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替舍妹问计于野:如何提高中国在海外的影响力 -- hansens

共:💬402 🌺1349 🌵2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27
下页 末页
  • 家园 替舍妹问计于野:如何提高中国在海外的影响力

    舍妹在新华社做个干活的小头目,近日TG安排下任务,要求在全球尽可能的扩大中国的声音,尽可能的提高海外的影响力。

    但是怎么用?他们一堆人都想的头疼了,所以想问问大家有没有什么好的思路?

    现在常规的思路是 建立记者站、免费提供通讯稿。

    但是,领导也希望在新媒体方面能有所突破,因为传统电视报纸媒体太难打入了。

    目标不一定是西方,第三世界也很重要。

    所以很希望各位高人支支招。发在这是希望讨论更为专业,有针对性、可操作性,而不是作为一个政治性话题在讨论。

    PS 如果你不喜欢TG,或者政见不同,请不要在这讨论。

    另外如果您的建议不错,我至少可以保证会提交内部讨论,行不行另说。

    另外也感觉各位身在海外的高人能提出更有针对性的建议。

    替舍妹致谢。


    本帖一共被 8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跟你舍妹说

      解散新华社,宣传工作转交国防部,大事可成

    • 家园 这个建议他们先看看“俄罗斯今日”是怎么运作的吧。

      老毛子这个RT绝对也抵得上五个师,完全就在敌人的心脏里战斗。新华社其实外派记者也不少,但是思路可能还是考虑国内观众,听众的需求。

    • 家园 与其在屋子里冥思苦想

      不如迈开双脚走出去作调查研究交朋友,结论和办法都在调查研究之后,而不是之前,另外认真总结过去失败的教训也很重要。

      现在的记者只在自己的圈子里交朋友,视野很窄,办法也就很少

      通宝推:my8883,
    • 家园 这一波42街广告加孔子学院可以告一段落了

      如果以前还是少数圈内人操纵的大外宣战略,文件柜这次的动作基本上把海外从民运到论功包括美国之音直到各大学的形形色色,虽然没到裸泳的地步也基本上失去了原本长期好不容易养成的宣传优势。

      但是虽然这些努力在提升中国海外影响力方面失败了,但是对出口转内销的为国内各方斗争充当口舌的海外发生筒,倒成了柳暗花明又一村。

      回头看这些为了提高中国海外影响力的措施尽显幼稚,与对西方人逻辑的无知。不但没有达到预期作用,反而更召致西方社会反感,为从经济上到政治上的广泛反华添油加醋,不折不扣的猪队友与反贼。

    • 家园 【讨论】在资本主义国家宣传必须用资本的力量和人民的力量

      对象是老百姓, 还必须按照太祖的思路,走人民路线。

      具体来说, 要让普通美国人知道中国的成功对他自己的积极意义。

      比如说, 中国崛起能让我找到老婆, 或者找到更好的工作,或者赚更多的钱。

      另外, 任何宣传计划难免需要媒体配合。而美国的媒体是在利益集团手中的, 绝对不会免费替你宣传, 所以需要寻找低成本的宣传手法。 在互联网时代, 最低成本的宣传就是互联网。

      因此, 具体的方案就呼之欲出了:用互联网广告的形势宣传中国崛起对普通人的意义。 为了避免中国崛起对普通老百姓正反两面的口水战, 建议宣传个别中国公司崛起或部分中国产品对美国老百姓的好处。

      比如建行, 工行, 中石化等红筹股在美国上市, 多年来为美国股东贡献了xxxx亿回报和xxxxx亿的增值, 惠及xxxx万美国股东;比如说隆平高科, 过去30年把水稻产量提高了3倍, 让普通老百姓免于饥饿; 比如说中石化在全球找油, 把勘探成本降低了一般, 每加仑汽油便宜了多少云云; 又比如中国电信, 过去30年采购了几千亿的思科、Moto的设备,为美国人带来了多少工作。。。。大家还可以脑力激荡下去。

      最后给中国崛起来一个整体定位: 分享成功,分享未来。

      用Banner的方式散布在各大媒体网站, 也可以强制要求中国的所有外贸单位把banner和链接放在自己的邮件中,这样要不了多久就能取得全球影响。 以后更新就不必大把花广告费了。

      经此一来, 有几个美国家庭敢说中国崛起对自己是负面的? 即使是负面的, 还可以通过投资等 分享中国的成功。西方的抹黑战再要生效就必须面对资本的力量了。

      通宝推:真离,jdrlgd,混沌之源,发了胖的罗密欧,盲人摸象,海中山,
    • 家园 最近正在拍国家形象宣传片

      是这个项目的其中一部分吧……

    • 家园 不知道有没有讲过类似的想法

      就是扩大中国特色宗教在海外的影响力。可以考虑鼓励道、佛各派在海外开坛授法,当然这点的前提是在各大宗教学院加强外文学习,特别是口语方面:未来的主持们,用外文忽悠的时代到了!

    • 家园 这个帖子怎么也被扔回新兵营呢

      千万别到呢一定时间给放到待整理帖啊............这里面好东西不少.

