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浴血凤凰――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的东亚(前言) -- 沉睡的天空

共:💬54 🌺4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沉舟,任兄,天空说的精彩。前几天关自己禁闭的时候还正好想到这300年的问题

              这个利益的冲突的确很有道理。

              我有些想法很粗糙,望能有所解惑:

              “大”角度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是真正的根源是什么?有没有人曾经重视过作为人口大多数的社会底层人物的脑袋里想什么?士大夫阶层似乎把过多的精力放到了“权力的正统性”上。

              开国的皇帝会和他的协从者有共同的利益,良好的关系。后来的皇帝呢?固然皇帝父辈会有一定的责任心来要求皇帝子辈,并教他们治国之册。但是这个治国之策又是什么?“权术”?

              因为先天的缺陷,一个继任的皇帝和他的辅助者们也不会有良好的连接关系。那么,当小集团利益冲突的时候,作为皇帝又怎么能够摆平?

              久而久之,一个王朝不灭也怪。

              只是,为什么会再而三的用同样的制度方式来取代?

              也许是因为人人明白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历史观”让人用一种说法来掩盖的事实,逃避了对问题的追究?

            • 家园 任兄所言甚是

              其实关于这点我也考虑过,小国要战胜大国,指望大国内乱是最佳的办法,明清虽然有民族之别,但是大体上还是一致的,便是上中下各利益集团是分裂的,无法纠集在一起,更无法和国家或者当时的政权同进退,所以闯王来了降闯王,清人来了降清人,要是没有那“剃发令”和满族特权,那基本上明清就感觉不到什么区别,也不会多出来民族矛盾了。

              利益集团的问题任兄说的极是,这人都是有私心的,开创基业时固然是万众一心,但是要分配蛋糕时就要抢抢了,毕竟这还没到共产主义按需分配的时候,为了解决这问题只有两种办法,要不自己内部分配,当然有人多有人少,少就要愤怒,愤怒就要造反,要不对外扩张,去分更大的蛋糕,比如日本,只是这蛋糕毕竟有限,总有抢完的一天。到时还是要分蛋糕,谁都想要最大的一块,谁都会觉得别人的比我多。利益集团永远不会满足,而且最有权势的利益集团永远想着要最多的,不然付出这么大的代价干吗,于是穷者越穷,富者越富,各朝各代不是没有有识之士,制度的改正也是为了如此,但是修修补补只是暂时限制,而每几年来次运动那更不可行,只有勉力维持,直到最后的一天了。到时来次革命,一切又从头开始。

              至于三百年,我到是没注意,不过一般来说,初建的一批人对此看的比较清楚,利益分配也比较合理,等到扩张时期,新一代朝气蓬勃,希望从战场上拿到自己的利益,只要给他们机会,到是不在乎抢国内的蛋糕。等到扩张受阻,对外获得的利益不如自己在国内保证自己的利益,这时就是收缩时期,这段时期便是利益分配的加剧时刻了。太过于内向,就容易导致各集团对内部蛋糕的争夺,就容易分裂,罗马帝国,大英帝国的兴起,都是依靠对外的战争,衰落开始也就是对外受阻的时刻。

              美国我看还可以坚持一段时间,毕竟他本国资源丰富,即便对外受阻,对内资源还可以支撑,不象英日那样。

    • 家园 短暂的中兴(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的中国)中

      两国之间的战争对抗,首看国力,谁的国力强,谁就能在战争中占得先机,尤其是长期战争,首重国力。二战时期德国军队不可谓不强,与苏联交战初期战果辉煌,但是国力不及,终告失败。日本珍珠港偷袭及之后对东南亚的侵袭占得先机,但是国力不及,还是以惨败收场。虽然说有时军队将领的指挥可以改变战争局势,但是最终在战争中占主导地位的还是国力,国力强,那即便局部战役失败仍可挽回局势,国力弱,即便百战百胜,万一一败,那可能就是亡国之险。

