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周末经济观察】财迷中国人 -- 陈经

共:💬202 🌺574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14
下页 末页
  • 家园 【周末经济观察】财迷中国人

    大多数中国人几十年来,实际只是讨生活,财富观念很朴素。一般人每月挣来工资,量入为出安排生活后,也就是存点钱,后来还买房子、股票与基金。高收入人士理财花样多些,大多数人还是在这个层次。

    大多数人主要还是考虑储蓄。日子对付过去了,又存下钱来了,才有基本的安全感。如果收入与开支发生变化,每月存的钱少了,虽然财富还是增长的,都会产生倒退的感觉。有人说,敢不存钱么?教育医疗房子新三座大山,哪敢花钱啊?我很怀疑这种说法,觉得是借口,没这些开销也照样喜欢储蓄。很多人有房子住,小孩上学没问题,医疗花大钱不是常事,其实也不太考虑。但就是喜欢土财主一样存钱,存款越来越多就安心,就高兴。大多数中国人的生活目的,就是想让钱越来越多。如果教育医疗房子都免费,但收入低,人还是不乐意。中国人就是财迷,就是喜欢存钱。

    奇怪的是,这么喜欢存钱的一伙人,到现在,居民人均存款只有1.5万!考虑到贫富差距,一般家庭的人均存款应该在1万以下。我以前想不明白,为啥很多人经常骂老朱。从整体上来看,上大学的人多多了,学校与医院设备也好多了,房子更是比过去档次高多了,明明是很好的事。也没见谁原来能上大学的上不起了,住的房子更差了。实际上我并不知道有谁考上了大学,却上不起被迫退学的。可能有小病不看硬挺的,但也不是没这个钱,是想省钱。大病大多数人本来也看不起,不是新问题。可能从前根本就不治,也就不花大钱,现在有复杂的新办法治了,就得花大钱了。

    但人们还是对这三个事很不高兴。想到这个人均存款数,我才明白,完全是因为这三个事要花大钱。改革许多年,人们本来收入增加了挺高兴,原来一个月就挣100,没几年就挣2000了,存的钱一天天增长,日子有奔头。忽然来了这几个改革,教育扔出一笔大钱,医疗可能扔大钱,房子更是要巨款,存钱计划泡汤了。晚上一算钱,咬牙切齿啊,本来有五万的,就剩一万了。有些人存款数在增长,有个十几二十万的,但知道将来要挨几下狠的,还是觉得压力大。从人们享受的消费档次与广度来看,老朱的改革总体是成功的。可是对人们的理财心理、生活模式有极大冲击,所以被骂了,费力不讨好。

    但就是从财迷的角度来说,老朱搞房改,明明是给居民送钱。很多人在单位的房子,几万就买下来了。到现在,翻个十倍也正常,家庭主要财产是这么来的。前些年商品房产推出来的时候,很多人不高兴。现在回头看,2003年那阵子人不买房,简直是太笨了。明明买得起的,就是不买。有阵子首付只要一成,月供和房租差不多,十万块就能拿下一套地段不错的房,压力其实很小。为啥不买呢?还是初级阶段的土财主心理,要花“大”钱,不乐意。实际心里只把存款当钱,不把房子当钱,一下出去十几万,还欠银行钱,受不了。觉得要是单位能分房就好了,骂有房分的特权阶层,想房价更低。现在看一些人日子不错的,好多是那阵子买了大房、买了几个房。前些年说中国有一百万个百万富翁了,好象挺吓人。现在要把房子算进去,百万真的太平常了,一线城市随便一个房就值这个价。

    忽然一下,人们突然觉得房子是钱了,比钱还是钱。没房子忽然就找不到老婆了。对于女青年的这种倾向,我曾经很迷惑,觉得太不象话了。房子非得是自己花大钱买的才住得高兴?从物质上讲实在是没道理,我觉得是一种精神幻觉。以前单位分的房还不如现在一些人租的房,不照样住下来了?慢慢有点想通了,没别的,女青年不是对房子痴迷,本质还是财迷。时代发展到房子是大钱了,而且还是大钱最实在的证明,女青年就成了房迷。如果拿出300万的存折,再拿出一个跑车,但男的就是怪脾气不肯买房,女青年应该也能接受,只不过这种现象很罕见。现在房价在降,女房迷眼见就少了很多,痴迷症状急剧减轻。这说明,女青年首先是财迷,其次才是房迷。(本文就事论事客观分析群众心理,对女青年是泛指,不是讽刺)

