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周汝昌:读哪部红楼梦最好?--蔡义江评注《红楼梦》 -- 雪个

共:💬6 🌺5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文摘】周汝昌:读哪部红楼梦最好?--蔡义江评注《红楼梦》

    周汝昌:新版红楼定假真

    ――简评蔡义江评注《红楼梦》

      不少读者向我提问过:想好生研读《红楼梦》,只不知应取哪种本子最为相宜――读来惬心,引来可据?我给问住了。回答说:我也戴上了“红学家”的高帽了,可是这多年来,每逢要看要用这部书时,却并无例外地要伤一回脑筋,不知在这些影印、排印的诸多版本中,选哪一部才好。这是困扰人的事情,它不大不小,不缓不急……,可总摆在你面前,这么多岁月也没个良善之方――要我回答提问,真是问道于盲了。

      现在好了。如有人又来问我,我将回答,你就看蔡义江教授的新版本吧,这个本子新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的,一大厚册,不但取用方便,而且具有特色。依我拙见,到目前为止,这是我最喜欢的一个本子,因此才敢向提问者推介。

      为什么说此本就好,就可取?若详说,那万言难罄。如今姑且简而言之,也得先摆摆几层理路,不然空口说好道坏,那只能是欺负老实人,作假广告,或为了私利而畸轻畸重,捧煞。学风已经不都良好,还禁得住再“加码”么?

      请听在下讲讲理路――

      《红楼梦》有抄本,有印本。抄本大致接近雪芹原来手笔意旨;印本是伪续后四十回,冒称“全本”,而且还偷偷改动前八十回,整个儿是个骗局,戏弄世人,别有用心。

      就由打这儿,“红学”也从客观主观上分裂为两派:一派崇曹揭高(指高鹗,以他作为炮制伪续假“全”本的代表);另一派捧高贬曹。两派所欣赏、所尊重的“文本”,就自然是一取“脂批本”,即古抄本(上有脂砚斋批;为了简便,即不抄脂批而文本依旧的,也概以脂本目之);另一派取“程本”,即伪“全本”,共120回(因以程伟元为印书的署名者,故谓之“程本”)。

      这是一层“麻烦”,各执一词,自谓理足,争论不已。如此一来,那派捧高的事情好办,就整理程本排印行世――时下已出了很多部程本系统的本子了,光是大陆就有了至少四、五种,若算上别处,那更多。对于崇曹派来说呢,事情可就复杂得多、困难得很了。为什么?因为这一派(多数学者读者属于此派)要想存真破伪,就得拿符合或接近雪芹原笔本意的文本出来,才可以与人家竞争。可这儿并没有一部完整的80回脂本存世,少的只存二回,多的也不过七十多回――中间还有后补之文。更不好办的是现已发现的十来种抄本,文字又各各歧异――说得夸张一点吧,简直是句句都有异文,甚者一句话,每本与每本都不全同,令你目迷五色,绕得人头晕而莫所适从。

      蔡校本的第一条好处,就是尽量考虑了各抄本的情况,在纷纭异文中,择其善者而从之,写为一个可读的清本。这给了读者一个极大的方便,而又为了照顾广大读者的一般阅读,不尽列出繁复的异文校字记①。

      蔡本的第一大好处,只要打开书,一眼便可看出。比如世上所有本子,第一回开头便都是“此开卷第一回也。作者自云,……”这么一大段话,根本不象小说的口吻;我自幼即感到诧异疑闷,自“甲戌本”影印传世后,方知此乃原著《凡例》中的末条“解题”性的说明文字。奇怪的是,此甲戌本的正确文例文式,却从不被人据以校正流行普及本,甚者还提出,《凡例》是“书贾伪造”。如今蔡本郑重恢复了这几条凡例,而依原著让第一回开头便是:“列位看官,你道此书从何而来?”直截了当,一下子把读者引入胜境,唤起极大兴趣与“期待感”。我常说:这才象是小说(或说书人)的口吻与笔调。

      蔡本在异文校比选字上,也有他的独特见解,为避烦琐,不在这样的简介中详列字例、句例。

      但我在此文中愿意强调赞扬的,更在于蔡本的评注。我对此十分欣赏,认为这才更是此本最大的特色与贡献。

      评注有啥稀奇!有人会这么想、这么说,哪个本子没有注解?通行本上很多带注,而且还有不少专著,如《红楼梦小考》、《红楼梦识小录》等书。何以蔡本又称可贵?诚然,二百多年来,从乾隆末的周春,清末的杨懋建,直到当代,很多学人都曾为“红注”下过苦功夫,收获成就,也很巨大。近年还加上了新出几种红学辞典,更是“注学”兴荣。蔡注自然也要汲取已有的绩业,如何便算新奇?

