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中国农民的出路在哪里? -- 唵啊吽

共:💬114 🌺102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8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中国农民的出路在哪里?

    这本来应该是一篇游记,应该放到“龙行天下”坛里。但是,我要放到“经济管理”坛里,用来支持wolfgan的文章。

    wolfgan:三农问题在正常情况下是无解的.

    我看过陕北高原的黄土,几乎是不毛之地,一片黄色,满山古柏的黄帝陵在黄高原上就像沙漠中的一片绿洲。我去过青藏高原,看过退缩的冰川遗留下的裸露的松垮的红土乱石,还有受到荒漠化威胁的草原。还有贵州,就是石头缝里种的玉米。即便我看到所有这些,我并没有感受到中国的土地资源的匮乏,而只是欣赏大自然的风貌。真正触动我心灵的,是东欧波罗的海之行。我从小在城市长大,我无论如何不会想到自己会因为看到肥沃的土地而落泪。我落泪了,在东欧,我感触到了中国土地的匮乏。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周末。我骑车去波罗的海。出了城市,这是穿过森林的公路。林中落叶,会自然腐烂成黑色的沃土。在中国,像离城市这么近的乡村,这些落叶早就给搂走作烧饭的柴火了。至少,广东看不到这种厚厚的落叶。为什么中国到处是红土壤和黄土壤,而这里是黑土壤?这是耕作五千年的土地与耕作700年的土地的区别。在人口压力下水土如何保持?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被车碰死的野猪被遗弃在路边。在中国,怎么会有野猪被遗弃到路边呢?早就成了餐馆里的野味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黑色的泥路,原野,芦苇荡。在这个视距内,放到中国沿海东南地区,起码有两个村子。这里一个都看不到。人口密度显然很低。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近景是田野。远景是树林。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林中湖泊。青苔爬到树梢上。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树林。湖泊。我在树林里转了两个钟头,没有看到一个人。如果我跑到贵州山里,也很难两个钟头看不到一个人。这树林不是偏僻的地方,是城市边上。如果在北美,我不惊奇,但这是在欧洲。欧洲人口密度并不高,因为欧洲人移民到美洲,澳洲,和世界其它地区。东欧人移民到北美要比中国人移民到北美容易得多,所以他们人口对资源的压力不大,他们有北美后备土地资源释放人口压力。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树林中积淀的落叶。很多地方是原始树林,走不过去,走的进去是因为有采伐木材的路和防火沟。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从树林边上看林外的田野。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黑土地、湿地、树林。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肥沃的黑土地。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一望无际的肥沃的黑土地。

    民主人士说这个应该学习西方的制度。但中国最主要的是农民问题,是人口对资源压力的问题,西方生活比中国好,更多的不是民主人权问题,而是西方没有人口土地压力问题。因为西方人有美洲澳洲新大陆,人口压力有个泻洪区,而中国没有。至今欧洲人口压力依然可以比中国容易地移民到美洲来降低。

    俄国东欧面临的问题和中国恰恰相反,他们是劳动力不足问题,是人口下降的问题。而中国是劳动力过剩问题,是土地资源匮乏的问题。

    2009年全球面临经济衰退。俄国东欧经济衰退是劳动力不足问题。农业劳动力不足。如果说中俄经济有互补性的话,那就是农田和农业劳动力的互补性。如果中国农业人口能够和平合法走出国门,不但可以帮助中国,也可以帮助世界走出经济衰退的阴影。

    东欧俄国高层次人口都到西方了,有如中国西部人才孔雀东南飞一样。但东欧和俄国人才走后留下的是肥沃的土地,而中国西北人才走后留下的是荒漠。这就是不同。不看人口资源压力而空谈民主人权会误国误民。

    中国可以对世界经济做出贡献,就是让中国的农业人口与国外土地资源结合产生巨大经济效益。但是,世界愿意接受中国做这个贡献吗?能否有政治解决方案把这个经济大饼做出来呢?

