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第二次中东战争的空中战役 -- xluoh

共:💬55 🌺327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五)英法进攻的开始:10月31日夜-11月1日凌晨

      英法联军的进攻原定于31日凌晨4点45分开始,但是为了获得包括埃及机场附近的防空火力和埃及飞机的分布、尤其有关米格战机部署的情报,作战开始时间被向后推迟。在30和31日两天内,位于塞浦路斯的第13中队的“堪培拉”和法军的RF-84F,分别对埃及进行了8个架次和15个架次的侦察飞行。它们带回的照片显示埃及空军此时有至少110架米格15/17,以及14架“流星”、44架“吸血鬼”、48架伊尔28,分散在如下的机场上:

      阿布苏威尔——35架米格15

      凯布里特 ——31架米格15

      法伊德 ——9架“流星”、12架“吸血鬼”

      卡斯法里特——1架“流星”、2架“吸血鬼”

      英沙斯 ——20架米格15

      阿尔马扎 ——25架米格15/17、4架“流星”、21架“吸血鬼”、10架“伊尔28”

      开罗西部 ——9架“吸血鬼”、16架伊尔28

      卢克索 ——22架伊尔28

      (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飞机都能飞行,也不是所有飞机都配有飞行员,但是英法显然不知道这点,这对埃及人来说不可不谓是万幸。)

      埃及空军对部分入侵飞机做出了反应。4架米格拦截了1架在塞德港附近被发现的B-29电子侦察机,不过此时英埃还没有进入战争状态,埃及飞机最后没有攻击。另外,1架“堪培拉”在观察西奈战况时造到了高炮射击,而1架RF-84F在遭到米格15的拦截后被迫放弃任务返回塞浦路斯。

      由于美国目前微妙的态度,联军在作战中不得不特别小心,以免造成美国的人身或财产损失,尤其是当得知美国飞机正停在开罗国际和开罗西部这两个机场上撤退侨民时,攻击发起的时间被一拖再拖。这些拖延给塞浦路斯的几个机场造成了严重的管制混乱和拥挤,最后迫使皇家空军把一时派不上用场的第39中队调回马耳他。

      终于,到了10月31日下午,出击命令被下达,但紧接着因为得到美国飞机仍然在开罗西部的消息后,第一批17点20分出发的“勇士”(138中队)被命令返回,给机场上正准备起飞的飞机带来了一些混乱,而11架从塞浦路斯起飞的“堪培拉”则将轰炸目标改为阿尔马扎。接着,148和214中队的6架“勇士”与12和109中队的7架“堪培拉”,会同来自塞浦路斯的另11架“堪培拉”,成为轰炸阿尔马扎的第二波。之后,第三批5架“勇士”(207中队),和18架“堪培拉”(7架来自马耳他,11架来自塞浦路斯),授命轰炸凯布里特。就这样,经过多次反复后,将近70架英国轰炸机拉开了“火枪手”作战的序幕。

      139中队的“堪培拉”首先于21点30左右抵达阿尔马扎,这时开罗还灯火通明,因此他们标定目标的行动并不困难。不过,似乎是某一架目标标定机将部分照明弹投错了位置,之后的7架“堪培拉”阴差阳错地将41枚1000磅高爆炸弹一股脑扔在了离该基地不远的开罗国际机场,数架民用飞机(包括1架菲亚特G212和1架“子爵”)被炸毁,跑道也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数分钟后,“勇士”才在真正的目标阿尔马扎上空投弹。埃及部分运作的雷达网发出了警报,3架“流星”夜间战斗机起飞拦截。其中一架在“勇士”后方占据了有利的位置并开火射击,迫使英国飞行员做出一系列规避机动。虽然最后毫发无损,不过这更使英国人对埃及空军不敢掉以轻心。

      在对阿尔马扎的空袭进行时,轰炸凯布里特的“堪培拉”和“勇士”共向目标投掷了132枚1000磅炸弹。飞行员报告他们给机场造成了相当大的破坏并摧毁了一些飞机,不过事实上他们此次轰炸的成果相当有限。因为机群投弹高度是在13000米,飞行中遭遇了强劲的对流,剧烈的颠簸不但给保持飞行的稳定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而且使轰炸瞄准仪发生故障,致使绝大部分炸弹偏离目标。

