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闲话林彪的军事能力(欢迎大家参与讨论) -- 忧心

共:💬51 🌺43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 家园 【原创】闲话林彪的军事能力(欢迎大家参与讨论)

    对林彪的评价曾经长期作为一个敏感的话题,随着政治的变迁而不断变化。在没完没了的夸赞和批判都结束了的今天,他曾经的辉煌和耻辱都已经落幕,或许此时可以更清楚的看到他的能力。

    林彪成名于国共内战。看林彪的军事能力,当然要看他在内战中的表现。我认为,林彪的战术指挥和战略谋划能力似乎比不上彭德怀或粟裕,在共产党将领中并非是最出色的。他真正的突出之处在于他对军队的组织领导能力。

    当年共产党从各边区抽调派去东北的军队,主要包括苏北新四军黄克诚部的三万余人和山东部队的七万余人,其中山东部队大多为军区部队和地方部队,也就是说在土共中都不算什么正规部队。这是一支名副其实的“杂牌军”,而林彪到东北时未带部队,更是个“光杆司令”。仅仅三年半之后,共产党在东北有了近百万正规部队,其中38军等更是解放军中的佼佼者。这足可表明林彪的整军与建军的能力。

    他和他的班底在军队建设中的许多做法都可圈可点。比如,他对指挥员的培养。解放军在东北大量扩军,需要的军官从何而来?当时的共产党几乎没有军事院校,军官主要从士兵中提拔,而在东北扩军的过程中,大批老兵成为军官,大批基层指挥员得以升迁。我相信他们中的大部分都是不够合格的。林彪非常重视对基层将领的轮训,重视对战术和指挥方法的总结、推广和讲解(比如他出名的“一点两面”的战术和“四快一慢”指挥方法)。“一点两面”也好,“四快一慢”也罢,都是简单易懂、具体实用的方法,非常适合当时共产党军队基层军官出身于士兵、军事教育缺乏及文化水平不高的特点。林彪在他的军队中反复宣讲这些方法,较快的提升了基层军官的整体军事素养。

    他对于士兵的补充和训练也很重视。当时的东北部队的兵员补充制度在解放军各部队中是最完善的。他的军队补充实行二线兵团制度,实际上就是新兵训练营,这使得他的部队比当时其它的共产党部队更加的正规化,新组建部队的作战能力也较高。

    如何处理投靠过来的敌对部队从来都是一个难题。比如陈毅对投降的伪军郝鹏举部的处理就十分糟糕,而邓小平后来承认他对于原东北军高树勋部的处理也不太合适。但是林彪对国民党60军的改编就十分成功,这支部队也是唯一一支成为解放军主力部队的国民党军,而其他起义投诚部队(不管是杂牌军还是曾经的嫡系主力部队)大多在五十年代被改编成了各种“建设兵团”,其实就是变相的退伍。

    我看过很多人对于内战中东北战场的重新推演,也听到过大量关于蒋介石、卫立煌、陈诚等人中谁该对失败负责,以及毛泽东和林彪谁在战略上意见更正确的讨论。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我认为当时国民党东北部队的整体素质比起共产党来差的太远,即使战略和战术指导上有所进步,军队能不能实现指挥官的意图也是个问题。打仗不是纸上谈兵或者沙盘推演,如臂使指的排兵布阵要求将领和军队全面的素质。韩信认为自己的军队人数可以“多多益善”,而刘邦只能统帅数目有限的部队,因为统领一万军队与百万大军的难度差别不可以以道理计。东北内战已经证明能力不足的将领统领的部队越多或许越糟糕,我指的是国民党西进兵团的覆灭。较之淮海战役中同样由于战略指导上的失误被围困的黄伯涛和黄维兵团,国民党第九兵团中将司令廖耀湘的表现实在是糟透了。在辽西被林彪围困之后,他和他部队中的高级将领很快就失去了对部队的掌握,未能组织起任何有效的反击,3天之内,5个军12个师十万余人全军覆没。我认为这个战役最能体现双方高级将领的军事管理能力和军队的整体素质的差距。仅仅从军队管理的角度也可以看出,林彪是一位像韩信那样真正的帅才。