    群众的这种财迷心理,对国家经济行为影响极大。我现在基本肯定,中国消费低投资高,不是政府有意这么干,而是群众心理造成的。换十亿拉美人到中国,还是这个共产党搞经济,一定是消费高投资低。中国人也不是不喜欢消费,而是喜欢安心地消费,挣的够多了才大胆花钱。所以,中国消费与投资的比例就是会这样。三十年来消费占GDP的比例变低了,但也有极大增长,中国市场真的起来了。中国再怎么也会有很多顺差,这是改不了的,中国人就喜欢钱越来越多。要平衡,只能是中国人去外面买资产,国家买或者个人去买,这也是改不了的。

    财迷中国人除了喜欢存钱,还喜欢挣钱。我觉得中国人最喜欢挣钱,其次喜欢存钱,最后才喜欢消费。有些人明明有足够多的钱了,却不去消费,还是要去挣钱。有钱挣就很有劲,辛苦是不怕的,很危险都不怕。当然全世界的人都喜欢挣钱。如果钱太少太辛苦,中国人也不愿意去挣。但相对来说,中国人挣钱的劲头是最足的,好多别人不愿意挣的小钱,中国人也干。其实中国人挣钱的办法相对比较笨,但努力挣钱的精神真的很好。

    所以,国家经济增长不管如何都可以很高。世界金融危机、经济危机来了,中国是真的不怕,政府官员、经济学家都很有信心。实在不行,就放松货币政策,钱往下一扔,人民群众就努力挣这些钱,能干很多事。比较麻烦的反而是,到底要扔钱干什么事。其它国家这样可能不行,人民群众靠不住。他们首先要消费,把钱往下一扔,消费掉了,弄出通胀,还是不好好搞生产。

    以前说中国的银行是实质破产。后来股市一涨,市值变世界前几了,好象挺讽刺。但从近来一些国际金融机构的表现来看,中国的几家大银行还真的可能就是相对健康安全的。财迷中国人喜欢存钱,又努力挣钱,银行经营的条件很好。大笔钱存过来,付不高的利息也行。中国做什么事,货币创造不用太复杂,居民存款拿出去放贷就行了。一些外国的金融机构就不对劲了,人不喜欢存钱喜欢消费,钱跑啊跑的到中国日本来了。所以要用各种复杂的手段拆借资金、创造货币。“未来的现金流”可以立刻变现为大笔可用的资金,这个原理已经用到了极致。搞来搞去已经不知道钱是怎么变出来的,好象人人都很有消费能力。“现金流”一出事,因为事情太复杂,互相都防着不敢乱借了。流动性过剩迅速变为毫无流动性,因为货币创造的途径没有了。美国扔几千亿美元下去想把流动性搅活,如果人没有信心,再多也是无用的,这个事不知会如何收场。

    中国的局面就比较清楚,人的财富在哪一清二楚的。存款一堆、房子一堆、股票基金一堆,再把房贷除去,不用把“现金流”算上来。国家的钱也很清楚,有货币发行权和金融防火墙,境内的资产其实就是生产力,这是靠得住的。境外的主要资产细节是机密,但格局也是清楚的。现金、国债、两房债券,大约1.5万亿美元是这些,主要捆绑的是美元和欧元信誉。象黑石、富通、摩根斯坦利这样的问题公司的股权、债券就不太多,因为才开始投资没多久,我估计损失在百亿美元左右。所以,这次金融危机,中国并不太怕,除非是美元欧元都完蛋。国际社会也看出来了,以前说银行坏账一堆要金融崩溃的中国,现在反而成了救助国际金融危机的主要依靠力量。如果美国的事闹得实在太糟糕,美元也不行了,可以借出人民币给一些国际公司恢复流动性,人民币可能就这样国际化了。可能不是这次,以后美元总会不行的。

    中国人是很财迷,总觉得要未来比较安全,才去消费。这样的心态,要扩大内需是比较麻烦。不过在金融危机来的时候,这种保守就很有好处了。现在房子跌价了,断供的还是很少,确实很保守。保守而又财迷的中国人,可能又象上回东南亚危机一样,危机之中没遭灾,危机过后更繁荣。

    元宝推荐:范适安,
    • 家园 老兄说得很在理啊

      可是这样的模式,在现在外需比较低的情况下,怎样去提震内需呢,中国人的心态,越是没有安全感,就越是不肯花钱,这个很要命啊

    • 家园 收入和消费存在差异

      工资不到4位数,每月的生活消费就用光了,于是乎成了“月光一族”。现在买一件像样的衣服、裤子、鞋子最少要3位数字,一下花掉我的米米十分之一;想合租个单元房每月的房费就要花掉米米的一半,于是乎忍忍住在城中村,没想到随着市场变化房租也在狂涨。

    • 家园 到了美国的中国人也一样财迷

      所以相对于多数美国人来说,我们的日子就比较"寒酸"。

      回国了发现,跟周围同龄人比比,我们还是寒酸。

      所以如果考虑在其他同等条件下,最财迷的是我们这些人。

    • 家园 消费!为何消费?消费了什么?

