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为什么调陈毅去中野并兼华野司令员之职 -- 2313234454dfsd

共:💬28 🌺80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 家园 【原创】为什么调陈毅去中野并兼华野司令员之职

    这个问题,向来争论。我认为,要理解这个问题,还得回到军事上去理解,方能明白其中玄机。

    淮海战役前夜,当时敌我双方的形势如何呢?

    首先,敌人方面,成立了徐州剿总和华中剿总。在中原淮海方面,以徐州为中心,在淮河流域摆开架式,准备与我方一决雌雄,战略决战的形势一触即发。

    这个时候,敌方已经或正准备完成了指挥体制的改革,形成了以徐州剿总为总指挥部的军事指挥体制,可以说,敌方的军事指挥机制已经形成。方面大员也都各就各位,从军事指挥上来说,敌方明确了军事上指挥权责问题,即,徐州剿总为方面指挥部,全权负责中原淮海方面的战役指挥。当然,实际过程中如何,当另论之。但就准备阶段的工作来看,敌方也还是有章有法的。

    主要是我方的情况。面对敌方的军事态势,中央在粟裕的建议下,准备在中原淮海一带与敌军展开战略决战。逐鹿中原,由此开始!

    战役之前,最重要的工作,当然是选将,战役指挥体制的建立。总前委是在战役进行过程中成立的一个虚拟机构,并不起实际的指挥之责。由于在中原淮海一带,我军历史形成的战略态势,使得我军无法建立起像敌方那样上下权责明确的指挥体制。其原因有:

    第一,在战略反攻阶段,千里跃进大别山时,在中原形成了品字形的军事布局。

    第二,华野与中野所担负的作战任务不尽相同,甚至相差很大。中野不仅要配合华野在淮海的作战,还要兼顾对华中、南京等方面之敌的牵制任务。

    第三,我军没有先进的通讯设备,无法指挥如此广大方面的战役,也没有相应的军事装备进行如此广阔地域的大纵深、高机动作战。

    第四,中原在千里跃进大别山时,其任务就是牵制、分散华东,西北方面的作战压力,从战略反攻阶段,中野将注定在解放战争过程中的作用主要是牵制作战。

    第五,华野与中野是完全不同体系的两种形态的野战军。无法将华野与中野调和到一个指挥体制之下进行统一指挥。这大概就是所谓的派系吧。蒋老弟喜欢嫡杂混编,其作战效能大大折扣,而我军则另辟蹊径,取得了1+1》2的效果。

    所以,这时,中央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协调好两大野战军的作战,将是战役能否取胜的关键所在。

    在淮海战役中,华野绝对是对徐州之敌的的不二主力,而中野又要牵制华中、南京方面之敌,又要分散徐州之敌的注意力。所以,中野在战役上,其作战任务将是监视华中、南京之敌,如果有援军,坚决阻滞敌援军,配合华野作战。同时,牵制徐州之敌,使其不得南归或西窜。

    在这样一种敌我形势下,论实力,中野经过了千里跃进大别山,实力大减,无法担任主要作战任务,而华野经过休养生息,装备精良,实力大增,起歼敌的主要作用。中野弱,华野强,要两军配合默契,那可是难啊。假设中野危机,华野愿不愿意全力以赴,以救危难。这是个疑问。

    所以,在这种形势下,就必然要一位合适的人物担任两大野战军的协同作战中的协调人。谁合适了?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或者空降一位?还是其他?那我们来一一点评!

    刘伯承。在中野,刘是军事指挥的核心,离开了他,中野也就不存在了。所以刘第一个被排除。

    邓小平。如让邓政委去华野,总给人以不投之感。再说,邓政委此时在党内,军内,尤其是对华野方面大员而言,威望似略嫌不足。并且,中野没了政委,刘又一直在军事岗位,没做过政治工作,这中野还要不要作战?

    粟裕。众所周知,华野在军事谋划方面,离开了粟裕,华野的军事实力是要大打折扣地。面对在兵员、武器等各方面条件都占优势的敌军,一个编制最大的野战军没了参谋长,这仗大概也用打了。屁股都知道结果是什么。

    这么说来,这个协调人还只有两种选择:一、陈毅,二、空降。此时空降,无异临阵换将,兵家大忌!况且空降的人能指挥得动华野的虎将狼兵么?这样,只有陈毅。那为什么是陈毅了,陈毅又有什么优势可当此重任呢?

