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杨晓凯逝世了 -- jlanu

共:💬18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杨晓凯逝世了

    好象是今天早晨,时年55岁.为数不多的从大陆出去,又较有影响的经济学者。Prof. Xiaokai Yang

    BRIEF BIOGRAPHY

    Xiaokai Yang is a Personal Chair Professor in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of Monash Univeristy, Australia. He received his Ph.D. from Princeton University in 1988, and was elected as a Fellow of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of Australia in 1993. He was a Visiting Fellow at Harvard Univesity (1998-1999) and Yale University (1987-1988),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1995, 1996), Academia of Sinica, Taiwan (1996), and Tilburg University (1999), Visiting Professors to University of Saarbrucken, Germany (1997), University of Louisville (1994),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1995), and Peking University (1999), Visiting Lecturer to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1989), Visiting Senior Lecturer to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1993). His research papers appear i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Journal of Organization and Economic Behavior,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Journal of Economics,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Journal of Evolutionary Economics, Pacific Economic Review, Economic Record,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Metroeconomica, Australian Economic Papers, Review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and China Economic Review.

    Professor Yang's teaching and research relate to Mathematical Economics,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Microeconomics,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Economic Growth, the Chinese Economy, Specialization, Equilibrium Network of Division of Labor, Economic Organization, Inframarginal Analysis of e-Commerce and Networking Decisions, Theory of the Firm, Theory of Business Cycles, Urban Economics, Endogenization of Emergence of Money, Optimal Hierarchy, Operations Research, Economics of Property Rights, Theory of Bargaining, Information Asymmetry, 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 and Application of Game Theory, Topology, and Graph Theory.

