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纪念上山下乡四十周年---发老妈写的回乡日记(有图) -- 雪高

共:💬20 🌺122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纪念上山下乡四十周年---发老妈写的回乡日记(有图)

    老妈五二年生人, 本身绍兴人士, 八年抗战, 外公带着两个老婆一路走到沈阳,定居至今. 老妈给我的印象里绝非江南人士, 无论从身高和性格上, 都是典型的东北人士, 特别是她招牌的五分钟雷霆--每次发火绝不超过五分钟, 然后立刻和颜悦色.

    上山下乡, 老妈到了抚顺的清源县, 老爸去了辽南. 对于下乡, 所谓的伤痕文学流行之时, 正值偶狂迷香舍丽榭的发春期,所以错过了. 而老爸老妈的嘴里, 下乡是乐趣多过苦难的事情, 他们都很喜欢回忆, 也很喜欢时不时的回去看看. 所以, 当我从同学口中得知, 他们的父母有的非常不愿意回忆那段时光, 倒是觉得相当诧异. 也许爸妈都是乐观向上的人吧.

    今年正好是老妈下乡四十周年, 她拿起刚学会用的数码相机, 再次回到了那个她称之为第二故乡的地方, 并写下了这篇回乡日记. 一直以来, 思想政治工作都是老爸的责任, 所以这次很难得看到她的文字, 也第一次进入她的内心世界, 怎么说呢, 看完之后, 颇有些时空错乱的幻觉, 文章中的她好像是个比我大不了多少的人物, 让我对这个离我最近, 却好像并不很认识的人的了解也加深了一步,也算是意外收获吧.

    废话太多了, 上文章吧, 里面的人物姓名我也不改了, 想来当事人也不会有河友吧.

    其实我不知道发在哪里更合适, 如果版主有不同意见,尽请转移.

    • 家园 作者获得通宝一枚!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返回] [关闭]

    • 家园 上图喽!!!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老队长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家园 谁告诉俺一个免费相册吧,上传太慢.
    • 家园 前言

      回乡日记

      —谨献给难以忘却的回忆

      上山下乡运动距今已整整四十周年了,每当想起那个远在百里之外的小山村,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那是我曾经生活战斗了五年的地方,那里有我的青春、我的回忆,我无时无刻不在想念着她——我的第二故乡。2008年6月16日,我只身再次踏上了回乡之路。

      • 前言
        家园 6月16日 周一 晴 18-32℃

        列车晚点13分钟,7.47分开出抚顺城车站。上车后我独自占有了6人座,没有人闲谈打扰,让我静静地打开记忆的闸门。

        40年前,都是我与同学们同行,沈阳-清原票价3元。而今我却是以抚顺为起点,到清原票价7元,与其他物价几倍、几十倍的涨幅相比,真的很便宜。可那时的3元钱,却多少次挡住了我们回家的脚步。每年最多只能在春节前和夏天挂锄时启程。回家时兴高采烈,山货野果、粮油禽肉,只要能买到的,不管多沉,也要把它带回家。但是回青年点时,却将行期一拖再拖,改了几次才恋恋不舍地离开。就像现在这样一站一站地数:石门岭、铁背山、南杂木、苍石、南口前、北三家、斗虎屯…。

        9点40分,随着熙熙攘攘的人群走出清原站。回头望去,一座崭新的车站大楼耸立在眼前,蓝色的楼顶、桔黄与白色相间的楼体非常美观大方。与我去年来时相比,清原车站旧貌换新颜了!

        打了一辆出租车,要价50元。先拉我去集贸市场,匆匆买了些蔬菜水果,然后一路疾驶踏上了回新堡的路。

        放眼望去,路面平整宽敞,像一条黑色的缎带伸向远方。随着车轮的转动,窗外的绿水青山不断在眼前掠过,习习凉风吹进车内,让人神清气爽。驶过英额门大街,转向去新堡的路面相对窄些。据司机讲,可能是为各村节省路基费用,路面由6米的标准缩减到5.5米或5米。不管怎样这新修的柏油路使我们回新堡的行程更顺畅,也是我们以前不敢奢望的。新堡距英额门火车站30华里,当时没有电也不通车,在这条路上只能步行,三个多小时的路程,夏天晒的汗流浃背,冬天冻的“两鬓如霜”。有幸搭上牛车,隔一会也得下车走一段,缓缓被冻僵了的手脚。

        车一路驶过大石头沟、双榆树、高家沟、椽子沟,离新堡越来越近了。看着越来越熟悉的沟沟岔岔,不由得一阵冲动,真想对着窗外大声呼喊,看看旁边的司机,只好压了回去。

        10点多,到了秀琴大姐家,她看到我高兴地说:“这次一个人来,用不着急,一定多呆几天。”我笑着回答:“这回长住沙家浜不走了!”