    第一、陈毅有威望。这个威望,比较难讲,它包含了很了微妙的东西。但总起来,陈毅的威望有这几个方面:一、资历老。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长征虽没份,便三年南方游击战却足以抵得上长征,抗日时的新四军东进支队,资历完整。二、党内地位高,此时已是中央委员,又在长期的运动中,基本“紧跟毛泽东思想”。

    第二、政治能力强。陈毅在党的历次政治运动中,始终屹立不倒,与他有着较高的政治素养分不开。而政治是什么,就是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央要的是什么人,就是去协调两大野战军的关系。

    第三、陈毅性格豪爽。陈毅这人,粗中有细。洒脱豪爽,有诗人气质,属于魅力型领导。这种人比较容易与人打交道,别人也愿意与这种人打交道,起码是不用整天费神费心地讨好猜测着他。如此,沟通起来,效率高。

    第四、陈毅与刘邓的关系渊源。陈与刘邓相认较早,并且没有我们所说的“代沟”,即历史上不存在谁大谁小的问题,尤其是与刘的关系。同时,从相关的史料上看,也没有证据显示说陈与刘邓在党内的运动中有过尖锐的对立。这就为他们三人的良好合作创作了私人情感条件。彼此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在战场上的协同作战也就得心应手了。

    那为什么粟裕又坚持让陈毅来顶司令员兼政委这个位置了,自己则甘愿以幕后自处呢?

    第一、陈毅的能力。陈毅的能力表现在军事谋划上,不如粟裕,但在统率三军,指挥若定,师克在和,则粟不如陈。陈粟的关系与桂系的李白二人相若。李白二人的关系,哥大的口述历史学家唐德刚曾有精妙论述,如果以陈粟度之,亦如此也。

    第二、陈毅的威望。上面提到,这个威望,粟裕无法比拟。

    第三、粟裕的能力。粟大将军公认的就是二让司令,一辞元帅。这种高风亮节的品质,让人钦佩。但用在对内治军上,总有老好人的嫌疑。所以,每每读到粟大将军这段历史时,我总想起孙武斩吴王嫔妃的事迹,斩将立威的这种霸道和狠劲,为统帅所必备。粟大将军可说是那种“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千古典型。参谋总长之位,非粟大将军莫属。但奖率三军,师克在和,陈正当此任。

    第四、陈毅兼任华野司令员的好处。必要时,可以司令员的身份命令华野驰援中野,不仅名正言顺,且令到必行,效率高。再者,当那些头上长角的华野将领不服粟总时,陈毅出来,以壮声威,可有效稳定华野,起到师克在和的作用。

    所以,任命陈毅,体现了中央高超地用人艺术。陈毅居于进可攻,退可守游刃有余的位置:进可号令华野支援中野,退可协调中野配合华野。

    不尽之言,有教于方家了。

    关键词(Tags): #论兵#淮海#陈毅#粟裕元宝推荐:铁手,宁子,

    本帖一共被 5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一点参考

      陈毅和粟裕两个人扯皮甚至扯的决定了不了作战计划的制定。

      关键词:陈士榘

    • 家园 我认为有一点大家都忽略了华东局书记

      饶漱石原本为建国初期党内颇有前途的高级领导干部。他受过高等文化教育,从1923年起就参加城市学生运动和工人斗争,后在白区担任地下党领导,又被派到苏联工作过三年。回国后被分派到东南局主管白区工作,并参与新四军的领导,1935年赴苏联,任中国驻赤色职工国际代表。抗日战争期间,历任中共中央东南局副书记、华中局副书记兼宣传部部长、中共中央军委华中军分会常委兼新四军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华中局代理书记兼任新四军政委。

        1945年6月当选为中共第七届中央委员。是年底任新四军兼山东军区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第三野战军政委兼华东军区政委、中共中央华东局书记。

      建国后饶漱石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人民军事委员会委员,并任中共华东局第一书记兼华东军政委员会主席。像他这样身兼全国五大局之一的华东局党政要职,在当时可说是独一无二的。1953年初,饶漱石调任中组部部长,成为引人注目的政治新星。

