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所谓三皇五帝 -- 王威

共:💬90 🌺199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 家园 所谓三皇五帝(5)

      据传说,黄帝之一生,有四妃十嫔。

        正妃是西陵氏嫘祖,西陵在今河南省西平县。

        次妃为方雷氏,名女节。

        第三个妃子是彤鱼氏。

        居于妃子最末位则是嫫母。

        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十四人被分封得姓。这十四人共得到十二个姓。1

        

        正妃嫘祖亲自栽桑养蚕,教民纺织,人称她为「先蚕」。后来被历代王朝追封为蚕神。

        作为黄帝的正妃,嫘祖生有两个儿子,他们的后代都领有天下:

        一个叫玄嚣,也就是青阳,青阳被封为诸侯,降居在江水(今四川岷江);2

        青阳之子蟜极,蟜极生帝喾;为黄帝王朝第四任君主,五帝之一。

        嫘祖的另一个儿子叫昌意,也被封为诸侯,降居在若水(今四川雅砻江)。

        昌意娶了蜀山氏之女名昌濮,生下高阳,高阳即颛顼,为黄帝王朝第三任君主。3

        昌意和青阳两人,在黄帝众多儿子中,只有他们两位得到姬姓。

        什么叫做降居呢?就是将自己的儿子下放到外地锻炼,看看谁有出息。

        青阳和昌意到底谁是老大,没有依据,不敢胡说。

        可能青阳比较干练一些,不久就被黄帝调到少昊氏统治的地方。

        黄帝的这个做法,无疑是对刚刚臣服的东夷集团不放心,让自己的儿子担起监视的重任。

        后世之周武王灭商之后,也有类似的做法,就是派自己的兄弟管叔、蔡叔、霍叔到殷商故地监视商纣王之子武庚,名为三监。

        

        涿鹿大地震和黄帝之死,让整个黄帝王朝的北方失控,由于黄帝生前没有指定接班人,而青阳和昌意下放锻炼的时间可能还不够长,人望不足。

        是故,黄帝王朝的大臣元老们,在没有取得一致的情况下,谁也不服谁。

        于是形成了政治僵局。

        民不可一日无主,国不可一日无君,这是后世的概念。

        在黄帝王朝始创之期,国族概念只是模模糊糊的形成。

        几千年来,人们的心中一直以本氏族为重,而国族概念之形成,首先就是破除各氏族之间的隔阂。

        以华夏集团而论,各氏族彼此取得认同,构成一个华夏文化圈,都花了几千年。

        东夷集团之历史,也是如此。

        经过涿鹿之战,黄帝虽然表面上平定天下,可是华夏集团和东夷集团各自部族的联盟依旧强大,要维持表面上平衡已经很难了。

        要想两大集团的关系缓和,进而友好,稳固下来,彼此认同,需要的时间仅仅靠一代人是不够的。

        至于要做到彼此不分你我,即便是几代人的彼此通婚,还是远远的不够。

        总之,在黄帝王朝初期,两大集团彼此的文化背景差异太大,虽有融汇,但尚达不到水乳交融的地步。

        一直到两千年后的西周末年,东夷集团还在徐偃王的领导下,再次挑战华夏集团的统治权。

        在那场斗争中,当时华夏集团的领袖周穆王还花了很长的时间,才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汉民族之诞生,其前奏乃是黄帝王朝多民族大混血、大融合的结果。

        今天的中国人,既以“龙”的传人自居,但是也完全认同自己“凤”的苗裔。所花的时间,上溯起来,实有五千年之历史。

        对于处理政治僵局,中国人向来有很多稀奇古怪的智慧,黄帝王朝的接班人既然推不出来,华夏集团和东夷集团呢,已经打过一场恶战,彼此也没有力气再重复一次。

        华夏集团在黄帝王朝虽占据主导地位,但是首都涿鹿在大地震之后,本根之地摇撼,威信大减,当前的第一要务,肯定是放在救灾重建上。

        怎么办呢?

        黄帝王朝的一位大臣左彻提出了一个方案,用木头削出一个黄帝之像,大家有什么问题就请示这个雕出来的偶像。

        两大集团各自做出了妥协,最终认可了这个方案。4  

        

        青阳前往东夷集团本根之地穷桑(今山东曲阜),医治蚩尤所发动之战争后的创伤,终其一生,没有赢得华夏集团和东夷集团的共同认可,得以像父亲一样被尊为共主。

        所以,在黄帝王朝的五帝之中,他虽名列第二任,却有点站立不牢。

        也许是他对少昊之地的统治,太过于仁慈,被东夷集团接纳的同时,反而被自身所出之华夏集团所排斥。

        后世的儒家总是称美黄帝王朝,自黄帝创始一直到尧舜禹时代,皆能选贤任能,以民主禅让之制,传承君主大位。

        而究其实,则无非是华夏集团和东夷集团的势力一直保持微妙平衡,一直到大禹治水时期,大禹借治水之机,行独裁之实,才把权力牢牢的攒在自己手心上,才得以开“家天下”之专制新局。

        

        青阳施治的少昊之地,前因蚩尤的整合,其地域颇为广阔,北自今山东半部,西至于今河南东部,西南至于河南的极南部,南至于安徽的中部,东至于东海。

        前面提到过,春秋时代郯子(东夷集团中一个小国的元首,子爵国)在追溯本国历史的时候,讲述少昊氏的第一任君主帝挚被东夷集团各部族拥立为天子的时候,因为凤凰刚好飞到。

        是以,少昊氏决定以鸟的吉兆治理天下,所以专设鸟官,而全用鸟替官职命名。

        这个说法,其实也是个很不靠谱的说法。

        因为帝挚就是五帝中第四任君主帝喾之子。

        挚,就是鸷。就是最凶猛的飞禽的统称,如鹰、雕、枭等。换言之,即是百鸟之王。

        因此帝挚当是尊号,意即东夷集团所有部族的首领,以势力而论,虽不为共主,也是霸王。

        而少昊氏族对于鸟图腾的崇拜的历史,当远在帝挚统治时代之前,早已经东夷集团各氏族生活的一部分了。

        