    • 家园 【文摘】张五常:悼小凯

      不知真假,姑妄听之,呵呵

      张五常:悼小凯

      悼小凯 张五常

      杨小凯谢世了。二○○一年的春夏之交最后一次见到他,共进午餐,他还是容光焕

      发。殊不知几个月后就听到他患上肺癌,情况不好,近于不治。本来只有几个月生

      命,但小凯的生存意识高人几级,挣扎求活,传来的消息时好时坏。几个月前听到

      澳洲的医师束手无策,要他到美国去尝试新疗方。到美不久就返回澳洲,使我意识

      到美国的医生也没有好主意,应该来日无多。

      坚强的生命意识使小凯多活两年,而在这期间他的经济研究工作不断。是非常严重

      的病,什么大手术、重化疗等令我听到也心酸,但他还坚持在学术上继续。能人所

      不能,这是杨小凯。

      能人所不能。是的,杨小凯就是文革初期的那个杨曦光,当时十七岁,因为发表了

      一篇题为《中国往何处去?》的文章而被困坐牢十年。该文曾经被翻译为十九种文

      字。在狱中自修数学,出狱后在武汉大学念经济。一九八四年,三十五岁,被美国

      的普林斯顿大学取录为研究生,只三年就拿得经济学博士。小凯谢世五十五岁。可

      以说,他的学术生涯只有二十年:满是火花的二十年,小凯不枉此生。

      我重视小凯。十多年前请他到港大造访一年,跟着给他一张聘请合约。他接受了,

      但其后因为一些我不大理解的原因没有到港大任职。有些朋友听到小凯的文革背景

      与不幸,认为他是个有政治性的激进人物。错、错、错!小凯是个为经济研究而从

      清早工作至深夜的人,天天如是,对政治不染指。他是个纯真的学者,对学术鞠躬

      尽瘁,死而后已。

      我认识小凯时,觉得在学术上他有两项不足之处。其一是英语水平不足;其二是经

      济的基础理念掌握不够。那时他到了美国仅三年,这些缺点不难明白。他的长处也

      有二。其一是小凯是我遇到过的最有预感天份的中国学子;其二是他知道什么是重

      要的思想。聪明才智之士不少,博学多识之辈也不难求,但预感好,知道什么重要

      ,则要靠天赋,要学也学不来。不少人说小凯聪明,这当然,但我可不是因为他的

      聪明而要港大聘请他:聪明易找,有预感而又知道何为重要难求也。当时希望他能

      长驻港大,好让我替他补修一下他从来没有真的学过的初级经济理念。懂深不懂浅

      是当时小凯的一点困难。后来这方面他有了改进,而几月前读到他的一封英文信,

      其英语水平判若两人。

      只有上帝知道,如果小凯没有坐牢十年,老早就有像我那种求学的际遇,他在经济

      学的成就会是怎样的。拿个诺贝尔奖不会困难吧。

      于今盖棺论定,我认为在学术上小凯做错了一件事:他算错了自己的天赋。他的学

      术文章多用数学,自己高举数学。在出道初期,英语文字不足,赶着发表文章,多

      用数学是自然的。问题是:有本领用数的经济学者多如海上沙,但有预感又知道何

      为重要思想的则绝无仅有。多用数学,频频在方程式那方面打转,以天生预感而走

      重要思想的路就变得缚手缚脚了。

      是的,杨小凯是难得一见的有足够条件走奈特、科斯、艾智仁等的思想路线的学子

      ,而在心底里他喜欢那样做。然而,为米折腰,他忽略了自己的天赋与数学扯不上

      关系。

    • 家园 原来作过他的校友!

      居然没有见过他。

      难得见张五常称赞同行,杨先生想必是出色之极的人才,可惜了。

      • 家园 懒厨兄是Monash毕业的?呵呵

        张无常那句话的真实性很不可靠。很有可能原话不是那样的,感觉上旁人演绎的成分很重。

        杨晓凯是非常出色。但像那篇文章的写法,我觉得是对死者的不敬。

    • 家园 哀悼。又少了一个不该走的。
    • 家园 【文摘】杨小凯:华人经济学界的“骄杨”

      题记

      性格决定命运。――培根

      就全球华人经济学家而言,对中国的政治变迁和经济改革有切身体验和真知灼见者,是少数;能对现代经济学做出理论性贡献或挑战现有理论体系者,是极少数;而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者,更是稀缺得如凤毛麟角。杨小凯,这位颇具传奇色彩的华裔经济学家,却有幸成为其中之一。

      杨小凯现任澳大利亚莫纳什(Monash)大学经济系讲座教授,澳大利亚社会科学院院士,递增报酬和经济组织研究中心主任。他的论文见诸于《美国经济评论》(AER)、《政治经济学杂志》(JPE)、《发展经济学杂志》(JDE)、《经济行为与组织杂志》(JEBO)等国际一流的学报,已出版了《专业化与经济组织》、《经济学原理》等多部中英文专著。

      锋芒毕露论时政两度陷囹圄

      磐石不移苦自学十年悟真经

      杨小凯学名杨曦光,小凯为乳名,1948年出生于吉林敦化。1962年,由于当时刘少奇反对考“父母”不考学生的阶级路线,录取标准不看学生的家庭成份,因而杨小凯和当时很多出身不好但成绩优秀的同学考入名闻遐迩的长沙一中初中。1965年,录取标准唯成份论后杨小凯又与许多高干子弟一起考入长沙一中高中。不过与大多数骄横跋扈的纨绔子弟相反,杨小凯朴素得像一个平民的儿子,只是在他文静的外表下潜藏着思想的滚滚波涛。没多久,“文革”开始了,像暴风雨席卷了整个大陆,杨小凯这些正需要阳光雨露的小草们就被突然卷进了这场浩劫。跟当时所有的“热血”青年一样,杨小凯忠贞地投入其中,甚至不惜以自己柔弱之驱捍卫天真的信念。1967年2月,因不满省军区抓捕造反组织“湘江风雷”的工人群众,杨小凯挺身而出,散发传单、写大字报,结果被军队抓去,在公安局监禁两个月。在狱中,他高唱革命歌曲,用绝食来为自己争取“学习毛主席著作”的机会。监禁没有消灭他的勇气,反而促使他开始深入地思考“文革”的实质以及中国的前途问题,写下了《中国向何处去?》、《中国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调查报告》等一系列即使在今天看来也颇有见地的文章。这些闪烁着思想之光的文章被广为传颂,结果令陈伯达、江青等中央文革小组的头头羞恼成怒,竟亲自下令将杨小凯再次投进监狱。从1968到1978年,年仅20岁的杨小凯在黑暗的牢狱中被关了整整十年!直到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亲自过问,1983年他的沉冤才得以昭雪。