      我说,问题不在于新奇与旧有。蔡教授不一定每条注都出自创。但注释的事情,虽然需要学识广博,腹笥积富,但又不是仅仅靠这就能作出好注来的。清代的典章制度、风俗习尚、器用名色、语词礼数……蔡教授今之人也,未必在这些上面胜过往哲前贤,但他为今日之读者作注,却有他的一面胜处,即他的文化素养好,文学识力高,而不在于“征文数典”的死知识、粗本领。

      说起这个问题,就不是一个一般性个别问题了,而是一个中华文化的根本大问题。

      原来,我国小说到明代,早已不再是专由市井(瓦舍)说书艺人用口宣说,如“四大奇书”,就全是文人才士用笔墨写作的了。文人才士者,当时的高层知识分子也,具有极高的文采才思,已非初级文化水平者所能尽领其妙。但到清代乾隆朝的初期,忽又出现了一个曹雪芹!这人可太了不起,又大不同于众多的一般类型的文人才士。他是个特异天才,他那小说写法的种种特色,都打破了以往的旧套,而处处生发出了新意、新法、新境。他具有超凡的文化素养和表现本领――作出来的再也不是市井稗史,而成文化宝库了。给这样的书作注,自非一般只会“查字典”“找工具书”的人所能胜任――这就显出了蔡义江同志的特长,他是最适合这种任务的一位“注红”好手。

      此书连带程本后四十回续书,共有1600多页,差不多每页都在下方设有注脚,少者一条,多者十来条,用简练的文字替读者讲解了各式各样疑难问题。这项工程之艰巨,可想而知。这么多注,要想举最好的例子,那可不容易;我此刻只能随手拈来,略窥彩豹之一斑而已。今只举第1083页注解晴雯既死,小丫头托言她殁后成为芙蓉花神之事,只这一句话,注文却引了欧阳修的《六一诗话》、张师正的《括异志》两书中记叙的石曼卿、丁度死后为“芙蓉城主”的典故――这还不一定算是独得之秘,别的注家也能查到;但是蔡注竟又引了苏东坡的诗,更出常人意想之外的,竟又引及了雪芹至友敦敏的诗!

      我以为尽管宋人石与丁之成为“芙蓉城主”,是个“地方”之长(主管),这与花神是否等同密合、原为一意,也许还可以从细商略讨研;但无论如何,注者提出的这种“关系”,是不容忽视与置而不论的。这种“关系”,归词儿或者称之为“脱换”,为“点化”;新话恐怕就说成是“艺术联想”“变通运用”什么的了。它们之“关系”肯定是存在的,在雪芹心中笔下酿成了一杯新奇别味的佳茗,大有回甘余冽。这种以及类似的例子,才最能说明(证实)我所谓的雪芹乃是一位超级异才文士,大文家、大艺家;他的书你用一般式的“看小说”的简单办法去对待,是读不出什么意思与滋味的――而这就是我强调的一条:《红楼梦》是一部中华的文化小说。

      文化小说,必须相当水平的文化“文化注者”方能胜任于他的职责,蔡教授应是一个良例。

      他的注里,还包括校勘取舍的理由,今不详举。他的注最奇的乃又包括着他的评议批点。在这一项下,我深深感到他对脂批所透露的种种“信息”的重视与破译。他对高续后40回的文字内容的批评与批判,都是最为可贵的组成部分――也才是他的注文的最大特色!

      由于笔者目坏,艰于多列蔡注原文精彩之处,让我只举他在全书②的最末一条注文吧――

      “说到”四句――前两句谓书中所写辛酸之处,因其用荒唐之言而显得更加可悲。它表示对作者在不得已的环境条件下写作的理解。但后二句却有背作者原意。“世人痴”及《好了歌》中世人追求功名富贵、娇宠妻妾儿孙的“痴”,非作者《自题一绝》中“都云作者痴”之“痴”。对世人之痴,原作者是加以否定、嘲讽的,怎可“休笑”呢?劝人“休笑”是替批判的对象辩白,用“由来同一梦”为世人的丑恶思想行为遮羞。(1608页)

      请看,古往今来,还到哪去找这样的好注呢?

