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关于伯南克对三十世纪大萧条成因的研究结论 -- SkyWalkerJ

共:💬6 🌺12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家园 关于伯南克对三十世纪大萧条成因的研究结论

    为理解地球村央行今后的政策走向,重读了本-伯南克的《大萧条》一书。但我认为在他的书中并未找到期望的东西。把大萧条的核心原因归结为“20年代大多数国家(重新)采取金本位制存在技术缺陷和管理不善”引起的货币供应不足。他自己真的相信这个结论吗?一个只会影响名义变量的货币供给因素,居然会导致如此影响深远的经济后果。书中似乎作者本人对这里出现的货币非中性表现也没有足够的信心去解释。那么,人类使用金银作为货币基础已经有数百年历史,为何只是在1930 年代这样一个时间点上发生了波及全球的大萧条?

    我仍然倾向于认为,大萧条的本质原因来自于社会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方面。以下的演进路线在1929年和2008年有一定的相似性:

    新技术革命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新生产方式的形成和繁荣 => 生产和投资的快速扩张并达到顶峰,在下一次技术革命来临之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遭遇瓶颈 => 向工农业生产投资的边际收益降低 => 生产繁荣期间积累的财富转而流向虚拟经济 => 资产泡沫产生,证券、期货市场出现爆发式繁荣,普遍使用高资金杠杆,货币乘数上升,最终导致通胀 => 央行收紧银根应对通胀 => 资产泡沫破裂 => 流动性危机 => 实体经济陷入萧条。

    这样的过程绝非罕见。荷兰“郁金香事件”,日本“失落的十年”,都存在生产繁荣达到顶峰后虚拟经济过度膨胀进而泡沫破裂的轨迹。简言之,萧条的本质原因仍然在于技术进步的周期性,当现有体系的劳动生产率提高达到瓶颈而又没有出现新的技术革命(生产方式)时,萧条将不可避免。而对萧条的程度进行乘数放大的,则是虚拟经济泡沫的出现和破灭。不幸的是,在2008年这个时间点上,这两个因素恰好都具备。

    历史进入20世纪后,19世纪中叶后以内燃机为代表的技术进步,加之一战后重建造就的生产繁荣,引来了1929大萧条这样一次总清算。而二战后的重建并未引发大萧条,某种程度上,可归因于以信息技术和核能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正方兴未艾。1985年前后,“信息技术”和“全球化”这一对互为因果的增长点,将全球带入了“新经济”的快车道。一位美国的电子工程师可以从圣何塞的办公室里登录到金沙萨的某通讯设备主机上实时排除故障。一个中国哈尔滨的用户可以很容易从电子商务平台上订购到孟加拉国内陆小镇上生产的工艺品。信息技术解除了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限制,在全球范围内将比较优势原理发挥到极致。而2000年Nasdaq的崩盘,标志着通讯设备制造业的顶峰已出现。此后8年全球虚拟经济的大牛市,终于在 2008年开始了新一轮的流动性危机。不知幸抑或不幸,这一次我们有擅长货币供给理论的伯南克教授领导地球村中央银行。无限制地向金融系统注入流动性是否可以避免大萧条?我们拭目以待。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