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响应温相的号召---“七七事变”[组织]---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 乔治华盛顿

共:💬4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响应温相的号召---“七七事变”[组织]---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日本以武力占领东北四省以后,暂时改变了它的对华政策。日本先是和国民政府签署了“塘沽协议”和“何梅协议”,实行和国民政府的表面的和平,但是又支使汉奸殷钕耕成立了“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和德王的“蒙古军政府”。这时的华北地区的河北省,北平市和天津市也趋于特别化,也就是更加独立与国民政府,这也正是日本政府希望的,并且希望尽快控制华北,进一步进入中国内陆。1937年6月9日关东军参谋长东条英机在给日本大本部的奏折中提出:“从准备对苏作战的观点来观察,目前中国的形式,我们相信:如为我武力所许,首先对南京政权加以一击,除去我背后的威胁,此最为上策。”

    东条英机的观点代表日本政府的一般观点,也符合日本“大陆政策”的既定步骤。当时,华北局势很动荡,亲日分子非常猖獗,亲日势力很强。在国民党内部,肖振瀛在29军军长宋哲元的支持下正在进行着权力之争。在宋元哲任察哈尔省主席的时候,曾发生了和日本人冲突的察东事件和张北事件。所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代理委员长,亲日派人物何应钦认为如果宋哲元继续留在察哈尔,将对当时的对日政策不利。在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汪精卫的同意下,1935年6月9日,宋哲元被免去察哈尔省主席职务,由秦德纯暂时代理,同时将29军调离华北。肖振瀛是一个很有野心的政客,由于他对29军的建立和发展都有过贡献所以宋哲元很信任他。宋哲元和肖振瀛都不希望29军离开华北,这样就可以控制河北,北京和天津。1935年6月28日北平城被汉奸白坚武的便衣队袭击,宋元哲和肖振瀛以北平军力薄弱为由将29军军部和其37师从张家口调入北平,形成了对北平的控制。由于“何梅协议”对在华北驻军的限制,29军留在华北违背了“何梅协议”的条文,宋哲元和肖振瀛一方面致电蒋介石表示29军在华北的重要性,尤其是牵制日本人,另一方面又和日本关东军特务机关长土肥原贤二会谈已达到谅解。经过多方周旋,蒋介石同意改组行政院驻北平政务管理委员会,以宋元哲为委员长,并将该会原来的建制,由辖华北5省2市,改为只辖河北,察哈尔两省和北平,天津两个市,并且改为冀察政务委员会,任命宋哲元为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兼河北省主席,29军38师师长张自忠为察哈尔主席,秦德纯为北平市长,肖振瀛为天津市长。虽然冀察政务委员会隶属于国民政府,但是人事,财务,税收,军政等都又宋元哲控制,是实际上的自治。

    冀察政务委员成立以后,宋哲元在对日本人的态度和方法基本上是“表面上亲善,实际上敷衍”。宋哲元对汉奸是即不得罪,也不重用。其实日本的对华政策早在“田中奏折”已经确定了灭亡中国的国策,1938年8月,日本内阁由通过了一个叫“基本国策”的文件,确定要对中国进行大规模战争。所以冀察政务委员只有两条路可以走,一个是投降于日本人,另一个是和日本人决裂,没有中庸之道。并且在冀察政务委员成立以后,29军和日本人的冲突也没有间断。1935年冬,汉奸刘桂堂企图在房山一带建立据点,被29军何基沣旅击败。1936年9月18日,一中队日本军和29军一部在丰台相遇,发生冲突,结果29军撤出丰台。1937年2月,冀东民团宁雨时部3000人企图通过昌平,南口西进,被29军何基沣旅击败。

    “七七事变”前,华北实际上已成为前线。那时北平外围形式:北宁路沿线,西起丰台,东至山海关,均有日军驻防;北平东部,有“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北平北面,有在热河集结的伪军;在北平西北,有李守信和王英德伪军部队。仅仅在北平西南面有29军防守。当时北宁路被日本人控制,位于平汉路的卢沟桥就成为北平的唯一门户。