      23点左右,又一批4架“勇士”(138与214中队)起飞,和16架“堪培拉”(7架来自马耳他、9架来自塞浦路斯)一起轰炸阿布苏威尔。最后,1日凌晨5点左右,15架来自塞浦路斯的“堪培拉”起飞轰炸了英沙斯。两批攻击的过程中都没有发生什么意外,虽然最后一个攻击波中的1架“堪培拉”被埃军的1架“流星”追击了一会儿,但是轰炸效果依旧不理想,很多炸弹落到了目标区以外的荒野上,机场上停放的飞机仅有少数被破片击伤,而跑道更是基本没有被破坏。

      第一轮空袭结束后不久,2架“堪培拉”和一批RF-84F飞进埃及,对此次空袭结果进行照相评估。如果说侦察结果让联军相当失望的话,那么整个侦察的过程则更让联军感到震惊:2架“堪培拉”在侦察中均遭遇了拦截飞机,其中1架被米格15击伤了水平尾翼,最后侥幸脱逃,另一架虽遭攻击但幸运地没有被击中。这两次拦截甚至惊动了艾登首相,联军不由地担心,如果埃及人在下面继续保持这样的效率,那么整个作战也许会付出一个令人难以承受的代价。

      但此时,英法两国已经将战争之门推开,也就没有不迈进门槛的道理。11月1日清晨5点左右,当前往攻击英沙斯的“堪培拉”编队刚刚出发、而所有的侦察机还没有全部返回时,英法空军的第一批战斗轰炸机便按预定计划从塞浦路斯起飞。20分钟后,在距亚历山大港仅90公里处的海面上,“鹰”号、“阿尔比翁”号、“堡垒”号这3艘英国航母接连弹射了44架战机(其中8架在航母编队周围进行空中巡逻)。这一大群战术飞机的目标很明确,那就是完成轰炸机没有完成的目标——摧毁埃及空军。因为英国和埃及都有相似或相同的飞机,所有参战飞机的机身和机翼之前都被涂上了黄黑相间的识别条纹,并以东经32度线划分各自的作战区域:海军飞机将攻击尼罗河三角洲和开罗附近的机场,而空军飞机则攻击运河区的机场。也许开局不利的阴影还压在英国人和法国人的头上,但很快,他们将发现一幕令人难以置信的“诱人”景象。那是因为,在这之前,一道令人费解的命令被下发到了埃及空军的各个基地。

      在阿尔马扎附近的私邸房顶亲眼目睹了空袭之后,纳赛尔很快从初步的震惊中缓过来。当他来到总统府的时候,已经被激昂的人群包围。在开罗广播电台,纳赛尔发布了一番号召战斗到底的动员性演说。不过接下来,他下达的命令却让埃及的飞行员们无法相信自己的耳朵:埃及空军要避免与英法联军发生交锋。谁也不知道这个决定究竟是出于什么原因才做出的,虽然在战后,纳赛尔摆出了他在政治上的考虑——对埃及威胁最大的敌人始终都是以色列。眼下英法即使占据上风,但国际形势的变化会使他们不会、也不可能再在埃及长久驻留。如果让那些普遍缺乏经验的飞行员去和英法联军对抗,尽管可能会给对方造成一些损失,但是自身的损失将会更大(这里他的意思应该是人员损失,因为武器可以随时从社会主义阵营获得)。这样如果随后需要面对以色列的话,埃及的兵力将会到了捉肘见襟的不利境地。因此,埃及空军要尽可能地避战以保存实力。