      进去时尚是弱冠少年,出来时已到而立之年。20岁,正是黄金般的美好年华!本应坐在明净的教室里自由地汲取知识的营养,为自己的明天憧憬着各种梦想,在广阔天地间纵横驰骋任意挥洒。如果一个人最灿烂的年华是在最黑暗的监狱度过,结局可能有千万种;但是我敢肯定,恐怕很少人日后还能成为一代宗师!面对绝境,杨小凯没有怨天尤人,更没有自暴自弃。在艰苦的劳改之余,他拜当时也关在牢里的二十几位教授、工程师为师,学习数学、英语和材料力学、机械学。尽管他的肉体饱受折磨,但在精神上却是那么的固若磐石、坚不可摧。在狱中,能接触到的经济学读物只有马克思的《资本论》等著作。杨小凯以其天才般的智识反复研读,他甚至自己用拉格朗日方法推出Gossen第二定理。这些在绝境中的体悟,日后竟成为他创立的“新兴古典经济学”的滥觞。进去时杨小凯只是一个中学生,而出来时他在学力上已经完成了大学水平的学习。

      恢复高考后的次年(1979年),杨小凯曾在湖南大学数学系旁听一年数学课,于第二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所,担任实习研究员。1982年,未上过大学的他到武汉大学教授数理经济学和经济控制论,被聘为助教、讲师。从1984年到1986年连续三年,他每年出版了一部这方面的著作。我相信,即便是没有进过监狱的“老三届”也不一定能取得如此惊人的成就。怪不得一位崇拜杨小凯的网友深深感叹:“即便杨小凯没能有今天的成就,仅凭他这一点,他就有资格进入我们这一代中的优秀者行列。”先哲曾云:“痛苦之时,正是磨练造就阅历人情世故之候。一生本领,多在此处得来。不可困而委顿,如无根小草,不耐风霜。看遍二十四史,古来有大功业者,孰非从艰难困苦中来?”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是的,杨小凯这棵昔日的小草饱经风霜,已经长成一棵大树,乃至日后成为全球华人经济学界的一棵“骄杨”。

      负笈西域从名师五载得正果

      漂落澳洲创学派仗剑闯江湖

      杨小凯是不幸的,一个才华卓绝的人竟遭遇天妒其才的命运;杨小凯又是幸运的,至少他没有像张志新、遇罗克等同时代的英雄们那般英才早逝,而且以后多次获得大师的提携。著名华人经济学家、普林斯顿大学教授邹至庄(G. Chow)对杨小凯在经济计量学的经验研究方面的天赋颇为赏识,遂推荐他于1983年赴普林斯顿大学深造。在普林斯顿大学,这所以“美丽心灵”容纳了天才、诺奖得主纳什(Nash)的世界名校,杨小凯如鱼得水。他有幸师从国际贸易方面的顶尖高手迪克西特(Dixit)、格罗斯曼(Grossmm),并于1988年获得博士学位。随后杨小凯到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任教,未及一年由讲师升为高级讲师,1992年被聘为教授(Reader)。从获得博士学位到正教授,杨小凯只用了四年时间!需要说明的是,在莫纳什大学经济系,教师要评讲师必须在国际排名前50位的经济学杂志上发表至少2篇论文,高级讲师要5篇,而副教授要10篇,教授则必须在本研究领域内能在国际上排进前5名。因此,直到目前为止,该系只有2位教授(另一位是著名华人经济学家黄有光)。若干年后,连一向自负的经济学界怪才张五常都由衷感叹:“像杨小凯,坐了10年牢,出来后还有今天的成就,我们是想不到的。你说杨怎么跟我比?我在做基础研究的时候,他却在坐牢,假如他有我这样的机会,我一定赢不过他。”

      杨小凯何以如此能耐?皆因他成功地创立了一个挑战新古典经济学(Neoclassical Economics)的崭新学派――“新兴古典经济学”(New Classical Economics),又称“超边际经济学”(Inframarginal Economics)。且让我简单地对其中的背景做些交代吧。按照古典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所阐发的意蕴,“劳动分工”对实现递增报酬的推动作用和“市场竞争”对优化社会资源的配置作用是国民财富增加的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然而,自1776年以来经济学发展了一百多年后,能同时处理“劳动分工”和“市场竞争”的数学工具(如处理角点解的“库恩―塔克定理”)仍没有发现。为避开这个难题,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大师们就把全社会的人分成纯消费者和纯生产者两部分,用效用函数和无递增报酬的生产函数来描述“市场竞争”。但是生产函数只反映了各种投入产出的关系,而未反映专业化水平、组织结构、递增报酬,这显然与斯密关于“劳动分工”的思想相悖。在这种情况下,以杨小凯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利用现代经济学和数学工具逐步复苏了斯密的思想,通过构建一个超边际的分析框架,成功地同时处理了以“资源配置”为形式的边际决策和以“劳动分工”为形式的超边际决策。打个比方,学生在填报大学志愿时选择读什么专业就是一种超边际决策,它是跳跃式的、非连续的;而一旦确定了专业后,如何在一个学年内分配学习时间就是一种边际决策,它是连续的。新古典经济学主要解释后一种决策,它无法解释前一种决策,但是从实践上看前一种决策更为重要。

