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现代人写古诗的尴尬 -- 人间树

共:💬30 🌺7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现代人写古诗的尴尬

    最牛满分作文成了最近的热门话题,我也凑热闹说上两句。评分我大概给80分左右--同时要承认的是,如果让我自己在考场写一篇同题诗歌,我达不到自己的及格线。

    重要的是,现代人写古体诗,算得上是难能,却未必可贵。虽然我自己写作古体诗难能,但并不能因此放弃评价标准的可贵。

    下面以最牛作文和江城兄作文的问题具体来说。

    首先,由于时代相隔,文言已经不是我们今天使用的

    语言,大家用不好这种语言是正常的,用得好反倒有点奇怪了。

    例证:

    起义军多战死。旋革命党人潘达微见而怜之--牛

    与起义军没有瓜葛的老百姓可以见而怜之,而革命党人不能见而怜之,就象卫生队去抢救伤员不能叫见而怜之。

    时间仓促,部分词句浅陋,实在令人见笑。但本人能保证韵脚都是对的。

    见笑,意思是让大家笑话了。令人见笑不对--见笑见笑,贻笑大方,或者说令人发噱都可以。

    第二,由于文言本身不能在日常生活而只能通过阅读来习得,在作诗时袭用前人佳句在所难免。

    例证:

    最牛诗歌共51行102句,大约20来句明显袭用,20%左右。

    江城作文44句,

    金樽清酒千人血,玉盘佳肴万姓膏。

    烛泪落时民泪落,歌声高处怨声高。

    跳梁小丑谁殄灭

    直接引用,大概10%左右。

    另外都有些半句袭用,如断鸿声里,炮声隆,折戟沉沙之类。

    第三,前人的佳句并不是为今人引用而作,引用时如果不加妥善处理,很容易造成文气不畅,甚至辞不达意。

    例证:

    最牛作文:

    赤焰难明赤县天,百年群魔舞翩跹。

    原句本为长夜难明赤县天,以长夜形容中国的时局,

    改动后多出个赤焰无所指,有一脚踏空的感觉。

    也许可以辩解为,用赤焰难明来形容黑夜之黑,连赤焰都无法照亮。

    但是,我们不是总说一盏明灯照亮黑暗吗?

    这里的改动毫无必要,倒象是记忆错误,把长夜错记为赤焰。

    皇祚不复天威去,天朝迷梦化为烟。

    皇祚不复,用于政权覆灭,无法延续的情况。

    如杜甫的运移汉祚终难复。

    诗中列举的种种国耻都是清朝尚未灭亡时发生的事情。

    考生把祚理解成了运气,才会写出这样的句子。

    辛丑条约庚子恨,落日秋风哭宝剑。

    六十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

    考生还是很有想法的,李鸿章原句本为三百年来伤国步,是指满清立朝三百年。

    而考生可能认为,在1840年之前国步稳健,无须感伤,只感伤1840-1901的六十年。

    这个想法无可厚非,原句也并非不妥,可以理解为感伤三百年来国步从稳健到踉跄的过程。

    但这里他忽略了下一句八千里外吊民残,这是李鸿章对割让台湾的哀悼。

    这个内容应该在前面写甲午战争的内容里包括了,而不该放在辛丑条约的位置。

    这个问题之所以出现,是因为李鸿章并不以年代为序描写史实,而是在总结自己一生的经历。

    他这样写毫无问题,而考生这样写问题就大了。

    而且,这两句在李诗那里,主语是作者自己。

    而在这首诗里,变得没有主语了--谁在感伤?

    李鸿章吗,他是怎么出现的?

    考生自己吗,时间上不对--六十年来,只能是从现在倒推六十年。

    江城诗歌:

    清廷失政年已久,不意强敌夜磨刀。

    金樽清酒千人血,玉盘佳肴万姓膏。

    烛泪落时民泪落,歌声高处怨声高。

    后四句出自《春香传》,用在这里原本很好,但是与上文衔接不好。

    上文在对比清廷与强敌,后文却只铺陈清廷,成了剃头担子一头沉。

    简单改法,是把上文两句顺序调换,让清廷失政连接后四句。

    复杂一点,是把后四句清廷与百姓的对比改为与强敌的对比。

    跳梁小丑谁殄灭?倭人迷梦终获嘲。

    次韵答陈子茂德培(其一)