      我上文说《红楼梦》本子是个“不大不小,不缓不急”的问题。所谓“不大”,即有人认为一部小说嘛,值得如此折腾来折腾去?不是有了印行本了吗?那还不够?……所谓“不小”、一部好的《红楼梦》普及本,是关系着中华文化的一件大事,看轻了就犯了错,给祖国优秀文化的流传播布造成巨大损失。“不缓不急,”就不必费词了:此事看似不急,可二百多年了,怎么不该早点儿有部较为惬心贵当的良版?

    这就是我们该当欢迎蔡本的基本理由。至于校勘取舍、理解评注,事情复杂万端,见仁见智,容有不尽相同的见地,这是正常的,也是不会即可全部定论的。对于这些,本文概不多及;我注重的是全局,是大体,是总方向。

                              甲戌六月酷暑中草讫

     ①一般读者很难想象众本异文数量之惊人。1948年,我向胡适提议,应该整理校订一部接近雪芹原笔的好本子。胡适表示支持,说这工作太重,无人敢任。但他又不愿承认程本是个坏本子。从此与他争议。至七十年代,我向当时的中央呼吁,建议重出一部良版《红楼梦》(因已出的仍是胡适的“程乙本”)。由此产生了一个“校注小组”,即红楼梦研究所的前身。此组至1982年印出了现行的国家出版的新版《红楼梦》,打破了程本的垄断局面。但它采用《庚辰本》为底本,只个别地方校改一些字句。至于此前的俞氏《八十回校本》,取《戚本》为底本,却又大量依《庚》本改录,仅“校字记”(实“改字录”也)即为全书四册之一册。俞本流传不广,影响甚小。近两三年,程本“回潮”,已出了好几部,且有人宣称程本才是真本、定本、全本云云。此外致力大汇校写定本的人,国内外尚有数家。蔡本之出,胜于1982年本,值得欢迎者在于版本史上有历史意义。

     ②蔡本全书仍收高续后40回,连排,亦不分注续书的字样。但正式署名已只列“曹雪芹著”,不再发生曹、高“合著”的笑话(也是骗局)。又在评注中让读者明白原著与伪续的区别。这是照顾了出版销售的方便与利益,也没有抹杀学术的真理与历史的真相。

    • 家园 雪个对周老的汇校本是否了解?

      想买一套红楼梦,正在犹豫是要周老的还是蔡义江的。两者都要自然好,关键是看一本尚不定有足够时间,更不用说两本了。

      西西河谈论红楼梦的原创太少了,铺天盖地的水浒。

      • 家园 红楼梦不归演义版。。。

        有位间谍MM,对红楼很有研究,我最是佩服。你看一下她的文章:

        http://www.cchere.net/alist/297624

        我就是看了她这篇之后买了一套,现在在书架上躺着呢,还是宣纸的东西看着舒服呀。。。你看看下面的回帖就知道是哪套了。

        • 家园 我估计甲戌庚辰等脂批版不太适合阅读,而更适合研究。

          周老的最新汇校是2006/12月人民出版社的第一版。我没有见到书样,但估计文本是最好,最贴近原著的,唯独不知道注释是否详细。似乎蔡义江的版本注释是比较详细的。

          有谁见过两个版本的能提供点信息就好了。

          我想我大概会两个都买,捡一个看,反正也不太贵。

          • 家园 是不是贴近原著不好说,不过有收藏价值。

            想看红楼梦,还是要找个脂批本,光看正文不看批,少却许多乐趣。

            一般来说,应该是有一个甲戌本,一个庚辰本,再找一个百二十回本。对比起来看才有意思。

            至于其他版本,了解一下就可以。

            校本看多了,容易陷入文字之争里去,反倒失去了看石头记的本意。

    • 家园 【文摘】《红楼梦》版本大全 

      甲戌本(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本,抄本)

      己卯本(脂砚斋凡四阅评过,己卯冬月定本,抄本)

      庚辰本(脂砚斋凡四阅评过,庚辰秋月定本,抄本)

      列藏本(苏联列宁格勒抄本《石头记》,抄本)

      戚张本(张开模旧藏戚蓼生序本,抄本)

      戚正本(有正书局石刊戚蓼生序本)

      戚宁本(泽存书库旧藏戚蓼生序本,抄本)

      王府本(清王府旧藏本,蒙古王府本,抄本)

      杨藏本(杨继振旧藏本,红楼梦稿本,抄本)

