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所谓三皇五帝 -- 王威

共:💬90 🌺199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 家园 所谓三皇五帝(12)

        

        不周山今在何地,已不可考。1虽然山海经一书对它,还是很舍得笔墨的。

        一则曰:

        不周山。在山上向北可以望见诸■山,

        高高的居于岳崇山之上,向东可以望见泑泽,是黄河源头所潜在的地方,那源头之水喷涌而发出浑浑泡泡的响声。

        这里有一种特别珍贵的果树,结出的果实与桃子很相似,叶子却很像枣树叶,开着黄色的花朵而花萼却是红红的,吃了它就能使人解除烦恼忧愁。2

        一则曰:

        在西北海以外,大荒的一个角落,有座山断裂而合不拢,名叫不周山,有两头黄色的野兽守护着它。

        神话传说中,不周山之所以不周而有缺,是共工氏战败之后,举头怒触的结果。

        要是照着山海经的说法,则是这座山本来的山形特征便是如此。

        这个山晚自战国,大家都还知道它的位置,吕不韦集合门客所著的《吕氏春秋》就曾经提到过,说是不周山这一带产出的栗,用以做饭,是天下之美味。

        现在,一场残酷的战场就在不周山下拉开了帷幕。

        不周山攻防战,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记载的第一次宗教战争。

        后世之中世纪时代,基督徒发动十字军东征,攻占了圣城耶路撒冷。阿拉伯人为了夺回圣地,在萨拉丁的带领下,发起了反击。

        最终十字军和耶路撒冷联军惨败,萨拉丁杀光了所有俘虏。

        其战况之惨,参战的幸存者是这样描述的:

        天空中都是觅食的秃鹫,使得方圆数里看不到阳光,欧洲人的鲜血让岩石几十年内都是红色。

        那么不周山作为上古中国人各族之圣地,当它本身也就成为了敌我双方誓死争斗的地盘,可以想见当日大战展开,每一寸土地注定了必将淌满了战士的鲜血。

        所有伟大民族的祖先都信仰神灵。

        抛开(物质性)人类是从哪里来的争论,谁都无法否认,人类的精神文明源自于崇拜神灵的宗教。

        所有伟大民族都是在对神灵的虔敬崇拜中和神灵的呵护下,从孱弱的幼年成长为今天的壮年。

        当我们度过天真无邪的幼年,进入成年人的世界,才发现世事是如此之艰难。唯有以百倍之坚忍,才能战胜一次又一次的挫折。

        而带给我们挫折最深的,往往是同龄人。

        世界上最残酷的宗教战争之所以会爆发,往往是因为争斗的双方都将本民族的宗教发展到自以为至善至美的程度。

        不周山下,每个虔诚信徒,在他们信仰的神明指引下,既漠视敌人的生命,也漠视自己的生命。

        啊,在热爱神明名义,展开了杀戮,记载于史册上,是多么令人着迷,又是多么的令人心碎。

        

        正如帝颛顼所预料的,共工氏果然集结重兵拼死守护不周山。并向己方的所有盟军发出保护神山的号召。

        这正中帝颛顼的下怀,他的目的就是一劳永逸的打垮共工氏。

        要做到这一点,仅仅打败共工氏是不够的。因为共工氏一族历史悠久,和天下各氏族之关系,千丝万缕。

        在军事有个名词,叫做围点打援——

        围住敌人一战略要地,以之为诱饵吸引其他地方的敌人不得不前来增援。

        正是在这一战略指导下,帝颛顼很是从容,他集合主力,团团围住不周山,却打的不紧不慢。

        共工氏坐困愁城。眼见前来相助的盟军,来一波被灭一波。

        终于有一天,再也没有援军前来了。

        

        现在,我们可以即将翻开的是《淮南子》一书为我们留下的记载,上古神话中最精彩的一页——共工怒触不周山

        从前,共工氏与颛顼帝争霸天下。

        共工氏兵败之后,一怒之下,撞向不周之山,导致支撑天的柱子折了,系挂地的绳子断了。

        于是,天向西北方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移动。

        大地之东南方塌陷了,所以今天江河泥沙的流向都朝着东南方汇集。3形成了日月百川归海的地势。

        

        真实情形到底如何呢?在史料匮乏的情况,今天的我们只能驰骋想象。

        一败涂地、穷途末路的共工氏,彻底的绝望了。

        他登临不周山之巅,立于天柱之旁,胸中难免涌起了愤懑凄惨之感。

        苍天啊,上帝啊,列祖列宗啊,不正是你们的应许,我们共工氏一族才会为了保护不周山之天柱而耗尽最后一滴血。

        你们是听见,还是听而不闻。

        为什么下场尽是如此呢?

        你们难道没有看见沙场上那一个又一个前仆后继而倒下的战士们,他们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捍卫着你们的尊严,捍卫你们在人间的存在。

        共工氏绕天柱而彷徨,越想越不通,一怒之下,以头撞向了天柱。

        

        要如何理解共工氏的这一做法呢?

        在中国历史上,找一个与之相似的例子并不难。

        公元554年,正是中国历史上之南北朝乱世,西魏出动大军进攻定都江陵的梁王朝。

        江陵城破之日,梁元帝萧绎下令把所有十四万卷藏书付之一炬。

        萧绎其人,五岁时就能背出《曲礼》的上半部.虽然自幼瞎了一眼,却异常好学,虽然只活了四十多岁,可是著作等身,超过五百卷。

        像他这样一个一生爱书的人,一旦登临帝位,第一件事情就下诏搜罗图书。

        两汉以至魏晋,经过王莽和董卓之乱,内府藏书,多已焚毁。民间还偶尔散着一些秘本。

        有赖于萧绎的努力,江陵最终最终汇集了藏书十四万卷。

        梁元帝焚书后,自己也万念俱灰,想投火自杀,他的左右共同阻拦了他。在寻死不成的情况下,他又把所佩宝剑在柱上砍折,自叹:“文武之道,今夜尽矣!”

        这诚然是中国文化史上一场浩劫。

        设非萧绎爱书成痴,这十四万卷的图书之运命,断不至于此。这十四万卷图书之聚合、之离散,也正是萧绎本人的运命。

        同样的,如果不是共工氏本人对于本族信仰之虔诚,他也不会在不周山下,支持那么久。

        绝望之余,爱之深,则恨必切,说起来,也是人之常情了。

        

        共工氏本人是否死于不周山山上,已不可考。

        共工氏余部在不周山之兵败之后,已经无力和少昊氏、祝融氏联军抗衡,他们当是再拥立新的族长,逃到北方之系昆山。

        为了纪念力战不屈的首领共工氏,他们在这座山上兴建了共工台。

        任何来这座山狩猎的民众,当他们张弓搭箭之时,都不朝向北方,以示对共工氏的尊敬。4

        

        帝颛顼既平定共工氏,一边学习先祖黄帝的做法,巡视天下。5一边则将善后事宜也提上了日程。

        第一件事情自然是决定是否重修不周山之天柱了。

        少昊氏、祝融氏、共工氏三族死了那么多人,就是为了这根柱子。

        重建它,帝颛顼疯了么?中兴黄帝王朝,独占祭天之权,难道不是帝颛顼一直以来的理想。

        事实上,正是因为不周山下一战之残酷,让帝颛顼深刻意识到人力之局限。

        他终于明了黄帝在他全盛时期,为什么不一口气解决这些问题。

        黄帝一族要长期而稳定的领导华夏集团和东夷集团,就不能有所妥协。

        正所谓,一代人有一代之事。

        眼下,帝颛顼要做的不惟是医治各族的战争创伤,还要告诉各族。

        这场大战,并不是为了让本族人高高的骑在各族之头上,而是为了合力开创一个美好而和平的新时代。

        因为,帝颛顼决定做三件事。

        重修不周山之天柱是第一件。

        然而怎么保证重建天柱是为了稳定黄帝王朝的统治,而不让共工氏一族生起侥幸之心,进而卷土重来。

        基于以上的考量,帝颛顼首先向天下人昭告共工氏的罪行。

        黄河之下游之所以洪水泛滥,无有穷期,乃是因为共工氏有负历代圣王之嘱托,不惟不好好守护不周山天柱,居然摧毁之。

        也因此激怒了天上神明,让大地向东南倾斜,海水向陆地上倒灌。

        在这场大浩劫中,平原上的人多数都被淹死了,幸存者只好逃往山上。

        我帝颛顼,作为万民之主,为了天下苍生,不得不兴兵,代天诛讨共工氏。

        之后,帝颛顼再屈尊请来伏羲王朝时代女娲族的后裔女娲氏主持这项重建天柱工作。

        同样是《淮南子》一书,为我们保留这一可贵的资料——

        远古时代,四根擎天大柱倾倒(可见不周山上之天柱,乃是由四根柱子构成)。,九州大地裂毁。

        天不能覆盖大地,大地无法承载万物,大火蔓延不熄,洪水泛滥不止。猛兽吞食良民,凶禽捕击老弱。

        于是女娲冶炼五色石来修补苍天,砍下鳌足当擎天大柱。

        (黄帝一族据说是出自天鼋氏,天鼋就是大鳖,可见女娲以鳌足为天柱,实是偷梁换柱,使得黄帝一族得以取代共工氏,独占了不周山天柱的祭天权。)

        堆积芦灰来制止洪水,斩杀黑龙来平息冀州。

        苍天补好,四柱擎立,洪水消退,冀州平定,狡诈禽兽杀死了,这时善良百姓有生路了。

        女娲背靠大地、怀抱青天,让春天温暖,夏天炽热,秋天肃杀,冬天寒冷。

        她头枕着方尺、身躺着准绳,当阴阳之气阻塞不通时,便给予疏理贯通;

        当逆气伤物危害百姓积聚财物时,便给予禁止消除。

        到这个时候,天清平,地安定,人们睡时无忧无虑,醒时弃智无谋;或以为牛,或以为马,随人呼召;行动舒缓沉稳,走路漫无目的,视物若明若暗;

        膧朦无知天真幼稚与天道万物和协,谁也不知产生缘由,随意闲荡不知所归不求所需,飘惚不定没有目标。

        到了这时,野兽毒蛇全都收敛藏匿爪牙、毒刺,没有捕捉吞食的欲念。6

        帝颛顼何以功成而不居,反而将所有的功劳都让给在三族争霸天下之中一直袖手旁观、保持中立的女娲族呢?

        这是因为少昊氏、祝融氏、共工氏三族在争霸天下的大战中,各自都死伤惨重。此时,无论表彰那一族,都会成靶子,激起敌对方的同仇敌忾之情。反而不利于局势的稳定。

        正因为有此顾虑,所以帝颛顼在和力黑讨论大战善后事宜,有如下一段对话:

        帝颛顼请教力黑:

        我让女娲氏重建不周山之天柱,天地已经重新生成,老百姓即将获得太平,休养生息。

        可是各族之中,还有有一股逆流,他们不遵循天之大德,大搞阴谋,互相覆倾。他们不团结而搞分裂,我很忧患这种现象,为之若何?

        力黑回答说:

        不要担忧不要忧患,老天爷的安排最大。

        天地已定,蜘蛛与蛲虫必然相争!这些不团结而搞分裂的一小撮势力,如果明目张胆的起来对抗,则注定失败。其实他们搞不搞对抗,都无关大局,肯定不会成功的。

        因为顺天者昌,逆天者亡!我们只要不违逆天道,则不会失去我们守护的一切。

        现在天地已经重新生成,老百姓即将获得太平,休养生息。胜负已成定局,这些不团结而搞分裂的一小撮势力成不了什么气候。

        信念坚定了,就没有什么是搞不定的。要让老百姓坚定信念,也很简单,就在于君主治理天下,依靠公平之心,镇压坏人,施行德政。7

        

        拟定并颁行《颛顼历》是第二件大事。

        这个《颛顼历》的制定,其推演筹算之基础,不惟是南正重氏所拟定太阳历和火正黎氏所拟定的火历,还借鉴了共工氏一族综合太阳历和太阴历所拟定的阴阳合历。

        准确性比黄帝所拟定的《调历》大大的提高了。

        中国古代历法,根据文献记载,截止于汉武帝,共推行过六种历法:

        黄帝之调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鲁历,合称为古六历。

        自颛顼历之后的历法,名称变来变去的,其实都不过是岁首不同。究其实,这些历法之基础都是建基在《颛顼历》之上。

        正因为《颛顼历》影响之大,是以颛顼本人被奉为中国历法的祖师爷——历宗。8

        秦统一中国后,秦始皇是个比较务实的君主,也不搞什么搞羊头卖狗肉的秦历,其推行的历法直接就名之为《颛顼历》。9

        《颛顼历》是一种四分历。一回归年为365又1/4日,一朔望月为29又499/940日,以十月为岁首,闰月放在九月之后,称后九月。

        这一历法一直沿用到汉武帝时,汉武帝下令制定《太初历》才结束了他的历史使命。

        自颛顼时代而至于汉武帝,颛顼历施行了两千多年。

        任何历法都有岁差,即便是今天的公历,颛顼历能流行二千余年而不废,其准确性是相当惊人的。

        

        其三,重申“绝地天通”之政策,强化黄帝一族对祭天权之独占。

        表面上看起,“绝地天通”是对民神任意沟通的混乱状态,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整合。

        然究其实,则是中国进入神权时代,释放出来的第一次构建政教合一之政治制度的冲动。

        所谓政教合一,乃是一种政权和神权合二为一的政治制度。

        其基本特点是:国家元首和宗教领袖同为一人,政权和教权由一人执掌;国家法律以宗教教义为依据,宗教教义是处理一切民间事务的准则,民众受狂热和专一的宗教感情所支配。

        帝颛顼成功了。

        然而他的这个第一次,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构建政教合一的冲动。

        (此外,尚有两次影响深远却终究不能成事的冲动,一则是东汉末年张角的太平道,一则是清末洪秀全的太平天国运动。)

        现在很多研究中国历史的学者,总是断言中国人的宗教观念不强,没有恒定之信仰,又或者说中国人之宗教太过于世俗化,是以不可能构建政教合一之政治制度。

        事实上,任何文明一当发展到某个巅峰,都必须释放构建政教合一之政治制度的冲动。

        这一冲动甚至是文明发展的原动力之一。

        中国人之所以进入王权时代,即与各大文明分道扬镳,走上自己的道路。乃在于中国人所处东亚之特殊地理,注定了在这块广袤的土地上将成立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大帝国。

        在古代,真正拥有管理超级大帝国的经验的国家。屈指可数,一曰罗马帝国,一曰波斯帝国,一曰阿拉伯帝国,此外就是中华帝国了。

        当然这里超级大帝国的定义,不等于普通之所谓的帝国,有三项硬指标,一是地域辽阔,二是民族众多,三是历史悠久。

        地域辽阔往往出自于武力兼并。

        武力兼并必然招致各民族的抵抗。

        那解决这一问题呢,有两个方案,一是在官方意识形态中认定宇宙中只有一个至上神或主神,如基督教的“上帝”、伊期兰教的“安拉”。

        二是官方意识形态尊重各民族之信仰,让各民族之神诋稳而相安。

        选择方案一的帝国有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这些帝国虽然在某段时间得以稳定,但是随着岁月之流逝,最终尚失了活力。

        因为将神诋定为一尊,必定使得国民之想象力受到制约。不能想象失去神诋辅佑之世界。

        选择方案二的有波斯帝国,波斯帝王们的宗教自由化、政治自由化政策使波斯政权与叙利亚各民族的关系融洽起来。然而却不能构成一种让各民族长久倾心的向心力。

        因此一旦亚历山大大帝兴兵远征,波斯帝国覆亡之后,就此不能复振。

        唯有中华帝国,自黄帝王朝奠基之始,乃至于今,实有五千年之传承。

        期间分分合合,遭难多故,在各大帝国之中,硕果仅存,这是因为中国人明智的选择了一种很古怪的方案。

        在官方意识形态中认定不信怪力乱神的儒家学说为独尊。以春秋之智者孔子为人王为教主。

        孔子遂成为貫通天人的“聖王”,集“天道的神聖”與“人本質的崇高”于一体。

        进而,对各民族之信仰,在宽容的总原则下,既扶持的同时,也在儒家学说的指导下,加以限制。

        本乎此,整個中國只存在一個以皇帝為代表的系統,執行政治與宗教兩個世界的功能,也是社會秩序的根基所在;