      但是国力强,也要能发挥出来,不然两国交战,一国全力以赴,另一国却内耗不止,那还如何能胜。中日甲午一战,日本全国上下协心,运举国之力,为求一胜,清朝政府却内耗不断,派系分离,真正能动员并且发挥使用的国力只怕不到一半。梁启超曰李鸿章“以一人而敌一国”,此言确是不虚。这中日战争说是两国交战,但是说是李鸿章的北洋水师,淮军对日本军的战争,更为贴切。

      中国这一战为何不能全力对战,原因很多,要找源头,只怕还要追溯到清朝建立初年。

      清兵入关,灭李自成,南明,而继承中原政权。但是,满族人数太少,面对人数众多的汉族,如何统治是个大问题。这一般来说有两种办法。第一便是如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汉化,两家合为一家,不分彼此,这中国看是否正统汉族政权并不看你的血统,而是看你是不是承认自己是汉人,是否维护汉族衣冠与儒教,唐朝李家血统复杂,但是他说自己是汉人,着汉族衣冠,尊重儒教,那便是汉族了,而那五代后唐后晋皇帝,本是沙驼族人,但是他改易汉统,那也不必当作外人。所以这假如清朝汉化,若干年之后,也就是上下一家了。只是这步实行艰难,打下天下的胜利者却要学习失败者的习俗礼仪衣冠,谁能容忍,这些人是打天下的,以后维护天下只怕也要靠他们,毕竟都是亲戚,信得过,这也是人之常情,那北魏孝文帝汉化也是进入中原多年,有了一批支持者才能施行。清朝刚得政权,要来个彻底汉化,只怕这江山还没打下,就自己人先打起来了,何况多尔衮下了那“剃发令”,这“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之令一下,也不能回头了。(剃发令这招很是拙劣,以强迫的方式要汉族满化,但是这招却是激化了民族矛盾,本来和平收复的江南各路纷纷造反,图惹烦恼,其实完全可以使用更缓和的手段,而后来的情况却是,除了辫子,满族都汉化了,而满汉之分依旧。)

      那只能走第二条路,依靠自家兄弟,对汉族分化利用,打压之。此招确实可用,汉族人虽多,但是只要控制了那些有组织能力,便是有能力造反的,利诱之,分化之,力量分散了,便无法构成威胁。说起来这招也并非是清朝首创,各朝各代,甚至外国也善用此招,乃是中央控制地方最佳方式。清朝用这招也是娴熟之极,而且其他各朝要皇帝亲历亲为,维护一姓天下,清朝却是一族协心,尤其满族比蒙元团结,以一族之力,比那一姓之力,自然要强的太多。但是问题也就是出在这里,一族协力自然是不差,问题这断了汉族晋升的路便不好了。清朝虽然不象元朝那样分人四等,但是这满族还是高人一等,这汉族大臣再努力,也不及满族大臣受重用,受信任,这汉族大臣自然窝火,在明朝再怎么,我也可以做首辅,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亲王见我也要让得三分,而现在这皇帝比我高就算了,那些满族大臣本就不如我,却因血统之分高我一等,这自然令汉族不满了,何况对满族全族的优待(这是一个大失误,即便是优待,也不应该全族,有些过了),一来使得其他各族不满,二来使满族自身缺乏竞争力。

      如此做,自然使得占人口大多数的汉族不满,那句话说的好,“反清复明只是一个口号。”反清复明只是口号,和当年的反元复宋一样,即便清朝灭亡,这上台的也不会是明朝。这只是汉族为了夺回失去的利益打的幌子而已。就比如太平天国,太平天国虽然带有宗教色彩,但是假如没有民族矛盾,要搞出那么大的声势,只怕不易,响应太平天国的那些势力,又有几人明白这什么土制基督教。再到了百日维新,那些维新派也不忘记对辫子下手,而胜利了的辛亥革命,那民主革命的外衣藏着民族革命的种子,君不见孙中山自称“洪秀全第二”这革命胜利还去拜祭明太祖,可惜这点改变又谈何容易,百日维新只有百日便消失了,几年后清政府危在旦夕仍不知改变,搞出一“皇族内阁”,使国人对之灰心。不是他们看不到,放不下手中的权力而已。