      以上理由听起来尽管并不是没有道理,然而不管这个命令在政治上有多么漂亮的借口,在军事上其带来的结果却是百分之百的灾难性——它等于将埃及的天空向侵略者敞开。而且下面还会看到,它同样殃及了正在西奈苦战的埃及陆军。不仅如此,由于下达的十分仓促,该命令并没有包含要求空军尽快疏散隐蔽等具体措施。所以,尽管上一轮的夜间轰炸本该已经是提醒了埃及人,但是11月1日早晨,除了几架在西奈进行作战飞行和试图截击联军侦察机的战机外,埃及空军没有任何飞机在空中待命。当英法飞机带着对米格的担忧、提心吊胆地飞入埃及时,他们却发现自己的编队几乎是长驱直入、没有遭到任何拦截。当来到机场上空时,他们同样发现埃及飞机就像射击场上的靶子一样,整齐地摆放在地面上等待着毁灭。自然,战争中任何有头脑的指战员都不会放过对手哪怕一点的疏漏,随之而来的一连串炸弹的爆炸声、火箭弹的呼啸声、机炮的射击声,外带喷气发动机的咆哮,开始奏响了象征埃及空军覆灭的“乐章”。

      后话:纳赛尔确实是冷战时期阿拉伯世界中成功的政治家,虽然同样是靠政变起家,他至少要比以后的萨达姆和卡扎菲要强得多——后两个家伙在我个人眼中真的比陈水扁好不到哪里去,但这并不能掩盖其本人在军事指挥和国际斗争上的种种不成熟的举措。我不知道纳赛尔是否有先见之明,预测到了美国或苏联将会干预(事实上只有前者的干预是最具有杀伤力的),但可以肯定,如果苏伊士战争不是在这种两大阵营针锋相对和反殖民主义斗争遍布全球的两个大气候下发生、或者艾森豪威尔和杜勒斯的态度再稍微暧昧一些的话(尤其是这位后者,不仅以强硬的反共态度而著名,而且对拆解英法殖民体系同样很有兴趣),那么今天萨达姆的这般命运恐怕早几十年就会在纳赛尔身上上演——不要奇怪,英国人在这种事情上是绝对不会手软的,况且被革命推翻的国王还在意大利逍遥。

    • 家园 (四)10月31日白天的战斗

      由于埃及拒绝接受这一毫无道理的最后通牒,而以色列则同样也“需要”向前推进才能“履行”通牒中的条款,因此10月31日,双方的战斗更加热火朝天。凌晨3点,埃及驱逐舰“Ibrahim al-Awal”号(原出售给中国海军的“灵浦”号)炮击海法的港口设施,但立刻遭到了法国驱逐舰“Kersaint”号、以色列驱逐舰“贾法”号和“埃拉特”号的反击,埃及军舰被迫向塞德港撤退。虽然3艘驱逐舰发射的几百发炮弹只有一些近失弹给埃舰造成了轻微的损伤,但是接下来,在1架C-47的引导下,两架“暴风雨”用带有穿甲弹头的火箭弹给了“Ibrahim al-Awal”号致命的一击。由于舰体和舰内设备遭到严重破坏,埃舰只得强行冲滩以免沉没,最终被以色列俘获,之后以“海法”号的舰名在以色列海军中服役。差不多在攻击埃舰的同一时间,2架“暴风雨”和几架117中队的“流星”空袭了阿里什机场,但是只摧毁了一些精心布置的假目标。

      早晨,2架正在巡逻的“神秘IV”发现了4架埃及空军40中队的“吸血鬼”——这批飞机正在前往米特拉的途中。以色列飞机迅速介入,犹如切菜砍西瓜一般击落了3架这种老掉牙的飞机(埃及飞行员2人阵亡1人被俘),并击伤了第4架(后在凯布里特附近迫降),为伞兵们解除了一个后患。这时沙龙率兵正拼命想要打通整个山谷,但是由于遭到埃军炮火狙击,被击毁的车辆堵塞了狭窄的通道,以军一时无法前进。

      当伞兵的情况转危为安后,以色列空军开始最大限度地支援中路陷入苦战的以军。这时候在西奈东北部,以军对阿布阿格拉防御阵地的初次进攻被埃军抵挡住,而第10步兵旅在由最高指挥部派来的第37机械化旅的支援下、对埃军重兵把守的奥姆卡提夫的攻击同样也遭到失败。于是8点左右,4架140中队的“哈佛”空袭了奥姆卡提夫附近的埃军目标,不过这种慢速螺旋桨飞机遭到了密集的防空炮火拦阻,1架被当场击落(140中队指挥官Moshe Ashel上尉阵亡),1架被重创后迫降在一路以军坦克纵队附近(驾驶员侥幸存活),另两架也被打得千创百孔、挣扎着返回了基地,而第二个“哈佛”4机编队则因为飞错了方向而没有进行攻击。

