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杭洲车祸中被忘掉的 -- 渔樵山人

共:💬145 🌺190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10
上页 下页 末页
              • 家园 公共交通除非是像柏林、慕尼黑这样的超大城市,否则都是装饰

                这个玩笑开大了吧?

                行人有行人的问题,车辆有车辆的问题, 我看哪个都不是好鸟。在上海的时候老丈人抱我儿子站双黄线上,出租车跟人抢道把我儿子脑袋甩玻璃上,您说我该对哪位客气些?不过正经出租车的老司机那车开的真好。马路杀手主要是新警察。我们的问题是汽车文化还没有形成。

                • 家园 行人有行人的问题,车辆有车辆的问题

                  这句话中肯一点。

                  还有,你老丈人站在双黄线上干什么?

                  劝你一句,不要让老人带孩子,尤其不能让老人带孩子出去。老年人腿脚毕竟比年轻人差些,过马路经常有贼心没贼力气。老人也容易宠孩子。还是自己带,送托儿所,或请个阿姨。

                  • 家园 过马路

                    前面三五十米就是斑马线红绿灯。我提议大伙儿往前多走几步,一回头他老人家已经抱着外孙站在双黄线上了。老丈人脑子清楚的很,说是车辆到了路口总要减速的,所以很安全。不开车的人这么想不过分吧。

                    • 家园 这样想当然不过份,但非常的不安全。
                    • 家园 国内原来是这样的

                      过路口一定要点刹车。只要在国外点刹会给骂(因为会引起追尾)。

                      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以为自己在外国开车。

                      • 家园 驾校教的就是过路口要减速注意观察

                        行人多,再加上乱穿马路的,不减速观察不行啊。

                        俺觉得国内现在司机和行人两方面都有问题,都需要教育学习啊。

              • 家园 中国交通拥堵主要是行人的问题?

                碰巧上海和德国我都住过。我倒觉得中国的车才是满大街都是,找不到地方过街。老外不敢开车是老外习惯了他们的交规,德国是车让人的,没有中国的私车那么横。中国的车呢?还有,有几次中国的堵车是行人造成的呢?更多的时候倒是有车从人行道走吧。

                德国是要等红绿灯,但至少你遵守了交规穿人行横道的时候基本不会“刷”地来个拐弯车或者加速闯红灯的车根本不管你行人的。中国我每次都是绿灯过街,但是不知道躲了多少次这样的霸道车。到底是谁霸道?你说得对,肉体是脆弱的,可现在这样的交规,连斑马线和人行道上的行人都保护不了,到底是谁弱势?

                大部分人都开车?那地铁里的,电车里的是什么人呢。德国人人均拥有车很多,但很少开,一是为环保,二是油费高,我德国老板三部车还坚持骑自行车上班。中国的私车拥有者们呢?

                中国的城市很多都大型化,超大型化,在这种情况下鼓励私车?简直就是把道路交通不当回事。

                公共交通是装饰?德国就连哥廷根这样的小城公交都很发达,汉诺威就不说了,有轨电车,通勤火车,地铁都有,中国五十万人口的城市有什么?而且说老实话,上百万人口的大城市不是更应该发展公共交通吗?

                中国不是美国,更应该向欧洲学习才对。

                • 家园 就是因为城市大型化,超大型化才会激励私车。

                    不需要鼓励。

                    俺现在上班骑车走最近的路要25公里,俺买了一辆较高档的变速车也得一小时四十分钟,其中有近一半骑不快。而且我这个岁数天天骑根本吃不消,只能从锻炼身体出发每周骑一次。

                    如果开车,走“高速”通道刚开始时只要半个小时(三十多公里),现在比较堵也只五十分钟左右。

                    虽然有班车,但每天只有固定的几班,而且到我家附近的班车只有早晚一班,如果坐中间的班车只能骑二十多分钟的自行车到校本部。

                    坐公交,要先走十几分钟到地铁,下地铁后再换四十分一班的公交车(这班车还是专为我们学校开辟的,坐车的人很少,不可能增加班次),到学校大门还得走十几分钟才能到我们的楼。俺从这条线走过一次,还算比较运气等公交车用了十分钟,全程花了一个半小时。

                  • 家园 所以那不是正好说明了公交“不够”么

                    雷声说中国的公交已经“很发达”“效率很高”,而根据你的经历来说,远远不是这么回事。

                    您说的情况下私车的激励是当然的,问题是作为政府来讲,是该放任不管呢,还是也激励激励公共交通工具的进一步发展呢?毕竟,开私车也有那么多麻烦呢。

                    雷声说的才真是舍本逐末,行人为影响城市交通主要原因,莫非要限制行人不成。再说了,就算是开私车的,难道开车了以后在城里办什么事就都不步行了?