      当然,在前期,清朝统治者对内控制有方,生活好了,自然想不到造反,而且康乾两朝对外极其得利,正所谓外王内圣,这清朝对外武功昌盛,有两大好处,一来对外得利甚多,可用之内部,改善生活,这生活好了,自然想不到造反,二来武功昌盛,使人起敬畏之心,不敢冒险,

      但是这一切并不是那么简单就能持续下去的,一旦受到外部势力的打击,请政府的权威受到打击和怀疑,那自然很容易发生内部的挑战。太平天国的诱因之一便是鸦片战争使得清政府威信扫地。而之后的辛亥革命的诱因便是甲午之败。

      太平天国的失败,恰恰在于他没有善于利用民族矛盾,用一个外来宗教,而不是本土的儒学作为号召,得不到尊儒的士大夫支持,这中国并没有宗教革命的传统,想朱元璋起家的红巾军根基是白莲教,但是这之后还不是翻脸不认教。想要是太平天国淡化宗教色彩,高举尊儒兴汉的口号,那曾国藩说的维护明教这样的口号,也难得到支持了,太平天国的失败,就在于他浓厚的宗教色彩。

      太平天国之乱,影响深远,太平天国和之后的捻军,击溃了清朝乃以为根基的八旗绿营还有蒙古骑兵,清朝只能倚重于新兴起的那些汉族大臣们。而他们也没有让清朝失望,洋务运动使国力上升,平定新疆,对战法国,使得清朝中兴,但是问题已经埋下。

      湘淮两军,平定太平天国和捻军,实乃不世之奇功,但是太平天国在南方纵横多年,清政府毫无办法,唯有一再加权于曾国藩,财务军政自立,到后来,江南可说是湘淮之天下了,也难怪平定天京后即有大将劝说曾国藩自立了。虽然曾国藩未行此事,但是江南已经具有独立之萌芽,清朝也想收回权力,但是放出去容易,收回来难,何况捻军大盛,依为支柱的僧格林沁战死,只好依靠淮军平定,这湘军虽散,淮军又起,而且还离不开他们,只好任由之。洋务派中汉族大臣大都是地方实力派,在洋务运动中他们在地方建设甚为卖力,这建设同时,不免有地方自保的倾向,(中国经济向来有自给自足的倾向,对国外如此,国家内部也如此,地方经济一体,不需要外地协作,这样的地方经济假如有了军队,再换个旗号便是一国,所以中国向来是守土有余,一旦入侵乡土,就拼死一战,如湘军之建便为防太平军入湘,但是假如和自己的乡土无关,即便同是国土,那也高高挂起,这是民族意识国家意识尚未形成,只有地方意识乡土意识,也是因为地方经济自足自保之故。)

      日后甲午一战,北洋危急时,请调南洋水师,张之洞却以东南为财税之重地,需要保卫为由,不肯北上。当时日本刚由改原来的地方藩制为中央集权制,可以以全国之力投入战争,而中国虽然宣战,但是参与战争的实际上只有李鸿章所部,其他如东南却只是自保,以一部战一国,导致战败,其根源就在于此,之后地方割据更加,八国联军侵华,北方作战甚烈,李鸿章,张之洞搞“东南互保”,其理由便与张之洞在甲午的理由一样。不说其对错如何,清朝一盘散沙,地方割据已是现实,所以辛亥革命之后的军阀割据,早已在清朝埋下根。只有到了抗日战争,因长期的抗日宣传,外加西安事变后的统一战线,才再一次以举国之力对抗日本,虽然此时两国国力对比已经无法与当年的两国国力对比。但是确实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发挥全国力量。

