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秋原书场一:第比利斯地下印刷所的设计师 -- 秋原

共:💬169 🌺968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秋原书场二十二:李向阳与通古斯正传(上)

      书场一:第比利斯地下印刷所的设计师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894218

      书场二:代沟与教育问题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897326

      书场三:工地游乐场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900914

      书场四:恐龙特急的尴尬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902787

      书场五:泼妇流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908576

      书场六:第一次宣誓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913325

      书场七:正名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924227

      书场八:偷袭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924232

      书场九:宅男记其一自由斗士的呐喊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968411

      书场十:宅男记其二囚笼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969872

      书场十一:宅男记其三火影忍者之人生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970536

      书场十二:宅男记其四火影忍者之人生(中)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972087

      书场十三:宅男记其五火影忍者之人生(中二)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973951

      书场十四:宅男记其六火影忍者之人生(中三)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976604

      书场十五:宅男记其七火影忍者之人生(下)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979542

      临时话题一:赖宁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983121

      书场十六:宅男记编外话之葛优的晕机症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987183

      书场十七:我的手机联系本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987189

      书场十八:宅男记其八收入的故事(上)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988961

      书场十九:《阳光灿烂的日子》和“小混蛋”话题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2013675

      书场二十:宅男记其八收入的故事(下)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2023501

      书场二十一:撞车记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2038866

      本文原作于2004年年末,近期应某出版社之邀,二稿修改。

      前序

      我的童年时代长期居住在北京一座机关大院里,是当时中国社会体制下很有时代特色的生活环境:每个单位在那些负责生产和科研的部门之外,还建有各类后勤保障部门——食堂、礼堂、澡堂、操场、诊所、职工宿舍、商店、小卖部、幼儿园、子弟学校……几乎照顾到全单位上上下下几千号男女老少的各种需求,大概就差火葬厂和墓地了吧。生活设施之整齐周备,犹如一个五脏俱全的微缩社会,如果人没有过多的物质要求,完全可以作到足不出单位而了此一生。生活区与生产区之间就靠院墙或者一条小马路隔开,每天上班和回家不过是穿过一两道大门、骑车蹬上十几分钟的事。单位和家俨然变成一个高度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因而无论工人还是知识分子,大家对单位的感情都很深厚,有强烈的主人翁意识,没有人会产生当宅男不劳而获的恶劣想法。今天年轻人说起他们工作,满口都是“公司”;而那些上了年纪的人仍然用带着怀念的口气冲冲把他们曾经劳作奉献几十年的地方叫做“单位”。

      松井一家在我居住的这座职工宿舍楼里是个绝无仅有的“另类”。之所以这么说,一来是因为全楼上下每家都有人在单位里上班,大家即是邻居还是同事,只有松井两口子住着本单位的房却在外面干个体户。松井的父亲——老松井是退下来的领导,解放前就参加革命工作的老党员,五十年代的技术标兵和生产模范,在群众中颇有人缘。但凡是本单位的职工,对待自己子女成长就业问题不过是两条路:有出息的就考大学考中专,继而远走高飞离开这个吃睡多年的旧窝,日后衣锦还乡,于发小儿面前臭显,让爹妈在街坊面前脸上增光;没啥出息的好歹也能上本单位技校,子接父职,以后十有八九娶了从读子弟小学就相识的“同桌的你”,在邻居同事两重关系之外又接成亲家,继续憋在单位里过平凡琐碎的日子。松井跳出了这个圈子。

      二来是松井的相貌。大家叫他松井,就是因为此人酷似电影演员方化,脾气又倔,要是腮帮下巴蓄出短密的青茬胡子,嘴角一抿,眼珠一瞪,简直和《平原游击队》里的日本太君一模一样,这时再配上一句带着东洋味的“李向阳在哪里?”那效果绝对震了。因此大家都不称呼他的真名实姓,一律以“松井”招呼,以至于儿子决定了老子——久而久之,人们称呼他父亲也是当面叫老主任、背后叫老松井了,依此类推,他儿子就是小松井,他老婆就是松井娘子。

      可惜那个时代不流行模仿秀,没给他站在镜头前卖脸抖骚的机会。松井自己也不爱吃这一套,有时心情不好,听见别人叫他松井,忍不住还要回骂一句“去你大爷的,你他妈才是鬼子呢!”但我感觉他本人对这个称呼采取的是默许的态度,可能还为自己能有一副和电影演员相似的外表暗自高兴吧。每次我碰见他,用孩子那种天生稚嫩的童音喊“松井大叔”时,他总是立刻回应一个干脆的“哎~”,声音中透出一股满足和得意。

