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读书记 -- 然后203

共:💬8 🌺7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家园 【原创】读书记

    读书记

    一、

    虽然时至今日知识本身已经不具有稀缺性,但我们可以发现知识的分布和财富一样具有不平衡性。对一些人群来说现在面临的是信息爆炸知识海洋,同时另一群人对科学知识伸手不及。

    看看大山里的孩子,他们对于知识的渴求,恐怕不可以用“改变命运说”来解释。学习也许就是人类

    对现代文明的本能反应。学习本来该是平安喜乐的,阅读作为突破人生局限的好办法之一,也应该是带给人无限满足的。

    从小我就向往能读能写,从小就很奇怪为什么其他孩子不能享受到阅读的快感,从小我就渴望能有书读。现在看着虎老师的读书记,真是羡慕不已。少年时代得到一本书的喜悦现在也不能忘却,曾偷过,骗过,撕过,也有过一本书读个几十遍的记录(《说岳》)。更进一步的是,连地上一片有字的纸片都不放过。

    这样的阅读,注定是不成体系,让人胡思乱想又有点不切实际的。加上农村地区流传的大多是通俗小说,即便没有诲淫诲盗,对孩子价值观的形成也没有什么正面作用。这个时期有书便读,古今名著中外经典是没福得见的。讽刺的是,到能随便看的时候,已经失去了兴趣,也看不出什么兴味来了。

    记得曾发愿抄录唐诗宋词,但书不是自己的,到还书时,王姓诗人尚未读完。宋词也仅抄了一百来阕。青葱岁月,当真是识不得愁滋味,对生死离别,恩爱情愁甚是耐不得烦。如此将婉转情浓的略去,最喜欢的却不是“大江东去”的豪放派。对“七八个星天外”到是爱不释手,有一次在课堂上开小差,翻到辛弃疾《西江月·遣兴》,对“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的意象发了好一会呆。

    可惜在高中时期抄录的宋词遗失了,害得我将要好的同学一个个怀疑过去。

    总之,我的少年读书生涯让我养成了一个读书品书的习惯。在几十年期间各种不良风气的侵袭下,这个习惯让我的心灵充实,可以分辨黑白,能独立思考。但失败之处也很明显,那就是粗疏,好高鹜远,又缺乏对世情的体会。虽然是有所寄托,但这个寄托是对是错,还得两说。

    曾用一个下午翻完路遥先生的《平凡的世界》,合上书,已是暮色四合。远处的村庄田野开始笼进薄雾之中。我背着手在屋前跺着步子,几十个人物在脑海里翻腾。当时真是轻狂得可怕,我得出的结论是,这样的故事这样的生活我也可以写。

    高中座落在汉江边上,隔江不远属于江汉石油管理局。1998年以后江汉石油开始式微,关停并转感觉明显,其属下若干个图书变卖书籍,高中时期从牙缝里省下来的零花大多进了旧书摊,颇能淘到一些好书,可惜有的看不太懂,如《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之类。

    除了旧书还值得期待的就是盗版。有次将同学的一本《文化苦旅》把玩好几天,最后是花了十五元买了盗版,在租书店看了几天的《岁月随想》,咬牙租下来没还回去,也是一盗版。花二十元买过《悲惨世界》,对雨果这种汪洋咨肆的时代背景下面小人物命运沉浮的描写很是痴迷。大学后寻找的第一本书就是《九三年》,没有找到。

    从自己的经历来看,少年读书,不仅需要书籍本身,更宜有良师益友共同赏析为好。而且现代不同古时般终身教育一以贯之,少年时经历的世事与成年后的观感笔触,在许多层面上都有不一致。所谓少年文学家的说法应该不足为信了。高中临近毕业时才接触到韩寒,《萌芽》,郭敬明,叹服他们的文字技巧,行文间的自信老辣,作为反“应试作文”潮流的先锋,他们是够格的,但如果要有更多的期望,恐怕不容易。