      杨小凯等人所创建的新兴古典经济学在批评新古典经济学缺陷的同时,提出了对企业理论、产权理论、国际贸易理论、增长理论、货币理论、城市化理论和经济周期理论等几乎当代所有重要主题的全新解释,并试图通过“劳动分工和专业化”这条线将它们全部贯通,声称要消除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界限,将新古典经济学包纳其中。不可否认,杨小凯的野心实在是太大了!在新古典经济学牢牢占据西方经济学界主流地位的今天,杨小凯的新兴古典经济学一开始即遭到了西方经济学家们的四面围攻,但是这一学派经过战火的洗礼,不仅顽强地生存下来,而且正日益得到好评。诺奖得主布坎南教授于2002年3月访问莫纳什大学时,在一次有副校长和院长参加的午餐会上说:“我认为现在全世界最重要的经济学研究就在贵校,就是以杨小凯为主的对分工的分析…”。在布坎南的支持下,杨小凯和他的同事成功地在哈佛大学举办了一个研讨会,专门向美国一流名校的研究生讲授新兴古典经济学。有人问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谁最有可能为中国人赢得第一个诺贝尔经济学奖,这位老先生思索片刻后说:“比较之下,杨小凯有可能,他正在接近。” 半个多世纪前,一位姓杨的中国人首次为我们摘取了一个自然科学方面的诺贝尔奖,谁又敢说姓杨的中国人不会再为我们赢得一个社会科学方面的诺贝尔奖呢?

      杨小凯创立新学派的成功固然得益于其过人的天赋,但是他一步一个脚印,遵循国际学术秩序并最终成功突围的做法更值得中国经济学者学习。首先,创新的思想必须体现在自己的博士论文里,因为一流名校的博士论文得以通过本身就说明它经得起主流经济学的学术批评,这是第一关。杨小凯在普林斯顿的博士论文,就成功地提出了一个建基于递增报酬的劳动分工的微观模型。接下来的第二关,要能在一流的匿名评审的学报上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这些论文要有一定的引用率。杨小凯和他的同事、学生以及其他经济学家,针对新古典的所有主要命题写出了一系列论文,这些论文在一流学报发表后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第三关,要把自己的成果编成教科书,使教师爱教,学生爱学,并且有研究生愿意做这方面的学位论文。1998年和2000年,杨小凯与人合作共出版了三本中英文教材,吸引了欧美和中国一批研究生做新兴古典经济学的论文。当一个学派的理论进入一流大学的课堂教材时,一个学派才算真正取得了成功。当然,除了上述三关外,还需要一些支持性条件,包括较强的数学功底,能将本学派的思想模型化,拥有自己的刊物和网站,并得到基金资助。杨小凯本人的强项就是数学,如今他们已经成立了“超边际经济学会”(Inframarginal Economics Society)以及一个交互式的“超边际经济学网站”(www.inframarginal.com)。其门下弟子史鹤凌、孙广振、刘孟奇和李克等人,分别把守澳洲、澳门、台湾、北美等地区新兴古典经济学的门户。当初之所以选择澳洲莫纳什大学而不是美国一流大学,杨小凯的解释是,因为“革命总是在边缘地带发起,好比英国的工业革命”。相形之下,国内的一些学者出版了一两部未经匿名评审的著作或论文便宣称某某学派创立的做法,显得何其浅薄!

