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求助】长久以来对王阳明感兴趣,但一直不得要领 -- 耶林

共:💬53 🌺67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求助】长久以来对王阳明感兴趣,但一直不得要领

    他的学说对于今天的我们,有什么意义呢?

    长期受马列+科学教育熏陶的我们,王阳明的学说对于我们有什么启迪?

    对中国古代的哲学话题并不是很感兴趣,什么因明,什么诚意,什么功夫。感觉与今日生活好脱节啊。

    有没有经典的、权威的著作介绍王学?

    近代的东乡平八郎,蒋介石,曾国藩为何如此推崇王阳明?原因在哪里?

    哪位能浅显的谈谈?

    • 家园 我买了王阳明文集

      传习录已经看完了。其他部分还没看。现在也没时间看了。

    • 家园 有个兄弟也跟我探讨过王阳明

      我和他开玩笑,说 --

      找一把竹椅子

      对着看七天,然后感冒,或许能想明白

      要没明白呢。。。淋些凉水,再去看。。。

      我就不信你不感冒!

    • 家园 有几点

      1.朱熹的易学

      这个阴阳符号朱熹是怎么看的

      2.王是怎么格竹子的

      呵呵

      这个过程个人觉的无论格的对错格一遍试试

      3.朱熹对阴阳符号的看法对不?

      4.王是如何安排环境中的自己的

      5.天人合一

      这个天人合一是观点概念还是体验或者还是一个人的目标

      你要做那些去达到这个天人合一呢?

      你能不能达到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个可以达成的目标吗?

    • 家园 建议老兄去翻翻《明朝那些事儿》

      当年明月在这本书里用了不少笔墨写王阳明,并且称他为明朝第一牛人,希望老兄看后有所启发

      • 家园 明月写的我有点不太赞同

        明月写王阳明“知行合一”,很通俗的说就是既要知,又要行。

        这种感觉简直就是毛泽东的实事求是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辨证唯物主义的东西;而我们经常说王阳明的心学是唯心主义的,还是主观唯心主义的。

        为什么有这个不同说法呢?归根是明月写的不准确。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和陶行知的“知行合一”的意义是有区别的,王阳明说万物皆存于心,如“心里想到花开了,而不是眼睛看到花开了”,自然也不是“客观世界的真正花开了”,这些都是依靠人的主观意识来获得,也就是心里所想。

        王阳明所说的“知行合一”大概意思是,我知道花开了—— 这是所谓的知,而事实上花确实开了——这是所谓的行,它们两者一致了,所以我对世界的认识就正确了。这种“知行合一”与后来马克思主义中的“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表面上看来即有暗合的地方又有不同的地方,而王阳明的根本出发点是有悖于唯物主义,这就是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区别。

        王阳明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我觉得是他冲破了朱子的那一套陈旧的儒家思维方式,这在明朝或者封建时代的中国都是了不起的思想成就,但从更大的意义来说,他依旧没有摆脱儒家对世界认识的基本方法。

        • 家园 【讨论】论花开

          的这段,我觉得如果从“表象”与“现象”的分析,也许就更加容易一些。已经有人从这个角度进行分析。

          王学将儒学推动了一步。这一步代表了传统儒学,--中国古典哲学,向逻各斯和努斯的靠近。但是这一步是向前还是向后?相对于中庸的“诚诚”,“致良知”运动的特点更加突出。至于知行合一,也许指的是从存在到本质这个过程的中间。

    • 家园 推崇王阳明的原因在

      王做到了立德立功立言

      • 家园 关于王阳明的书

        关于王阳明的书网上可找到不少,比如

        阳明学的形成与发展

        心学之思:王阳明哲学的阐释

        阳明与明末儒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王阳明思想之进展

        阳明全集也有下载

    • 家园 【原创】王阳明格竹失败,为什么失败?

      王阳明格竹失败,为什么失败?