                    • 家园 我这是因为我们在城外的校区建得很远。

                        在开发区的最外缘,周围已经没有什么其他单位了,我们的围墙就紧靠着农田,我经常说老校长把我们扔到了鬼不生蛋的地方。

                        城里还是比较方便的,八十年代前南京公交最高的是35路,现在至少已经有一百五十多路,许多以前没公交的地方现在有了。但给我的感觉还是不如自行车方便,半个小时以内的路程我都骑车。

                • 家园 当然是人多的问题!

                  中国一条街可以没有车,但会没有人吗?德国车比中国少,但人比中国更少(虽然实际城市人口密度并不低)。德国很多人行横道是没有红绿灯的,但就是市中心行人也不是很多,等等就过去了。在上海就是郊区一个路口行人也络绎不绝,你别说开车过一个路口,你就是骑车过一个路口看看。

                  德国的确车让行人,但行人也让车。一辆开欺实马的车接近的时候,傻瓜会自以为是地踏上人行横道。给撞到了是车主负全责,但因此而以为得势是中国人的想法。车主可能罚款坐牢,但德国刑法是很轻的,三四年就出来了,你命没了是你的,你残废了而引起自己或家人贫困(按德国标准)你更惨!

                  人家公交设施看起来是很齐全,但城市面积呢?公交密度呢?车辆班次呢?载客量呢?有几个白领是老老实实坐电车上班的?有几个公司、工厂不提供巨型停车场?

                  骑自行车,帮帮忙了。路边给你一米宽的Fahrradweg,所有的车辆到你身边都要减速通过,你骑在那里你自己没有Schuldgefuehl?我平时在那骑,基本上几公里就我一个独行侠,上下班时候也就小鸡三两只作伴,很多还是不上班的家庭主妇或买不起车的大学生。你那老板不应该因为骑车环保节省能源而受表扬,他应给为买了三辆车扶持德国畸形的汽车工业而感到耻辱!

                  我不是讨论中国应该向美国还是欧洲学习。向欧洲学习当然是最好的。但我反对某些人将欧洲的一些福利环保政策象某些人对待美国式生活方式理想化。欧洲的很多很漂亮的政策后面是有很大代价的。象欧洲首先提倡的垃圾分类,其实真正的研究成果出来表明垃圾分类对环保的影响微乎其微,因为分类出来的垃圾因为回收滞后,最后还是要焚烧、填埋,根本就是脱了裤子放屁。中国没有垃圾分类,但中国的垃圾回收是世界上最彻底的。这不是因为中国有如何良好的政策或国民素质,而是中国太穷,连垃圾里的那点资源都浪费不起!

                  • 家园 人多还是车多!?还在上海就是郊区行人也络绎不绝?

                    你说德国行人少,那只不过是城市功能区划分的问题,汉诺威的Niki de Saint Allee, Geoges Allee人都不少。至于上海,你到武夷路淮海西路那些地方去看看,有多少人?白天都没几个人!德国很多人多的商业区干脆就是步行街,中国呢?到处都是车子穿来穿去!我还是那句话,早晚班交通拥堵里,有多少是因为行人多造成的?

                    德国行人那么少,人行道还那么宽,还有专门的自行车道,中国有几个城市有?德国人嫌空间多么?要照人口比例可以呀,中国为啥不把人行道扩宽几倍呢?

                    德国的自行车道大多是在人行道上画出来的,关公路上的车什么事?还Schuldgefuehl?我在自行车道骑自行车还要对公路上的车有歉意?简直莫名其妙,也许你那城市规划比较特别。至于我老板骑自行车是不是他的耻辱恐怕不是你来评说的。

                    城市人流/物流,短途的用脚走,中程的用自行车,远程的提倡用公交有什么问题么?非得不管远近都开个小车?

                    再说了,德国是高度城市化的国家,而且城市多为中小规模,不像中国那么多超大型城市。一辆公车能载多少人,占同样道路面积的几辆小车能载多少人?中国那些超大规模城市,难道不更应该节省交通空间??

