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写在罗京谢幕之后 -- 萨苏

共:💬75 🌺272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写在罗京谢幕之后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一名优秀主持人的离去,称之为谢幕似乎更加准确

    新闻中,突然看到罗京走了,心中不由一怔。

    罗京患癌症的消息,我是去年就知道的,但当时还在叹息他的幸运,根本没有想到他会走得这样快。

    知道罗京患病,并不是有什么特殊的小道消息,而是因为去年晚些时候我父亲在北大肿瘤医院住院,我回京陪伴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大部分时光。那时,从医院的大夫那里知道,罗京曾在他们医院治疗,没有动手术,已经出院了。据说罗京住院是在八楼病房,一个两人间,与他同一个病房的,是《东方时空》的主持人陈虻。两人治疗的效果不同,罗京情况较好,出院了,而陈虻,在去年圣诞前夜终于西去。上帝选择这个浪漫的日子作为陈虻的最后一天,或许也想让他的离去蒙上一层温情。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他或许感动了上帝 -- “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就是陈虻的创意。

    而那个时候,我们都把罗京的出院,看作与癌症斗争成功的一个典范,一面为他祝福,一面期待着同样的奇迹出现在我们亲人的身上。

    没有想到,罗京,也离去了。

    罗京的离去,是有点儿意外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2008年8月6日,参加奥运会火炬接力的罗京

    2008年8月31日,还在播新闻联播,12月情况还很乐观,仅仅几个月,忽然听到噩耗,实在是有些措手不及。

    在我们周围,经常有癌症患者与之对抗十年乃至康复的情况,例如王笑民大夫提出的“带癌生存”中医治疗方法,甚至把一些晚期癌症患者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并非广告,肿瘤医院的大夫对他的手段也很佩服)。现代医学治疗癌症的手段已经很多,提到癌症,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扩散,传统的观念似乎不扩散就比较好治疗,扩散就十分危险。然而,治疗癌症的技术发展到今天,扩散并非无救。我父亲的一位老同学,患癌症十年,多次复发,顽强地治疗下来,前几天刚刚飞美国看闺女去了。

    罗京患的是淋巴癌,如果没有大范围的转移,淋巴癌本身致命的危险相对来说是比较小的,听到他出院的消息,我们都认为他即便情况不好,几年之内总应该没有问题。

    不过,仔细想想罗京的情况,又感到这应该是能想到的事情。

    萨并不是医生,只是因为照顾家人与这个病字头带三个品字的魔鬼打过一些交道,根据现在公开的情况分析一下。罗京的病情发展如此迅速,或许是可以解释的。

    罗京治疗的两家医院,北大肿瘤医院和307医院,萨都曾打过交道,共同的感受是医风甚佳,设备也很先进。淋巴癌并非罕见肿瘤,在治疗上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出入。而认识罗京的人普遍认为,罗京其人性格十分坚强,是那种绝不会轻易向命运低头的人。

    抗击癌症,不仅仅是医疗问题,也不仅仅是意志问题,癌症的病理特点,是其中极为关键的一点。

    第一个推测,罗京所患淋巴癌,可能是恶性极高的低分化癌,正是这一点,使他的病情急转直下。

    有这样的推测,是源于公开报道中对罗京治疗情况的描述。

    根据报道,罗京查出癌症之后,并未进行手术治疗,而是直接选择进行化疗,效果很好。

    这里,其实已经隐含了某种不幸的信息 – 对癌症的治疗,直到今天手术治疗仍然是第一选项,能手术医生一定会建议手术。通常只有手术治疗难以实施的情况下,医生才会支持采用化疗。对于淋巴癌患者,如果仅有少数“占位”(即癌瘤),是可以采取手术切除的。这种手术人称“大扫把”,意思是对癌变的淋巴结进行清扫性切除。罗京选择化疗,估计有两种可能 – 第一,癌瘤已经在体内多处出现,采用清扫手术的可能性不大;第二,癌瘤比较大,通过化疗将其打小后再实施手术。