      松井和他父亲一样,天生一副热心肠,又好行侠仗义,在群众中有相当不错的人缘。但因为当时人们对个体户这个职业带有很多偏见,楼里一些街坊邻居总是对松井家冷眼相看,还有一些针对他和他家人毫无根据的风言风语,直到若干年后我搬走的时候都没有平息。

      这些负面影响并没有干扰他的生活。

      一、李向阳与通古斯正传(上)

      我写过很多杂文,在这其中极少有把动物作为主角的篇幅。今天要讲的是我尚处儿时认识的邻居松井一家人,但在开篇我首先安排一对猪狗出场亮相。如果没有人类从中做梗,它们的生命痕迹应该是两行没有交点的轨道,素无瓜葛。但在残酷的现实中,它们一个被人类视为口腹之物,一个作为人类的爪牙,同样遭受被唾骂、侮辱、戏弄、驱使,乃至赶杀的不平待遇。后者打碎了犬牙往肚子里咽,忍了,憋屈地了断自己的生命;前者极具反抗精神,揭竿而起,谱写了一段可歌可泣的革命序曲,堪称动物界中所有受到人类压迫种族的楷模。

      恍惚之间,时光溯回二十年前。

      松井属狗,也好养狗。1984年刚开春,松井不知从什么地方弄来一只狼狗崽,在院场后面的停车棚里搭了个狗舍。出于某些带有报复目的的恶趣,他给爱犬取名“李向阳”。春去夏至,不到半年,李向阳就长成一条威猛的苏联红。这下楼里就炸了营,邻居(以年过三十的已婚育妇为主)纷纷表示狼狗的出现干扰了他们正常的生活并严重威胁到人身安全。那年恰好是天下大事蜂起的年头,初夏美国总统访华,秋后三十五周年国庆,上面对社会治安问题查问的很严;松井当时又承包了宿舍楼下的小饭馆,不想因小失大,没等单位领导出面,主动把李向阳拉到远郊的朋友家去了。

      日子过的很快,国庆节到了。

      十一那天一早,住在二楼的单位工会小头头胡汉三就把职工阅览室里那台18寸彩电搬到楼下院场中间,招呼大家看阅兵式。当时彩电在城市家庭中普及型尚且不高,我家就只有一台14寸的“昆仑”牌黑白电视。

      楼下人山人海,大家都往彩电前面挤。表面上是看阅兵,还有一个原因是人多凑个热闹,一边看彩电直播一边和左右三言两语的讨论,这气氛多活跃呀,比闷在家里可有趣多了。俗话说的好,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嘛。尤其是胡汉三这种算是个小领导的、肚子里有点墨水、当自己是见过世面的人,就更喜欢趁人多的时候显摆能耐了。电视里是飞机坦克大炮,电视外面他当业余解说:这炮轰过越匪,那枪打过苏修,飞机炸过蒋经国的总统府,坦克给访华的里根开过路……唾沫横飞,张牙舞爪,知道是当他是工会里的小头头,不知道的还以为军委主席来给群众做国防动员呢。

      北京人本来就嘴贫,兼有讨论军国大事的爱好,似乎如此就能找到当家作主的感觉,谁都不拿自己当外人。直播结束,人也散了,电视也撤了,以胡汉三为首的几位侃爷还在那儿接茬儿喷呢,话题已经从国计民生扯到吃喝拉撒上面。敢情胡汉三吹猛了,舌头没搂住,声称自己在陕南老家有好几个亲戚都是养殖专业户,最近还合钱买了卡车,自己养猪自己贩运,“……算起来都是我的侄子外甥,孝顺的很,我算有福啦,想吃肉不花钱,打个电报他们就整头整头的送上门来。以后你们想吃肉不要去买,沾我的光就行。”

      几位听众对胡汉三好吹的毛病早有耳闻,都没有把他的话当真,只当是又闻了个响屁,嘻嘻哈哈奚落一顿。群众反应如此淡漠,胡汉三脸上挂不住,脑袋一热,放出狠话:“行,我这就去拍电报,回头让他们马上把猪送来,你们就等着瞧吧!”