      如果是为了拉动GDP而消费,为了把“过量生产”的产品消耗掉而消费,不免有本末倒置之感!

      如果一心消费,不惜消耗掉有限的资源,破坏环境,透支未来,这样的“消费”未免太疯狂!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 家园 中国式的消费,和陈经

      一直想做个标题党。陈经用财迷这个争议字眼想说明中国人在财务上的谨慎和稳健。顺道一想,有了多一点的感触,写在这里共享。

      要说中国式的消费,先要说说参照物-美国式的消费。别看目前出了大问题,其在历史上是起了大作用的。

      美国式消费的要点是:大生产、大消费,高周转速度,高消费水平和高生产水平。大消费解决了大生产的产品的出路问题,快速的消费和需求改进提高了生产的周转速度,提高了革新变革的速度。高消费也提高了人的再生产的水平,从人的层面上提高了生产和创新的水平。这个对于加快社会生产节奏,加快人类社会整体进步步伐有着重大意义。

      美国现在的问题过度膨胀,走向了反面 。在尝到了替世界其它地区人民消费的甜头后,忘乎所以的贪婪。另外又受到的全球资源限制这个约束。人类在经历了高资源消耗的快速发展后,已经不得不面对全球问题,即资源和环境问题。也意味着美式消费和发展方式的尽头。

      陈经在含蓄的赞赏中国式的财迷和消费后,依稀有点对内需不足的感慨。其实这个或许就是中国式消费的要点:永远把钱消费在再生产上,即使花在人身上,也要保持人的再生产的盈利。

      美国式的消费的破产一方面就在于:在人的再生产上,人的消费持续大于人的产出。说白了,就是总体上吃的多,又干不了足够的正经事。

      中国式的消费能否持续?内需不足怎么办?光生产不消费?

      太夜了,先抗抗铁牛。。 欢迎砖头。。

      • 家园 人类要开拓新的道路

        近来忙碌,一直没有多少时间写下去。今日在中国经济网看到转载的中青报的文章 不仅仅是华尔街时代的结束 人类要开拓新道路,很是认同。

      • 家园 服用兴奋剂的运动员可以战胜不吃药的选手。

        为什么体育界会禁止“磕药”呢?

        因为“磕药”行为长远来看,是得不偿失的,是运动员对自身体力的透支,会造成运动身体的长期损伤。

        可是为什么曾经有那么多运动员“磕药”呢?

        因为一开始大家不了解它的危害,只知道“磕药”以后,成绩会飞涨。磕药的人名利双收,没磕过的抓紧赶上,最终“磕药”成为时尚主流,不磕的出门都不好意思见人。

        西方早年靠掠夺海外殖民地,输出过剩人口,输进廉价原材料发家。二战以后,改为在发展中国家政治上扶持傀儡代理人,经济上间接吸血为生。就像有些山大王,年轻的时候烧杀抢掠,攒下万贯家财,留给子孙。子孙含着金汤匙出生,从小食指不沾泥,不是生产。但是仗着家里有钱,以放贷为生,美其名曰“大力发展金融第三产业”。因为不用下地干活,所以凡事以“高雅”为原则,特别的“怜香惜玉”。没事喜欢关心东家的“夫妻关系”,西家的“子女问题”,南家的“做饭烟太大”等等。

        但是,玩虚的可以得意一时,不能得意一世,出来混早晚要还。

    • 家园 熊仔宁可把危机估计大了,也不愿自己给自己宽心

      好比走在马路中间,突然有车来了,紧闭双眼站在路中间是一种办法,拼命跑是另一种办法。熊仔选择睁着眼睛拼命跑,绝不把自己的命交给司机。当然也可能哪也跑不了,不知往哪里跑,但这种努力多了方法学对了以后就能拼命跑了。

      ------------------- 这段似是而非的话到底是想说啥 ----

      熊仔恰恰就是03,04年没在北京买房的,那时房确实便宜,正如陈大所言,确有同期毕业的同学那时买房了,现在用公积金还贷比我的房租还低。熊仔直面这个现实,确实是笨,确实是被旧观念限制了。熊仔绝对不把这个气头撒在什么住房商品化上,对于熊仔个人而言,学会投资、善于积累财富更为有效。