    林则徐

    送我凉州浃日程①,自驱薄笨短辕轻②。

    高谈痛饮同西笑③,切愤沉吟似北征④。

    小丑跳梁谁殄灭⑤?中原揽辔望澄清⑥。

    关山万里残宵梦⑦,犹听江东战鼓声⑧。

    这里林则徐自问小丑跳梁谁殄灭,随后自答:我久有澄清之志。

    要紧的是,小丑尚在跳梁时才能有此一问,积极地表示舍我其谁的气概。

    而江城是站在倭人迷梦终获嘲的时间点上发问,这个问题就有点莫名其妙了。

    第四,除却前人成句,不但佳句难觅,就连句子写得通顺,正确都并不容易。

    例证:

    最牛诗歌

    聊诌一诗悼君魂,勿怪字拙人不见。

    君作为第二人称,只能用于单数。

    用于复数,必须说诸君,其他第二人称如公,卿,也是如此,须说诸公,众卿。

    江城诗歌:

    为公新祭数杯酒,如血酿得好葡萄。

    单复数问题。

    纵有丹心昭日月,聊以碧血励同袍。

    在语气上纵和聊是不搭配的。

    兵家胜败虽常事,天数已定覆灭遭。

    覆灭遭明显为了凑韵,太过生硬。

    试想当年黄海上,天色如墨浪嘈嘈。

    试想用于假设,不用于回忆。

    最后说说最牛诗歌的最大问题--跑题。

    这是很少有人注意到的,他从诗歌到序,后记都以文言写就,为什么标题却是现代汉语?

    如果用文言,应该写成 过烈士陵,谒烈士陵,这些题目绝不会强调门口。

    为什么考生不这样写,而要全身古装却头顶贝雷帽?

    站在....的门口,这个题目是很考究的。

    正常情况下,应该写尚未进入某个地方,某个状态的憧憬,不安,担心,

    也可以写成,即将离开某个地方的留恋,徘徊。

    关键在于:门口意味着进的即将发生或出的最终完成,都暗示着某种重要的状态改变。

    这个题目不适合用来写普通的参观感触,因为参观感触不应该发生在门口。

    考生的诗歌明显写于2008年,大概也是他的得意之作--所有袭用都没有问题,但可怜越女夜夜哭这种新时代的句子都能被袭用,可见他的确热衷于古典诗歌写作。说这首诗是当场创作的,我只信一半:大部份是早就写好的,只有 止于其门 和 吾今立于陵门口,思绪纷飞感万千 才是考场上为了切题而写上去的。

    • 家园 只要是他自己写的就无问题。

        要想在那点时间内写出能得高分的作文是极难的,有平时的积累就容易的多。

        俺一位小学同学,语文作业写过一篇高分作文,写的是国庆节之夜在天安门广场。升初中考试时作文题是“最难忘的一天”(就因为他的作文让我四十多年还能记得这题),他把以前的高分作文直接用上了,考上了南京最好的中学。当然他的数学也不错,当年小升初只考语文、算术两门。

        他的父亲是中学语文老师,深得写作文的精髓。俺是“受了俺的语文老师的害”,他多次强调写作文一定要真实,所以直到现在俺写的东西就象是在记流水账。这位同学小学时根本没去过北京,老师拿他这篇作文当范文读给我们听时我还在想怎么老师说的和做的不一样?可惜俺领会的太迟。

      • 家园 还有一些题目

        也很常见。像是什么《我最难忘的一件小事》、《最难忘的.....》等等。

        记得我最常用的套路是:XX同学病了,脸色铁青,两眼发直,天旋地转,走路跌跤,神志不清,却要坚持完成一件什么什么样的一件事。

        这事可以是扫地擦窗户,也可以是写作业算1+1,要么就是运动会上爬到了终点.......呵呵,班上关系不错的,几年下来差不多都给照顾到了。

        最绝的还是有位同学,受《荔枝蜜》最后梦里变成了小蜜蜂的启发,在作文最后把自己变成了小麻雀(呵呵,也可能是小燕子,小蝴蝶,反

        正是个会飞的小动物),梦中俯瞰祖国的大好河山。这篇是作为范文给大家读的,当时又是羡慕同学又是抱怨自己:怎么从来就没有梦见自己变成会飞的什么小动物呀,最豪迈的也就是拿着枪去杀敌人,可怎么也放不倒敌人......