      大家上班下班都在一个院里,抬头不见低头见,自从胡汉三吹出牛皮之后,别人对他打招呼都变了:“我说老胡,你侄子那头猪呢,电报拍出去没有啊?我们还等着吃呐!”胡汉三听了,当场臊眉耷眼,含含糊糊应付两声,快步离去。

      我们小时候都听过“狼来了”的故事,讲的是说谎的害处和诚信的重要。我个人感觉“说谎”和“吹牛”还是有区别的,单就是童话故事里的放羊娃来讲,他纯属出于好奇。但凡是好吹的人,也极好面子,吹牛的初衷不就是为了人前长脸,图一时虚荣么。可是牛皮好吹不好圆,只要大话没兑现,那就等于给别人留下话柄。群众对胡汉三的豪言壮语已毫无“信任”可言,纯粹是拿他开涮取乐,可没想到一个多月之后,各家都买完冬储大白菜的时候,他真把猪运来了,还是一对母子呢。

      中国老百姓嘴里常念叨一句俗话“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这话放在现在早该改了,就现在的城市人来说,到是吃了多年的猪肉却从来没见过活猪的大有人在,而且这种现象还呈现出逐渐向低龄化倾向发展的趋势。03年夏天,我带我那美国外甥去官厅水库,回来的路中下起小雨,堵在八达岭高速上了,正巧旁边车道溜过去一辆拉生猪的卡车。他盯着那些畜牲,问我“what is it?”我瞟了一眼,用一本正经的口气说:“dinosaur”。这小子听了,兴奋地在后座上又蹦又跳,“dinosaur,dinosaur!oh,great!”

      我姐看的哭笑不得,伸手嗔怪似的拍了我一下,“你这舅舅是咋当的?怎么胡说八道啊。”我说主要责任可不能赖我,中国也好美国也罢,长在城市里的孩子见到的动物屈指可数,以后我们再批评耻笑别人的孤陋寡闻和见识浅薄,应该把那话倒过来——“没见过猪跑还没吃过猪肉?!”

    • 家园 【原创】书场二十一:撞车记

      书场一:第比利斯地下印刷所的设计师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894218

      书场二:代沟与教育问题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897326

      书场三:工地游乐场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900914

      书场四:恐龙特急的尴尬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902787

      书场五:泼妇流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908576

      书场六:第一次宣誓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913325

      书场七:正名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924227

      书场八:偷袭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924232

      书场九:宅男记其一自由斗士的呐喊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968411

      书场十:宅男记其二囚笼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969872

      书场十一:宅男记其三火影忍者之人生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970536

      书场十二:宅男记其四火影忍者之人生(中)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972087

      书场十三:宅男记其五火影忍者之人生(中二)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973951

      书场十四:宅男记其六火影忍者之人生(中三)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976604

      书场十五:宅男记其七火影忍者之人生(下)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979542

      临时话题一:赖宁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983121

      书场十六:宅男记编外话之葛优的晕机症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987183

      书场十七:我的手机联系本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987189

      书场十八:宅男记其八收入的故事(上)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988961

      书场十九:《阳光灿烂的日子》和“小混蛋”话题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2013675

      书场二十:宅男记其八收入的故事(下)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2023501

      书场二十一:撞车记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2038866

      一、本文原写于去年夏天。对于网络中流传的各种关于马伯庸的故事,诸位当个无伤大雅的笑话就可以,至于那些见马伯庸必回复祥瑞御免,我只能说实在是很无聊了~

      二、之前有朋友回帖,抱怨我这书场里的东西很多都不好找,看不到。既然如此,我就在每帖里列出一个目录,随时更新,把所有章节的链接到放在明显的地方,方便诸位查阅。

      多谢各位捧场,演出继续进行~

      公元2008年8月3日下午14时许,就在亿万全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喜迎奥运、京郊及河北诸地的久保大甜桃又喜获丰收的大好形势下,在位于我朝伟大首都朝阳区东三环路白家庄路口南侧的非机动车道上,偏偏发生了一起祥瑞的交通事故。作为这起突发事件的男主角,秋原老师不仅豪发未伤,还以一系列干净利落的高难度体操动作体现了我朝全民健身运动的成果,并给围观的革命群众和外国友人竖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同时也为首都人民争了光,在同行中起到了表率作用。相声大师侯宝林先生如果在世并闻知此事,一定会灵感绽放,创作出《夜行记II》。