        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特殊之處,迷人之处,也是渊薮之所在。

        「聖王」成了中国任何一任帝王君主终生努力之目标。

        儒家学说取得了文化本體的地位,一切的思想都可從它來衍生,也可從它那裡得到終極的證明。

        它成為中國知識、思想及信仰系統的根本依據,亦成為中國文化的偶像符號,更是專制主義揮之不去的罪魁禍首。

        

        当然,在帝颛顼时代,帝颛顼肯定不会为未来想象设计出这样的方案,他此时的选择是第一种方案。

        这种方案带来的效应,一曰神权高于王权,是以在进入王权时代之前,黄帝王朝的历任君主口含天宪,成为天的代言人。

        他们每一天都在努力,努力什么呢,和各民族的信仰过不去,致力于将本民族之信仰凌驾于各民族之上。

        他们身上,作为超级大巫师的使命感,远远超过了人王。

        因此,在长达几百年的大洪水之灾难期,自颛顼乃至于尧舜禹,第一要务并不是治理洪水。

        而是为了“声教远备”、打压各民族之信仰而兴起的一场场征伐——一上古时代的宗教战争。

        所以,不要说中国人没有宗教信仰,不要说中国人没有宗教战争。不要妄自菲薄,不要认为中国人没有灵魂。

        这些,都是中国人在五千年前就玩剩的。

        也正是因为这一场场宗教战争,如此惨烈,却没有带来理想的政治效应,中国在结束神权时代之后,就已经认定,想要依靠战争,搞定各民族信仰,是一件非常愚蠢的事情。

        所以降自夏王朝时代,乃至于今,宗教战争在中国历史间或有之,但从来不是主流。

        

    • 家园 所谓三皇五帝(11)

        帝颛顼卷入了南方争霸战,确实极大的缓和了祝融氏的压力。取得了1+1>2的放大效应。

        至此,作为局域战的南方争霸战战争规模大大扩大了,所有的各氏族都直接间接的卷入这场大战中。

        正如世界大战二战,每一次原有的国际体系的微妙平衡被打破,国家无论大小,都无法独善其身。

        黄帝王朝留在北方涿鹿的各氏族们也纷纷加入了战团。像力黑、太山稽之类的重量级人物也出现在战场上。

        这些有生力量的加入也极大壮大了少昊氏、祝融氏联军的声势。

        这时候,就文明程度、科技水平、经济支持、后勤供给等角度而言,战局可是说是向帝颛顼一方倾斜的。

        不过共工氏一族战斗力之强,特别是他们的死磕意识,让各族联军大为头疼。

        任何战争,不仅仅取决于作战双方文明程度、科技水平、经济支持、后勤供给。人的因素也很重要。

        像在新中国的抗美援朝之战,中国志愿军可以说很多方面都不如美军,但是只有一条,人的因素,是美军无法比拟,是以以弱制强,打成了平手。

        前面说过了,共工氏一族宗教信仰至为虔诚,那么反应到现实的战场上呢,战士往往舍生忘死。

        人的因素再加上宗教狂热,两者之结合,爆发出来的战斗力更是惊人了。

        我们不妨看看现代的两伊战争,最初伊朗被伊拉克打的挺惨的,那时候伊拉克自称世界第四大军事强国,虽然吹牛,也是有本钱的。

        而伊朗的应对,则是宗教领袖霍梅尼向人民发出号召——

        “迅速行动起来吧!我的兄弟们,为真主而战,为伊斯兰而战,为伊朗而战。踊跃的加入战斗的行列,我们将组建一支两千万的大军把伊拉克侵略者彻底击败”。

        也由此,伊朗全民陷入了宗教狂热。

        在战争中,伊朗军队中一支由12岁到18岁的青少年组成的队伍格外抢眼。

        他们瘦小的身躯上,都挂着一把塑料制成的小钥匙。

        据说,那是霍梅尼发给他们的,用以打开天堂的大门。

        正是这支队伍,以他们的血肉之躯去扫除伊拉克军队精心布设的雷区。

        他们在毛拉(神职人员)的带领下,一边高喊着“真主伟大”的口号,一边冲入雷阵。前边一批倒下了,后边的一批接着上。

        这种近乎疯狂的攻势,伊拉克军队自然为之心惊胆战,斗志动摇,防线随之崩溃。

        

        在上古之时,人类的宗教信仰可能比现在更加纯粹。共工氏一族守护不周山天柱几千年,自然而然的形成一种类似“上帝选民”的优越感,也就不足为奇了。

        共工氏强悍的斗志和战力,黄帝一族不由的联想起蚩尤,并比附之。

        (二战都过去60年了,我们现在一提起战争狂人,就自然而然想到希特勒,都成条件放射了。)

        于是,加入帝颛顼联军一方的力黑和太山稽,讨论起战争局势的发展,也把共工氏视之为蚩尤。

        力黑12是个官职,是上古时代的特务头子,类似于今天的国安局局长,专门搞情报收集、刺探工作的,并派遣间谍长期潜伏敌军内部。

        在黄帝王朝始创时期,黄帝对力黑很是看重,就曾经亲自向自己的大臣们解释力黑的工作性质和他的重要性。

        黄帝说——

        我之所以能够管理人民,乃是因为授命于天。我爱惜民众,民众也就不会流亡。这样,我就能坐稳我的君主大位。

        我发布的人事任命,不但要维护本族人的利益,还要取用异族贤能之人。这样人才就不会有遗漏,黄帝的统治也就臻于至善的境界了。

        啊,我作为授命于天而统治天下的君主,命令力黑深入民间、隐伏藏匿起来,周游王朝之四方,收集各种各样的情报,并直接向我负责汇报,看看统治天下还有那些更好更完善的办法。

        当力黑把收集的情报拿出来和大家分享的时候,他说见到的是黑的,那就是黑的,他说见到时白的,就是白的。

        可见,在黄帝王朝时期,黄帝是何等依赖力黑所构筑的情报网。

        涿鹿大地震之后,力黑的情报网的运作能力肯定是大不如前了。

        但是以他的身份,和敌情的了解。应该说对共工氏一族的了如指掌。

        人往往对所处的困境了解的越多,信心就会动摇,力黑也不例外,于是他问太山稽说:(共工氏一族)骄居淫溢,阴谋略地,我们的领袖颛顼该拿他怎么办呢?

        太山稽在黄帝时代也是位尊权重,相当于右相。13太山,就是泰山。当是出自东夷集团的。

        力黑之问太山稽,可能是代表北方没落的华夏集团向少昊氏主导下东夷集团摸个底。

        都加入帝颛顼一方,还来摸底,可见是战争中遭受到挫折,心里开始没底了。

        战场形势的变化过程中,对盟友做不诚实的表述,后果是很严重的,太山稽当然不能睁眼说瞎话,掩败为胜。更要鼓舞力黑的战心。

        于是太山稽就开始说一些很务虚的套话,类似“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之类的套话。他回答说:

        你不必为此担心。天道中正而确当,日月也是沿着恒定的轨道不停地运行。每天从不懈怠,以臨天下。

        百姓的生活是有准则的, 所以,可以通过怂恿其欲望而尽其淫溢,当他淫溢到了极点时就会走向失败。

        现在共工氏一族已经达到其强盛之巅峰,必将走向衰落。

        我们的策略无他,就是在战场多输几次,让他们志满意得。

        多多给予他而使之贪婪遇害,尽量施赠他而使之挥霍得殃。

        使之优裕荣耀而尊显,然后,再收捕之而治其罪;

        这样,就会使他死到临头了都来不及反思后悔。你不必多虑。

        太山稽的这番答复很高妙,把己方在战场上的失败,当成是己方的策划。

        这样的例子,古今中外也是比比皆是。二战中的日本,已经强途末路了,但是他们的广播里宣称——每一次战役的失利,都在掌握之中。14

        力黑当然不可能去符合太山稽,而是继续阐述问题的严重性,他说:

        与共工氏一族交战已足足有六十次了,而帝颛顼尚未成功。

        共工氏骄居淫溢而反得其势,这大概可以称作上天的佑助罢。

        天助共工氏,所以他有恃无恐,更何况现在天地都同样佑助他。这可怎么办呢?

        力黑和太山稽两人有点鸡同鸭讲,于是力黑决定捉住一个重点,“天”,所谈的这个天,当然指的是共工氏一族,自认为天柱之守护者,在战场上表现出来的宗教狂热。

        太山稽彻底无奈了,毕竟共工氏一族享有祭天权由来已久,各族之所公认。帝颛顼虽然已经采取了“绝地天通”之政治举措。

        但是要论到效果,眼前估计是看不到。想看到,至少也得先把共工氏给解决了。

        于是,太山稽只能安慰力黑,当然安慰别人的人往往是在自我安慰。他说:

        你还是姑且不要谈什么佑助之类的话罢,我们现在需要的是作好准备。

        我将借着共工氏一族所行的逆事,满足他的欲望,勉励他去尽力做坏事,促使其恶贯满盈。

        你什么也不要说。当领导的只要信心坚定,下面的人才会安心。

        信心坚定以待天时,安心以伺人事,天地为之建立名分,万物随之而生,总之啊,我们听天由命。

        老天爷的安排最大,错不了。逆与顺都各有分际。不要惊慌,无需恐惧,共工氏一族倒行逆施的恶行就会得到惩治了。

        我们何妨促使其恶贯满盈而后杀掉他。15

        

        太山稽说的都是空话。

        这些空话,不单太山稽一个人在说,帝颛顼也不例外,估计说的自己都心烦。

        毕竟六十多场战役打下来。估计帝颛顼已经从一个青年人变成中年人了。

        耐心即便有,也消耗的差不多了。

        事实上,战场上三方,谁也没想到战事会拖那么久,拖了那么久还只是进入相持阶段。

        为了结束这场战役,三方可以说什么样的好主意坏主意馊主意都出过。

        而在三方之中,最为揪心的,自然是帝颛顼了。

        因为相比较盟军祝融氏和死对头共工氏,帝颛顼领导下的少昊之国有个极大的缺陷。

        那就是祝融氏和共工氏都是地头蛇,是主人。

        而少昊之国刚刚迁到濮,立足未稳就介入争端,这叫做远来是客。

        

        大凡行军打战,讲究的是主客分际。对这点的重视,是不论战争的规模大小的。

        什么叫主客呢?

        主客是对交战双方的一种描述,譬如守城的,布防完整地守护这个城池的,这支军队就为主,前来攻城的就是客。

        野战的时候,两支军队先到战地的为主,后到的为客。

        在同一个战场扎营的,背山面水居于高处,占据有利地形,那他就是主,与他为敌的,在这个战场找不到这么好的地方扎营,他就是客。

        主对于客是有优势的,要不就是有地理形势上的优势,要不就有时间上的优势。

        譬如他先到战地,就可以好整以暇,从容应敌,先立营、先布置伏兵、先做饭,后来的仓促赶到,有的时候阵脚还未稳,就受到攻击。

        所以,但凡打起战来,将领的打算都是尽量要做主不要做客。因为做客的失败几率太大了。

        上面说是小规模的遭遇战,而就一个大战役来说,乃至于一个大战略来说,也是可以同理推论的。

        少昊氏和祝融氏联手,虽然在地利上有祝融氏的指引,不至于太吃亏。但是毕竟是客军,一切的后勤供应,乃至于当地民众的支持,肯定没有祝融氏、共工氏那么从容。

        帝颛顼深切明了一点,就是再耗之下,即便最终取胜了,打败了共工氏,天下共主之位只怕落到祝融氏的头上。

        为什么,因为他是客军。客军在战场上的消耗是最大。

        说起来,蚩尤便是以客犯主,最终失败,难道这样的前车之鉴不值得警醒么。

        看来,只有调整战略了。

        

        帝颛顼计将安出?

        应该说,就正面战场而言,共工氏绝对不是少昊氏和祝融氏两族联军的对手。

        但是共工氏也有他的优势,一是战斗上士气旺盛,打起来不要命。

        这条好办,人多欺负人少,大不了杀敌八百,自伤一千也就是了。

        二是共工氏有水师,打不过就跑。

        这就要命了。

        看来只能诱使敌人打一场他们不打的硬战、消耗战,使得敌人只能不断向战场投入有生力量,而最终力竭,而屈服。

        帝颛顼的这个策略并不出奇,人类很多影响历史进程的关键性战役莫不如是,比如二战时斯大林格勒大会战便是最好的例子。

        作为人类历史上最为血腥和规模最大的战役之一。斯大林格勒大会战历时长达六个半月。战役以参战双方伤亡惨重及对平民牺牲的漠视而成为人类战争史上的著名战役。

        之所以如此,乃在于斯大林格勒这一战场的重要性,对于苏德两军来说,都是退无可退。

        最终之结果,德军的惨败导致完全丧失了苏德战略上主动权,其灭亡指日可待。

        

        那么,在哪里开辟这样一个战场,共工氏不得不守,不得不守到最后一个人的战场。

        很简单,就是共工氏一族世代守护天柱之所在——不周山。

        这个方案在帝颛顼在脑子,应该成形多年,只是不到最后关头,他是不会拿出手的。

        这实在是冒天下之大不韪。

        原因无它,政治影响太恶劣了。

        楚汉相争之时,刘邦曾经指责项羽有十大罪,其中之一便是焚毁秦宫殿。

        当其时,天下苦秦久矣,但是焚烧秦宫殿这种摧毁文明的做法,还是不被天下人认同的。

        那么我们不难想象,在上古时代,帝颛顼要以神山不周山为战场,摧毁共工氏守护之天柱的念头,所带来政治影响必然更为恶劣。

        因为不周山可比秦宫殿,那可是自伏羲王朝以来,列族万方尊崇的神山。

        天下各氏族的每个族长,都以到此膜拜为荣,并从这里直接自上天得到神明的启示,作为本族人奋斗之目标,发展之方向。

        至于不周山上天柱,其重要性更不是黄帝一族所立建木所能比拟的。

      • 家园 好东东,加油!
      • 家园 从黄帝到启这段时间,

        大致的部落和事件都在考古上有一定的证据.但要把它成为信史还有路要走.

        几个点,一个黄帝时期的文字.二是黄帝时期相对较正确的年代.这两个东西如果搞清楚就好了.