    • 家园 评点准确,送花
    • 家园 呼唤传送门

      俺找到了江城的芜湖赋和那个四字的诗经体,LZ探讨的这首在哪呢……

    • 家园 给人间树送花
    • 家园 人间树是个好语文老师!
    • 家园 给人间树兄献花

      也兼探讨一两句。 我同意现代人写古诗是尴尬的, 而且,我还要问, 为什么要写古诗(旧体诗)呢?难道就一定是古诗才叫诗吗?所以我不提倡搞古诗,我的思想是换一个角度,就是怎样把文言文包括古诗里的精华糅合到现代汉语里,这是我一直在思索的一个问题。毕竟,文言文是死了的语言,也没有必要把它复活,但是我们巨大而丰厚的文化遗产却又积淀在古文里面,所以继承方法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目前我有一些粗浅的想法,比如说,古代文献里有诸多的成语和佳句, 我认为应当十分的鼓励把这些成分归作现代汉语里的词和短语来直接使用或化用(使用方法我还没有多少经验可谈,但是我认为可能性很多),这些成分经常能够非常准确而优美地表达异常微妙的意象, 对于丰富语言大有裨益。成语已经用得比较多了,但是还不够,佳句则更加不够。从这个角度上说,我不赞成人们轻易地把使用前人佳句归作抄袭行为。

      • 家园 高中生的水平和欣赏能力似还不够达到您所希望的程度

        古诗古文的形式华丽,卖弄一下会显得很帅,能够满足高中生少年心理;同时他们和评价者的欣赏能力可能不足以使其区分佳作和劣文,比如这篇作品,虽然咱们会认为它写得不算好(当古诗来欣赏简直就是臭不可闻),但是高中生、语文教师(从全国范围看不知质量能否保证)或批卷人(有些是从师范院校找的大学生研究生,质量良莠不齐)未必会有这个感觉。

        同样由于欣赏水平和虚荣心的原因,直接使用化用短语,做得好的,在我们看来可能会显出来,令人拍案叫绝回味悠长,但是在学生和教师眼里就可能与其它短语一样平常无奇,分数不高,不出彩,不帅。

        返璞归真的文章就更难出彩了。现代文写得好的,常需要有扎实的底蕴、清楚的头脑、丰富的人生经验,比如毛泽东的文章,那质量是真高;同样由于上述原因,高中生以其认知和年龄,未必会来得及达到浮华脱尽的层次,向这个方向努力;即使向这方向努力,未必会得到良师指点;即使有这样文章写得非常好的学生,文章混在成群良莠不齐的考卷里,未必会脱颖而出。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没办法的事。

        • 家园 应试作文不是比文采的

          就是比创新、比噱头,比谁能吸引眼球。

          试想炎炎夏日,批卷老师面对数千计的良莠不齐的作文,肯定是头脑发涨、思维迟钝。这时突然冒出一篇题材新颖的文章,阅卷老师自然精神大振,首先印象分就打高了。

          所以当年高考时,老师讲到作文,拿高分靠的就是三样,标题、开篇、结尾。中间只要语句通顺,没错别字就可以了。

          其实自古以来,应试文章都难有出彩的,即便像韩愈、欧阳修、苏东坡这样的文章大家,应试文章也好不到哪去。

          所以呢,你拿这些来要求考生,是很苛刻的。

          • 家园 确实不是比文采的

            满分作文的情况除外,一般学习成绩比较稳定,有较明确的报考去向期望,对自己的高考各科分数有安排的考生,也没必要去比文采指望超常发挥。能写出中规中矩的文章,文题和开头有吸引力,笔迹较工整,结尾做得好一点,不跑题,也就达到了作文本身在高考中的拿分目的。对学生负责的语文教师不会鼓励学生冒险,对自己负责的学生也不会轻易拿自己的前程冒险博一个满分的眼球高考七百余分,作文只有60分,对学生而言在高考中也就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价值。将它炒作,属于见木不见林,只是媒体的手段。

        • 家园

          地方中学老师/临时抓来的大学生判卷人的水平确实良莠不齐。

        • 家园 我和你想得一样,为此,我感到很高兴。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