        午饭后,我迫不及待地走向后沟。在沟口的地里我碰到了刘桂荣的女儿、德兴大哥的弟妹及侄儿,这都是经询问后才对上号的。看到正在绑豆角架的李国才,他见到我迟疑了一下后叫出了我的名字。脸上的笑容陷在深深地皱纹中。他当队长时有“按是来说”的口头语,后来就被我们叫成了他的代号。他的大儿子离婚,二儿子不幸因病去世,现在跟小儿子生活在一起,每天都帮儿子干些农活。他的小儿子也在一旁浇龙胆草地,那时还是个小小孩,我为他们一一拍了照,然后走进后沟。

        后沟是青年点房后的沟膛子,当时我们常去的地方。我曾在几年前梦到我们一行人来到了这里,那时还没有露地种植蘑菇,但垄沟里就长满了蘑菇。我们虔诚地向大山祈求着什么,那个瞬间的定格至今不能忘记。我用相机照下了大概的位置。再向里走,右侧的小沟曾是我们青年点打柴的地方,站在雪窝子里,把树砍倒剁成段,用榆树靿子捆成捆码在沟边,再用爬犁拽回青年点。打柴火是男劳力的活,我们女知青也从没落下过。

        我顺着小路一直走到最里面的一个高坡,环顾四周,当年还小的落叶松都已成材,像卫士一样伫立在山坡上,小鸟在枝头飞来飞去,喳喳地唱着。天还是那么蓝,地还是那么肥沃,山还是那么高,树还是那么苍翠。我伸开双臂仰天大喊:“我回来了”“我回来了”“我回来了”四周静悄悄的,没有回声。这里就是经常进入我梦乡的地方,四十年后我又回到这里,世纪轮回、沧海桑田,我说不清楚如此让我心动的是什么,只知道每年都会因想念她而坐立不安。大山啊,你知道吗?曾在你的怀抱里依偎了五年的知青又回来了,她没有忘记你,你一直在她的心里!

        返回时,我远远地望到原青年点的背景,拍下了我日夜思念的地方。图像上方是前山,右侧是一片落叶松,下方是一片龙胆草苗床,白墙红瓦的房子掩映在绿树丛中,,简直就是一幅风景画,漂亮极了。可当年我们却体会不出这样的美丽!房子虽然翻盖过了,我依然记得,房后的大石头是我和李平玉想家时常去的地方。那里很少有人经过也不会被人看见,我俩坐在大石头上,想象着家里人都在干着什么,默默地流泪。

        我转过木杖子来到房前,两座新房相连处的偏厦正是我们女生东屋的原址。我久久地注视着,耳边仿佛又传来女生屋常有的笑声。那时的我们还不知道愁,不知道将来的路该怎样走,除了想家,四个人整天在一起嘻嘻哈哈。张桂君的样板戏、李平玉的能干爱笑、闫爱菊的会过日子、我的随和,让我们一起经营着共同的小家。每天晚上睡觉前是我们的新闻发布会,躺在炕上交流着各自的见闻。最受欢迎的保留节目是精神会餐和革命歌曲大家唱。什么老边饺子涮羊肉;李连贵大饼酱肘子;你家的猪肉粉条小豆饭;我家的红烧刀鱼烙油饼,家里的饭店的,应有尽有,咽着口水饱着耳福。唠得兴起时,演唱会开始。样板戏,语录歌、毛主席诗词,在张桂君领衔主唱下,人人张口歌声嘹亮,直唱的响彻云霄。若是劳动太累了,我们没说上几句,就各自进入了梦乡。那也是一段快乐时光!

        东屋原是男生的宿舍,因他们的懒散,我们曾与他们“分伙”了一段日子。后来提起时,男生说当时曾偷偷扔掉我们晾在外面的袜子以示抗议。请不要怪我们!那时我们也很无助、很不懂事,如果能重新开始,我们绝不会再分开!

        记得青年点的邻居是孟大娘,她教会了我们推磨摊煎饼。饿了去吃她家的菜团子;干活弄湿的棉裤去她家炕头上烘干;想家了就跟她哭一场,她也会陪着我们落泪;回家时,为我们带上她家平时舍不得吃的小鸡、蘑菇、南瓜子…。记得抚顺小青年为了惩罚偷吃我们粮食的鸡,把进到青年点厨房里小鸡的嘴和屁股都塞上了小木棍,弄得鸡是吃不进去、拉不出来。孟大娘看到她家小鸡的这等模样,哭笑不得,无可奈何地叹口气:“哎,这些小青年!”我第一次回来时听说她跟儿子到外地了,后来又听说她已去世。我还记得她那走得飞快的“小脚”,让人听得进去的劝慰,和那布满针眼的双臂。尽管村上人对她很有微词,我却觉得她是个善解人意的好人。今天我又想起孟大娘,更多了思念和后悔。我还没来得及对您说上一句迟来的道谢,还没表示我的一点心意,我们就阴阳两界了!您让我心中留下了永远的缺憾,我会记住您的,孟大娘!