        论起少昊氏之历史至为久远。

        越是久远,越是资料少。

        在青阳前往少昊之地施治的历史,文献唯有《山海经》一书,略有记载。

        山海经被称为“天下第一奇书”,自成书以来,一直都因为书中所记载的内容离奇怪诞而难以让人接受,《史记》作者司马迁也不敢贸然运用《山海经》里头的资料。5

        《山海经》仅有三万一千余字,但就其叙述的内容而言,从天文、地理、神话、宗教,到民族、动物、植物、矿产等,可谓包罗万象。

        单纯就地域而言,就目前考古的资料与之相验证:

        《南山经》东起浙江舟山群岛,西抵湖南西部,南抵广东南海,包括今浙、赣、闽、粤、湘5省。

        《西山经》东起山、陕间黄河,南起陕、甘秦岭山脉,北抵宁夏盐池西北,西北达新疆阿尔金山。

        《北山经》西起今内蒙、宁夏腾格里沙漠贺兰山,东抵河北太行山东麓,北至内蒙阴山以北。

        《东山经》包括今山东及苏皖北境。

        《中山经》西达四川盆地西北边缘。

        是以《山海经》的内容虽有女娲补天、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等著名的神话,但是同时也是一部以中国为中心的“天下志书”。6

        作者的志向似乎也颇为雄起,自称——

        大地所负载的,包括上下四方之间的万物,在四海以内,有太阳和月亮照明,有大小星辰经历,又有春夏秋冬分别季节,还有太岁正天时。

        大地上的一切都是神灵造化所生成,故万物各有不同的形状,有的夭折而有的长寿,只有圣明之人才能懂得其中的道理。7

        那么山海经笔下的少昊之国又是从何处兴起的呢?

        《山海经?山经?长留山》上说:

        由积石山再往西二百里,有座山名叫长留山。

        西方之神少昊(又称白帝)住在此山。

        这座山上的兽都长有彩色的尾巴,鸟类都长着五颜六色的脑袋。

        山上有很多有花纹的玉石。这山实际上是员神磈氏的宫殿。

        员神是主管日落时向东方反照晚霞情况的神。8

        这个长留山,今地不详了,有说是今天山之南侧,是少昊族先民的神山。

        他们崇拜的神灵白帝少昊。大约是因为山多野兽飞禽,他们选择了鸟作为本族的图腾。

        这座长留山上,又有员神磈氏的宫殿。

        员神磈氏是狄系氏族鬼图腾。狄系氏族此时似乎已经通过观察日出日落,拟定历法。

        少昊氏族和狄系氏族两族能够同居一山,想来彼此间和谐相处。因此少昊氏族得以学习到狄系氏族的先进历法。

        当第四个冰河期的后期9,世界各地的冰川开始融解。原本的平原变为高原,不适合人类生存,于是人类就都从高原往下跑。

        当时是全世界都一样,中国人也不例外。

        

        当少昊氏族东迁至今山东半岛,历法的水平又有了提升。除了本部族专研之外,估计也向太昊氏族学了不少。

        少昊氏族所选择的根据地最初在今山东省东海之滨的日照地区,后来迁至于穷桑(今山东曲阜),少昊氏族为什么要迁移到这么遥远的地方定居呢,

        从自然条件上来看,山东半岛属暖温带季风性大陆气候,四季分明,降水较为丰沛,具有多春旱、夏季多雨、秋季干旱、冬季干冷少雪的气候特点。

        境内百余座山头绵亘在东、北、南三面边境线上,群山内侧散布着几十个大小不等的阜丘,中西部为大片的肥田沃土。

        而就水源来说,则有泗、沂两条主干河流自东向西横贯全境。

        也就是说,山东半岛是块发展农牧业非常理想的地区。

        《尚书》中有一篇表扬大禹的文章《禹贡》上写的很明白——

        济水与黄河之间是兖州:……栽种桑树的地方都已经养蚕,于是人们从山丘上搬下来住在平地上。这里的土质又黑又肥,这里的草是茂盛的,这里的树是修长的。

        渤海和泰山之间是青州:……这里进贡的物品是盐和细葛布,海产品多种多样。还有泰山谷的丝、大麻、锡、松和奇特的石头。莱夷一带可以放牧。这里进贡的物品是用筐装的柞蚕丝。进贡的船只从汶水通到济水。

        黄海、泰山及淮河之间是徐州:……蒙山、羽山一带已经可以种植了,大野泽已经停聚着深水,东原地方也获得治理。这 里的土是红色的,又粘又肥,草木不断滋长而丛生。10

        也就说,这里的莱——野生麦子可以饲养牲畜,解决了食物问题。

        这里又盛产桑蚕,衣服问题也解决了。

        少昊氏族未迁入山东半岛之前,早就已经形成了鸟图腾崇拜。

        而进入了山东半岛之后,此地位于东方沿海一带,当地沼泽林立,每年吸引成千上万的侯鸟到此栖息,鸟类肉质鲜美。

        一般而言候鸟的体积都不算太小,一两只就可以裹腹,也不像大型猎物那样有着保存食物的麻烦,所以自然不会放过这样理想的食物来源。

        本来嘛,人类许多图腾的产生最初都和「食物来源」有关,例如鸟、鱼、蛇、牛、羊、猪、马、熊等最初都是原始人的食物来源,人类仰赖它们才得以温饱。

        于是,少昊氏族为首的东夷集团,对于鸟图腾的崇拜就更加虔诚了。他们中甚至有一只被称为“鸟夷”。

        

