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嘉木读诗--题墨葡萄诗 -- 南方有嘉木

共:💬66 🌺145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嘉木读诗--题墨葡萄诗

    随手翻书,看到明·徐渭的《题墨葡萄诗》,如下: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这样不得知音的寂寞读了叫人背脊发凉,嘉木坐在窗前不禁长叹息以掩卷。

    徐文长像梵高,才华超越于当世的鉴赏,发了疯,自残求死又不能,据说还杀了妻,叫我想起那个任性矫情的诗人顾城。潦倒地活下去,独自一人,偏又不止是诗文 书画方面的抱负,政事兵法胸中都有沟壑,却无个施展的去处,明珠闲抛,看似不在意,却是刻骨的绝望。这“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重有千钧。

    《清在堂画学浅说》载其“醉后专捡败笔处拟试桐美人,以笔染两颊,丰姿绝代。转觉世间胭粉如垢尘,不及他妙笔生花。”(注:从网络得之,未与原文核对)。嘉木细细读“转觉世间胭粉如垢尘”,怆然心动如生戚戚。想他笔下的木兰和崇嘏,何等英姿----青藤须是大丈夫怀抱,不然难为女子做此等文字。

    好友说他不过是自怨自艾的酸腐,总觉得全天下人都误解他,不过是矫情;阿壳也说他的自杀不过是做给他人看的戏,因为要死倒也是容易的,所以可能只是自残----或是心里的痛郁积地太厉害,因此要毁自己的躯体来缓解。可我还是相信这个世界确实存在怀才不遇的悲剧,而且对于一个确实有才并坚信自己有才的人来说,这种悲剧所带来的情绪上的痛苦远甚于爱情或婚姻不利所带来的创伤-----我们不能因为自己的平庸就认定所有的孤傲都是矫情。自怨自艾或怨天尤人者当然是有的,只是不是青藤。他的书画诗文到底是悲凉激愤之意,那样的开合淋漓,挥洒恣肆,绝不是心胸狭窄者的手笔。

    我常想生之为人在这世上所能遭受的最大委屈或许便是这“笔底明珠无处卖”。像黄昆,看他的相片,清瘦的一老头儿,眼神却很锐利。江泽民曾给他和王选加冕,他淡淡地,因为太迟了,人生最好的岁月错失于时代,上苍给他理解上苍的能力,却没有给他表达其理解的机遇-----白首太玄经。

    这段时间也常想我们为何读书写字,除去为谋生故的缘由。兴趣?消磨时间?寻找慰籍?扩张学识?我现今读书,大致两个标准,有情或有趣。无情之书不读,所以我不爱历史。中国的历史读来都相似,说不完的权术,流不完的血,其间的人,只是微尘。当年在学校图书馆一边读梁任公的《李文忠公事略》,一边看汤因比的《历史研究》,两相对照,深觉个体的努力和委屈都消解于时间,放到汤因比那样的历史跨度,英雄也只是齑粉,不过是透过窗棂打在书页上的一抹斜照。陈郢客MM在文中说读史为的是“不骗人,也不被人骗”,我读到此句生起知音之叹(大家请不要笑话我拉陈 MM的虎皮做大旗,呵呵),只因这句话我也常常给人说起,便如为何学这英美法?为的到底是个清楚明白:不骗人,也不被人骗。但现今又觉得读书若只为此,到底还是少想了一层:不骗人为的是一点善意,不被人骗要的是一点智识。真正紧要的是不自欺,读书到底为的是正心诚意,看到本心一点通透。我们说一句话,写一行字,里头带了几份虚饰,存的什么目的,自己心里最最清楚,一点欺瞒不过。即使迫不得已说了假话,或在外头受了表扬,自个回来须得照照镜子,认清楚自己到底是怎番面目才好。

    而写字?我想大抵两个目的:塑造自己或有所待(作期待,不作凭籍解)。我们的文字对自己总是不忍心太苛刻。日记或可记下的猥琐或苛责,放到外头来总难免要添上些掩饰。而很多人爱惜羽毛,早早地在日记里便开始了塑造,生怕后人翻起看到心底的“小“来。所以我常看着“南方有嘉木”这个ID发呆,觉得那早已是我塑造出的另一个生命,其间有我的功劳,也有大伙儿的想象,这个ID所具有的品性和我自己到底还是有出入的,我自己大抵是:平庸的,愚笨的,小心眼的,爱计较的,而她比我好上太多。幸好我还记得要不自欺,不把这塑造出来的生命当作了自己而陷入了得意。