    关键词(Tags): #林彪#军事
    • 家园 林彪在井冈山时期有过动摇。红旗还能打多久就使他提出来的

      林彪在井冈山时期有过动摇。红旗还能打多久就使他提出来的。他打硬仗可能不如彭。没有那股狠劲。反过来,他就比较谨慎稳重

      当时,国民党军大军包围红色根据地,全国上下的白色恐怖,担任连长的林彪在残酷的斗争环境中其思想发生过动摇,对革命的前途持悲观态度。他写信给毛主席,在信中提到了“红旗到底能打多久”。面对这种悲观主义思想苗头,毛泽东同志为此专门写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批评这种思想。原名不叫这个。一九四八年林彪向中央提出,希望公开刊行这封信时不要提他的姓名。毛泽东同意了这个意见。在收入本书第一版的时候,这封信改题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指名批评林彪的地方作了删改。

      • 家园 林彪这个人么,个性如此

        有时候情况很严酷,他下决心就会犹豫,比如问“红旗到底能打多久”,比如对首先攻击锦州的犹豫,比如对于出战朝鲜的反对,这时候往往需要别人帮他坚定一下信心,在井冈山是毛泽东,在锦州是罗荣桓,或者出来挑担子,比如彭德怀去朝鲜了。

        这个很正常,过去把这些问题上纲上线是没啥意思的。不过,这也确实反映林彪在决断力方面有所欠缺。

    • 家园 【讨论】看到一篇能中肯评价林彪的文章

      自从黄克诚与陈云先后倡导要尊重历史事实,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以来,关于林彪的研究,进入了一个理性的、实事求是的阶段。这是一个好现象。因为历史是已经发生了的过去的事实,不容篡改与歪曲,这才符合历史科学本身,并给后人留下有益的教诲和宝贵的精神财富。但是,最近一个阶段,关于林彪的评价,林彪在中共历史和军事上的地位和作用,有被人肆意夸大和粉饰的倾向。这不是尊重历史的科学态度,在矫枉过正中,添加了个人的情绪和理解,从而在林彪的研究上,制造了误区。

      误区之一是:林彪在抗日战争中提出的战略高于毛泽东的持久战理论。

      误区之二是:林彪没有指挥抗美援朝是美国人民的福分,因为,别的中国将领只能和美军打个平手,林彪可以将美军一举赶下太平洋。还有许多相类似的观点,这里就不一一细说了。我们谨于此以军事理论和历史事实本身来说明这两个悖论的不能成立。青年时期的林彪虽然较早地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但他真正投身军队的动因却是不满家里的包办婚姻。于是来到武昌后,在两个早就投身于中国革命的堂兄林育南和林育英帮助下,报考了黄埔军校第四期。并在两个堂兄的影响下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北伐战争中,他仅是叶挺部队的一个见习排长,和后来的新四军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副参谋长周子昆同一军阶,还没有表现出特殊的军事才能。红军早期杰出的将领许继慎,卢德铭在独立团中的军阶都远在他之上。南昌起义时,林彪是叶挺部队的一个连长,在湘南暴动中,率部抵御敌军,表现了出色的指挥才能。上井岗山后,由于勇于接受军命,指挥部队作战有方,为毛泽东所赏识。

      1928年红四军进军湘南失败后,主力二十八团团长王尔琢阵亡,毛泽东破例拔他为团长,从此成为毛泽东的爱将。他忠实地贯彻毛泽东的战略与战术方针,以善于集中优势兵力,在运动中打歼灭仗,成为红军中最年轻的骁将,并被毛泽东一再提拔,直做到红四军军长,红一军团军团长,红一方面军司令员。

      综观林彪在红军中的表现,当他在毛泽东的正确战略指挥下,充分地施展自己的军事才干的时候,他就打胜仗,就能灵活机动地指挥部队,在运动寻找敌军的空隙,迂回、穿插、包围,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当红军总的指导原则,战略战术都发生谬误的时候,林彪也逃脱不了打败仗的命运(如第五次反围剿)。他的声东击西、集中优势兵力,在运动中以包围、伏击或者围魏救赵的战术歼灭敌人,宜将剩勇追穷寇,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

