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西洋对明帝国意味着什么 -- 雅鱼

共:💬10 🌺24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西洋对明帝国意味着什么

    一群白丁聊婆家不好,孩子不乖后居然说起唐宋明清,一致认为明朝没一个好皇帝,真的没有吗?郑和七下西洋就是为了找一个小皇帝?大明的GDP占了当时整个世界的1/3强,船队之浩荡气势今天的我们是无法想像的.

    派遣郑和远航西洋的永乐皇帝朱棣声称:“朕君临天下,抚治华夷,一视同仁,无间彼此。”显然,在朱棣看来,他统治的地域与人群在理念层面应涵盖整个世界———尽管他甚至不知道这个世界有多宽。永乐大帝自视为宇内共主的理念根植于中国古老的政治伦理,这种伦理早在春秋时期便在《诗经》中经典性地表达出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在《尚书》、《周礼》等古代典籍中,思想家、政治家们更加详细地刻画了理想的世界政治秩序:天子居中,统御八荒,其亲辖的方圆千里之地,称为“王畿”,其余的臣民,根据与天子关系的亲疏以及所尽义务的不同,围绕天子排列成一个个相距五百里的同心圆,分别被称为“甸服”、“侯服”、“绥服”、“要服”、“荒服”等等。天朝的统治者们根据缴赋、应役与朝贡情况,对复杂的同心圆层级结构进行了简化,将天下分为“化内”、“羁縻”、“土司”、“外国”等。但不管“中国”还是“外国”,都沐浴在天子的光辉普照之下。这种层级性的、一元中心的秩序迥异于主权独立、疆界分明、一律平等的现代民族国家观念,但它却蕴含了一个天下太平的梦想,处于中央的国家,其统治者即天下之主,他必须以德服人,怀柔万方,绝不应穷兵黩武。这种绝不以强凌弱的天朝风范,在面对海洋时尤其表达得淋漓尽致。

    朱棣正是在传统政治伦理的熏陶之下着手实施远航西洋壮举的。他深知,一个圣明君主应发挥体现天朝风范的“王道”折服宇内诸国,达致万邦来朝的局面,东征西讨,攻城掠地等超出国家安全之外的“霸道”则应予以杜绝。

    永乐三年,载着朱棣的野心与抱负,郑和的舰队出发了。这支15世纪最强大的海军,七下西洋,没有占领过别国的一寸土地,纵横万里,为的只是宣谕明朝皇帝的诏书,向各国国王颁赐银印、冠服、礼品,鼓励他们遣使入明朝贡,并在某些地方竖碑以示友好。天朝上国的风范确实折服了万里西洋上大大小小的国家,无数的外国使节甚至国王、王妃、王子纷至沓来,虔诚地匍匐于大明天子的脚下。天下共主、一元中心、万国来朝,得到了最彻底的体现。

      西洋,一群“不征诸夷国”,一个明王朝圣恩普照的地方,一个天朝风范的最佳展示之地……郑和远航西洋的壮举,在实践上把传统中国古老的政治理念前无古人地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600年前的明帝国,已经得到了她所希望的一切。

    • 家园 可惜没看出内涵来,

      表达的是》》》》》

    • 家园 楼主大谬

      不征诸夷国没有什么和平的光芒而言,与明的战略目标有关。

      明朝是在前元的废墟上重建起来的汉人帝国,主要的敌人是北方和西北的蒙古势力。而对于这些蒙古势力,明政府一直也缺乏压倒性的优势。长城就是代表一种无可奈何的心态。

      在这种大形势下,明朝也只有采取有限的进攻战略,而且是北方优先。

    • 家园 今天刚刚领会到“外国”一词不是通用的 而是专指的,

      不等于别国、异国、他国

    • 家园 排版调整一下,怪怪的。原文自明史列传二百一十四列国七。

      一直想搞清楚,这个1/3GDP怎么算出来的?

      其词曰:王化与天地流通,凡覆载之内、举纳于甄陶者,体造化之仁也。盖天下无二理,生民无二心,忧戚喜乐之同情,安逸饱暖之同欲,奚有间于遐迩哉。任君民之寄者,当尽子民之道。《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肇域彼四海”。《书》云“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朕君临天下,抚治华夷,一视同仁,无间彼此。推古圣帝明王之道,以合乎天地之心。远邦异域,咸使各得其所,闻风向化者,争恐后也。

    • 家园 先花为敬!

      “以德服人”固然是宗旨,但是“得其地不足以养其民”貌似才是“不征诸夷国”得根本原因

    • 家园 “朕君临天下,抚治华夷,一视同仁,无间彼此。”

      这才是我汉族好男儿的气魄啊

    • 家园 沙发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