        • 家园 我写的不是信史

          也不可能是信史。

          我也不相信,考古会解决什么问题,因为中国人文字之发展,到商代才成型,而叙述事件的能力,特别是叙述历史的能力,则要到春秋时代才成熟。

          我们可以从地下挖出很多东西,但是这些东西永远不会开口说话,告诉我们一个完整的事件。

          我写这本书的意义,在于尽可能让零散文献支撑起来的上古史,有一个逻辑。让整个整体说的通。这已经是很难的一项工作了。

          事实上,研究历史,想象力也很重要。没有想象力,就无法将心比心。就无法真正的了解历史事件的每一个细节。

      • 家园 看了一下。

        错别字,词法错误还挺多的。

        大伙儿见谅,等回头完稿再改吧。

        现在的时间都花在了查资料上了。奶奶的。

    • 家园 所谓三皇五帝(10)

        共工氏一族历史也很古老了,早在伏羲王朝时代,就被授命管理神山不周山的天柱。

        这一族因何被如此看重呢?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共”和“工”这两个字。

        前面说过了,上古人取名字是很有讲究的。

        共,有好几种写法,一种是xx,双手交叉,向天高举,可以是在膜拜神灵。另一种则是艹,可能是双手环抱于胸前,估计也是膜拜神灵的姿势之一。

        由此衍生所造的汉字有“供、恭”等。

        这样的“共”和作为顶天立地测量日影的柱子“工”联系起来。

        不言而喻,共工氏一族乃是是一个极度虔诚,世代守护天柱的宗教狂热分子了。

        “共”还有一种写法是上面一个长长的石头,口,下面xx,合起来就是双手举起大石头,做什么呢,当然就是营造土木工程了。

        也就是说,这一族从很古早就擅长建筑了。

        我们看中国汉字,举凡和建筑有关的,都离不开“工”——

        抬重物是“扛”;

        用斧头砍树是“攻”;

        用力工作是“功”;

        盛水的陶器叫做“缸”;

        从这个意义来说,“共”和“工”的结合又告诉我们,共工氏一族所掌握建筑技术之先进为各氏族所公认了。

        上古时代,需要修建的大型建筑,大致有两方面,一是诸如高昌京之类的宗教祭祀场所。二是治理水患所必需建造的各种各样拦截围堵洪水的堤坝。

        上古之人类之所以能够进入定居时代,肯定是要逐水而居的。各大文明概莫能外。

        而能够在水边长期的带下来,则必然要承受的起水患,而治理水患,自然也就离不开擅长治水的共工氏一族。

        可是这么说,在这本书中,所谈论的各氏族中,掌握各种各样科技最全面的当属心灵手巧的共工氏一族。

        科技领先,而又信仰虔诚,则共工氏一族独步天文历法之学,便是理所当然了。

        共工氏是怎么解决这“十日”难题,今不可晓。但大致应该采取的是“置闰”之法。190

        “十日”难题导致四时失度,现在共工氏创设的闰制,协调四时与12个月太阳历和太阴历之间的时差,使四时与日月运行步调一致,终使年岁有序;191

        上古有个传统,就是天文历法学一有发展,就会定出一个新的官职出来,然后再制定一族人专心研习他。于是就有了“十日”一族。192

        

        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

        炎帝一族对共工氏佩服啊,论功行赏,马上给共工氏送上本族地位最高贵的女人。

        于是,共工氏也得以拥有了炎帝一族的血统。

        炎帝一族这个做法呢,叫做两面下注。

        中兴神农王朝,看来仅仅靠自家人是不行了。

        只不过,炎帝一族算盘打的再响,也比不上形势变化快。

        炎帝一族之所以能在南方立足,一来是神农王朝历史很悠久了。这是软实力。二来呢,他的兄弟黄帝所创的黄帝王朝建基北方,保持着对南方各族的震慑。这是硬实力。

        只是归根结底,软实力从来没有硬实力来的实在。

        当黄帝王朝因涿鹿大地震陷入瘫痪状态,炎帝一族在南方也就江河日下。

        反倒是祝融氏和共工氏都有了炎帝一族的血脉,各自做大,号令各部族就更为理所当然了。

        

        此时炎帝当已死,共工氏和祝融氏都想当老大,两族又都和炎帝一族通过婚,论起家门,谁也不服谁。

        于是,很简单的逻辑又开始上演了——

        不服,打到你服为止。

        共工氏和祝融氏为了争夺南方霸主之位,大打出手了。

        多年的明争暗斗终于公共化了。于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南方争霸战揭开了帷幕。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帝颛顼迁都于濮。193

        

      ???

        楚帛书摹本,又称楚缯书,内容共分三部分,即天象、灾变、四时运转和月令禁忌,丰富而庞杂。在文字的四周绘的12个怪异的神像,帛书四角有用青红白黑四色描绘的树木,即四时令神。

        祝融氏的势力范围很广阔,据有今天湖南湖北一带。

        那么共工氏的地盘又在那一处呢?

        共工氏将本族兴起之地,山称之为共山,水称之为共水,谷称之为共谷。194

        这个地方据考证在今河南辉县市。195

        由于共工氏这一族擅长于治水,族长又是超级大巫师,河洛一带有多处山川河流以共为名。

        从伏羲王朝开始,到了黄帝王朝,影响力日渐扩展,其族众播迁之地一直延伸到湖北湖南一代。

        上古之时,尚无领土之概念。因为天地茫茫,皆未开辟,到处都是飞禽走兽,人类在定居点群居才能确保安全。

        这些定居点星罗棋布,共工氏因此得以和祝融氏或隔山相望,或隔水相望,共居于一地,而彼此相安。

        漫长的岁月中,两族之势力各有消长。

        祝融氏作为祭祀南方和祭祀夏季两项祭祀专有权的部族,极盛时期,其势力范围共一万二千里。

        而共工氏长于治水,各族一遇水患,便往相求,也促成他成为南方霸主。196他的势力范围沿着黄河中上游拓展,天下共主之位一度触手可及。

        春秋时代,齐桓公请教他的大臣管仲:“从燧人氏以来,历史上的重大经济筹算,可以讲给我听听么?”

        管仲回答说:“从燧人氏以来,没有不运用轻重之术治理天下的。

        在共工氏当政的时代,天下水域占十分之七,陆地占十分之三,他就利用这个自然形势来控制天下。

        到了黄帝当政的时代,努力除掉各地的武装,限制他们制造武器,烧山林、毁草薮、火焚大泽、驱逐禽兽,实际上都是为控制他人,这然后才得以统治天下。……”197

        在管子的答复中,共工氏似乎在黄帝王朝建立之前一度领有天下。198便制定了典章制度,设立各种各样以水纪名的官职。199

        那应该是共工氏一族最拉风的时期。可惜时代太久远了,没有更多的资料。

        一个平常人只要拉风过一次,就会永远惦记着曾经拉风过的日子。

        部族如此、民族如此、国家也如此。

        (现在,作为中国人我们,不还很有人羡慕秦皇汉武成吉思汗的赫赫武功么,整天看着古代的疆域图,惋惜着这块地曾经是我们的,我们曾经曾经多么多么的拉风。)

        共工氏自然也不能自外,很想抓住炎黄二帝相继辞世的权力真空期,狠狠地拉风一把。

        此时在共工氏的心中,只要打败了祝融氏,就可以一跃崛起,成为了南联盟盟主。

        成了南联盟霸主,是不是就满足了。

        所谓“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

        这么多年来,青阳主政的少昊之国,无所作为,还能稳居东方盟主,和共工氏一族并驾齐驱,已经让共工氏很窝心了。

        现在,少昊之国因大洪水而迁都于濮,和共工氏的地盘接壤。

        共工氏眼见帝颛顼窘迫之境,加以上代炎帝失位之辱(他自身因和炎帝一族通婚,有了炎帝一族的血统),油然兴起了王霸之心。

        像共工氏这样的人物,帝颛顼自然是无望让他屈尊成为臣属了。既然选择的余地有限,也就只能起用重氏。

        当帝颛顼在濮安顿下,更马上感觉到共工氏作为炎帝支裔,对于黄帝一族的敌意。

        

        祝融氏和共工氏其时打得真酣,对于势力范围出现的帝颛顼,虽然在意却不上心。

        随着战事的扩大,共工氏一族占据黄河中上游,他们善于治水,发动水攻,自然是预料中事。

        其时共工氏应该建立起了中国人第一支强大的水师200。

        《史记·补三皇本记》上说在这场南方争霸战中,共工氏一族“以水乘木”,当是指共工一族已经能在水面上驾驭舟筏之类简陋而原始渡水工具,借此向祝融氏发动攻击,频频得手。

        水师有个特点,就是可以顺流直下,飘忽无踪。

        先民都是逐水而居,祝融氏麾下之部族自然很容易受到共工氏的攻击。等祝融氏反应过来,集结反击的时候,共工氏则再此舍岸登筏,扬长而去。

        如此反复,祝融氏再强大也抵挡不住了。

        祝融氏不甘失败,脑筋也转得极快,在战场上军事失利,并不意味着全部。还是可以通过政治上的外交斡旋赢得转机。

        于是祝融氏把目光投向了正在濮忙于抗洪救灾、招抚流民的帝颛顼。

        帝颛顼却迟迟未予答复。毕竟立足未稳,贸然卷入争端,结局恐怕会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了。

        怎么办,凉拌。

        隔岸观火、静观其变,才是上上之策。

        当然所谓这个上上之策,并不是帝颛顼所能拿的主意。而是帝颛顼手底下握有具体实权的各位族长的主意。

        帝颛顼之所以当上少昊之国的君主,说的好听一点,就是受命于危难之时。说的难听一点,则是典型的替罪羊。

        要知道,在上古,任何部族,一遇到天灾,族长就需挺身而出,以自身作为牺牲。

        即便降自王权时代,商王朝的开国君主成汤作为本族之族长兼大巫师,在一次长达七年的大旱之中,在族众之逼迫下,也只能舍身求雨。

        相传,商朝始建,国内便发生一场罕见旱灾,旱情持续长达七年之久。201

        触目之所及,河干井涸,草木枯折,庄稼颗粒无收。百姓只能四处逃荒。

        饿殍遍野之惨烈景象下,身为方国之君的商汤唯有求助于巫祝专家,磕问天意,卜辞显示大旱不雨,乃是天遣。

        于是,商汤即命令人设立祭坛,每日进行祭祀,祈求上天降雨。

        上古祭祀,以牛羊猪等生畜为牺牲,架在木柴上焚烧作为上供,而后由史官虔诚向上天进行祷告询问缘由——

        “是王政无节制否?

        是百姓有冤憎否?

        是官吏贪污否?

        是小人横行否?

        是女人干政否?

        是王宫奢侈否?

        上天为何不降雨养育百姓呢?”

        只是“天何言哉”,到底一点也不理会。

        大旱依旧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在大旱延续到第七个年头时,商汤率同伊尹(商初重臣)等满朝文武百官大臣,一起到一个叫做桑林的地方共同祭天求雨。

        但老天照旧一点面子不给。

        于是,商汤只好再次请人占卜,结果其卜辞显现说:

        要用“人牲”祭天才行。

        所谓用“人牲”祭天,就是以干柴焚烧活人上供天神。

        商汤听到占卜结果,便道:

        “我所以祭祀求雨,本是为了拯救百姓之苦,怎么能以他人作为牺牲来祭天呢?还是用我自己作为祭品吧!”

        于是商汤随之亲自沐浴净身,而后登上祭坛向上苍祷告——

        我小子履,敢于大胆虔诚地用黑色公牛来祭祀,冒昧地向光明而伟大的天帝祷告:

        对有罪的人,我不敢擅自赦免。

        你的臣仆的善恶,我也不敢隐瞒掩盖,对此,你心里是清楚明白的。

        我自身如果有罪,请不要责怪连累天下百姓;天下百姓有罪,请求归在我身上。202

        祷告完毕,商汤毅然坐上柴堆,命令左右点火。

        正在此时,天上风起云涌,大雨骤然而降。

        商汤舍身祭天的故事,被后世传为佳话。

        然,究其实,则在于上古政治制度设计中,一遇天灾,君主必须总其责,无可推诿,无可逃避。

        于是,中国之历史进入了皇权时代,因此有一个非常美好的“传统”——

        国家如果遭受了大的天灾,或者当一些特殊的自然现象被认定为凶兆。

        君王就要下“罪己诏”,全面检讨自己的错误。

        向上天,向所有百姓承诺一定会改正错误,并要求天下人务必要劝谏、监督自己。

        以此来获得上天原谅,免得上天降罪、百姓受苦。

        几千年来,中国的君主们一直老实不客气的将这套把戏,颠来倒去的娱乐中国历史,民众往往被愚的幸福的不知道所以,总之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降自晚近,北朝鲜连年困于饥荒,其官方媒体《劳动日报》于4月7日报道称:

        因为发射卫星需要很大一笔钱,领袖金正日便“为无法投入更多开支改善人民生活感到痛苦,甚至哽咽和抽泣”。

        这几滴眼泪便相当于现代版的“罪己诏”,

        又可见中国这一美好传统影响之深远,乃至于邻国,乃至于今日,犹有余迹。

        

        以自身作为牺牲,到了后世沦落为典型的不能再典型的愚民政治秀。

        然而在上古之时,则是每个领导人必须严肃认真对待的政治问题,因为一不小心,行差踏错,就要陪上自己性命。

        帝颛顼何德何能,二十岁能够登上君主之位,自然是因为少昊之国各族族长在大洪水之天灾面前,对帝颛顼有厚望焉。

        如果洪水越来越大,那就把帝颛顼给牺牲喽,再选上一个。

        一直到洪水退去之后,各族才真正把全部心力投入争权夺利之政治斗争中。

        

        就此时的政治形势而言,共工氏、祝融氏、少昊氏鼎足而三。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是一句套话。

        如果非要从中国历史上找出一段来作为比较,那共工氏、祝融氏、少昊氏三族就好比是东汉末年的赤壁大战前夕的魏蜀吴三国。

        共工氏拥有不周山之天柱,号令各族,兵威显赫,即将扫平群雄,自然是魏国之曹操。

        祝融氏久镇南方,颇得民心。正面承受共工氏一族最直接的压力,自然是吴国之孙权。

        少昊氏抛弃本根之地,有如难民,君主帝颛顼是黄帝一族直系苗裔,在三方之中,最为弱小,则是蜀国之刘备了。

        赤壁大战之后,天下开百年三分之定局。读史至此,难免浩叹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至于上古之时共工氏、祝融氏、少昊氏三族的相持,则因为帝颛顼之雄才伟略,以人力而挽天意。使得黄帝王朝衰而复振,传承千年。

        

        有人的地方,就有政治,有政治的地方,就有阴谋。有阴谋,自然就会有牺牲品。

        大洪水无有穷期,帝颛顼虽然大脑在想着怎么带领本族人度过这一难关,小脑中不免想着怎么自保。

        牺牲品,没人想当。

        帝颛顼也不例外。

        怎么办,当然不能凉拌了。

        任何玩笑都可以开,唯独自己的生命,是不可开。

        基于此,帝颛顼在审时度势之后,向迁都到濮的少昊之国的各族族众宣告——

        大洪水不是天灾,而是人祸。

        是长于治水的共工氏一族为了独霸天下,而在他们所居住的黄河中上游设立下一道道拦截洪水的堤坝。

        共工氏等到水位爬高之时,再挖开堤坝,最终造成了黄河下流泛滥,少昊之国国都空桑被淹。

        这显然是造谣,共工氏正和祝融氏打得不亦乐乎,那有心事操心这些个啊。

        可是从山东半岛逃到濮的东夷集团各部族族众一听,对啊,就是这么一回事。

        洪水那年没有啊,那有今年这么夸张的。

        共工氏不是一直在黄河中上游治水,他们自己一点事也没有,怎么洪水都灌到空桑上去了。

        民众群体性思维从古至今都是那么的有趣,只有很多人开始想同样一件事,那么这件事越荒诞越阴谋论越有人信。

        于是,大洪水便由天灾一变而成人祸。

        天灾呢?到了最后往往解决不了,只能流血,流君主的血来解决。也就是流帝颛顼本人的血。

        人祸呢?简单了,冤有头,债有主,还是只能流血,不过流的是敌人的血,对头的血。

        现在共工氏成为少昊之国的公敌,自然是要流他的血了。

        帝颛顼在煽动起了少昊之国的族众之后,少昊之国各族的元老们在此群情激愤的情形,也没有别的选择——

        这时候谁敢抛弃帝颛顼,那就等于是抛弃人民,等于是自暴自弃,结束自己的政治生命。

        于是少昊之国各族的元老们只能紧密的团结在以帝颛顼同志为核心的周围。

        帝颛顼第一次得行其志,所谓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他发布两道震撼各族、引发强烈国际方向的人事任命:

        一任南正重氏主掌神事,彻底剥夺共工氏一族之祭天权,发出了与共工氏彻底决裂的政治信号。

        二任火正黎氏主掌民事,黎氏乃是祝融氏之支裔,这等于是回应祝融氏发起的联盟请求

        这两道人事任命发布的时候,祝融氏已经被共工氏打的找不着北,苦不堪言,自然无心和帝颛顼争夺共主之位。

        正如二战之时,美国决定加入战局之时,曾经的大佬,被德国打的苦哈哈的英国,自然再无实力角逐,只好诚心诚意的献上大佬的宝座。

        这当然是比较乐观的展望,究其实呢,帝颛顼此举至为冒险,少昊之国在濮立足未稳,各部族在逃难之中,实力大减。

        就军事而言,战斗力至为有限,就政治而言,少昊之国最应该采取的策略应该如秦末之韩信,拥兵齐地,坐观楚汉相争之成败。

        帝颛顼最终决定兵行险着,只是是因为他已经没有时间等下去,再等下去,第一个流血就是他了。

    • 家园 所谓三皇五帝(9)

        

        那么为什么帝颛顼不直接任命祝融氏为火正,而是任命黎呢?