      任爱杰 :而王认为“心外无物”,那么研究任何事物的本源其实就是研究自己的主观精神。当然无法揭示客观规律。当然要格了七日的竹子,最后头痛了。他的方法论从一开头就错了。

      关于任爱杰兄所言的这一点,我不敢苟同。或者说我们两个中有一个人对王阳明的思想脉络理解有关键的、常识性的错误,在此说出来,以待方家。

      主要是格竹的事情。

      第一:

      对于格竹,我的观点如下:

      王阳明格了几天几夜竹最后失败,是其早期的事迹,其也并非是按照王学来格这个竹子--那时候他还没有发展出自己的思想体系,其和其朋友一起,均是按照朱熹所言“万物皆有天理”的精神来格竹,想从竹子身上格出竹子自身所谓的天理来,但是他的朋友和他先后都失败了。对此,王学诸多著述中都有论述,我想这大概可以称作是常识么?--也就说,这件事,是否定了朱熹,而非否定了阳明。

      从这件事情开始,或者之后王阳明回想起这件事情来(他自己后来提过此事),他根据此事得出了一个结论就是:天理本不应该静态的、一味的往竹子之类客观的实在物上去追求,而是应该求诸己心,而且是应该在动态中--“行”中去发掘天理。

      也就说,王阳明格竹的失败,是朱熹思想的错误所导致;其也恰恰开始了或者支撑了王阳明对天理探求方法的转变,对王学来说,其是个反面教例,是个开端,这个教例也是王阳明自己拿出来举例的。而不是您所认为的,王阳明因为其王学的缺陷,所以才会去猛格竹而失败,格竹失败成了结果--这种理解是颠倒的、违背常识的。

      证据在此:

      在《传习录》下卷,岳麓书社版第330页中,王守仁叙述了自己早先格竹子之理这件事:“大家都说要遵循朱熹的格物致知学说,但能够身体力行的并不多,我年轻时候,曾经实实在在地做过。有一年,我跟我的朋友一起讨论通过格物致知来做圣贤,决定先从自家花园亭子前面的竹子格起。我的朋友对着竹子想穷尽其中的理,结果用尽心思,不但理没格到,反倒劳累成疾。于是我自己接着去格竹子,坚持了七天,结果同样是理没有格出来,自己反生了一场大病。当时还以为自己和朋友没有做圣人的能力,现在想起来,朱熹的格物致知,从认识的对象、认识的方法、认识的目的上说都搞错了。”

      王守仁《传习录》原文:

      【318】 先生曰:「众人只说「格物」要依晦翁,何曾把他的说去用!我著实曾用来。初年与钱友同论做圣贤要格天下之物,如今安得这等大的力量:因指亭前竹子,令去 看。钱子早夜去穷格竹子的道理,竭其心思至于三日,便致劳神成疾。当初说他这是精力不足, 某因自去 格,早夜不得其理,到七日,亦以劳思致疾,遂相与叹圣贤是做不得的他大力量去格物了。及在夷中三年,颇见得此意思,方知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决然以圣人为人人可到,便自有担当了。这里意思,却要说与诸公知道。」

      第二:

      所以您说的“王阳明追求天理的方法一开始就错了”也是在错误的前提下得出的结论。对您的这一句

      任爱杰:王阳明是半个佛家,不是科学家
      ,我不赞同前半句,但是赞同后半句。

      王阳明的“天理在心中”、“知行合一”,和按朱熹学说要求去格竹相比,王阳明显然在追求他和朱熹的共同语境的“天理”上,是进步的。而您所说,王阳明实质上是佛家,我也不敢苟同,王阳明自己是不承认的,我则也是比较反感这种佛家大包大揽的说法,照此说来说费希特(J.G.Fichte)是半个伯克莱(G.Berkeley)也可以哦。

      但我所遗憾的是,无论是朱熹还是王阳明,他们所言之天理之中,都是将自然哲学和伦理学合二为一而混淆、混同的,自然哲学在其中只具有抽象的、模糊的、浅薄的、局限于表面自然现象的意义。如果能够在思维上将“天理”自觉的分为“自然哲学”和“伦理学”,那么像博物学家、植物学家那样的去格竹,肯定能大有收获。

      我认为,中国古代科学之所以没能够进化到近代科学,与中国哲学的强烈伦理学性质有关,而这个又恰恰于占统治地位的儒家学说的非宗教性有关(恕不展开了)。

      自然哲学没有能够从哲学传统中分离出来,以支持古代科学的进步,最有文化士大夫将中国最优秀的智商、最高的文化素养和最古老的教育传统,几乎全部放到了求圣与修身之上,这不能不讲是一种遗憾。

      像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这种照亮人类文明数千年的巨著,不会出现在古代中国,也就不足为奇了。