      同时,以军发现埃军第1装甲旅的行军纵队正在贝尔吉夫贾法附近向东移动,于是6架116中队的“野马”迅速前来攻击了埃军纵队,击毁了6辆坦克,但是两架飞机被击伤。在飞回基地的途中,其中一架受伤的“野马”被突如其来的高炮火力击落,飞行员后被“幼兽”救走(一位“吸血鬼”的驾驶员则声称这架以军飞机是被他击落,考虑到以机毫无征兆地遭到如此准确的袭击,这个说法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在10点30分,7架米格17与两架“神秘IV”遭遇,其中3架同Ya’acov Nevo上尉(以军第一批喷气机飞行员之一)驾驶的“神秘”进行了空战,但是被以军飞行员靠着一番机动成功地摆脱。当返回基地的途中,这两架“神秘IV”同另外两架“神秘”一起,又抵挡了一群米格发起的攻击。在空战中,Nevo上尉成功地重伤了1架米格15,这架米格(驾驶员是一位刚从飞行学校毕业的学员)最后迫降在半岛北部巴达维尔湖畔的滩涂上,以军后来发现了它并将其回收修复,用于测试。

      1个小时以后,113中队的2架“暴风雨”在正准备对拜尔哈萨纳和加伯黎布尼(Jebel Libni)之间的目标进行空袭时,遭遇了一对米格15。由于错把米格认成了“神秘”,以色列飞行员继续他们的飞行直到埃及飞机开火。接下来,两架“暴风雨”不得不抛弃他们的对地弹药和副油箱,并使出浑身解术试图摆脱米格的攻击。这一过程中,Ran Sharon上尉的“暴风雨”消耗了过多的燃料,在飞回以色列空域后不久就不得不以机腹着地(飞机基本没受损伤,回收后修复)。另一架“暴风雨”被2发23毫米炮弹击伤,但仍坚持着返回了基地。

      接下来,埃以飞机继续在空中“碰撞”。接近中午的时候,2架“神秘IV”和埃及空军第1中队的米格15和米格17发生了交战,这些米格正护航第5中队的“流星”前往攻击贝尔哈萨纳附近的以军地面部队。Nevo上尉在空战中成功地击落一架米格,不过乘此机会埃及的“流星”未受干扰地进行了攻击,造成至少27人名以军伤亡,但1架被以军的还击火力击落。45分钟过后,13点30分左右,2架“暴风雨”与1批米格15在米特拉遭遇。这一次,以军飞行员成功地将米格拖入了其不擅长的盘旋格斗,并在接下来设法击伤其中的一架,但埃及飞行员仍将受伤的飞机平安开回了基地。

      下午,以军的“哈佛”又出现在战场上,攻击了阿里什—阿布阿格拉公路上的埃军车辆。接着14点左右,4架105中队的“野马”用汽油弹攻击了行进在贝尔吉夫贾法—加伯黎布尼公路上的第1装甲旅,其中1架(飞行员Eldad Paz上尉)被重创,最后迫降在沙漠中。紧接着,117中队的“流星”也攻击了这路埃军,付出了4架被击伤的代价,其中伤势严重的2架只得在最近的己方机场上紧急着陆。之后,数批“野马”不间断地攻击了第1装甲旅,使埃军的前进速度大大减慢。当天以军最后的损失是1架110中队的“蚊”,在对阿里什的攻击中被地面火力重创迫降。

      在10月31日的太阳落山后,双方的空军都暂时歇了下来。整个白天的激战中,以色列人和埃及人各自都获得了若干成果,但谁也没有达到能把对方压倒的优势:以色列空军对西奈的埃军目标共进行了150架次的战斗飞行,其中“暴风雨”48架次、“流星”30架次。尽管受到一些损失(绝大部分是由于各种防空火力),可他们还是给予了地面进攻有利的支持,并拖延了埃及增援部队的及时抵达。就各种飞机的表现而言,喷气式飞机已经证明了自己当仁不让的地位。尤其是在对地攻击中,其载弹量超过了以军的那些活塞式飞机,而且速度也使得他们得以躲避不少轻型防空火力的杀伤。相比之下,两个“野马”中队当天有5架飞机没有返回(包括临时迫降),另有9架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伤,而105中队的指挥官Tadmor少校更在战斗中阵亡——早在朝鲜战争,P-51就被证明并不是一款能在猛烈的高炮火力下很好地执行对地任务的飞机。它的机体抗弹性远没有P-47“雷电”或F4U“海盗”那样好,而且机腹下巨大的滑油散热器更是整架飞机的“命门”。空战方面,“神秘IV”证明了其优越的性能。在有着娴熟空战技巧的以军飞行员手上,它是一件强大的武器,虽然此时以军还无法靠它达到一统中东天空的地步。