        在伏羲王朝太昊时代,太昊氏除了龙图腾崇拜外,尚有风图腾崇拜。太昊氏本身就姓「风」。因为古人认为风能滋生万物。11有些部族的族长甚至以风为氏。

        当太昊氏族和少昊氏族产生文化上的交集时,这种风图腾崇拜也被少昊氏族吸收,并与鸟图腾崇拜神秘的结合起来——形成了凤鸟崇拜。

        关于凤与风的关系,古代人观察鸟飞过时会产生风。12

        很自然的,凤鸟为百鸟之王,经过之时,更是狂风大起,于是又坚信凤居于风穴13。

        而在商代甲骨文的卜辞中,我们也往往看到卜辞上以凤为风。

        所以我们回来再来看少昊氏族描述他们先祖帝挚开国的情形,说是“凤鸟适至”。

        最可能的情形呢?凤鸟那是谁也没看到,估计是在开国典礼上,突然出现了一场狂风。

        这种情形,后世以为是不好的兆头,对于少昊氏族来说,却是莫大的吉兆。

        

        而当神农王朝兴起时,少昊氏族很快的也学会了农耕。14

        由渔猎社会进入农耕社会,历法在日常生活的重要性就大大提高了。

        他们因鸟图腾崇拜而生发出一套奇特的“鸟历”——

        具体的做法呢?就是用玉石雕刻成鸠鸟的形态,装饰在表上。

        表,就是标竿。当风起之时,观察风的大小,去向,确定候鸟出现的时间。15

        这是通过观察各种候鸟的来去、鸣叫以确定季节,从而安排播种、收获等生产和生活活动的自然物候历法。16

        因此上,鸟崇拜除了最初的凤鸟崇拜,又派生出玄鸟崇拜。

        玄鸟就是燕子。

        燕子是候鸟,它们的习性是春来秋去及往复有序,故称为物候时令的标志。17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所以少昊氏族最出名的两支后裔:商王朝的始祖契、秦王朝和赵王朝的共同始祖大业,根据后世子孙的自我神话,都被认定是玄鸟之卵所生,而非胎生。18

        秦人氏族之姓为嬴,赢,就是燕子。

        此外,还有和太阳崇拜结合而成的乌崇拜,即乌鸦崇拜。

        乌鸦在近世为不祥之鸟,而在上古时期的少昊氏族中,则是非常之神圣。因为他们认为没有乌鸦,太阳就不运行了,《山海经》是这样记载的——

        在大荒当中,有一座山名叫孽摇頵羝。

        山上有棵扶桑树,高耸三百里,叶子的形状像芥菜叶。

        有一道山谷叫做温源谷。汤谷上面也长了棵扶桑树,一个太阳刚刚回到汤谷,另一个太阳刚刚从扶桑树上出去,都负载于三足乌的背上。19

        也就是说,每一天的日升日落,都取决于乌鸦的工作。

        这种乌鸦崇拜到了战国时期,兀自流行,著名的诗人屈原在他楚辞中就追问过一个问题。

        神射手后羿如何射日?而乌鸦的羽毛又是如何散失?20

        这种影响一直持续到汉王朝,哲学家王充在他的论衡中也理所当然的写道——

        太阳之中,住着三足乌。21  

        然而,图腾崇拜的力量强大,乃在于人类自身意愿的注入。

        比如华夏集团的龙似乎是何等虚无飘渺,论起来,其源头则是蛇图腾崇拜,最终和多种动物结合,演进成了无所不能的龙。

        少昊氏族也一样,玄鸟、乌鸦这些有着真实形象的鸟,最终敌不过多种鸟特征结合而成凤。

        一切的宗教如此。

        一切的艺术也如此。

        

        此时北方的涿鹿在地震多年之后,还没有缓过劲来。

        青阳施治的少昊之地远离黄帝王朝的权力中枢——涿鹿,父亲的去世也许让他感到悲伤和难过,但他似乎并不是权力欲望特别重的人,有着既来之,则安之的超脱。

        当他的父亲黄帝命令他到那里,他就到那里。

        在父亲巨大功业的笼罩下,所有人都是那么的渺小。

        现在父亲离开了,对他可能是一种解脱。

        他和东夷集团的各氏族族长相处愉快,各氏族认可了他作为少昊氏族的领袖位置。

        最初,东夷集团也许是震慑于他父亲黄帝的威压。

        多年之后,在他宽仁的治理下,东夷集团认同了这位空降而来的领导人。

        青阳呢?入乡随俗,在这里愉快的生活,比东夷人更像东夷人了。

        也许他努力过,想象他父亲一样成功,成为华夏集团和东夷集团的共主,但是没有成功。

        更也许他根本没有努力,他只希望偏安一隅,作为一方之霸主,已经意满志得了。

        因此,后世的史学家在讲述上古时代的时候,对于他的地位,并不是那么有信心,至少在战国时期,他甚至没能挤入五帝的名单之中。

        因为再怎么看,他也没有得到华夏集团和东夷集团的共同认可,没有取得共主的名号。

        当然,中国历史书对于处理这样的人物,还是比较得心应手的,给了他四个字的评价——

        “伯而不王”。

        和他有着类似评价的还有我们在下文将要谈到的共工氏,共工氏虽然统领的地域广大,在某段时期和黄帝王朝分庭抗礼,却一直没能取得共主的名号。

        不过共工氏可不像青阳那么柔和,而是强烈的表达了自己的政治欲望,在不得行其志的情况下,毅然起兵,成为黄帝王朝第三任君主颛顼统治时代的最大挑战。22

        幽默的是,到两汉王朝,由于五德论的盛行,在儒家主导的对阴阳学说的改造运动中,少昊氏因为符合政治需要,位置被大大的提高。

        以至于近代很多的史学家甚至要为重新定位少昊氏的身份地位,而写上一本书。23

        

        青阳的兄弟昌意情况又如何呢?