    芦沟桥始见于金大定29年(公元1189年),成于明昌三年(1192年)。桥全长265米,宽约8米,共有桥洞11孔。由于地处要冲,元,明,清以来,时加修建,乾隆皇帝提的“芦沟晓月”石碑立在桥头。桥下为永定河。芦沟桥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其中近代之例为1922年直奉大战,双方为争夺芦沟桥,曾在这里肉搏5个昼夜,使得永定河变成了血河,极其残酷。“七七事变”前,芦沟桥的军事地位极其重要,如果29军掌握了芦沟桥,就可以进可攻,退可守;如果日本人占领了芦沟桥,北平将变为孤立无援的死城。日本人的目的是将平津作为他们进一步侵华的大后方。

    当时29军共有4个步兵师,1个骑兵师和1个特务旅,并且把地方保安队组成2个旅,总兵力为10万人,分驻于冀察两省,和平津两市。各部队分布为:143师刘汝明部,位于察哈尔省和平绥路沿线。132师赵登禹部,位于河北省任丘,和间一带。38师张自忠部,位于天津小站,廊坊,马厂和大沽。37师冯治安部,位于西苑。刘自珍旅位于北平城内。何基沣旅位于芦沟桥和长辛店一带。陈春荣旅位于保定。由于日本人占领的东北4省,并且不断地挑起争端,当时的全国形势是要求全面抗战,西安事变使中国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华北的局势也是不断的紧张,所以29军得到了全国军民的大力支持。此时日军也在为其军事行动大做准备,特务头子土肥原贤二也亲临芦沟桥进行精心设计。终于在1939年7月7日“七七事变”在芦沟桥爆发。

    日本军重演“九一八”事件的故技,日军1939年7月7日在芦沟桥附近进行军事演习,日军谎称从中国军队方面听到枪声,日本军随即向中方提出抗议,谎称一个叫石田的士兵失踪,于是兵临城下,要求进城搜查,中国军队拒不开门,日军的一个营在炮火的掩护下,发起进攻。29军当地驻军吉星文团奋起反击,并且喊出“誓与桥共存亡,决不后退”。至8日下午,29军从长辛店以北及八宝山一南向日军发起了攻势,坚守住驻地。在芦沟桥爆发后,全国的抗战热情达到了高潮,全国人民,无论是共产党还国民党,无论是老百姓还是高级将领,同仇敌忾。日军也利用和中国方面的谈判来拖延时间,争取援兵。1939年7月11日近卫内阁召集紧急内阁会议,16日决定调前10万陆军去中国,17日东京“5相会议”又决定动员40万日军开往中国。国民政府两派的斗争也趋于激烈,7月17日,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宣布了准备抗战自卫的方针,但仍“希望由和平的外交方法求得芦沟桥事件的解决”。同时国民党元老张群提出了“14字真言---和必乱,战必败,败则后和,和而后安”。孔祥熙也提出“12字秘诀---抗战不如参战,参战不如观战”。这时宋哲元也和日本人进行了一次一次不可能有结果的谈判。在谈判过程中,以东条英机为参谋长的关东军开始集结兵力。从北宁路将关东军开入关内,从北海道海运军队到塘沽,并且在天津东局子飞机场大量集结空军。

    1939年7月21日日军炮击宛平县城和长辛店一带的29军,25日炮击29军廊坊驻军,26日日军空军袭击廊坊,同日日军企图冲进广安门,27日日军向冀察政务委员会发出最后通牒,限29军37师(冯治安部)于28日正午自北平附近退尽。28日,日军继续进攻,并以空军轰炸,29军南苑守军损失惨重,29军副军长兼教导团团长佟麟阁,123师师长赵登禹相继阵亡。宋哲元于28日晚自北平逃到保定,30日日军占领北平,同日天津失守。但是“七七事变”就像“珍珠港事件”一样,“七七事变”掀起了中国抗日的序幕,全面的抗日战争从此开始。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