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求助】长久以来对王阳明感兴趣,但一直不得要领 -- 耶林

共:💬53 🌺67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王阳明是怎样“致良知”的

        《传习录》里的一个例子,很好的说明了王阳明是怎样“致良知”的:

        一友问功夫不切。

        先生曰:「学问功夫,我已曾一句道尽,如何今日转说转远,都不著根!」

        对曰:「致良知盖闻教矣,然亦须讲明。」

        先生曰:「既知致良知,又何可讲明?良知本是明白,实落用功便是;不肯用功,只在语一言上转说转 涂。 」

        曰:「正求讲明致之之功。」

        先生曰:「此亦须你自家求,我亦无别法可道。昔有禅师,人来问法,只把尘尾提起。一日,其徒将其尘尾藏过,试他如何设法。禅师寻尘尾不见,又只空手提起。我这个良知就是设法的尘尾,舍了这个,有何可提得?」

        少闲,又一友请问功夫切要。先生旁顾曰:「我尘尾安在?」

        一时在坐著皆跃然。

        呵呵,这岂不就是禅宗那套。不过,禅宗的“悟”到底是怎么回事?除了当事人多半是没人知道的。看各种公案,给人的感觉是像相声中说的“我不能马上告诉你。马上告诉你,你印象不深。”

        而在王阳明这里,这个老套的笑话又一次得到了验证。当然,我相信王阳明的确是“悟”到了一些东西。问题是他认为这个东西是没法传授的,只能是“自家求”的。那他开课讲学又为了哪般?岂不是自相矛盾?

        • 家园 你去看传习录自然知道王阳明说的什么
        • 家园 这样理解有待商榷

          我对王阳明的东西了解不多,不过他确实有些东西跟禅宗很接近,比如说“悟”。佛教认为人的苦恼就在于“着相”,执着于某一种“相”而不能自拔,这是我们痛苦的根源,如果能够破执就能够根除痛苦,这也是通常所谓看淡一切。佛教传到中国以后与中国文化融合产生影响较大的教派就有禅宗,这个教派强调的是“顿悟”,已经窥得宇宙奥秘或者说得悟之人,就会给自己带得徒弟不断得喝醒,这些教导主要就是要人放开心中的执着,执着亲情,爱情,物欲等各类欲念。正常人执着这些欲念怎么办,通过灌输强调不能有这个欲念?不行的,传统那种教育方式是无效的,因为当我们反对一件事情,一个观点的时候,我们已经进入这件事情心境,拥有这个观念。最佳的办法就是不谈这个,而是做一些不相干的事情或者答话来回应徒弟,就像我们对一个人最冷酷的办法不是爱他或者恨他,这样心里总有他的影子,而是淡漠他,这才是最高警界。我们看到类似棒打,辞不达意之类故事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常人不理解也是非常正常的,因为你在自己的执着里,如何看的到呢?

          其实现代技术已经提供一种替代顿悟的办法,就是精神分析。我认为这两者非常接近!所谓的“情结”就是禅宗里的“相”,而精神分析更具可操作性,只要正常智商之人就可以。

    • 家园 王阳明的世界观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一种

      或问“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王阳明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这里的问题无非三层:

      1。花的存在是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如果花是客观存在的,花的存在是否因人的感知才有意义?

      3。如果人能感知到花,不同人之间的感知是否相同。

      与某些主观唯心者不同,王阳明并不否认花的客观存在。但他认为花需要被人感知从而才有存在的意义。而对于第三点,王阳明并未说明。

      而在唯物者看来,花开花落只干花事。人对花的感知不过是人的主观意识如何接受的问题。

      • 家园 深受ZG教科书毒害

        所谓唯物很多人都没有认真的怀疑过其可靠性,因为太符合常识了!我认为“客观”、“唯物”只对我们不加思索与他人认知迅速达成共识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包括科学研究撇除心境干扰也有强大功效。实际上真的存在静止的客观东西吗,你能够说明它是什么吗?客观物体不过是人类强加给一个概念罢了。比如说石头,石器时代人类的认知仅仅把他当做武器,当做刀具用来切动物的肉,现代又认识到有矿石能源的功效,能不能保证过几百年后发现它其实可以提取出食物来呢?那它到底是什么?我们不知道,永远无法知晓,只知道有这么一个东西,像康德说的“物自体”,只能把我们的观念强加给它,但它几亿年一直静静的躺着,只是它自体。

