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雁过留声:中国化学家轶事(十五)黄子卿 -- 黄河故人

共:💬24 🌺237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雁过留声:中国化学家轶事(十五)黄子卿

    说 道雁过留声的几位化学家,那么可以列出这几位:黄子卿-确定了水的三相点,同时也就确定了绝对零度的位置;梁树权-铁的原子量;黄鸣龙:有机人名反应里唯一的中国人;邢其毅:化学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估计都看过他的《基础有机化学》。傅鹰:北大的人曾经对苏联专家说过这么一句话“我们有傅鹰”,傅鹰和夫人张锦也在一起说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黄子卿

    绝对零度是知道在哪里,但就是永远达不到的,那怎么确定呢?这要牵扯到黄子卿了。开尔文(K就来自于他的名字),提出确定一个温度在热力学温标上的位置,然后就可以整个确定下来热力学温标体系。1913年国际计量大会确认了热力学温度,但定义这个固定点的任务却是由黄子卿在1934年完成的。1948年被确定为参照数据,1949年美国人再次验证了他的数据。

    黄子卿和张资珙是老乡,都是广东梅县人。他是当年中国最优秀的物理化学家之一(没办法,至少还有孙承锷)

    他共去美国三次,第一次修学位,因为公费到期,在MIT没完成博士,当时他和曾昭抡是同学,回来以后在吴宪手下工作了四年,工作内容是就是蛋白质变性研究。(曾经有说法如果吴宪能够活到1990年之后,诺奖他是有希望的)然后再赴MIT,完成了博士学位,期间完成了水的三相点温度测定,经美国标准局复核,被采用。这也是他的工作中成就最大的部分。

    当时芝加哥的原子能所希望他能留下来,但是黄子卿自愿回到多灾多难的中国受苦。“我是中国人,要跟中国共命运”这是他当时的话。第三次去美国,他还是一样回来了。要是他当时不回来也挺好的,至少扔在日本人头上的原子弹是有中国人的一份努力的。

    除了三相点和蛋白质,他在溶液理论方面的成就也是相当出色的。介绍这方面的东西就要先讲清楚物理化学,所以就不多说了,讲清楚物理化学比较难,有问题可以问问橡树村,他是物理化学出身的。

    黄子卿于1956年出版了《物理化学》。该书是我国这个领域第一部教科书。针对我国大学的实际情况,采用自具体到抽象的编排次序,为提高物理化学教学质量 提供了有效的途径,长期被选为这门课程的主要参考书。综合讲授溶液理论课的经验和长期从事溶液理论研究的成果,并不断以世界溶液理论最新进展充实教学内 容,黄子卿撰写了《电解质溶液理论导论》及《非电解质溶液理论导论》等两本专著。前者的修订版获国家教委颁发的1988年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

    黄子卿诗文功底很深,他家庭就不错,到了雅礼中学,又是一位探花给他上课,他受教颇深,擅长旧体诗。他最后的家在北大燕南园,大师密度好大的一个地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在燕南园家里

    黄子卿还有一个小故事。北大有一位姓黄的教授,竞选的时候有人说是黄子卿的女儿而占了便宜。这个咱是不知道的,也不可能去打听人家家事。但是黄子卿是广东人,生活轨迹在北京-西南-美国一带,不应该有一个江西人女儿呀。

    元宝推荐:海天,
    • 家园 雁过留声:中国化学家轶事(十九)傅鹰 张锦

      傅鹰已经写过了,简单介绍一下傅鹰夫人张锦。大部内容请参考。

      我不是马甲:【原创】我们有傅鹰

      我不是马甲:【原创】红朝科学家之傅鹰列传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傅鹰和张锦。这张照片可真是不好找。

      张锦的父亲是两广总督,祖母和母亲都来自纪晓岚家族,可谓出身名门,养尊处优。(大这个身份是估计很多清穿女的目标,但她的生活估计不是清穿女的生活)

      张锦和邢其毅\钱思亮\蒋明谦(就是润树大哥介绍过的“张君”)师出同门,还是他们中间获博士时间最短和年龄最小的(23岁,比娃娃博士邓稼先还小三岁,比李政道小一岁,不过李政道是大二就进研究生院的),同时学习成绩是全优。

      1965年1月张锦因患癌症去世,时年近55岁。张锦短暂的一生是严于律己的一生,是追求自己理想 ——科教事业的充实的一生。她是个“工作狂”,几乎从来没有过娱乐和休息。在她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里,全身心地奉献给了祖国的科学研究和教育事业。不但没有周末,而且也不分白昼和夜晚,她总是把全部的时间花在科学实验上,花在培养和教育学生上。。她也以同样的人生观和同样严格细致的精神教育自己的子女和学生。张锦的生活俭朴也是出了名的。她一生从不讲究,也不制备穿着,1935~1938年,她和傅鹰的工资每月760大洋,属于超高薪阶层,而且基本不用供养别人(萨本铁自己480大洋已经非常富裕了,还养活着一大家子,上有老母,下到孙子,四世同堂),但张锦只买了一匹黑布和一匹蓝布,冬季二人总着长袖黑布长衫,而夏季张锦则只着短袖蓝布长衫,一年到头如此。

