议上,北京政府的代表严厉拒绝了英国政府的协议内容。这项协议根本没有得到中国历代中央政府的承认。1914年3月24日,麦克马洪等人以赠给西藏5000支枪、50万发子弹,支持西藏独立,帮助西藏赶走汉军等条件为诱饵,胁迫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夏扎在秘密换文上签字。然而事后,英国并未兑现自己对西藏地方政府的承诺,西藏地方政府也随即否认了协议。

    就是这样一条历史遗留下来的不合法边境线,为日后印度武力侵犯中国制造了借口,更为旷日持久的中印冲突埋下了祸根。

    • 家园 中国70年代内部出版过一本写中印战争的书,

      内维尔 马克斯韦尔(Nevil Maxwell)的<中印边境战争>,这个书写得很好.很好看.给作者推荐.

    • 家园 中印冲突史话(2)- 蜜月时期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图:毛泽东会见尼赫鲁

      蜜月时期

      1947年,印度在甘地的领导下,终于取得了民族的独立。1948年,英国军队基本上从印度半岛撤出,印度由昔日长期受奴役民族一跃成为东南亚举足轻重的政治大国。1949年,中国共产党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也建立了新生的国家政权。长期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压迫,给两个国家都带来了巨大的创痛。在恢复国计民生、发展经济的同时,两个国家都雄心勃勃地把目光投向了外面的世界。1950年,印度政府派军开进未划定的喜马拉雅山南麓,占领了达旺。中共政府对此没有表态。也许他还有太多的问题没有顾及,或者在认为时机成熟之前,不愿对自己的邻居兵戎相见。然而,印度扩张领土的野心,在立国之初就已经昭然若揭了。

      在随后的抗美援朝战争中,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打败了世界头号强国,中共的国际地位得到空前的提高,也进一步确立了中国在亚洲的大国地位。这时的中国和印度,就如同两个刚刚睡醒在东方的巨人,正在信心十足的环顾世界。虽然身上仍然带着旧时代留下的创伤,然而崛起和碰撞已经是不可避免的了。但是在表面上,双方仍然带着甜蜜的笑容。

      1952年,中国中央政府派军队进驻西藏。这时候的西藏政局不稳,藏民纷纷关门闭户,商店歇业,粮食供应告急。军委电告驻藏的第18军,严禁就地购粮,扰民滋事,以免进一步恶化当地的局势。由于高原气候恶劣,加上食品缺乏,军队的战斗力大幅下降。这时的周恩来紧急求助印度政府,协商购粮以解燃眉之急。在印度政府的帮助下,大批粮食运入西藏,暂时解决了解放军的粮食供应问题。这里还有一个小插曲:中国军人在吃了印度粮食之后普遍出现了浮肿现象,使得当时负责西南战事的贺龙和18军司令员张国华怀疑印度方面在大米中下毒。直到化验后才真相大白,原来印度大米普遍缺乏维生素B,导致参战人员浮肿加剧。经过补充维生素B,解决了军队的浮肿问题。

      1955年4月,著名的万隆会议在印度尼西亚召开。中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率团参加了会议,在会议上,周提出了深得人心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而印度,则是万隆会议的发起国之一。当两个大国的领导踌躇满志的在会场上握手的时候,中国和印度仿佛一夜之间成为了亚洲政治舞台上的明星。在不久前的1954年,两国政府刚刚签订了《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通商和交通协定》和《中印联合声明》。稍后不久,印度的尼赫鲁、南斯拉夫的铁托和埃及的纳塞尔总统又共同倡导并发起了不结盟运动,印度成为不结盟国家无可争议的政治领袖。两个东方巨人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积极表现,一时间成为国际上和平共处的楷模。最耀眼的光环落在了中国和印度的头上,然而在同时,光环背后的阴影里,滚滚暗流正在酝酿,悸动,随时准备像火山一样喷发。

      • 家园 中印冲突史话(3)- 风雨欲来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风雨欲来

        在印度的梦想中,西藏地区历来是中国与印度之间的“缓冲国”。她不受中共的支配,在政治上享有独立的地位。在中国与印度的边境冲突上,西藏是一块讨价还价的筹码。她独特的政治文化体系,在中印关系上起着居中调停的作用。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西藏,印度单方面构想的“缓冲国”的理想破灭了。1956年,印度尼赫鲁总理亲自写信邀请达赖、班禅两尊活佛赴印度参加释迦牟尼涅磐2500周年的宗教大法事。印度乃是印度教的天下,佛教历来都受到排挤与轻视,这种邀请无疑带有明显的政治意义。对此,周恩来总理亲赴西藏劝说达赖喇嘛,并指责尼赫鲁总理背信弃义。然而,1959年,随着西藏叛乱的爆发,达赖喇嘛终于出逃到印度,并从此以印度为自己的根据地,多年来从事西藏独立运动。可以说,达赖集团的流亡与印度政府的暗中努力是不无关系的。