        昌意被下放到若水锻炼,不过混得似乎一点也不好,如果不是他有个很棒的孙子颛顼的话,估计后世的史学家都不会在他身上浪费笔墨。

        有时候一个人的能力,未必是通过自身的成就,而是通过自己的生殖能力得到证明。

        昌意生子韩流,韩流被分封到朝云国、司彘国(今地不详)一带,娶了淖子氏族人中叫阿女的为妻(又名女枢),生下颛顼。

        关于颛顼的诞生,24既然是古之圣王,自然也颇为神异:

        当他出生那天,北斗七星的第七颗星——瑶光,就像一道彩虹一样,穿过月亮,天地一片光亮,有如白昼。颛顼的母亲看到这一景象,便有感而孕了。

        她在若水生下颛顼,颛顼一出生,脑袋上就戴有干戈。注定了他未来大有圣德。

        这个干戈,当然不是他从娘胎里头带出来。

        要是这样的话,非得把自己的亲生老娘给搞死了。

        而是颛顼出生之后,大人给他带上的状如干戈的头冠。

        干,盾,防御武器。戈,平头戟,进攻武器。

        这也说明,整个昌意家族,对颛顼的诞生,是寄予厚望的。希望颛顼这个下一代啊,能够发扬尚武精神,开疆扩土,完成老爷老爸完成不了的雄心壮志。

        

        根据《山海经》的记载,颛顼的父亲韩流长着长长的脑袋、 小小的耳、人的面孔、猪的长嘴、麒麟的身子、罗圈着双腿、小猪的蹄子。25

        这还是人类么,这不是个怪物么?

        其实啊,这是《山海经》在为读者介绍各氏族图腾崇拜。

        我们今天把图腾当成一种文化一种宗教一种风俗来研究。

        可是在上古之人类的心中,他们是真实认为自己是动物的后裔。26

        信仰龙图腾的,就认为自己是龙的子孙。信仰猪图腾的,就认为是自己是猪的子孙。

        龙图腾本身,就是以蛇图腾为主体,兼多种动物的特征组成的。27

        韩流是黄帝的直系后裔,信仰龙图腾。当他自立门户的时候,就取了龙图腾的一部分——麒麟。

        当他再和信仰猪图腾的氏族通婚的时候,于是麒麟+猪,组合成一个新的图腾,标志一个新的一个氏族诞生。

        我们不要嘲笑这种办法,这种办法却是很笨,很单纯,既不改变别人的信仰,也不忘本。

        不像后来文明演进至成熟期,每个宗教都自视甚高,对异教徒以异端视之,排斥之,进而杀戮之,要彻底毁灭对方而后快,因此发动了一场场宗教战争。

        即便是今天,现代人虽然大抵都已经认同各宗教平等,可是也就是嘴巴上说的好听,一到了具体细节,谁也不让谁。举个例子——

        在各种国际报道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国际救援组织的身影,最古老的最有影响力,当然是大家都知道红十字会。

        不过红十字会这个叫法,是俗称。他的全称应该是“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

        1863年,一位日内瓦的银行家杜南杜南,痛于战争给人类带来的人道灾难,和战场上伤病无助的情形。他与其他一些志同道合的同志成立了“救援伤兵国际委员会”,此即为国际红十字运动的滥觞。

        因为瑞士的国旗是红底白十字,于是他挑选白底红十字作为标志,以后这个标志就成为国际红十字会的统一标志。

        然而由于十字是基督教的宗教符号,当红十字会运动扩张至伊斯兰国家,伊斯兰教徒不愿意接受。

        1876年在奥斯曼帝国采用“红新月”标志。

        1929年国际红十字会承认了这个符号。

        而以色列建国之后要求采用红色犹太教符号——六角的“大卫之星”,红十字会没有批准,生怕此例一开,各种团体都会要求自己的五花八门符号。

        国际红十字运动于1986年改名为“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而红十字会联合会则于1991年改名为“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

        因此上,当我们看到山海经的记载,油然兴起嘲笑古人念头之单纯之愚蠢的自豪之乐。

        殊不知,五千后的我们,真要解决问题,还是只能学习他们的法子,因为这个法子的本质是有大智慧——妥协的智慧。

        

        信仰猪图腾的部族可是黄帝王朝时代最拉风、最吃香的部族。

        几乎所有的部族,都得看这个部族的脸色。为啥。

        现在对上古时代的分法,有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之说。

        而论起中国的黄帝王朝近一千多年的历史,勉强名之,可视之为玉器时代。

        上古的制造业大致可分为三门,瓠器发展至于极致,便出现了陶器。

        木器发展到了极致,便有了漆器。

        而石器发展到了极致,便是玉器。28

        黄帝之合符釜山,颁发给各氏族玉器,就是确定等级名位。29

        玉琮等玉器之持有者,自然便是黄帝王朝分封制诸侯国君,因此有人将全国出土的良渚文化型玉琮(含琮形器)加以汇集,并将其分布地点一一标出在中国地图上。

        从玉琮密集分布的情况,可知到了夏朝,夏禹的后裔权贵已遍布天下,换言之,他们已统率天下各地。夏禹是黄帝的四世孙,因此说中华民族是黄帝子孙,诚非虚言。

        这一影响及于后世,但凡是贵族,没有不随身戴着玉器。甚至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的说法30

