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恶搞背后——浅谈网络用语暴露的社会问题 -- 桃花剑仙

共:💬5 🌺20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恶搞背后——浅谈网络用语暴露的社会问题

    打酱油

    “打酱油”心理算是中华文化的一大传统了,中国有句老话讲“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在《韩非子 二柄》有这样一个故事:“韩昭王醉酒,和衣而睡,掌帽的担心他着凉,拿衣服盖在他身上。而当韩昭王醒来发现是掌帽的为他盖上衣服的时候,却同时处罚了掌帽的和掌衣的。其原因是一个玩忽职守,一个超越职责。”可见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能安于“打酱油”才是好样的。有了那个掌帽人的前车之鉴,中国便出现了越来越多这样的声音:“关我什么事,我是掌帽的。”

    经过了千百年的融合,“打酱油”在中国人心里可谓根深蒂固。那些嘲笑酱油男的人们,不过是会在镜头前装装样子罢了。

    网上随便找一个论坛,上面便都是一些哗众取宠或内容X L的垃圾帖。如果有一篇针砭时弊的文章出现,那就装装样子写个“顶”吧,简单又快捷。也许曾今的网民,也曾一度以社会舆论监督为己任。但在一次次的欺骗后,也终于“想通”了——管我什么事,我是来打酱油的!

    很黄很暴力

    真不知道为什么这话能成为流行的网络用语——它又不逗。在垃圾帖满天飞的时代,“很黄很暴力”的东西随处可见。我曾拉一同学进猫扑,该同学稍作了解后拒绝,理由是“这几乎快成黄色网站了!”(不知道有没有被人肉,并成为下一个流行语的可能)可见,“很黄很暴力”并没有丝毫的夸大,但终究以一个笑话的形式成为流行的网络用语究其原因可能是在嘲笑那个小孩的无知吧,因为对于大多网民来说“很黄很暴力”的东西天天都见,平常遇上了,连个“亻府臣卜扌掌”都懒得做。

    造成“很黄很暴力”的内容泛滥的原因除了人民素质以外,还与主导舆论的论坛体制有关。BBS是注定要以话题为中心的,那么在一条是龙,一群是虫的情况下,虫自是不甘心做虫的,但一时又成不了龙,便要利用一些“很黄很暴力”的东西,来吸引那一群的虫子,等到“龙进论坛遭虫戏”的时候又出现了博客,龙在这里终于又得以舒展,但虫子却因此变得越来越猖狂无知。《华盛顿邮报》网站的执行编辑杰米斯曾撰文说:“网络滋生了一批只同符合他们的人交谈的人,他们不再宽容别人的错误,而试图赶尽杀绝。”

    由博客和BBS可以看出,SNS似乎是改变局面的一个希望,但就现在看来大多数人用SNS也不过是“打个酱油”而已,或者只看好“实名”而不注重“实用”。于是又发现,如果全民的意识没有提高,那么SNS和“实名制”普及,不过是更添辛酸罢了。

    脑残

    就脑残的定义来说,这个时代脑残的人不在少数。人们即便不是沉溺于游戏,也大都把网络用于娱乐。对自己在网络中的关系,没有运用的意识,对网络中各种信息盲目接受,而不加以思考和整合。那个角落法老的问候充耳不闻。大家都仅仅是看客,且安于如此。

    大家在网络上不过是像找一种挤在人群中的感觉,城市愈大我们就愈感到孤单。不同的是90后选择了游戏,80后选择了论坛。那么90后是脑残80后性饥渴吗?

    于是我发现人是极易且极愿意把自己划分到某个界限的,究其原因或许不仅仅是因为人性的自私,但还有什么我也不了然。或许23期的《大众软件》上提到的关于潜水的内容对此能做出一些解释吧。

    前些日子发生的“韩国网民辱华事件”就是一场“界限”引发的论战。韩国网民中或许真的有一些人无法理解何为亚洲共同荣誉,但又有几个中国人的意识能上升到全人类的高度?想想也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罢了。说道这里不禁对秦始皇这位暴君心生敬意,横扫六和,一统天下。虽然这位暴君对其他六国有过种种暴行,并且现在大多数中国人都不是秦国人。但我们都能理性的看待这段历史,并没有因此而对现今秦地的人民产生歧视或仇视。仅仅因为统一。

    话题回归于网络上,如果六度分割理论能够借助网络切实深化于人们的生活。那么这样的时代算不算到了柏拉图的“理想国”呢?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偶尔发生一些雷人雷事也没什么。但对其疯狂的推崇就成了一种危机。而像猫扑这样的论坛却更将其视为一种文化——BT文化。于是出现了“电击男”这样疯狂的人物也就理所应当了。

    我也曾今做过把一个很雷的农民唱歌找对象的视屏发给我认识的人的事情。一朋友看完后玩笑道“天天上猫扑,哪天你就这么槑了。”

    而这一简单的玩笑却让我想起了鲁迅先生在《藤野先生》中描述过的情景。

    关键词(Tags): #网络用语#打酱油
    • 家园 都是老朋友么?感谢啊。
    • 家园 顶 !

      顺路打酱油。

    • 家园 这帖子,蛮搞笑的

      也许曾今的网民,也曾一度以社会舆论监督为己任。但在一次次的欺骗后,也终于“想通”了——管我什么事,我是来打酱油的!

      哈,这话说的,打酱油的是怎么由来的?查查看吧。我看也不乏对网络暴力和网络煽动太多而引起的不满

      在一条是龙,一群是虫的情况下,虫自是不甘心做虫的,但一时又成不了龙,便要利用一些“很黄很暴力”的东西,来吸引那一群的虫子,等到“龙进论坛遭虫戏”的时候又出现了博客,龙在这里终于又得以舒展,但虫子却因此变得越来越猖狂无知。《华盛顿邮报》网站的执行编辑杰米斯曾撰文说:“网络滋生了一批只同符合他们的人交谈的人,他们不再宽容别人的错误,而试图赶尽杀绝。”

      由博客和BBS可以看出,SNS似乎是改变局面的一个希望,但就现在看来大多数人用SNS也不过是“打个酱油”而已,或者只看好“实名”而不注重“实用”。于是又发现,如果全民的意识没有提高,那么SNS和“实名制”普及,不过是更添辛酸罢了。

      这种精英思维在网络时代的可耻失败才是有些所谓的“龙”凄惨的地方吧,茅专家不就被骂的体无完肤吗,上海某反革命教授,就是这样的龙吧。在现实生活中,可以互相吹捧为精英,到网络上被人骂的抱头鼠窜的时候就哀嚎世人皆混我独醒,然后大家相约去写宪章了。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偶尔发生一些雷人雷事也没什么。但对其疯狂的推崇就成了一种危机。而像猫扑这样的论坛却更将其视为一种文化——BT文化。于是出现了“电击男”这样疯狂的人物也就理所应当了。

      我也曾今做过把一个很雷的农民唱歌找对象的视屏发给我认识的人的事情。一朋友看完后玩笑道“天天上猫扑,哪天你就这么槑了。”

      而这一简单的玩笑却让我想起了鲁迅先生在《藤野先生》中描述过的情景。

      嗯嗯,农民唱歌找对象,很麻木,很铁屋子。

      我说这话怎么这么别扭啊。

      谁都有自己生活的权利,只准州官们搞高雅的拉屎吃屎行为艺术,不允许平头百姓们自个找点极限乐子啊。

    • 家园 花反思帖

      老兄春节快乐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