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一个2万亿铁路建设资金来论据 -- jugojl6

共:💬21 🌺19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一个2万亿铁路建设资金来论据

    和我所写文章的观点非常类似当时的论点(第四章后半部分)。

    我在自己的论文中断言:像新日铁这样的企业,必然是不可能盈利的,有盈利也是占用了老铁路系统的收入。因为

    他们就是急速扩张的经济体系中由货币创造体向社会注入货币的管道!

    看来中国、日本都没明白这个朴素的道理。如果不明白,过几年以资不抵债为理由,被外国人糊弄把高铁当“(财务)不良资产”给出售给外国人,就惨了。日本人差不多就这么被糊弄的。

    发信人: lnly (lnly), 信区: RailWay

    标 题: 有感于2万亿投资修铁路

    发信站: 水木社区 (Thu Nov 13 22:27:11 2008), 站内

    以往到春运的时候人们才会说起铁路和铁道部,今年刚刚入冬就有很多人开始谈论铁路和铁道部,不过谈论的内容不是一张张的火车票而是听着让很多人激动一下的2 万亿投资。这几天在部里闲谈时也有人常常提起这2万亿投资,看着每天或在传达室登记或在奔驰开道下来部里开会洽谈的一群群内资外商,感觉2万亿让很多人激动了,不过自己对这2万亿却没什么激动的心情。

    说到2万亿投资,既然要投资肯定要有资金来源,要有真金白银,可这2万亿的真金白银从何而来?看过网上的新闻,里面说的都是发改委批复了某某投资计划,发改委同意了投资计划有什么用,他又不给钱。国家财政会给钱吗,照这几年看可能性不大,今年铁道部从财政部兜里掏出的钱不过格拉段的几个亿和汶川地震财政补贴的几亿元,其他再无(铁路建设基金是铁道部从左口袋放进右口袋不算真的财政给钱)

    国家财政不给钱,2万亿从哪来,肯定不会从天上掉下来,铁道部自己掏?铁道部一年运输收入也没有4000亿,几年不吃不喝才够,而且现在经济形势不好货运收入欠收比较严重(大秦,广铁)。铁道部自己拿不出钱那只有一条路了,借钱,借钱去修路,借钱去买车,借钱去完成这2万亿投资(个人之前看过计划司上报领导的 09年4000+亿投资计划,里面铁路债和银行借款占主要部分。今天听说报发改委09年投资计划改成6000+了,具体文件没看到但资金来源主要部分还是债务吧)。

    既然是借钱,肯定要还的,先不要考虑2万亿的本金,就每年几十亿几百亿的利息这个负担就够重了。

    2万亿有了资金来源下一步就要投资,就是花钱,谁花钱,铁道部去花钱,谁受益,肯定不是铁道部(最近几年),铁道部不过是个过手财神。铁路是由建设局去修,机车车辆是南北车造。

    2 万亿投资砸下去最先受益的是建设局、南北车和其他相关行业,铁道部收获的是铁路里程的增加,火车站规模的扩大(最近看到文件,新杭州站投资130亿左右,北京南站不过60亿)和机车车辆保有量的增加。铁路里程的增加不代表客货周转量的增加,火车站规模扩大也不是说可以提高旅客票价。

    铁路运输有自己的业务范围,铁路收入也不是简单的靠铁路里程、车站数量、车辆保有量这种简单的量的增加而增加,可能从长远来看这2万亿投资可以为铁道部带来多少收益但最近几年2万亿投资的利息会让铁道部过得更苦。

    PS:今后几年大量客运专线竣工投产,不知到时候这些客专公司是盈是亏。记得当时做京津城际客专可研时,几位专家做出来的结果不是多少年盈利而是几年后资不抵债。现在听说京津城际比较火(从开通到现在没去过南站也没坐过,听同事介绍)可财务上的结果还是不盈利。

    注:一点感想,本人不对上述数据准确性负责。

    • 家园 票价不低,客人不少就是不赚钱。不明白啊,
      • 家园 有必要那么算吗?