      现在北大化学系也还有一个张锦,不是傅鹰夫人,这是个男的。

      这个系列快完了

    • 家园 【原创】雁过留声:中国化学家轶事(十八)黄鸣龙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黄鸣龙

      学过有机化学的人,不管用那一本教材,都能看到黄鸣龙这个名字,虽然他是在三个名字里面的最后一个,但也是唯一的一个中国人,现在的人名反应里面是不是有了别的中国人就不知道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黄鸣龙还原法

      黄鸣龙还原法的基础是wolf-kishner还原法,黄鸣龙在其反应条件上进行了改 良,先将醛、酮、氢氧化钠、肼的水溶液和一个高沸点的水溶性溶剂(如二甘醇、三甘醇)一起加热,使醛、酮变成腙,再蒸出过量的水和未反应的肼,待达到腙的 分解温度(约200摄氏度时继续回流3-4个小时至反应完成)这样可以不使用wolf-kishner法中的无水肼,反应可在常压下进行,而且缩短反应时 间,提高反应产率(可达90%)。

      黄鸣龙是化学人里面少有的留学的德国的人,他是柏林大学的博士。梁树权也是德国的博士。

      除了这些以外,他早年的研究集中于中药方面的药物化学,六十年代,黄鸣龙教授对我国`4族激素化学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在他领导下,实现了七步合成副肾皮质激素可的松,并合成了其他各种副肾皮质激素和性激素,填补了我国甾族激素药物工业的空白,六十年代之后又进行了口服避孕药的研究,并很快大量生产。

      现在上海有机所还有鸣龙厅,中科大则有黄鸣龙奖学金。他孙子倒确实是搞化学的,在南京大学,以前在浙江大学。

    • 家园 【原创】雁过留声:中国化学家轶事(十七)梁树权

      黄蓉噗哧一笑,说道:“七公,我最拿手的菜你还没吃到呢。”洪七公又惊又喜,忙问:“什么菜?什么菜?”黄蓉道:“一时也说不尽,比如说炒白菜哪,蒸豆腐哪,炖鸡蛋哪,白切肉哪。”

      化学元素100多个,一多半是金属。那个金属用得最多呢?铁。毕竟咱们还生活在铁器时代。

      把铁的原子量测准,和大厨炒白菜也差不了太多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梁树权

      梁树权出生在烟台,但他是广东中山人。上了年纪之后也有较多时间住在香港孩子家里。老头记忆力非常惊人。80多岁的时候,曾经在香港打电话给徒子徒孙说要看一篇文献,是60年代的,放在他的某个箱子里的某一批文件里,大概是什么位置。学生大惊,老头怎么记得这么清楚。这学生还不知道,老头连三十年代刚回国的时候教的学生都能记得起来。他81岁那年写了一篇类似回忆录的小文,一条一里,非常清楚。

      前边说爱因斯坦是论文博士,好像梁先生也是,提交论文,口试合格就给了。当然没那么容易,主持他答辩的人曾在1927年举过炸药包。他的论文内容也是相当的过硬,就是为他带来一生最大的荣誉和同时也被认为30年代较大的成果之一的铁的原子量测定。

      原子量谁都会测,现在拿着试验手册去订些药品你也能测。但是测得准不准,就是另外一回事儿。能做到经得起推敲,那就要原料提纯再提纯,器械要重新设计。最重要的是有纯熟的实验技术和精湛的化学知识。

      他的测试结果

      Fe=55.847±3(O=16.0000)

      梁树权的博士论文发表后的次年,国际原子量委员会根据这个数值,制订了铁原子量。后来原子量改为由质谱确定,标准物换成了C12,这个数据还是经受住了考验。到1993年,由Taylor经质谱测定修改为55.845±2,到此为止一共用了53年。

      觉得不服的人可以看看第二常用金属--的原子量。在大约三十年的时间里,原子量变了三次,真是一直在改

      这项工作并不是仅仅带给我们一个铁的原子量,而是带给了化学界一套实验体系和标准。对超净实验室、超纯材料等都有相当影响。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指导科大第一批学生做实验

      梁先生颇有轶事,比如要求实验室里手需在外面,时刻准备应付异常情况;办公桌和试验台只能放马上就用的东西,多了要被批评;写字必须清楚(汗一个);给学生修改文字,把“数天才能完成”改成“数日才能完成”,省的被看成“天才”二字。1994年还提过《分析化学》一片文章的错误,指出牛肝应该用bovine liver而不是ox liver,除非作者知道他用的牛肝的确是公牛的。