    • 家园 【原创】胡思乱想的几句话

      最近利用旅行的间隙在重读唵啊吽的大作《美国宪法读书笔记》(原文和跟贴讨论可在唵啊吽的博客看到,PDF版本由Che整理在这里)。还没有完全读完,但是有一些胡思乱想先记录在这里。

      好的文宣往往从被宣传对象熟悉的事情入手,顺着被宣传对象的思维定势,巧妙地在关键节点上给予引导暗示,让被宣传对象自己推导出(或者是自认为自己推导出)文宣想要的结论。《美国宪法读书笔记》的特点就在于通过美国司法的历史变迁,揭示了一个社会的发展完善所经历的诸多变迁与其中的不易,破除了民主法制建设的速胜论和移植论。尤其是唵啊吽结合时事所作的一些点评,见解独到,发人深省,读来正气浩然,铿锵有力。我拍案叫绝之余,忍不住yy外交部发言人用美国宪法史上的案例对美国记者当众打脸的痛快。由此有了几点想法。

      先说如何具体操作。我作为一个公关公司的负责人,会为外交部发言人准备一个专家小组,第一步是搜集发言人经常遇到的提问;第二步是准备相关提问的背景材料;第三步是准备出比较合适的”标准答案库”。答案可以掺杂很多西方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一定是具体的事例而非抽象的概括,用西方人都熟悉的东西来为中国的政策辩护(例如西藏问题就要抓住“政教分离”这一条做大文章)。

      本着“擒贼先擒王,挽弓当挽强”的道理,美国是我们重点对攻的对象,所以我把《美国宪法读书笔记》专门拎了出来。专家小组可以对原著(《American Constitutional Law》)进行翻译整理,并援引这些案例(甚至直接是美国国会听证会的录像),结合时事为文宣量身打造一些能够互为呼应的答案。这是借力打力的手段,是用西方自己的矛攻它们自己的盾,揭露其双重标准的真实面目。其实资料整理出来了,不光文宣部门可以用,中央党校也可以用。这就要看中国共产党有没有“吸收人类文明发展之精华”的胸襟与自信了。

      这个具体的操作还引出两个抽象的问题:钱、人。

      先说钱的使用。如果把文宣的产生和使用类比于一个产品的生产和消费,那么央视、新华社、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就是生产文宣产品的生产部门,而外交部发言人、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就是消费文宣产品的消费者。中央要提高对外文宣的有效性,就好比要敦促生产部门生产出优质的产品来。大家的思路要么是晓之以大义,要么是诱之以厚利,着眼点都只在生产部门上,包括这次中央决定往这三大部门砸钱。这是计划经济的思路。按照市场经济或者说控制论的说法,消费者的反馈一定要进入产品的设计生产环节,所以把钱全部砸到生产部门是资源配置失当。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钱要发到消费者手中,让生产厂家互相竞争,用优质产品吸引消费者。具体做法可以是由外交部门提出课题,向三大文宣部门招标,甚至可以逐步放开,向社会招标。中标者才能从外交部门手里拿到钱开始按标案生产文宣产品。

      其实外交部也可以不直接掌握钱,而是把中宣部改造成类似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一样的机构,外交部根据优先顺序提出一个文宣需要的单子,例如“1.反台独;2.反藏独。。。”等等,然后中宣部批课题批钱。不光外交部要进入文宣课题的初始讨论阶段,其他部门也可以加入。

      再说人的使用。个人感觉对外文宣还是要有丰富的海外经历、老成谋国之人才好,唵啊吽网友就是一个很好的人选。但是对外文宣也不能过于看重海外经历。象抱朴仙人对东海问题就很熟悉,如果我要做相关的文宣,会优先找他请教。

      我对唵啊吽的文章读得较多,知道他有一些观点必然不为官方所喜,例如“共产主义是宗教”。这样的人能否为文宣部门所用就得靠政府的胸襟与手段了。

      胡言乱语几句,说完就走。

      • 家园 这个想法如何?

        楚庄王:还是老问题:我担心德媒能不能把声音真正完全传达出去

        我们当然要在国际上发声,但发声如果普通民众听不到,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光靠新华社恐怕远远不行,而靠当地落地的cctv也恐怕力有不逮,互联网由于语言的关系,也存在隔阂;爱国留学生的口耳宣传也范围很小。我们一定要想方设法打入到对方国家的“主流”媒体中去,让他们为我所用。

        熟悉国外的媒体运作的同学是不是可以出出主意:

        像以前那样,培养一些像史沫特莱那样的,对中国有好感,同时在主流媒体有一定的影响力的记者和电视人(不能是已经功成名就的),与他达成一定的默契:经常专门喂给他一些我们的“独家消息”,培植他中国问题专家的社会形象,而他在报道中要求(只要求)他全面客观,这既不违反他的职业道德,也不会有损他的公众形象,又有利于我们的宣传。

        这样我觉得比随时找几个媒体的记者开发布会强,人们对新闻产品也是需要神秘感的,大路货的新闻通常不会关注。而且也可以形成正反馈:你如果正面客观报道,你的新闻来源会继续为你提供消息,你如果带有色眼镜来的,对不起,你有新闻采访的自由权,我有拒绝你采访的权利,而且你是国外媒体,我无须对你负责。

        这会不会涉及到国际的新闻采访准则和相关法律呢?把握得好我觉得应该不会,我专门提供的消息本身就是“未经证实的”,私下闲聊的,不便透露身份的人士披露的,和国家“不允许”公布的。-----你对我们不友好,于公我照样可以允许你出席新闻发布会,但于私没道理一定要和你一起共进晚餐,对不对?

        另外,直接在媒体上,单就某一件突发事件,以国家的名义买下巨幅版面公开做广告,达到以正视听的目的,在西方老百姓的眼里是否可行?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2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