      战法都包含在毛泽东的十大军事原则中。他只是在毛泽东的直接指挥和刻意培养使用中,将十大军事原则和自己的军事才能发挥到极致,才造就了自己早期军事生涯的辉煌。

      抗日战争时期,正确地来说,林彪只打了两仗,便因被友军误伤退出了战场,一度在苏联养病,也一度担任中共驻国民党中央的军事代表团团长。所以,他的集中两党军力,扩大战略纵深,在运动中掌握主动,以期迂回包抄,聚歼大量日寇的战略并没有得到实践检验。但是,林彪的战略脱离了中国当时政治的实际,是一种一相情愿的空想。在抗战中要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又要坚持自己对所属军队独立领导权的中共,不可能将自己军队的指挥权交给国民党中央,只能协作而不能整合,更不能绝对听命于蒋介石。而国民党所属军队,也不可能交给中共将领指挥,并保持一致的步调。扩大战略纵深,在大运动中寻找敌军空隙,以期分割包围,各个歼灭,在苏区是有效的战术,因为那里山大沟深,水网密布,江河宽广,部队隐蔽,集结,迂回大得地利。敌军协调不力,军心不齐,增援、呼应易为山水阻隔。而在华北平原的一马平川里,面对机械化程度相对较高,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军纪严明,协调作战高度统一的日军来说,这种战术未必奏效,弄不好,还会被日军反包围而功亏一篑。

      此外,离开了特定的国度、特定的政治历史环境来侈谈战略也是不现实的。用毛泽东的话来说:“战争情况的不同,决定着不同的战争指导规律,有时间、地域和性质的差别。从时间的条件说,战争和战争规律都是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有各个历史阶段的特点,因而战争规律也各有其特点,不能呆板地互相移用于不同的阶段。从战争的性质看,革命战争和反革命战争,各有其不同的特点,因而战争规律也各有其特点,不能呆板地互相移用。从地域条件看,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特别是大国家大民族均有其特点,因而战争规律也各有其特点,同样不能呆板地移用”。研究战争“应该着眼其特点和着眼其发展,反对战争问题上的机械论”。(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抗日战争 ,总体来说,是敌强我弱。是一场弱小民族保卫疆土的正义之战。在军国主义情绪煽动下,为了建设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而战的日本法西斯挟锐气而来,志在寻觅中国军队主力决战,以期一举而定中国。日军对于中国山河形胜的了解,胜于中国军方,其国力军力号称当时亚洲第一,海军战舰名列世界第三。以多年战争、分裂,处于分崩离析的中国,要想集中全国军力与日军决战即不现实,也不可能。惟有毛泽东的建立广泛的抗日统一战线,分兵以发动群众,扩大武装,建立巩固的抗日根据地,以游击战、运动战,集小胜为大胜,以期

      在持久战中拖跨与战胜敌人,才是最正确的战略战术。中共正是利用日寇寻找国民党主力决战,沿交通线急进而使华北、华中、华东广大地区形成权力真空的机会,“放开大路,占领两厢”,把握了时机和民心,利用广大人民的抗日热潮和知识青年的爱国激情,在有利于开展游击战争的山区建立了革命政权和根据地,飞速的发展了自己的武装,从而在华北、华中广大地区站稳了脚跟。4万八路军、1万新四军,一年多时间,发展到90余万,不是林彪的战略高明,而是毛泽东的战略英明。也是毛泽东正确地预见了抗日必须是持久战,中国军民才有充分的思想、心理和长期作战的物资准备,忍受了长期战争的煎熬和痛苦,直到迎来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也是毛泽东,在与国民党联合抗战的同时,独立自主地发展着自己的武装,建设着自己的政权,谋划了抗战胜利后中共的未来,这是林彪的战略所未曾考虑的重大问题。