        原因无他。

        使唤不动。

        祝融氏在南方都发展了千百年,是家大业大架子也大。17

        再说祝融氏本是神农王朝的旧属。在封地臣服黄帝一族,没问题,但是要天天在跟前伺候着,不乐意。

        于是,帝颛顼对于黎氏的人事任命可谓是不得以退其次的选择了。

        黎就是犁,一种耕地的工具。18

        黎氏一族擅长耕稼是没有问题的。

        帝颛顼所设置的国家民政部最高长官为什么必须由火正出任?

        

        火正,最初又是什么样一个职位呢?

        远在黄帝王朝之前,中国人对于天文的观测对象并不局限于太阳,还有一颗“大火”。

      在中国古代恒星区划体系二十八宿中,“大火”属心宿的第二号星,简称“心宿二”。19

      观察这颗“大火”星干什么呢?

        这里就要了解一下上古时代中国人的日、月、年的最基本的时间观念。

        日出日落为一日,其间谓之夕。

        月出月没谓之一月,其间谓之辰,即日月相会也。

        年,就不好定了。

        什么是年呢?

        甲骨文“年”的写法很形象,上面是“禾”,下面是“人”,也就是说禾谷成熟,人在负禾。20

        收获的季节对于先民的意义不言而喻,那就意味着解决了一年的温饱问题了。

        因此,确定了“年”,其实就是为了确定什么时候禾谷成熟了。

        喜庆丰收的日子,自然是个神圣的日子,所以中国人对过年才会那么的重视,以至于今。

        那么火正是怎么做到这一点呢?

        当大火在春分前的黄昏就可以看到他在东方升起,叫做“昏见”

        火正观测到这样的情形,就要告诉大家,出火啦,出火啦。

        于是大家在火正的带领下,放火烧荒,隆重祭祀,宣告新的一年的春耕生产开始了。这一天也被定为一岁之首21

        进入季秋时节,这颗“大火”在黄昏时在西方落下,叫做“昏状”。

        火正观测到“大火“正好在天上与日月相会情形,就要告诉大家,内火啦,内火啦。

        于是大家在火正的带领下,将火种收起来,再一次祭祀,答谢老天爷对人民的帮助。

        准此,大地春回为一年之开始,秋实累累则宣告一年结束。

        正因为观察大火星对于农事如此重要,以至于到了到了黄帝王朝第四任君主帝喾(高辛氏)时期,大火甚至与日月并列而称三辰22。

        三辰中,日月的光耀自然非大火所能及,但日月在授时上的作用起初却很暗淡。

        大火作为重要的授时星象,于是再根据对大火星的观测数据,制定出一部火历也就是题中之义了。23

        而担当此任的火正,自然是神权时代的民政部最高长官。如果非要拿今天的职务打个比方,就是总理兼农业部长。相当相当的拉风。

        祝融氏制定出了最初的火历,功劳很大,他的后人一直是超级大巫师,死后被封为天神。到天上当老天爷的跟班去了。

        因此黎氏,作为祝融氏的支裔在东夷集团里头,地位本来也是举足轻重的。

        

        南正重氏和火正黎氏两族,总之是一个靠天吃饭,一个靠地吃饭。所以后世就称他们是“重寔上天,黎寔下地”24

        这两族作为帝颛顼的左膀右臂,分别和帝颛顼通婚。而重氏、黎氏之间也互相通婚。

        这种血缘政治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现象之一,不独中国为然。

        因为到了黄帝王朝第四任君主帝喾(高辛氏)时代,出任火正的便是重黎氏。

        火正这个职位,不比南正尊崇,但是民政都归他管,责任很重。重到万一出事的时候,没办法推脱。

        帝喾(高辛氏)时代,曾经被帝颛顼制服共工氏,不甘失败,卷土重来,再次挑战黄帝王朝的威权,帝喾下令火正重黎氏受命讨伐。

        火正重黎氏带领的军队却和共工氏陷入了拉锯战,黄帝一族伤亡惨痛,却不能彻底平底叛乱。

        帝喾见重黎氏久战无功,怒不可遏,庚寅日诛重黎氏,并起用重黎氏的弟弟吴回接任居火正一职。

        其时,南方正牌的祝融氏已然势微,是以帝喾索性以吴回为祝融氏。25

        由神权时代降自王权时代(即夏商周三代),重黎氏(祝融氏)地位不减。

        商王朝开国君主成汤讨伐夏王朝的时候,就宣称老天爷下令让天神祝融氏帮他,在他攻打夏王朝的城池的时候,让大火星出现在天空上。26

        商人推崇“大火星”的原因,除了敬重重黎氏这一古老家族之外,还因为他们以商星为他们的“国星”。

        《左传》里头就说——

        陶唐氏(帝尧)的火正阏伯住在商丘,祭祀大火星,并以火星移动的轨迹来确定时节更替。

        殷商的先祖沿用这套仪式,所以商朝以大火星为祭祀主星。

        商朝人考察而总结祸败的预兆,大多以火为缘由。27

        这个阏伯又是那一位呢?

        据说帝喾的众多儿子之中,有一对天生就是冤家,年长的叫阏伯,年幼的叫实沈。

        这两兄弟不能好好和睦相处,他们又都居住在矿林这个地方,天天寻找借口相互攻打。

        接任帝喾而为黄帝王朝第五任君主帝尧大为头疼,认为这样不好,于是就把阏伯迁往商丘,让他负责祭祀大火星,商人是这一族的后裔,所以大火星也叫商星。

        又把实沈迁往大夏,让他负责祭祀参星,唐人(春秋晋国的祖先)是这一族的后裔,并归服事奉夏、商两朝。28

        阏伯能够出居火正,想来他的身上应该有重黎氏的血统。

        在二十八星宿中,参、商二星,一个落下的时候,另一个才升起。

        所以唐朝大诗人杜甫在《赠卫八处士》一诗中写道: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和商”,其典故就源于此。

        

        商王朝虽然以商星为国星,但是随着天文历法之学越来越发达,此时的中国已经流行一种更可靠的历法——《夏历》。大火星的重要性自然就降低了好多。

        周王朝灭商,可以说是野蛮人打败文明人。

        马克思曾经断言,“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周人也不例外。

        当周公营造为了周王朝千秋一统的大业,而兴建洛邑。大功告成之时,昭告天地,在洛邑设下祭坛,祭祀天帝,以周人之始祖后稷、大火星和先王配祀。

        当然商王朝已亡,周人也就不把大火星叫做商星了,而是换了一个很厚道的名字——农星。29

        总之,商周两代,古老的火正官职虽还保有,只是不论从尊贵的角度,还是从实权而论,都不可和前代相提并论了。

        据说,据中国的史学之父司马迁在《史记》的自序上说,他的祖先在周代就一直担任火正这个职务。

        后来因为某种原因而失去这个职业,才被降为司马氏,专门当起了史官。30

        什么原因呢?司马迁没说。

        但是不妨做个猜想,由于岁差,到了周王朝时期,“大火”昏见季节逐渐推迟。

        依靠大火来授时就靠不住。

        后来火正为了不误农时,由观测“大火”昏见改为观测鹑火([口朱])南中(鹑火恰在南方正中)了。31

        这个转变的过程,正是周王朝时期,司马迁的祖先可能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屡屡观测失误,才失去了火正一职。

        不过,火正历史非常之悠久,因此难免有人抒怀旧之积念,发思古之幽情。

        到了西周王朝末年,预言周王室即将崩溃的国立图书馆馆长伯阳父就为重黎氏(祝融氏)叫屈,宣称——

        楚国的先祖祝融显扬了天地的光明,培育滋润嘉美的五谷材木,他的后代八姓却没有在周朝没有做上号令诸侯的方伯,这实在不应该啊。32

        火历在周王朝时期靠不住了,但在其他方面还是影响很大的,

        根据左传的记载,春秋列国君主要修建宫殿、城防等大型土木工程,征发民众都要等到季秋“大火星”的出现。33

        道理很简单,就是不耽误农活。也就是孔子鼓吹的一个统治者必备的知识——使民以时。

        如果不是这样,君主会被所有的贵族痛骂,因为春秋时期,民众种的就是贵族的田。

        东周周定王时代(公元前606年——前586年在位),周王室已然衰落,各大诸侯国对周王朝及周天子已无尊敬可言,就是小国,也对周王室爱理不理的。

        周定王六年, 周定王派单襄公出使宋国,此后又借道陈国去访问楚国。

        单襄公连夜赶路,抵达陈国的时间,正巧是清晨能见到大火星的季节了。

        单襄公作为天子使节,当然希望能够得到特殊的待遇,结果呢?

        进入陈国国境,道路上杂草丛生无法通行,野外堆放着谷物,谷场还没有修整,路旁没有种植树木,田里的庄稼稀稀拉拉。

        负责接待宾客的官员不在边境迎候。

        司空不巡视道路,湖泽不筑堤坝,河流不架桥梁。

        膳夫不供应食物,里宰不安排住处,都邑内没有客房,郊县里没有旅舍。

        这可把单襄公气坏了,一打听,陈国的百姓都被征召去给陈国的国君陈灵公的情妇夏姬修筑台观去了。

        单襄父进入了陈国都城,正准备向陈国国君抱怨一通,没想到,没人办公。

        陈灵公丢下客人不会见,自己与大臣孔宁、仪行父穿戴着楚地流行的服饰到夏姬家玩乐,大玩3p。

        单襄公回朝之后,那个气啊。

        当周定王问他这次出访时,列国的情形,单襄公特意就陈国所遭到的待遇向周定王禀告,并预言:“陈侯如果不遭凶灾,国家也一定要灭亡。”

        周定王问:“为什么呢?”

        作为一个有教养的君子,单襄公骂人不带脏字,还引经据典,他回答道——

        角星在早晨出现时表示雨水结束;

        天根在早晨出现时表示河流将干枯;

        氐星在早晨出现时表示草木将凋落;

        房星在早晨出现时便要降霜了;

        大火星在早晨出现时表示天气已冷,该准备过冬了。

        所以先王的教诲说:

        ‘雨季结束便修整道路,河流干枯便修造桥梁,草木凋谢便储藏谷物,霜降来临使备好冬衣,寒风吹起就修整城郭宫室。’

        所以《夏令》说:‘九月修路,十月架桥。’

        届时又提醒人们说:

        ‘结束场院的农活,备好土箕和扁担,当营室之星见于中天时,营造工作就要开始。

        在大火星刚出现时,到司里那儿去集合。’

        这正是先王能够不费钱财而向民众广施恩惠的原因啊。

        现在陈国早晨已能见到大火星了,但是道路已被杂草堵塞,农村的谷场已被废弃,湖泊不筑堤坝,河流不备舟桥,这是荒废了先王的遗教。

        此外,单襄公又根据他在陈国的所见所闻,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过去先王的教诲,即使认真遵行还恐怕有所差池。

        像这样荒废先王的遗教、抛弃先王的法度、蔑视先王的分职、违背先王的政令,那凭什么来保守国家呢?

        地处大国的中间而不仰仗先王的遗教、法度、分职、政令,能够支持长久吗?”

        两年之后,陈国之国运被单襄父不幸而言中,陈灵公被夏姬之子夏征舒杀害,陈国因此发生内乱。

        次年(即周定王九年),楚庄王兴兵灭了陈国(后又复立)。34

        陈国之灭亡,当然是由于君主无道。

        单襄父通过陈国在政务上对大火星观测的疏忽,断定陈国灭亡。

        因为火历以火纪时,自有专人注意观察大火,履行“钦若昊天,敬授民时”的钦天职司。

        陈国在大火星还没有出现的情况下,就已经下令征召民众兴建大型土木工程,不亡何待。

        是以单襄父发表的言论不无负气,但也可谓是见微知著了。

        通过这件事,我们也能看见火历在上古时代之影响了。

        火历由于精确度越来越差,到了战国时候,已经几乎没了市场。

        秦汉已后,各王朝在祭祀天地上遵循历史传统,都给大火星留下一席之地。

        至于大火星的作用,除了搞天文的、负责历法的专业人士之外,没人搞的清楚。火正这一官职也早被取消。

        于是在民间传说中,望文生义,以为祝融发明了使用火和留火种的方法,是以官居火正,最后更想当然的以为他是上古的火神。35

        相似的逻辑则是以为共工氏擅长于治水,则必为上古之水神。

        进而认为共工氏与祝融氏之所以相争,乃是因为人们对火神祝融氏非常之崇拜,而水神共工看不过眼,心想世界万物离不开水,为什么人类只崇拜祝融。

        共工氏恼怒之余,两族因是大打出手。

        大火星就这样退出了中国历史的舞台了么?

        也不是。

        大火星的最后一次闪亮登场,是在宋代。

        五代后周之周世宗柴荣死后,其子宗训即位,年仅七岁。大权落在殿前都点检(中央禁军统帅)、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手中。

        赵匡胤于公元960年发动陈桥兵变,柴宗训被迫禅位,赵匡胤称帝(宋太祖)。因归德军治所在宋城(今河南商丘南),故国号宋。

        历代帝王开国,自有一帮吹鼓手为之鼓吹,商丘作为宋王朝的龙兴之地,儒生们翻烂了《四书五经》之后,悍然认定赵氏的祖先是上古之火正阏伯。并定国运以火德王,色尚赤。36

        赵匡胤当然不愿意拂了这些马屁精的兴致,毕竟他的这个天子是从寡妇孺子之手中取得,实在是名不正言不顺之至,确实需要这样的神话来收服人心。

        于是宋王朝恢复大火之祀于商丘,以阏伯配食,并尊阏伯为宣明王,一派尚火气象,远超唐汉,直攀商周。

        

        帝颛顼发布的南正重、火正黎这两道人事任命,其中大有文章,颇堪玩味。

        他发布的时机正值共工氏和祝融氏为了争夺南方的霸主之位,大打出手。

        任命南正重专属神事,目的就是要彻底的剥夺共工氏一族长期以来为各氏族所认同的祭天权。

        也就是说,这等于是一个和共工氏彻底的决裂的政治信号。

        而任命火正黎专属民事,黎氏是祝融氏的支裔,则显然是在拉拢并暗示正与共工氏作战的祝融氏,黄帝一族将成为祝融氏的盟友。

        可以这么说,这已经不是单纯的人事任命了,而是一份立场至为鲜明的国际宣言。

        从政治策略而论,帝颛顼的这一人事任命虽然高明,却非常之危险,意味着帝颛顼准备彻底卷入共工氏和祝融氏的南方争霸战中。

        不要忘记了,此时帝颛顼为了躲避大洪水,才刚刚迁到濮,头上难民的帽子还没有摘掉呢?

        就国际道义而言,帝颛顼这一举措也不无可议之处。

        少昊之国旧都空桑(今山东曲阜),迭经水患。历代以来的少昊氏都求助于擅长治水的共工氏。

        而共工氏在国际援助方面一向尽力,每次派出的专家指导,并和少昊之国的民众一起,站在抗洪救灾的第一线。

        那么,帝颛顼到底为什么要做的这么绝呢?

