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寻找一位无名的校长 -- 萨苏

共:💬35 🌺113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寻找一位无名的校长

    因为和朋友一起整理老照片,今天是没有得着功夫写文章的。然而,有两张照片引起了我的兴趣,倒是希望有知情的朋友,帮忙寻找照片上的这位校长。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凌家小学的校长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凌家小学的大门

    这两张照片都是外国记者在民国时期,将近1930年的时候拍摄的,地点应该靠近钱塘(因为其前后的照片均为钱塘江上风景)。

    照片上的这位校长眉宇间凝着文质,似乎是个有学问的人,却又带一份率真和憨厚。把学校叫做“乡下人的学府”,另一边的对联会是什么呢?可以看得到的是 – “小孩子的XX”,XX会是什么?乐园还是书房?还是课堂?

    这幅对联可以看出先生的朴素与能为,这笔字又显示着这位校长的才华。

    我推测这所小学很可能是这位校长自己建起来的,所以才有这样质朴的感情,而这位校长很象在大地方见过大世面的,所以,一所小小的学堂,也可以叫做“学府”。可以看到先生的雄心壮志呢。

    这凌家小学显然是在个小地方。

    现在,也有一些大学生毕业后不留在大城市,主动下乡去支教,去希望小学,照片中的这位校长,莫非就是他们的前辈?

    今天的大学生到农村任教可提薪,而在这位凌家小学校校长的时代,这种好处显然是没有的,我知道那个时代很多知识分子提出“教育救国”的口号,这位校长莫非就是按照这个理念来到这个小学校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想起了丰子恺先生的这幅漫画

    没能找到凌家小学,只是查到镇江有个凌家湾小学。世事桑田,恐怕当年的这所小学,今天已经找不到了吧。然而,当地的父老,或许还记得一位在那里建了座“乡下人的学府”的校长吧。

    辛亥之后,群雄蜂起,中原逐鹿,以天下为刍狗。却也有人默默地去做一个文化人该做的事情,虽然它似乎没有在历史上留下名字。

    没有名字,却在这张照片上给我们留下了一份感动。

    这位先生是谁?他的对联究竟是什么?若是有知情的朋友告诉一声,也不枉了先生那句“乡下人的学府”。

    [完]

    关键词(Tags): #凌家小学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这篇发在龙门可走错门了

      恳请龙门斑竹转版青史,谢谢啦!

    • 家园 字真棒,不过还是请哪位懂书法的人品评品评
    • 家园 俺让家人打听打听,俺家就在钱塘江边上~~~
    • 家园 佩服佩服,当年的乡村教育

      听老爹老妈讲过解放前的乡村教育——很难很负责

      • 家园 对这位先生的品行非常佩服。

        但是就国家而已,不能把希望寄托在个别人的自愿行为上。

        个人品行的伟大和政府的不负责对比鲜明阿。

        • 家园 是啊,当时的乡村教育是非常落后的

          外链出处这篇文章里多有涉及。

          中国1904年建立近代教育体系以来,从中央到省、市、县的各级政府只对中、高级教育投入注意力和资金,而把初等教育放任给乡村社区甚至私人,使公立教育在制度上不能衔接。而且,新式教育机构十分有利於中等以上阶层的子弟,因为只有他们才有机会完成小学教育,进而有经济能力在城市接受中等以上教育,受益於国家所办的公立学校。同时,由於他们接受了新式教育,在近代化的语境中遂成为新的精英阶级。於是,新式教育制度的建立实际上完成了一个上层精英阶级的转化,使精英文化对大众文化的统治关系通过近代学校制订再次确立。
          其次,这种都市化教育的另一个结果是抽空乡村社会的人材。1904年中国所建立的金字塔式的学校系统,将大学建在省会,中等以上学校建在城市和县城,高等小学建在县城和大城镇。学生在接受完初等小学教育后,必须到城镇或县城去完成高等小学教育,并进入城市继续接受中高等教育。这对大多数农村人口来说是没有可能的。
          大部分乡村学生在城市后,习惯了城市生活的方便,接触了新式思想,再也不愿回到乡村社区去。而且学生在接受了以西方知识为主的近代教育以后,再也回不到农村去了,因为他们的知识在农村实在鲜有用处。这样,近代学校把受过近代教育的青年人逐步而有系统地吸引到城市,抽空了乡村社会的潜在人材。由於受过新式教育的人材缺乏,乡村社会和乡村教育就落入了一帮旧式文人和劣绅手中,致使新式教育名声更加败坏。
          20年代以后,兴起了一股办乡村教育的风潮,沈定一办的衙前农村小学校也跟当时的大风气有关联的。

      • 家园 个体例子,或许不能一概而论。

        如果我们参看建国后扫除文盲的结果,就可以知道建国前乡村教育的总体水平了。。

    • 家园 猜测写这幅对联的人就是沈定一

      一是这所学校是他一手创建,用的是自家的房子。

      衙前农村小学是沈定一先生筹建,开创于1921年,校址为其私宅光禄第大院内右边的一大片住宅。目前旧址辟为衙前镇中心小学 ,已保护的小学旧址为二层半四合院式建筑。

      二是沈定一本人字写得很好。这幅画上的题跋

      无端命笔夺天工,香味缘生尺帧中,一样莲花随手指,人间眼界哀难空。庭蓉吾兄属题,石涛和尚手墨,玄庐沈定一,七年六月十九日。
      就出自他之手。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据时人回忆,沈定一躯干修伟,双目有神,不仅学问广博,而且声音洪亮,能言善辩,演讲极富说服力和煽动性,青年人多为之倾倒。除此之外,此人还写的一手好字,当年杭州大王巷王顺(润)兴饭庄,曾悬有他一副擘窠大字的对联:"肚饥饭碗小,鱼美酒肠宽"。