    真正的阅读经历,触动灵魂,触及价值观念的阅读,还是在大学以后。

    关键词(Tags): #磕磕绊绊求学路#读书
    • 家园 【原创】二、

      二、

      萨苏前辈曾撰文指出大陆历史教科书中并不曾刻意抹杀国民党抗战,但在一套以中共领导民族解放为主线的近现代史中,足以让人忽略许多东西,形成许多扭曲的观念。尤其在中文这种可以“载道”,“言志”的饱含情绪的文字体系中,事实常常居于次要地位。人们更在意于情意表达,在乎政治意义。学者的认知和老百姓的认知差异即基于此。

      对广大中小学生来说,历史就是那薄薄的几本教材。我的中学历史学的很不错,在那框架严整文字严密的论述中,我了解到了历史的进步,民主的概念,知道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观察了现代文明的萌芽与发展,更了解到中华民族的辉煌与苦难。在枯燥的记忆背诵中,我能为伟大人物的光辉思想的欢欣鼓舞。

      但历史毕竟不能等同于教科书。在大学里,我发觉自己成了历史盲,不仅在历史概念,史实表述,框架结构上拎不清,在是非黑白上竟也被轻易搞得一头雾水 。我隐隐有一种被欺骗的感觉,因为曾经下过苦功形成的观念是被有意修饰过的。

      (推荐徐中约先生的历史教材,我也还没读完。)

      大学之后的阅读也有一段不应期。先是不知道读什么书了。尽管图书馆的藏书并不十分丰富,但许多以前梦寐以求的书已经是唾手可得了。是向许三多同学学习从"A"读到"Z",还是学习孔明同学“观其大略”?迷茫之中发现这图书馆并不只为自己一个人而开,借书也需要“奋勇向前,惟恐落后”。

      大学时期的阅读对我影响较大的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是开国将帅的战史将略。在这一过程中,我改正了以前形成的许多误解。

      1.发现并不是每个将帅都是以战功见长(这个误解主要归功于大量的影视片);

      2.发现优秀将帅着实不多,而且也有“走麦城”的时候;

      3.对比开国元勋在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表现,战场情报在解放战争中起到了极大作用(以前光顾着背历史发展的必然了);

      4.发现将帅的胜利是以广大官兵的勇于牺牲,坚决执行为必要和首要条件的;

      5.解放战争的胜利中政治因素的作用高于军事因素。

      在开国元勋中,我第一敬仰的是彭帅,惟其忠直勇猛,老而弥坚。忠直是指彭帅忠于穷苦阶级,在入党之前先有济贫组织,而庐山万言书的本意是否是“为民请命”,已经不重要,勇猛惕厉可谓当时党内第一。

      而勇猛为彭帅指挥作战最大特点。中共撤离瑞金,能在数年之内以数万疲兵纵横十数省,长征数

      万里,彭总之勇猛坚决当为必要条件。

      彭帅的用兵一如其人,由勇猛取胜,也缺少精明算计,一旦战场情势有变,常在顷刻间措手不及,险象环生,这一点在红军时期,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以及抗美援朝中均有明显反映。

      关键词(Tags): #磕磕绊绊求学路#读书
      • 家园 【原创】三、

        三、

        第二种是林达的《近距离看美国》系列。大学之初适逢“9.11”,无数人期盼美帝衰落不可逆转。之

        后数年国际形势变幻让人看不清更想不明白。这个时候我在图书馆找到林达的《近距离看美国》系列,就像嘈杂中听到清音一缕。这套书我认认真真读里两遍,做了详细的笔记。

        所谓未知其生焉知其死。单看美军陷入泥潭,总统被嘲笑,舆论诛心,股市狼藉,这样的景象和中国比一下,确实让人觉得美帝已经日薄西山,来日无多。

        但美国的伟大并不在于总统英明神武,不在有巨多的豪门巨富,不在于军事强大。我在美国开国故事当中看到了耐心和自信,和中国的学者与政客不同,他们认真实践着民主宪政。民主宪政是一个过程,他们有自信承认自己的不足,有耐心在历史过程中坚持和完善宪法。我感受到宪法和法律与每个人有关,而普通人为推动法律修正不惜“以身试法”。这样的行为确乎才以被叫做“当家做主”。