      抗美援朝,考虑到林彪有大兵团作战的经验,又是近在朝鲜邻舍的四野的司令员的身份,毛泽东最初也想点将林彪,可是林彪以养病婉拒,这是羽翼已经丰满的林彪第一次不接受毛泽东的将令。当然,林彪也许不太赞同中共出兵援助已经兵败如山倒的金日成,(他对金日成贸然出兵统一朝鲜不以为然)也许另外的考虑是自己一生的威名不要折在机械化、现代化、三军协同作战水平远远高于中国军队水平的美军手中。总之,论者只是假设林彪领军以后如何如何。他们认为:“在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前,如果彭德怀也有林彪那样的超前意识,能在部队出国前去实地勘测地形(而不是去与金日成会谈),为美军选择一个好的坟场,精心组织战役,那么第一次战役很就很可能由“遭遇战”变成“伏击战”,“击溃战”变成“歼灭战”。他们恰恰忘记了从金日成派外务相朴宪永携自己亲笔信到北京晋见毛泽东,请求中国出兵救援到平壤陷落、中国仓促出兵只有十九天时间(这中间还有几天的决策、迟疑)大兵团完成区域内集结,换装、装备、运输该是多么艰难。而九兵团从温热的华东地区,穿着夹衣在零下20度的严寒里在长镜湖地区和美军最精锐的海军陆战队第一师作战付出了多大的牺牲。四、五万伤亡者不是因为炮火,而是因为严寒。彭德怀临危授命,连家也没有回,西北的工作也没有交待,就带着参谋人员,先于大部队渡过鸭绿江去与金日成协商中朝两军协同作战问题。朝鲜不是中国,东西狭窄,多山脉和横断江流,部队迂回、运动极其困难,在炮火和空袭下,又不熟悉地形、民情,不通语言,深入敌战区考察就极不现实。而且跨国作战,和友军元首会晤协商是外交第一要务,而不是彭德怀闲得没事干。而志愿军为了不引起国际争端只能以志愿的形式秘密出兵,争取一仗挫敌锋芒,根本没有幻想一举歼灭美军主力。事实上,整个朝鲜战争,因为我方不具备空中优势和运输优势,装备火力、机械化程度远逊于美军,我军从未有包围聚歼美军一个整团的战例。五次战役中著名的军隅里之战,志愿军两个精锐师包围美军一个团两昼夜,最终以无果而终,就是实例。

      论者又言:“在朝鲜战争1-3次战役,美军一旦被抓住包围后,林彪也会象打廖兵团一样立即进行分割围歼,打乱敌人的建制和指挥,不会给美军组织防御的时间和机会,林彪可利用近战、夜战和短兵相接的肉搏使敌人的空中优势和火力优势无从发挥。就象他在辽沈战役中打廖兵团,在平行关和广阳打日军一样,敌人的优势火力很难发挥出威力,再多的飞机也无法支援地面作战”。这一论断,貌似有理,其实不然。辽沈战役,廖耀湘兵团,是在驰援锦州,于黑山遭遇阻击,激战数天无果的情况下,不得已退保沈阳,又于运动中被四野大军抓住,士卒疲惫,军伍不振,军心已经涣散,指挥已经不灵,遭遇强大军力的突然打击,而张皇失措,土崩瓦解的。但是美军和李承晚军,点线结合,前后呼应,两翼策应,有强有力的空中支援和后勤保障,有机动作战,随时脱出包围圈的能力,有强大的短促突击火力,手里拿的是弹药充足的连射武器,不是烧火棍;所谓包围聚歼,夜战、近战、短兵相接和肉博只是论者的纸上论战。志愿军在最初的五次战役中,不止一次地使用近战、夜战和短兵相接的战术,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随着美军阵地纵深的配备、火力的加强,野战工事的坚固,这一战术只能使我军遭遇更大的伤亡。何况,由于缺乏制空权,运输能力低下和被破坏,我军只能背着八天的干粮和弹药,连续作战,到第九天已经是强弩之末势,无以为继,根本无法持久作战和长时间分割包围。这也正是联合国军司令李奇微在第四次战役中看穿了的我军弊病,终于有了僵持八天,第九天予以反击的美军新战术;并截断了汉江,迫使64军不顾友邻部队,也来不及请示志愿军总部,仓皇过江;而180师被围,错误地机械地运用国内作战被围经验,分散突围,以至军旗坠地,全军覆没。