      事情是这样……

      8月3日中午11时许,以刘某、郝某为代表的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06界访问团一行乘自行车到秋原老师家中进行了为期三小时的友好访问,秋原老师在朝阳公园东北侧的家中亲切接见了对方。宾主双方在诚挚友好的气氛中,就追债、潜规则等双方感情趣的国际和国内问题广泛交换了看法。中午,秋原老师在家中设宴,以丰盛的炸酱面、削皮的脆黄瓜、大瓣儿蒜和久保大甜桃招待刘郝二人。

      下午14时许,为响应北京市单双号限行的英明政策,秋原老师和刘郝二人同驱自行车前往位于SOHO现代城C座的上岛咖啡屋,会见一位原籍新疆阿勒泰的客人,暂时姑且称之为“冰山上的来客”。

      临出门的时候,三人之间就行动路线的安排发生了持续三十妙的争执:从南京来到北京才两年、且对首都东部地形很不熟悉的郝某,声称要沿理性的四环路南下,到四惠桥后取270度航向向西——这是一个枯燥保守的反“L”型线。他的提议马上被秋原老师否定,后者在未经思考的情况下全盘推翻了他的计划,拿出了自己早已烂熟在心的打算:由农展馆北路南侧向西逆行到和谐的三环路,而后一路南下杀到CBD。关键时候,作为郝某原来最信任的刘某,抛弃了自己的同学,可耻的叛变了。

      其实对于熟悉首都东部地形的人来说,一眼就能看出哪条路线才是省力解节时的捷径,刘某是识时务的俊杰,叛变是正确的。

      但从另一方面说,如果郝某能够坚持自己路线,两位北京人也要照顾他的面子。三人傻不拉几地骑在理性的四环路上,也许就没有后面要发生的事了。

      其适时,艳阳高照,气热如蒸。三环路上一切都很正常,但正常之中又有点让人不易察觉的别扭。在意大利大使馆外侧,一个与秋原素不相识的洋妞指了一下北方,还意味深长地看了他一眼;在兆龙饭店下面,一个黑人叔叔拦住他们,用带着鸟语腔的普通话问:“系勿系燕莎就往北走哇?”到了白家庄路口北的大厦下,一辆靠在路边抛锚的405路公交车的售票员对着那些很不情愿下车的乘客更不情愿地大喊:不能再往前走啦!

      很可惜,作为一位双号车的主人,秋原此时正在经受单号车恶毒的尾气攻击,头脑迟钝的他没有预感到要出事了。

      正如三个月前那场恐怖的地震,与专业的机器和动物相比,人是感官迟钝的动物。就在秋原还没有任何警觉的时候,他放在右裤兜里的手机就开始颤抖了,发出惊恐的叫声:“主人,那个家伙来信啦!主人,那个家伙来信啦!”事后,秋原想起来,这可能上苍最后一次提醒他。

      短信内容如下:“我已经到了,等你,不必着急。喝咖啡还是茶?”而发信人就是“冰山上的来客”。

      看完短信,秋原老师收起已经受到惊吓的手机,紧蹬两脚,同时回头向刘、郝一招手:“开路一妈死”。他看见刘、郝脸上的表情有些怪异:刘张着嘴,但尚未发音;郝一手扶把,一手指着正南方。

      没等他扭回头,钢铁、橡胶和一位少女的胴体就撞了过来。

      正常行驶的秋原和那位逆行的少女之间即突然又纯洁的男女关系是这样建立的:

      少女先是撒开车把,张开双手,挡在胸前,试图抵抗。但在惯性定律的安排下,面对迎面扑来的秋原,这个象征性的、防御性质的动作瞬间变成了无私无奈的拥抱。两个人甚至还企图在众目睽睽之下结吻,但受各自身材体型、以及跨下单车尺寸的制约而未能实现,秋原亲吻了对方的额头,而少女的初吻(姑且认为那是初吻吧)献给了秋原性感的喉节,湿滑温柔的小舌舔过陌生男人被汗水浸润的脖颈,飘逸的秀发在他肩头划过,修长的手指绕到他的背后,透过文化杉,扣住他腰间的痒痒肉……整整24小时之后,当秋老师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他肿胀的嘴唇还有些隐隐作痛。

      少女细嫩的脸蛋被秋原下巴细密的胡须粗暴地蹂躏着。由于是第一次,在搀杂着惊恐的兴奋或者说兴奋的惊恐当中,她发出了雌性动物特有的高分贝尖叫。

      事后,综合秋原本人,刘、郝及其他现场目击者的口述和添油加醋的描述,秋原老师一个得体的举止可以证明他当时对那位少女始终没有任何不正当的想法:当少女被迫向他张开双臂的时候,他没有随势拥抱对方,而是依然握住车把。这维护了他的尊严和名誉,却让他承受了绝大部分的动能,做出了一个让人惊骇的动作。