        如果是为本族着想,帝颛顼此时第一要务,应该是专心内政,韬光养晦,苦练内功才是。

        帝颛顼却反其道而行之,贸然介入国际争端,并把本族推到战争的边缘,他图的又是什么呢?

        在解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不妨先来追溯一下祝融氏和共工氏两族之历史,以及两族爆发南方争霸战之前因与后果。

        

      设丘兆于南郊,以祀上帝,配以后稷,农星、先王皆与食。4)

        

        因为神农王朝以农耕立国,指导人民四季之春播夏种秋收冬藏,可说民生第一要务。

        当炎帝被黄帝赶下台,被迁封于南方之后当他的缙云氏。祭祀四个时令神的“四大家族”的后裔,除了祝融氏本来封地就在南方,其他的三位忠于旧主,也随之南下。

        炎帝虽然有与兄弟一争雄长之心,无乃自身实力不济,到了南方之后,他把重光神农王朝、复辟的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

        炎帝和他的妻子,即赤水氏的女儿听訞,两人生下的儿子炎居。

        炎居在南方发展的很好,短短数年的时间,已然开枝散叶,子裔绵绵。

        根据《山海经》记载,炎居生了节并, 节并生了戏器,戏器生了祝融。祝融降临到江水居住,便生了共工。37

        这里的生,并不是单纯的父子关系,而是经由通婚,祭祖权发生了转移。

        毕竟炎帝一族是迁封,人生地不熟,不和本地的地头蛇通婚,不好混啊。

        这些地头蛇之中,祝融氏和共工氏都可谓是贵族中贵族,世家中的世家。当然更是要曲意接纳了。

        当黄帝王朝因涿鹿大地震而势力中衰时,炎帝这一系却因为和亲政策在南方发展的很好,可谓是风景这边独好。

        炎帝一族到了南方之后,由于南北之差异,旧历法的问题就更大了。

        炎帝一族对天文历法并不在行,只能仰赖当地的大族、自己的亲家祝融氏。

        于是炎帝一族就下令祝融氏集合“四大家族”的后人,主持研究新历法的工作。

        他们科研成果主要有两项,一是认定了天有三重38。

        这当然是基于想象,不过就认识到宇宙之浩瀚这一点来说,对后世影响莫大,以至于衍生出九重天,乃至于三十三重天的说法。

        也正因为此,黄帝一族的昆仑山作为通天之神山,也有了三层结构,由下而上,递次为凉风之山、悬圃、太帝之居。

        二是计算出神农王朝疆域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距离(四极)39。

        古代观测天文,总是需要到处跑,要找到一个适合的观测点其实是很不容易的。

        同样高度的柱子,在不同的地方,太阳的投影的长度不一致。

        解决的办法就是相同的时间,在四个不同的地点,树立四根高度相同的柱子,这样才能得到最可靠的数据。

        到了唐代玄宗时期,一行为了制定比旧历更精确的《大衍历》,也是这么干的。40

        

        祝融氏主持的研究新历法,在完成了原始数据收集工作,就陷入了困境了。

        这一困境是因为观测对象不同所带来的差异而造成的。

        我们今天通行的历法是太阳历又称为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为基础而制定的历法。

        太阳历平年365天,闰年366天。

        观测太阳可以确定一年有多少天,但是却有个要命的问题,就是无法确定月份。

        因为一个月份,等于是月亮完成一次盈亏圆缺。

        根据月亮的圆缺变化为基本周期而制定的历法,叫做太阴历41。

        它的每一个历月都近似等于朔望月,每个月的任何日期都含有月相意义。历年为12个月,平年354天,闰年355天。

        也就是说,太阳历和太阴历之间,相差十天。属于不可调和的矛盾。

        

        祝融氏在科研攻关过程中,屡败屡战,屡战屡败,而倍感绝望的时候。

        有人却躲在一旁偷着乐。

        这就是共工氏。

        解决太阳历和太阴历之间的矛盾,对于共工氏来说,可以说是小意思。42

        

        

       

    • 家园 所谓三皇五帝(8)

        话题扯的远了,再拢回来。

        帝颛顼之所以被选中,除去他高贵的血统之外,这个二十岁的年轻人给各族族长留下一个比较尚武的印象。

        毕竟帝颛顼是大伙儿看着长大,小时候摔琴一事,大伙儿记忆犹新,可见帝颛顼是不好高雅的艺术。

        再加上一身横肉,施瓦辛格型的肌肉男,这样的人物历来比较适合临危受命,冲锋陷阵在前,挽狂澜于既倒。

        

        帝颛顼即位之匆忙和仓促,当是少昊之国遇到了一极大的困难——大洪水。

        在第四个冰河期的后期,世界海平面下降约一百米(海退),进入全新世的“大西洋期”,气侯逐步变为温暖。

        到距今4100年前后,温暖气侯达到了顶峯,于是中国东海和黄海出现了海侵最高潮。

        少昊之国地处山东半岛,所受到的影响不言而喻。而其本根之地曲阜,位于黄河下游,历史上向来洪水泛滥之地。

        在特大的洪灾面前,少昊之国各族族长需要的不是一位守成的君主。

        帝颛顼高贵的出身、尚武的精神,再加上他曾经下放到高阳的经历,使他成为了少昊之国的希望之星。

        

        上古时代的人类,在大洪水面前,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走为上。

        此时的帝颛顼,刚刚即位,并没有什么号召力,然而他即位之后,马上迁都到濮(今河南濮阳)。1

        帝颛顼在此地,中兴黄帝王朝,声威远播,为各氏族所共尊,因此这个地方也被名之为“帝丘”

        迁都此等大事,君主即便再有威权,再独断专行,也要计议良久,做通盘全局之谋划,与臣民交心,方能决断。

        然,民众向来安土重迁,是以君主为了得行其志,往往不得不软硬兼施。一方面以未来美好之新生活利诱之,另一方面则以威权震慑之。

        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后世之商王朝中兴之主盘庚,为了动员民众迁都,先后发表了三次演讲,这才得以在即位的第三年(前1298年),才由奄(今山东曲阜)迁都于殷。

        而像帝颛顼这样,即位之日便是迁都之时,我们可以断言,如无外忧内患,必有天灾人祸。

        是以,此次之迁都,原因只有一个——乃是各族迫于洪水之进逼,在共议之后,做出的选择。

        

        

        濮阳市位于中国河南省的东北部,黄河下游北岸。

        就今日地貌而言, 系中国第三级阶梯的中后部,属于黄河冲积平原的一部分。

        这是由于历史上黄河水注海和黄河沉积、淤塞、决口、改道等变故作用,造就了濮阳平地、岗洼、沙丘、沟河相间的地貌特征。

        然而,当帝颛顼之时,此地必然是一块高地。

        它被名之为帝丘,丘之本义就是自然形成的小土山。2

        当然,高并不是唯一的理由,要不大家直接搬到泰山上去得了,省事,再说距离还更近。

        从地理上来说,濮阳一带地跨兖、冀二州,是黄帝为首的华夏集团与少昊为首的东夷集团活动的交接地带。

        既然对付大洪水的办法只有走为上,那么信息通达是首要条件。

        以濮为圆心,传达信息则可以更快辐射到各氏族。

        其二,远在神农王朝时代,此地之发展已经极其发达了。3

        黄帝王朝始创之时,据说便曾经派长子青阳邑于顿丘(在今清丰县南),次子昌意则兴筑昌意城(在今南乐县);

        黄帝一下子派出两个儿子,而显见对此地至为重视。

        当曲阜面临大洪水进逼之时,各氏族肯定都提出各自的方案。

        最终选定了濮,正是因为青阳、昌意生前在此地经营过,其目前犹自健在的臣属们,对于此丘之规模,印象至为深刻,这才能达成了共识。

        

        

        从今日山东曲阜至于河南濮阳,航空距离不过180公里。当时洪水泛滥,必定绕路而行,则陆路里程,不妨乘以双倍,至少360里。

        以普通人携带行李行路脚程,日行三十里,至少需要半个月的时间。

        当帝颛顼站在高地,俯视下方缓慢行进的民众,这些民众来自于各氏各族。

        在帝颛顼所带领的迁都之旅之中——

        少昊族鸟部就有二十五个。

        羲和阳夷日族十个。

        重,分化为老(耆)童、大章、重董、句芒、东、中、仲、榆、程、温、苏、羋等十三个。

        该,分为蓐收、奎、封豕、封稀、防风、大人至少六个。

        熙,分化为宧、已、熊、龟、鳖、鲧六个。

        昌意族十二个。

        三苗就有三首,三身、三青鸟、三五彩鸟(皇鸟、鸾鸟、凤鸟)至少十二个。

        九黎九个。

        蚩尤已分化为蚩、尤、邹、屠和邹屠,至少五个。

        人夷分化为人、修、儵、条、已、己至少六个。

        畎夷分化为宿沙、白犬、天犬至少三个。

        其他如吕(莒)、费、奢比尸国、君子国、天吴(虞)国、青丘国、黑齿国(黑夷)、凿齿国、危国、雨师妾国、玄股国(玄夷)、劳民国(崂夷)、窫窳国、始鸠国、中容国、司幽国(奚人)、白民国(白夷)、女丑国、壎民国、弇兹国……4

        如此庞大的队伍,却因为来自族群之不同,语言之不同,沟通困难,以前就像一堆散沙一样,不能爆发出应有的能量。

        只有在洪水这一特大灾难面前,各氏族才能像五个指头合拢起来,成为一只让人畏惧的拳头。

        帝颛顼目视着前方,这个四肢发达的领袖头脑并不简单,他已经开始迷迷糊糊的意识到自己的使命——

        只有让各氏族混而为一,黄帝王朝才能重现昔日父祖口中描述之辉煌。

        要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帝颛顼笑了起来。

        黄帝王朝最初之征伐列族万方,最初的理想应该是扩大本族的生存空间,进而成为收保护费的黑老大。

        却也间接地加速了各氏族的文化、经济交流意识,使得原来各氏族自我封闭的条条框框被打破。

        向来成功者的模式最容易为人模仿。

        前面说过了,黄帝一族对于祭天权的热衷,体现在建筑之上,就是在本族人的定居点上,营建各种各样与老天爷交流的公共大型建筑。

        毕竟已经进入柱居时代了,不需要再天天跑到山上去请示神明了。

        这些和祭天相关的建筑,大多有一个特点,就是高。

        逻辑很简单,越高才能越接近老天爷,和老天爷越容易套近乎。

        正如人间帝王有很多的臣属一样,理所当然的,在天上的老天爷也有很多的跟班。

        到了黄帝王朝时期,祭天的对象已经不仅仅极限于老天爷一人了,举凡天、地、山、川河、流、日、月、星、辰,保护自己死去的祖先,本族崇拜的图腾,无一不被纳入祭祀的范围之中。

        随着神仙谱系的扩大,自然而然的,各种各样的祭坛、灵台、圜丘在定居点遍地开花。

        大致而言,以下这三类公共大型建筑比较常见:

        一曰高。5

        二曰昌。6本字为“亯”

        三曰京。7

        高、昌、京,上半部都是一样的,就是一根树立在小平台之上,用以观测日影的柱子。或为⊥,或为∧。

        有别的则是下半部——各种各样的高台。

        高的下半部,为∩,为口,象征天圆地方。

        昌之下半部,写法或口或○,当是天地分开而祭,是以形制不同。

        京之下半部,写法为,就是中间多了一道让人向上爬的阶梯。8

        此外,尚有亭、章、都9等等。

        当然这些大型公共建筑,起源甚早,从7000年前长江流域的阳鸟夷的陶器上就描绘有“京”这一建筑。

        随着黄帝王朝的一统天下,黄帝一族对老天爷、对祖先和各种各样神明的崇拜,使得各氏族也开始重视自己的神仙谱系。

        由此,促成了各氏族的定居点兴建此类建筑的风潮。

        涿鹿大地震之后,黄帝王朝的王霸大业进入中衰期,青阳既安于方伯之位,则原来黄帝王朝所构建的国际秩序频临解体。

        正如二战之后,国际秩序的重建过程中,老牌殖民帝国英、法、德诸国自顾无暇,于是,原来所控制的世界各国殖民地经过一番洗礼之后,焕发出锐不可当的民族独立意识。

        进而演变成为一场场脱离原宗主国的独立光荣运动。

        这一趋势发展到了青阳晚年,对于黄帝王朝来说,可谓是大大的不妙。

        各氏族都在竭力的恢复和完善本族之信仰,高扬本族之独立意识,反应到历法、祭祀方面,可谓是各行其道。

        帝颛顼在率领民众逃难的路上,胸中已经有了定见。

        对他来说,大洪水虽然是凡人不可征服、只能逃避的天灾。

        然而,在前方,濮便是安居之所。

        而他的抱负和热望乃是中兴黄帝王朝,曾祖黄帝才是他的榜样,要做到这一点,唯有再次将各氏族的祭天权牢牢的攥在本族的手心之中。

        现在,面对一堆毫无头绪的乱麻,帝颛顼决定祭起一把锋利无比的快刀。

        这把快刀,可是一把杀敌一千自伤八百的利器。

        它为帝颛顼这一位雄主的目前当下的困境做一个清晰明快了断的同时,却也为子孙后世留下了一份干戈相寻千百年的遗产。

        这把快刀名之为“绝地天通”。

        春秋时代末期,楚昭王曾经向自己的臣属观射父请教一个他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

        “我阅读《周书》,上面提到重和黎使得天地无法相通,是怎么一回事啊?如果不是这样,人类就能到天上去么?”