      ------------------- 熊仔貌似有些激动 --------

      熊仔也一直认同这样一个观点,“人最大的不同就是阶级的不同”。我曾听过一些看多中国经济的人,这些都是身边的人,不是从任何媒体得来的。熊仔总结看多的人多半是有些投资的,而且他们看多的往往不是自己所在行业的(有可能是干一行骂一行)。陈大是我知的人里讲的最生动的。

      ------------------- 还是犹豫要不要点ctrl+enter,争论是无意义的 ---------

      还是发吧,陈大这么坦诚,熊仔总偷偷摸不厚道

    • 家园 老陈净讲大实话

      我在办公室曾经感叹中国人民最财迷,我的秘书和颜悦色地提醒我说,您也是中国人民的一员啊。

      实在佩服老陈的一贯乐观精神。

    • 家园 消费还是要看信心

      不能说中国人不消费。80年代,很多人把家庭储蓄的一半甚至全部来买电视等三大件呀

    • 家园 我揣测政委必定没有住房教育医疗这三座大山压迫吧?

      这篇文章是政委所有文章里面,何不食肉糜的味道最重的了,斗胆猜测,政委必定没有这三座大山吧?嘿嘿

      而实际上,教育医疗住房这三座大山,尤其是住房,那是影响中国老百姓正常消费的最大痼疾。

      现在的事实就是中国城市人不敢花钱却被逼着敢投资,农村人需要很多商品,是拉动内需的大头,可是却没钱买。

      这和三座大山的关系,那是确定一定以及非常肯定的~~

      有空详细说说这个,不过大致的过程可以描述如下:

      对于农民,大部分人两条出路,种地和打工,对于种地,农产品低价,农用品高价,赚不到钱;至于打工,比种地好多了,可是和城里人一比,工资也太低,这根本上决定了农村人口的消费无法增长。而城市人则被三座大山压制的无法承受通货膨胀,无法离开农村的补贴。

      本来呢,城市人享受着高工资,低价农产品,低价各种服务,基本上很多都是依靠农村补贴,还有很多靠依赖西部的能源补贴,我们只需要想想,把浙江的油料及电煤等,都换算成国际价格,就知道这个补贴有多恐怖了。再举个例子,农产品涨价这么多,两个人出去去小馆子撮一顿,100多一点吧,可是小馆子的打工服务生,工资1000,包吃包住。如果这服务生赚2000块,我们撮一顿就要多少钱了?

      所以,这种情况下的通货膨胀,其实是对农村的倾斜,如果做得好,涨价能让打工的,让农民得到好处,我们应该像初期的福特学习,让农民和民工涨了收入,会提升整个社会的消费能力。

      不过问题又回来了,城里人看着赚的多,但是负担在教育和住房上有多少,对于潜在的医疗消费,又有多少?

      比方说税后赚10k,这在江浙沪不说多,也不算少了,但是房价多少?搞不好房贷一个月就要还款4k,要是想让小孩子有个好点的前途呢,那么看看像样点的小学初中高中的收费吧,现在大学收费都算便宜了呢!!上次我半夜发烧急诊,没带医保卡,结果简单的发烧就花了400大洋,晕。

      说实话,如果有了良好的医疗和教育保障,房价不要那么高,那么现在城里人的收入承受点通货膨胀不是那么难得,对于收入10k的来说,撮一顿从100变成200,有啥大不了的呢?对于收入低点,3k的,菜场价格涨个一倍,没啥太大感觉吧?猪肉从8块钱涨到16块也没关系啊。但是在有了三座大山的情况下,嘿嘿,相当于每个人税后的可支配收入直接砍掉一半,这可怎么办呢?

      话说没这三座大山,我们的生活要和谐很多,消费的胆子要大很多,通胀承受力要高很多,农民和民工的日子也要好过很多。

      而不解决这三座大山的问题,基本上可以说,什么开拓内需,刺激消费,都是死结,三座大山之下,我们其实都是过度消费了,都背了几十万债务了,还说我消费不够?不是开玩笑吧?

      简单的说,城市人所享受到的,低价农产品,低价能源和资源,等等好处,最终都转移到三座大山上,不打开这个死结,谈什么消费是没有基础的,强行刺激消费,最终会变成一个疯狂的举动,造成疯狂的后果。

      有本事国家就把家电下乡铺开做,再搞个什么服装下乡,汽车下乡,统统都下乡,看能补贴多少。用补贴来刺激消费,终归没前途。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1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