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中国饭碗,华国锋,袁隆平,李振声和中科院院士 -- 海纳

共:💬241 🌺429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17
下页 末页
  • 家园 中国饭碗,华国锋,袁隆平,李振声和中科院院士

    中国人解决吃饭问题没有多长时间,我们曾经被告知是邓大人让我们吃饱了饭。可进入二十一世纪后,袁隆平的出现让我们心生疑问:80年代的时候,为什么没有人提起过袁隆平?当我们真正了解袁隆平的时候,更多的疑问产生了。

    其中一个最大的疑问:袁隆平为什么不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的回答是作为育种专家,他只能入工学院。可另外一个小麦育种专家李振声为什么就是科学院院士?难道“大米”没有“小麦”高贵。

    翻开新中国农学史,会发现在文革时期中国农学波澜壮阔,出现了众多农学大家,引爆了世界粮食生产的种子革命。其中两位农学大家成为这场种子革命的代表,农学界称之为“南袁北李”,分别是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和杂交小麦专家李振声。“南袁北李”的科研历程,就是一部壮阔的“文革”、“改革”科研卷。将这两人进行一场比赛,会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袁隆平大家耳熟能详,出身小资家庭,带着“田园牧歌”的小资情调进入农学院。而李振声是与袁隆平相反的另一极,出身贫寒,亲友资助下高二毕业,饥饿难耐时被山东农学院管饭的政策所吸引入农学。

    毕业后,辛苦的农业劳作打碎了袁隆平的小资梦,开始变得消极,成为50年代的颓废愤青。李振声贫苦出身,解决粮食问题的决心从来不曾反复。60年代初的三年灾害饥饿时期,对于李振声来说只是一场毛毛雨,但对袁隆平的振动很大,从此袁隆平一改颓唐,立志投身于育种工作。一场南方水稻杂交和北方小麦杂交的比赛开始了。

    1956年李振声在陕西开始小麦杂交育种工作,1960年袁隆平才立志。1964年李振声的部分育种成果已经开始大面积试种,袁隆平才刚刚找到6株雄性不育的植株。这场比赛从起跑线上袁隆平就落后一步,看样子这场比赛水稻要输了。但一方面李振声选择的远缘杂交方式本身就比袁隆平的复杂,另一方面一个人的出现改变了这场比赛。

    这个人就是华国锋。

    华国锋山西人,建国后一直在湖南工作。60年华国锋担任湖南省委书记后,一直负责农业工作。袁隆平的言谈录中,曾经提到文革初期华国锋保护他和植株不受红卫兵冲击的往事。华国锋不仅仅是保护了袁隆平,他还为袁隆平作了大量的实际支持工作。在华国锋的支持下,袁隆平的研究不局限在湖南,几乎走遍了南方各地,遍寻合适的植株,终于在6年后于1970年11月23日在海南岛发现一株雄花败育株,这件事情成为杂交水稻研究中的标志性事件。

    华国锋不仅支持了袁隆平的研究,在湖南期间主持修建了韶山灌区工程、欧阳海灌区工程等水利工程。由于在农业建设的突出贡献,71年2月,毛泽东亲自提名华国锋到中央,担任国务院业务组副组长,主管全国农业、财政、商业工作,并兼任湖南第一书记。

    71年8月25日,毛泽东对华国锋说:“你是满脑子的农业,我是满脑子的路线斗争。”这个满脑子农业的华国锋在中央都干了什么呢?1972年,农业部把杂交稻列为全国重点科研项目,组成了全国范围的攻关协作网。1973年,广大科技人员选用1000多个品种进行测交筛选,找到了1000多个具有恢复能力的品种。1973年10月,袁隆平发表了题为《利用野败选育三系的进展》的论文,正式宣告我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他和同事们又相继攻克了杂种“优势关”和“制种关”,为水稻杂种优势利用铺平了道路。1975年全国杂交水稻推广大会在湖南召开,杂交水稻开始在全国铺开种植。

    华国锋领导袁隆平为首的农学家们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这是毛泽东都无法解决的问题,在旧社会这就是万家生佛,他不是接班人谁是接班人?1975年华国锋成为国务院副总理,兼管公安部。

    70年代中国农学绝对不是只有一个袁隆平。借着袁隆平的成功,华国锋的全国推广,陕西李振声于1978年成功的进行了小麦杂交育种改良,山东出现了日后创造夏玉米产量世界纪录的中国杂交玉米之父--李登海,这位李登海更离奇,是位工农兵学员。还有千万个默默努力着的基层研究人员。

    袁隆平的荣誉也接踵而至,1979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1年获新中国建国以来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但他的国内荣誉至此为止了,1981年华国锋不再担任中央主席,袁隆平中科院院士落选,当时叫学部委员。

    赵紫阳曾经说华国锋不过是个农业副部长,可讽刺的是他却将这个农业部长的功绩,毫不脸红的占为己有,宣传“要吃粮,找紫阳,要吃米,找万里”。

    随后中国进入了“科学十年春”,大批平反的笔杆子科学家把持着科学院,占有着有限的科研资源,而基层作实事的科研单位渐渐凋零。提起那10年袁隆平不禁嘘嘘,大批的学生流走海外,研究所几乎停滞。中国农学界迎来科学十年春,料峭北风寒。

    1987年,李振声面对不断下滑的中国农业发出大声疾呼,扭转了农业生产局面。李振声由于小麦杂交方面的成就,也由于他的成绩出在1978年,沾了三中全会的边,顺利成为中科院院士,高就中科院副院长。袁隆平如果明白,是不是会觉得成绩出的不是时候?