    也有一些比较特殊的患者自己在可以手术的情况下拒绝了手术。例如李宗仁先生的夫人郭德洁女士和著名影星奥黛丽.赫本,为了避免在世人面前破坏自己的形象,都选择风险更大的保守治疗技术,而没有选择手术。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奥黛丽.赫本,在患结肠癌后选择保守治疗,由于当时医疗技术的水平,这实际宣判了她自己的慢性死刑。做出了这个选择的赫本,把剩余的生命都用在了为贫穷孩子们进行的慈善事业上。是以,其美丽的头衔上,还应该加上不朽二字

    罗京的情况,更似第一种,因为他化疗之后情况十分乐观,很多朋友都认为他康复在即。我推测他进行的是全身放疗,目前的全身放疗方案采用静脉滴注,如果治疗有效,从CT上看,癌瘤会变淡甚至干脆消失。

    可是,这种情况,对于有经验的医生来说,未必会觉得是好事。

    和肿瘤医院的医生谈起,最好的化疗效果,似乎并不是癌瘤迅速消失,因为这可能意味着另一种危险的情况 – 患者属于低分化癌。

    大家都知道,癌细胞是人类细胞的变种。人类所有的细胞,都是从干细胞发展来的,与干细胞越接近,我们就称之为“分化度”越低。低分化癌的特点就是癌细胞和干细胞更为接近。这种癌细胞的第一个特点是,很容易杀死,往往一动化疗就会将其杀死99%甚至99.9%,所以治疗起来效果“看上去很美”。

    然而,它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繁殖特别快。因此,只要残存1%或者0.1%的癌细胞,它就可以在极短的时间里重新恢复到原来的大小并继续迅速生长。由于此时的肿瘤细胞都来自于化疗幸存下来的少数癌细胞,因此其对化疗药物具有较强的抗药性,此时化疗对它已经无可奈何了!

    从罗京的情况看,治疗效果好,没有手术,说明化疗后他的肿瘤很可能目视已经消失(目前增强CT只能检测到0.2毫米的肿瘤,消失并不代表癌细胞全部凋亡)效果“看上去很美”,然而,此后他的病情急转直下,可见发展迅速,看起来,与低分化癌的情况十分相似。今年,罗京在307医院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而不是继续进行化疗,不能不让人猜测是不是化疗对他的病情已经无法控制,才使用这种新的疗法。

    低分化癌发展之快,可以在几周内致人死命。罗京如果所患淋巴癌属于低分化癌,如果迅速发展,可能造成全身性的扩散,淋巴癌自身的增大也可以压迫神经和重要器官形成致命威胁,则他的病程也属正常。至今,怎样控制低分化癌的发展,还是一个医学的难题。

    这个推测有一个漏洞,那就是罗京治疗期间,专家对他的病情颇为乐观。专家们忽略掉低分化癌复发迅速的潜在危险,几乎是不可能的。或许所谓乐观只是为了鼓励患者?

    所以,我还有第二个推测 – 罗京在治疗中使用了先进的靶向治疗药物,由此引发的副作用可能成为意外杀手。

    靶向药物,是一种先进而昂贵的癌症治疗手段,与传统化疗药物共同使用效果更好,根据医院的数据,即便是晚期癌症患者,也大约可因用药多获得半年到一年的生命。

    靶向药物的一个特点是患者的皮肤粘膜可能会因此出现问题,有说法认为“越出皮疹效果越好”。罗京在治疗中曾经出现严重的口腔溃疡现象,不无可能是靶向药物的使用结果。如果他的溃疡现象比较严重,正可说明药物的有效。

    如果是化疗和靶向结合,把癌细胞逼入绝境的情况也是有的。罗京的出院或许就是这样一种稳定战果的体现。难怪专家们会感到乐观。

    值得一提的是,靶向药物目前只有西药,若中药声称有靶向作用,则纯属骗子。

    但是靶向药物的副作用也十分严重,它的严重在于不同个体的反应可能完全不同,有的人用药后一点儿问题没有,有的人用了药会产生近乎致命的危险。如果是常规的化疗引发不良反应,医院通常有较好的控制手段,但是,因为靶向药物毕竟进入临床时间短,对其不良反应的研究至今仍在积累经验。会不会因此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医生也无法预料。所以,其并发症由靶向药物引发的可能性似乎比由常规化疗药物引发的可能性更大。

