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北京的老城保护 -- 潘俊卿

共:💬5 🌺26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家园 【原创】北京的老城保护

    突然发现大家对北京的老城保护也很感兴趣,所以另外开辟一个帖子。

    北京的老城保护是一个很大的话题,以这个话题写篇博士论文是没有问题的。小弟不才想就这个讨论一二。

    由于这个话题很大,先要从一般城市的功能、起源说起,再说到首都的特殊要求。最后再说说首都的特殊要求与老北京城保护之间的关系。

    话题很大,小弟先开个头。如果大家有兴趣,小弟不妨继续往下说。

    西藏的那个坑已经越来越大了,还有314等话题,小弟还会继续填的。呵呵,慢慢填,好坑哪能那么快就填完呢?

    1、关于城市的功能

    先说说城市的一般功能。城市的功能从字面上就可以看出,最初的城市有两个功能:第一是城(军事防御功能);第二是市(市场交易功能)。也就是说作为城市,这个地方一般需要起码的防御设施(城郭)。而且一般是辐射周边地区的商业中心(所谓的集市)。

    对于北京来说,北面绵亘的山麓是其对于北方游牧民族的防御屏障(所谓朱棣的天子狩边就是这么来的),南面宽阔的华北大地在历史上是北京商业辐射的腹地。

    所谓温饱思淫欲,有了基本的安全保障和生活物质基础以后,更高层次的文化活动不断壮大也就成了必然的发展趋势。所以,往往城市大了以后,这个城市还会成为周边的文化中心。但不管怎么样,防御与交换都是城市的最基本的两个功能。

    2、城市的起源

    那么城市是怎么来的呢?中国地方说起来也不小,什么地方适合于发展成为城市呢?举例而言,为什么拉萨这个城市会在拉萨河北岸出现,为什么不在南岸出现呢?

    第一,这个地方要求起码的生活基础,重要的如水源和城市发展空间。

    对于拉萨来说,拉萨河就是这个城市最重要的基础,历史上拉萨河北岸广袤的湿地就是这个城市发展的空间。拉萨河南岸呢?有水,可是没有地盘啊。

    而对于北京来说,这两者都不是问题。

    第二,交通要求

    水源与发展空间是两个最起码的要求。但中土的自然环境比青藏高原这种鸟不生蛋的地方好多了,具备这两个基本条件的地方很多。那是不是只要具备这两个起码的条件就可以发展为城市呢?难道要让上帝掷骰子来决定城市的选址?

    非也,骰子固然是要掷的,但可选择的余地是非常有限的。

    以北京为例,当初明成祖朱棣将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还必须要有一个很重要的条件:交通。

    为什么呢?当时华北平原还不是重要的产粮区,粮食是要从江淮地区运来的。那用骡马运输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当时骡马运输粮食,运量不足。骡马、运粮的人都是需要吃饭的,从江淮产粮区把粮食运到北京,运达一袋粮食路上要消耗两袋。这可不是小弟的杜撰。再以美国为例,当年美国几条运河没有修成之前,从中部的产粮区把粮食运到东部,运达一口袋就必须消耗四-五口袋(所以没有运河之前,美国中部产粮区的粮食必须在周边**英里之内消耗掉)。

    于是,明成祖迁都北京之间,必须有运河贯通北京与当时主要的江淮产粮区。隋炀帝的时候建成的京杭大运河到了明朝初年已经淤塞了,于是疏浚河道成了定都北京之前的必要的工程。河道疏浚了才有了经济的运输方式:漕运。北京才有成为帝国首都的基础。

    第三,是不是只要有水源、空间和交通,就一定就有城市了呢?也不是。这里就有另外一个问题了:运距。

    这个运距和城市的形成有啥关系呢?小弟再拿前面的明成祖的例子来说。

    话说从浙江运粮食的人,带着一批货物从杭州出发,向着目的地北京进发。不管是朝发夕至或是日夜兼程,人总是要歇脚的,于是就到了长江上的城市江都(挨着扬州)。歇脚是要吃饭、睡觉的,可能还要有些娱乐活动,顺便再做做买卖吧。有了这些需求,就有了简单的集市、商铺和洗脚城。于是一个城市的雏形就这样形成了。

    再以开封为例,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使开封水运奠定基础。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南移,粮食,物品由南方大量运往洛阳,长安,开封水路优势得以显现。为了保护粮食,派军驻守汴州并建立汴州城。后经五代(梁朱温,周柴荣等)至北宋,开封一直为交通要塞。鼎盛时期漕运过汴河一年600--800万担。汴河一年中有七个月通航。

    城市的雏形往往就是这样形成的。

    但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历史上还有河流改道等问题),城市也常常由于这个条件的消失而湮灭。现代的交通运输中河运已经很式微了,铁路成为中长距离的主要运输方式。而铁路的运输速度、平均运距与漕运又有了很大的差别。于是我们看到了作为全国最大的铁路枢纽郑州的崛起与开封的衰落。当然,这个问题上面,还可以举出美国大城市中心区的生死作为例子。

    3、首都的特殊要求

    那么作为首都这样一种特殊的城市,它应当具有什么样的硬件设施或者说功能呢?

    第一、通讯的便捷(便于收集信息与发号施令),重要的信息中心;

    第二、交通的便捷(便于与全国各地发生客流与物流的交换),重要的交通枢纽;

    第三,一定功能的容量(包括人容量和与之配套的功能容量);

    最后,防御设施(这一点在近代已经越来越不重要了)。

    一般说来,第一与第二类硬件设施是必须的,但随着近代技术的进步,已经越来越容易实现了。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土共当年在延安通过无线电照样指挥了解放战争与部分敌后抗日战争。对于交通设施而言,则并不一定要求容量很高,而是要求可达(例如美国首都的选址,并没有选择当时交通容量最大的五大湖周边城市)。而且解放初期,作为交通枢纽的地位在北京之上的还有武汉等城市。

    至于第三种设施,则主要包括居住设施、公共设施(所谓的楼堂馆所、商场等)。这类设施弹性比较大。什么意思呢?举例而言,人均30平米的居住面积够住了,人均50平米的居住面积他也不会嫌多的。至于楼堂馆所,那更没谱了。当初土共在窑洞里面照样开会,照样把天下打下来了。解放后有了人民大会堂,照样有了大跃进之类的昏招。

    以上四类为首都应当具有的基本功能。

    一般而言,作为首都的城市还会有很多扩展功能,例如文化中心、金融中心等等,这些都是派生功能。

    当年朱棣把大明朝的国都从南京迁移到北京(南京成为类似于陪都的东西),这才给北京这个普通的城市赋予了文化与政治中心的含义。元大都其实不能算是汉人的文化意义上的“国都”的。

    土鳖抗铁牛

    下期预告

    4、土共选址北京的问题(包括广大筒子所关心的经济问题)

    5、传统北京的生与死

    6、城市发展与传统保护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