        同时,印度方面对喜马拉雅山南麓的武力扩张,从立国之初就没有停止过。1951年,继达旺之后,印度进驻了马果和巴恰西仁,1953年,印度军队逆苏班西里河西进,遭到当地藏民的抵抗。其中一个连70名印度官兵在塔吉村遭到当地珞巴族居民设伏袭击,全军覆没。到了53年下半年,印度基本上侵占了原传统边境线以北,麦克马洪线以南的门隅、珞瑜、下察隅各地,成立了所谓的“东北边境特区”,在中印边境的中段和西段,印度也侵占了共约2500平方公里的土地。

        至此,麦克马洪当年设想侵占中国的9万平方公里领土已经全部被印度实际占领。作家金辉对

        那片土地这样换算:

          ――相当于一个江苏省、一个浙江省;

          ――相当于三个台湾、六个北京;

          ――相当于一个匈牙利、两个丹麦、三个比利时;

          ――相当于六个科威特;

          ――相当于十个英阿争议的马尔维纳斯群岛;

          ――相当于二十个日俄吵得不可开交的北方四岛;

          ――是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上一国被另一国强行侵占的最大一片土地;

          ――是中国版图的一百零一分之一。

        然而尼赫鲁的胃口显然不只如此,在对中国的领土要求上,印度方面声称总共12.5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土地应该归印度所有。 --- 这是将西线约翰逊线的划分一起计算在内,比麦克马洪的规划多出了3万多平方公里,总体面积相当于中国的福建省。而实际上,中国政府一直对约翰逊线以西的阿克塞钦地区实施着有效的控制。

        对此,中国政府先是采取了息事宁人的态度。在军事上,边境部队采取了回避的态度。1959年,在周恩来总理写给尼赫鲁的信件中,周希望,尼赫鲁和印度政府将会根据中国政府的要求,立即采取措施,撤回越境的印度军队和行政人员,恢复两国边界久已存在的状况。1960年4月,周又主动对印度进行了为期6天的访问。周恩来表示:“中印两国有一切理由应该千年万年地友好下去”,“边界问题并不是不可以找到共同点或接近之点”。

        此时的印度,俨然已经是第三世界的领袖,不结盟运动的盟主,万隆会议的明星。国际政治上的春风得意让印度政府的领土野心迅速膨胀。对中国政府的规劝,印度根本没有放在心上。对周恩来的来访,尼赫鲁仍然保持高调,强调边境问题不容谈判。又拒绝了中国方面稍前即已提出“双方武装部队从中印边境全线各自后撤20公里,并停止巡逻”的建议。中国单方面停止了巡逻后,印度趁机将边境的军事设防点增加至430余个。

        1960年,2月份起,印度噶伦堡、加尔各答有关当局已经先后向旅居当地的华侨发出通知,限令接到通知者几天到3个月内离开噶伦堡或印度。至9月份,接通知人数已增至几十人之多。通知书没有说明任何理由。11月24日以及稍后的12月3日,印度加尔各答当局又突然逮捕当地兴华中学校长张学文、副校长谢应瑞、当地华侨报纸《中国新闻》总编辑侯兴福和山东同乡会会长刘维兴等13名华人。这一切表明,印度对中国领土下手了。

        印度的强硬来自于他迅速掘升的国际地位。一方面,美国称之为西方式民主与自由的堡垒,另一方面,苏联也在对这个政权暗送秋波。奇货可居的优越感使得尼赫鲁有些飘飘欲仙了。1962年10月,被尼赫鲁誉为“当代拿破仑”的国防部长梅农主持了针对中国的作战会议,他们的计划是将中国军队彻底清除出双方争议地区。这就是著名的立沃纳计划。对于中方可能采取的军事行动,印度决策部门不是没有考虑,然而尼赫鲁始终相信他手中的底牌,那就是中国还不敢出兵。 “如果说中国是一个大国,印度也是一个大国。我们强大得足以对付任何挑战”。