      历史的变迁总是让人嘘唏不已:外链出处

      外链出处

      • 家园 其实从落款的时间上能看出沈定一的新派

        好几个人的题跋。大家落款的时间均用干支纪年。有丙辰十一月(1916年),丙辰冬仲(1916年),丁巳暮春之初(1917年),戊午夏五(1918年),辛酉春尽日(1921年)。

        独有沈定一落的是:七年六月十九日。用的是民国纪年,即1918年6月19日。从这件小事上也可看出他有些‘特立独行’。

        说实话,我每次看到干支的落款都要去查下才知道是什么时候。我倒喜欢直来直去的纪年法,不过对于书画这种雅事来说可能太土了。

      • 家园 沈定一的题跋和吴昌硕,李瑞清(清道人)这些牛人一起

        在层次上已经很接近顶峰了。。。他的字是颜体(又受到何绍基的影响),字写得的确很不错。

    • 家园 老萨的眼睛太毒了

      一看就看出这个学校不平凡。

      “小孩子的乐园,乡下人的学府”这是衙前农村小学校1921年创建时,贴在校门口的一幅对联。我校是一所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农村小学。众多的革命人士如宣中华、唐公宪、徐白民、杨之华等都在这里从事过教育活动,是衙前农民运动的发源地之一。
      不知不觉已来到老校舍的庭院,我抬头望去,只见班驳的墙上一副楹联赫然跃于眼前,上联:“小孩子的乐园”,下联:“乡下人的学府”,横批:“世界上一个小小的学校”
      农村小学旧址:为沈定一祖宅“光禄第”的一部分,位于东岳庙的运河对岸官河路 32号,西临成虎桥百米。现存建筑坐北朝南,为清未木构二层楼建筑,面宽四间,建筑面积315平方米。1921年,沈定一出资在自己的寓所创办农村小学,先后邀请革命知识分子俞秀松、刘大白、宣中华、徐白民、杨之华等讲学。9月26日,农村小学正式开学,免费招收贫苦农民子女66名入学,还在夜晚、农闲、雨天开办成人班,是中共早期宣传马列主义,培训农民运动骨干,酝酿农民运动的场所。楼上最西间曾为杨之华居室,楼下为“龙泉阅书报社”和教室。
      1928年,沈定一被暗杀后,改名为定一小学,省政府拨给1300亩荒沙地和500元公债作为办校基金。抗日战争暴发后停办,建国后又重新开办学校,2000年恢复“衙前农村小学”名称。农村小学为保护范围为教室四周墙基,以距墙基20米范围为建设控制地带。成虎桥以桥四周5米为保护范围,20米范围内为建设控制地带。

      1.宣中华(1898—1927.4)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1921年夏秋间,宣中华由中共党员沈定一介绍,到萧山衙前农村小学任教。以农村小学为阵地,从事革命活动。与其他进步青年教师经常深入绍兴、萧山等农村,帮助贫苦农民学习文化,宣传革命道理,引导农民组织起来与反动政府、地主豪绅作斗争。9月,与沈定一等组织发动了以萧山衙前为中心的萧绍农民运动。在短短的一二个月时间内,萧绍平原有82个村的农民组织了农民协会,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抗租减租斗争。
      1927年4月17日,牺牲于龙华。
      时间上可以排除,照片也不像。

      2.唐公宪(1898—1938)

      16年3月,任《杭州国民日报》文凭编辑等职。同年4月12 日,“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唐公宪等人被捕。26年国共第二次合作,具保获释。27年1月任国民党遂昌县党部秘书,7月任遂昌简师校长,12月病故。著有《中国历史纲要》。
      1927年被捕,1937年才被释放,时间上对不上。

      3.徐白民(1895—1963)

      1921年2月,徐白民在一师附小任教。8月,应沈定一之邀到萧山衙前,协助创办农村小学,开展农民运动。1922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曾任团杭州地委委员。11月,出任《责任》萧山周刊主编。期间,发表了大量总结衙前农民运动失败经验教训,阐明开展农民运动的必要性文章,启发人民革命觉悟,动员继续开展斗争。
      1923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5月,受中共上海地主兼区执行委员会委员长徐梅坤派遣,以绍兴县立女子师范教师为掩护,开展党的工作,参与了中共绍兴地方组织的创建工作。8月,受组织委派到上海工作,曾任中共上海地方兼区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央发行机关“上海书店”经理等职。“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时,在杭州被捕。1932年10月出狱,与党组织失去联系。以后在浙江各地教书。
      时间也不大对得上。

      4.杨之华,从照片直接排除。

      5.沈定一(1883—1928.8)

      1921年4月,回萧山从事开展农民运动,创办衙前农村小学,邀宣中华等任教,并把学校作为阵地,宣传革命思想,引导青年学生走工、农相结合的道路。9 月,发动了以萧山衙前为中心的萧绍农民运动,成立了全国第一个有纲领、有章程的农运组织—衙前农民协会,开展抗租减租斗争。
      1928年8月,因内部派系倾轧,在衙前被暗杀。
      时间也对不上。

      这几个线索都断了。但是google的时候发现一个叫韩毓南的老人写有一本《衙前农村小学校》,可能在里面能找到答案。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