        转过身来,就是原来的队部,紧挨着的是仓库。当年的队部是全队的活动中心。记得刚来时正搞斗批改运动,每天晚饭后都要到队部开会。我们也会像老社员一样,早早来到队部占据炕里的有利地形,可以在油灯影子里悄悄唠闲嗑,或闭目养神或干脆眯上一觉,不然在明处要被点名发言。如果炕烧的太热就不妙了,坐下太烙人,蹲着又太累……。

        最让我难忘的是一天晚上,散会已是10点钟了,走出大门习惯地像社员那样望望三星,突然一颗绿色闪亮的星由西边升起斜向南沟山后落下,正在诧异间,不知谁喊了一声:“信号弹!”这声音如惊雷,一下把我们镇住了。以前只是听说阶级斗争复杂,没想到还真有阶级敌人在活动,阶级斗争这根弦真不能松啊。

        果然没过几天,夜里突然吹起了紧急集合号,又发现了信号弹,全体基干民兵搜山。一声令下,我们夹在队伍中间跟着向山上搜去。只见四周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见,我们新来乍到根本不知道是什么沟什么岔,只能紧紧跟着前面的人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前面不时传来口令:“不许出声”“注意跟上”更让我们紧张,生怕掉了队,让阶级敌人跑了。旁边的在乡女青年杨青华,死死地拽住前面的男青年不肯放手,能想象出她那惊慌失措的样子。我在暗暗地鼓励自己,一定要跟上,绝不能给知青丢脸。就这样不知翻过了几个山头,终于在气喘吁吁中停下来。走近一看,全大队的基干民兵都出动了,最后集中由民兵连长训话,原来是早已事先策划好的演习。再互相看看,男的还好,许多女民兵有鞋跑掉的,有衣服刮坏的,头发跑散的,有的还惊魂未定,一派狼狈像。幸亏是演习,要是真打起仗来,敌人早跑了。以后想起来,还时不时的互相取笑嘲弄一番。这件事我曾分别讲给我的儿子和年轻的同事,他们那半信半疑的眼神告诉我,他们绝想像不出当时的场景。可当时只有十六周岁的我却经受了如此的考验。

        我向青年点西坡走去。山坡边曾是我们的菜窖,菜窖早已不复存在,树木很密,看不出当年的痕迹。可当年我们就是顺着山边小道将准备过冬吃的白菜、萝卜、菠菜、土豆一筐筐挑上去。第一次像社员家过日子一样,有了自己的储备。这让刚走出家门的我们很是自豪。

        看到天色已晚,走下坡来,正巧迎面碰上了张乐荣媳妇。去年看到她时还是风风火火谈笑风生,如今已是步履蹒跚今非昔比了。患了脑出血后遗症的她一再询问:“我还能好吗?””想不到在环境优美的山村能见到这样的病人,而且是曾经身体健壮的她!从她的问话就听得出,她对自己的病还是知道的很少。我能说什么呢?只能安慰和鼓励她……

        晚上到秀华家,为她带了些自己加工的香肠和在清原买的蔬菜水果。她为小女儿带着孩子,一个精灵似的小广东,顽皮而可爱。

        因为一路兴奋,说话太多,无心享用外面的月色,9点多就躺下了。炕太热,辗转反侧也进入了梦乡。

        • 家园 和俺们回乡的心情一模一样。
        • 家园 6月17日周二 晴转多云 17—30℃

          早上醒来,因点了蚊香,只被咬了两个包,真是万幸。本想出去走走,又怕秀琴大姐张罗做饭累着了,因她处于再障恢复期,右脚腱鞘炎还肿着,赶紧帮她打点早饭。德兴大哥一早就到山上干活了。早饭后要去南沟喂蛤蟆,我嚷着要同去,他放弃了骑摩拖车,背着饲料与我步行,我只好改口要去水库,才劝他骑车走了。

          我信步走向东沟。废弃的水库大坝早已打开了一个豁口,便于河水通过,只有一座闸门立在旁边,似乎在向人们诉说着它的变迁。大坝里面是一片龙胆草地,两个一队的社员在薅草。我出神地望着这一切,耳边仿佛又响起当年的打夯号子声;又看到大家推车挑土一路飞奔的热火朝天场面。还记得当年杜慧芳同学就是在这里不慎被塌下来的土方砸倒,这里是我们曾经流血又流汗的地方,也是在农村战天斗地的象征。同学们每次回到新堡,必定要到这里看看。

          我沿着小路慢慢向沟里走去。路边的小溪水流很急,落差大些的地方发出悦耳的流水声。我拿出相机想同时录下水声,忘了录音程序,只好作罢。再向上走,看到了不愿看到的一幕:小溪转弯处扔满了塑料袋、农药瓶,与这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是那么不和谐,真让人心痛和惋惜!这里的人们还没认识到环境与自身利益的关系,不经意间破坏着自己赖以生存的空间。

          顺着长满苞米、龙胆草的小路走到了最里面。环顾四周照了几张相,我坐在了小路边。身后高大整齐的落叶松遮住了直射的阳光,听着不知名小鸟的歌唱,望着峰峦叠嶂的远山,心从没有像这样平静和惬意。我静静地坐着,就这样静静地坐着,任凭思绪驰骋,任凭时间流过,久久不愿离去。

          远处发动机的轰鸣惊醒了我,是社员在用喷灌设备浇龙胆草地。啊!就是在那块地里有一幅定格在我心里的场景:夕阳斜下,我和打头的坐在地头记工。我念着名字,打头的说着“铲地一天”“赶车一天…”我飞快地在记工簿上写着。每天下午歇完二气活,是刚刚当上记工员的我最盼望的时间。一来可以伸伸腰借机歇一会,更重要的是我可以坐在抽旱烟的打头身边,暂时避开成群结队向我进攻的小咬。因为我最怕虫子,只要是会咬人的蚊子、跳蚤、小咬…都不会放过我。身上布满此起彼伏的大小疙瘩,连头发分缝处都被小咬咬的直淌黄水。大家都说我有最有“人味”,殊不知,我比他们多遭了多少罪!