        靠车票能收几个钱哦

        能维持正常的运营就不错了

        路修好了,经济发展了,那个税收的可不是一百两百的车票,随便整下,就是滚雪球的增长了。

        铁路不是铁道部的,钱也不是他一个人出,给个优惠,比如说,出钱的在车站旁边或者其他比较好的地方给他划块地,出钱的人海了去了。

    • 家园 日本的实践

      4.3.3 日本的实践

      日本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采用了这种方式——当然,它一方面贸易立国,外贸顺差带来的外汇被动带来的货币的增长,另一方面采用公共开支注入货币的方式,建设大量基础设施和进行各种科技研究,使得下游企业的成本降低,从而在出口方面更加具有优势。当然,这种模式主要适用于高速发展的时期——因为此时的国外能够提供源源不断的市场和购买力,消化本国生产的产品。不过,日本的通过公共开支方式注入货币的方式,却并非采用直接公共造币开销的模式。它的货币流出的末端,其实是一个一个公共或半公共性质的企业,而资金从造币实体到这些末端企业,采用的是购买企业发行债券的模式,一步一步地输送到这些公共企业,在由其购买中间产品、投资品,注入到社会上的求利企业中去的。

      于是这里存在一个问题,由于这些扩张创造出来的以适应社会产品扩大再生产的货币,本质上必须是夯实型的货币,也就是不需要归还的货币;但为了留下预算的形态,不让这些企业因为知道没有货币约束而过分自由,采取了债券、贷款的形态。但事实上这些债券、贷款是必然不可能归还的。如果依旧按照债权契约规定,未来仍然必须归还,那么这些公共企业,很难逃脱亏损的命运——如果真的收回偿还这些贷款,实质上等于原有创造注入的货币,又消亡了。因此,通过这种形式注入的货币,终有一天要把其路径所留下来的痕迹——债务一笔勾销,而转化成股本的形态。事实上,每当通过这种贷款建成一个公共企业,其也许也可以有正常的经营货币收入,只要去除掉其还款业务,不必负担那些初始投资借贷所形成的本息偿付,它等于是人为造出来的一个在注入了货币后的扩大经济中正常运行的、货币净收入为正的实体,也可以变成私营的实体。但前提条件是,原有的债务必须要想办法消除,还货币注入的真实面目。

      日本新干线建设是此类“基础设施公司债券名义注入货币”模式中的典型例子。图4.3b采用简化的方法简要展示了这一注入过程,并在第二幅图中说明了如何在建成后销去这些“名义债券”的方法(但是由于日本采用这一决策是十分偶然的,因此日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行为的实际经济功能,故而没有采用这条正确的道路 )。这种初始债务保持了几十年,结果其运行算上债务偿还,必然是亏损的。日本新干线磁悬浮铁路,只有第一条建设于两大都市圈的东海道线在70年代前期是盈利的 ,最初几年及从70年代末起,年年亏损 ,1987年将国有企业日本国铁施行民营化 。但是,日本的众多这种公共事业民营化后,仍然带着巨额的债务,依旧没有起色——因为要害并不是在于公与私的经营上,而是在于承担了本来就不需要偿还的债务的名义负担。一旦这些债务被持有的银行要求偿还,则这些公共企业就只能提高自己提供的公共产品服务的价格了——这就是现在日本很多服务价格高昂的原因。

      日本注入资金的方式十分复杂,经过了好几种债券形态的传递才到最后注入经济的端口。图4.3b取了典型的一种注入方式,即由货币创造体——大藏省和其控制下的日本银行为发端创造货币 ,经由产业辅助性金融机构发行长期金融债 ,再由这些金融机构购买“公立或准公立企业实体”发行的债券的方式,送到这些企业手中并经由其支出来注入社会。图4.3b的第二幅图说明了销账的一种设想,即先采用债券债务变成股份,从而使得直接债权持有人——政策性银行手中的铁道债权变成铁道公司股份,再由大藏省-中央银行用一批货币与该股份进行置换,这样,通过第一批注入货币吸收当时扩大的新增产品而形成的新干线公司成为国有资产,而第二批货币已经到达政策性银行手中,用于准备下一轮的类似新干线这样的公司的营建 。而由于债务被免除,没有了还本付息的负担,这时的新干线公司可能是盈利的,则此时再进行民营化,将没有问题。

      由于长期以来这些债券、贷款都留在账上,使得遵循“货币利润就是效率”观点的西方观察者看来,日本是一个非常奇特的国家:一半的日本,即那些受惠于这些基础设施的企业实体,尤其是那些进行出口的企业实体,“极端的富有效率”;另一半的日本,即那些多少承担着注入货币功能的企业,“极端的缺乏效率”。日本是一个“分裂的国家” 。根据日本批评者阿列克斯科尔在《犬与鬼》中的叙述:

      ……一踏进热带丛林,眼前有大片的沼泽地蔓延开来,它就是被通称为“财政投融资计划”(FILP),这是第二预算,别名也被称为“影子预算”。通过财政投融资计画,大藏省资金运用部从邮政储蓄这一巨大的储备中提取资金,融资到各种各样的机构和事业中……

      ……通过邮政省,几百兆日元的巨款资金交付大藏省资金运用部管理。邮政储蓄、年金基金、在加上来自其他特别会计的款项,资金运用部实际上成为全球最大的政府银行。大藏省把大部分资金用于投资国债。这也就能够说明为何大半个90年代,国债的利率仅为1~2%,却依然还有买主,因为大买家只有一个,那就是政府本身……(很显然,这里大藏省这个财政部通过间接手段,自己成了银行,造出了货币)

      ……有了如此庞大的可以自由支配的资金,就难以抵抗想把手伸进蜜罐的诱惑。1955年,在占领军回国3年后,大藏省向资金运用部借了些资金,融资给国家预算中没有配额的预算项目……

      日本的真正问题在于,其一,这些债券的形态被保留了下来,并由于长期没有按照债券契约归还而形成了标准商业意义上的坏帐;其二,债券的债权债务之间关系过于复杂,本文所说的债转股等解决办法实施起来将非常繁杂;其三,80年代末的泡沫经济破裂后日本经历了一段财政大量支出以刺激经济的阶段,但所建成的基础设施实际技术功能很差 ,对于国民生活、其他部门的经营没有什么正面影响;最后,注入货币过程中的“道德风险”未能得到有效控制,存在着官员和合作对象企业的勾结腐败行为。

      当然,在深受新古典经济学影响的人士看来,把这一切和大规模货币注入的投资本身联系起来,是日本缺乏效率的明证:

      ……管理财政投融资计画的是搞跨银行的大藏省官僚。他们是“天才,富有创造力,坚忍不拔同时具有社会公益心”。由财政投融资计画支撑起77个特殊法人,以他们为首的各种机构,时而投资标志性工程,时而把资金投向官僚卸任后转赴私营机构就职的弱小机构,负债也就越积越多。而一旦这些机构无力偿还借款, “风险转移” 就开始了。……“风险转移”这个词是银行用语,在前面也曾出现过,是指把不良债权转移给子公司,从帐面上达到“风险转移”的方法。就财政投融资计画而言,对政府机构的融资失利时,大藏省为了填补所支付利息,就进一步进行融资。1997年,财政投融资计画的不良融资,保守估计也高达62兆日元。加上中央各省厅和地方政府的累积债务,再合计以前的国有铁路赤字28兆亿元、各省厅的“隐形借款”等等,这些国家借款会更为庞大。因此,国家的实际负债额在绝对值上超过了美国的负债金额,达到了GDP的150%……(按照本文的推理,大藏省的错误只是在于这些不良债权没有能够想办法销掉,结果留在银行资产账上的不良债权“拖垮了银行”)

      那么,什么样的办法才是创造财富的正确道路呢呢?根据这位作者的理解,高(存款)利息率才是“资本增长的奥妙源泉”:

      ……做一个简单计算就可以明白个中奥秘。假设日美利率差为10%,那么,即使只有相当于日本人1/3的美国人去储蓄,但大概过20年美国人的储蓄余额就与日本人持平,再过10年就将变成日本人的2倍。当然,这种计算过于简单,实际上,个人储蓄利率上的差别较小,而养老金基金的息差就较大。由此,我们就明白了美国人之所以能够浸泡在泡沫浴里畅饮香槟,而财富增长却比日本人快的原因了。这里并没有什么好奇怪的,这就是复利原则,只不过是资本的不变定律罢了……

      这是新古典思想分不清楚货币和物质之间区别,在理论中用物质替代货币功能,在现实处理中又把货币符号当作实物财富的极好的例证。

      • 家园 这篇文章我看得很困惑

        其基本立论依据应该是

        由于这些扩张创造出来的以适应社会产品扩大再生产的货币,本质上必须是夯实型的货币,也就是不需要归还的货币

        为什么无需归还?