        所以物体没有客观存在的,只有与人心相应才可以产生它的意义,不同的心境就产生不同的意义,譬如MM看到花就觉得开心,因为它开的鲜艳,植物学家看到的可能立马反应这是什么科什么属的,有什么特征。只是这个“花”是什么呢?谁能穷尽?王阳明所说的“花开同心”我认为就是这个意义,物体只有和人心相通,阐释过程中产生意义,不然毋宁说它就不存在。

      • 家园 “唯心主义”中也有很多闪光的东西

        窃以为很多时候,只是一个途径的区别。人是一个观测仪器,或者研究手段,那么王这样的人着重的是它本身的性质以及观测对象在它本身的记录结果而不是仪器研究的对象的“绝对存在”。

        “唯心主义者”不大关心观测对象的“绝对存在”,固然是不对的,然而某些“唯物主义者”则只注重对象本身,但若不重视其与周边观测者——特别是人本身的联系,则很容易就滑入教条。“而在唯物者看来,花开花落只干花事。人对花的感知不过是人的主观意识如何接受的问题。”窃以为这就是个例子,既然人是客观存在,那么人和花不一定就完全没有联系,绝对的说“只干花事”是不是也“主观唯心”了呢?

        唯心和唯物,窃以为不是划分好坏的关键,只不过是描述世界的语言不同。唯心和唯物世界观里面都出过一些优秀的人,优秀的思想,不能说只看一下标签“哦,唯心的”,然后就踏在脚下。

        • 家园 主观唯心者们和精神分裂症患者只有一步之遥

          比如说“心外无物”。很好,设使王阳明蒙了五感骑瞎马,然后夜半临深池,请问“心外无物”的王阳明会有多大机会摔死或淹死?他死后世界还存在否?

          他的心感觉不到的深池是个客观存在,不以其意志为转移。按他的说法,等他跌下深池了,这深池才“一时鲜明起来”。问题是那会儿他死都死掉了。

          所以主观唯心者们和精神分裂症患者真的只有一步之遥。学这玩意儿,弄不好就走火入魔了。

        • 家园 所以马克思伟大啊~~

          “唯心主义者”不大关心观测对象的“绝对存在”,固然是不对的,然而某些“唯物主义者”则只注重对象本身,但若不重视其与周边观测者——特别是人本身的联系,则很容易就滑入教条。

          这种叫机械唯物主义,或者说是形而上学~~

          所以马克思伟大,搞出来一个主观客观一块玩的辩证唯物主义~

      • 家园 光扣帽子不好

        就像你说的,

        王阳明的主张是如果没有人的主观感知,则事物存在就没有意义了。

        这里的“花”一定是你感觉到的“花”,进一步推广,任何“事物”都是被“感知”的事物,“事物”“存在”的“意义”,本来就是“人”赋予的。

        此外,需要区别一下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说句实话,我一直把它们当成totally different的东东。

        而在唯物者看来,花开花落只干花事。

        这种说法,无论是放在唯物主义还是辩证唯物主义,都是有问题的。

      • 家园 花开花落只干花事?

        唯物者也说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主观反作用于客观。。。

        • 家园 或许我表达得不精确

          主观和客观之间的确会有互动和联系。但王阳明的主张是如果没有人的主观感知,则事物存在就没有意义了。

          所以说“花开花落只干花事”。花的开落对人或许有意义,但对花来说也有意义。这个对花本身的意义不因人的观察或感知获得或失去。盖花开花落是客观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 家园 王的学术本身就是以人为中心的,不关心花的绝对存在很正常

            对于他来说,如果花有意志,那么也自己可以发展自己的学问,但他其实关心得更多的是花作用到人身上的结果,即他所谓心中的花

      • 家园 【讨论】第三点,阳明是说了的

        任爱杰

        3。如果人能感知到花,不同人之间的感知是否相同。

        而对于第三点,王阳明并未说明。

        第三点,在《传习录》下卷中有明确的说明啊,在岳麓书社版传习录第342页。

        他解释了提问者所提“我和别人”即不同人之间的感知,也进一步解释了花树一段的含义。在此不引述了。

    • 家园 俺所知道的最容易理解的途径

      <<明朝那些事>>描述了他的生平,虽说并没有具体解释你提到的那些哲学话题,但是我至少能理解老蒋和老曾凭啥成为他的粉粉了.这种人才可称为BH!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