          转回东沟沟口,远处南沟边上的西瓜地大望进入眼帘。西瓜地大望原是一片豆地,秋天我们第一次背地就从这里开始。当时我们并不懂得背地的规矩叫“抢码子”,谁先到谁先背地边的豆子,这里的豆码子又矮又轻,后来的只能依次向上走,去背又高又重的豆码子。这样,走的越慢要付出的劳动量就越大,而我们青年理所当然的是走在最后面的人。我们好不容易背着沉重的豆子刚挨到场院,早已先到场院歇息多时的打头起身就走,带领大家再背第二趟。我们只得又跟在后边走……。几年前,大家就指认我是在这里背地滚下山的。我已搜索不出当年的记忆,但这个大望让我情有独钟,每次来都不免多看上几眼,想象着我当年的身影。

          站在贾树明小后沟边上,向村里望去,远处是一片红瓦房顶,错落有致,近处是一片落叶松林取景框侧面摄进碧绿的树枝,好似青岛的高级别墅区,原来二队还有如此的美景,真是新发现!

          走到王永福家房山头,看到他家老六,按照文、武、双、全、粮、库的顺序,应该叫王兴库,他在院子里用松木杆钉小鸡笼子。陆续走来了王世荣的二儿子王安胜、孙车伙子的小儿子孙文海、王谦发家大嫂、老贾大婶背着孩子,我们唠起了他们的家人和陈年往事。 下午,我去看望了老贾大叔。他家的房子依旧,只不过房顶换了红瓦。屋子里一片凌乱,墙上胡乱糊着报纸,没有一件新东西,老式的炕柜和箱子让我回到了四十年前。大叔已是满头白发,他一下子叫出我的名字,我不禁一阵心酸。四十年了,居住条件没变,变的只是越来越糟的身体。他的大儿子贾柱子因糖尿病去世,现在大婶为二儿子带着孩子,真心希望他们的日子会好起来。

          看到隔壁王艳珍家门开着,我大声喊了几嗓子。走到面前的王艳珍比以前更显瘦小了,精神倒是不错。当年她为了要一个儿子生第三胎被罚,如今又为上大学的儿子每年必须在山里刨出2万元,才能勉强维持生计。“不瞒你说,平时啥也不买,女儿回来时带点东西我们才改善一下生活,”她的实话实说,让我唏嘘不已。当年的妇女主任还在艰苦奋斗,好在她很有希望,前几年新盖的4间大瓦房、明年即将大学毕业的儿子,都是她的骄傲!

          谢绝了她的远送,我的目光仍透过杖子,注视着这个院子。她家的旧房曾是我们刚来时女生的宿舍,不到三米长的南炕住着我们五人,点长高凯被挤到北边小炕,每人只有枕头宽的地方。炕不好烧,柴火又湿,每天下工回来匆匆烧上一把,又弄得满屋子烟。躺下后挤成一排,只觉得头顶冷风嗖嗖,就戴上棉帽子睡。如果谁晚上忘了倒洗脚水,第二天肯定冻在盆里倒不出来。从没离开家的我们谁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不敢跟家里说,怕父母着急;不敢跟别人说,怕背上“怕苦怕累”的名声。

          这院子里曾经晾满了我们准备过冬的大白菜,那是经历过与贫下中农“五同”分到各家各户的考验后,我们重建青年点的希望。我们每天早上晾开,晚上收拢。可是有一天我们发现原本满心的大白菜,大都变成了半心,棵数没少,菜堆却明显缩水了。看看同在一院晾晒的另堆白菜,想想那爱占便宜的老太,我们没再提起过此事。时过四十年,触景生情,点点滴滴又重上心头,我为我们那时的无奈而悲哀,也为我们那时的忍耐而庆幸。

          与他家相邻的院子曾是我实行“五同”的王谦乐二哥家,而二哥早已于二十年前举家迁往黑龙江了,近况如何已无从打听。这近半年的“五同”生活让我终生难忘。二哥家的条件并不好,上有老母和妹妹,下有四个不满10岁的孩子。一间南北大炕的屋子,还有一间两家共用的厨房。好在他家有长我两岁的小姐姐与我相伴,替我准备农具,教我农活,处处护着我。大娘、哥嫂心地善良又淳朴,每天为我带上豆腐干卷煎饼的早饭,晚上全家基本是以稀饭为主,可每顿都少不了我的煎饼,我照例是每顿3张,现在想来,那只是我的专利。那时,我根本不懂得什么,反正姐姐干啥我干啥。歇气时,她砍柴火我也砍;她扯猪食我也帮着扯;她请假摊煎饼我也不上工。就这样我经常受到于队长的表扬,说我真正与贫下中农打成一片了。那段时光确实不用愁青年点是否有柴烧、有饭吃,可难挨的苦楚只有我知道。夏天南北炕住着近十口人,我夹在老老少少之间很不方便,时时做噩梦。每当醒来时闷热难当,家里赶做了床夹被邮过来应急。在二哥家的经历,让我知道了农民的清贫,懂得了什么叫过日子。我第一次回到这里要报恩的时候,已找不到他们的踪影了。今天,他们和孟大娘一样,让我的心隐隐作痛。