        • 家园 扩张性的经济,需要扩张性的货币

          扩张性的经济,需要扩张性的货币。

          如果纯粹的债务支持,则除非新债滚动旧债,否则必定货币存量在还钱的那一天又回到原来的规模。那么不足以支持扩张后的生产规模,终端产品必然要降价出售,则很可能造成利润率的下降,使得私营业主不愿意生产。

          不过,世界上有一种债务永远不用还,那就是国债(先别跳脚,听我说完)。事实上,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除去出口的情况)。如果是内生消化自己生产的产品,且其生产规模不断增长,一片欣欣向荣之势,且法律规定中央银行货币必须要通过国债买卖才能释放出去的话,必然会发现该国国债在迅速增长。

          当然,如果该国可出口,则可以通过出口得到外国货币,作为本国货币的“储备”来实现货币增长。(觉得荒谬吗?外国货币有那么大威力吗?别急,看下文)

          当然,也可以让政府变成特权阶层,每年新印基础货币若干,恰到好处,吸收每年新增产能(注意,是如果去年生产7块钱的饼干 今年生产8块钱的饼干 明天生产9块钱的饼干,则特权阶层拿到的新货币是每年1块钱,即每年平白无故收赏1元)。这个是Solid Money

          现实社会中第一种情况居多。第二种情况是70年代以后的情况,美国国债成为全世界大部分国家基础货币的来源、储备(荒谬吧);第三种情况日本和中国过去出现过,稀里糊涂怪了七弯八道实现了。

          • 家园 这几个都和我的理解有所不同

            如果纯粹的债务支持,则除非新债滚动旧债,否则必定货币存量在还钱的那一天又回到原来的规模。那么不足以支持扩张后的生产规模,终端产品必然要降价出售,则很可能造成利润率的下降,使得私营业主不愿意生产。

            你不考虑通货膨胀吗? 何况,只要Obtained Profit>当期债务,也谈不上"回到原来的规模","不足以支持扩张后的生产规模".

            相反,你说的情况是ROCE(Return on Capital Employed,这玩意怎么翻?)<1.也就是说,这是一种低效率的扩张方式,应该避免的.

            综上,怎么能推出最后的"私营业主不愿生产"的结论呢?

            其次,你说

            如果是内生消化自己生产的产品,且其生产规模不断增长,一片欣欣向荣之势,且法律规定中央银行货币必须要通过国债买卖才能释放出去的话,必然会发现该国国债在迅速增长。

            只要法律规定必须发债来新增货币,那宽松货币政策必然导致发债量上升,这跟前面的内生消化产品云云先决条件没关系啊...

            再次,美元作为国际结算货币,并不能,也不会当然"实现第三国货币增长",这个结论是怎么出现的?能讲讲详细过程么?

            最后那个新贵阶层的,我就更看不懂了,所谓7,8,9块的饼干,说的是总量还是单价? 我想你说的是后者,但那不就是通货膨胀么?和新增货币有什么关系呢?

            我在金融学科上实在是糊涂,还请LZ不吝赐教

      • 家园 引用的犬与鬼的 文段 说明

        引用的犬与鬼的 文段中,括号内的是我的评论和想法,省略号之间的才是 美国人的原文

    • 家园 说的倒是实话

      不过这种言论很有点利益集团的味道

      • 家园 我给的答案

        在审视了政府支出与物质消耗和可能存在的降低效率的危险之后,再审视扩大型生产的经济体中货币的注入问题,根据图4.3a,必须有一些货币注入以完成吸收,如何实现这一点呢?

        在金属货币时代,只能依靠于贵金属矿的发掘,由于自然矿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贵金属矿往往在挖掘若干年后就逐渐枯竭,中长期来看只能指望新贵金属矿的发现。在19世纪,与其说是货币量逐渐增长来适应扩大社会生产的需要,不如说是社会生产的扩大进程受制约于新的贵金属矿的发现 。除此之外,在法币时代下,就只能由某个机构提供额外创造出来的货币,并以非贷款的形式,用支出购买社会产品的方法注入到社会上。第二章第四节曾经分析了多种模式。