        楚昭王所提到《尚书·周书》的原文是

        “乃命重、黎,绝地天通,罔有降格。”

        意思是说:

        (帝颛顼)于是派重和黎(重和黎是传说中的两个人)来管理,不再让地和天相通,天上的神不再降临人间,地上的人也不能再上天(格和降相对,是升的意思)。

        观射父作为楚国国家宗教事务部最高级长官(卜尹),学识渊博,熟知古代宗教,精通《祭典》,他常代楚昭王作训辞以通于诸侯。

        对于楚昭王的这个问题,观射父心想,大王研究经典当然是好事,但是研究这样一个问题,恐怕是有小人暗中串唆,好好的人间君主不想做了,起了做天上神仙的美梦。

        要一举粉碎君主成仙的美梦,观射父自然一点也不能含糊,他断然否定楚王的这一猜想,正色端容地回答道:

        “《周书》说的不是这个意思。上古的时候,民和神并不混杂。

        和天上神明打交道是人群中少数几个人。

        这些人必须具备这样的能力——

        精神信仰专注不二,对老天爷的态度恭敬而中正。

        只有这样,他们的才智才能使得天地上下各得其宜,

        他们的圣明才能光芒远射,他们的目光才能明亮从而洞察一切,他们的听觉才能灵敏从而通达四方。

        这样,天上的神明才能降临到他们的身上,给予他们启示,并进而告知所有人。

        这些人,男的叫做巫,女的叫做觋。

        只有这些人知道天上神明的等级尊卑,进而制定出相应的祭礼,指导人民在祭祀上,当用何等的牲畜作为牺牲,规定祭器和服饰的规格。

        在他们的授权下,先圣的后代中,挑选出拥有功德、懂得山川之名位、祖庙之神主、宗庙之事务、昭穆之秩序的人。

        同时,这个人还能够注重礼节是否得当,威仪是否遵循规则,容貌是否修饰、祭服是否洁净。

        这样证明了他(先圣的后人)确实是侍奉神明的态度恭敬而又认真的人,这才让他担任太祝。

        在他们的授权下,有姓氏的大家族的后人之中,挑选出深切了解四季谷物之生长,祭祀所进献的牲畜的分别、玉帛的种类、采服的礼仪、祭器的多少、尊卑的先后、站立的位置、设坛的所在的人。

        这个人同时还谙熟天上地下所有神仙的谱系、姓氏之所出的人。

        这样证明了他(有姓氏的大家族的后人),确实能以一颗坚定的心奉行旧法的人。这才让他担任宗伯。

        于是,人间就有掌管天地祭祀、让上神和下民得以沟通,进而分别善恶,使百姓得以安居乐业的官员们。这些官员所构成的官僚系统,被称之为“五官”。

        在“五官”这一官僚系统的治理下,各个主管部门各司其职,而不越权行事,都很专业,这样就不会带来混乱。

        百姓具有忠信的美德,神明能昭显他们的功德,这正是因为民事和神事之间不相混杂的缘故。

        “五官”这一官僚系统对于民事和神事都很重视,恭敬而不轻慢。

        是以民与神相安,才有了太平盛世。

        在这样的太平盛世中,神灵降福,谷物生长。百姓再将收成献祭给神明,得以祸乱灾害不来,财用也不匮乏。

        然而在少昊氏青阳主政期间,黄帝王朝中衰。

        东夷集团中以蚩尤的旧部九黎各氏族为首,不再理会这一套,他们扰乱历代以来形成的“五官”德政,使得民事和神事之间失去了界限,大大的混淆了起来。

        于是一切都失去了控制。人人都可以举行祭祀,每个大家族都有自己的巫史,于是各氏族之间慢慢有了隔阂,进而彼此之间失去了信任。

        结果是百姓们既困于祭祀的负担,却又得不到神明的福报。祭祀没了法度,民和神处于同等的地位。老百姓对于盟誓也开始不放在欣赏,没了敬畏之心。

        当天上的神明搞清楚了是怎么一回事,也就不把老百姓放在心上了。

        于是谷物再不能得到丰收,再厚重的祭祀神明也不看重,祸乱灾害频繁降临,君主也不能享有天命了。

        帝颛顼决意扭转这一局面,于是天命就降临在了他的身上,他果断发布人事命令——

        南正重主管祭天,专注于神事。

        火正黎主管祭地,专注于民事。

        使前代之典章制度得以重新恢复,民事和神事再度得以分开。

        让人民不再无度的祭祀,直接任意的打扰天上的神明,而由政府任命的官员全权负责。

        这就是所谓的“绝地天通”。10”

        

        被帝颛顼起用,委以重任的重、黎是什么来头?

        南正和火正又是什么样的官职呢?

        

        相传远古之时,天地之间一团混沌,风雨交加。

        开创伏羲王朝的伏羲和女娲兄妹,生下了四个儿子,让他们分掌春夏秋冬四时祭祀。

        也就是说,这时候的人类已经有了四季概念。这对于以采集渔猎为生的先民来说是很重要的。

        当然,这时候历法是很模糊的,已经能够纪日,但却还搞不清楚一年到底有多少天,一年多少天弄不清,自然四季也没个准。

        伏羲的四个儿子,通过树立的建木,测量日影,同时夜观天象,数算月亮盈亏,

        日月往来,是生寒暑旦夜。记录寒暑旦夜者即为历。

        中国人第一次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历法。

        那时候还没有测量工具,所以测量日影,就能依靠人的两条大腿,所以古代人把天文历法之学,称之为“推步”。

        基于此,古人又生发出这样坚定的信念,那就是日月转运于天,犹如人之行步,也可推算而知。

        现在,伏羲王朝掌握了日月星辰运行的最基本规律,制定出了历法,日月分明,天地也就不再是一团混沌了。

        伏羲氏的这个儿子,因为他们的功劳,各自垄断了一个季节的祭祀权,其职位由后人世袭罔替,形成了一个势力庞大的“四大家族”。

         “四大家族”掌管祭祀时令之大权,是历代王朝拉拢的对象,不论是华夏集团还是东夷集团的人主政,他们都过得照样的滋润。11

        在伏羲王朝末期,太昊氏和少昊氏各氏族彼此通婚。

        这“四大家族”的子裔,因此身份的尊贵,也成为少昊氏的准亲家,被少昊氏尊称为“四叔”,他们分别是“重、该、修、熙”。12

        这一新的“四大家族”取得了少昊之国垄断祭祀“四时令”神的特权。

        

        上古之人名,往往是族长才有,因为他们有和外面打交道的需要。

        这时候人名就类似于今天名片功能,要让别人一听就知道,我们这一族擅长的是什么。或者信仰的是什么。

        因此取名就没有后世那么多臭美的讲究。

        重,写法是上東下土。東的本义是“日头正好照在木头上”。13拥有“重“这个名字的一族,就是在专门大地上树立起木柱,测量日影的人。

        伏羲王朝太昊氏和神农王朝的炎帝都定都于陈,陈的一边也是“东”,也就是说,从很古早很古早的时候,也许是神农王朝,更也许是伏羲王朝,重氏已经主管祭天事宜了。

        黄帝王朝建立之后,重氏的风光和信仰猪图腾的氏族一样,自然是不消说了。

        那么,南正又是什么官职呢?

        主司太阳历的大巫师是也。

        因为地球极轴倾斜,在北半球上观测太阳之运动,必定位于南。故称之南正。

        少昊氏本身就有太阳图腾崇拜,是以主司太阳历的人地位之尊崇,不言而喻。

        但重氏是不是主管祭天的最合适的人选呢?

        不是。

        共工氏在这方面可比重氏权威多了。

        自从伏羲王朝已降,共工氏便一直在不周山看管着上古留传下来最古老的测量日影的天柱。

        共工氏的工,本来就是一根顶天立地大柱子。

        然而帝颛顼还是执意一脚踢开共工氏,而垂青重氏。

        原因无他。

        目前帝颛顼统治下少昊之国,最大的威胁和挑战便是来自于共工氏。

        

        而火正黎氏则是祝融氏的一支。

        祝融氏是伏羲王朝“四大家族”之后裔,这一族不惟垄断了对四时令中夏季之神的祭祀权。世代皆为火正。

        祝融氏很早就被封在了南方。已经呆了很久了,因此长期垄断了四方神中南方神的祭祀权。

        黄帝统治中原的时候,兵危显赫,祝融氏也不敢和黄帝对着干,于是表示臣服,这就让黄帝王朝的势力范围扩展到了南方。14

        后来炎帝被黄帝迁封于南方,也取得了四方神中南方神的祭祀权。

        炎帝虽然是被赶下台的君主,来头却比祝融氏大,于是祝融氏只好让出自己的位置,屈尊当炎帝的佐神了。

        祝融氏的图腾是兽身人面,座骑为两条龙。代表他们家门显赫,和黄帝一族、炎帝一族都有通婚。

        作为在南方经营多年的地头蛇,祝融氏的势力范围很广阔,据有今天湖南湖北一带。15而炎帝的南迁,大大加强了祝融氏一族的实力的同时,形成了一种双头政治。

        据说炎帝和祝融氏联盟统治下的南方,其势力最远的范围,从北户孙之外,穿过颛顼国,向南到委火炎风之野。

        赤帝、祝融所管辖的地方,共一万二千里。他们的政令:

        赐爵位给有德行的人,奖赏有功之臣,优待赠惠贤良之士;

        赈救贫穷百姓,优惠关心孤儿寡妇,优待照顾疲弱患病者;

        出高俸禄聘请高官,执行实施奖赏政策来振兴将濒临毁灭的宗族,选定将绝后无嗣的国家的继承者,分封建立诸侯国,确定贤能的辅佐大臣。16

        可见祝融氏在治理民众上,是很有政治水平的。

        春秋战国之时,楚国称霸南方,被中原列国歧视,视之为野蛮民族,为了摆脱这一极为负面的国际形象,于是绞尽了脑汁,自认为这位祝融氏后人。

    • 家园 所谓三皇五帝(7)

        在伏羲王朝时期,少昊氏的历法很受太昊氏的影响,所以呢,也学习立柱以明四时季节。不过却不像黄帝一族一样认定天帝就住在人间的天地之中的昆仑山上。

        少昊氏认为既然是天帝,那肯定是呆在天上。

        那么以天星繁多而灿烂,那一颗是天帝的居所呢?

        北极星。

        日月并行,群星运转,北极星虽然明亮,按亮度它只是一颗普通的二等星,属于“小字辈”。

        为什么会被少昊氏认定是天帝的居所呢?

        这是因为日月光芒虽然耀眼,但是都在不断快速移动自己的位置。

        观察天道的少昊氏族大巫师们心想,我们这些在人间做老大,劳心不劳力,从来就懒得动上一动。

        天帝既然是天上的老大,怎么可能整天跑个不停。

        换言之,天天晚上换位置的肯定不是老大。

        

        少昊氏发展的是以赤道坐标为中心的天文体系。

        北极星正是因为它所处的位置重要,才大名鼎鼎。

        它处于天球正北,差不多正对着地轴。

        地球是围绕着地轴进行转动的,而北极星正处在地轴的北部延长线上,所以夜晚看天空北极星是不动的。

        而地轴是倾斜的,因此我们看到的北极星是在偏向于北部的天空中而不是在头顶正中。

        又由于在一年四季里地轴倾斜的方向不变,所以一年时间里我们看到在天空的北极星都是不动的,它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地轴一直指向于北极星。

        这一特性无疑使它具有独特的地位。

        因此,在进入工业时代之前的千万年里头,地球上的人们靠它的星光来导航。

        当然,由于岁差,北极星并不是永远不变的某一颗星。

        北极星由于地球自转轴存在周期性的缓慢摆动。因此,地球自转轴北极指向的天空位置也在发生变化。

        据天文学家的演算,大概每两万多年,极星要循环一次。现在是小熊座α星,到公元14,000年将是织女星。

        就中国历史而论,三千年前周代以帝星26为北极星,隋唐宋元明以天枢为北极星。

        可以这么说,一切事物都是在运动的,静止只是暂时的,是相对的,运动变化才是永恒的。

        此外,北极星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在人类观测的视野中,它为群星所拱卫。

        古人总是以天道比拟人事,到了春秋时代,孔子就声称:

        “君主治理政事力量来自于内心从不动摇的道德法则,就像北极星那样,呆在自己居所,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27

        那么璇玑玉衡是如何做到在夜晚随时随地找到北极星呢?

        

        著名的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在其《中国科学技术史》中为我们展示了这个方法,将璇玑边缘上缺刻对准主要拱极星座,则真北极必定居于窥管制中央,而且列宿的位置也很容易找到。

        这点,在《周髀算经》上也可以找到旁证——

        真正的天极是在璇玑的中心。

        ……应该守候和观察北极区中部的大星。

        ……夏至的子夜,这颗星南游到它的最远点。

        ……冬至的子夜,它北游到最远点。

        ……冬至日酉时(下午5-7点),它西游到最远点。

        同日卯时(上午5-7点),它东游到最远点。

        这就是璇玑看到的北极星的四游。28

        

        东夷集团的少昊氏在天文学上是如此的牛逼,至少在神农王朝时代,就已经确立了自身不可撼动的权威性。

        是以,黄帝王朝创始之时,蚩尤居“当时”之高位。

        其后,即便蚩尤兵败身死,黄帝王朝天文历法的主管再怎么调整,也只能由东夷集团出人来顶上职位。

        占日的羲和和占月的常羲,便都是出自少昊氏。29

        

        到了黄帝王朝第六任君主帝尧时期,对少昊氏更是倚重。

        不惟天文,乃至于历法四时这些最重要最尊贵的政府部门,都一股脑的交付给少昊氏。

        连他的儿子丹朱想接这个职务镀镀金,都被帝尧一口拒绝。

        一句话——没有那个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了。

        黄帝一族肯定想把祭天权完整的攥在自己手心,只是几百年下来,闹出了不少笑话之后,发现天文历法这两门学问,实在太高科技,搞不定啊。

        是以,少昊氏在天文学上独霸的情形一直延续到黄帝王朝结束。

        综观黄帝王朝上下近千年,挑战黄帝王朝的异族,那个出头那个就被打压。

        没有一个不被黄帝王朝征讨,进而彻底摆平的。

        唯有少昊氏,不论再怎么折腾,历任君主也只能对其安抚利用。

        因为离开了少昊氏的支持,黄帝一族独占的祭天权就毫无公信力。在神权时代,必然为各氏族所抛弃。

        

        

        当青阳去世之时,他所直接统治的少昊之国一定面临极度困难的挑战。

        是以,少昊之国长老们才决定破除传统,让匆忙赶回到少昊之国国都空桑(今山东曲阜)的帝颛顼即位30,而不是由青阳的儿子蟜极接任。

        为什么这么说呢?

        

        上古之君位传承,如无大有变故,一般来说,先君死后,继任者在各部族长老的监督下,摄行王事,但却不能立时即位。

        这三年其实是个考察期,如果他没有遇到强而有力的挑战,使得各氏族长老、元老归心输诚,这才算是正式登上君主之位。

        这一制度可能起源于神农王朝期间,有他的优点和缺点。

        在守丧三年期间,因为继任者未能正式登临君位,其威权必然受到很大的限制。

        这种权力陡然出现真空的情形,在后世很难想像,因为后世君主手中之权力空前集中,每一天都要决断好多的政务。

        而在上古时期,则没有这个问题。

        因为最初的国家形态,并就是由几个强大的部落联盟共同组成,君主只是共主。

        除非是祭天、征伐等特别重大的政治事务,各个部落联盟都享有莫大的自治自主之权。

        而守丧期之所以长达三年,并不是因为单纯的“孝”,而是因为当时之王朝之疆域已经非常之广大,而维系王朝之政治体制则类似于今天的邦联制。

        以当时交通之闭塞、讯息传达之缓慢,要将先君丧失告知各族万方,各族万方再进而展开讨论,并确定继任者。

        如果各族万方对上任有所不满,则必然反馈到上任君主所安排的继任者身上。一方面物色新的人选,一方面对上任君主选定的继任者进行劝退工作。

        以上之种种,没有三年的时间是无法完成的。

        

        后来黄帝王朝第六任帝尧要传位给自己的儿子丹朱,各族则在这三年之期,共推出新的人选——舜。

        丹朱只能退位,不过他退的是共主之位,他依旧是本族之族长。

        第七任帝舜要传给给自己的儿子商均,各族则在这三年之期,共推出新的人选——禹。

        这一制度即是后世所讴歌的“禅让之制”。

        后世不了解上古时代政治家为了维系这种类似邦联制之政治架构的努力,以为君主之大位何等之迷人,不惟没有血腥之争斗,还如此祥和,则肯定是编造出来的神话。

        是以曹丕代汉,行禅让故事时,自得的宣称:“舜禹受禅,我今方知。”

        曹丕以己心度舜禹之腹,自以为聪明,认为所谓的尧舜禅让不过是美丽政治神话。

        究其实,则是他对上古政治制度的无知,并不知晓共主之位虽然是个高位、尊位。

        然,由于独裁体制尚未形成,共主这一尊位虽然能显著的提升本族的势力,但本人却享受不到共主这一尊位带来的权力上快感,

        甚至可以这么说,如果君主本人没有公益心的话,还要认为共主之位带来很多的限制,是莫大的负担。

        比如帝尧身前就一度曾经想把共主之位传给许由。

        许由断言拒绝,认为自己作为一个族长可比当什么劳什子的共主拉风多了。

        

        夏启建立夏王朝,中国由神权时代进入王权时代。

        但是开“家天下”之传统,却不是他本人,而是夏王朝的第五任帝少康。

        接任夏启的夏王朝二任帝太康终日沉迷打猎,不理政事,结果为东夷集团的有穷氏部落首领后羿所逐,不得返国,史称“太康失国”。

        太康后来病死于阳夏,将帝位传给自己的弟弟仲康。

        仲康传子相。相因为后羿实在太过强大了,只好依附同姓诸侯斟鄩氏。

        后羿后来被其相寒浞所杀,寒浞派兵灭斟灌氏、斟鄩氏,杀了相。

        寒浞派人杀了相后,相的妃子后缗逃到娘家有仍氏,生下少康。夏的遗臣靡后来率兵杀掉寒浞,立少康为国君。

        少康在位时夏朝比较强盛,史称“少康中兴”。

        从这段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夏启虽然开创了夏王朝,但是对于传承已久的禅让制度的影响,还是无力摆脱。

        一旦遇到东夷集团的挑战,就只能退回去当本族之族长。夏启的子孙,连续三代不要说王位,就是当本族的族长,维持本族之势力范围也很够呛,一不小心还让人家操家伙给灭了。

        直到少康即位之后,再造夏王朝,才形成天下归于一姓的“家天下”政治制度。

        由此可见,任何政治制度变革都不可能一蹴而就。

        那么禅让制作为一种政治制度是不是就此退出中国历史呢?

