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列宁物质定义批判及反思随笔 -- 涉雪之狐

共:💬8 🌺9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列宁物质定义批判及反思随笔

    [SIZE=3]第一节 从列宁的“物质”定义的批判开始[/SIZE]

    本体论范畴的哲学思想,在某种意义上具有共同的特征,即认为:

    世界的“万事万物”都具有一个共同的、永恒的、内在的本质。即“本体”。

    世间的万事万物(具体的事物)是“本体”的表象呈现。

    而唯有通过“理性”的“洞察”才能产生对“本体”的真正认识,这种“认识”才是“真正的知识”(包含着确定性,完整性等“真理”属性)。

    与之比较,通过人的“知觉”(感知经验)对“万事万物”所获得的“知识”,仅是“意见”,是不确定的,是充满幻觉而导致的错误,充满时空变化而产生的“混乱”的“意见”。

    本体论范畴的思辨哲学,传统起源于“古希腊”。它的体系建立于巴门尼德、柏拉图直至普罗提诺。其思想的核心认识,对西方哲学影响极大,在哲学发展史上具有极重要的历史意义。

    从现代哲学思想,分析哲学对“具体的陈述”这一对象中的语言陈述的逻辑,进行分析,则可以发现,一般为普通人所熟知的“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两种观念的陈述,其实是逻辑同质的。

    ——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

    一般人所熟知的“唯心主义”,曾被唯物主义者划分为两个类别:

    一个是:主观唯心主义

    一个是:客观唯心主义。

    而此文前述中所说的:与“唯物主义”陈述逻辑同质的“唯心主义”,是客观唯心主义一类。

    主观唯心主义的真实内涵,实质上比一般唯物主义者所理解的内容远为复杂,精密。

    之所以说:客观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两种论述的语言逻辑一致,是因为:

    二者都为“世界的万事万物”之后,超验了“本体”的“存在”肯定。

    客观唯心主义为“世界的具象”超验的“本体”:

    实体化的“精神”或“意识”。

    这一“本体”有别于“主观唯心主义”陈述中的仅指为“人的意识”,而是一个在“人”之外的“客观的”的“意识”或“精神”。

    表现在:

    例如柏拉图就认为在现实世界存在着一个有别于“现实世界”的“理念世界”,而“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扭曲或不真实的“映射”或“影子”。

    而以知觉经验来获得理念世界的知识,是不可能的,因为知觉的对象是“现实世界”,而“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不真实“影子”。于是知觉就无法到达并知晓理念世界的境域。

    要想到达“理念世界”获得真正的关于“世界”的知识与信息,就只能通过“人的天赋理性“(并非“主观意识”的同意词,在柏拉图那里,“理性”不仅仅是人内在就有的性质,甚至是“世界”的性质)去洞察。

    柏拉图的这一客观唯心理论一直影响到了黑格尔,黑格尔就曾把“理性”看成一个实体性的力量,而创造出一个“绝对精神”的概念。

    唯物主义为“世界的具象”超验的“本体”是:

    “客观存在”的“物质”

    参见“列宁的物质定义”。

    其中“客观存在”的解释是:

    “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知感觉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这一陈述中的“理念因素“承继于古希腊学者中的这一些人:

    德谟克利特,巴门尼德,亚里斯多德。

    在这里,仔细分析列宁对“客观存在”所下的定义,可以发现,人是无法找到符合这一定义的“存在”的“有”。

    因为,凡是,能被人提出的“存在”,都只能证明:该“存在”是被人感知后才确定其“有”的“存在”。而这一存在是否具备着“不依赖于人的感知而存在”的性质,却无法从提出的“存在”的任何个例中得到“证明”。

    因此,列宁的定义如同说这样一个“知识”:

    人从大海里可以找到有“没有被人发现”这一性质的“鱼”。

    但人每找到一条鱼,都只证明这条鱼有“被人发现”的性质。而没有“没有被人发现”的性质。

    稍做整理,既可知:

    列宁的定义其实是知识论范畴的一个断言陈述:

    即使人没有任何经验的证据,也可以肯定“某一定义”所意指的“物”在现实世界里是“存在”的。是“有”的。

    这就是超验。

    而可以很方便的推论出:

    [SIZE=3]至今没有任何经验证据能证明其“有”的,并且被列宁这样的唯物主义者所批判否定的“上帝”、“神灵”、“造物主”也是肯定有的。”绝对精神“也是有的,“理念世界”也是有的。只是人还没有“发现”而已。[/SIZE]

    在这里,唯物主义在物质定义上的“超验”使得它与“客观唯心主义”与“神学”成为了“共谋”。

    那么列宁的定义有什么逻辑错误呢?