      秋原老师在事发后两个小时就为这个动作起了一个很有气势的名字:“反眼镜蛇机动”。说出这六个字的时候,他本人、冰山上的来客、以及刘、郝二位正坐在现代城下面吉野家靠窗的位置吃“双拼”,透过玻璃就能看到不远处的四惠桥。

      “所谓眼镜蛇机动,是在后有追兵的时候,头部上仰超过90度,反戈一击;而反眼镜蛇机动,是在前有堵截的时候,屁股上仰超过90度,飞跃过去,把敌人甩在身后。”他把右臂放在桌子上,撑起前臂,五指并拢平伸,指着桌子对面的冰山上的来客,模仿金蛇吐信的姿势。这个形象的动作不禁让刘、郝为他鼓掌致意。受到感染和启发的冰山上的来客还完善了这个战术,使之听上去趋近完美:“在前有堵截的时候,先用一个反眼镜蛇机动把对手甩在后面;接下来就是一个眼镜蛇机动,彻底击跨敌人!”说“彻底”俩字的时候,激动的他握拳重重砸下桌子,动静招来临桌好奇的眼光。

      他还表示应该把这个战术转为民用,建议国际汽联在F1、Lemans、Dakar等等汽车摩托车赛事中加以推广,使之成为和漂移齐名的汽车特技运动。

      按照体操及卫星发射的专业术语来解释这个动作,就是携裹强大动能的秋原老师挣脱了少女拥抱后,以车把为轴,先做了一个将近180度的双臂大回环,脑体倒挂后成功地实现了人车分离,从少女头顶飞了过去。第一次做“反眼镜蛇机动”就取得了近乎圆满的成功。之后的事情虽然短暂,在天玄地转之间,他本人就什么都不知道了,再清醒的时候,发现自己躺在马路牙子下边,抬头看见少女被两辆自行车压在身下,不喊不叫不挣扎,似乎已经屈从了。

      刘、郝的口述为他补充上这段空白。按二人的说法,秋老师做了一个很不标准的前空翻360度加转体一周半,上身没能保持挺直,也并非双脚落地,而且没给观众一个职业的笑脸,发福后充满弹性的肉体甚至还在坚硬的沥青地面又颠了两下,其运动轨迹如同在天地之间三个呈衰减趋势的连续抛物线。就象玩视窗自带的纸牌,赢了电脑之后的样子。

      万幸的事,秋老师和那位逆行的少女都豪发无伤口。当他爬起来的时候,就在盘算最坏的打算,迅速清醒过来的大脑甚至已经想好如何一推二六五了:抓住逆行这点不放,在这上面大做文章,反正从交法上讲自己在理。

      有围观的热心革命群众上前挪开压住少女的单车。那少女突然诈尸一样从地上坐起来,扭头看着故意瘸腿走路的秋原,带着哭腔问:“大哥你没有问题吧?!对不起啊~~~~”

      秋原先是庆幸对方无事,然后就后悔,早知如此就应该躺在地上不起来。这样一来无论从交法上讲还是从人道上讲,都是自己占理;他当时仅仅以为撞击后自己做的是一个简单无奇的“匀减速运动”,如果得知是“反眼镜蛇机动”,他干脆就可以躺在地上装昏迷了~

      当“冰山上的来客”还在继续联想的时候,偏向西南一侧的太阳把光芒射在位于吉野家一进门东北角的墙上,墙上的小镜子又把余光反射到“冰山上的来客”的脸上。秋原突然感到了怪异。他掏出手机,翻看近期的来电和短信,终于意识到,这是一个阴谋,一个关于祥瑞的阴谋。同时,他又悟到什么真相,尽管这真相并不能让阴谋彻底破产。

      手机里储存的短信,提示了真相,也证实了阴谋的存在。

      在撞车事件发生的整整24小时前,秋原老师开着他的双号车,正在与一位神秘的人物互通短信。

      …………

      …………

      秋原:“殷商舰队玛雅征服史”,改成实验话剧剧本还是不错的~

      后清马伯庸:那是什么?

      秋原:得细说…方便的话,俺现在可以以电话的形式骚扰您吗?