    每个个体说到底还是寂寞的,患人不知己多,患不知人少。心里或有了一分情意或有了一点思想,还是总盼着有个人了解,有个人应和。明人王骥德《曲律》卷四载徐渭“作时每了一剧,辄呼过斋头,朗歌一过,津津意得。余拈所警绝以复,则举大白以釂,赏为知音”,我读此句亦想同浮一白,因为我读《四声猿》之木兰和崇嘏,心里喜欢得很,也盼能对青藤说个谢字。我下得河里,絮絮叨叨地说上如许,自己想来总是因为有所待故。现于此地遇得三五知交,心里着实高兴,有时候看他人文字写自己所想,看自己文字应他人之愿,觉得是难得的相遇。我的笔底只是些鱼目,闲抛在河里,还能得些小花,比之于青藤先生,只能自个叹声幸甚。

    附注:

    1.墨葡萄图(纸本水墨,纵 165.4cm,横 64.5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故宫博物院相关网址:

    外链出处

    2.袁宏道《徐文长传》

    外链出处

    关键词(Tags): #嘉木读诗#题墨葡萄诗

    本帖一共被 3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来几位大牛这里现个丑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诗是好诗,过悲,还是豁达一点好,斗胆改成: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何须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不知是否洒脱一点。。。。

      哥城没心没肺,得罪勿怪。。。。

      • 家园 嘿,要我自己用,就改一个字好了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随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 家园 不错,但不够,呵呵。

        要想改变诗里的情绪的话,最好把第一句也改了。

        半生逍遥一放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何须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但是如果此诗配图的话,还是不和谐,因为画里的情绪就是潦倒落魄,形象地说,那个葡萄就是一个倒垂的形状,笔墨也呈落魄状。连选题就是个潦倒,要表达逍遥就不会画葡萄了。

        所以说,原作是天衣无缝,鬼斧神工,登峰造极的。徐渭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的牛人之一,我想。

        • 家园 九霄兄此话得味

          诗、画是一个整体,不能割裂。

          我读诗的时候,画这方面基本没展开,是因为知识的缺乏带来的局限。下次可以把声语叫来帮忙,呵呵

      • 家园 这没心没肺好说不好做啊

        呵呵

      • 家园 笔底明珠何须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笔底明珠过了气,落得闲睡野藤中

        成功的人是抓住时代给的机会,叫做机会造就人才。战争造就了将军,和平时代造就大胖子。黄昆是个好的例子。他回国,从做科学研究上来说,就是废掉了。

      • 家园 诗是写给自己的,不是讨好读者的。

        罗密欧与朱丽叶改几个字也可以变成喜剧。有必要吗?

      • 家园 哥城兄改得很好,

        解诗论道,不叙年资,更无牛否之分。

        哥城以后不必客气

    • 家园 准确说,读书纯为好奇心。

      幼时听故事,每夜一个打发不了——老是说:再来一个。或者说,后来呢?家长就比较头疼。

      三四岁为看个小人书就不愿意早睡,等家长都睡了——自己打着手电筒在被窝里闷着看——这办法也没人教,全是自己心痒,琢磨出来的。

      说白了,天性如此。好奇分子,八卦分子,那还能怎么办?漫山遍野读就是了。

      有个长辈养狗,说:每个小狗生来就有自己的个性了。何况人呢?某种意义而言,人亦是“器物”,有人适合当唐僧,有人适合当悟空。尊重自己的天性前行,就是了。有人写大江东去的诗,有人写缠绵悱恻的诗,写得好,就是好诗。几乎所有的诗话都承认“参差多元”的事实。