        也不尽然。

        夏王朝留下来的资料太少,我们不好断言。

        而商王朝取代了夏王朝之后,对于禅让制度做了一个不伦不类的改造——守丧三年之制。

        商王朝第四任君主太宗太甲(生年不详,前1557年去世),在即位的第三年,一意孤行,以残暴的手段对付百姓、奴隶,被东夷集团的首领、曾经辅佐商汤的权臣伊尹放逐到桐宫。

        伊尹摄政,管治国家。

        直到太甲后悔了,伊尹才把太甲迎回继续执政,使太甲变成了一位圣君。

        太甲死后,其子沃丁继立。伊尹去世。终年100岁。沃丁以天子之礼把伊尹安葬在商汤陵寝旁,以表彰他对商朝做出的伟大贡献。31

        《史记》上记载的这个故事,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太甲为权臣伊尹废黜,乃在于即位的第三年,仿佛上古之时的禅让制度。

        商王朝的第二十三任君主武丁即位后,想复兴殷朝,但没有找到合适的助手。因此三年不说话,政事都由太宰决定,暗中观察国情。

        其时已经是商王朝晚期了,家天下之政治制度施行已久,商王朝立国已久,上古时期的禅让制在王权时代中腾挪的余地日益缩小,

        武丁的这一做法,没有引起太大的政治动荡,最终还实现了商王朝的中兴,则必有所本的。

        也就是说,商王朝对于禅让制做了一个不伦不类的改造,最终将之与葬礼相结合,演变成了守丧三年之制。

        《论语》上,孔子的弟子子张就曾经向孔子请教这个问题:

        子张问道:“《尚书》上说,‘高宗守丧,三年不谈政事。’这是什么意思?”

        孔子说:“不仅是高宗,古人都是这样。国君死了,朝廷百官都各管自己的职事,听命于冢宰三年。” 32

        孔子是殷人之后,不是不了解作为一国之君停止“本职工作”,长达三年,并不是为了专心致志地守丧,而是一种长期形成的政治制度。

        然而代商而立的周王朝尚礼,将守丧三年之制度细密化、繁琐化,定下了很多规矩:

        父或母亡故,孝子(女)穿粗麻布丧服和草鞋,戴麻绳丧冠;

        三天后才能喝点稀粥。

        三个月后才可以洗头;

        头一年里不可以吃蔬菜瓜果,两年后才可以吃醋和酱。

        满二十五个月除丧服后才可以饮酒、吃肉;

        守丧期内不弹琴,不唱歌,不得有任何娱乐活动;

        不可以娶妻纳妾,当然也不能有性行为。

        孝子要为亡父或亡母守丧,要在屋外另搭个草庐(称为“凶庐”),作为守丧之所;孝子身穿丧服,手拄丧杖,住在草庐里,吃稀粥,睡草垫,枕土块,如此守丧二十五个月……

        这是一个中国历史上一个毁誉参半的制度,颇符合中国这一“治水社会”的特殊国情。33。

        因为在整个东方世界,只有中国治理如此庞大国土,国土一庞大,要让整个国家机器运转起来,以古代的技术水平,是无法为民众提供细致的人性化的服务。

        于是只能采取一刀切粗放管理模式。

        而为了维持这一一刀切的粗放管理模式,极度推崇君主的权威,让民众无从质疑,自然是最经济最省力的办法。

        而守丧三年之制适足以将人们对君主的尊崇敬畏之心与等级意识,通过在礼仪的日常练习和遵守中,固化下来,最后达到崇君的效果。

        也正因为守丧三年之制度,如此的不通人情,从春秋时期就被质疑。

        同样还是《论语》一书,中有一段孔子与问题弟子宰予的对话,话题便是关于“三年之丧”。

        宰予问:“服丧三年,时间太长了。君子三年不讲究礼仪,礼仪必然败坏;三年不演奏音乐,音乐就会荒废。旧谷吃完,新谷登场,钻燧取火的木头轮过了一遍,有一年的时间就可以了。”

        孔子说:“(才一年的时间,)你就吃开了大米饭,穿起了锦缎衣,你心安吗?”

        宰予说:“我心安。”

        孔子说:“你心安,你就那样去做吧!君子守丧,吃美味不觉得香甜,听音乐不觉得快乐,住在家里不觉得舒服,所以不那样做。如今你既觉得心安,你就那样去做吧!”

        宰予出去后,孔子说:“宰予真是不仁啊!小孩生下来,到三岁时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服丧三年,这是天下通行的丧礼。难道宰子对他的父母没有三年的爱吗?”34

        到了王权时代行将结束,皇权时代即将兴起的战国争雄时代,守丧三年之制之影响力已经由贵族向民众转移。

        墨子便认为守丧三年之制不可行——

        如果让农夫遵循这一礼仪的话,那么肯定不能够早出晚归,尽心力于耕稼树艺。

        如果让百工遵循这一礼仪的话,那么肯定不能够修建舟车制造器皿。35

        总之,守丧三年,啥也不干,农夫不种地,工匠不做工,贩夫不做小生意,他们拿什么来养家活糊口,维持生计?

        

        话题扯的远了,再拢回来。

        帝颛顼之所以被选中,除去他高贵的血统之外,这个二十岁的年轻人给各族族长留下一个比较尚武的印象。

        毕竟帝颛顼是大伙儿看着长大,小时候摔琴一事,大伙儿记忆犹新,可见帝颛顼是不好高雅的艺术。

        再加上一身横肉,施瓦辛格型的肌肉男,这样的人物历来比较适合临危受命,冲锋陷阵在前,挽狂澜于既倒。

        

        帝颛顼即位之匆忙和仓促,当是少昊之国遇到了一极大的困难——大洪水。

        在第四个冰河期的后期,世界海平面下降约一百米(海退),进入全新世的“大西洋期”,气侯逐步变为温暖。

        到距今4100年前后,温暖气侯达到了顶峯,于是中国东海和黄海出现了海侵最高潮。

        少昊之国地处山东半岛,所受到的影响不言而喻。而其本根之地曲阜,位于黄河下游,历史上向来洪水泛滥之地。

        在特大的洪灾面前,少昊之国各族族长需要的不是一位守成的君主。

        帝颛顼高贵的出身、尚武的精神,再加上他曾经下放到高阳的经历,使他成为了少昊之国的希望之星。

        

        上古时代的人类,在大洪水面前,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走为上。

        此时的帝颛顼,刚刚即位,并没有什么号召力,然而他即位之后,马上迁都到濮(今河南濮阳)。36

        迁都此等大事,君主即便再有威权,再独断专行,也要计议良久,做通盘全局之谋划,与臣民交心,方能决断。

        然,民众向来安土重迁,是以君主为了得行其志,往往不得不软硬兼施。一方面以未来美好之新生活利诱之,另一方面则以威权震慑之。

        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后世之商王朝中兴之主盘庚,为了动员民众迁都,先后发表了三次演讲,这才得以在即位的第三年(前1298年),由,才奄(今山东曲阜)迁都于殷。

        而像帝颛顼这样,即位之日便是迁都之时,我们可以断言,如无外忧内患,必有天灾人祸。

        是以,此次之迁都,原因只有一个——乃是各族迫于洪水之进逼,在共议之后,做出的选择。

        

      • 家园 禅让之说

        是儒家史观,不可尽信。比如,孟子就对《尚书》关于武王伐商的记载很不满意,说“以至仁伐至不仁”,怎么可能“血流漂杵”,“尽信书不如无书”。

        拿《竹书纪年》和《史记》对照一下,不看太史公议论的话还是很有趣的

        《竹书纪年》:

        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

        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

        后稷放帝子丹朱于丹水。

        《史记》:

        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尧崩,三年之丧毕,舜让辟丹朱于南河之南。

        《竹书纪年》:

        仲壬崩,伊尹放大甲于桐,乃自立也。伊尹即位,放大甲七年,大甲潜出自桐,杀伊尹,乃立其子伊陟、伊奋,命复其父之田宅而中分之。

        《史记》

        帝太甲既立三年,不明,暴虐,不遵汤法,乱德,于是伊尹放之于桐宫。三年,伊尹摄行政当国,以朝诸侯。  帝太甲居桐宫三年,悔过自责,反善,于是伊尹乃迎帝太甲而授之政。

        • 家园 禅让制度乃是一种政治制度

          设计出来的,其首要任务乃在于权力之分配与平衡。

          谈不上所谓的仁与不仁。

          孔孟虽然有其儒家史观,但是春秋战国游学之士,得以纵横天下,必不做无根之谈。

          他们可比今天的所谓学者,在乎自己的名声。

          所以孟子谈及上古之事,态度往往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比如他谈到三代礼仪,就承认自己知道的不多。

          孟子对于尚书所记载之事,只是质疑,并没有改写尚书的嫌疑。

          因为降自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都有各自的国立图书馆档案,提出自己的主张和质疑可以,但是抹杀文献这种事情,还真没人做出来。

          因为那等于是在砸自己的饭碗。

          孟子可以说尚书是乱写的,但不能说尚书上没有这回事。

          中国造伪书的时代,并不起之于战国,零星个别行为也许有之,但是那时候未经秦始皇焚书,文献俱在,胡说是什么前途,反而会被君主鄙视。

          现在考古发现,很多疑古派史学家所认为的伪书,其实一点也不伪,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巍僚子。

          总之,春秋战国时代,诸子们没有作伪的动机,也没有作伪的空间,间有庄子韩非的寓言之谈。但是大家还是能分清他们在乎的是讲理,而不是史实。

          至于你提到的《竹书纪年》,出土自魏晋。

          虽然是真的文献,却被人塞了私货。

          魏晋是个薄周孔非汤武的时代,上承的东汉王朝,又是有着大造伪书传统的时代,各种稀奇古怪的伪书是应有尽有。

          再加上魏晋之人对上古政治制度的无知,以今类古,断为己意,眼见曹氏代汉,司马代魏之残酷之无情,

          以为上古君主之大位之争斗,必然也充满了血腥气。

          其实上古神权时代之君主大位,领有的仅仅是共主的美名。

          最要紧的反而是照顾本族的一亩三分地。

          不像王权时代和神权时代,中国政治制度已经成熟到了化国为家的地步。是以对于捍卫君主之位,往往不惜流血千里,残民以逞。

    • 家园 所谓三皇五帝(6)

        

        

        事实上,由于黄帝死于意外,黄帝王朝的影响力传到青阳的手上,已经日趋衰弱。

        对于人民来说,青阳奉行修养生息之策,当然是位好领导了。

        但是对于少昊之国的上层来说,青阳却又是一个类似炎帝的鸽派领导人。

        鸽派领导人当政,其施政之要点,往往在于平衡国内各利益团体的力量。

        成功者则上下一心,国泰民安。失败者,则党同伐异,内争频繁。

        鹰派领导人当政,其施政之要点,则是寻求大权独揽,卧榻之侧,无容他人鼾睡。从而达到唯我独尊,乾纲独断。

        成功者,往往能集中举国之力,奋武鹰扬,扭转国家倾颓之势。

        失败者,穷兵黩武,上下失望,背负独夫之恶名,身死国辱为天下笑。

        

        在青阳掌政之初,青阳的施政风格,诚然有助于国家医治地震后的创伤。

        然而到了青阳晚年,华夏集团和东夷集团的彼此分歧再次扩大。

        因为本来黄帝王朝便是黄帝武力征服下的产物,短短的一百多年时间,不论是政治上,还是经济上,尚不足以形成一种向心力。

        在黄帝王朝统治的一百年期间,黄帝为了谋求各部族对黄帝王朝的向心力,在他的主导下,完成了两件事。

        第一件就是前面提过的合符釜山,将天下各部族都分出等级,形成一个前所未有的超级大国,构建一个以黄帝王朝为主导的国际新秩序。

        这一国际秩序,在涿鹿大地震中,已经渐趋于瓦解了。

        第二件,则是统一历法,统一文字。

        现代人之历法,已然剥离了宗教文化因素,成为纯粹之科学。

        而上古之历法由来,最初本不是为了指导农业生产,而是用以分别祭祀上帝、纪念祖先之时日。

        各氏族各有各的历法,通过本族之大巫师,和上帝,和祖先交流。

        同样的,文字之起源,也是如此。现在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各种陶器玉器,上面雕刻纹写各种各样的符号。这些符号之中,本氏族之族徽之图腾至少占去一半以上的比例。

        上古之人坚信,在祭祀中,唯有本族之文字符号,才能为本族之上帝、祖先所领会。

        因此,当黄帝下令仓颉造字,对中国历史产生了不可估量之影响。

        据说仓颉是个有着四只眼睛的人,他接受了黄帝安排的任务之后,日思夜想,到处观察,看尽了天上星宿的分布情况、地上山川脉络的样子、鸟兽虫鱼的痕迹、草木器具的形状。1

        仓颉描摹绘写,造出种种不同的符号,并且定下了每个符号所代表的意义。

        当他完成这项工作的时候,白日竟然下粟如雨,晚上听到鬼哭魂嚎。

        为什么下雨如粟呢?因为仓颉造成了文字,可用来传达心意、记载事情,自然值得庆贺。但鬼为什么要哭呢?

        又有人说,因为有了文字,民智日开,民德日离,欺伪狡诈、争夺杀戮由此而生,天下从此永无太平日子,连鬼也不得安宁,所以鬼要哭了。

        其实,以仓颉一人之力,是不可能完成这么浩大的造字工程的。

        他所做的工作,无非是以华夏集团和东夷集团两大系统文字符号为主体,再参考各氏族的文字符号,整理出一套官方文字。

        当文字统一之后,各氏族的上帝、祖先看不懂这样的新文字,于是人民祭祀的粮食他们就无法享受到了。

        因此呢,就有了所谓的 “天雨粟,鬼夜哭”。

        当黄帝在整个王朝推行自己拟定的官方文字,等于是剥夺了很多小语种的生存权利。等于是将各氏族的祭天权收归于一族之手。2

        可以这么说,黄帝王朝,从创建之始一直到结束时期的大禹时代,,所有君主之努力,无非是在巩固黄帝王朝之祭天权。

        拥有了祭天权,则天下万方,无一不可征伐和统治。

        最终,黄帝王朝以一族而统万方,开创了一个上下近千年的“族天下”新时代。

        一直到夏启建立夏朝,以“家天下”取代“族天下”,才翻开中国历史新的一页。

        

        祭天,乃因为天之高远而莫测。

        世界各大文明,一旦演进成型,莫有不祭天的。

        祭天之首要,则在于辨明天之位置。

        地球是一颗近圆的蓝色球体,从任何一个平面看,它都有八个方位,即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南。

        要辨明天之位置,则必然登临高处。

        

        远古之中国人都是定居于高山高原之上,在漫长的岁月中,随着冰川之融、冻,洪水之升、降。直到一万多年前才迁徙到今天之平原上。

        过去的年代无论多么久远,这些高原高山的生活回忆都将保留下来,成为各民族拥有的历史记忆。

        以中国地域之辽阔,高山之众多,氏族之繁盛,可想见各氏族各有自个儿认定的祭天之神山。

        东夷集团少昊之国的祭天之神山便是长留山。

        那么黄帝一族的祭天之神山又是那一座呢?

