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听清华顾秉林校长演讲有感 -- 三儿

共:💬110 🌺194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 家园 我也无责任八卦一下

        听说本来顾秉林在清华干的不错,上面决定升调他去当教育部部长,结果连战去清华的时候,顾秉林念对联的时候出了白字,被新闻媒体一阵奚落,让上面的人觉得丢脸,结果是老顾教育部部长的位置就这么飞了.

        关于白字再说一个,习太子奥运完后去香港还是澳门视察工作,对着新闻媒体发表讲话,我清清楚楚地听到他把“令人瞩目的成就”念成了“令人shu目的成就”,而且念到shu目的时候,他还特意的加重了音调,放慢了速度。。。

        • 家园 白字,工科男防不胜防阿

          这叫做术业有专攻,江Core 98年发洪水讲话每次不老是长江大ti么

        • 家园 不是这样的

          错字门事件是宋楚瑜来清华演讲时候的事,别的方面不好说,在校内学生中其实是给老顾加分不少的。因为大家都觉得这人忠厚老实,甚至有点傻乎乎的,颇为符合清华学生的特点。

      • 家园 顾校长这么平易近人啊,花一个
    • 家园 先花一个

      首先,“顾校长更多的是把自己放在学校领导的位置,而缺乏一种作为教育家的使命感”这句话举双手赞成。在校的时候也不是没听过他的报告,总的感觉是,高度不够,深度不够,像是常务副校长在介绍学校概况。

      另外,我觉得一等学生二等学生三等学生其实挺难说得。在校的时候学得一等,走上工作岗位了,搞开发,搞研究,解决问题,实在难说还是一等。更何况综合考虑到心理素质、奋斗精神等等,就更难说了。其实人和人之间的差距,说大也大,说小也小,悲观的看来,太不确定了。

      第三,我觉得清华确实在改革开放最艰难的阶段做了逃兵,不为别的,钱。现在军口有了项目,又开始使劲挤,挤不进去也怪不了别人。不能共患难,怎么信得过。

    • 家园 【原创】听清华顾秉林校长演讲有感(补)

      在最困难的80/90年代,航天系统还那问出身,捡到篮里就是菜。国家机关没有指定的对口高校,大清的身影可是乌央乌央的。在更好的选择面前,学生们无疑作出了最现实的决定,这本身无可厚非。但是作为中国高校的旗舰,清华缺席了改革开放的功坚战役,导致外人对这个旗舰的地位产生了争议,这才是我文章的主题。

      我挑起这个话题的原因不是别的,而是清华顾校长的演讲中有个清华学生在航天基地的实习照片,然后将这个列为学校的发展成就,给人的感觉就是清华对中国的载人航天作出了重要贡献。八年抗战最艰苦的时期在后方休整,日本投降了下山摘桃子,我实在是受刺激了。(或许我过度解读了)

      我父亲也是清华的校友,全部的职业生涯都奉献在大西北的三线企业,他们那辈人无愧是中国的脊梁。航天系统许多单位都地处偏远,生活不便。其实我父母的单位还不是军工系统的,福利待遇还不如他们。由于感同身受,我对他们那些无名英雄的吃苦耐劳非常的尊重。但是,那个声称不要再往学生脑子里灌屎的校长自己大言不惭的去代表中国教育界来接受国外教育界对于中国载人航天成就敬佩的掌声,那么这本身不是对那些默默无闻的奉献在这个事业上的其他高校学生们的讽刺吗?

      长兄为大。这个大,不仅仅意味着辈份大,权利大,升大官,发大财,更应该意味着责任大,气度大,忍让,谦虚,多做,少说。今天的清华可当得起这个大字?至少我从顾校长的演讲中没有丝毫的感觉。

    • 家园 这个实不能认同

      但是80/90年代一等学生出国,二等学生外企,三等学生国企是无疑的。许多航天科研基地由于有北京户口,对外地学生还是有一定吸引力。那部分没有跳槽沉淀下来的学生成功的补上了文革断层,挑起了航天事业的重担。也就是说中国的第三茬学生将航天员送上太空。

      那个时候航空航天所属院校的学生出国热情不高。至少95年之前是这样。

      北大,清华,科大出国的学生多,和属于教育部管理有关,那个时候国际间的学术交流项目大多在教育部的院校,所以这些学校的学生信息多机会多。时间长了,在这些大学里,出国就成了衡量优秀的指标了。

      我知道,在九十年代,北航有关院系本科生的论文都有一定保密密级。不知道这样的学生出国是否因此有了限制。

      • 家园 个人的选择无可厚非

        考入清华,毕业出国。大多数人如果有这样的机会,还是感觉幸运的。问题是作为学校实在是不应该抢风头,贡献大小一目了然,多说无益。其实清华在核的方面对国家贡献良多,估计是不太好讲罢了。航天跟清华关系确实不太大,顾那么讲有点恶心人了。航天这种行业几十年磨一剑,需要耐心,踏实的劳动,短期不会出头冒尖,另外这个行业老国企的文化也很深,讲奉献讲集体,所以这个行业即便有清华北大的毕业生进来,也呆不长。我到觉得,双方都不太适合,也许这是个双赢的结果。

      • 家园 那应该怪俞敏弘

        "那个时候国际间的学术交流项目大多在教育部的院校"这种什么交流根本轮不到大多数兄弟的.要是俞敏弘把新东方开在通县,一定不会有那么多人出国的.可是开在中关村,你想啊,每晚骑车出南门的比去三教还容易....

        我算是想明白了,有些学校卖国买办不仅仅在放出几条经济学教兽,而是放人开班办学,捞人出国,挖墙脚的铁锹直接往枕头上戳阿!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