        一场大战即将展开了。

        • 家园 中印冲突史话(4)- 大战前夕

          大战前夕

          尼赫鲁的底牌不是没有道理的。

          当时的中共,可以说是内忧外患。1960年,中苏彻底决裂,中国失去了国际上最为强有力的同盟与靠山。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政治制裁未有竟时。而国内,大饥荒已经使得成千上万人流离失所。大跃进造成的恶果让老百姓怨声载道。毛泽东不得不在1962年的七千人大会上宣读罪己召,将国家主席的权力移交。很难设想,一个意气消沉的政府会对偏远的领土作出军事保卫的决策。

          时任西藏驻军司令员的张国华中将也参加了这次会议。

          张将军还没有来得及离开北京,就被军委反复召见,讨论研究中印边界形势问题。10月18日,由毛泽东亲自主持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在中南海颐年堂召开。张国华参加了会议。

          毛泽东问张国华:“听说印度的军队还有些战斗力,我们打不打得赢呀?”

          张国华肯定而自信地回答:“打得赢,请主席放心,我们一定能打得赢。”

          毛泽东说:“也许我们打不赢,那也没有办法,打不赢时,也不怨天怨地,只怨我们自己没有本事。最坏的结局无非是印度军队侵占了我国的领土西藏。但西藏是中国的神圣领土,这是世人皆知,天经地义,永远不能改变的。总有一天,我们会夺回来。”

          罗瑞卿总长问张,打得赢,根据何在?张说:“敌人虽然是印度的王牌军,但比不上蒋介石的主力。他们长期没打过仗,我们却刚刚平叛。他们没来过高山,我们却长年驻守高山……”

          周恩来将决策通知了苏联克里姆林宫,赫鲁晓夫没表示反对,还对中国驻苏大使说:苏联也得到了类似情报,如果中国受到了攻击,反击是很自然的事。至于美国,周恩来分析说,它不可能以很大的力量支援印度。

          毛泽东则对着地图沉思,他说:尼赫鲁的底牌是以为中国不敢打他。然后毛指着地图上印军的据点,用湖南高腔说:“扫了它!”

          巨人之间的争斗开始了。

          • 家园 中印冲突史话 (5)- 闪电决战

            闪电决战

            离开了颐年堂,张国华立刻乘飞机返回了西藏。

            自卫反击作战在中印边境东段和西段地区进行。印军部署的兵力有1个军部、1个师部、4个旅部、21个步兵营,总计约22000人。印度陆军原是英国殖民地军队,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北非、南欧、东南亚诸战场作过战,自吹为“打遍欧、亚的劲旅”。与中国作战的印度第四师号称“王牌部队”,是“印军编制、装备、训练的试点部队”。第一一四旅长期驻防克什米尔、受过山地战训练。这些部队在印度陆军中具有代表性。其作战部署是:东段,第七旅4个营部署在克节朗地区;炮兵第四旅两个步兵营配置在棒山口、达旺地区;第四师战术司令部及1个营位于吉米塘、下地地区;第五旅8个营分布在“苏班西里边区”、“西安边区”和“鲁希特”;第四军军部和第四师师部位于提斯普尔。西段,印军第一一四旅以5个营分散配置在边境全线,其中1300余人分布在入侵战境的43个据点;旅部及1个营位于列城。

            中方出战的是张国华指挥的18军,在国共内战时与国军的五大主力“整11师”和“181师”都展开过血战。181师是西北军的精锐,于1947年被18军的前身部队所歼灭;整11师是18军的死对头,曾捉对厮杀多次,最后整11师在淮海战役中被歼。应该说,18军的战斗力是很强的,但是长期的驻守边境,使得许多出身内地的士兵产生了思乡厌战的情绪。军心浮动,使得张国华的任务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作战方案也不是完全统一的。

            当时的指挥人员,西藏军区组成了“西藏军区前进指挥部”指挥成员有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副司令员邓少东、赵文进,司令部副参谋长石伴樵,政治部主任吕义山,后勤部副部长于一星等,主要负责东段指挥。西段,新疆边防部队组成了“新疆军区康西瓦指挥部”,由副军长何家产负责指挥。当时军委的意见是,与印度开战不是小事,历史上也未曾有过。因此应该谨慎从事。在不知道印度军队实际战斗力的情况下,建议只打沙则一个点,围歼敌人一个营。这应该是十分稳健保守的策略了。

            张国华不这样想。

            这是一位身经百战的老将,1929年就参加工农红军,带兵打仗几十年,作为手握重兵镇守一方的军队大员,他认为吃掉一个营,不痛不痒,要打就要把印军的王牌第七旅连锅端。他说:一般说来应先打弱的,但我们受地形限制,不如先打强的,吃掉主力,敌人就乱了,容易各个击破。当时中国的一万多名士兵已经进入作战阵地,如果再不采取行动,很快就会暴露意图。张将军说:不能再推迟,要敌人还没穿裤子就当俘虏!