        

        

        目前考古发现的三皇五帝时期的各个文化遗址。

        

        

        黄帝创始的这一制度,一直被继承了下来。

        后世周王朝给列国诸侯颁发青铜鼎,用意是一样的,对于周王朝来说,青铜器铸造业搞的不好,抓不起来。国家就衰弱了,完蛋了。

        西周晚年之周昭王为什么南征荆楚呢,就是因为中原地区的铜资源因为两百多年不断赏赐给诸侯青铜器耗尽了,而南方又多铜,逼的啊。

        这跟今天美国热衷于中东地区,又打伊拉克,又跟伊朗天天过不去是一个道理。

        任何时代,最强大的国家总是竭力去控制去掠夺对国家最重要的资源。

        

        而黄帝王朝最昂贵的资源便是玉器。

        玉器制造业搞的不好,抓不起来,国家一样会衰弱,会完蛋。

        黄帝王朝时代的玉器制造业也确实很牛。

        比如良渚文化出土的一件玉琮,最细刻纹达0.2毫米。

        玉石质地坚硬,在当时没有金属刀具的情况下是如何刻制的,这个问题一直困绕着考古学家们。

        那么,掌握这一门最高端最吃香的制玉技术的是黄帝王朝的那些氏族呢。

        就是信仰猪图腾的封豨、豕韦等氏族。

        关于制玉技术,古人只用一个字表达——琢,从玉从豕。

        也就是说,信仰猪图腾的氏族垄断了整个制玉制造业。至于其他人,一边凉快去。

        这倒不是说上古制玉技术之难,难到了仅仅为信仰猪图腾的氏族所掌握。

        上古各氏族之族长,虽然政教兼于一身,个个都是巫师。

        可是根据历史传统,巫师这行当也是有等级的,毕竟老天爷总是偏心的。

        黄帝王朝时代,各氏族都公认信仰猪图腾的氏族,是受到老天爷宠爱,他们所传达的上天的信息是最准确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周易》六十四卦中每一卦开头的卦辞叫做“彖”的原因。

        彖辞可以说是一卦之总纲,意即 “断定”(吉凶)的意思。

        

        正因为信仰猪图腾的氏族是上天的最佳代言人,所以上古历代君主,都将制玉这项重要的工作,交付给信仰猪图腾的氏族。

        离开他们的支持,政府的公信力都成为一个问题。

        此一威权讫止于黄帝立国,兀自未衰。

        这也是为什么昌意一族选定信仰猪图腾的氏族作为自己亲家的原因。

        后来帝尧时期,封豨氏参与了十日氏主导的叛乱,被帝尧派遣射正羿统兵讨平,信仰猪图腾的氏族渐趋于衰弱,影响力大不如前了。

        而到了夏禹时期,大禹巡视江南,在会稽山召集各地诸侯,信仰猪图腾防风氏仅仅因为赴会迟到,就被诛杀。

        大禹的用意自然是杀鸡儆猴,显见信仰猪图腾的氏族至此时彻底的没落,再不能翻身了。

        

        韩流自出之源流,乃是有熊国。

        祖父黄帝虽然一时平定天下。然,多数氏族乃是震慑于他的武力,未必心服口服,私下里对于黄帝这位天下共主,以暴发户目之。

        因此,韩流和信仰猪图腾的部落结亲,意义莫大,等于取得了祭天权。

        所以古书上才说,颛顼一出生就有了“圣德”。

        这个“圣德”啊,其实是古人在高贵血统的婉转说法。

        比如西周创始时期,太王古公亶父一听到自己孙子姬昌(周文王)降生,大喜过望,认为姬昌有“圣瑞”,当即发表“昌当兴吾业”感慨。

        这是因为,他的小儿子季历很争气的攀上高枝,与商王室贵族之31女挚仲氏任(即太任)通婚。

        姬昌的降生,意味着周人终于和商人建立了生殖器上联系——成为亲戚啦。

        周人由此得到的第一个政治好处,就是可以祭祀先代的商王。

        古人把祭祀看得极重,你想认别人做祖宗,人家还嫌你低贱。姬昌的降生使得周人可以堂堂正正的认别人做祖宗。

        现在周原出土的甲骨刻辞中,周王不仅祭祀成汤、大甲、天戊(大戊)等殷先王,而且有殷先王文丁神宫、帝乙宗庙。

        也就是说,商族先祖成了周人的先祖。

        

        颛顼长大了之后,他的身材也有个特点,古文叫做“骈干”,什么意思呢,就是胁骨并排相连。类似于好莱坞巨星阿诺施瓦辛格、史泰龙者流,纯属肌肉男。32

        随便说一下,春秋时代的晋文公重耳也是这个长相,为此在流浪列国的途中,还被曹国的君主狠狠的偷窥了一把。

        重耳受此奇耻大辱,因此后来复国之后,起兵灭了曹国。

        这样一个健康的孩子,昌意家族却决定将颛顼交给昌意的兄弟青阳,让青阳代为抚养。

        这又是什么缘故呢?