      舒序本(舒元炜序本,抄本)

      郑藏本(郑振铎藏本,抄本)

      梦觉本(梦觉主人序本,甲辰本,抄本)

      程甲本(乾隆五十六年辛亥萃文书屋活字本)

      程乙本(乾隆五十七年壬子萃文书屋活字本)

      东观阁刊本(新镌全部绣像红楼梦)

      善因楼刊本(批评新奇,绣像红楼梦,善因楼梓)

      宝文堂刊本(同治壬戌重镌,宝文堂藏板)

      抱青阁刊本(嘉庆己未年镌,绣像红楼梦,抱青阁梓)

      本衙藏板本(新镌全部绣像红楼梦,本衙藏板)

      藤花榭刊本(嘉庆庚辰镌,绣像红楼梦,藤花榭藏板)

      宝兴堂刊本(嘉庆丙寅新刻全部绣像红楼梦,宝兴堂藏板)

      凝萃草堂刊本(道光辛卯孟冬,绣像红楼梦,凝萃草堂监印)

      三让堂刊本(绣像批点红楼梦,三让堂藏板)

      五云楼刊本(咸丰己未新镌绣像红楼梦,五云楼藏板,光华堂发兑)

      耘香阁刊本(绣像红楼梦,藤花榭原板,耘香阁重梓)

      聚和堂刊本(绣像红楼梦,济南聚和堂藏板)

      同文堂刊本(曹雪芹原本,右文堂发兑,同文堂藏板)

      纬文堂刊本(绣像批点红楼梦,纬文堂藏板)

      翰选楼刊本(绣像红楼梦,翰选楼藏板)

      文元堂刊本(绣像批点红楼梦,文元堂藏板)

      忠信堂刊本(绣像批点红楼梦,忠信堂藏板)

      经纶堂刊本(绣像批点红楼梦,经纶堂藏板)

      务本堂刊本(绣像批点红楼梦,务本堂藏板)

      经元升记刊本(绣像批点红楼梦,经元升记梓)

      登秀堂刊本(绣像批点红楼梦,登秀堂藏板)

      连元阁刊本(曹雪芹原本,新增批点绣像红楼梦,佛山连元阁藏板)

      三元堂刊本(东观阁梓行,三元堂藏板,新增批评绣像红楼梦)

      双清仙馆评本(洞庭王希廉雪香评)

      妙复轩评本(张新之评)

      聚珍堂评本(王希廉评)

      翰苑楼评本(王希廉评)

      芸居楼评本(王希廉评)

      卧云山馆评本(张新之评)

      同文书局评本(增评补像全图金玉缘,王希廉、张新之、姚燮评)

      大观琐录评本(增评绘图大观琐录,王希廉、姚燮评)

      增评补像全图本(增评补像全图金玉缘,王希廉、张新之、姚燮评)

      诵芬阁评本(古越诵芬阁藏板,王希廉、姚燮评)

      增评补图本(王希廉、姚燮评)

      上海书局石印评本(王希廉、张新之、姚燮评)

      绣像全图增批评本(王希廉、姚燮评)

      桐荫轩石印评本(王希廉、蝶芗仙史评)

      求不负斋石印评本(王希廉、张新之、姚燮评)

      广百宋斋铅印评本(王希廉、姚燮评)

      阜记书局评本(王希廉、蝶芗仙史评)

      民国部份

      增评加批图说本(王希廉、蝶芗仙史评)1914年上海石印本

      增评加注全图本(王希廉、张新之、姚燮评)1925年上海石印本

      文明书局评本(王希廉、张新之、姚燮评)1927年上海文明书局铅印本

      江东书局石印评本(王希廉、张新之、姚燮评)

      铸记书局评本(王希廉、姚燮评)

      万有文库评本(1930年商务印书馆铅印)

      许啸天句读本(1923年上海群学社铅印本)

      汪原放句读本(1921年上海亚东图书馆铅印本)

      大达图书本(1929年上海大达图书供应社铅印本)

      广益书局本(1934年上海广益书局铅印本)

      新文化书社本(1929年上海新文化书社铅印本)

      通俗小说库本(1937年上海中央书店铅印本)

      亚东初排本(1921年上海亚东图书馆铅印本)

      亚东重排本(1927年上海亚东图书馆铅印本)

      中华索隐本(1916年上海中华书局铅印本)

      世界书局本(1934年上海世界书局铅印本)

      开明书店洁本(1935年上海开明书店铅印本)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