    从1978年到1998年,我国小麦总产增加694亿公斤,超过水稻总产量增加627亿公斤,李振声似乎后来居上,反超了袁隆平。但故事还没有结束,人生比戏剧还要精彩。

    80年代袁隆平科研经费严重不足,这十年他的国内成绩也不突出,但中国传统的“墙内开花墙外香”再次上演。美国曾经在东南亚建立了一个超级水稻研究所,袁隆平成功后他们曾经到湖南“偷师”,并取得一定成果,还在西方引起轰动。好在他们没有偷全,不然在西方的媒体强势宣传下,水稻杂交之父就不是袁隆平而是他们了。在袁隆平一位流出海外学生的牵桥下,袁隆平在国外引起了一阵阵的轰动,获得了众多的国际荣誉:

    一九八五年获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杰出发明家” 金质奖章。

    一九八七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科学奖”。

    一九八八年获英国朗克基金会“朗克基金奖”。

    一九八九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一九九一年受聘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首席顾问。

    国内李振声虽然已经是中科院院士、副院长,可由于某种原因,媒体并没有宣传,成为阴影中的英雄。袁隆平挟国际声誉,成为平民心目中中国解决粮食问题的唯一英雄。但在中南海某双小眼的关注下,他永远不可能进入中科院了。

    1995年,在那双眼睛已经无力睁开的时候,面对袁隆平巨大的国际、国内声誉,妥协了一个工程院院士。70年代那场种子革命的领导者,作为一个平民默默地渡过了这一切。

    通宝推:土拨鼠yuanap,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对您的李澄海是“杂交玉米之父”的说法,有疑问

      见到不少文章提及李澄海是“杂交玉米之父”他自己的网站也这么讲过,后来虽然又加了个限制性定语,可还是冠以“之父”的称号。

      事实是华北地区在1970至1971年间已经大面积推广了杂交玉米,种子是各县、社派农民技术员到海南岛培育的。结合化肥的普遍使用和灌溉,玉米亩产量一下子从二百斤左右提高到八百到一千斤。

      李澄海那是还是一个十几岁的中学生,他自己培育的第一个杂交玉米品种是在文革以后的七十年代末。

      那么一九七零年华北推广的杂交玉米是哪里来的?“杂交玉米之大伯”?这个“大伯”是谁?中国人还是外国人?

    • 家园 私货太多

      很多事情一加上渲染,调子就变了

      比如要吃粮找某某等等,这些话也是老百姓的话,不是某某自己编的

      关键是,中国人吃饱饭靠谁?这个问题作者定义为就考了杂交水稻这个技术了,中国人从此不挨饿了,是谁研究出来的?支持他的那个领导后来被贬了,所以贬他的人就不是好人……

      这个逻辑先不说存在很多问题

      就简单说是谁让中国人吃饱饭这个问题,袁隆平等贡献很大,水稻产量提高确实极大的帮助了中国农业

      但是现在粮食普遍能高产核心却不是这个技术,而是化肥(耕种技术也有一些功劳)

      化肥工业的蓬勃发展是根本,杂交水稻是锦上添花

      没有化肥,再好的稻子也难高产,因为中国的土地肥力几千年来已经过度使用了

      高产的代价就是,水污染严重,大量化肥进入了河流湖泊

      袁隆平很伟大,但不要神话,科学不相信神话

      • 家园 要吃粮找紫阳,要吃米找万里本就是编的

        不好意思,这话确实是人编的!万里后来找李葆华给他背书,别人愣是没搭理。

    • 家园 关于科研的问题,应当去问一下当事人,去问一下科研

      工作者,看看他们的观点是什么。袁隆平不是还活着嘛。

      某些人一天到晚就知道在意淫文革,写一些莫名其妙的文章,还自以为找到了人类的真理,我呸,丢人现眼。

    • 家园 袁隆平是美国科学院的院士

      还有一位美国科学院院士,还没有被评上中科院院士

      相对而言,袁隆平算是幸运了

      口口声声要与美国接轨的,却没有接轨

      所谓接轨,不过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拉大旗作虎皮罢了

      政客如此,所谓科学界也是如此

      • 家园 美国科学院院士也常常被人辩证使用

        袁先生那是靠学问

        陈竺和谈老板就是靠政治(当然我觉得谈先生就是靠政治)

        张先生,说实话我也不知道为啥张先生评上了美国科学院院士,但是好像没几个人知道中国还有另外一位搞水稻的美国科学院院士

    • 家园 您的文章只能证明华国锋和袁老的功绩

      从你的文章可以归纳出: 

      1) 华在文革中保护了袁不受冲击, 并且给了袁很大的人力物力上的资助; 

      2) 袁或者是天才, 或者是运气极佳, 或者两者兼而有之, 在70年代实现了突破

      实在无法得出文化大革命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结论. 

      当然我也不相信所谓科学的春天云云, 90年代我听中科院报告, 知道生物+物理口一年的拨款, 心都是凉的. TG所谓的科教立国, 从来都只在纸上. 这个, 从老毛鄙视知识分子开始, 是一脉相承的.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1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