          走出院子,正巧碰上了拎着篮子要去栽辣椒的刘桂荣,与我同龄的她黑瘦却很精神,当我举起相机为她拍照时,她却转身躲开,不愿以这样的形象留下纪念。我与她边走边唠,得知她93岁的老母几天前心衰差点西去,丈夫黄宝军上午又因抬电机闪了腰。手里正拿着去痛片的小黄被我喊了出来,唠了几句之后他问我退休费有多少,我躲闪着没敢实说,他还是说:“要是像你那样,我们就不用这么累了。”我无言以对。不用说,农民非常向往有“退休费”的日子,按如今的发展趋势和政策,他们的期待一定会实现的。

          因天阴的厉害,没敢再远走。我登上了前台,整个上院尽收眼底。

          谁家的房子,谁家的牛栏猪圈都依稀可辨,只见红瓦掩映在群山绿树之中,炊烟袅袅被乌云笼罩,又别有一番景致。我曾多次在这里取景,并把它们拼接,成为永驻我心中的第二故乡。我想请小君以此作画,挂在房间,让我时时能看到它。

          我仔细地辨认着每家的所在,但当年的老一辈大多离去。岁月改变了许多,记忆却无法改变。这里是我踏入人生历程的开始,是我魂牵梦绕的地方,四十年了我始终不能忘记。小小的山村,你是否还记得,当年曾为你挥洒汗水、挥洒笑声和眼泪的十六岁小姑娘?那时风华正茂的她如今已两鬓斑白,满怀深情地再一次踏进你的怀抱,踏进你的每一个角落在找寻,找寻当年的激情、找寻当年的身影、找寻当年的故事。这里埋藏着她的痛苦、她的快乐;她的无助、她的友情;她的初恋、她的惶恐;她的期待、她的向往;…。四十年了,一切都已成为过去,无法再重新开始,可她的心却从来没有如此地与你贴近,第二故乡,我的新堡!

          • 家园 呵呵~有宝啊

            惊喜:所有在本帖先送花者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返回] [关闭]

          • 家园 6月18日 周三 阵雨 16-27℃

            早上醒来就是雨声淅沥,不紧不慢,没有停的意思。我临来时电脑查询的阵雨天气提前两天降临。这对德兴大哥和社员们无疑是个好天气。大姐说:“这雨下的老值钱了,不用着急去浇龙胆草和木耳了。”大哥说:“这雨一下,小林蛙都可以上山了。”看到他们的喜悦,我也随之高兴起来。下雨了,虽不能按我的计划去下院,我可以静下心来,记点什么也不错。

            我站在窗前,远处的山峦都笼罩在雨雾之中。近处的树木经过雨水的滋润更加青翠欲滴,潮湿的空气是那样的清新,让我浮想联翩。仿佛又回到当年盼望的雨休…。按规矩下小雨是不歇工的,大家戴着草帽、披着塑料布继续坚持。唯有雨下大时,才能撒丫子跑回家,理所当然地休息。那时,青年点就成了欢乐的海洋。有的躲在一边写家信,有的去洗衣服,再就是与不愿回家的在乡青年一起打扑克、侃大山。有雅兴时则坐在窗台上吹口琴,吹笛子,待到动人之处,谁都不说话,只听见琴声在悠扬,在倾述…。

            我情不自禁地拿起雨伞,再次来到青年点原址,如今已物是人非了。陆续离开这里后的三十几年里,同学们各自组成了家庭,有了自己的事业,难得聚齐回到这里。我很想同学们再回青年点,还像以前那样过上几天轮班做饭的日子,看来是个奢望。亲爱的同学们,还能记得当时的那一幕幕吗?!

            那年初冬,我们的柴禾快烧完了,想学社员那样,备上一顿好饭,请大家帮工上山拉回早已割好的柴禾。一早我们就动手准备饭菜,由闫爱菊去场院请假求人。不一会,她就沉着脸回到青年点,在大家的追问下,她说出了队长的话,打场正忙不给假,也不准别人请假帮工。听到这大家一齐放开嗓门,大声说:“我们找队长去!”她接着说:“大伙也直给说情,说她们新来乍到,在这没家没业多不容易……”话没说完,她的眼泪就掉了下来。本来怨气冲天的我们不禁一阵心酸,是啊,无亲无故、无依无靠,谁来帮助我们?我们也随之潸然泪下,继而放声大哭。这哭声是我们积聚许久的委屈、无助;是我们脆弱情感的宣泄;这哭声引来了场院干活的社员,他们不顾队长的禁令,纷纷放下手中的工具,主动上山为我们拉来了整整一垛柴禾。

            任凭怎样挽留,谁也没在青年点吃饭。患难之中,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当年为我们拉柴禾的社员,该怎样感谢你们?当年的队长,我们早已不记恨你那公事公办的态度,岁月让我们更多了一份理解!