      具体到甲午之战,不单是地方割据。洋务派中多是汉族大臣,清政府不得不用之,但是又忌之,只好用分而化之的老办法,权力分担,不让一人独掌大权,即便李鸿章,也只能对北洋一部控制之,其他各部别说调,就算请也未必能请到。

      外加帝党后党明争暗斗,力量又更分化了,等到甲午开战,光绪欲开战而不知战,李鸿章知战而不欲战,兵士欲战而长官畏战。故有甲午之败。

      其实甲午并不是完全没有胜机,日本战事虽利,但是毕竟国力不强,不能持久,再下去日本国内也要拖入泥沼。日本受国土限制,只能进行快战而不能长期作战,这点就连日后国力远超中国的抗日战争也是如此,何况甲午时期,日本国力尚不如中国,外加各国并不想加任何一方获利,已有英,俄,美多国表示可以调停,假如中国坚持下去,或许拖垮的反而是日本,即便最后战败,战后的赔款也不至于象马关条约那般苛刻。

      只是坚持下去,又谈何容易,一要全国协心,然上层满族忌惮汉族,不敢用之,下层汉族还未开民智,要等到甲午战败,民怨沸腾,才引起中国的民族意识,二要全国合力,全国一盘棋,可以当时局势,断难作到。三要政府内部协心,假如政府内部协心,决心一战,其事或者还可一为,然帝后两党勾心斗角,清流洋务互不对眼,这又可奈何。

      只有等下一次中日战争,这几个条件才能满足,可是,那时两国国力已经逆转,中国就要多留无数人的血才能坚持下来。

      甲午之败,败在以一部战一国,一指战一拳。

      但是即便如此,并非甲午之败不可避免,这就要归咎于政府的应对了,当时情况看,清政府的应对比日本政府差之甚多,而关键的原因,是清政府还不明白当时的游戏规则,或者说不善用游戏规则。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有趣的话题,等待中!
    • 家园 第一章 短暂的中兴(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的中国)上

      19世纪的40年代到60年代,对清朝政府来说,不是一个好年景,道光时代,那个爱打补丁的皇帝想禁烟,但是被英国的坚船利炮一吓,就吓得签订了南京条约,然后各国都开着船来要求“互惠互利”,实在是让好面子的道光憋气,但是除了把这口气叹叹,他也做不了什么,等到了他儿子咸丰,那就更倒霉了,那太平天国自金田起兵,才多少人马,居然越打越强,打下江南半壁江山,而且差点连江北这半壁也保不住了,而西方列强也不闲着,一不高兴就跑过来攻下北京城,烧了圆明园,把咸丰赶到热河去了,上面那个常打交道的俄国也没安好心,连吓带骗,硬是讹去了100多万的领土,这咸丰也病死了,留给自己年幼的儿子一个乱摊子。

      也许真是同治带来的运气,咸丰死后的那场宫廷政变居然如此顺利,紫禁城换了主人却没出什么乱子,最多是说书先生还有历史学家多了一段话题而已。南方那书生一般的曾国藩屡败屡战,居然还真让他手下的湘军灭了太平天国,而后起之秀李鸿章也不甘人后,平定捻军。

      这喜事还没完,太平天国好象一个催化剂,虽然消失了,但是他引出的那些汉族大臣们实在是了得,“中体西用”兴洋务,大量外国的先进科学技术被引进,1861年╋曾国藩在安徽创办安庆内军械所, 1865年李鸿章创办了江南机器制造总局,1866年左宗棠在福州马尾创办福州船政局,1872年,李鸿章主持在上海建立了轮船招商局,1875,试办机器采煤厂,1890年,张之洞兴建汉阳铁厂,洋枪洋炮能自己制造了,坚船也有了,虽然马尾一战南洋水师覆灭,但是北洋水师很快复兴,成为亚洲第一,世界前茅的海军。