      梁先生重研究成果,不重人。他曾经帮手下的高中学历的退伍军人修改文章并联名发表(化学所老一代里面高中学历搞科研的并不少,这个估计少有人知)

      该经历的运动他也都经历了。当年曾昭抡被批斗的“声泪俱下”,作为当年曾昭抡点名认为前途无量的三个年轻人之一,他受到的震惊非常大。从那以后,专心于科研和《化学学报》,再不出头。

      在曾昭抡之后,他负责了化学名词审定工作,后来这件事成了他的爱好。1994年他还专门写了一篇豆腐块文章,说明尿素不是有机物,虽然大家都把维勒先生的这项工作作为有机化学的开端。(这是因为有机物的定义也在发生变化,维勒的时代认为人体产生的就叫有机物)

      他和蒋明谦院士(就是润树兄提到的chang君)是相当不错的好朋友。润树:【原创】蔡晓霞的传奇故事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蒋明谦

      运动期间,遇到投《化学学报》上面差劲但不得不给正面意见的文章,他有时利用自己主编的身份把稿子分给蒋明谦,估计蒋明谦一看稿子心里在说“又是你阴我”文革后期有一个挖苦知识分子的剧本,让他审阅,他不想说话,就在上面写“老眼昏花,不能卒读,谨璧还”,结果一开会,蒋明谦坐在他对面,正好工作人员把剧本递给他,两人只有相视一笑,要知道这时候这老两位可是好久没见面交流过了。他们两位还是不谋而合差不多时间辞去室主任。

    • 家园 【原创】雁过留声:中国化学家轶事(十六)邢其毅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邢其毅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个美女是谁呢?看完了给答案。

      他是贵州人,不知道和小菜有没有关系?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辅仁大学毕业照,1933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是1935年UIUC实验室里,那时候大家还没有拉开差距,他们实验室也不怎么样。

      邢其毅是考过研究生的人都应该有印象的人物。我当年虽然学习的不是他那本《基础有机化学》,但依然自己从图书馆借来看。当时还没有再版,只有老版。我和一个哥们两个人,我借上册,他借下册。然后到还书的时候,我们在互相换过来借。绝对不能出手,否则第二天就已经被人借走了。后来一狠心,就谎称这书丢了,每人赔了几块钱(十块左右),把这两本书据为己有了。

      估计对这本书有印象的人,对这本书的封面也还有印象,淡黄色的封面,封面上画的是什么?

      邢先生在中国化学界还有一个唯一,他是唯一一个和新四军挂起钩来的院士。抗战的时候,大部分人在西南,北京上海有一批,美国西欧有一批,一小部分人去了延安,比如杨十三,林华、恽子强(恽代英弟弟)。但是和新四军挂上钩的好像只有邢其毅。别说化学家不去延安,那个时侯成名的化学家基本都拖家带口,不像小年轻,哪那么容易去。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1944年邢其毅与夫人钱存柔、长子邢祖侗合影

      抗战期间他在上海,然后去了大后方。去四爷那里是1944年的事情了,还把老婆孩子都接过去了,一边做药,一边培训人才。不知道是不是四爷保密做得好,反正他回来以后,继续去北大当教授。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是在新四军时的照片

      谈到邢其毅,他觉得自己最成功的是抗战期间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完成云南河口金鸡纳树皮奎宁含量的测定,比较大的遗憾是建国后只有5年多一点时间去搞研究,大部分时间用在教学上了。刘若庄(唐敖庆八大弟子之一,也是院士了)就干过邢其毅的助教。

      谈起邢其毅和北大化学系,要是扯不上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估计很多人都会认为这篇小短文少点什么。首先,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这几个字,一个都不能省略,除非你是网络作家。其次,干这项工作的时候,邢先生是靠边站的,带头人是北大55级毕业的一位女士,这里有北大化学系校友录,想考证的人可以自己去做(估计有河友的名字在上面)。这项工作开始阶段北大进行的那叫一个顺利,三下五除二就合成完了,然后留了两个干活的人完成最后一步,剩下的头头们就到大会堂去准备庆功了,连稿子都准备好了,才传来消息没有活性。按照他们那些人当时那水平,根本不考虑每一步都得到什么东西,纯化也不认真,直接就按计划进入下一步了,能不快吗?文摘某评论“他们合成的是什么东西,自己都不知道”。后来又求救于邢先生,邢先生说了句“好多都是我的学生,我不能不管”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邢其毅指导合成工作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1978年总评会,你能找到邢其毅吗?在倒数第二排排边上呢

      邢先生的很多工作,因为种种原因,没能发表,结果让老外抢了先机。比如氯霉素的合成,他在1956年提出了苯乙烯合成法,但是没能投产(想想57年就知道了),1968年意大利人用完全相同的方法建立了生产线;大约同时,他进行了硫代四氢噻唑环、多螺环化合物等的研究,七年以后,日本人发表了相同的工作。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是他孙女邢绯,时间是2000年中秋,地点是天安门,事情是赏月。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