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浴血凤凰――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的东亚(前言) -- 沉睡的天空

共:💬54 🌺4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战败的终结原因不得不说是清统治者的妥协性导致缺乏动员能力的缘故

        一次战争的失败,不能归结于制度的原因,然而若干次的战败,迫使人不得不超出个人的因素来寻找大层面上的结症。

        我以为,清朝之所以经历短暂的中兴之后仍然遭逢惨败,终究是其固有的妥协性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为什么要进行洋务运动?试想在一个皇权高于一切的时代里,没有皇室的支持,这样的运动是万万行不通的。而清皇室之所以赞成洋务运动,无非是逼不得已,被人欺到这份上,你不卧薪尝胆不行啊。可是,一旦有了点起色之后,一慈禧为首的统治者的妥协性又暴露无遗。一是盲目追求个人的物质享受,宁愿花大价钱建园子也不愿不钱花在军费上;二是当权者把自己的个人利益至于集体之上,典型的如李二先生和张之洞等人,愿意牺牲一定的国家利益来换取个人小集团的优势;三是构成国家机器的军队和文官系统缺乏荣誉感和视死如归的精神。其中一和二又必然导致三的产生。

        洋务运动的兴盛是表面的,其实质仍然统治者的妥协性和贪婪性随之逐渐增长。洋务运动中一个最重要的缺陷就是中国仍然而且继续处于工业链的最终一环,也就是只能制造些最终产品,不能从源头上解决问题,这和现在的情况有些类似。没有钢铁,机器,只靠进口一些机器来进行落后产品的生产,从技术上决定了这个洋务运动是没有可能成功的。另外一个缺陷就是洋务运动并没有使得统治者的思想有所发展,仍然停留在家天下以及个人利益高于国家利益这一层面上。思想上没有进步在和平时期的影响力还不能看得很明显,但是一旦遇到外来巨大压力的时候,其副作用是相当明显的。一是上层统治者没有坚持到底的决心,得过且过,宁愿以国家的利益来换取个人的利益,毕竟对慈禧等人来讲,多一个香港,台湾,琉球,对她个人利益的损害并不明显;二是中层没有明确的服务对象,对于李鸿章,张之洞等人,没有奋战到底的理由,既然连皇室都没有决心,这些个人利益至上者又哪来决一死战的动力?三是下层缺乏凝聚力和正确的指导,当时的军民无非是混一口饭吃,谋生而已,国家利益离个人很遥远,再加上统治者缺乏引导,很容易一触即溃。以上是一些大层次方面的分析,当然任何时候都会有一些特例,可是大方向上清政府是很难求得战争的胜利的。

        制度不能决定战争,但是这个制度里的人却能决定战争。清政府的统治者鼠目寸光,不懂得“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起码道理,只能导致它最终灭亡。民国时以老蒋为首的四大家族也有类似的心态。记得陈布雷当时劝说老蒋,希望四大家族捐出一部分资产来帮助国民党政府进行内战,可是被老蒋严词拒绝,由此可见这种个人小集团的利益在这些统治者心目中的分量,所以最后失败也不显得离奇了。反观后来的共产党,做法完全不一样,能够取得内战的胜利以及抗美援朝的实质性胜利都显得理所当然。一个大国是有一定实力的,关键就看统治者有没有这个动员能力。虽说战争打的是后勤,可是有宝藏不懂得发掘也是惘然的。

        • 家园 现在最令人担心的也是掌握国家政权的买办势力

          现在最令人担心的也是掌握国家政权的买办势力

          一个大的国家,本身科技不是很发达,占了这么好的底盘,没有

          独立自主可以基本自成一体的战略产业,是极其危险的.

          所以原子弹和航天技术,还有芯片,大飞机,轮船等大关键的家伙,

          赔了钱也得自己搞出来.搞出来了,即使买外国的,也有一个要讨价

          还价的筹码,否则就惨了.