      当然,强扭的瓜不甜。有时候非要逆天而为,少数人可能臻于至善,多数难免事倍功半。

      天性禀赋一说,确实很有道理。我觉得历史大家,往往同时具备两种看似矛盾的天赋:——“不仁”与“不忍”之心。“不仁”,大小间才能准确定夺;不忍,方有人文祭祀关怀。即使兼具,亦还会有各种差异。严耕望先生评述陈寅恪先生未竟中国通史——和骨子里的悲观主义不无关系。钱穆看重对历史的温情与同情;通史大家吕思勉持信未来的人们必然会有所进步的。按严先生的说法,吕能写成中国通史,和骨子里的乐观很有关系。可说到骨子里,你是什么,就是什么,强求不得。严耕望先生自述是记性不好、生活规律、肯下慢功夫笨气力的学者,颇有所得。陈寅恪先生才气纵横,思维细密,诗史互证、以微证大的本事谁也难及。

      天生一种性情,做自己就好。人类社会也会像恐龙世界,灭亡的。但灭亡之前,历史就还有些用处。当然,历史说白了,也可以是一大堆的蠢事和些许好事的记录,有人觉得没意思,这也可以尊重。

      大家都活过,也都会死——前人是怎么活着的,是怎么死的,对于活人,多少总有些参照或共鸣。每个人都可以在历史中找到知音,有时也感觉到寂寞——感慨萧条异代不同时。我们也在历史之中。每个人都必须参与的这个游戏,是很有意思的。

      一场游戏一场梦。固然色即是空,但梦自有梦的价值。

      九霄兄说得不错,当代和未来很难两头全占。——这个游戏到底是平衡的。孤独是收获也是期货。他总结得太到位了。即使人生,活得爽和活得长,也往往冲突,你到底要选一头。

      倘若徐渭当日过得很舒适,很官僚,——他能不能冲突传统观念画“墨”葡萄,亦是未知之数。他固然书画好,蔡京的字也很好,——太舒服了,后世小百姓如你我,很难切身共鸣。我们纵想洒泪抒怀,一浇块垒,或代为不平,可此君太不符要求,也很难抒情。几乎没人就蔡京的人生感怀言志,亦在于此。不说政治是非,富贵人生也往往会被作为“单面人生”定格。

      就文字而言,天生和孤独有缘。文字逻辑中,快乐总是肤浅的;人活得太舒服,是难有很深的感触的。——能穿越时代界限、抵达后人内心深处的,大抵全是较深的感慨。文章憎命达,亦在于此。

      当年,鲁迅对郁达夫说过一句开解话:与其防破绽,不如忘破绽。我当日反复琢磨,日后才知其中滋味。乐观、有为,均在其中。很多时候,事情比人重要。人是在事情中被凝塑的。人专注于做事,便会少许多关于自身的感怀。余华曾经多次引用博尔赫斯的名句,像一滴水消失在水中。

      一滴水融合在海洋中,生得其所,死得其所。倘若抒情说,这既是最好的隐藏,亦是安乐的永生。

      关键词(Tags): #杂记
      • 家园 先生这番话也是在复述波音的童年

        幼时听故事,每夜一个打发不了——老是说:再来一个。或者说,后来呢?家长就比较头疼。

        三四岁为看个小人书就不愿意早睡,等家长都睡了——自己打着手电筒在被窝里闷着看——这办法也没人教,全是自己心痒,琢磨出来的。

        说白了,天性如此。好奇分子,八卦分子,那还能怎么办?漫山遍野读就是了。

        我也是这么过来的啊,可看看先生的学识再看看自己........

        这人和人的差距咋就这么大捏?

      • 家园 郢客这番话说得端端让人无个恼处,

        且不说这通达和峻切两面你都说齐全,最后用个“忘”字又生生把界分消解----难怪大伙儿都只能给你送花,没法子给你回帖了,你说我们再怎么说?说什么都被你给罩齐全了。

        你说到好奇,倒让我回想当日如何就开始喜欢读书来。我的千度近视基本上就是打手电看书给折腾出来的。想起四五岁的时候最喜欢的大部头是一本《365夜童话》,故事并不让我着迷,我迷恋的是书本身:抱在手里沉甸甸的,有些书页松脱了,边角卷起来,每个故事的末尾画着小动物----想想是很有意思的话题,就像小孩子抓周,为什么有些就抓笔墨,有些就抓秤砣?如果说好奇是孩子的天性,那么是什么决定了好奇的指向?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