        既然总归必须有新增货币注入到社会之中,那么有没有可能采用由国家“赠送”、全民人人平均分得一份新增额外货币这种“共产方式”来实现注入货币呢?这是不可能的,也必然要失败的,问题的关键在于货币的本质——它是个人的财富,而它之所以是个人的财富,是因为它为社会所公认能够用来购买其他人的产品,而这一功能的前提条件必须是它应当是“需要付出某种‘代价’来获得”的——正是因为这种不易获得性使得它能够被人所接受,从而成为人们追求的对象,成为刺激分工社会生产的动力。如果人人都能通过这种方式不用付出就轻易得到货币——即使只是增加的额外货币,也会严重损害这种追逐货币的动力。这种方式更可能导致的是价格同时上升同一比例而不是生产的扩大——因为所有人都知道周围的所有人的货币都增长了同一百分比。所以,这种注入新增货币的方式是必然要失败的。注入货币,只能采用通过某一端口注入的方式。这的确是货币经济社会的一种矛盾,一方面,这个端口可以创造货币并为自己的支出所用,另一方面,绝对不能损害社会的大部分个体对于货币的追求欲望,不能让货币在他们眼中失去作为财富符号的价值。

        如果新增货币通过一个端口注入,无论这一端口是萧条时期的对贫民的救济券发放,还是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或者是政府兴建某个官营企业对于上游产品的吸收购买,总有直接得到这批货币的部门,因此也会通过这批部门产品的价格,对于经济系统产生影响,继而影响其他部门求利的能力。譬如假设这批货币直接注入到对消费品的购买中去,如果此时消费品的产能已经达到极限,短时间内营建新的产能又来不及,那么只能是抬高消费品价格,这直接影响雇佣劳动要求的工资水平,继而传递给其他部门形成成本压力,再促使他们提高自己的产品价格,这就形成了轮番价格上涨的通货膨胀的景象。所以,注入货币的端口,最好的选择,应当是那种生产产能容易伴随着扩大,注入货币能导致的价格上升不多的地方。而注入货币的端口,也最好能够形成一些经济设施——这些设施本身就不是为了盈利目的而是为了注入货币的目的而修建的,因此不收费和少收费,从而能够降低其他部门的费用(如降低交通费用),从而方便其他部门降低成本(非劳动成本)。这种方法带来的优势在经济体如为开放经济体时最为明显,该国的产品在国际竞争中极具有价格优势。而由于其他各个部门仍然是求利实体,因此为了求利而竞争带动的技术进步不曾消失,因此该国产品在国际产品竞争中也具有技术优势。满足这种条件的,基础设施建设部门是相当合适的。也就是说,端口的选择必须有利于经济整体结构,增强而不是损害求利个体生产的动机,增强而不是减弱本国求利个体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

        但即使是基础设施部门这种从经济结构上具有辅助经济整体的“良好端口”,由于“创造公共货币”注入经济总是要为求利个体所所获得,因此摆脱不了上文所说的“道德风险”难题。解决的办法有很多种,总体上作用于交易的双方:即注入公共货币的产品采购人与产品的提供者,对前者(需求方),是避免其出现软约束,随意花钱的无监督情形,对于后者(供给方)是引入竞争机制,让这些直接得到新创货币的带有求利动机的个体,不能索取高价、提高低质产品,或产生压力,不让其依赖于官方货币收入而缺乏技术进步的动力。