      林彪集团倒台以后,从中央到地方的舆论是:“林彪一不会做工,二不会种田,三不会打仗,只是一个野心家”。明眼人都知道,这一论断其实贬低了中央和领袖自己,试想一个如此的草包被重用成元帅、国防部长,这中央和领袖该不会是昏了君吗?如今,客观真实地评价林彪在中国革命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不是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林彪只是一个战术家,如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的曼施泰因元帅、隆美尔元帅,古德里安将军,美国的巴顿将军、英国的蒙哥马利元帅一样,他远没有上升到艾森豪威尔和马歇尔的地位,也无法取代毛泽东战略家的地位。即令在朝鲜战争中,他也不一定能取代彭德怀的作用(粟裕也然),彭德怀的特点是忠勇善战,公正无私,善于于极端艰苦的环境中以有限兵力掌握主动,先机制敌,而又稳重、周严,更适合于朝鲜作战。林彪适于大兵团作战,大运动中掌握主动,穿插包围,聚歼敌人。但是美军不是国民党军,不会给你这样的机会。否则,它也不会在二次世界大中涌现那样多的战略家和战术家。

      应该承认:林彪不贪财,不好色,生活简朴,每临阵战,必亲临战场,实地勘察,治军极严,临危不惧,将令一出,绝无更改,称得上共产党的战争机器。但他,最终因个人野心而不耻于中国人。换个角度说,假如他是天才的战略家,在取代彭德怀担任国防部长的十年里,应当立足于军队的现代化建设,提出一系堪为治军典范的现代军事理论,来使我军与苏美军队并驾齐驱,何用阿谀逢迎,搞政治游戏?假如利用美军烂在越南战争的烂泥坑中的时机,利用全国的士气人气,和自己在军中的威望,一举解放当时孤立了的台湾,而不使用权奸谋逆的手段,毛泽东不让他接班也难。但是清者自清,浊者自浊,这也是天命!

      要深入全面地研究历史,系统完整地学习军事理论,站在战略的高度和全局的立场上研究与分析问题,就不会做出如此幼稚,不切实际,经不起推敲的判断。那是糊弄不了识者的。

      • 家园 这个不好说

        楼上说的两个误区实际应当是:

        一、若按林彪在抗战初不受伤,我认为八路会打得更好。林在战略上当时的修行也许不够,但在战役、战术上的敏锐,若与太祖配合,太祖必会集中一支精锐大部队不分散,多争取当时国府方面的资源(当时起码老西对八路还是不吝啬的),多打一些漂亮的正规作战,提振士气的。但林伤后,余下诸将帅恐难堪用:刘太中规中矩;彭冲得上去,撤不下来;徐帅心结尚未解;夏伯阳勇猛有余,好像不一定压得住场面。

        二、抗美援朝时,林实是病倒:他虚弱的身体,经过东北的紧张两年,已是不支,只是压力使他没倒下,在华北轻松的战事后,他就基本躺倒,对于中南之战,尚能应付,但对于朝鲜半岛上的压力,当时的体力恐就不能支持了;而粟将主要在台海方面,那也是极重的方向。至于时间紧迫之说不值一驳的。若林指挥,依当时的战场态势,林擒获一个美军整师是不难的,可能还要好,但是只怕美军接受这个结局就很难了,以后的停战将是什么样子就难说了,此亦祸,亦褔就不好说。

      • 家园 林还是不自知呀...
    • 家园 【讨论】英雄相惜:林彪对自己与粟裕的评价和比较

      林彪是个“天马行空独往独来”之人,并且沉默寡言, 但是对两个人例外:老部下陶铸是一个;再一个就是和粟裕谈军事时滔滔不绝。

      发表在《军林之友》上的一篇文章提到,粟裕的军事才华和他在中国革命战争特别是解放战争期间作出的特殊贡献,深为中共中央器重,也为有的战略区指挥员赞赏。有人称赞粟裕战役指挥以智取胜,以奇制敌,是打“神仙仗”,有人赞赏他战争指挥上的胆略和气魄。豫东之战胜利后,一位战略区的指挥员说:“像豫东战役那样的仗,我是不敢轻易下决心打的。”