      埃及空军进行了超过100架次的战斗飞行。不仅是米格15、“流星”、“吸血鬼”,甚至还有老式的“喷火”和“海怒”都被投入对以军地面部队的攻击。在这些战斗中,埃及飞行员的表现要比预想的好得多。他们虽然在空中取得的战果不多,但是在对地攻击、支援陆军上表现的很出色,并给以色列造成了不小的威胁,且仍旧保持着较高的士气。就装备而言,米格15/17经受住了战斗的考验,面对它们时,即使是以军那些训练良好的飞行员也无法轻松地取胜。而“吸血鬼”则已经明显落伍,使得埃军随后将这种飞机都撤出战斗,并在战争结束后立刻淘汰了它们。

      不过,陆地上的形势在慢慢地朝着对以军有利的那一面发展。虽然在米特拉202旅不顾一切代价的强攻终于基本打通了米特拉山谷,但是这支精锐部队的进攻势头也已经减弱,而埃军的防御阵地在西侧出口仍旧能有效地阻挡着以军的步伐。不过,在半岛中部,第7装甲旅的一个营占领了阿布阿格拉的公路交叉段,正在奥姆卡提夫激战的埃军有被从后方切断的危险。而在北线,第27机械化旅突破了埃军在拉法的防线,随及在接下来的几个小时内,埃军在西奈北部的战线形势急转直下,慌张和恐惧一下子在埃军中蔓延开来,一些士兵开始放弃阵地、丢掉了他们的武器后逃进沙漠中。以色列人没有放过这一机会,他们立刻向西挺进。也就在这个时候,英法的第一波空袭开始了。

    • 家园 为什么埃及空军有了苏联援助,还是不行?

      反倒是中国空军的一帮庄稼汉,飞上几十个小时就能去空中拼刺刀。这绝不是简单的飞行员素质问题就能概括的。

      • 家园 苏联军事装备研发的思想是大系统对抗

        单件装备、小系统的作战能力是不完整的,效能其实很低下;小国家引进苏系装备,必然面临这个作战系统不完善不完整的问题。举例来说,防空导弹,苏联以营甚至是团为基本作战单位,整个系统很庞大复杂,西方系统往往是连为单位;自行火炮,西方系统一个营就具备了完整的独立作战能力,苏联系统就不成。当年中国空军曾经论证过引进米格31的问题,但是研究后发现,引进飞机是小钱,要把支持米格31执行任务的整套体系建立起来,代价太大、花费太高……最后只好作罢。

      • 家园 看一看埃及什么时候得到苏联援助的

        埃及是1955年10月底得到第一批苏联援助,

        到苏伊士危机爆发时,才不到一年。

        这么短的时间里,要让一个刚摆脱半殖民地处境的国家的空军,一下子跻身于世界前列,可能么?

        (而且,以后我还要提到,苏联在以后、尤其是60年代对埃及的援助实际上是相当不符合埃军的实际作战环境。我个人觉得让巴基斯坦飞行员来训练埃及空军都要比苏联要好。)

        就拿PLAF来说,在得到苏联大规模的援助和训练后,也要到1952年中期,才开始大规模参战。之前只能跟在苏联飞行员后面边打边学。即使是这样,苏联空军直到朝鲜战争结束,仍一直保持着2个师规模的战斗机部队,作为志愿军空军的支援力量。