        当然还是因为自己混得不好。这也难怪,他的封地在若水(今之四川雅砻江),地处王朝偏远地带。

        他的父亲黄帝的本来用意,可能是让他到这里锻炼锻炼,然后有了好的资历,再换个好地方。

        他的兄弟青阳比他早一步办好调职手续。所以发达了,显赫了。

        而昌意呢?还在若水一直苦哈哈的呆着,没着没落。

        熬啊熬啊,熬出一个晴天霹雳,涿鹿一个大地震,黄帝挂了。

        他老爸要是活着,想要一块好的封地,也就是一句话,那个诸侯还不得赶紧把地盘腾出来啊。

        难道就只能这么一辈子远离黄帝王朝的权力中枢,在这个穷山恶水呆着。

        苦了自己也就算了,自己是没指望了,难道子孙难道跟着倒霉么。

        于是,经过一番运动,颛顼从小就被带到了少昊之国都——空桑,在这里接受系统的贵族教育。

        山海经上说——

        东海以外有一深得不知底的沟壑,是少昊建国的地方。

        少昊就在这里抚养颛顼成长,颛顼幼年玩耍过的琴瑟还丢在沟壑里。33

        可见,青阳对自己的这个侄孙还是挺关心,不惜血本的培养。

        想想那些被颛顼丢弃的琴瑟,那可得砍下多少棵树啊。

        这位颛顼从小就志向高远,相传他十岁就开始辅佐青阳处理政务,十二岁就进行了成人礼,即冠礼。

        让十岁的小孩子处理政事,应该是不大可能的,毕竟太过于儿戏了。

        更可能是青阳宠爱自己的这个侄孙,从小就让颛顼跟随着自己,不时的教导颛顼吧。

        至于冠礼,目前可考的是起于西周,在黄帝王朝时代应该还没有。

        这个传说,应该是战国时期为了赞扬颛顼而编出来的帝王早慧神话。

        当他成人之后呢,就正式辅佐少昊青阳,封于高阳(今河北高阳县东),正式成为一方诸侯。

        后来颛顼登了帝位,被人称之为高阳氏。

        (在本书中,因为他后来成为的天下共主,历来叫法是帝颛顼,所以就沿用了。)

        在他之前的天下共主呢,都是以其功业德行而赢得自己的名号,比如伏羲氏、神农氏,都是人民对他们功业的认可。

        而到了颛顼手上,开创了一个至少称不上特别好的传统,就是以后的天下共主之名号,都是兴起之地的名字,34

        接替他的黄帝王朝的第四任君主,帝喾被称之为高辛,就是因为他在高辛这块地方起家的。

        到了黄帝王朝的第六任君主,也是大家都熟悉的帝尧,他初封于陶 ,又封于唐 ,因此呢,号陶唐氏 。

        帝颛顼得到这块封地,要说是酬庸他的功劳吧,估计是谈不上。更可能是因为他也是黄帝的直系子孙,高干子弟的缘故。

        当我们从地图上观察,便知道青阳之任命,乃是一步难得的好棋。

        青阳之晚年,降封为缙云氏的炎帝的后裔共工氏,在共地(今河南辉县西北至安阳江水一带)蓬勃发展,所归顺的氏族日渐其多,所占据的地盘日渐扩大。

        共工氏所处之地盘,七分是湖泊江河,三分时陆地。又处于黄河之中上游。

        青阳是一点奈何不了他,但是呢?鉴于上代炎黄争霸之惨烈,青阳深恐共工氏为雪先辈阪泉之耻,而兴兵南下,也不得不提防。

        共地、黄帝王朝故都涿鹿和少昊之国国都穷桑,正巧可以画上一个等边三角形。

        又正巧,这个等边三角形的中心点,就是高阳。

        很显然,青阳之用意无它,乃是寄望帝颛顼在此地坐镇,一来与黄帝王朝之故都保持联络,二来监视共工氏的发展,从而使得少昊之国国都的安全得到最大限度之保障。

        这自然也是对颛顼能力的最大肯定。

        颛顼等到了二十岁,就从青阳的手上,接任了东夷集团各部族联盟首领的尊位。35

        关于他统治期间的事迹,司马迁搞不清楚,除了大抄特抄《大戴礼记·五帝德》外,语焉不详。

        司马迁是这样说的——

        颛顼沉静稳练而有机谋,通达而知事理。

        他养殖各种庄稼牲畜以充分利用地力,推算四时节令以顺应自然,依顺鬼神以制定礼义,理顺四时五行之气以教化万民,洁净身心以祭祀鬼神。

        (以上全是虚的,没一句实在的)

        他统治下的黄帝王朝,幅员辽阔,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趾,西济于流沙,东至于蟠木。

        各种动物植物,大神小神,凡是日月照临的地方,全都平定了,没有不归服的。

        然后。

        然后,颛顼就死了,黄帝王朝的第四任君主帝喾登基了。36

        还有然后么?

        没有然后了,这就完了。

        

        看来,要想依靠《史记》勾勒出颛顼的生平是不可能,只能另找途径了。

        我们先来端详一下《史记》上关于颛顼统治下的版图。37

        幽陵,一作幽都。幽,通黝,黑色;古人用黑色来代表北方。黄帝王朝时代北方的定义包含了现在河北省和辽宁省辽河流域。

        黄帝兴起于河北涿鹿,幽陵当是其势力范围。38

        交阯,汉代之后泛指五岭以南。辖境相当今广东、广西大部,和越南的北部、中部。

        这块地区,战国时代的楚国到亡国之前,一直力图搞定,但都没有成功。

        秦王朝嬴政统一天下之后,曾经派军大举南征。然而由于陈胜吴广起兵的缘故,不得返回。

        到了汉武帝时代,刘彻大力拓土开疆,交趾之地终于第一次并入中国版图。

        因此,颛顼所统治下的黄帝王朝势力应该尚不能抵达那里,毕竟在江淮之间,还横亘着一直和黄帝王朝作对的苗蛮集团。

        这块地区至少要在尧舜禹时期征伐三苗时期,才能第一次进入中国人的视野范围。

        大禹据说为了寻求人才而穷尽全国,其中南边的尽头有个黑齿之国(今广州曲江县),也就是说,上古时期的交趾——当是中国人南面视野之极限了。39

        流沙,是古人对大沙漠的叫法(个人觉得这个名字诗意多了)。

        那么位于西部的流沙,指的是不是今天中国版图上的西部大沙漠——新疆南部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北部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呢?