    IMF旨在全球资本自由流动,WTO旨在全球资源商品自由流动。但土地是无法流动的,必需有农业人口流动才能把全球化经济的效益充分发挥出来。

    中国农民走出国门是人类命运大事。如果北半球不行,先试试南半球如何?新殖民主义?或许是。能否走出中国特色,即做大全球化经济大饼,又促进各国社会文化交流以减少国际冲突呢?有一点,就是不要因为忌讳“殖民主义”的大帽子而踌躇不前。在这点上,我们可以是国际主义者而不是民族主义者。我们不是工程队到了非洲了吗?农垦队能否借鉴工程队的经验加入移民操作?可以农业劳务输出吗?中国农民劳务输出北美或许是减少美国农业依赖墨西哥非法移民的的有效方法,可以成为中美双赢的政治方案,解决美国西语裔人口增加带来的美国社会问题。

    唵啊吽:【讨论】中俄西伯利亚经济合作模式探讨

    关键词(Tags): #龙行天下#土地#东欧#波罗的海#三农

    本帖一共被 4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很多人叫着要下一代为自己的养老负责

      却不想想我们该为我们的后代负什么责呢?当老鼠都知道自动节育的时候,难道作为人类一定要寄希望于血淋淋的战争来调节吗?

    • 家园 看了一些资料,记下来

      http://www.traveldocs.com/pl/economy.htm

      波兰农业劳动力占全国劳动力的15.6%,农业占GDP的4%。即便在计划经济时期,波兰土地也基本是私有,都是小农庄,土地在5 hectares (12.36 acres)以下的农户有1600万。(1 acre = 4047㎡, 即 1 acre 比 6亩地多一点点。3亩地=2000㎡)。土地在 15 hectares 的农户有20万。土地在200hectares的农户有2万4千。这三类农户生产总值占农业产出的90%。

    • 家园 【文摘】英媒:中国的最新出口品——农民

      他们在“保定村”工作,这个地方是以刘先生所住的城市命名的;他乐意指出“保定”意味着“保护和安定”。住在这些村子的中国人从400到2000人不等,散布在从尼日利亚到肯尼亚、从苏丹到赞比亚的整个非洲大陆。

        刘先生是在1998年开始建保定村的,当时他还是保定市外贸局局长,正想方设法刺激受到亚洲金融危机冲击的当地经济。他发现了非洲,“我们发现非洲没有受到金融危机影响,我们到那儿后发现当地人缺食物,许多土地没有用来耕种和养殖。我们于是决定从出口商品转向输出农业技术。”

        这对中国来说不失为成功之道。该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逾20%,但耕地只占世界耕地总面积的7%。刘先生说:“中国人多地少。而在非洲,他们地多但农民少。”

        刘先生用一种在政治正确的西方不再能公开听到的意见来描述非洲农民。他说非洲农民“有些懒,更乐于从树上摘果实而不是自己种植”。但他显然热爱非洲。

        农民张学冬(音)是到非洲干过活的保定村村民之一,他曾在科特迪瓦经济首都阿比让待了一年左右,“我喜欢非洲文化,那里的人非常活泼。”

        尽管中国经历了惊人的经济增长,但城市与农村之间仍存在巨大差距,大多数内陆农村地区深陷贫困。所以,对于在河北这类地方的中国农民来说,在非洲一年挣多达7000英镑的前景着实诱人,这能让他们往家里寄回至关重要的汇款。“我到非洲教当地人种蔬菜时,我家里人就待在保定”,张说。

        批评人士说中国向非洲扩张存在种种弊端。但刘先生不太关注这种更广泛的地缘政治问题,而是着眼于中非关系的积极影响。他说文化交流甚至扩展到婚姻,“一些中国男人娶了非洲姑娘;他们喜欢非洲姑娘,因为她们很苗条”。说着他在毛主席画像边站起来,理了理他的非洲长袍,接着道出一句顺口溜:“不去非洲怕非洲,去了非洲爱非洲,离开非洲想非洲。”

      英国《独立报》12月29日文章,原题:中国的最新出口品———农民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