                    我可没说欧洲的生活方式要照搬,因为坐满率会比欧洲高,中国现在大力发展公交恐怕会比欧洲发展公交更节能。而且不照搬欧洲,难道就要学习米国,让大街小巷被小汽车塞满,以至于连人行道上都开上车了?我们讨论具体的问题,不要一个“不能照搬”就混淆问题,扯到什么垃圾分类上。

                    最后,请把你那些德语词标注汉语意思,咱们在德国呆过不等于所有人,谢谢

                    • 家园 淮海西路的人不少

                      白天人来人往,晚上人可能少一点,但也不是象德国那样僻静到了一个人影都没有。我原来以为上海真有几块没人的地方,那是我原来以为,后来我回来专门在各个角落走了一走,才发现到处都是人!

                      我说郊区人多你还不信。我家就住浦东,两三年前是标准城乡结合部,现在菜地都翻高楼了。我家门口白天车就不是很多,我基本闭着眼睛乱穿马路,到了晚上只有公共汽车和偶尔经过的出租,但这样的路段一天到头是有人走过的。

                      中国的街道,只要不是特别标明禁止非机动车,我都可以大摇大摆地在马路上骑,所有的汽车、公共汽车、电车都得老老实实地在我后面呆着。在德国,要不是划定的自行车道,我乱骑八骑给警察逮住了,罚款不算,还要把我汽车执照罚掉,Flensburg给我记上几点。

                      我不知道在你的哥廷根如何,在占德国人口三分之一的鲁尔区、科隆-波恩地区很多就是在马路边窄窄的一条。汽车工业的院外集团还时不时威胁说影响汽车交通要取消。(就是不取消也是我一个人在骑。)

                      德国的城市,为了最求舒适度,都不造高楼,都象摊大饼一样无节制扩张。你要住在独门独户的中产居民区里面,仅靠半小时一班的公共汽车你要准时上班你做梦去吧。还不说很多人还动不动开车上百公里上班,还可以领联邦政府的长途交通补贴。环保主义者要政府取消补贴,执政党怕影响汽车工业,死活不肯。上下班的时候科隆市中心交通还是很通畅的,四五点钟我不急我也可以开车上Neumarkt。但同一时段科隆周围的高速公路A3、A4、A1、A67、A555、A565条条堵到瘫痪,基本上都是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长的巨型停车场,因为那里才是真正的交通流。

                      我说不要照抄欧盟,难道我就说要照抄美国吗?难道我不是黑人,我就一定是个白人吗?难道我就不可以夹在中间做个黄种人吗?

                      中国的主要人口还是利用公交或自行车。就是北京这样私车保有量如此之高的地方,将近一千五百万人口也就一两百万辆车,象上海这样的两千万的城市,汽车保有量甚至只是北京的一个零头,跟欧美最最最绿色的城市相比都是笑话。你之所以看到如此多的车辆,是因为欧洲、北美的中产都住郊区,商务区也不是传统市中心(那种带市场、教堂、购物中心的市中心),他们上下班都堵在郊区和郊区之间的高速公路上。中国穷,要保粮食,要保基本农田,城市不准随便扩张,大家都挤在高楼里面,一栋六层的公房就相当人家一个居民区的人口,一栋二十层的公寓楼就相当于人家一个小城市的人口。别看我们公路给小车挤得水泄不通,我们半分钟一班、甚至十秒钟一班的大通道公共汽车也给乘客挤得水泄不通。在上海,到了上下班高峰的时候延安路西藏路路口等红绿灯的公共汽车占两三个车道一辆接一辆可以排出两三个街区去。不是我们应该向欧盟、美国学习,如果他们真想绿色,真想为全人类负责,是他们应该向我们学习。但我们有这个号召力吗?他们有这个动力吗?

                      在欧洲启蒙时代,法王路易十四有个疾病,贵族和臣民也认为有巨大的美感,纷纷加以效仿。今天欧美比我们发达,我们不管看到人家什么政策都琢磨着别人有着什么巨大意义隐藏在其中。

                      • 家园 从虹桥路路口往东,往交大那边走,人很多?
                        • 家园 你这样比就不讲道理了

                          交大我还是经常去的,周围有一大圈围墙,既没有店,也没有住家,人少点是可能的,但全上海有多少这样的角落呢。就是这样,这条路到了有居民有店的地方一天到晚路人不会绝的。但德国城市大街上没人是普遍的现象,不是局限于某个角落。

                          上海那么小一个地方拥挤着两千万人口,而且绝大部分人口堆在市中心六百平方公里的面积里,市中心的居民人口密度高达每平方公里四万人。德国人口最多的州北威州也就这么多人口,但是是比较平均地分布在三万四千平方公里的面积上;你哥廷根所在在下萨克森州五万平方公里只有七百万人口。这基本条件在这里。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10
上页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