        以炎黄二帝而论,他们最初之祖先当是出自世居于今甘肃、青海的羌族。40其后从高原上下来,有一路抵达新疆定居。

        在颛顼帝时代的新疆,根据考古发现可知,此地是多种族的混居地。

        《山海经·海内经》便记载中亚有马蹄善走的“钉灵之国”(一作“丁令”,今哈萨克斯坦国)的商队,他们与世居于今甘肃、青海的羌族在新疆进行商品交换而成为友好的合作伙伴关系。

        经由羌族,中亚的的“钉灵之国”的商队被引导来帝都九州进行贸易。

        也就说,流沙未必是颛顼的势力范围,但影响力至少能抵达这里。41

        而如果依据自认为是颛顼之苗裔的楚国大诗人屈原的说法,颛顼统治下版图,其西方的极限乃是羊肠。

        羊肠,就是今山西省的汾水。由于汾河水流曲折如羊肠,故古代称之羊肠。42

        我个人觉得,屈原的说法,当是比较靠谱的。毕竟以技术而论,上古时代的通讯决定了中国人尚不能建立一个幅员千里的国家。

        东至于蟠木。

        蟠木就是扶桑,这个名字的意思古在就是位于海外的大桑树,太阳从这里升起。

        考虑到上古时期的航海水平,颛顼是不可像今天的美国一样,大搞海外基地的。因此这个说法,应该是泛指今天东海沿岸地域,即今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等地。43

        

        当我们阅读颛顼的事迹,不能不有两个疑问——

        一是,以他的资历,最多也就是当一个小国诸侯,怎么一下子接掌了少昊之国,领导整个东夷集团。

        虽然颛顼的出身确实很高贵,前面说过了,他父亲韩流和母亲女枢的结合简直就是天作之合,政治婚姻的样板。

        更何况他才二十岁。

        在夏商之后的“家天下”政治体制中,年龄比二十岁还少的天子有的是。

        而在黄帝王朝,那可是比的上今天的民选政府啊。怎么可能选出一个二十岁的年轻人呢。

        后人一谈到上古时代的君主更替,就是一个“德”字。

        即便真是如此,颛顼,作为一个二十岁的年轻人,就像雷锋一样,每天做一件好事,也未必“德”的过老同志们啊。

        而且最关键的一点是,青阳自己尚有一个亲生儿子,名叫蟜极。蟜极也就是未来黄帝王朝第四任君主帝喾的父亲。

        老同志们为什么抛弃了青阳的儿子,而选择了颛顼呢?

        二是,颛顼龙门一跃,不惟成为独霸东南的方伯。

        到了颛顼晚年,再次收复山河,进而成为天下共主。

        我们从地理上俯视颛顼的版图,这个地盘比诸黄帝全盛时期,又大大的拓展了。这些地盘肯定不可能是别人一团和气的让出来的。

        颛顼的这一旷世伟业甚至超越了曾祖黄帝,以至于后人评价他“实为五帝之冠”。

        他又如何在他短短的一生中,完成这一远迈前代的壮举呢?

        

        (要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 家园 如果濮阳的中华第一龙就是颛顼坟的话,

        您的文章要改了.这是玩笑,别介!

        那第一龙表现的是历法,历史记录历法成熟于黄帝时代.而第一龙就是成熟历法和天文学的表现.而当地最早的人文记录是颛顼.假定就是颛顼,那它的时间对不上,那可是公元前四千多年前,比逐鹿黄帝城的考古出来的时间早.

        而红山时期的考古出土了铜,那是六千年前.如果我们认为那就是历书中的黄帝初期,那和濮阳颛顼的第一龙是一个时间点,而大禹时代据现在考古的证据大约在四千七百年到四千三百年这段时间里最符合.当二里头的遗迹却是公元前二十世纪左右的.时间上对不上.

        现在考古,集中出现成规模的玉器是在五千到四千年前.做为礼器的玉器出现的时间段在这一千年,如果把这时代说是五帝时代的话那至少有一千年.

        但濮阳的第一龙出现和三星堆早期的陶器表明在五千年前中国就具备了雏形.那这一千年算是黄帝时代,但和濮阳第一龙对不上,和红山时期也对不上,而红山时期算做神农时代,那它和后来的东夷时间差是二千年.而且只有红山才是出现最早铜的地方.

        而最早的农业,湖南出土来看达到九千年前左右.如果而且最早的城出现的也是湖南,也有八九千年了.从时间差上看.黄帝时期不止三百年,我认为六千年前的四千年前这段时间里,而这时候的五帝我更愿意相信是五个年代很长的朝代.

        结束神农时代的是皇帝,这个时间段从考古上是属于玉文化时期.而且玉时代按考古看已经具备了大国家机器的特别.从出土的玉器看时间段也很大.

        其实,三皇时代按考古学上分是旧石器晚期和新石器早中期.新石器晚期时代这样比较好.

        新石器晚期的最后出现了黄帝朝代,但这个时代或者有两千年之久.

        五帝最后是禹,禹之父是鳐.而从现在的地质和考古学家的说法,禹的水利工程完成的时间跨度应该有三百年,而禹的会稽社稷坛根据考古判断是在四千三百年前,而启的夏是在公元前二十世纪开始的.那这也有三百年左右的时间差.