      后清马伯庸:在外面,短信说好了

      秋原:说白了,俺觉的您的作品不适合改为影视剧,但排成实验话剧很有看头。

      秋原:俺在一辆时速110的机动车的驾驶席上,实在没胆继续发短信了,咱们找时间见面细说好吗?

      后清马伯庸:安全第一

      …………

      …………

      一切未被破解的祥瑞,将在24小时之后应验!

      万幸,秋老师当天驾驶的是一辆非机动车。事后,他打算把这经历以短信的方式告诉他。

      “我撞车了,但还活着。祥瑞御免,……”写完之后他想到晚上吃完饭还要去王府井,时间富裕还要去东四,总之在这个夜晚仍然要在北京城区内流窜。于是他在后面加上四个字“顺颂爵祺”,把这条十六字的短信保存下来。和其他三人分手之后,把挨过撞的单车弃在现代城的路边,他招手拦下一辆ELANTRA,猫腰钻进去,很快混在由单号车和出租汇成的车流中了。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原创】秋原书场二十:宅男记其九收入的故事(下)

      宅男记其九:收入的故事(下)

      别看天上掉馅饼,想接住它也不容易呢。现如今小广告满大街都有,可真写起来也不是轻松的事呢。我记的那是份营养含片之类的东西,号称补钙补铁补锌补维生素……除了智商以外,人身上所有的东西都能补,实在是十全大补啊。好在我家里那时书还是不少,看不看的都挨那儿码着。我翻出《本草纲木》,又找本《家庭医生大全》,先看了两个晚上,之后又跑到药房去抄人家帖在墙上的宣传册。就这么忙呼三四天,算是有了些感性认识,捣鼓出一篇足有五千字的宣传案例。没想到拿给后台老板一看,人家直接就说写的太文驺,“抄那么多医书谁看的懂?”拿回去重改;第二次,又说例子不够典型,用词不够响亮,提到的药品名称不够多,再次返工,退稿的时候人家还不软不硬地说:下次要再改不好就拉倒吧……

      如是者三。

      我算是明白了,既然是编瞎话蒙人,还顾虑什么分寸和脸面,干脆堕落到底!敢请,想把写惯了命题作文的教条主义脑子改到功利主义的应用文路线上还不容易呢——为什么看上去都是码字,可写小说的就不一定能当编剧,道理全在于此!等我第三次写完交稿,人家又是调肥拣瘦、百般叼难,我在一边听着都觉的没戏了,心想完了完了,自己就没有赚人民币的命,天生就是只配拿奖状的倒霉孩子。末了,老板一拍桌子,开始做总结。还是如前次那般戳戳点点,最后说,一看和我儿是同学关系,二看这几天为这事也挺上心,也不好意思让你白忙呼。这么办吧,你这五千字我还要再改,顶多用一半,按之前说好的就算150吧,怎么样?行了小子,不少啦!说句实话,你这东西毛病还不老少,可也算写的不错了,换我们家这个,小兔崽子连个屁都憋不出来,要不然他怎么急着找你呢,妈了个逼的。我看出来,心里挺不乐意是吧?不是叔占你便宜,小孩子就不能太由着性子,哪有十全十美的事啊,等你以后到社会上见识见识就都明白了。今天就算发工资,别急着回家,挨我这吃饭,不吃不许走啊。我说孩儿他妈,去叫五十根根羊肉串去……

      我突然感觉有泪水在下眼皮上涌动,是一种悲喜交加后催化出来的感动。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是有顾虑的。我天性就是个心思敏感的人,对任何事都没有采取过可以用“义无反顾”来形容的态度和行动。其中一方面,完全是后台老板做出两个响当当的保证之后才下的决心,这两个保证是:

      一、吃完了以后保证死不了人;

      二、出了事保证不把我捅出去。

      至于另一方面,就是金钱对我的诱惑了。既然我只要动动笔杆子就能赚到钱,这个机会怎么能放弃?!更何况,如果那些买这类纯属蒙人保健产品的家伙是看了我那胡说八道的枪文后掏的钱包,那他们的确该补点钙了!德国的马大胡子在揭示资本的实质时说当有10%利润时候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资本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资本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资本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那么当一个可以算是无本的生意放在面前,我能干出来恐怕就不是无产阶级哲学家的思维方式能预料的事了……

      在这里我必须担白地承认这一点:我就是一肉眼凡胎的俗人,良心有限而欲望无穷的,就象老舍笔下《茶馆》里那个即重利又善念王掌柜一样,有朴素的爱心但不泛滥;有基本的道义观念但并非时刻占据主流思想阵地,而且这种爱心和人道主义精神还可能随着身边亲疏关系的沿袭而逐渐递减。高中时代的政治课讲到“人性自私论”,老师要学生讨论人究竟是不是天生自私的动物。看着那些或踊跃或被点名叫起来发言的学生,我感到有些可笑,难到这个问题还需要辩论么?