        • 家园 可这妥协性的根源就在于这满清统治者一直坚持的“满汉之分”。

          这点,钱穆老先生在他的“国史大纲”里有精辟的论述。

          如果上下同欲,完全可以迁都和日本打持久战,日本的后勤补给能力绝对支持不了一场长期战争。虽有甲午之败,也不至于签下马关这样屈辱的条约。

          事实上,当时民间已经开始自觉组织力量对抗日本兵。当局如能善加组织,完全可以大大有助于抗日。可满族统治者害怕进一步发动汉人的武装力量,没有采用这个办法。

          明,清6百年以降,中国一直在走下坡路。令人叹息。

        • 家园 一旦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割裂开,这国家便有危险了

          清政府便是有这方面的麻烦,几大集团利益和国家利益是有,但是不密切,尤其是下层民众,对国家的概念很模糊,根本不知道为何要为国家作战,这个问题要直到民国经由抗日宣传才部分解决,若无此,抗战断难坚持,当然做的最好的还是中共,因为本身就是以发动下层见长的,尤其是土改,使得利益相连,所以说这之后的胜利不是没有原因的。

      • 家园 把握不了这么大的话题,看完了也没法评论
        • 家园 同感,所以这样的文章我只能看,只能顶,一句话也插不上,想抬扛都找不着地方.

          随便问一个白痴问题,阿部广宏,阿部信行,阿部规秀,是一家的吗?

        • 家园 我也吃不消

          写完以后再修改吧,修修补补又三年

          • 家园 沉睡不出,如苍生何?

            沉睡兄对中国这段历史分析精辟。若这还叫无从把握,天下还有何人能够把握?沉睡兄还是太客气了。

            尤其欣赏老兄对于制度这一节的分析,入情入理,大得我心。正如老兄所说,不论什么制度,大敌当前若还是内耗不止自然难逃一败。

            深一步想下去,却又出来一个问题。就以清朝为例,清朝甲午败于内耗,辛亥亡于割据应是没有疑问。但是为何清朝前期能够控制内耗,而后期却做不到?如果归咎于民族歧视和压迫固然有道理,明朝败于满清又如何解释?其实明之于清正如清之于日本。都是庞然大物对磋尔小邦,然而小邦却能战胜。

            我的观察,不论什么样的制度,也不论建立制度的初衷有多好,也不论是否存在着监督反馈机制,时间一长,则必然会产生利益分化和各种利益集团。各利益集团的利益必然有与国家利益不符之处。可以说,绝大多数集团利益不符合国家利益。这样如果国家是有充分的力量来控制住各个利益集团使之以国家利益为重,则国家就能团结。反之则会内耗不断。

            一国之初立,一邦之初兴,利益集团尚少,力量也不强大,因此国家有足够能力控制,使大家万众一心。等到功成业就,马放南山,承平数代之后则利益集团数量既多,力量也相应增大,此时国家就会感到控制的吃力。这倒也不是国家不想控制,而是一个系统到这时已经相当复杂。对系统作出调整的代价也越来越高,往往是扶得东来西又倒。记得曾经有个相声说某人画扇面,先做美人不成乃改张飞,张飞又画的不象乃改怪石,总之数改之后无可再改,终于涂黑了描金字作罢。国家也是如此。建国之初,一张白纸,自然可以爱怎么画都可以。越往后就越难改了。最后推倒重来也不稀奇。

            值得指出的是,不论实行何种制度,这一规律都适用,差别只在有些制度来的快些,有些慢些而已。绝大多数的国家不论实行何种制度,其盛衰规律都大致在三百年左右。中国的几大封建王朝是二三百年。外国如搞资本主义的英国也不过三百年而已。把这个规律称为三百年盛衰率或三百年轮回率我想是不过分的。

            至于为何是三百年,我略有腹稿,只是还没有搜集到足够的证据,这里只好先卖一关子,以待诸位的高见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