        昆仑山。3

        关于这座被尊为“万山之宗”、“龙脉之祖”的昆仑山,,《山海经》可谓是不吝笔墨,留下很多精彩的段落——

        一曰:

        海内的昆仑山,屹立在西北方,是天帝在下方的都城。

        昆仑山, 方圆八百里,高一万仞。

        山顶有一棵像大树似的稻谷,高达五寻,粗细需五 人合抱。

        昆仑山的每一面有九眼井,每眼井都有用玉石制成的围栏。

        昆仑山 的每一面有九道门,而每道门都有称作开明的神兽守卫着,是众多天神聚集 的地方。

        众多天神聚集的地方是在八方山岩之间,赤水的岸边,不是具有像 夷羿那样本领的人就不能攀上那些山冈岩石。 4

        二曰、

        昆仑山的南面有一个深三百仞的渊潭。

        开明神兽的身子大小像 老虎却长着九个脑袋,九个脑袋都是人一样的面孔,朝东立在昆仑山顶。 5

        三曰:

        在西海的南面,流沙的边沿,赤水的后面,黑水的前面,屹立 着一座大山,就是昆仑山。

        有一个神人,长着人的面孔、老虎的身子,尾巴 有花纹,而尾巴上尽是白色斑点,住在这座昆仑山上。

        昆仑山下有条弱水汇 聚的深渊环绕着它,深渊的外边有座炎火山,一投进东西就燃烧起来。

        有人 头上戴着玉制首饰,满口的老虎牙齿,有一条豹子似的尾巴,在洞穴中居住,名叫西王母。

        这座山拥有世上的各种东西。6

        四曰:

        昆仑山,此地实是天帝在下界的都邑, 天神陆吾主管它。

        这位天神的形貌是老虎的身子却有九条尾巴,一副人的面 孔可长着老虎的爪子;

        这个神,主管天上的九部和天帝苑圃的时节。

        昆仑山中有一种野兽,形状像普通的羊却长着四只角,名称是土蝼,是能吃人的。

        昆仑山中又有一种禽鸟,形状像一般的蜜蜂,大小与鸳鸯差不多,名称是钦原,这种钦 原鸟刺螫其它鸟兽就会使它们死去,刺螫树木就会使树木枯死。

        山中还有另 一种禽鸟,名称是鹑鸟,它主管天帝日常生活中各种器用服饰。

        山中又有一种树木,形状像普通的棠梨树,却开着黄色的花朵并结出红色的果实,味道 像李子却没有核,名称是沙棠,可以用来辟水,人吃了它就能漂浮不沉。

        山 中还有一种草,名称是■草,形状很像葵菜,但味道与葱相似,吃了它就能 使人解除烦恼忧愁。

        黄河水从这座山发源,然后向南流而东转注入无达山。

        赤水也发源于这座山,然后向东南流入汜天水。

        洋水也发源于这座山,然后 向西南流入丑涂水。

        黑水也发源于这座山,然后向西流到大杆山。

        这座山中 有许多奇怪的鸟兽。7

        

        照理而言,依据《山海经》对于昆仑山记载之详细,在今日中国之境内,找到这样一座符合描述的高山并不难。

        然而奇怪的是,几千年后现在,也不能搞定。8

        何以故?

        其实答案也许很简单,黄帝一族最初部族之起源,也许不过居住在海波四五百米的高山之上。

        等到黄帝因强盛而一统万方,为了昭示天下自己政权的合法性,就要尊崇自己祖先所信仰的上帝和曾经呆过的高山。

        这就有问题了。

        因为各氏族都是从高原上下来,凭什么黄帝你自家的山就是老大,而我们的山就是老二、老三。

        至少得给出一个说法不是。

        于是呢,黄帝一族就只能神话自家的神山昆仑山了。

        我家的山就是比你家的山高,大,广。而且山上应有尽有,天上最牛逼的神仙都住在里头。

        于是昆仑山摇身一变,成为方圆八百里,高一万仞的高山。

        大家服不服啊。

        不服。

        那就再加上一条,天下五大水系,都是源自于昆仑山的。

        反正当时大家都住在平原,肯定无法搞清楚每条河流的源头。

        还不服。

        再加,加到你服为止。

        于是《山海经》上关于昆仑山的描述就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

        当然,正如任何谎言都是建基于真实之上的,不然不能使人信服。

        昆仑山肯定是有的,但是没有那么高,那么大,也没有那么多条河流在哪里发源。

        同样的,任何的神话,自有真实光照之投影。

        黄帝一族的昆仑山至少也保留他们源起之时的社会形态乃是母系氏族社会,不然便不会如此尊崇西王母。

        再有,当时的政治形势是华夏集团和东夷集团两大部族势均力敌,要想一口气完全吞并对方,并完全抹去对方的宗教信仰,那是很不现实的做法。

        后果笃定是立马爆发宗教战争,而要彻底解决,至少得打上个几百年。

        甚至有时候就算是彼此精疲力竭了,也未必就能分出个胜负来。

        怎么办?

        聪明人有的是,聪明的法子更有的是。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个昆仑山上,就有东夷集团的鸟图腾影子。

        一是钦原鸟。虽然只有鸳鸯一样大小,力量却很强很彪悍,野兽不是他们的对手不说,连树木都会被他们啄死

        二是鹑鸟,就是凤凰9,在昆仑山上为天帝管理衣服。

        这两大神鸟,一文一武,地位如此尊崇,当然是黄帝王朝用来安抚暂时落败的东夷集团势力。这样,才能将之纳入自己构建的国际新秩序中。

        总之,对于不能征服的敌人,那就把他们当成朋友。

        这是一条相当古老,直到今天还依旧被遵循着的政治法则。

        

        不过,黄帝王朝将本部族之昆仑山确定为祭天独尊神山,只是解决了硬件问题。

        拥有一座最高最大的神山,用以证明黄帝一族离天最近,和老天爷沟通交流最方便。

        当然如此不要脸的自我吹捧,是很容易激起反弹的。

        黄帝王朝上承神农王朝和伏羲王朝,所以美化伏羲王朝,就等于是加强黄帝王朝统治天下的合法性。

        是以呢?从黄帝王朝就开始流传这样的传说——

        当伏羲和女娲决定成为夫妇,请示天上神明的时候,他们登上的便是黄帝一族的神山昆仑山。

        当他们向天空大喊——老天爷,让我们结婚吧。

        老天爷的回应自然是寂而无言,老天爷是不答复,还是反对,或是默认呢?

        可见老天爷也是有脾气,并不是你靠近了他,他就搭理你了。

        比如我们现代社会,要想找到一个朋友,很简单,家庭地址、公司地址。

        但是要随时随地能找到朋友,那就不容易了。得看人家是不是拿你是真朋友,才会给你手机号码,进而是邮箱、qq,msn。

        你和他关系不够铁,他就是住在你家对面,一年估计未必能见到一面。见到一面,顶多也就点个头。真要指望对方为你办点啥事,那就难矣乎了。

        看来,要和老天爷交流,让老天爷开口说话,需要找别的办法。

        于是呢?伏羲这个聪明蛋就从太阳照在大树上留下的影子这种现象上得到了启发。发明了用于测量日影的仪器——建木。10

        他的这一发明,对中国的天文、历法两大领域都产生的莫大的影响。

        相传,古希腊数学家泰勒斯11曾经利用日影算出金字塔的高度。

        埃及的金字塔修成之后,朝代更迭,没有人能够再准确的测出它的高度。

        一年春天,泰勒斯来到埃及,埃及法老问他是否能解决这个难题。

        泰勒斯很有把握的说可以,但有一个条件——法老必须在场。

        第二天,法老如约而至,金字塔周围也聚集了不少围观的老百姓。

        泰勒斯来到金字塔前,阳光把他的影子投在地面上。

        每过一会儿,他就让别人测量他影子的长度,当测量值与他的身高完全吻合时,他立刻在大金字塔在地面的投影处作一记号,然后在丈量金字塔底到投影尖顶的距离。

        这样,他就算出了金字塔确切的高度。

        这在今天已经是很简单几何题,叫做相似三角形定理。

        不过,中国人似乎野心更大,同样是利用日影,却用来测量地球和太阳的距离。

        在《周髀算经》这本最古老的数学书中,周朝著名政治家周公向御用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商高请教数学问题,他提出一个困惑:

        我听说你老人家擅长解决数学超级难题,请问古代的时候,伏羲创立下周天历度。只是天之高远,人无法由像登台一样,由阶梯而上。而测量大地之宽广,也不可找到和大地一样长的尺寸。请问伏羲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12

        商高先讲述了我们现在都知道的勾三股四弦五定理。然后说通过这个方法,就可以测量出太阳的高度。

        不过两个人话赶话的,具体怎么去算,没说。

        后来商高可能把这套算法交给了周公的后裔陈子。

        陈子把太阳、地面和观察者放在同一个直角三角形里来考察——

        从观察点到太阳的正下方是勾(以日下为句)。

        太阳到地面的垂直距离是股(以日高为股)。

        剩下观察点到太阳的距离,就是弦(斜至日)。

        如此如此,求斜至日的办法是:

        勾和股先自己乘自己一遍,加起来的和再开平方,就得到了弦长。13

        他所得到数据是:日下六万里,日高八万里,根据勾股定理,求得斜至日整十万里。

        这个答案当然是错误的,不过陈子在其他方面的测算倒是很成功。

        比如一年有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有十二月十九分月之七,一月有二十九日九百四十分日之四百九十九,有零有整,而且基本上是对的。

        那么我们再回到伏羲的建木上,伏羲是不是通过树立一根木头就解决了这些问题呢?

        那当然是不可能的。

        不过他通过立建木的经验,以木星14为主观测星,观察到木星十二年运行一周天,因此定木星为岁星,又叫太岁。

        所以《山海经》上要说“纪之以太岁“。

        它的具体算法是木星十二年运行一周天,每年在黄道十二宫中走一格,称为一岁,也就是一年。

        使用岁星纪年,由于误差大,到了汉代就废止了纪年法。

        只是木星纪年做为中国人天文历法的一大传统,影响很顽固。

        宋代司马光是个复古狂人,他主编修撰《资治通鉴》一书的时候,悍然采用了木星纪年,起首便是“著雍提摄格、尽玄黓困敦”,

        不但是现代人看到立马就晕了,宋代人看到,估计也要晕了一半。

        其实起“著雍提摄格”,即开始于戊寅年,“尽玄黓困敦”即终于壬子年。15

        

        观测星空,当然以深夜为宜,而为了保守秘密,部落的首领(同时也是大巫师)登上高山,来到建木之前,总是独自一人。

        因此呢?部落中就开始传说,大巫师能够借助建木自由的往返天上人间,和天帝愉快的交流。

        

        到了后来,随着伏羲王朝的兴盛,和老天爷沟通交流已经日常化了。

        逢年过节,就烦老天爷一次,喜丧吊庆,也要烦上一次。并美其名曰“与天地通”。

        演变到后来,建木虽然一直安在高山上。但是在自家门口也立一根模型。

        部族每一次迁徙呢,都先在选好的定居点的中心,立上建木的模型。

        这个建木的模型叫什么呢?柱。

        柱,一边是木头,不消说了。

        另一边“主”呢,就有讲究了。

        “主”的写法最上面是一个点· ,象征太阳。

        其次是一个向上的半圆∪,象征苍穹。

        再其次是一个十字,象征树立的建木,最下面的一横,当然就是大地了。

        于是,上古的中国人就此进入了依柱而居的柱居时代。

        在柱子下面生活的人呢,叫做住。

        在柱子下面被喂养的畜牲,叫做驻。

        盖房子呢,也先立一根大木柱为中心,围绕其旁,再树立等高小木柱,上覆茅草。

        中间的大木柱伸出棚顶,也就是用来与天地通的“天梯”了16

        当然柱子树立起来,也就不可能老是搬来搬去。

        部落的首领为了随时随地表明自己的天意的化身呢。

        于是柱子就迷你化了,变成了握在手上的玉版玉圭。

        在柱居时代,大家在一起氏族长老的议事厅开会的时候,把会议上重要的决定记录下来。

        最初是结绳记事,打出各种各样的结,来表达会议内容,然后将这些绳结挂在柱下。

        所以后来西周有柱下史一职,便是史官。

        最早负责伏羲王朝管理神山不周山17的共工氏便是柱史。

        战国时楚国还设置上柱国这个官位,为统率武装部队之官,相当于今天的国防部长。其义自然是指国防部长对于国家之存在,如室之有柱18

        随着人类需要记录的事情日益繁复,包罗万象,绳子已经不敷使用,乃刻写竹简、龟甲、牛羊骨、石头等之上。

        就材料而言,竹简是最经济的,因此呢,就有了“册”。

        册表示一条条竹简通过绳子联系起来。

        将“册”放置于几案之上,作为氏族成员一律遵循的法则教训。因此就有了“典”。

        商代甲骨文中之“典”便是从册从丌。

        于是伏羲王朝就将记录大巫师和天帝沟通交流的内容,由共工氏转移到有典氏手上。

        有典氏再分为大典氏和少典氏。少典氏就是黄帝一族的由来。

        当然,这个说法,也可能是黄帝一族不满共工氏独占对祭天天帝所传达之信息的权利,而捏造出来。

        不过当时大家都知道黄帝一族的内裤是什么颜色的,最初就是靠放羊起家,进而靠武力掠夺统一天下,纯粹就是野蛮人嘛。

        只是既然打不过黄帝一族,大家只好任由他自个瞎白活,懒得较真。

        黄帝一看这样不行,太孤立了。于是呢?咬咬牙,一口气大拍卖的三根大柱子。

        一是建木。位于昆仑山,天下之中心。

        二是榑木19,作为东边之极,由少昊氏掌管。

        三是若木,作为西边之极,位于大荒之中。20,谁来管呢,没人。自从一起从高山上跑下来,西边大家都几万年没回去过。

        但那里肯定有人,再说凑数成三,也好听,又像是真有这么一回事。

        

        黄帝一族用建木证明了他们和老天爷的关系很铁,勉强及格。

        但是要证明老天爷只听黄帝一族瞎掰活,不听别人的,说不过去,也不可能做到。

        因为在这点上,各氏族就是平等的,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可以说各有各的绝活,各有各的招。

        而要证明老天爷和黄帝一族最贴心,是一有消息就来通知的第一个对象,同样也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比如东夷集团的少昊之国,他们跟老天爷沟通起来可是一点也不难。

        他们对于黄帝一族自吹自擂的这一套并不买账,因为他们才不需要像黄帝一族那样,需要爬的那么高柱子,才能找到老天爷。

        树立柱子接收天帝的信息,明显是智商太低,技术太原始了。

        因为少昊氏早就发明一个全宇宙gps定位系统,老天爷不论在天上那个地方散步,都会被他们找出来。

        这就是上古时期少昊氏在在天文观测上,最牛逼的发明“璇玑玉衡。”21

        璇,是圆形可以转动的玉盘。玑,是圆形的玉珠。

        玉衡,是玉制的衡器。

        这是一套配合在一起使用的仪器,通过在玉盘上打出一个个小缺口,对应天上之星辰。从而掌握天上星辰的运行规律,进而制定出历法,确定季节。

    • 家园 湖南省株洲市下有个炎陵县是炎帝死的地方

      以前是属于茶陵县的,传说炎帝死在那里,所以现在分出一块地区单独设县炎陵,这里和中原地区离得挺远的,不知道有没有什么联系。

      而且貌似很多传说里 炎帝就是神农,说是炎帝(神农)尝百草,在茶陵某地尝到断肠草才死的。

      茶陵县现在虽然没什么名气,但是也算是古郡县,因炎帝“崩葬于茶乡之尾”而得名,汉朝设县。

      那里的特产生姜,在古代算是良药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