        进行对科学技术研究开发的补助,也是一个很好的端口:既实现了货币的注入,又直接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增强了这些企业在价格上竞争的同时仍然能保持盈利性的能力。当然,这种途径一样会有“道德风险”问题:只要经济体系是主要由以求取货币为欲望的实体构成,那么这个微观动机特点,就永远和扩大型生产循环注入货币的客观需要之间发生矛盾——因为注入货币就意味着有一个获得无代价货币的实体存在。对于这个实体而言,货币就不再是需要通过努力经营才可以获得,而是可以无偿得到——那么这个实体的松懈就可能带来负面效果。在前文论及对技术研发的补助时,曾经提及了如果直接对于企业进行技术研发货币补助,以此作为注入货币的途径的话,事情讲并不像想象中的那样一举两得:既注入货币满足扩大再生产的客观需要,又促使技术进步从而使得生产能力的确进一步扩大(即在规模上扩大基础上再加上质量的提高)。因为这个求利实体——企业既然知道货币来的不费力,则就会把他们用到其它方向上,这带来两个后果,其一是技术进步缓慢——因为实际上并没有进行研究开发;其二是由于并没有投入进行真正的技术革新,因此生产能力扩张并不快,而这些特权部门、企业把货币花费到了其它用途上,譬如为自己享乐用的消费品上,结果造成这些环节购买力货币堆积,启动这些部门的价格上涨,并根据经济结构的特点,有可能蔓延到整个经济系统,从而变成“货币补贴-非技术进步投入型消费-物价上涨通货膨胀”的局面。一些拉丁美洲国家,就存在着这种情况。所以,要以研究开发作为货币注入的管道,必须建立合适的机制,把出现以研究补助为名行自我利益占有的行为可能降低到最少。要达到这一点,可以从竞争体制设计上入手。例如,补助对象不是求利企业,而是研究所——而且是数十家研究所,这些研究所允许亏损(事实上根本没想着赢利,因为就是货币注入的管道);但这些研究所需要有企业来进行成果挑选,应用于企业生产,企业支付成果专利费——但这个专利费在数额上小于国家在研究所的货币注入(从研究所角度来说是经费支出),但却足以对于个人形成极大的激励(利用研究开发费用和个人生活费用之间的巨大差异);研究所之间存在着竞争——争相向企业推荐自己的研究产品,企业可以进行选择。这样,既有货币注入,又有正向激励机制,保证真正的研究不断发生,给企业带来了降低成本,增强销售市场上的价格竞争力。这才是真正的货币循环经济中,产研结合的合理功能——研究应用于生产,但并不是研究本身要成为求利实体。

        所以,对于求利经济中的研究开发的较好的管理方法,既不是撒手不管,让企业自行决定是否投入研究,相互竞争来提高生产效率——那通常带来企业实体的成批死亡以及供大于求的倾向 ;也不是无条件的把它当成一个注入扩张经济所需要的货币的管道途径——那可能养成一群既得利益者,且最后既没有技术进步,扩张不了经济的生产能力,又造成了通货膨胀,还在国外要求开放市场的压力下陷入两难。最合适的办法是构造一群保留了竞争机制的,服务于企业的,但是本身不是利润追求体的研究所。最后,以研究开发相对于基础设施建设,还有一个特点,基础设施建设,基本上所牵涉的经济联系,限于国内,而研究开发,除非是站在世界科技最前沿,往往需要在投入中涉及到国外才能生产的,供研究使用的物品,而这些物品国内不能制造。此时,就不是本国货币创造所能完全解决的问题了,而是要涉及动用过去出口产品或其他途径流入积累所得的外汇储备了。科技研究投入作为货币注入的途径,就比基础设施建设会更加复杂一些。

        • 家园 能够将资源实在地倾斜在科技上,是梦寐以求的。
        • 家园 研究所是个好办法

          但是实行研究成果国家专利所有。可以以低价专利费从国内企业收费。

        • 家园 中国和日本的比较

          相同点:外向型经济,出口导向,遇到危机(出口受损)则采用政府建设基础设施来刺激经济。存款率高,政府需要为内需不足伤脑筋。

          不同点:发展水平不同,日本的设施建设效果很差,而中国的基础设施则取得了不错的收入:土地出让金,高速公路及桥梁收费。基础设施资金来源,日本为国债,且因为日本的基础利率低,国外资金不可能购买日本国债,因此日本国债实际相当于使用的日本银行储蓄(特别是邮政银行),而且基本无法偿还。中国的资金来源有中国政府的收入(土地出让金),储蓄,因为经济增长及投资的收益,国债是可以偿付的。此外,中国的新发行货币很大部分是美元占款,或者说,以美元信誉担保的(其实不用美元担保,RMB比美元还硬,有人把红票子叫‘人刀’了)

          PS:货币还可以从银行系统注入,不知道这样效率如何?

        • 家园 好,很有启发
        • 家园 美国的这个新增货币端口是不是在银行?

          银行就用这部分"赠与"炒虚拟资产,因为这个赚钱最快。于是GDP增加,但是生产水平没有增加。两个长期不匹配,利息就付不出了,然后虚拟资产贬值,大家玩通缩。

          陈经说的:“大搞生产不叫资本主义,大搞信贷才是资本主义”大概也是这个意思吧?

          不知道理解的对不对?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