    罗京去世后,看到报道中对他的直接死因有不同说法,其一说是因为癌症,另一说是严重的并发症。若前者正确,则低分化癌造成的可能性较大,若后者正确,则靶向药物不良反应的可能性更大。作为外行,这种分析只是聊做参考,鉴于材料有限,还不能得出更加准确的结论。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罗经在2008年春节晚会领诵《少年中国说》

    至今,癌症仍被称作不治之症,罗京的去世,给我们因此而受难的朋友亲人的名单上又增加了一个名字。人无法生而不死,而我们仍然期待着医生们早日征服这个恶魔,以使我们的朋友和亲人有更多的时间享受他们喜爱的生活。

    [完]

    在这里问候北大肿瘤医院的顾晋,沈荣,李萍萍,李健,石安辉,周军等各位医生,感谢你们的敬业,并期待着你们给世界带来更多希望和光明。

    关键词(Tags): #罗京#北大肿瘤医院#顾晋#石安辉#李健元宝推荐:爱莲,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萨大问候的大夫其中,一位中西医结合的女大夫,也不幸患肺癌

      此大夫以前也是俺娘的主治大夫,和俺娘交情不错。上周和俺娘通话才得知此事,她发此病应该是积劳成疾。

      大夫病了谁来治,看似可笑的问题,实则无奈。大夫就是每天在生与死之间工作的人,承受着不同常人的压力,加上这个大夫身兼医院其他要职。用俺爹的话说:他这病就是累出来的。医不自治,即是行规也是无奈中的无奈。

      所幸她术后反应良好,而且发现此症较早,算是一种安慰吧。

      愿好人一生平安。

    • 家园 国内肿瘤诊断治疗的水平还是比较低的

      说他低还是要用数据说话。301医院应该说是国内水平领先的医院了,全院将近四千张病床,其中肿瘤科300多张病床,血液科100张病床,病理科只有16个医生服务如此大的医院。

      休斯顿的MD ANDERSON (安德森)肿瘤中心有500张病床,病理科有100个医生!@!@@???!!!

      即使将美国最好的病理科医生请到301医院去也干不好,工作量决定他一定不能把活干细。有人问了,301病理科为什么不多雇人呢? 病理科要有效益呀,只有16个人干这么多活才能保证效益。一张病理切片,先大刀切,过夜固定,然后小刀切,三道脱水,洗,染片,病理科医生看片,写报告,全套服务共30元。北京市物价局统一规定,此价格全国最低,十年未涨。

      老萨爹的病理报告中一定有不少免疫组化项目,有些是必须的, 有些是不用做的,但是病理科一定要从免疫组化上赚钱,因为一项免疫组化可以收80元。也不高,但是比普通切片利润率要高。那就多收几项没用的吧。

      好了,北京市物价局接到无数举报说病理科乱收费,物价局现在正在讨论降低免疫组化收费标准,以降低人民群众的医疗负担。真事儿。一旦通过,再老百姓的一片喝彩声中,病理科还要裁员。

      说到罗京住的血液科,国内与世界的差距在肿瘤领域里是最大的。有一种非常重要的检验方法-荧光原位杂交可以检测染色体异常,帮助确定分类,选择治疗方案。不算新技术,国外已经临床普遍应用有十年了。但在国内属于非法。遵纪守法的血液科都不会给病人做。

      国内的近些年医疗政策成功地将中外医疗水平差距加大了,而不是减小了。错误的政策导致医生不能选择对病人最有利的方案,即使你有钱也不行,一是政策不允许,二是医生长时间不做技能也下降了。

      所以说国内医疗水平还是低的,要是家里有钱的话,还是到美国看好医院,也不比国内贵太多,起码肿瘤领域是这样。

      • 家园 之前还不知道国内的病理是这样子了

        癌症这玩艺,要做好的预后,病理是多重要啊。特别是以后靶向药物多了,没有病理指导,不等于盲人摸象么。事实上在临床化疗中,很多医生根本不知道哪个药物好使,就一个个试,根据CT的结果来判断效果。如果碰上象胶质瘤这种,往往还没试出来病人就挂了。