      诲人不倦传学问睿智点中国

      詈患肺癌信基督天公降奇迹

      在很多人看来,像杨小凯那样少年时便锋芒毕露,动辄对新古典理论大开杀戒的名人,要么高傲冷峻,要么性格乖戾,总应该显得高不可攀才是。但是,杨小凯给人的印象却是非常的和蔼、平易近人,对于后学总是谆谆教导、勉力提携。2000年我还在人大读本科,适逢杨小凯教授到人大演讲,在热烈的演讲延长了一个小时后,他竟然留下了自己的电子邮件。我按照他提供的邮件发给他一篇冗长的论文,请他指点一下。本来没有想过他这样的名人会给我回复,但是一周后居然收到了他的电子邮件。他指出了我论文的几个模型有一些问题,还将与这些模型有关的几篇文章的电子版给我发了过来。读了研究生之后,我又向他提了一些学术方面的问题,他都不厌其烦地作答,并且将其中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群发给他的几个学生看并要求他们给予解答。虽然贵为教授,但是杨小凯依然是朴素本色,在莫纳什大学坚持每周上六天班,从早上8点到下午6点,风雨无阻。对于一个敢于用最宝贵的生命来捍卫心中之真理的人,还没有什么名利不能看开呢?正是杨小凯伟岸的人格,感召了一大批弟子投入门下,他们亦师亦友。尽管在学术观点上有时也难免争执,但是对于杨小凯的人格却是赞美之词是溢于言表,几乎言必称“小凯”。

      作为一个华人,杨小凯始终热心关注着中国的政治经济变迁。他针对中国情况提出的许多观点,例如给予国有企业老板剩余索取权,放开户籍制度,破除行业垄断,以成立企业的自动注册制取代批准制,允许土地自由流转等,如今部分已经被中国政府所采纳。中国经济利用后发优势迅速发展,当大多数学者对此赞誉有加时,杨小凯却当头泼来一盆冷水。他提出了“后发劣势”的假说,认为中国的发展靠的是模仿发达国家的技术,但却没有建立起成功的制度。由此可能导致经济改革的快速发展而政治体制改革严重滞后,在短时期内也可能是成功的,但却可能对中国的长远发展不利。与杨小凯的思想导师哈耶克一样,杨小凯在中年以后开始更多地关注中国的政治制度问题,从经济、历史、宗教和政治的多个角度来分析中国问题。一次在北大演讲时,他曾半开玩笑地对北大学生说:“你们北大以前提倡民主和科学,我看今后要提倡自由和宪政了。”

      正当杨小凯处于事业的颠峰时,不幸再一次降临于他。早年的炼狱对他身体的摧残,再加上他废寝忘食的研究工作,2001年他被确诊为肺癌晚期。真是天妒奇才!然而和年青时面对绝境一样,杨小凯再一次显示出他坚强的人格。他开始笃信基督教,每日祷告,并接受了科学的治疗。难以想象的是,像他这样理性的经济学家居然相信上帝的存在;但更令人难以想象的是,他的祷告居然真的令病瘤消失了!2001年9月份时,他的整个右肺都僵硬了,讲话都很困难。而现在杨小凯不仅讲话正常,还开始游泳、打网球,甚至玩帆船!2002年7月15日,杨小凯在上海出席了由复旦大学和澳门大学联合主办的“超边际分析与中国经济国际研讨会”。上午,他给我们这些后学们语重心长地谈了学习现代经济学的感受,之后和大家合了影,紧接着就去做手术了。下午,在我们即将开始研讨会时,负责会议的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石磊教授就兴奋地告诉大家:“奇迹总是发生在小凯身上。小凯的手术非常成功,他还吃了两碗米饭!”大家一片欢呼。

      总有一些事让我们无比感动,总有一些人让我们无比折服。关于杨小凯的故事,也许很多人并不陌生。我写下上面的话,不是想以此为杨小凯建碑立传,而是希望带给更多的人以鼓舞和激励。特别是作为青年一代,我们时常抱怨自己生不逢时,没有受到良好的经济学教育,还要直面社会的各种世俗压力。可是,我们所遭遇到的这些,跟杨小凯相比又算得了什么呢?我们绝大多数人也许一辈子注定成不了像杨小凯那么宏大的事业,但是我们至少可以把杨小凯作为我们前进道路上的榜样,在小有所成时不要沾沾自喜,在遭遇困顿时不要萎靡不振。

      • 家园 作者是那张报纸的记者啊?

        杨晓凯是一位非常不错的经济学家。但并不像文中所吹捧的那样。感觉这样的悼念文章,很有可能适得其反。

        • 家园 作者是人大经济学院的硕士,这篇文章原来发在经济学家茶座第12期
          • 家园 如果作者是研究经济的,他那样写实在有点欠妥.