      这150块钱就是我的第一笔收入,是我给小广告当枪手得到的稿费,抛去分给文体委员的提成,自己还剩下100块。那是八九成新的一张百元大钞,票面光洁,边角整齐,图案清晰,揉在手里轻轻磨挲,尚可以嘎嘎作响。我不知道处在这个年龄,别人是怎么看待的,反正我在这之前从来没有把一张百元票、一张属于自己的百元票(这点很关键)揣进怀里的情况出现过,最高记录也就刚突破六十块钱,还是过年这个特殊时期造成的“假象”——那钱压根儿就不属于我,“寄存”而已,大年初五之后就立刻被没收了;偶尔表现好,能有那么五块十块的“退款”。每次在家人不容商量的口吻下掏出几张十元票子的时候,我那胸腔里就充盈着巨大的失落和哀怨,有一种与签订不平等条约类似的悲愤情调:本来属于自己的东西,却要在胁迫下交给别人,还得摆出一副卑微的模样乞求对方给自己留下一点残汤剩水——所谓丧权辱国割地赔款,也不过是如此景象吧。

      人就是有些奇怪的性格。在这之前,我认为如果自己能有二十块真正可由自己支配的钱就算是个幸福的人;现在忽然获得一个数倍于这个理想的结果,那种感觉就不仅仅是惊喜而堪称震撼了。某个梦寐以求的愿望长久不能实现之前,整天做的都是关于这个愿望的白日梦;可一旦等这个愿望超额实现了,就开始踌躇、顾虑,甚至怀疑其中的真实性。这个时候,就体会到为什么无论在哪个国家,下层无产阶级总是快乐的,而政客和资本家一天到晚都在忧心忡忡了。

      总之,我对这钱做出的处理办法是“攒着”。钱这东西向来不经使,整张的大票具有自然的凝聚力,可一旦破成散碎的零钱,尽管总额没变,却没有让人有珍惜的念头和为此掖着藏着的耐心了,东边买点西边花点,就跟溃堤的洪水一般势不可当,留都留不住,说没就没了。在写小广告编造那些肉麻的文字同时,我还强压下激动的心情,罗列出一张未来的挥霍计划,可当钱已经拿到手了,想的却是这钱来的多不容易,立刻把采购方案无限期推迟了。

      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里,憨傻的祥子为了攒一百块现大洋,甘愿风里来雨里去的自苦,扣扣缩缩的做人。他心中那副强压下的生活重担之所以能够维系平衡,全在于另一头挂着一辆寄托了希望和尊严的洋车。于是说到我自己,肯定不是某种实在的物质需求:攀比是最容易克服的欲念,反正买了啥穿的用的,被家人发现之后就要追问来路,而这种东西想不让别人发现根本不可能,再者说这事物就是用于显摆臭美而不是锦衣夜行;馋是比较容易克服的欲念,吃喝入口,只有那片刻的味觉享受,完成五谷轮回之后就啥都没有了,大不了压缩一下消费额;最难抵挡的,是玩。

      我没有衣着打扮的奢求,没有追星的爱好,对模型的挚爱也不是什么不可割舍的感情,必要情况下还能委屈口腹的需求,但在游戏面前却难以自控。每次路过游戏厅就故意扭头不看,赶紧走掉,因为瘾头上来把持不住自己。这个毛病我现在依然不改,只不过由游戏机换为电脑,正应了《茶馆》里唐铁嘴那句话:“我已经不抽大烟啦,改抽白面了”,经常干出在稿债堆积如山的情况下仍旧没黑没夜狂玩游戏的事来。现在不少网友看过我那些写了一半就长期不更新的帖子,纷纷谴责我没有责任心,害人、“太监”了。其实在你们之前,已经有多起约稿方堵着我家门逼债的群体性事件发生了,这年头欠债的是爷,看着那些主编责编制片导演们一把鼻涕一把泪的,我于心不忍,动了侧隐之念,这才依依不舍地存盘,退出,调出那些写了一半或者标了题目、甚至还有写什么都忘了的文档来。一边辟里啪拉的敲字一边告诉他们“立等可取”,最后总能让他们“哭哭闹闹闯进来,高高兴兴跑出去”。所以说,谴责我挖坑害人的朋友们,你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那段时间,因为有写小广告这个生意,平均每个月我都有将近一百块的收入。当时我还没到领身份证的年龄,不能去银行存款,就精心设计了一个夹层——一边伟大革命导师马克思的《资本论》,一边是双层厚牛皮纸包起来的书皮。攒到有五百块钱的时候,有一次班里一个家境殷实的同学为了买一辆山地车,向其他人推销他那些家产,我一眼就看中了那台游戏机,几经商讨,连同三盘游戏卡,一百块成交。虽然是人家玩剩下的,我却格外欣喜,一来体会到自力更生的成就感,二来圆了少年时的梦象,能不激动乎!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原创】秋原书场十九:《阳光灿烂的日子》和“小混蛋”话题