        如果把皇帝定为六千多年前.假定濮阳的第一龙是颛顼.那就可把后来的几帝就可以当成一个朝代,而那些有记录名字的大臣是朝代里的一个王那或者可以比较好的解释考古和史书上的时间差.

        • 家园 我个人觉得吧

          是考古学者吧问题搞复杂了。

          就说一个现代生活的基本常识吧。

          比如北京四环内到郊区,如果在五千年后,被挖掘的话呢,两者的差距至少有50年。再进一步呢,北京和外省最偏僻的山村,比如云贵的山村相比较呢,可能有一千年。

          而考古,又有很大的随机性,比如被挖出来的,未必是代表哪个时代最巅峰的,有时候甚至可能是哪个时代最落后的地方。

          特别是黄帝王朝时代,世界并不是平的。很多的部族都是很独立的,被隔绝的,他们没有今天的电话,互联网,甚至连道路都彼此没有互通。在这种情况下,同一时间段,出现近千年的文化差距并不是不可以想象的。在不同的时间段,出现同样的文化水平,也并不是不可以理解的。

          总之的,三皇五帝时代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么蒙昧,也不如我们想象的那么发达。

          比如我曾经看过大汶口的璇玑玉衡,用来观察天文已经很先进了,就是秦汉时代也不过如此了。而这个先进技术,当时便是由东夷集团少昊氏所掌握。

          • 家园 【讨论】大概可以做一个时间-技术校正曲线

            有些技术的出现必须经历一定的时间,需要一定的人口密度和社会发展程度。不光是经验式的,甚至可以直接用现代人做实验搞数据点。

          • 家园 同意!
      • 家园 商榷一个地方

        当第四个冰河期的后期9,世界各地的冰川开始融解。原本的平原变为高原,不适合人类生存,于是人类就都从高原往下跑。

          当时是全世界都一样,中国人也不例外。

        名词讲,冰川消融导致的大规模海侵,这个东西似乎过去称作晚第四纪海侵,现在第四纪的叫法也淘汰了,不知道该叫啥.

        这里最相关的,应该是更新世到全新世的目前最后一次主要冰期大理冰期结束时的海侵.这个过程从我的了解看大概从1.65万年前开始的,一般认为1万年前左右大理冰期已经基本结束,平面大概达到现在水平,离黄帝年代可能远了些.不过地质上的证据表明,此后海平面继续上涨,到7000年前左右达到高峰,然后开始海退.

        这里面的高差,也就正负几十米的样子,远远不到"平原变高原"的程度,而具体到五帝时代前后的一两千年,可能也就正负五米,仅仅海平面的变化不至于导致原来的地方一下子不适合人类生存了.

        另外,如果冰川消融,将会导致海侵,不会导致平原变高原的方向,而是相反,沿海平原变海底,沿海平原后面的高地变沿海平原.实际上,在大理冰期极盛的时候即距今1.8万年前后,渤海黄海东海是一片广袤的大平原,有人称之为三海平原,较当时的华北华东更适合人类居住.这一片随着冰川融化在几千年内完全被海水淹没,有观点认为,共工祝融打架的传说就源于沿海居民(水神共工)在不断退却中跟身后离海比较远的部族(火神祝融)的冲突.

        因此,文中提到的"从高原往下跑"大概应该对应从大约7000年前到3000年前这一期间的海退,是由冰川重新开始发育而非融解导致的.

        另外,前两天看到一篇文章,韩倭“短里”,其中的考证可能对解读山海经里面的方位距离颇有帮助...

      • 家园 以后脚注就不放了

        太麻烦了,而且也影响读者的阅读欲望。

        三皇五帝的人名地名,都很拗口。

        所以读起来是很难受的。

        我已经尽力把所能涉及到的文言文改写为白话文。

        但是自己看了一遍,似乎还是很累。

        只能得到完稿的时候,再修改一过了。

        暂时也就只能这样。

    • 家园 【讨论】讨论一个八卦方位的问题

      伏羲氏所创的八卦为先天八卦,“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先天八卦方位是乾正南、坤正北、离正东、坎正西、兑东南、震东北、艮西北、巽西南。楼主所说的八卦方位是文王后天八卦。“帝出乎震,齐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

    • 家园 黄帝也是少典后人,为何打败炎帝后,称轩辕氏,不是继承神农

      按理说,炎黄之争其实就是一次政变。黄帝上台后,按理说应该是继承神农氏名号,为何古人说轩辕氏代神农氏?

      • 家园 黄帝还是比较有国族意识吧

        轩辕氏据说出自西方。按照山海经的说法。

        黄帝和炎帝的兄弟关系,还有一说,他们都是出自少典国,但是彼此都隔了好几代了。

        炎帝据说还是第八代的炎帝,还有一个古怪的名字。

        顾颉刚说,这是汉代人为了迎合五德说,而搞出来的的一大堆有的没的,靠不住。

        可以看他的上古史讲义,写的很棒。

        不过他很多方面我也觉得太过于武断了。

        • 家园 五德说得问题是在于把神农和炎帝当成一个人,

          最近看了几篇文章,似乎炎帝就没有继承过神农得称号。

          炎帝和神农混为一个人就是西汉末年刘歆为了王莽纂汉进行理论准备而弄出来得。

          所以后来得炎黄争霸其实就是老皇帝不行了,两个起义首领争夺天下得王朝更替战争得版本。

          炎帝按照古文献得说法时候就是一个称号,从开始到最后炎黄争霸,一共八代,但是黄帝却特指某人,很让人怀疑。我想黄帝应该也是一个称号,不过后人称颂得应该是成功夺取天下得那个黄帝,毕竟他是开国之君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