            关于monash经济系的介绍,去学校的网站看看就可以一目了然,而作者那样说不知道会不会脸红。

            关于超边际经济学,杨小凯本人也不敢像作者那样介绍。超边际经济学的思想源于亚当.斯密。当年马歇尔为经济学建立数学框架的时候,未考虑劳动分工这一因数,显然这是一个缺陷。于是,50年代就有人开始使用inframarginal analysis,但没有什么进展。直到70年代,几位重量级人物加入这一研究领域,如George J. Stigler 82年炸药奖得主,James M. Buchanan Jr.86年炸药奖得主,Gary S. Becker 92年炸药奖得主,慢慢的大家才开始熟悉起来。杨小凯和黄有光在93年的发表的Specialization 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 An New Classical Microeconomic Framework,是在这一领域上的一个重要突破,将专业分工和交易成本用一个内生变量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但是这一领域的领军人物实际上是Buchanan。Buchanan对杨小凯的评价,完全类似于当年Coase对张五常的评价,如是而已。

            作者文中所说那样比如创建新学派啦,挑战新古典主义啦,被四面围攻啦等等,实在离事实较远。杨小凯从事的这一领域,只不过是对新古典主义的补充。新古典主义主要侧重于interior solution,往往忽略了corner solution的存在及作用,杨小凯他们做的就是对corner solution的研究,并将之与interior solution结合起来,如是而已。

            将史鹤凌、孙广振、刘孟奇和李克等人列为门下弟子,实在有点过分。其他人不知道,刘孟奇是在台大拿的博士,算作杨小凯的弟子也太离谱了。两年前,刘孟奇向一家期刊投稿,我的一位老师是审稿人之一,写那篇文章的review就成了我的一个家庭作业,感觉一般,最后那篇文章好像是被拒了。有个事实就是近来在杨小凯的这一方向上,大多都是中国人在搞,而西方经济学家中较少有人跟进。原因么,一来,很大程度上我想是由于杨小凯在华人经济学家中的影响力;二来,好像这一条路很缺少实证支持,corner solution到底有好重要?是不是在所有的地方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现在,还不太清楚。毕竟在现实世界中interior soulution表现得更明显一些。

            杨小凯从事的这一方向,是非常有意义的,也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不过跟作者写的那样,我觉得有很大的出入。

            我并不是研究这一方向的,对于超边际经济学的理解可能不大准确。但对于超边际经济学的历史还是略知一二。

            不希望杨小凯被人吹捧为另一个张五常,然后又被人骂得一钱不值。这两个人都算是华人经济学家中的奇才。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芥兰,写点关于杨的东西吧
    • 家园 发一点杨先生以前的文章

      发一点杨先生以前的文章

    • 家园 杨小凯介绍

      杨小凯介绍

      杨小凯 澳籍华人,院士,讲座教授

      工作单位: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经济学系

      电子邮件:[email protected]

      工作简历

      1999年12月: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访问教授;1998年1月-现在:哈佛大学国际发展研究院和哈佛大学国际发展研究中心成员; 1993年1月-现在:莫纳什大学经济学系高级讲师、教授;

      1987年-1998年:耶鲁大学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1996年12月-1997年2月:中国台湾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访问研究员。

      学历和学位

      1988年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获得经济学哲学博士学位,1981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获得数量经济学方向硕士学位,1979年在武汉大学获得数学学士学位(相当)。

      主要研究领域

      数理经济学、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微观经济学、制度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等。

      主要研究成果:

      1、《经济学:新兴古典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布莱克维尔出版公司,2000年。

      2、《发展经济学:超边际分析与边际分析》,布莱克维尔出版公司,2000年。

      3、《分工和经济组织:一个新兴古典微观经济学分析框架》,北荷兰出版公司,1994年。

      4、《数理经济学初步》(中文),中国国防工业出版社,1985年。

      5、《控制论的经济应用》(中文),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

      6、《经济学原理》(中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7、“经济增长的微观经济机制“,《政治经济学期刊》,1990年第33卷,pp.462-82。

      8、“分工和产品多样化“,《美国经济评论》,1992年第82卷,pp.392-98。

      9、“垄断竞争和最优先产品多样性“,《美国经济评论》,1993年第83卷,pp.295-301。

      10、“专业化、信息和增长“,《发展经济学评论》,1997年第1卷第3期,pp.257-74。

       

      • 家园 哀悼

        惊闻巨星陨落,不胜哀悼。曾有幸于两年前在湖南大学聆听杨小凯教授讲座,至今不忘。中国建国以后,仅仅出现了微乎其微的具备独立精神的学者,杨小凯先生就是其中一位。先生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可谓湖南人之骄傲,我辈后学当力求发扬光大,以振兴中华。

        作为一名虔诚的基督教徒的小凯先生,一路走好,上帝与您同在!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