      最近在影视区又看到讨论《阳光灿烂的帖子》,且里面的一些问题也是我以前说过的,当时是写在回帖里,事后链接网址也找不到了。类似的问题之后也总有人问,那么我就把这个疑问集中写在这里,以后谁还有相似的困惑,到这里看下就好了。

      这就是该片中对“我”和打群架、“小混蛋”出来劝和这一段与事实不符的疑问:

      《阳光灿烂的帖子》,因为马小军等人一起报复事件,导致大院子弟与另外一群同龄者之间险些发生一起“群体性事件”,因为有大名鼎鼎的“小混蛋”出来说和,结果化干戈为玉帛,成为江湖上一段“佳话”

      电影中这些描述,是完全不符合事实。

      1、

      实际上,王朔在文革时代京西的大院子弟中并不算一号“顽主”,而是“怂主”,他是非常老实的那种孩子,毫无张扬,按北京话说,就是个“杵窝子”。如果仔细读过在电影援助《动物凶猛》后,在这部小说后部分中,王朔已经对前面“我”与米兰之间的故事做了一次彻底的否定,承认一切描述都是自己臆想;而在影片中,也出现了这种否定。

      2、

      王朔本人没有亲自见到过“小混蛋”,他们是素不相识的两个人。“小混蛋”生于1949年,王则是58年生人,前者死于非命的时候,后者还是个没进入青春期的小孩呢,所以电影中对“小混蛋”的描述都是现实中不存在的。而电影中对“劝架说和”这段的描写,也是错误的。

      现实中的“小混蛋”,是个心狠手辣且气量狭隘的人,对大院弟子恨之如骨,牙呲必报。他没有做江湖老大那种心胸和气度,也从来没干过给别人说和这种事。近年出现大量反应文革时期北京“顽主”的影视作品,里面有很多地方大量映射“小混蛋”,失实的很多。

      3、

      所以说,无论小说《动物凶猛》还是经姜文改变后的《阳光灿烂的日子》,都应该把里面的描述当做一种来自于生活回忆的艺术提炼,把这些当真事就太幼稚了。当王朔进入叛逆精神支配下的青春期的时候,已经是70年代初了。66~68这三年文革早期中发生的事情,他都没有赶上。

      但他作为一个亲历那个时代的过来人,毕竟对那段岁月有直观和深刻的认识,这也就不妨碍他把很多事情安排插到小说中的“我”身上了,特别文是那种对青春回忆即热情又残烈的描述,是颇有功力的。

      最后要说下自己,我是“70后”,比王朔冯小刚他们更小了十多岁,见了他们,我得毕恭毕敬地管人家叫老大哥。以前我在SB论坛的很多留言中,有意无意的扮出一种很老成的口气,再加上说的很多事都是多年发生的,所以给诸位造成一种错觉,认为秋原这个人至少也是年过不惑的怪鼠鼠呢。

      实际我面相非常“少兴”,05年有一次,某天要去眼镜店修眼镜,突发奇想,打算装一回嫩。翻箱倒柜搜出高中毕业时没舍的扔的破校服,换上办旧的NIKE鞋,刮了胡子,都准备好了就背着我那著名的电工包行骗去了。到了店里,发挥咱在这么多年积攒的表演功力,把眼镜店里的大叔阿姨们蒙了个底掉呢,结帐的时候,不仅给我打了7折的学生价,收银的阿姨还问呢:“打算考哪个高中啊”?

      瞧瞧,瞧瞧,本来我打算冒充高中生,都让人看成初中的小屁孩了。我不当影帝,老天不开眼啊~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