      此外,教授西方科学文化的学堂也建立了,先是北京,再是上海,天津,广州,不但有科学的,还有军事的,留学生也派出去了,不论是幼童留学,还是成人留学,他们都带回了许多。

      不单如此,1875左宗棠出兵新疆,平定有英国俄国支持的阿古柏,1884年,中法宣战,1885年3月,镇南关大捷,此次战役是中国军队首次击败西方列强,影响深远,甚至连日本人也为之雀跃,因为这打破了白种人比黄种人优越的神话。此次战争后,西方列强开始正眼看待中国,开始视中国为复兴的中等强国,这之后中日之战,各国看好中国不是没有道理的,

      一时间,清朝好象恢复了青春,同治中兴了,可惜,这次中兴是短暂的,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中兴结束了,洋务运动结束了,中国再一次堕入深渊,比前一次还要可怕的深渊,这次下去,就要等半个世纪。

      中日甲午一战结束了同治中兴,摧毁了刚刚从鸦片战争圆明园废墟下站起来的中国,这之后,中国日益衰落,而日本日益强大,近百年东亚,此战为日后格局之基石。然而,这次战争为什么会失败呢。

      中国经洋务运动,国力大增,国家财政收入远高于日本,而以武器装备对比看,两者相差无几,军队上说,日本军人虽然经武士道精神,强悍至极,而且经过西方军事训练,但是并没有真正的打过大规模的国际战争,国内战争也要追溯到西南战争时期了,就在70年代,日军数千人攻打台湾,与清军交战,战况就极其不利。而以淮军为主力的清军60年代与太平天国与捻军作战,70年代与有英俄的阿古柏作战,80年代更是与西方列强之一的法国作战,可称身经百战,要说当时的日军优于法军,只怕很难相信。至于海军方面,北洋水师称亚洲第一,虽然日本海军追上甚快,但是毕竟实力在北洋水师之下。要在之前说日本大胜,只怕谁也不信。

      但是日本确实胜了,而且还获利甚多,在总结此战时,大家都喜欢总结一个经验,即是中国的封建制度不如日本新兴的君主立宪制度,日后无论是立宪派还是革命派都喜欢用此例来说明立宪或革命的重要性。但是,事实是否真的如此呢,制度优越就能打胜仗,只是说说的理由,是很难说服人的。

      史上如中国北方游牧民族,蒙清,莫不是奴隶制度起家,但是就战胜了封建制度的宋明。而封建制国家战胜资本主义制度国家,再如俄罗斯农奴制度落后,但是他对英法列强丝毫不处下风,拿破仑的资本主义帝国便是败在农奴制度的俄罗斯之下。意大利乃资本主义列强之一,而埃塞俄比亚乃封建制国度,两者制度国力天差地别,意大利却未占得任何便宜。要说制度先进与否能决定战争的胜利,那只怕是个笑话。所以日本那资本主义立宪比这洋务运动优胜就能打胜仗,也是说说而已。

      要说官吏腐败,慈僖修园子占用军费,这倒是个理由,但是这也不能说明全部问题,中国官吏腐败非一时一日,这占用军费也不是现在就开始了,何况海军军费被占用可以解释水师之败,那陆军之败呢。为什么之前还尚能胜,此次却败呢?

      我这里不想否定制度和打击腐败的重要性,制度确实很重要,没有好的制度,国力就会衰落,但是制度并不能保证打胜仗,现代的民主制度重心是向内,对内鼓励生产,遏制腐败,增加国力,这确实是治本之法,不过此法并不能保证国家不受侵略,也不能保证国家受到侵略便能战胜之,国力强盛,收入增多并不能保证你在战争中就能赢得上风。倒可能使你成为他人眼中的肥肉。

      战争胜利之道要讲究三个因素,第一是国力,第二是战争中军队的表现,这两个都很重要,但是最重要的却是第三个,便是如何将国力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这便是组织系统的问题,而中国战败,就是出在这个问题之上。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continue?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