        另外,请不要再讲过去宣传中用到的这种“空中拼刺刀”——空军这种高技术的兵种不是光靠陆军那种勇敢或战意能解决问题的。光知道在空中猛冲猛撞的飞机,等于是送给敌人再好不过的靶子。美国在朝鲜战争中,声称战果最大的就是1953年——尽管有不少水份,但看一看我们自己公布出来的损失也可以发现,1953年是志愿军空军损失最大的年份。美国飞行员形容这段时间里碰到的米格飞行员虽然相当的好斗,但是明显缺乏战术技巧,多数时候他们只要稍微耍个花招,就可以变被动为主动,甚至有几次不开一枪一炮,就诱使米格坠入不可摆脱的螺旋状态。

    • 家园 阿拉伯国家的军事上的失败,原因自然很多。但其主因和

      中国足球一样,体制问题。

      • 家园 不要简单地用"体制问题"来解释

        什么体制——是政治、军事战略,还是和平时期的训练?

        埃及军队,还有很多阿拉伯国家的军队,在和以色列数十年战争中暴露出来的一系列问题,并不是说只要简单地换一个体制就可以全部解决的,

        简单的说,他们的失败是一个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甚至是部分信息化社会)全面对抗的必然结果。

        • 家园 两个社会的对比是很好的分析,

          然而同样来自以农业社会文明为主的巴基斯坦空军却屡屡取得以色列式的胜利, 虽然PAF的对手也来自同一社会类型, 但毕竟PAF的志愿者也有对以色列战机的击落胜利, 相对而言, PAF的胜利也值得深入探讨.

          • 家园 这里有几点

            社会发展阶段是基础,然后在这上面,如果有正确的训练体制和方法,那就是锦上添花。即使前者处于劣势,但后者选择正确的话,那一定程度上也可弥补这种差距。

            不过,还是需要着重说明的是,巴基斯坦空军对印度空军虽然在部分空战中有很不错的战绩,但总体上在和印度的战争中还并没有达到像以色列空军在第三、四次中东战争中对阿拉伯空军压倒性的优势。网上有一篇对第二次印巴战争的空中战役的详细介绍,可以看一看。第三次印巴战争的空中战役虽然没有详细的中文资料,但是有不少不错的英文介绍,从中可以看到那一次战争中巴基斯坦空军其实总体上没有占到多少优势。尤其是在开战初,巴基斯坦空军也发起了一场像以军在1967年那样的大规模空中进攻,打算摧毁印度空军部署在印巴边境的兵力,但结果却是十分令人失望——如果他们能取得“以色列式的胜利”的话,那么至少会大大减缓东巴战场上的压力,孟加拉国也许就不会因此成立。

            另外,中东战争中巴基斯坦志愿飞行员有对以色列飞机的空战胜利这并不奇怪,连阿拉伯飞行员都有不少对以色列飞机的战果——即使是阿拉伯空军遭到毁灭性打击的6日战争第一天,以色列损失的19架飞机中至少有5架就被埃及和叙利亚飞机击落。

            • 家园 先花, 再砸

              您的回帖勾起了俺对1971年战争的兴趣,目前着重于空战资料, 很有趣, 印巴方各执其词.

              印方有个非常详尽的网站, 关于Who win the air war, 结论是63:56, PAF 多掉了7架.

              如同YST最近写温州舰队的损失, 作战的直接双方的陈述往往差距太大.

              巴方的, 碰巧有段耶格尔的回忆录, 就是超音速飞行的耶格尔, 当时正在巴基斯坦当空军顾问(万恶的美军顾问) :

              The Pakistanis whipped their [Indians'] asses in the sky, but it was the other way around in the ground war. The air war lasted two weeks and the Pakistanis scored a three-to-one kill ratio, knocking out 102 Russian-made Indian jets and losing thirty-four airplanes of their own. I'm certain about the figures because I went out several times a day in a chopper and counted the wrecks below. I counted wrecks on Pakistani soil, documented them by serial number, identified the components such as engines, rocket pods, and new equipment on newer planes like the Soviet SU-7 fighter-bomber and the MiG-21 J, their latest supersonic fighter.

              耶的结论, 就是PAF 3比1 完胜, 而且颇为肯定, 因为他是作为第三方的目击者 (演习裁判?)

              刚给小巴兄弟电话去, 布置了作业让他写PAF, 这个话题以后另开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