        这套书也改正了我已经形成的许多误解。比如美国总统选举实行的不是直选,美国在种族问题上有骇人听闻的黑暗历史,在民主旗号下面的许多苟且。

        这套书让我不再轻易相信现实中的许多鼓噪,开始吸收一些复杂事物的分析方法。比如,《商君书》中有“一民”的说法,用法律法规统一百姓的行为,而事实上现代社会尤其是中国用严刑峻法甚至文化控制来统一民众不太有效了,实践中的西方国家是用民主形式,宗教文化来达到这样的目的。

        与此类似的书还有吉莲·泰特的《拯救日本》,作者是一名社会人类学家。此书思路清晰,文字细

        腻,围绕日本长银的衰亡与新生展开一幅幅生动画卷,而且评论相当客观。读完之后,让我对社会人类学油然而生一股好感。

        第三种则与本人专业相关,周洛华先生的财经随笔《经济学家是我的敌人》。大学专业是经济学,但所学着实有限。学校的课程编排庞杂,除不要的核心课程外,还有会计,统计,管理,营销等内容,搞得人时间紧张又学不到深入的东西。所以我绝对赞同恒甫先生力推的经济学改革。

        我大学四年所观察到的是,学习中的乱象伴随着社会中的乱象--什么人都敢称自己是经济学家,什么东西也都往经济学里面塞。冷眼看去,许多人不过是打着招牌混饭吃,他们未必解释得清楚“GDP与狗屎”的笑话。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已经发展到这个阶段,分部门等比例协调发展的计划经济已经显然不能适用。而西方经济学在1950年代以来取得了公认的跨越发展。如果仅仅在经济危机面前指责其庸俗,显然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只知道见风使舵,在学术上毫无建树,不能与时俱进甚至打着学术旗号欺世盗名的人将被很快取代。而一些有理想有创见的青年才俊将会脱颖而出,承担起为经济改革铺路搭桥的重任。周洛华先生就是其中杰出的一位。

        得见周先生大作是在毕业之后,正被万恶的资本主义市场折磨得奄奄一息。四年所学求安身立命不可得,惶恐无计正如风中败絮。周先生的学术框架与西方经典金融学别无二致,金融海龟我也见过也听过课也见过其人操作。但周先生勇猛活泼别开生面,更可贵的是一切来源于实践着眼于实践。

        原以为经济学包罗万象,但解释现实中有些东西显得苍白,不合情理,这就说明了它存在着局限。

        (完)

        关键词(Tags): #磕磕绊绊求学路#读书
      • 家园 我的感觉

        书不能挑着读,否则等于没读。

        • 家园 我是没书读啊,并不挑书的.
        • 家园 陈兄详细说说?
          • 家园 这个书吧

            怎么说呢,一般人,只要不干写字这行,往高里说,读书是为了学知识,往低里说呢,读书也就是为了消遣和闲聊。

            要是为了学知识,还怕知识多么?

            要是为了消遣,我们消遣肯定是洗澡、桑拿、打球、看戏啥都干,读各种类型的书,就相当于各种娱乐了嘛,要是为了闲聊的时候有的唠,那更是越广越好啊。

            要是只按兴趣,读得窄了,怕是上面那几样目的都不能达到。

            • 家园 读书总是有个目的的,自己本身也有一定的条件限制

              大多数人读书还是为稻梁谋啊.

              我这里说的主要是对自己的知识架构,价值观念影响比较大的一些.

              对比一下虎老师等,真不叫读书.一没有钻研精神,二不能宣传传播,三呢不能经济实用.

              叹一声,惭愧.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