            记得有一次,男生们躲在西屋里偷偷喝酒。频繁的呕吐声惊动了我们。到屋里一看,几个人都已瘫倒在炕上,满屋的酒气刺鼻。给他们倒了些水喝,收拾了屋子我们默默地离开。事后他们说:“太难受了,再也不喝酒了。”是从大队代销点买来的劣质水果酒差点要了他们的命,可为什么要那么不知深浅地往死里喝呢?是苦闷?是失意?还是好奇?…

            在生活的磨练下,我们渐渐长大。由初来时的互不讲话、互不关心,到互相谦让、互相牵挂,亲如一家。

            青年点就是我们的家,对此,我有更深的感受

            71年招工后,二队并到了四队,我则到大队当了赤脚医生。转年因二队无卫生员,我又被只身调回了二队,离开了朝夕相伴、相依为命的同学。虽然新青年也很尊重我,毕竟不能与他们推心置腹。就这样,同学们每每会专程回二队来看我。每当同学们来,我非常高兴,可是依依不舍地送走他们之后,我暗自悲伤。我也会请假去四队住两天,就像失群的小鸟回到了窝,和同学们有说不完的话。同学们因我的到来而想方设法改善生活。慢慢地,哪月不去四队看同学,我就会坐立不安。从此,我的心里又多了一个依靠,四队就是我的家,同学们就是我的兄弟姐妹。这种患难之交是无法用任何亲情代替的,这种感情一直持续,至今无法割舍。同学们说我重感情,其实,是我那时就比他们更多地经历了分离之苦而感悟的。

            只要我有困难的时候,同学们就会出现在我的面前。

            我有病的时候,同学们会用仅有的一点细粮为我做病号饭,守在身边逗我开心;苦闷的时候,先回城的同学回来看望我,给我安慰和鼓励;73年底招生考试前,是同学不顾天寒地冻,去公社为我探听考试信息,又连夜返回向我透露;去公社迁户口,回来已是一片漆黑,是同学们等在半路,将我护送;临走时,同学们凑钱买了两个猪肉罐头包饺子为我送行。那是最奢侈的一顿饭,最珍贵的一顿饭,让我至今难以忘怀。亲爱的同学们,这点点滴滴、桩桩件件,常常萦绕心头,让我心动、让我哽咽,我怎能不把你们视为我的兄弟姐妹、至爱亲人!

            73年底的一个月夜里,也是我将回城的前夕,面对着别离,我写下了这样几句:

            月光皎洁泻窗前, 往事重涌何能眠,

            家乡虽是梦中境, 怎忍分别在今天。

            八年寒暑朝夕伴, 风风雨雨同悲欢。

            而今深情无寄处, 只盼重聚在家园。

            重聚的结局是大部分同学都回到了沈阳,而我却到了抚顺,两地之间又凭添了许多同学间的思念。

            雨中,我在上院短短的街道上徘徊。

            就在这条街上,天刚蒙蒙亮,队长吹响了早战的哨声,我们睡眼朦胧扛着工具走出家门;秋收夜战,月上中天时回到这里我们已是步履沉重,恨不能倒地就睡。

            这里,是上院唯一的一口水井,我们从放下水桶怎么也打不上水来,到挑着满满一担水健步如飞。如今,水井早已被直接入户的山泉自来水取代了。

            这里,是我们刚来时的男生宿舍兼伙房,每天的早请示晚汇报是我们必做的功课,触及灵魂的斗私批修是那样的虔诚。

            这里,原来是生产队的场院,当年捋稻子、压豆子、打谷子我们挥洒着汗水尽情撒欢。

            这里,原是生产队的仓库,仓库门前有一棵大榆树。夏天我们常在树下乘凉,围着不常来的小贩。冬天,我们在这里刨粪、送粪,头上、身上冒出缕缕热气。

            大榆树的道下,原是刘增义大哥的房子,现已盖起了别人的新房。它让我想起了一件往事。73年夏,增义大哥担任了队长兼会计,按常理,二者是不能兼任的,大队让他任选一职。那时并无合适的会计人选,他却偏偏选择了队长。大队再三考虑,让时任赤脚医生的我兼会计。不久就传出话来,要在秋收分配中看我这个毫无经验会计的笑话。凭着我的自信很快熟悉了业务,并没把这话放在心上。后来,几天没见增义大哥上工,听说他腰痛病犯了起不来炕。赤脚医生的职责让我背上药箱去了他家,根本没在意他是否找了我。看得出来,他对我的到来颇感意外,却也接受了我的针灸、拔罐和止痛药。近周余的治疗,他慢慢好起来,并没有说什么客套话。就在年底,我将抽调回城的前夕,刘家嫂子喊我去他家吃饭,拿出了许多平时舍不得吃的山货非让我带回家。那真情让我无法推辞,也让我深受感动。从此让我牢记:对人要真诚、要善良,不要斤斤计较。

            下午3点,雨虽然停了,乌云并未散去,天阴沉沉的,雾更重了,什么也看不出去。我想抓紧时间去下院,也许会见到因雨无法出工的许多人。可又怕路上遇雨回不来,犹豫之间还是听从了大姐的劝告:“明天晴了再去,淋感冒了不合适”也因此打消了我明天返抚或去湾甸子看同学的念头。

            整个下午,与秀琴大姐从期待孙子的降临到小女儿的婚事;从青年点的过去到抚顺的小青年;从当年的在乡青年到如今各家的状况,唠的滔滔不绝,真怕累着她。大姐也曾是沈阳人,早年随母亲下放到这山沟。我们刚到的那个晚上,就住在她的新房。我们看着她的三个孩子出生,在她的辛劳操持下,孩子们毕业后分别去了沈阳、抚顺、北京工作。孩子是她的骄傲,也让我们羡慕。大姐和大哥精明能干、热情好客,我们的友谊一直持续,她的家被我们当成了在新堡的大使馆。