      华东局书记与陈军长一直不和也是众所周知的,但大伙都不愿多谈,

      在论坛中一直觉得粟裕受到不公平的对待,粟总还是被部分平反了,而且未被完全打倒过,而且担任人大副委员长,可饶漱石直到如今为止,都还没有被平反,更没被公正的对待呵

      • 家园 小姚的水太深,小开又是如何坠入万丈深渊

        华东战场的情报一直做到国防部,一直到台湾,吴石的材料都是在华东军区。栗每次的军事胜利,都逃不脱情报的决定性贡献。毕竟,当知道对手的底牌时,傻瓜都能赢钱。

        考虑一下,这张情报网掌握在谁手里。谁是小开的顶头上司,小开又是为何坠入万丈深渊

    • 家园 应该从当时的形势上看

      当时华东野战军分东西两个兵团。东兵团由华东局和华东军区领导。陈粟的西兵团打着华野的旗号,政治上归晋冀鲁豫中央局,军事上受刘邓指挥。中原局应该是从晋冀鲁豫演变来的,负责陇海路以南,长江以北,东起黄海,西连陕甘这片地区内的所有的党政军。当时这一地区的部队主要就三支,刘邓,陈粟,和陈赓。

      看看中原局的组成,邓是第一书记,陈是第二书记, 刘伯承,粟裕和其他8人是委员。

    • 家园 奖率三军,师克在和。
    • 家园 一个是天然的帅才,一个是天然的谋士

      陈粟的关系与桂系的李白二人相若。李白二人的关系,哥大的口述历史学家唐德刚曾有精妙论述,如果以陈粟度之,亦如此也。

    • 家园 这个立论就有问题

      陈毅去中原,哪有什么“淮海战役”的设想啊?

      当时给粟裕现实的目标是消灭整编第五军或是其一师。

      • 家园 不是一件事

        粟裕反对跃进江南,提出留主力在中原打大仗,消灭五军就是给中央的承诺——或者说是中央下达的任务——后来因为局势变化,变成了豫东战役敲掉区寿年兵团。然后是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是济南战役后的事情,原计划是歼灭7兵团,占领淮河以北地区。至于要消灭徐州剿总主力,原来是准备搞江淮战役的。只是淮海战役一开打,徐州剿总各部纷纷出动,势成骑虎,所以就汤下面,扩大战役规模——最后得到了最好的结果,一下子把国军南线主力报销了。

      • 家园 这个不假,原来构想的规模较小

        但粟裕敢于抓住时机,把小淮海搞成了大淮海,这就是判断、胆识、谋略俱佳的杰作

    • 家园 陈毅是不二人选,因为他在华野过得并不太好

      LZ说了很多原因,都有道理,但没有注意华野的内部斗争,自从43年(?)黄花塘事件后,小饶逐步在新四军(后来的华野)占据了主导地位。当然与邓公在晋察冀(中野)的位置比还稍逊一筹,就是没有任命为华野政委,但是中共体系内华东的第一把交椅。战争中军事为大,但党的领导与后方支持两大保证。从现有资料来看,苏中七战七捷及以后陈毅指挥不当失利,东哥基本上把粟裕看成华野军事指挥的一把手,后面有小饶的支撑,华野局面大体可定,我没有印象粟裕与小饶是否闹过别扭,但粟利用陈保留的司令员政委,粟的代司令员代政委保证不让小饶在军事指挥上插手,否则粟出任司令,小饶必是政委,两者之间可不一定会和谐。小饶有能力,有魄力,还是得到东哥的认可的。

    • 家园 理论上讲

      其实还是有可能空降大员来统一指挥的,而且空降大员的威望、能力和人际关系都是非常不错的。呵呵,那就是朱老总。

      在淮海战役时期,朱老总基本上没有硬任务在身,在理论上是有时间出任统一总指挥。

      • 家园 朱老总其实是来过中原的

        就是粟裕到西柏坡反对跃进江南主张在中原大战以后,朱老总到了濮阳,协调中原战局。当时原来准备打五军的,后来邱清泉滑头没有打成,区寿年和黄百韬倒霉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