    很简单。

    假定:问“客观存在”比如X是不是存在的?这一问题

    那么:人回答这一问题,无论是肯定的答案还是否定的答案,

    都不可能绕过“感知经验”来得到“客观存在”。

    而——“客观存在”是有的。——这一陈述,是属于人对“客观存在”的知识之一。

    因此,“客观存在”是有的。——这一“知识”也就只是:

    人从自己的经验感知中得出的“一个推论”。

    注意,[SIZE=3]这是一个推论[/SIZE]。

    列宁的定义的陈述,其语言逻辑颠倒了这一因果关系。

    “客观存在”是有的。——这一知识范畴的推论陈述,变成了“毋庸置疑”的事实(真理)。

    而人的感知经验,本是推论的根据,现在却成为了“推论”的“附属物”。

    于是列宁的定义的逻辑错误是:

    将推论(客观存在是有的)变成了它自身推论成立的根据(人的经验感知)的根据

    这显然违反了科学的逻辑。

    [SIZE=3]第二节 彼岸哲学与此岸哲学[/SIZE]

    由于列宁这一历史人物具有特殊的政治身份与旗帜性的地位。他的物质定义也在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中具有极高的地位,更因为他的物质定义的语言陈述言简意赅,立场鲜明,在某些人眼中,更是如同“圣经”的十诫

    而此次对这一定义的批判,在这些人眼里,将有可能被视为对“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攻击,而由于马克思理论中的逻辑陈述的严密性,如果这一批判的结论被承认,在他们眼里,将有可能导致马克思在社会学范畴的诸多判断失去一直以来被判断的“科学性”与“确定性”。

    于是他们必须保卫“这一定义”。

    但这些人的看法,如果要对之进行评价,仅能说:

    他们逻辑思维的粗糙,导致他们根本不曾认清,马克思主义的知识观本就是“经验论”立场的。

    而且,他们若要保卫列宁的定义,必将导致他们在逻辑的逼迫下不得不转向“不可知论”立场,反而瓦解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判断中的“知识性”(可靠与科学)

    进行分析:

    这些人之所以要保卫定义,是因为:

    “客观存在是有的”这一列宁陈述,如果被逻辑解构了“真理”属性(确定无疑),那么关于“客观存在”的“知识”也就被解除了“真理”属性,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知识”也就被解除了“真理”属性,失去了“确定性”“必然性”,不再是“毋庸置疑”。

    对此观点,需要有一个清楚的逻辑分析与判断,从中提炼出一个表述正确的,恰当的“哲学问题”:

    这个问题就是:

    逻辑对唯物主义所秉承的“客观存在是有的”的陈述的解构,是否会导致“不可知论”这一知识论范畴的“迷雾”?

    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看一看“不可知论”的一般陈述:

    1、人的感觉经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主观谬误与幻觉,人与人之间的感知经验充满了矛盾,人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角度所获得的感知经验充满了矛盾与混乱,所以,对于人从其自身的经验感知中所获得的“知识”,是否是对“感知经验”的客体的本质的正确的知识,在“客体无言”的情况中,是没有肯定或否定的答案的。连这种知识是对还是错,都无从知道。

    2、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人的知觉也是有限的。而“客体”(自然,外在世界的对象)是无限的。人不可能得到对客体世界的完全的(同时也意味着正确)的知识。

    看上去,不可知论的陈述,很有逻辑,很有道理,几乎无懈可击。

    但是,如果以语言分析方法在“语义”层面解构“不可知论”的陈述,将会发现:

    只有:在承认了“客观存在是有的”的这一陈述命题为“真”时,“不可知论”的陈述,才是难以辩驳的。

    注意,为什么“不可知论”会认为“人不可能获得对世界的正确的知识”呢?

    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

    不可知论者首先定义了“真正的,正确的知识”是什么内容。

    在不可知论者的论述里,“正确的知识”(真理)是关于“客体”的本质的正确的,完整的认识。

    而“客体”是什么呢?

    显然,这里的“客体”与列宁定义的“客观存在”同义。

    也就是“不依赖于人的感知而也存在”的“存在”。(自在体)

    正是在定义了“什么是真正的知识?”这一问题的答案之后

    不可知论者继续沿袭了“对人经验感知的不信任态度”,也同时破坏了“人的理性”被柏拉图赋予的“完全洞察”力量,于是,“正确的知识”就在语义的逻辑上,被不可知论判定为:仅可能存在于“自在体”(客观存在)那一边,而“人的知识”由于其“经验性”,永远不可能洞彻“那不依赖于人感知而在”的“客体”的本质

    (客体无言,所以客体的知识只能由人去找)

    看,多么微妙的逻辑演算。

    但按着原来逻辑对列宁物质定义的批判,一个严谨的逻辑学者立刻会发现,不可知论者犯着与列宁同样的错误。

    列宁将“推论(客体是有的)变为了推论自身的根据(经验)的根据”。这是因果倒置。

    而不可知论者同样接受了这一错误,于是,关于“推论”的知识,也就变成了一个与人经验感知无关的范畴,同样“存在”在了人的“感知经验”之外。

    “客观”的定义陈述,就在这里,如同一道不可跨越的河流,一片不可渡过的海洋,一条不可飞越的“天河”,不仅横亘在了“人”与“客体”之间,也横亘在了“人”与“真正的知识|”之间。

    (因为后者都是不依赖于人的感知与意识而依然在的“存在”)。

    于是“真理”在彼岸

    人,却在“此岸”

    可以说:

    西方哲学自古希腊以降,接近2000年时间,几乎都折腾在了“彼岸哲学”的构筑上,几乎都折腾在了思考,怎么跨越这条由思考者自己定义出来:绝对不可能让人跨越——的河流的问题上。

    <strong>唯物主义者曾经嘲笑神学信仰者,能不能让你们无所不能的上帝,创造一块连上帝自己都搬不动的石头。

    但如果上帝真有,他就可能微笑道:

    这样作茧自缚的事情,本就是你们人类的专长。

    难怪,会有一句话说: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strong>

    现在,当逻辑成为哲学的利器之后,可以发现,在本体论范畴的思辨哲学里争论不休的“真理”问题,实质是“彼岸哲学”

    在没有解除“客观”这一定义的超验色彩之前,真理的问题,是一个语言范畴里,如何正确的使用语言来描述经验与感知,分清“推论”与“根据”的逻辑关系顺位的问题

    只有分清这些关系,才能让“真理问题”不成为一个分析意义上的语言游戏。而真正的作到“实事求是”。

    • 家园 好文,我胡扯两句

      不妨说是人类为了穷尽无穷不得不在理性的范围内突来突去。我的看法是,假如真理能被此岸抓住,那么肯定早就抓住了,现在还不确定能不能抓住,说明真理在彼岸。何况,此岸最锋利的工具——理性居然能够发展成不可知论——这么一把能够摧毁理性的武器。不妨稍微修改一下不可知论:首先是否承认客观世界的存在?如果承认,那么就必然和主观世界有一定的区别,而我们认识客观世界一定要通过主观器官,所以谁知道中间出了点什么差错。如果不承认客观世界,那么为何两个人的主观看法会有不同?于是,要么真理在彼岸,要么没有(唯一的)真理。

    • 家园 没看懂,但

      还是要送花

    • 家园 【讨论】列宁的物质本体论是马恩经典论述的延续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提到:“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而这种物质性不是魔术师的三两句话所能证明的,而是由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长期的和持续的发展来证明的。”列宁的论述并不相违。

      下一个问题,马克思主义是否存在本体论的哲学思想。答案应该也是无庸质疑的。在《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里恩格斯也明确提出了:“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最重大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对存在的关系问题。”

      当然,马克思主义的本体论是什么,目前也是有一定争议的。比如说列宁的“物质本体论”在学界就不是很时髦。如实践本体论,历史本体论,社会存在本体论,因为和当前新潮的哲学思想相关性较高。什么卢卡奇啊,哈根达思啊(错了,应该是哈贝马斯啊)海德格尔啊。往正题名上一放,文章都好发些。

      你的贴子准确地说应该是针对“本体论”本身的质疑。列宁这倒霉孩子就是一陪绑的。不过你的贴子也预设了一个前提,就是两个世界的划分。也就是你说的“此岸”和“彼岸”。而这也正好是马克思一直批评的那种“一个人试图抓着自己的头发把自己提起来。”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明确的指出:“被抽象地理解的,自为的,被确定为与人分隔开来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

      另外,说到不可知论,本体(或称自在之物)在休谟以降的怀疑论者看来应该是处于一种"悬设"的状态.康德从来没有试图正面阐述本体何为。而他在对旧形而上学的批判清楚说明了“本体”只是“人为构想之物”。而这不过是种“先验幻相”而已。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讨论】呵呵

        列宁这倒霉孩子的确是陪绑的。捉他是个偶然原因,倒不是为针对马列。

        我还是经常自诩为马派的,左翼的。

        最近是在涉及维也纳学派。顺便练练笔。

        而“此岸”“彼岸”,在我这里,看成“二元对立的语义设定”,设定了这种语言构架,然后讨论二元如何联系起来,我觉得完全是浪费精神。

        当然,马克思一直批评的那种“一个人试图抓着自己的头发把自己提起来。”

        说的非常有趣。

        但我的理解还有不同。

        如果二元变一元,那么这一元很可能是自己玩自己。

        如同现在的语言分析哲学。

        • 家园 【讨论】与其说本体论是哲学的根本的问题

          还不如说是人类刻骨铭心,而又毫无希望的追索。存在可以说是一把哲学教授遗忘在某处的伞。也可能根本就没有这把伞。然而当代科学理论的发展似乎要摧破人类最后一丝迷梦。不仅是海誓山盟成空,连痴情苦恋也不过是经过修饰的记忆而已。

          普利高津在他的《确定性的终结》中宣称:“人类正处于一个转折点上,正处于一种新理性的开端。在这种新理性中,科学不再等同于确定性,概率不再等同于无知。”上帝已死,玫瑰园其实是一片荒野。

          不过人总是不死心的。事实上就算视形而上学如寇仇的卡尔纳普,衣服底下又何尝不是露出了本体的尾巴的一撮小毛呢。奎因也在语言学里为“存在”留了一块地。“每一项陈述都是一项承诺。”而“存在就是作为变项的值。”

          何必赶尽杀绝呢?“一切形而上学的思想都是本体论,或者,它压根儿什么都不是。”

    • 家园 只读了半帖,太深奥,读得头晕眼——花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