            大姐想方设法让我多吃点农村饭菜,决定晚饭烙饼、炒土豆丝、做小豆腐。“可没有磨怎么做小豆腐啊?”我问大姐,大姐笑了笑拿出了九阳豆浆机。好家伙,彩电、冰箱、电磁炉…全是新式武器。我和大姐一边烙饼,一边讲着我们第一次回来时的趣事。那次我们要吃贴大饼子,结果没过一会儿就听锅里咕嘟咕嘟响,揭锅一看,贴的大饼子都滑到锅底成了煮大饼子!原来锅边油太大已经贴不住了,只好改蒸大饼子。想当年青年点没有油没有菜是常事,尤其炖酸菜没有油时酸的咽不下去,社员告诉我们先煮些土豆条再放酸菜,就像有油一样。这“偏方”我至今没忘。我们经常互相取笑,“眼仁快不转了”而今农村也把高血压、高血脂列入防治重点,变化是这样的大!

            晚上,王艳珍来看我。我们的话题是:房子、孩子、当年劳动时的热闹、如今的忧虑和期待…。望着她那疲倦的面容,不禁心生怜惜。一起唠了两个多小时,直到她看我拿起蚊香,才说了句:“耽误你们睡觉了”起身离开。其实,我并不想睡,是怕大姐累了才有此动作。失敬了,当年的妇女主任!难得你能来看我,坐了这么久。当年的在乡伙伴宋水华、宋水兰相继过世,马素珍有病在身,杨青华去了新民,王谦花据说在抚顺郊区,黄淑艳还住在下院,明天一定要去看看她。

            我仍旧是“老传统”,只要离开家到哪都睡不好。现在是23:57分,索性起来写上几笔……

            • 家园 6月19日 周四 晴 18—31℃

              今天是个大晴天,饭后抓紧时间去了下院。

              上下院之间相距二里地,是我们外出的必经之路,今天踏上它,再一次重叠着四十年前的脚步,这脚步曾见证着我们走过的坎坷,也再一次唤起我的回忆…。

              就是这条路,曾让我望眼欲穿。刚来时,非常想家,想父母、想家人;想我家那个大杂院和邻居;想我们上课的教室和操场。只要干活时能看到这条路,总会时不时地向路上张望,期待能突然走来我的家人给我一个惊喜!心里明明知道这是不可能的,却梦想奇迹会发生。这是一直没有实现的梦,是藏在心里从来没有说过的梦!

              一路走下去,右侧是队部、白桦沟、老母猪沟、黄泥坑沟;左侧是王永福前甸、老赵大地、董家沟…。

              王永福前甸是一片稻地,当年我最打怵的就是下稻地。且不说每天哈腰低头十几个小时,脸会被控肿,腰酸腿痛上不去炕,这些都能克服,常了也就习惯了。我最害怕的是蚂蟥。我的腿上满是被虫子咬挠破后的地方,蚂蟥专叮这样的伤口,下到水里就是蚂蟥攻击的对象。我一边干活,一边提心吊胆地看着,只要被叮上,就在旁边一阵乱拍,蚂蟥被震掉了,也流下一道道鲜血,每天叮上十几条是常事,我的两条腿惨不忍睹!后来,只要下稻地,我干脆就去老弱病残组干零活,不在乎别人怎么说。

              老赵大地是全队最长的地块,当年种地时,我们几个女知青跟马犁杖。向下走时我们跟在犁杖后边踩格子,返回时,我们走在前面撒种,稍有迟疑就会被马追上,所以练就了我们个个手疾眼快,腿脚利落。虽然每天要比跟牛犁杖多走许多路,但我们很是自豪,因为我们已是主力队员了。

              如今又走到了这块地,地里原有的两座坟已不见了,它在我的记忆中却无法抹去。有一次去下院往诊回来天色已晚,没带手电,一路摸着黑走。还没走到这我就想起那两座坟,不禁一阵紧张,心想别乱看赶快走!可根本管不住自己,越走越害怕,越害怕越往那里看,四周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到,只好像坟就在身旁。正深一脚浅一脚地想赶快走过去时,突然道上的树丛中扑啦啦飞起一只野鸡,惊出我一身冷汗。我抬腿就跑,顾不得药箱里的瓶子上下乱撞,直听到上院的狗叫才慢下来。以后每走到这里都要不自觉地看看,都会想起那晚的狼狈。以后讲给我的同事,反倒成了我的骄傲资本。

              到了下院,忠臣大哥和嫂子下地干活去了,看到了老张大婶。转过大门去老王二哥家,途中巧遇老马大婶,给她照了张相,现在想来好笑,她曾是不受我们欢迎的大婶,因为当年刘正坤住她家“五同”时总是吃不饱。

              二哥二嫂听到声音迎了出来,走近时才看出是我,我与二嫂汗涔涔的脸贴在了一起。刚到新堡时老王二哥给我们做饭,一晃他俩也是70多岁的人了,日子过的不太宽裕,前年新盖的房间烟熏火燎已看不出新样了,好在儿孙孝顺,他们很知足。