      关键词(Tags): #王阳明#王守仁#格竹#心学#朱熹
      • 家园 没什么好遗憾的

        但我所遗憾的是,无论是朱熹还是王阳明,他们所言之天理之中,都是将自然哲学和伦理学合二为一而混淆、混同的,

        自海德格尔之后,特别是列维纳斯之后,本体论(自然哲学)与伦理学相融合,已是大势所趋。

      • 家园 【讨论】致良知

        致良知是进入王学的钥匙,也是王学“终点”,更是笼罩王学的迷雾。

        致良知也许有两层的意思,一个是极致的终点,一个状态,一个目标。而另外一层意思,也许就是一个变化,一个对当前的否定,一个运动。也就是致良知化。至于如何才是致良知的功夫,传习录大多涵盖了。

        至于王学中的有无之境,这个就太大了,不敢妄加评论。

      • 家园 【讨论】回复:王阳明格竹失败,为什么失败?

        我认为,王阳明格竹失败,这个说法很有趣。

        失败或成功,是要有标准的。

        比如说,耶林在这里给王阳明或王阳明给自己格竹子的行为定下的成功标准是:

        格出一个“天理”出来。

        问题就在于:

        什么是天理?

        如果以我个人的见解来看:

        古代中国对天理的认识与当代西方科学属于爱因斯坦那一派的科学规律是等同的。

        爱因斯坦的科学规律等同于一个万能公式,可以通过这个万能公式算出所有的事素的存在及存在状态。当然也包括“竹子”。

        中国的天理,我以为是要追溯到老子的“常道”。(见“道冲.......”《道德经》)

        但问题是,为什么西方格竹子能格出个三四五六,而王阳明格竹子只能格出病来呢?

        这的确是方法上的问题。

        老子的“常道”是“不可道”的。

        所谓“不可道”,即不可言说。即语言不能论述。而老子的常道,就只能靠“体悟“或者是“身悟”得出,而这要求“天人合一”。

        不要忽略这一说法。

        在这说法里, 包含着中西哲学在“问道”上的方法差异。

        须知,用语言说明物的过程,就是“人指物而成物之名”的过程。

        而人指物而成物之名,第一前提是:人、物二分。

        人、物不二分,则人与物的边界不能划定。而人对物的现象文字描述就会趋于混乱。

        第二前提是:物与它物二分,即人所指之物与非所指之物的划分,不划分,则指物与非所指之物之间边界不能确定,而前者与后者在语言意义上的区别也就不能体现,于是物与物在名上产生紊乱。

        那么王阳明究竟是怎样格竹子去的呢?他自认失败,与耶林等人认为他失败,这两个失败的评断是否是建立在一个哲学范式基础上的呢?

        我个人并不认为是一致的。

        椰林等人认为他失败了,那么作为成功案例的比较标准是什么?我猜想,是西方科学的格竹子。格出了“竹子”的现象与性质归纳。

        但这个标准是建立在西方指物赋名逻辑之上的见解。而以中国哲学的方法论来说,这根本不可能出现。因为,抛弃语言与精确指物的中国哲学,不可能建立二元对立的观察模式,而更喜欢静坐,去体验天人合一,人竹合一。

        那么椰林等人所以为的失败是用西式思维范式检验中式思维范式的一种结论。

        而王阳明以为的失败,我以为的是,他格竹子的时候,已经是不自觉地把竹子当成了一个观察的对象,但他试图去从竹子里格出一个“天理”图像,显然很成问题,因为,天理是无限的事物,无限的事物无法被语言与逻辑所正确无误的论述。而从有限的竹子里格出无限的天理,那王阳明自己就应该在格竹子之前已经知道了什么是天理,什么不是天理。但天理与竹子在逻辑上,却是无法区别的。

        • 家园 竹子和天理

          我是这么理解这个问题的:

          对于竹子,它是客观存在的一种事物,它有它的性质和规律。

          而对于天理,它是世间一切规律的总规律,自然也包含了竹子的规律。

          所以竹子里确实有天理所在(庄子说,道无处不在……),但只是格竹子是格不出天理的,除非悟性极高极高极极高。

          朱子老先生为啥能从竹子中格出来,我以为,应该是朱熹通过各种各样的学问实践和生活实践领悟道了所谓天理,然后忽然有一天,发现竹子中也和他所领悟的天理契合,于是他就说,大家去格竹吧,能格出天理来~~~结果大家都被忽悠了。这种方法论是把普遍和特殊的范畴给颠倒过来了~自然大家沿着这条路都走不出来。

      • 家园 绝对好贴,实在长见识了

        兄台好学问,见解不俗,不落窠臼!容日后慢慢请教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