            大打和小打,吃掉一个营和吃掉一个旅,两种方案都上报给中央。当时的绝大多数人认为张是犯了冒险主义,还是毛泽东一言九鼎:“他是前线指挥,让他打嘛!打不好重来!”

            这无疑是一柄尚方宝剑,张国华这下子可以放开手脚了:“我的决心是,准备干掉他1300人,根本不要考虑伤亡,打一个补一个,始终保持四个战斗团满员。”前敌只会随即发布命令:要打的好,打的狠,打的快,速战速决,务求全歼,不要怕伤亡,准备伤亡2000,打起来不受麦克马洪线的限制!

            1962年10月20日,中印边界东线的中国军队开始了对印度据点的猛攻。印度人认为中国不敢出兵的如意算盘彻底落空了。仅仅两个小时,就攻克了印度军队的第一个据点。随后,东线的边防部队针对克节朗地区印军部署前重后轻、翼侧暴露的特点,采取两翼开刀、侧后迂回、分割包围、各个歼灭的战法,集中主要兵力,向印军第7旅左右两翼发起攻击,10月22日,印度王牌第七旅悉数被歼,旅长达维尔准将被擒。

            此时司令员张国华正发高烧,警卫要用担架他抬过冰峰山口,却被张斥退:“这成何体统!让战士看到了会有什么影响!”张的亲自督战,极大鼓舞了中国士兵的士气,当时的东线战场,涌现出无数的战斗英雄。负责摧毁塞维拉河岸卡龙据点的二连六班班长阳廷安一往无前,前仆后继,勇猛反击,共攻克27个印军地堡,收复了卡龙据点,为驱逐入侵卡龙的印军第七旅创造了条件。战后,六班被国防部授予阳廷安班”英雄称号。在沙则战斗中,九连二班班长张映鑫率领全班,连续攻克印军4个地堡,在攻击第5个地堡时,他身负重伤,向地堡投入最后1枚手榴弹,并用双腿堵住印军地堡射孔,壮烈牺牲,为后续部队歼灭印军创造了条件。战后,国防部授予他“战斗英雄”称号。

            22日,中国国防部宣告;我军没有必要受非法的“麦线”约束。23日,中国军队5路并进,于24、25日,先后进驻车新桥、达旺等地。

            同时,在西线,新疆边防部队首先对侵入加勒万河谷、红山头等地印军据点发起攻击,边防部队在高山缺氧、气候严寒的边境地区,对入侵印军据点实施强攻,全歼守敌;尔后向班公湖、巴里加斯等地区转用兵力,战至28日,清除了侵入中国境内的印军据点37个。

            边界战事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中国政府又一次表现出了宽容和大度,24日,中国政府发表声明,提出停止冲突、重开谈判、和平解决边界问题三项建议,并命令东线反击作战部队停止追击。11月4日,周恩来再次致函尼赫鲁,呼吁印度积极响应中国政府的三项建议,指出,中国的三项建议对双方来说,是对等的而不是片面的,是平等的而不是屈服的,是互让的而不是强加于人的,是相互尊重的而不是欺凌一方的,是友好协商的而不是武断专横的。然而印度方面又一次错误的理解了这个和平信号,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重新调兵遣将,使东西两段总兵力增至3万人,由陆军参谋长考尔中将亲自指挥。针对印度的反应,中国将边境军队兵力增加至13个团,于11月16日开始了第二阶段的边境自卫反击战。

            第二阶段战争,主要反击方向为西山口――邦迪拉地区和瓦弄地区。西藏边防部队某部于16日对印军第11旅发起反击,中将考尔乘飞机仓皇逃跑,解放军于21日进至金古底,逼近了传统习惯线;在东段西山口-邦迪拉方向,西藏边防部队针对印军成线式配置、前重后轻的特点,18日,对印军进行多路攻击。19日,攻占了邦迪拉,随即展开搜剿、追击作战,于21日全部清除了西山口-邦迪拉地区的印军据点。在西段,新疆边防部队自18日至20日,清除了班公洛地区的印军侵略据点。

            历时两个月的中印边界战争,击毙印军第六十二旅旅长希尔?辛格准将,总计歼灭印军8900余人。缴获各种火炮300余门,飞机若干架,坦克10辆,汽车400辆,各种枪6300余支(挺),及其它许多武器弹药和军用物资。在反击作战中,中国军队共伤亡2400余人。无一人被俘。这场战争,以中国军队的压倒性胜利告终。