              接着去了李国斌家,老父亲即当年的“李磨”已是耳聋的听不见正常说话。82岁的他曾是复员兵,去年政府发了老兵建房补贴,才使他与儿子住在一起。当年他并不是村干部,可每次批斗会都是他主持。每次的开场白都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熊熊烈火…”这句话也成了我们的口头禅。

              刘冠军患肝癌于去年去世,看到大嫂董淑清,我们不由自主地拥抱在一起。好几年没见了,提起刘冠军她泪流满面。这位七朵金花的母亲,如今自己一人在家种地,家里依然干净整洁。

              于有亭队长家铁将军把门,张殿成老伴没在家,黄淑艳去英额门照顾孙子去了,想见的也就是这些老人。四十年过去了,很多熟悉的人都离去。本想去新堡一队看望吕洪喜,时近中午,又怕给人添麻烦。只是远远地望着新堡,望着那山脚拐弯处我曾经背着往诊箱照相的地方。真心感谢杜克强同学,当年为我留下这珍贵的历史瞬间。

              下午回到秀琴大姐家,没见到吕洪喜心不甘,拿起电话拨通他的号码。他听说我在二队,马上骑摩托赶了过来。看到昔日年轻、憨厚的赤脚医生,今天已是大腹便便,健谈风趣的中年人了。一下午都是听他在讲:如何一气之下放弃了乡医的职业;如何供养两个女儿上大学读研;如何在想晚年的养老之策…。每年夏天是我们最盼望的日子,各队卫生员集中脱产一周去大队采药做药。吕洪喜领着我们满山转悠,他是负责人,去哪我们说了算。玩累了赶快挖些药材,实在不够,就割一大捆益母草,进村时把筐高高地扛在肩上,谁也看不见筐里还有什么。那时我们做的苦参注射液、益母草膏、三七片效果相当的好,用现在的话讲,货真价实没假药!

              我现在还保存着当年的学习笔记,记满了收发药品记录。粗心的我几年前才发现在最后一页有人写上了:“愿你永远做毛主席的红色卫生战士”的字样,真心希望能有机会当面表示我的谢意。

              当年的赤脚医生经历,让我在医院工作的三十多年中,对农村来的患者格外亲切,总是尽力关照。在任市人大代表的十年间,提出许多关于关注农民健康,增加农村卫生事业投入的建议。去年参加了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视察活动,走遍了清原、新宾、抚顺县,看到新农合工作正在稳步推进,令人欣慰。知青情结让我与农村有着不解之缘!

              晚上,月光如水,正应了那句十五的月亮十六圆的俗语。我信步走进了月光里。去年的夏天是我们八位同学在这里的月光下散步,诞生了“夜漫乡间路,庙前鬼神愁”的诗句。而四十年前刚来的第三天,在同样的月光下却是我和李平玉。我还清楚的记得她说:“我再也看不到妈妈了,只能写信告诉妈妈,想我的时候,我们一起看月亮。”还记得她那泪花闪闪的双眼。天上的月亮,你一定不会忘记四十年前那两个知青向你的倾述!

              往事不堪回首,历历涌上心头。

              我和李平玉个头相仿,志趣相投,又都爱好体育,在学校就是好朋友。下乡分在一个队,更是互相关照形影不离。刚并到四队的春天,我俩相约回到青年点。四月初的天气,乍暖还寒,经过三十里的长途跋涉,真想进门就能吃上热饭,睡个好觉。可在天将黑时走到青年点一看,我俩楞住了,临走时关好的门大开着,窗纸不见了,地上散落着鸡屎,同学们都没回来,闲了一冬的青年点成了鸡鸭的乐园。我俩赶紧打扫房间,找点柴禾烧炕。怎奈柴湿加上一冬没烧火的炕洞怎么也不进烟,一阵风地倒了出来,呛得我俩一阵咳嗽,又敞开了门窗。一阵折腾后我俩坐在小油灯下相对无言,昨天还在灯火辉煌的沈阳,今天就像掉进了冰窖,只觉得寒气逼人。我俩把两套被褥铺在了一起,没敢脱毛衣,屋子是凉的;炕是凉的;心更是凉的。我们蜷在被窝里,冷的瑟瑟发抖,身上的两床棉被如同一张薄纸,我们像孩子似的紧紧搂在一起,用自己的一点点热量温暖着彼此,就这样挨过了一夜。那情那景仿佛就在眼前,小平永远是我的挚友,有什么能超越患难之交呢!

              月光如水。四周的山峦树木都静静地凝立,深沉而肃穆。偶尔传来几声蛙鸣,银河悬在夜空,星光闪烁,仿佛也在倾听我的心声。月夜是这样的美好!四十年前的月色一定比这还要美,因为那时还没有这许多污染,可我们却从没有注意过,怕是少了现在的心情和经历吧!

              • 家园 呵呵~找到宝矿了!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返回] [关闭]

                --------------------------

                当年的赤脚医生经历,让我在医院工作的三十多年中,对农村来的患者格外亲切,总是尽力关照。在任市人大代表的十年间,提出许多关于关注农民健康,增加农村卫生事业投入的建议。去年参加了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视察活动,走遍了清原、新宾、抚顺县,看到新农合工作正在稳步推进,令人欣慰。知青情结让我与农村有着不解之缘!

                不做在深圳的“北京高官”,花!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