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说起土改和人民公社,讲讲我家的例子 -- mandman

共:💬40 🌺86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那就好问一问为什么那几家要卖牛腿了

            不是说农民们最重视生产资料,尤其是耕牛吗?

            这么轻易就卖出的原因是什么?

            从这个例子还可以看出的是,生产资料逐渐集中于“被激励了的四分之一的生产积极性”

            我倒是想知道,这样的情况还不能激励大家好好生产的话,还要什么情况才能激励呢?

            在这种情况下还不愿意卖力干活的人,集体化合作社以后,就愿意努力干活了,我从哪里也看不出这一点。

            另外,按照初始设定条件的话,似乎四户人家在这几年的收入应该差不多吧?大家一起种地,一起用牛,既然M的爷爷能买牛腿,大家应该有能力一起合伙买耕牛吧?不是没有好选择,愿意不愿意罢了。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看来那个环境下如果都如同M爷爷这样干

        每人都可以多三条牛腿的。

        牛只有四条腿

        幸好牛不止一头

    • 家园
    • 家园 你爸爸当时是回的哪里?

        有过中级社?互助组后面的叫低级社

        先搞搞清楚。

      • 家园 从互助组到高级社

        没有中级社,这是我记错了,先是互助组,然后是合作社,初级合作社直接发展到高级合作社,然后进一步发展到一大二公、一平二调的人民公社的,下文可作佐证。

        --------------------------

        从互助组到高级社

        ───原淄川县第七区第二农业生产合作社前前后后

        韩方民口述 李仲明 整理

         

          1950年土改以后,农村中贫苦农民分到了土地和房屋,实现了世世代代梦寐以求的“耕者有其田”的夙愿,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农业生产呈现一派勃勃生机。

          矛盾总是在不停地转化。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表现出来。这主要表现在农民分到土地以后,由于缺乏大牲畜大农具等生产资料,耕种土地遇到很多困难,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的小农经济,束缚了生产力的继续发展,难以实现农业现代化,基于此,土改结束伊始,党向广大农民发出“组织起来,走农业合作化的道路” 的号召。

          当时隶属淄川县第七区皇住乡的演礼村,在共产党员胡以谦的带动下,于1952年秋种季节,率先组织起田28户农民参加的变工互助组。以胡以谦为组长。民主议写换工标准:用谁家的牛一天,贴被七斤玉米,给谁家耕一亩(中亩,合市亩2.28亩)地,每出工一个贴补七斤玉米。这样,临时解决了无牲畜缺劳力户的燃眉之急。

          在变工互助组的基础上,又发展为换工互助组常年互助组,在当时的条件下,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为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1954年秋种时,在常年互助组的基础上,组建了当时淄川县第七区范围内的第二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第一个是小吕家庄农业社)。社名就叫做淄川县第七区第二农业生产合作社。胡以谦任社长,胡晋基任副社长,扑方民当会计。农业社的组织原则是“入社自愿,出社自由”。分配方式是农业收入,按地4劳6的比例,副业收入则实行按劳分配。刚组建时,只有12户贫苦农户参加,“一无骡马二无牛,耕地种地犯了愁”,杨长太家的一辆打着好儿道箍筛的木轮手推车,就算是大型农具了。比河北省的三条半驴腿的穷棒子社还穷棒子。但由于政府扶持,社员齐心,农业社还是越办越红火。没有牛,区银行一次贷给310元,买了两头大牛;搞富业缺资金,区银行又贷给240元钱买上弹花机和毛驴。政府的大力扶持,激发了广大社员的劳动积极性,农副业生产蒸蒸日上。粮食亩产增加两三成, 副业收入成倍增长。1953年秋,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按规定,每人年口粮标准留360 斤(所谓够不够三百六),每头牛留饲料粮120斤,每亩地(中亩)留种子10斤,由于农业社土地产量高,留的口粮比未入社的农户多,很多农户要求入社,1954年二社发展到30多户。

          1956年春,响应党的号召,初级社转为高级社,规模扩大,打破了自然村的界线,演礼与山头,合为一社,叫光明二社(丁家与北安为光明一社,前后辛为光明三社,皇住,扑家为光明四社)。

          在分配上,高级社实行社会主义分配原则───按劳取酬,取消土地分红。这样以来,土地多劳力少的富裕户收入减少,不满情绪,与日俱增,逐步发展到1957年的闹退社风。同年秋,在党的领导下,开展了反闹退社的斗争,打击了闹退社风中的首要人物,巩固了高级社。

          高级社的生产组织形式,是将土地分为五等十五级,向生产队包工包产。由于规模大,管理层次多,对新生事物缺乏经验,在实践中也暴露出某些弊端,其中脱产人员过多,就是较突出的一个方面。一个生产队,一般二十几户人家,几乎都要设近似专职的队长、会计、保管员、记工员等四五个五六个脱产半脱产人员,所谓“ 老七老八,点点划划,老八老九,看看就走”的顺口溜就是这种现象的写照。