      • 家园 同意您的部分观点

        从病理诊断等基础医学方面来看以及一些先进技术来看,中国确实落后美国,但是诊断只是肿瘤治疗的第一步,虽然治疗需要依据诊断作为基础,这样才能具有针对性,但是对于肿瘤的治疗来说,大部分的治疗方案只要能够确定亚型就基本上大同小异了。我亲身碰到一个病人,在美国的时候诊断怀疑肺癌,发现的时候还很小,并且没有转移。但是美国的医生一定要明确病理诊断后才能上具体治疗方案。这样过了3个月,做了无数的检查还是没有能够最后明确。然后他就回国了,我们马上给他做了肺穿刺,取出一块做病理,同时准备手术,化疗等方案。但是遗憾的是我们发现他已经开始出现远程转移了,2年后病人去了。所以各有优缺点吧。

        • 家园 很好的例子,但是个案难代表全局,

          我也能举出许多美国的误诊耽误病人的案例,你看看美国医疗诉讼有多少,每个拿出来都是很吓人的。但是国内的误诊耽误病人的案例更多。

          并不是国内医生不愿意把活干好,是现行医疗价格体系让医生不能为提高医疗质量而开展工作。在这个体系中,到头来吃亏的是患者。

          道人还能跟踪到那个肺癌患者死了,可见道人的医院干得不错。病人跟踪听起来容易,但在中国很难做到。国内病人看大夫经常是一次性,一年后再打电话就不爱提得病这事。癌症治理效果要看五年存活率。这样一来,国内癌症临床研究就很难了。象骨科这样跟踪时间短的学科要好得多。好了,问题来了,癌症治疗的效果没有有效反馈(死在医院的知道,治愈的就打折扣了),这在别的学科里是很难想象的。所以,国内的癌症治疗方案基本上是直接移植国外的治疗标准。

          道人是行内人应该很有体会。有一点我有不同意见。道人说“对于肿瘤的治疗来说,大部分的治疗方案只要能够确定亚型就基本上大同小异了”。道人可能是做肺癌的,肺癌是诊断治疗花样到现在是最少的几个肿瘤之一。你的观点对肺癌适用,对大多数肿瘤不适用。肿瘤的临床研究重点正是是在这里。为什么要分,是因为后面的有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案不一样。MD ANDERSON病理科为什么看更多的片子,是因为后面的外科,放疗科,化疗科有很多候选方案,有对细分型的需求。反之,国内的治疗方案就少得多,对病理的需求相应就低。有一个国内的肿瘤医生在美国进修期间总结国内肿瘤治疗,特点就是“简单粗暴”。我想,造成这个结果,医疗政策失误有一定责任。

      • 家园 拿这个不太好比较。

          俺从小说中看到,美国的医院对在院中死亡的病人大多要做病理检验,以验证诊断是否正确,这样需要的人就多,中国因为习俗问题,无谋杀的嫌疑一般不做。

          美国的做法对提高医院的技术很有好处,中国也应该学,但习俗的阻力太大,病人家属一般不会同意。

          再有中国医院的病理科中“大刀切,过夜固定,然后小刀切,三道脱水,洗,染片,”都是技术员的活,这些人都是大中专毕业,不算医生。只有“看片,写报告”是医生的事,不知美国是怎么分工的。

        • 家园 尸检只是病理科很小一部分工作量,

          尸检的工作量可以忽略不计,中美都是一样。美国略高一点。

          你说的对,制片是机器加技术员,制片也是有成本的,中美都一样。第一步大刀切和看片是医生。注意看,前文所给的数字都是医生,不包括技术员。

          中美工作细致程度的差别是局外人难以想象的。MD ANDERSON的一个乳腺病理要看100张片子左右,国内能看3张片子就算好的。

        • 家园 好像日剧里也是

          昨天电视里就讲一个案子,邻居家闹矛盾,一个老头可能是被推了一下后发病死了,但家属不肯做尸检,最后只能不了了之。不过日剧里病理科的地位蛮高的,白色巨塔里病理科的老头说话连院长都得听着。

          • 家园 那个病理科老头可不简单

            首先他是病例学的教授

            其次在小说中他是前任医学部长,而且在所有教授中资格最老,是医学部的教授笔头

            所以医学部长当然要听他的

      • 家园 既然美国人力成本高这么多

        不比国内贵太多,起码肿瘤领域是这样

        既然美国人力成本高这么多(本来人就贵,用的人还多),为什么最后的费用不比中国贵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