      此战略区指挥员就是林彪。林彪不仅羡慕粟裕的作战,称之为“神仙仗”,除了发电祝贺外还要刘亚楼收集粟裕指挥的战役资料进行研究学习。 林彪把自己一个人关在屋里研究了好几天。 当刘亚楼有事进去报告时,林彪感慨说:“粟裕尽打神仙仗。” 见刘亚楼没听懂又说:“粟裕打仗真行,他打的仗我都不敢下决心。” 林彪自比天马,从不夸赞其他人,惟独对粟裕是个例外,而且把粟裕的用兵比做神仙【1 《澜海回声——百名将军访谈录》】

      当淮海战役战役结束后,林彪对于粟裕的敬佩之情更是日渐愈深, 更加深入的研究粟裕的指挥艺术。 刘亚楼对此很是不解。

      刘亚楼说:“林总,你对华野的作战情况特别感兴趣,是不是想与粟裕同志比个高低。”

      林彪说:“你这个人说话欠考虑。首先,我对打了大胜仗的兄弟部队都很感兴趣;第二,我对粟裕同志的了解,比你们要全面和深刻。南昌起义之后,从南征路上开始,及至井冈山时期,就数我们两个打得好。后来,由于经历不同,而形成了不同风格。我因为长期以来,肩负保卫党中央的重任,又是毛主席直接指挥的主力,我的担子很重,打仗较为慎重。

      一般情况下,有了七成把握才打,只有五六成把握,风险太大,不能打,等到有了八九成把握,又会失去战机,无仗可打!而粟裕同志呢,长期远离中央,长期孤军作战,一般情况都是在敌人包围的态势下打的仗,不冒险就无法生存,养成了他敢于冒险的特点。如豫东战役,我看最多只有五成把握。拿这次淮海战役来说,没让杜聿明跑掉,就值得研究、探讨和借鉴。” 【2 《虎啸血野—华东野战军征战录》】

      后来,在1958年,粟裕落难, 林彪没有说粟裕的一句坏话,反而在事后安慰粟裕。就在1960年的2月10日, 林彪找粟裕谈话,指出军科研究要自己出题目,多提问题研究, 军科应成为总参谋部的参谋部。1962年6月22日粟裕写信给叶剑英,对敌情的估计及我军战备方面的问题提出看法,并请叶帅认为可以参考的话予以转报军委。而此类的问题则是当年粟裕落难的一个原因之一。

      那是粟裕任总参谋长后为应付突然事变,提出抽出6个军作为统帅部的战略预备队,配置在便于机动的地区,平时由各军区领导,但不编入各军区战斗序列,战时由统帅部统一机动。作为战略机动力量,用于战争最需要的地方。没有遭到任何的指责, 而是在林彪的主持下,中央军委从战备需要出发,建立了类似粟裕当年建议的部队【3 粟裕年谱等】。

    • 家园 林总爱兵,彭粟都比不上

      林彪打仗讲效率,象内功高手,一拳一拳地打,在努力完成任务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保护自己的人,某些人看来就是保守。

      彭粟更象外功高手,打仗成天比杀气,又都是好战分子,杀敌一千自损8百的事干多了。

      所以才有跟林彪的老兵,后来升官的概率很大,但历史上跟彭粟当炮灰的概率更大。

    • 家园 郝鹏举这个人应该算不得数

      此人热衷反复,跟吴化文有一拼了

    • 家园 廖耀湘太糟糕了

      可惜了远征军的经历和自己的能力

    • 家园 林彪还是有帅才的

      我还是认为林总是有一定帅才的;至少辽沈这样的大手笔其他几个野战军很难做到。

    • 家园 想当然还是故意?

      通篇的“我认为”、“我相信”里面有几个是站得住脚的?

    • 家园 林彪当然是帅才

      说到中共的军官,当然以林彪排第一。彭德怀指挥比较粗糙,打起仗来,经常得不偿失,杀敌一万,自损一万二。粟裕更是经常乱打。如果不是共产党的士兵素质好,陈毅协调的好,粟裕的很多仗就是大败仗。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