          这种现象日甚一日,挫伤了社员们的劳动积极性,造成普遍存在的出工不出力的消极现象,导至工分一天天贬值: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生产力的继续发展。

          1958年,人民公社化,这时的皇住乡,仍归淄川管辖,划归淄川区萌水分社。以后又划归周村区孟家堰人民公社。

        http://www.zhoucun.gov.cn/rendazhengxie/wenshiziliao/13.htm

        • 家园 还有个问题你没回答

            你父亲分田是在哪,简单点说是哪个县吧。

            四六年土改,能分到二十亩水田,其中也提到了稻草,说明是水稻区。直到强制合作化期间一直能安心地种田赚钱。

            这样的地方难找,俺想知道。

          • 家园 是苏北的老解放区

            新四军的老根据地,土改工作进行得比较早。

            • 家园 苏北根据地到四七年全部丢失。

                那段时间地主还乡团的反攻倒算也是最残酷的,许多得地农民遭到迫害甚至残杀。

                你爷爷能安安稳稳地挣钱买牛腿,真是不容易。

              • 家园 这段史实

                我也不是非常清楚,不过,解放战争中,华中解放区的土改似乎没有中断,中共华中工委一直坚持到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的。

                下面这个链接可供参考:

                http://old.sheyang.gov.cn/2006/7-5/11110327313.html

                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即“五四指示”)。

                1946年5月中旬,在淮安鹅钱乡进行土改试点

                1947年11月10日,根据中共中央公布的《中国土地法大纲》的精神,结合华中地区两年来的土改工作的实践和实际情况,华中工委发出了《关于执行彻底平分土地的指示》,明确提出彻底平分土地是土改运动的总方针,华中地区必须认真贯彻执行,真正实现耕者有其田。

                1947年12月28日,华中工委再次发出指示:要求各地方“继续开展反对地主、富农思想斗争,彻底完成平分土地的任务”。至此,华中解放区掀起了认真贯彻《中国土地法大纲》,彻底平分土地的热潮

                1948年2月12日,华中工委在耦耕堂召开了“华中土地会议”。会议的气氛非常浓烈,会场屋梁上悬挂斗大的6个大字:“华中土地会议”大门口用松枝和大红纸花扎成的彩门,会堂两侧分别挂有“彻底平分土地”、“整编党的队伍”条幅,会议通过了《华中1948年土改工作与整党工作的实施草案》

                • 家园 【文摘】在同一个网页上

                  1946年底,华中野战军北撤山东,华中全境沦陷,陈丕显等以华中分局名义在华中地区主持工作,坚持原地对敌斗争。

                  [提要]1947年初,在地主“还乡团”武装的配合和引领下,国民党反复“扫荡”和“清剿”敌后地区,使苏皖敌后军民活动地域十分狭窄,环境更加险恶。野战军主力部队、地方武装和广大民兵在党的领导下,既各自为战,又紧密配合,反复地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较量和周旋,顽强坚持了原地斗争,牵制了敌军10个正规旅和数万地方保安团的兵力,不仅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而且有力地策应了华东野战军的山东战场的作战。

                  (报摘)华中地区地主还乡团疯狂捕杀共产党员、基层干部及其家属,泗南县1200多人被杀害。

    • 家园 就是要跟你说小农的劣根性

      拿了白条还吃牛肉!哈!

      这样的文化不革他的命行吗?!

      • 家园 LZ可没有这么说

        你可以这么猜测,但是LZ明确地说他爷爷交出了牛,拿到了白条,白条还没兑现.然后他说一些农民看形式不对,没交牛,把牛杀了.所以不能推断LZ的爷爷杀了牛还拿了白条,估计他也没那胆量和无产阶级专政对抗.

        • 家园 牛卖给公社,人也成了社员,牛还是自己的

          只是变了个名号,就杀牛

          这种文化就是---我!我!我!

          小农精神,怎么工业合作

          • 家园 你说的不对

            牛卖给公社,人也成了社员,牛还是自己的,只是变了个名号

            首先,牛不是“卖给”公社的,说是卖,无偿征用更符合实情。

            一、价格远低于行价。

            二、就是这很低的价格,也没有用现金,而是用的无法兑现的白条。

            打个比方,你分期付款买房,过了十五年把贷款全部付清了,这时候政府要“买”你的房子,但打的是白条;然后就把其他人等分配到原先属于你的房子里,而你都不知道会到哪里去住,你怎么办?

            其次,牛已经“卖”给了公社,已经属于公社了,不属于农民个人了。社领导大概能随便调用牛和大车,而我爷爷--原主人想用,怕是门都没有,这怎么能说是“只是变了个名号”呢?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