            至11月初,印方在东北各邦(省)一片风声鹤唳,无兵可战之下,连交通警察也配发了武器,以死守危城。然而,令人不解的是,11月21日,中方突然宣布全线停火,并开始撤退到1957年中方实际控制线的20公里以后。 其后,又将缴获的印军武器弹药和军用物资交还给印度,并释放了全部印军战俘。

            • 家园 这里还有一个牛人,庞国兴呢

              1962年11月18日,在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的西山口战斗中,参加

              尖刀排击组,和战友英勇突破侵华印军的前沿阵地,占领了炮阵地。追击时,他和3个战友与部队失去了联络,坚持独立作战,多次同几倍,几十倍于已的印军遭遇,他沉着勇敢,消灭机枪火力点两个,毙伤印军指挥官2人,带领战友连续追击15公里,夺取两个炮兵阵地,缴获88加农榴弹炮7门、汽车2辆,为后续部队的追击创造了有利条件,所在领导机关给他记一等功。

              4个掉队的战士,居然来了个黑虎掏心,士气可见一斑

            • 家园 无一人被俘似乎不对,以前有人发过两个中国战俘在印度的故事。
              • 家园 那个多半是假消息

                没有可考的来源,而且隔上一段时间出现一次,符合谣言的特征

              • 家园 应是后来的冲突或行动中被俘的,当时交换俘虏时印度确实没交出一人。

                当年成都街头曾开着战场上缴获的美制、英制军车游行庆祝胜利,上了岁数的成都人应记得这个场景,只是当时全国人民好象对于这场胜利不在意,西藏人民可是高了兴,印军的罐头和毡子不错,当时解放军难得往回运,就地分了给当场藏民,当地人民好啊,人人出动帮解放军运弹药,八岁大的小孩都一前一后挂了两个每个四斤的缺罐头跟在父母身后支前。据说当地人常念叨的一句话就是什么时候能再来点美国罐头。

            • 家园 中印冲突史话(6) - 战事结局

              战事结局

              随着中国军队的主动后撤,印度军队又逐渐进驻了中国领土的广大地区。这使得在中印战争中一败涂地损兵折将的印度政府可以向印度国民宣布:印度取得中印冲突的实际胜利。而中国这种主动的“诚意”已经维持了30年,不知道这种“诚意”还要维持多久?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1966年,文革爆发,时任西藏自治区委第一书记的张国华遭到造反派的围攻和批斗,几乎性命不保。1967年初,周恩来指示空军派出飞机把张国华接来北京,参加毛泽东接见18名军队将领的军事会议。从实际上保护了张的人身安全。随后,张国华调任中共西南局书记,如四川主政。在这里,由于得罪林彪,张行动处处受制,更在某日清晨遭到狙击手的枪击,子弹穿过蚊帐,险些集中将军头部。而凶手早已逃之夭夭。只在后山的树杈上发现了一支步枪。这是继云南省革委会主任阎红彦上将遇害之后的又一起政治暗杀事件。事后,周恩来指示张国华调换住所,张却一笑置之。

              1972年2月21日张国华在会议中突然昏厥。周恩来特派的中央医疗组尚未飞抵成都,张已去世,享年57岁。周指示:查明死因;骨灰送回北京。

              3月11日,周恩来在与美国总统尼克松的会谈中抽身亲赴西郊机场迎接骨灰盒。此举在周的一生中仅有两例,一是亲迎陈庚大将的骨灰;另一位就是张国华。

              回想起来,中共出兵边境,可能更多的是想以泱泱大国的身份教训一下印度,而对正处于政治低潮的毛泽东来说,这无疑是一剂有力的强心针。相比之下,其政治意义应该大于实际的领土意义。中国军队的后撤,让印度对中国领土的占有既成事实,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国际政治时局的变幻,收复失地已经变得越发困难。这是着实令人扼腕的事情。但愿,这样功亏一篑的“诚意”不要在历史中再次出现。

              -- by 好猫如诗

              2003年6月

              元宝推荐:神仙驴,
              • 家园 人家不领情

                你自己撤军了,人家并不领情。看过一个印度将军的回忆录,他对中国撤军的评价就是耻辱,是他一辈子的耻辱。被人打了,却连雪耻的机会都不给,大概就是这个感觉吧。

                • 家园 这些阿三还真是矫情啊

                  真希望再打一次,这回占领了就永不撤军,一直给它们雪耻的机会。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